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人教版):4 《外国诗两首》

△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字词详解
△生字辨析 △词语辨析 △词语释义
◆整体感悟
△主旨概括 △重难点解析
◆课堂导练
△基础积累 △类文阅读
◆决胜中考
△语文知识及运用 △阅读突破
◆课前导学
△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字词详解
△生字辨析 △词语辨析 △词语释义
◆整体感悟
△主旨概括 △重难点解析
◆课堂导练
◆课堂导练
△基础积累 △类文阅读
◆决胜中考
△语文知识及运用 △阅读突破
三、词语释义
1. 2.沉醉: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
3. 4. 5.昏昏欲睡: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形容精神
萎靡或非常疲倦。
◆课前导学
△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字词详解
△生字辨析 △词语辨析 △词语释义
◆整体感悟
△主旨概括 △重难点解析
《夜》:叶赛宁在十月革命后,试图用 诗歌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 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村 生活,《夜》就是在作者这样的思想下写 出来的。
◆课前导学
△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字词详解
△生字辨析 △词语辨析 △词语释义
◆整体感悟
△主旨概括 △重难点解析
◆课堂导练
△基础积累 △类文阅读
△语文知识及运用 △阅读突破
◆课前导学
△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字词详解
△生字辨析 △词语辨析 △词语释义
◆整体感悟
△主旨概括 △重难点解析
◆课堂导练
△基础积累 △类文阅读
◆决胜中考
△语文知识及运用 △阅读突破
◆课前导学
△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解答:通过分析两首诗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外国诗两首》中的两首诗都表达了深厚的情感。例如,《夜莺》中,诗人通过描绘夜莺的歌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而《秋日》则通过对秋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两首诗都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三、课堂讲解(15分钟)
1. 对比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2. 解读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品味诗歌美感。
3. 结合课本注释,深入剖析诗歌的语言魅力。
四、互动讨论(5分钟)
1.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两首诗的某一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2.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首诗的主要特点。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外国诗与中国古代诗歌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可能在理解外国诗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方面遇到困难。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诗歌鉴赏过程中,难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堂讨论中,也可能存在部分学生表达不自信、沟通能力较弱等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在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互动讨论中,培养了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进行比较,增强了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
- 在诗歌朗诵和赏析活动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例题5:
题目:请分析《外国诗两首》中的诗歌语言。
解答:《外国诗两首》中的诗歌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例如,《夜莺》中的语言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有趣。而《秋日》则运用了自由诗的语言,诗行长短不一,语言流畅自然,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两首诗的语言都与其主题和情感相契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志鸿优化设计】2021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1)

4 外国诗两首教材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酷爱之情,又各有特点。
《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这首诗仅仅勾画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刻画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述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久美。
《夜》一诗,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醉其中而产生无穷的联想。
全诗虽是纯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两首外国诗歌的特点是人文内涵更为丰硕、含蓄,给人以广漠的想像空间。
读诗时教学生学会放飞想像,用改写、续写来加深对诗作的明白得,培育审美能力。
两首诗还很适合培育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生归纳总结学习诗歌的方式,做到指导一首而带动无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明白得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1.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情感,明白得诗歌主旨。
2.琢磨精美语句,领会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育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切明白得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好心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朗诵,在朗诵顶用心领会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冲破方式:教师和学生一起窗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朗诵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自学《夜》。
冲破方式: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示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式。
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式自学《夜》,也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
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类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欢乐。
教学方式1.朗诵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4 外国诗两首

4 * 外国诗两首基础知识积累1.根据拼音写汉字。
树lí()qī()息草rónɡ rónɡ()微yàng()2.在下列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把成语补充完整。
竽充数旁博引浅尝止义愤填目以待黄一梦玲珑透笑容可居心测竹难书暴天物置若闻惨绝人风沐雨草人命忍不禁病入膏东施效3.济慈,(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
叶赛宁,诗人,他擅长描绘的景色。
4.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便可发现语言在悄然演变。
比如,现在有人叫“粉丝”,说的就是“追星族”;有人叫“海选”,说的就是“初赛”。
请写出下面时兴词语的通常说法。
(1)汗()(2)物流()(3)博客()(4)养眼()课内语段阅读蝈蝈与蛐蛐济慈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5.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请找出标示诗歌层次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诗中写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和冬天寂寞冷清的景象,这与写蝈蝈和蛐蛐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你摘录一句,结合诗句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外国诗两首》译文翻译

《外国诗两首》译文翻译
1.《蝈蝈与蛐蛐》
原文:在荒凉的山岗上,在深邃的沟谷边,
在荆棘丛生的灌木林中,或在林荫小道的白桦树间,
那里,鲜为人知的角落里,
蝈蝈唱出了清脆悦耳的旋律。
译文:在荒凉的山岗上,深深的峡谷边,
在荆棘丛生的灌木林深处,或者在林荫小道的白桦树间,那里,鲜为人知的角落里,
蝈蝈演奏出了清脆悠扬的旋律。
1.《夜》
原文:在大地的某个僻静处,远离人群的喧哗,
置身在森林的广袤中,沐浴着月光的清辉,
一个人置身于花丛里,如痴如醉地欢叫个不停。
它沉醉在最美的夜色里,抑制不住春情的冲动。
译文:在大地某个僻静处,远离人群的喧嚣,
置身于森林的广阔中,沐浴着月光的清辉,
一个人置身于花丛中,如痴如醉地欢唱个不停。
它沉醉在最美的夜色里,抑制不住春情的萌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课件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 John Keats
• 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 . • When all the birds are faint with the hot sun • And hide in cooling trees , a voice will run • From hedge tO hedge about the new-mown
夜
——谢·阿·叶赛宁
九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达到背诵; 2.概括各小节的大意; 3.明确这首诗的主旨; 4.掌握诗的感情基调.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奇·叶赛宁
(1895-1925),俄罗斯诗 人。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 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 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 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 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 人之一。
夜
——谢·阿·叶赛宁
九年级语文上册
宁静而悠远的夜让人产生无限瑕思, 让我们闭上眼睛,尽情地享受这美妙的 时刻。随着轻柔的音乐放飞我们思想的 翅膀,在星空下欣赏月色美景……
谢·阿·叶赛宁(1895~ 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 生于一农民家庭。他的抒情 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 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夜》就是一篇描写大自然 的诗歌。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4.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拓展阅读5篇

