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 唐山地震鄂教版 (3)

教学目标:1、学生在观看图片、视频,相互介绍和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了解地震相关知识,体会学习和掌握避震逃生知识的重要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课前收集整理的有关避震逃生的知识,初步了解不同场合避震逃生的相关内容。
3、通过描述、示范、表演等方式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从而进一步学习在不同场所如何有效地躲避地震带来的伤害。
4、掌握“就近避险,及时撤离”的避震原则,和“伏地、遮蔽、抓牢”的动作要领。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震逃生的知识了解甚少,在紧急情况下,学生不知道如何自救,学习了本课能了解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在学校和家庭中如何有效地躲避地震带来的伤害。
教学难点:掌握“就近避险,及时撤离”的避震原则,和“伏地、遮蔽、抓牢”的动作要领。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地震情景图片,提问:这是什么现象?你对地震有哪些了解?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对地震的了解与大家分享。
2、简单介绍地震的成因——地震是大陆板块相互挤压造成的“弹性回跳”。
3、出示中国地震带分布图。
师: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震带的包围中。
(指导学生观察中国地震带分布图)图中红色条状区域,就是地震多发区,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营口,就位于我国东部大陆一条强烈地震带“郯城-营口地震带”上,属于地震多发地区。
4、观看地震视频,使学生明确学习避震逃生知识的必要性——揭示课题。
师:地震来临时,是束手无策、听天由命还是运用知识保护自己呢?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唐山大地震造成了24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可距离唐山不远的青龙县,却因防震减灾措施得当,虽然有大量房屋倒塌,但仅有一人死于直接地震灾害,所以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避震逃生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汇报交流:1、小组汇报,教师巡视。
a、按照学校、家庭、公共场所、户外四个场景分组。
b、每组指定一个负责人来协调同学们汇报交流的秩序。
c、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有关避震逃生的知识,可以以口头介绍、动作示范、表演等形式展示。
幼儿园唐山大地震教案

幼儿园唐山大地震教案【主题】幼儿园唐山大地震教案【教案目的】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幼儿将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并学习到防震避险知识,提高自救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1. 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基本情况;2. 学习防震避险知识;3. 提高自救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基本情况(20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唐山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包括地震发生时间、地震烈度、地震受灾面积以及受灾人数等。
2.教师播放唐山大地震的图片,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感受地震带来的破坏性和危险性。
3.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向幼儿介绍地震的危害,引导幼儿学习防震避险的知识。
二、学习防震避险知识(20分钟)1. 教师播放防震避险知识的PPT,具体介绍什么是地震、地震预警、应急逃生、怎样躲避坠物等知识。
2. 教师模拟地震现场,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逃生演练,掌握逃生技巧。
三、体验自救能力(20分钟)1. 教师给幼儿分发自救包,包括急救药品、饮用水、食品、手电筒等,引导幼儿了解自救包的使用方法。
2. 教师模拟停电场景,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手电筒,并让幼儿进行急救演练,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
四、增强安全意识(20分钟)1.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安全意识培养,包括如何在地震发生时正确决策、如何通知救援队伍等。
2. 教师通过游戏和演练等形式,培养幼儿判断灾害情况并及时采取行动的能力。
【教学方法】1. 以故事和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使幼儿更容易理解;2. 模拟地震场景,让幼儿亲身体验;3. 分发自救包,让幼儿体验自救能力;4. 游戏和演练等形式使幼儿更容易融入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参与度。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幼儿对唐山大地震的学习;2. 幼儿模拟地震逃生演练的合理性;3. 幼儿自救能力的提高程度;4. 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程度。
【教学资源】1. 唐山大地震图片;2. 防震避险知识PPT;3. 自救包。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情感引导,让幼儿更深刻地感受地震带来的危害;2. 需要注意时间分配,保证教学步骤的有机衔接;3. 让幼儿参与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基本情况。
(2)阅读故事《地震源头》,了解大地震来临前应该如何保持冷静,具体介绍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危害及自救的方法等知识点。
(3)阅读小说《地震来时,我在自行车上》了解唐山大地震后的灾难情况及人民群众的自救救援经验。
2. 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文献、提炼文献内容的能力。
(2)能够通过不同阅读材料加深和扩展自己的学识。
(3)能够领会文中的情感,在阅读的时候通过对事情的感性认识去感悟周围的事物,去破解生活的谜团。
3. 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体验文学情感。
(2)引导学生向灾区人民深刻学习,从中汲取营养。
(3)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尊重的意识,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体验文学情感,学会树立“生命尊重”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向灾区人民深刻学习。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命尊重”的意义,并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
三、教学内容及完成时间(1)教学内容:1、引入:“我们会一起去旅行”的视频资料引入。
2、授课:通过资料的相关介绍让学生认识大地震来临前应该如何保持冷静等知识点;通过小说《地震来时,我在自行车上》与学生们讨论这场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警醒和教训。
3、总结:总结唐山大地震所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2)完成时间:2小时四、教学步骤及方法1. 引入视频资料展示教师通过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唐山大地震发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次课的主题。
