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历史名人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凝练着古人的智慧和哲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成语故事中,经常出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让人印象深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成语故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吧!1. 张骞。

成语“马到成功”中的主人公张骞,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

他曾经历了千辛万苦,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打通了西域通道,开辟了丝绸之路,为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骞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2. 孙悟空。

成语“如鱼得水”中的主人公孙悟空,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位著名人物。

他机智勇敢,身手敏捷,能够化身万千,战胜强敌,保护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经典人物。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

3. 刘备。

成语“刻舟求剑”中的主人公刘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三国时期,率领蜀汉抵抗曹魏的侵略,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刻舟求剑的故事讲述了刘备在江边刻舟求剑的典故,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不要固步自封,要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 岳飞。

成语“精忠报国”中的主人公岳飞,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抗金名将。

他在抗金战争中英勇善战,多次取得战争的胜利,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

岳飞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忠诚的国家公民,应该无私奉献,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5. 李白。

成语“大材小用”中的主人公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被后人誉为“诗仙”。

然而,李白却饱受世人误解,被称为“大材小用”。

李白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天才也会被埋没,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追求和坚持,不要被外界的眼光左右,只要坚持自己的道路,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简介材料汇总1、成语名人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羽刮目相看——吕蒙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2、成语故事《不耻下问》《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饭千金》《凿壁偷光》《望梅止渴》不耻下问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圉手不释卷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4、成语人物刮目相看——吕蒙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5、成语人物及成语简介1.咏絮之材谢道韫形容能诗能文的才女。

2.东山再起谢安形容失败之后卷土重来。

3.绝妙好辞蔡邕(曹娥碑)5.床头捉刀人曹操比喻代人做事,多指写文章而言。

6.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7.凿壁引光匡衡后比喻刻苦勤学。

8.韦编三绝孔子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9.七步成诗曹植形容才思敏捷之人。

10才高八斗曹操称曹植比喻才学极高。

11.洛阳纸贵左思比喻著作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13.穷途末路阮籍形容走投无路,处於十分穷困的境况。

15.一饭千金韩信比喻报恩隆厚。

16.不求甚解陶渊明古:读书著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

上的解释。

今: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17.如鱼得水刘备得诸葛亮比喻得到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或很适合的环境。

18.家徒四壁司马相如形容家境非常穷困19.梅妻鹤子林逋比喻清高或隐居20学富五车惠师形容人书读的很多,学士渊博。

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

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

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一些与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
1. 相煎何急:曹丕、曹植。

2. 神机妙算:诸葛亮。

3. 笔下生花:李白。

4. 胯下之辱:韩信。

5. 家徒四壁:司马相如。

6. 焚书坑儒:秦始皇。

7.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8. 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

9. 路人皆知:司马昭。

10.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刘邦。

11. 东施效颦:东施。

12. 老骥伏枥:曹操。

13. 有勇无谋:吕布。

14. 阮囊羞涩:阮孚。

15. 枕戈待旦:刘琨。

16. 奇货可居:吕不韦。

17. 拔山盖世:项羽。

18. 侧目而视:苏秦。

19. 庖丁解牛:庖丁。

20. 近水楼台先得月:苏麟。

21. 凿壁偷光:匡衡。

22. 刮目相看:吕蒙。

23. 围魏救赵:孙膑。

24. 一诺千金:季布。

25. 一饭千金:韩信。

26. 四面楚歌:项羽。

27. 约法三章:刘邦。

28. 孺子可教:张良。

29. 背水一战:韩信。

30. 破釜沉舟:项羽。

与古人人物有关的成语

与古人人物有关的成语

与古人人物有关的成语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

很多成语往往来源于历史事件。

那么下面这些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你都知道吗?1、一饭千金——韩信典故:韩信在未得志时生活困苦。

他常常回去钓鱼,运气不好的时候能够靠着皮切成的鱼果腹,运气高时就就可以饿着肚子。

在韩信钓鱼的地方有位洗衣服的老婆婆,她经常拎些饭菜给韩信,韩信非常感激她。

在韩信功成名就之后,想到了曾给与他救济的老婆婆,便掏出一千两黄金去投资回报她。

释义: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2、东山再起——谢安典故:东晋政治家谢安出身士族,是个十分有才干的人。

但他宁可隐居于东山,也不愿意做官。

有人曾举荐谢安做官,结果不到一个月他就不想干了。

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又出来做官,出任要职。

释义:指隐退后再次担任公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再次失势。

3、纸上谈兵——赵括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到兵事去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任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可以按照兵书上的理论制订登陆作战计划,不懂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4、四面楚歌——项羽典故:汉高祖刘邦在攻打西楚霸王项羽时,将项羽的军队围困于垓下。

