《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生产计划控制 (2)

3.访谈计划试验
实验目的为了解职工对现有管理方式的意见,为改进 管理方式提供依据。试验人员对2万名左右的职工进行了 访谈,访谈开始了解和研究职工对公司领导、保险计划、 升级、工资报酬等方面的意见和态度。开始自由地谈论起 公司和管理人员的事情。但他们不是按照研究者事先拟好 的提问表来回答问题,而是谈些他们认为更重要的问题。 谈话以后,虽然工作条件还没有改变,工资率也维持原状, 但心理却觉得各种情况都改善了。访谈计划试验的结果。 企业管理当局认识到必须对工厂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 们能更好地倾听和了解工人的个人情绪和实际问题。访谈 计划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这就是难 以反映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的情况。试验的结论:任何一位 员工的工作成绩,都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2、人物简介
费雷德里克· 泰勒(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 人。 他18岁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 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维修工长,设计室主任 和总工程师。 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试验,系统分析研究工人的操 作方法和动作,逐渐形成科学管理。 泰勒的主要著作 《科学管理原理》(1911) 《科学管理》(1912)。
第二节 生产管理及其发展历程
“敏捷竞争”是企业战略决策层次的指导思想, 指明了企业今后存活和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它 属于企业战略目标层次的概念,其作用具体体现 在企业的以下几个方面:
营销方面 生产方面 生产技术方面 设计方面 组织结构方面 管理方面 人员方面
第三节 工业企业生产系统构成
(4)对工人进行科学训练
泰勒认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Ⅱ、组织原理
生产计划与控制教案8能力计划

[例] 某厂计划生产甲、乙、丙、丁四种产品, 产量分别 为1000、900、1800、400件,车床加工四种产品的台时 定额分别为10、30、20、25台时/件。该厂有18台车床, 每周生产6天, 实行两班生产, 每班生产7.5小时, 计划 年度设备停机检修率为10%。求①车床组的年生产能力? ②计划年度该厂车床组设备负荷率及多余或缺少的车床 台数?(年制度工作日数306天) 解:年度生产能力=2×7.5 ×306 ×90% ×18=74358小时
所需工时=1000×10+900×30+1800×20+400×25=83000 小时
设备负荷率=83000/74358%=111%
缺少设备数=(83000–74358)/(74358/18)=2台
3、充分利用瓶颈环节生产能力的原则
能力计划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要真正发挥其作用, 就要设法使之简化,抓住主要矛盾。要对关键工作中心 可能存在的负荷超过生产的生产能力往往取决于瓶颈环节的生产能力。 瓶颈环节损失1小时作业时间,就等于整个系统损失 了1小时生产能力。 在非瓶颈环节上节约生产准备时间并没有意义。
例:产品X,Y主生产计划
期间(周) 产品 1 X Y 30 20 2 30 20 3 4 5 40 15 6 40 15 7 32 25 8 32 25 9 32 25 10 35 30 30 40 20 15
x A(1) B(2)
Y C(2) D(2) B(1)
产品X,Y的工艺路线和工时数据
物料 X Y 所需工 步 1 1 工作中心 100 100 单位准备时间 (小时) 0.025 0.050 单位作业时间 (小时) 0.025 1.250 单位总时间 (小时) 0.05 1.30
工业工程专业课程简介

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大纲目录《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运筹学与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5)《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9)《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14)《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17)《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22)《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26)《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29)《三维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3)《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35)《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41)《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44)《机电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7)《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50)《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53)《物流设备与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57)《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61)《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大纲 (65)《机电传动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67)《数字化设计制造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7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76)《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80)《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大纲 (88)《先进制造技术选讲》课程教学大纲 (91)《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大纲(Fundamental Industrial Engineering)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2301201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平台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开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分:3学分总学时:48学时(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基础工业工程》是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进入专业课程培养的第一门必修课。