2. 授课【让学生认识大地震来临前应该如何保持冷静等知识点】(1)讲解地震的基本情况:1. 地震的基本概念2. 地震的成因3. 地震的分布4. 地震的危害(2)地震自救知识:1. 应急准备2. 地震前的应对措施3. 地震中的应对措施4. 地震后的应对措施(3)地震发生的原因:用《地震源头》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地震的成因,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唐山大地震》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唐山大地震》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材简介《唐山大地震》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的教材之一,通过讲述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历史事件,反映出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信仰、情感和生命。
教材以广告的形式开头引入话题,并通过读取多篇文学作品探讨地震带来的社会影响、人性沉淀和人生意义等问题,注重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背景和发生原因,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民众的感受;2.掌握感恩教育、人文关怀和个人成长等主题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思维深度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唐山大地震的地理、历史和社会背景,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后果;2.难点:学生对社会背景和地震灾害可能缺乏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多方面加强。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第一课节:讲述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背景和发生原因通过历史演讲或PPT形式教授唐山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理位置、震级及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介绍地震的成因和防御措施。
让学生了解地震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第二课节:分析唐山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长期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类文化和社会造成的重大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地震灾害和人性沉淀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节:阅读文学作品通过阅读五篇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唐山地震时期民众的内心感受和顽强的生命力。
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素养和心灵成长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和人文关怀。
第四课节:文本解析和演示通过文本讲解和文学鉴赏,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让学生自主搜索相关资料,进行文学演讲和写作,提高思维深度和写作水平。
2.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投影演示或其他多媒体工具介绍唐山地震的相关知识,将历史和社会背景呈现给学生。
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合作,分析唐山地震可能产生的问题和策略,引发学生思考学习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问题。
《唐山地震》教学设计

《唐山地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水准,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2.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推测地震的成因.3.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验证推测的准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水平和合作探究的水平.4.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探究,理解科学家在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侯风地动仪的接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5.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水平.6.通过唐山地区的重建,对学生实行爱心教育.【教学准备】1.反映唐山地震及其它地震破坏情景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视频资料等.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的资料.3.地震中的逃生技巧资料,演习教具.【教学过程】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1. 讲述:今年5.12号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关于地震你知道一些什么?2. 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3.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唐山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的级别,地震给唐山造成了什么样的灾害?4. 地震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二、理解地震的形成1. 实验:用一叠纸,木片等物品地表岩层实行模拟实验.注意安全a. 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把纸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现象,假如是一层层的岩石当挤压到一定水准时,会发生什么现象?b. 用薄木片实行上面的实验,直到木片折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 问:实验说明了什么3. 讨论: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4. 看P49的小资料,理解地震的形成.三、发生地震时怎样做1.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2. 假如现在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办3. 实行一次课堂演习:发生地震时怎样逃生.四、全课总结:通过学习你明白了一些什么出现地震时,在家里你会怎么做?。
说课稿_唐山地震

课内比教学活动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P48第14课《唐山地震》2、教材分析:本课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四幅图片、文字资料,使学校通过观察、阅读了解地震灾害发生时的主要景象,建立对地震的感性理解;第二部分通过小资料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形成防震减灾的意识,掌握地震逃生的方法。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水准,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
2.了解地震产生时的地表现象,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3.知道地震的成因,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实验讨论、教师讲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形成自然界是持续运动变化的自然科学观。
4、教学重点:同目标1、25、教学难点:同目标2、36、教学准备:硬纸卡或小块三合板7、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设计:本课共2课时,第一、二部分为一课时,第三部分地震逃生为第二课时。
