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现代文学诗歌发展脉络

现代文学诗歌发展脉络:
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基本可以这样概括,分为追求“平民化”的诗派和追求“贵族化”的诗派,(1)“贵族化”即“李金发代表的早期象征派”,“平民化”可以分为“格律的新诗(早期新月派)”和“自由体新诗”(2)自由体新诗又可以分为“抒发自我”(如郭沫若等)和“抒发政治集体观念”(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两个不同风格。
第二个十年其实'就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诗歌分三类(1)受大革命失败和共产党的左翼作家影响,“中国诗歌会”继承第一个十年“早期无产阶级诗歌”而发展。
(2)早期新月派变为后期新月派,格律松动,诗感变化。
(3)“现代派诗歌”继承“早期象征派”又受“后期新月派”影响而形成,讨论“现代诗情绪(内容)和现代诗辞藻(形式)”。
第三个十年基本是在宣扬抗战,抗战催生了世界三大人民诗人之一的艾青,艾青影响下形成“七月诗派”,七月诗派丰富发展了“中国诗歌会”的革命现实主义,又不排斥个人。
另一方面,战争迫使西南联大成立,大师和年轻诗人云集,校园派诗人应运而生(代表诗人冯至),校园派诗人提倡生命的沉思和艺术的沉思,开始使新诗往哲理化发展。
冯至影响下形成“中国新诗派”,其特征是综合,即融合“现实,玄学,象征”,因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诗歌基本都可以在这里见到影子,而其讨论诗歌现代性,则与第二个十年“中国现代派诗歌相呼应”,只是现代派的现代是现代人的情感和辞藻,它的现代更侧重于新的诗歌传统。
中国现当代新诗

中国现当代新诗(实用版)目录1.中国现当代新诗的概述2.新诗的发展历程3.新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4.新诗的艺术特点5.新诗的影响和贡献正文中国现当代新诗是指在 20 世纪初至今,以白话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歌创作。
新诗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新诗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丰富的诗歌流派。
首先,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 1917 年到 1949 年,这一时期是新诗的诞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以胡适、郭沫若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写作,推动了新诗的创立。
第二个阶段是从 1949 年到 1979 年,这一时期是新诗的成熟和发展阶段,出现了“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具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以及郭沫若、徐志摩、辛弃疾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人。
第三个阶段是从 1979 年至今,这一时期是新诗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阶段,诗人们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其次,新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也值得关注。
如前所述,新诗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如“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
这些流派各具特色,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这些流派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辛弃疾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内涵,为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新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诗采用白话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使得诗歌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其次,新诗在形式上打破了古典诗歌的束缚,不再局限于五言、七言等固定形式,而是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自由发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再次,新诗在主题和内容上,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风貌。
最后,新诗的影响和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新诗的诞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进程,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自古至今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诗歌也在不断演变和改变。
本文将探讨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了解它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现代诗歌的起源现代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这个时期,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文学形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许多诗人开始尝试以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催生了现代诗歌的兴起。
二、象征主义的崛起在现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象征主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象征主义诗歌强调以象征和暗示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它追求诗歌的纯粹性和精神性,与现实世界脱离开来,强调感官和心灵的体验。
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诗人马拉梅、莫尔美等。
三、表现主义的兴起在20世纪初的德国,表现主义诗歌成为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表现主义诗歌以其激烈的情感和象征性的语言风格,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抗议和反叛。
它追求诗歌的直接性和冲击力,对现实进行展现和批判。
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奥特·海策、乔治·特鲁埃尔等。
四、达达主义的冲击达达主义是20世纪早期兴起的一股激进的艺术运动,对传统的文化和艺术进行了强烈的冲击。
在诗歌领域,达达主义诗人以其离奇和颠覆传统的方式,打破了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的限制,追求一种自由和反叛的态度。
达达主义诗人特立独行,对社会和传统价值观持怀疑态度,代表人物有特里斯坦·查拉、雨果·鲁伊斯·诺瓦斯等。
五、现代主义的多样化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主义成为了一种多样化和多样性的诗歌运动。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诗人们以各种形式和风格创作着现代诗歌,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美国的垮掉的一代,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以及中国的新诗潮等。
现代主义诗歌欢迎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表达,赋予诗人更多的创作空间。
六、后现代诗歌的涌现在21世纪的今天,后现代诗歌成为了诗歌创作的新趋势。
诗歌发展脉络