该课程主要讲授工业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作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工程的学科性质、特点及发展方向,了解工业工程的研究方法与应用领域并初步形成系统概念,认识生产率工程与管理这一工业工程的基本问题,重点掌握工作研究这一工业工程的基础方法,并为专业理念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生产计划与控制

1、简述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所学的学科框架。
答:属于企业管理中生产管理下的系统的管理分支。
企业管理分为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及生产管理。
其中生产管理分为系统设计、系统工作研究及系统管理。
2、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发展历程。
答:20世纪五十年代(库存管理系统)——60年代开环MRP系统——70年代闭环MRP系统(准时化生产技术)——80年代MRP2系统——80年代以后,ERP系统,最优化生产技术。
3、生产过程转换系统分析。
答:大学。
输入:学生、老师、教科书、教学设备转换:传授知识输出:合格的学生集装箱码头。
输入:集装箱、堆场、泊位、船、装卸机械(场桥、岸桥、集卡)转换:卸船输出:经转移的集装箱4、简述产品更新换代的意义。
答:寻找开发新产品的有利时期。
即新一代产品应该前一代新产品的成熟期之后衰退期尚未结束之前进入成长期。
5、为什么产品设计对产品整个开发过程起重要影响?答:企业的技术活动影响着产品的开发速度、成本、质量和制造效率。
所以产品的设计和工艺设计在产品的开发中作用重大,几乎占用了60%的开发时间,决定了70%的成本,因此,企业的技术活动,尤其是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工艺的设计是企业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瓶颈,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6、价值工程的过程和重点。
答:过程:选择价值工程的对象——收集对象的有关资料——功能分析——成本分析——价值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并实施改进措施——VE成果评价重点:提高功能性,降低成本三要素:价值,功能,成本。
7、指出几种生产过程的类型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分类,并列出分类结果。
答:从设备先进程度看分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从产品形成的技术特点看分为合成型、分解型、调制型及提取型。
从生产过程组织类型分类分为产品导向型(分为生产线和流程型,优点:运输距离和在制品大幅度减少,便于组成生产线,部门合作管理方便。
缺点:设备故障后果严重,设备利用率低,生产柔性较低)、工艺导向型(优点:具有产品柔性,初始投资少,便于提高技能,,缺点:运输路径长,在制品库存大,生产计划及控制较复杂)及模块化生产。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件

包括制定交货计划、监控交货进度、调整生产计划和物流 计划等步骤,以确保产品按时交付给客户。
交货期控制的方法
包括关键路径法、网络图、甘特图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 管理者全面了解交货进度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 保产品按时交付给客户。
04
生产计划与控制技术
MRP(物料需求计划)
总结词
总结词
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集财务、人力资源、采 购、生产、销售等多个模块于一体的企业信 息管理系统。
详细描述
ERP系统将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业务流程集成 到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上,实现了资源 的优化配置和信息的共享。它不仅提供了生 产计划与控制的功能,还涵盖了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帮 助企业实现全面管理。
物料需求计划是一种基于产品结构和销售预测来计算原材料和零部件需求的方法。
详细描述
MRP通过分析产品结构,确定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需求量,进而制定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 它基于销售预测,考虑产品库存、生产周期和采购周期等因素,确保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 应。
MRPII(制造资源计划)
总结词
通过加强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控制机制,提高生产 过程的稳定性和质量。
详细描述
某企业面临生产过程不稳定和质量不达标的问题,通过 采用基于实时反馈和过程控制的生产控制方法,实现了 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质量改进,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和客 户满意度。
某企业实施ERP的成功经验
总结词
通过实施ERP系统,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业务流 程的集成管理。
数据处理
02
03