这节课我选择的是第一二部分第一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同全课目标教学准备:硬纸卡或小块三合板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引入新课师:地震是一种三十力巨大的自然灾害现象,曾给各国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
你知道哪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学生自由答)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学习指导)二、学习探索1.先学:自读教材P48,初步完成目标1、2。
2.交流检测:(1)用自己的话或课文中关键词描述唐山地震的惨烈。
(2)说说发生地震后有哪些现象?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猜想:地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实验:(1)根据课文提示,分别用纸片、木片做地震成因的演示实验。
(要提示学生特别注意安全)(2)互说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物体受挤压后会变形,甚至断裂)(3)再读小资料,根据实验和资料讨论,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四、当堂作业1、1976年7月28日,_______发生了7.8级大地震,造成严重灾害。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唐山大地震》教案2 语文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唐山大地震》教案2 语文版必修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慰藉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
2、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本文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的?2、地震留给人们的启示和教训。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联系背景)日历翻开到7月28日,时钟倒转回了31年前,历史凝固在凌晨3时42分56秒,一场人类史上堪为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短短的十几秒,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路弯形,地面喷水冒砂,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瓦砾之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被夷为一片废墟。
242419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158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675位孤寡老人,4204个孤儿……这就是唐山大地震。
二、感受地震的惨烈情景多媒体播放几张有关唐山大地震的照片。
三、自主探究以组为单位,研究几个问题:1、在唐山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胜数,课文为什么节选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指导:报告文学一般分为三个种类: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和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本文属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待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涉及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
它通过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体现主题思想,事件贯穿全文,而人物刻划则服从于事件展示。
写到的人物往往很多,对多个人物进行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
往往要写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
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待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
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
《唐山地震》教学设计

《唐山地震》教学设计作者:文\黄克有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5期【预设教学目标】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
2.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推测地震的成因。
3.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验证推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掌握应对地震的正确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震及地震现象的资料。
教师准备地震发生时和发生后一些现象的视频资料,学校开展防震演练的视频资料。
大约40厘米长能用力弯折断的薄木片或木棍。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学校开展防震演练的视频)问:视频中学生在干什么?2.明确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3.问:关于地震,你知道些什么?学生就已有的关于地震的知识或收集到的信息说一说。
(设计意图:地震的发生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学生做防震演练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在此重温演练镜头主要目的是为了第二课时如果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做埋下伏笔。
同时了解学生对地震的了解程度,为后续探究做好指向。
)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现象1.(出示地震发生时和发生后一些现象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阅读第48页小资料,思考:唐山地震发生后有什么现象?2.学生交流:地震发生后有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设计意图:用影像方式展示地震发生后的现象,更形象直观。
同时这些现象会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有欲望投入后续研究之中。
)三、推测地震形成的原因1.学生看课本第49页小资料右侧图片,对地震形成做出推测。
2.分小组说出自己的推测,并在小组中互相质疑。
3.小组交流地震形成的原因,并修正自己的推测。
(设计意图:对假设的不断修正、补充和更新,会更多地、更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某些方面,它是人们的认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方式。
)四、模拟实验验证1.出示安全警示:实验时要防止木片、碎片对人体的伤害。
2.学生做模拟实验(1)实验一: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把纸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现象,如果一层层的岩石被挤压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什么现象?(2)实验二:用薄木片或木棍重做上面的实验,直到木片或木棍折断,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手有什么感觉?3.学生讨论、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大地震》教案
【教学目标】
1、慰藉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
2、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本文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的?