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周代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诗歌发展脉络的大致概述:
1.古典诗歌:古典诗歌是中国诗歌的主流,其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早期作品。
古典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2.近现代诗歌:近现代诗歌是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代表诗人有胡适、郭沫若、徐志摩等。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变化。
3.当代诗歌:当代诗歌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
这个时期的诗歌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4.流派与风格: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和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思想,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5.传承与创新:中国诗歌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诗人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注重创新,使中国诗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之,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化。
每个时期的诗歌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有着不同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
一、诗歌改革与象征主义浪潮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诗歌界开始发生变革,一股新的思潮涌现出来。
这股思潮主要由一些留学归国的诗人所带动,他们开始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胡适、梁实秋等人。
他们提倡抒发内心情感,强调个人的表达,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先河。
二、现代主义派与“新月派”的兴起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徐志摩、郑振铎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派崛起,并受到了一批新的年轻诗人的追随。
现代主义派的诗歌表达独特,语言现代化,形式多样化。
同时,“新月派”的兴起也相当重要,代表诗人如桑弧、席慕容等,他们坚持以自由、个性化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亮点。
三、抒情与叙事的融合:抒情叙事派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派别,即抒情叙事派。
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有聂绀弩、沈从文等。
他们在诗歌创作中,融合了抒情和叙事两个元素,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他们的作品通常既具有高度的情感表达,又富有故事性,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四、语言革新与“白话诗”的出现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语言革新阶段。
以白石、杨牧为代表的诗人开始尝试用白话来表达诗意,这被称为“白话诗”运动。
他们试图摆脱传统文言的束缚,用日常口语来表达内心情感,使诗歌更贴近读者。
这股风潮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现代诗歌与新时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这也影响了诗歌的发展。
以北岛、杨煜为代表的抒情写实派崛起,他们试图用简洁的语言、真实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
他们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创作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作品。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还有许多其他流派和代表性作品,不胜枚举。
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跨越了近九十年的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20世纪20年代:1.湖畔派——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
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
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2.新月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
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微音等。
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静夜》,朱湘《采莲曲》等。
3.象征派——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
代表诗人是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蓬子等。
代表作品:王独清《但丁墓旁》,李金发《弃妇》《我背负了……》《里昂的车中》,胡也频《旷野》,穆木天《落花》《烟雨中》等。
20世纪30年代:4.现代派——这一流派的诗歌成就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
他们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为源头,移植的倾向比较明显。
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蛰存、路易士等。
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等。
5.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狱几十年,新时期得以“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
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20世纪40年代:6.九叶派——顾名思义由九位诗人组成。
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
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新文化运动时期(1917-1949年):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此期间,诗人们主张抛弃古典文学的束缚,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代表诗人包括郭沫若、萧红等。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战争的阴影下,诗人们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常常充满着战争的硝烟和民众的疾苦,诗人们的创作主题主要聚焦在民族团结、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等方面。
3.共和国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创作开始表现出新的面貌。
诗人们开始歌颂新生活、新政权和新制度,诗歌风格也逐渐转向朴实、简洁和明快。
代表诗人包括艾青、胡风等。
4.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主题多样,风格各异,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借鉴和创新。
代表诗人包括北岛、顾城等。