灿烂的星灿烂的星!我祈求像你那样坚定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辉映,并且永恒地睁着眼睛,像自然间耐心的、不眠的隐士,不断望着海涛,那大地的神父,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象面幕,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呵,不,——我只愿坚定不移地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永远感到它舒缓地降落、升起;而醒来,心里充满甜蜜的激荡,不断,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就这样活着,——或昏迷地死去。
每当我害怕每当我害怕,生命也许等不及我的笔搜集完我蓬勃的思潮,等不及高高一堆书,在文字里,象丰富的谷仓,把熟谷子收好;每当我在繁星的夜幕上看见传奇故事的巨大的云雾征象,而且想,我或许活不到那一天,以偶然的神笔描出它的幻相;每当我感觉,呵,瞬息的美人!我也许永远都不会再看到你,不会再陶醉于无忧的爱情和它的魅力!--于是,在这广大的世界的岸沿,我独自站定、沉思,直到爱情、声名,都没入虚无里。
哦,孤独哦,孤独!假若我和你必需同住,可别在这层叠的一片灰色建筑里,让我们爬上山,到大自然的观测台去,从那里--山谷、晶亮的河,锦簇的草坡看来只是一柞;让我守着你在枝叶荫蔽下,看跳纵的鹿糜把指顶花蛊里的蜜蜂惊吓。
不过,虽然我喜欢和你赏玩这些景色,我的心灵更乐于和纯洁的心灵(她的言语是优美情思的表象)亲切会谈;因为我相信,人的至高的乐趣是一对心灵避入你的港湾。
我不叹惋、呼唤和哭泣我不叹惋、呼唤和哭泣,一切合消逝,如白苹果树的烟花,金秋的衰色在笼盖着我,我再也不会有芳春的年华。
我的被一股寒气袭过的心,你如今不会再激越地跳荡,白桦图案花布一般的国家,你不复吸引我赤着脚游逛。
流浪汉的心魂,你越来越少点然起我口中语言的烈焰。
啊,我的失却了的朝气、狂暴的眼神、潮样的情感!生活,如今我已倦于希冀了?莫非你只是我的一场春梦?仿佛在那空音犹响的春晨,我骑着玫魂色的骏马驰骋。
在世上我们都难免枯朽,黄铜色败叶悄然落下枫树……生生不息的天下万物啊,但愿你永远地美好幸福。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

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案教师寄语:读诗使人聪慧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虔()信颤()抖镶嵌()深邃()晨曦()河畔()瞰()望黝()黑2、《祖国》一诗的作者_______(国别)诗人________(姓名);《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__________(姓名),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探究:①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②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③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④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合作释疑:①“我认识河流”在诗中有什么深刻含义?②诗中排比句的内涵是什么?③“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④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有何特点?课内精读阅读《黑人谈河流》,完成练习。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1)依次写出诗歌中出现的下列河流,分别位于哪个大洲。
刚果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2)中华文明发祥地所在的大河是(3)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4)“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这句诗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在诗歌中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拓展迁移阅读席慕容《成熟》,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击页面 即可演示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家境窘困, 是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仿斯宾塞》,接着又写了许多 优秀的十四行诗,次年,他根据古希腊一个美丽神话写成的 《安狄米恩》问世,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洋溢着对自 由的渴望,表现了反古典主义的进步倾向。
有感情的朗读:
注意把握诗的语调、重音和停顿。
这两首外国诗并不以词语的精炼见长,而是 以意境深远、情感隽永出色。试着体验诗中 的情感和意境。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 “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 的? 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 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பைடு நூலகம்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作者着力表现夜的静谧、美丽,传达 出对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感 受。
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 的角度展开描写?
和静景。
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 了主旨?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3.《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 题思想?
全诗虽然只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 声不断、充满生机的规律,歌颂了大 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4.《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有什么 特点?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 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著 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 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他年仅25岁,可 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 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 死亡。(点明主旨)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 没有停息(再次点明 主旨) 生机勃勃的盛夏 前 (动景) 后 呼 应 宁寂严冬和温馨 家庭(静景) 联 想
夏冬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俄·叶赛宁
叶赛宁(1895~1925)被誉为“天才的 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 年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 伍,一年后,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 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 鸽子》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 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 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 自由》。1921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 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出游西欧、 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 1923年诗人回国。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 抑郁消沉的心灵。诗人创作高峰期,写出了组诗《波斯抒情》、长 诗《安娜· 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1925年9月三度 结婚(与列夫· 托尔斯泰的孙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 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 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