2、地震留给人们的启示和教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联系背景)
日历翻开到7月28日,时钟倒转回了31年前,历史凝固在凌晨3时42分56秒,一场人类史上堪为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短短的十几秒,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路弯形,地面喷水冒砂,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瓦砾之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被夷为一片废墟。
242419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158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675位孤寡老人,4204个孤儿……这就是唐山大地震。
二、感受地震的惨烈情景
多媒体播放几张有关唐山大地震的照片。
三、自主探究
以组为单位,研究几个问题:
1、在唐山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胜数,课文为什么节选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
指导:报告文学一般分为三个种类: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和社
会问题报告文学。
本文属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待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涉及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
它通过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体现主题思想,事件贯穿全文,而人物刻划则服从于事件展示。
写到的人物往往很多,对多个人物进行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
往往要写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
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待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
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
常常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要写好人物生存的活的社会环境,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发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
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了。
2、“大户”是怎样形成的,又因何而解体?
指导:“大户”是在灾后自觉形成的,又因“当人们从废墟上扒回了自己家私有的财产,那私有财产在他们各自的…铺位‟前越堆越高的时候,那种休戚与共的感情上的维系开始解体了。
充满生命活力的是顽强的…私有‟观念”。
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报告文学实际上是一种强有力的特殊宣传工具,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
作为时代产物的报告文学,强烈地体现时代精神,把具体事实放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局中衡量,反映当代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
具体表现为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性语言。
当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时期,提倡公有制观念,反对私有制观念。
尽管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却正体现了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的特点。
3、哪些地方运用了白描手法?哪些地方运用了叙述中抒情的手法?
指导:(1)报告文学反映和推动现实的功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读者阅读的目的是扩大认识。
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对读者产生的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是重视虚构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这是报告文学经常产生轰动效应,社会作用比较直捷的根源。
因此报告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最必不可少的手法为白描手法,即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例如:“铁门伏卧在灰土中,岗楼碎成一堆乱石”,寥寥几笔,灾难的破坏力可想而知;“他们一个抓着一个的衣角,走在被晒得滚烫的路上”,短短几
句,盲人的执著与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
(2)融情于叙。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避免了直接的议论,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叙述之中,渗透到了素材的选择之中。
例如:“整整一天啊,这支刺刀下的救险队伍,没有一刻停歇。
囚犯们无言地苦干着……”等,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
4、试比较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三种新闻题材有何异同?
报告文学: 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消息: 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主要特点是:真实准确、讲究时效、短小精粹。
通讯:一种新闻体裁,比较详细地报导典型人物、事件、消息等。
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弱的时间性。
(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
(5)议论色彩较浓。
新闻性:是报告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其核心是科学的真实准确,而不能象文学作品那样追求作者心理表现的艺术真实。
报告文学反映和推动现实的功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读者阅读的目的是扩大认识。
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对读者产生的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是重视虚构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这是报告文学经常产生轰动效应,社会作用比较直捷的根源。
新闻性还讲究时效,即满足广大读者心理上的近切需要。
综上所述,所谓新闻性最重要指的就是真实性和实效性。
在这上面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没有太大的区别。
只是消息和通讯的时效性比报告文学要求更严格,要求更及时。
报告文学和消息通讯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文学性:是指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导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
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但它在艺术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
人物特写自然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中努力刻画人物,即使在以写事为主的作品中也离不开写人,如果能生动地刻画人
物形象,必然会大大加强感染力。
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四、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研究两个问题
1、地震给们们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启示和教训有哪些?
(震前预报、建筑物的防震设施、地震的应急准备、正确对待外援)
2、怎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指导:21世纪的人类对于战争带来的惨剧怀有深刻的记忆和高度的警觉,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纪念日,缅怀战争的死者,祈祷人类的和平。
相形之下,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高度警觉和理性的整体防御,还刚刚开始。
我们应该重视能源、环保、防震搞灾等自然问题。
五、小结
大作家雨果曾说过:“回忆是力量之源”,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回望31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凭吊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的你们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们人间奇迹的!
六、板书设计
唐山大地震
钱刚
士兵:忠于职守
囚犯
特殊的抢险队伍思考
盲人
大户:互相救助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