预测与优化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 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挖掘出 有价值的信息。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代码:INDE2019英文名称: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开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先修课程:工业工程概论、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经济学后续课程:物流工程、精益生产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杨宏兵大纲执笔人:杨宏兵大纲审核人:王传洋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生产计划与控制》是面向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应用性较强。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受到企业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基本思想、方法,以及各种先进的计划与控制系统知识的全面教育,掌握在生产系统中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综合生产与经济效益的要求,合理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周密安排产品品种产量构成和交货计划,实现最佳的生产经营目标,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教学目标:《生产计划与控制》全面并且系统地介绍了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编制技术。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概念与重要性,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基本架构和实际应用、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各项做法,并增进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执行或运用以及培养学生运用生产计划与控制基本原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1.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内涵,掌握常见的几种定量预测和定性预测方法原理及步骤,掌握库存分析与控制的常用模型:定量订货模型、非确定性定量订货模型、数量折扣模型、定期折扣模型等。
熟悉掌握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以及车间作业计划与控制的内涵和过程.掌握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的原理及方法。
2.针对企业实际的生产数据的特点,能够选择简单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线性回归分析以及时间序列分解法中的最合适方法进行产品预测.能够针对企业生产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某种库存模型用于指导企业订货策略的确定,从而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
生产计划与控制教案2

六、因果预测
因果关系
影响因素
需求
n
—— 移动平均的时期个数;
At −1 , At − 2 , At −3 , At − n —— 前期、前两期、前三期直至前n期的实际值
二、加权移动平均
简单移动平均的各期数据权重都相等,一般而言,最近期 的数据最能预示未来的情况,因而其权重应大些。因此我们可 使用加权移动平均,给各期数据不同的权重。 加权移动平均, 应根据预测的产品需求的变化特点选择合理的权重分配。 应根据预测的产品需求的变化特点选择合理的权重分配。
0.5×100 + 0.25×90 + 0.15×105 + 0.1×95 = 97.75
三、指数平滑法
如果越远的数据其重要性就越低,且其影响力呈几何级数 减少,则指数平滑法就是逻辑性最强且最为简单的方法。 在预测方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回归分析法,指数平滑 法居第2位。
1、一次指数平滑法
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第二年的预期 需求量 季平均销售量 季节因子 第二年的季节 预测值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总计
275 275 275 275 1100
× × × ×
0.8 1.4 1.2 0.6
= = = =
220 385 330 165
作业:计算趋势和季节因子,预测1998年度的各季节的销 售量。假设历史数据为: 年—季度 1996-Ⅰ 1996-Ⅱ 1996-Ⅲ 1996-Ⅳ 销售 300 200 220 530 年—季度 1997-Ⅰ 1997-Ⅱ 1997-Ⅲ 1997-Ⅳ 销售 520 420 400 700
短期预测:可用于为采购件或自制件确定恰当的 订货量与订货时机的安排并计划恰当的制造能力,并 考虑提前3至6个月平整工作负荷是否值得。 近期预测:可用于每周或每日的装配进度与成品 库存的分配。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纲《⽣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纲(Production and 0perations Management)总学时:54 学分:3⼀、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专业主修2、开课学期:53、适⽤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4、课程修读条件:管理学原理、运筹学5、课程教学⽬的:本课程的教学⽬的在于使学⽣掌握⽣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
要求学⽣牢固掌握⽣产与运作基本理论与⽅法,了解⽣产与运作管理学科的发展状况及其最新理论和⽅法。
基本具备灵活利⽤本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基本要求或建议:本课程要求采⽤多媒体课室进⾏教学,每章内容配置⼀定量的作业题和案例。
授课过程要求穿插1-2次的⽣产运作现场参观。
课程结束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也可结合专业实习进⾏。