此时项羽的士兵已经很少了,粮食也没有了。

夜里四周围住项羽军队的汉兵唱起了楚国的民歌。

项羽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到楚地了么?为何他军队中的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羽打算突围逃走,最终在乌江畔自刎。

释义:比喻陷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5、投笔从戎——班超典故:东汉时期军事家、史学家班超年少时常常替官府抄书,以此去养家。

班超直面这样的生活曾丢下笔感慨:“我若没更好的志向,也必须像是傅介子、张骞立功封侯,怎能长期在笔砚间忙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

班超就对他们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释义:拿走笔回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6、暗渡陈仓——韩信典故:汉高祖刘邦从汉中发兵必须攻取项羽的时候,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蒙蔽对方,暗中取道截击陈仓,取得胜利。

50个成语,50个历史名人

50个成语,50个历史名人

50个成语、50个历史名人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 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 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 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 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 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 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 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 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2.指鹿为马三年,章邯等将其卒围巨鹿,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巨鹿。

冬,赵高为丞相,竟案李斯杀之。

夏,章邯等战数却,二世使人让邯,邯怒,使长史欣请事。

赵高弗见,又弗信。

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

欣见邯曰:"赵高用事于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项羽急击秦军,虏王离,邯等遂以兵降诸侯。

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髃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髃臣皆畏高。

3.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历史成语故事对应人物

历史成语故事对应人物

历史成语故事对应人物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卧薪尝胆——勾践鞠躬尽瘁——诸葛亮完璧归赵——蔺相如破釜成舟——项羽凿壁偷光——匡衡入木三分——王羲之乐不思蜀——刘禅纸上谈兵赵括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煮豆燃萁曹植曹丕卧薪尝胆勾践完壁归赵蔺相如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三顾茅庐刘备鞠躬尽瘁诸葛亮南柯一梦---淳于棼东施效颦---东施,西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元景安赴汤蹈火---韩嵩江郎才尽---江淹鹤立鸡群---嵇延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投笔从戎---班超四面楚歌---项羽煮豆燃萁---曹植背水一战---韩信指鹿为马---赵高入木三分---王羲之纸上谈兵---赵括完璧归赵---蔺相如鞠躬尽瘁---诸葛亮卧薪尝胆--- 越王勾建破釜沉舟--- 项羽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刘备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卧薪尝胆---勾践鞠躬尽瘁---鞠躬尽瘁完璧归赵---蔺相如破釜沉舟---项羽凿壁偷光---匡衡入木三分---张怀瓘,王羲之乐不思蜀---陈寿,刘禅图穷匕见_____ 破釜沉舟_____ 纸上谈兵_____ 初出茅庐_____百步穿杨_____ 卧薪尝胆_____ 凿壁偷光_____ 四面楚歌_____ 答案:荆轲项羽赵括诸葛亮养由基勾践匡衡项羽写历史成语故事对应人物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最孤独的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20个成语对应人物