通过实践环节锻炼,加深学⽣对本课程理论的掌握程度,提⾼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三、内容纲⽬及标准:(⼀) 理论部分学时数(100%)第⼀章基本概念[教学⽬的] 掌握⽣产运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产运作系统的结构和运⾏原理、分类及其特点,⽣产运作管理原则和要求、对象和内容结构体系、运⾏环境,了解现代⽣产运作理论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运营系统概念、类型的认识,运营组织的要求,⽣产与运作管理的职能和内容体系.第⼀节运营系统及其管理⼀、组织⼆、⽣产/运营系统三、⽣产与运作管理四、⽣产与运作管理的内容体系(⼀) 运营系统的总体战略(⼆) 运营系统的设计(三) 运营系统的运⾏(四) 运营系统的维护第⼆节运营系统分类⼀、制造性⽣产与服务性运营(⼀) 制造性⽣产1. 连续型⽣产与离散性⽣产2. 备货性⽣产与订货性⽣产(⼆) 服务性⽣产1. 分类2. 特点第三节运营系统构成⼀、运营系统设施构成(⼀) 制造型运营系统设施构成(⼆) 服务型运营系统设施构成⼆、运营系统物流构成(⼀) 制造型企业物流系统(⼆) 服务型企业顾客流与物流系统三、运营系统信息流构成(⼀) 制造信息流构成(⼆) 服务信息流构成第四节运营过程的组织⼀、产品⽣产过程的概念⼆、组织⽣产过程的原则(⼀) ⼯艺专业化原则(⼆) 对象专业化原则三、组织⽣产过程的基本要求四、零件在加⼯过程中的移动⽅式(⼀) 顺序移动(⼆) 平⾏移动(三) 平⾏顺序移动第五节⽣产与运作管理发展与趋势⼀、发展史;⼆、发展趋势;三、竞争因素的变化;四、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五、能⼒与需求的协调;六、理想的供需关系;七、集成的概念;⼋、集成的作⽤;第⼆章运营战略[教学⽬的] 了解现代企业的⽣存和发展环境及其对企业运作系统的影响,企业战略和战略管理理论,掌握⽣产运作战略的内容,⽣产与运作战略决策⽅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产计划与控制
课程代码:
学分 / 学时:3/48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运筹学、概率论、统计学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
课程性质:生产计划与控制是工业工程、管理科学的重要基础专业课程,是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必修主干课。
教学目标:生产计划与管理的目的在于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安排物料、设备、人力资源和资金等,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期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
的运行效率,使生产系统实现最佳化的功效,最终满足顾客的需求。
本课程
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生产计划与控制的重要性,了解其具体操作过程,
并增强生产计划与控制的运用能力。
通过该课程学生将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
的基本原理与思想,具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1.5.3),具备基本
的管理能力(2.2.4,2.2.1,2.2.3)及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2.2.7)。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实践、自学、作业、讨论等的内容及要求)
1、绪论-战略与竞争(4学时/课堂教学)
了解目前的制造业竞争形势,掌握竞争优势。
2、需求预测(5学时/课堂教学)
了解预测的基本概念。
掌握预测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主要的定性分析方法有:一般预测方法,市场调研、小组共识、历史类比和德尔斐法。
重点掌握预测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和因果预测,时间序列有简单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时
间序列分解和指数平滑,掌握可用于时间序列分析和因果预测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3、综合生产计划(2学时/课堂教学)
了解综合生产计划得基本概念。
掌握综合生产计划的直观试算法、运输方法(图解法)。
了解综合生产计划的线性规划方法。
4、库存分析与控制(8学时/课堂教学)
了解库存控制得基本概念,掌握库存ABC分析基本思想,重点掌握已知需求条件下库存分析的模型:定量订货模型、数量折扣模型、定期订货模型、混合系统模型和其它订货模型。
掌握需求不确定下的一些数学模型。
5、期中考试+考试内容讲解(4学时)
6、供应链管理(3学时/课堂教学)
了解供应链的基本概念,掌握牛鞭效应,重点掌握资源计划方法DRP。
7、生产计划(6学时/课堂教学)
了解主生产计划,能力需求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包括计算逻辑,批量计算方法等。
8、车间作业计划(6学时/课堂教学)
了解车间作业计划的基本概念。
掌握车间作业的排序问题、作业调度的方法和车间作业控制基本技术。
9、准时制生产(2学时/课堂教学)
了解推动生产系统与拉动式生产系统。
掌握准时化生产的实现手段——看板管理,包括看板的功能和规则、看板的运作流程和看板数量的计算。
了解准时化生产和物料需求计划相结合的方法。
10、项目调度(3学时/课堂教学)
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定义,掌握项目调度的主要方法,包括AOA和AON等。
11、生产计划与控制前沿(3学时/课堂教学)
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前沿内容,包括基于数学规划的生产计划,基于约束理论的生产
计划、先进制造系统以及大规模定制。
12、复习课(2学时/课堂教学)
对本课程内容进行复习。
注:每一部分都有一定量的习题作业
三、教学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堂实验、团组大作业
●课堂教学主要讲解生产计划与管理的基本思想,需求预测、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
等基本技术,并将企业实际问题融入课堂讲解实践,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企业生产计划与管理相关问题、提高学科兴趣。
课堂教学中还引入讨论和模拟实验,使同学们能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
●团组大作业能培养同学们的综合能力: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提炼信息
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框图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作业和上课参与程度:20%
小组大作业及报告讨论:10%
考试:70%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Analysis>生产与运作分析,作者:[美]Steven Nahmias 出版者: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