120个成语对应人物

120个成语对应人物120个成语对应人物如下:1、相煎何急(对应人物:曹丕、曹植)2、神机妙算(对应人物:诸葛亮)3、笔下生花(对应人物:李白)4、胯下之辱(对应人物:韩信)5、家徒四壁(对应人物:司马相如)6、焚书坑儒(对应人物:秦始皇)7、囊萤映雪(对应人物:车胤、孙康)8、赔了夫人又折兵(对应人物:周瑜)9、路人皆知(对应人物:司马昭)1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应人物:项庄刘邦)11、东施效颦(对应人物:东施)12、老骥伏枥(对应人物:曹操)13、有勇无谋(对应人物:吕布)14、阮囊羞涩(对应人物:阮孚)15、枕戈待旦(对应人物:刘琨)16、奇货可居(对应人物:吕不韦)17、拔山盖世(对应人物:项羽)18、侧目而视(对应人物:苏秦)19、庖丁解牛(对应人物:庖丁)20、近水楼台先得月(对应人物:苏麟)21、凿壁偷光(对应人物:匡衡)22、刮目相看(对应人物:吕蒙)23、围魏救赵(对应人物:孙膑)24、一诺千金(对应人物:季布)25、杀妻救将(对应人物:吴起)26、前倨后恭(对应人物:苏秦)27、不学无术(对应人物:霍光)28、三令五申(对应人物:孙武)29、呕心沥血(对应人物:李贺)30、开卷有益(对应人物:宋太宗)31、悬梁刺股(对应人物:苏秦、孙敬)32、沆瀣一气(对应人物:崔沆、崔瀣)33、江郎才尽(对应人物:江淹)34、七擒七纵(对应人物:诸葛亮)35、毛遂自荐(对应人物:毛遂)36、铁杵成针(对应人物:李白)37、马革裹尸(对应人物:马援)38、黄袍加身(对应人物:赵匡胤)39、洛阳纸贵(对应人物:左思)41、闻鸡起舞(对应人物:祖逖)42、初出茅庐(对应人物:诸葛亮)43、完璧归赵(对应人物:蔺相如)44、退避三舍(对应人物:重耳)45、乐不思蜀(对应人物:刘禅)46、指鹿为马(对应人物:赵高)47、画龙点睛(对应人物:张僧繇)48、入木三分(对应人物:王羲之)49、讳疾忌医(对应人物:蔡桓公)50、多多益善(对应人物:韩信)51、秋毫无犯(对应人物:岑彭)52、望梅止渴(对应人物:曹操)53、鞠躬尽瘁(对应人物:诸葛亮)55、请君入瓮(对应人物:周兴)56、举一反三(对应人物:孔子)57、萧规曹随(对应人物:萧何、曹参)58、八斗之才(对应人物:曹植)59、陆海潘江(对应人物:陆机、潘岳)60、举案齐眉(对应人物:孟光、梁鸿)61、南柯一梦(对应人物:淳子棼)62、东施效颦(对应人物:东施)63、江郎才尽(对应人物:江郎)64、赴汤蹈火(对应人物:晁错)65、投笔从戎(对应人物:班超)66、鹤立鸡群(对应人物:嵇绍)67、负荆请罪(对应人物:廉颇)69、完璧归赵(对应人物:蔺相如)70、凿壁借光(对应人物:匡衡)71、指鹿为马(对应人物:赵高)72、纸上谈兵(对应人物:赵括)73、精忠报国(对应人物:岳飞)74、闻鸡起舞(对应人物:祖逖)75、入木三分(对应人物:王羲之)76、鞠躬尽瘁(对应人物:诸葛亮)77、卧薪尝胆(对应人物:勾践)78、破釜沉舟(对应人物:项羽)79、乐不思蜀(对应人物:刘禅)80、图穷匕见(对应人物:荆轲)81、三顾茅庐(对应人物:刘备)8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对应人物:景皓)8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应人物:萧何)84、多行不义必自毙(对应人物:共叔段)85、一鼓作气(对应人物:曹刿)86、一字千金(对应人物:吕不韦)87、一字之师(对应人物:郑谷)88、一饭千金(对应人物:韩信)89、东山再起(对应人物:谢安)90、图穷匕见(对应人物:荆轲)91、纸上谈兵(对应人物:赵括)92、负荆请罪(对应人物:廉颇)93、卧薪尝胆(对应人物:勾践)94、接竿而起(对应人物:陈胜、吴广)95、三顾茅庐(对应人物:刘备)96、孺子可教(对应人物:张良)97、四面楚歌(对应人物:项羽)98、老当益壮(对应人物:马援)99、投笔从戎(对应人物:班超)100、暴殄天物(对应人物:商纣王)101、暗渡陈仓(对应人物:刘邦)102、嗟来之食(对应人物:黔敖)103、怒发冲冠(对应人物:蔺相如)104、手不释卷(对应人物:刘秀、吕蒙)105、韦编三绝(对应人物:孔子)106、墨守成规(对应人物:墨子)107、病入膏肓(对应人物:蔡桓公)108、鸡犬升天(对应人物:刘安)109、口蜜腹剑(对应人物:李林甫)110、风声鹤唳(对应人物:苻坚)111、泰山北斗(对应人物:韩愈)112、破釜沉舟(对应人物:项羽)113、东窗事发(对应人物:秦桧)114、程门立雪(对应人物:杨时)115、司空见惯(对应人物:刘禹锡)116、梦笔生花(对应人物:李白)117、力透纸背(对应人物:颜真卿)118、成竹在胸(对应人物:文与可,即文同)119、赤膊上阵(对应人物:许褚)120、马革裹尸(对应人物:马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鞠躬尽瘁(诸葛亮)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11、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

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

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

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

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出自唐·孟棨《本事诗》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

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

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成竹在胸(文与可)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

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

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

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0、背水一战(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41、闻鸡起舞(祖逖)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42、初出茅庐(诸葛亮)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43、完璧归赵(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44、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5、乐不思蜀(刘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46、指鹿为马(赵高)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画龙点睛(张僧繇)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48、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9、讳疾忌医(蔡桓公)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释义:隐瞒疾病,不愿医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