总的来说,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是复杂而多元的,各个时期的诗歌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从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中国诗歌在不断地适应时代变迁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1

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1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一、开篇近代诗歌的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
从新文化运动到现代诗歌的崛起,再到当代诗歌的创作风格多元化,脉络丰富而庞杂。
本文将从时间维度出发,以一系列重要事件为节点,梳理现当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二、新文化运动与诗歌革新1、白话诗的开创a:五四运动的激发i:学生运动与思想解放ii:白话文运动的兴起b:北京诗人的探索i:胡适的白话诗创作ii:郭沫若的现实主义诗c:鲁迅与诗歌革新i:鲁迅的诗歌理论ii:《野草》的出版与影响2、古典诗风的复兴a:古风复兴的社会背景i:传统文化的回归ii:文人诗社的兴起b:高度写实主义的诗歌创作 i:冰心的古典诗ii:阮籍和北斗诗社c:古典词牌的研究与继承i:刘希夷与古词研究ii:喻园的古诗创作三、现代诗歌的崛起与多元化发展1、诗人的群体性行动a:“诗人杂志运动”的兴起 i:《白话文学》的创办ii:诗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b:改革开放与诗歌创作热潮i:诗人的自由表达ii:诗歌在文坛的认可与热捧2、诗歌形式的多样化a:自由诗的流行与影响i:唐开元的自由诗创作ii:自由诗对传统诗歌的冲击b:韵律诗的变革与创新i:汪曾祺的韵律诗实验ii:新诗运动对韵律诗的发展影响3、内容主题的多元化a: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崛起i:后现代派诗人的作品特点ii: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批评和争议 b:女性主义诗歌的崛起i:女性诗人的写作主题和风格ii:女性主义诗歌对社会的影响四、本文涉及附件1、《白话文学》期刊2、冰心的古典诗作选集3、高行健的自由诗作品集4、后现代派诗人作品选集5、女性诗人作品选集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法- 保护原创作品的法律法规,规定了著作权人的权益和法律保护措施。
2、禁书条例- 限制作品出版、阅读和传播的法律法规,对特定内容敏感的书籍进行审查和禁止。
3、言论自由- 个人或集体表达观点、意见和思想的自由权利,是人权的基本要求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1919~1949)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
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
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
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1.尝试中的新诗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
”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
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
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
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
“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红烛》、《死水》是他诗歌创作的集中体现。
徐志摩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飞动飘逸的诗情与对形式美追求相结合,使徐志摩总是抓住每首诗特有的“诗感”、“原动的诗意”,寻找相应的诗律。
《志摩的诗》是在不断的实验与创造中寻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4.早期象征派的诗歌穆木天提出纯诗的概念,主张诗歌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的真实的象征”。
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
说明是散文世界的东西。
”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是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之作。
B.第二个10年:1.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继承前一个十年蒋光慈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传统,殷夫为代表。
特点:一是反映革命斗争和时代重大事件;二是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化,诗歌的主体并非诗人自己而是一个战斗集体;三是艺术表现上注重写实。
这多少背离了诗歌的本质即个体生命情感的宣泄。
2.后期的新月派抒情的重心转为“灵魂的战栗”,表现灵魂的战栗,和现代人精神的异化。
徐志摩的《猛虎集》、《云游集》是这方面的代表。
《再别康桥》属于这一时期,但情绪仍是前一时期的余绪。
新诗人的加入,如陈梦家、方玮德,多为徐志摩的学生。
在形式上进行“十四行诗”的转借与实验。
3.现代派诗人施哲存在《现代》发表的《又关于本刊的现代诗》,被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
强调要写纯然的现代诗,它在谱系上与早期的象征派诗歌相承;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现代的诗形。
“诗坛首领”是戴望舒、卞之琳。
其中戴望舒以《雨巷》一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美称。
4.汉园三诗人1936年《汉园集》收入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卞之琳的《数行集》。
卞之琳最为瞩目。
他受到徐志摩和戴望舒的影响,为新诗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即由主情向主智的转变。
他是新诗历史上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其诗歌于平淡中出奇,因为他善于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穿透与开掘。
30年代现代派诗人中,另一位智慧诗的作者是废名。
他是一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
融入他灵魂的是佛道精义,是诗禅传统。
C.第三个10年:1.艾青在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上完成了历史的“综合”的任务。
一方面坚持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同时也批判地吸收了现代派诗人新诗艺术探索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诗歌艺术,他吸取了郭沫若式的激情,也吸取新月派的外在形式的追求,艾青使中国新诗开始追求一种内在的美。
成为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诗人。
也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新诗人之一。
2.七月诗派的出现抗战之初中国诗歌会与新月派、现代派诗人都唱起了民族解放的战歌。
抗战相持阶段经过诗歌审美艺术特征与政治宣传的争论,使人们对诗的内容与形式的认识达到新的水平。
出现很多把新诗的艺术探讨提高到理论高度的学术著作:艾青的《诗论》、朱自清的《新诗杂谈》、李广田《诗的艺术》、朱光潜的《诗论》。
在诗歌创作上对失落的诗歌个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臧克家写出《泥土的歌》,戴望舒写出《灾难的岁月》,出现了风格的转化,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
在此期间影响最大的就是七月诗派。
此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形成的一个青年诗群。
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冀方、阿垅、曾卓、卢钿、方然、牛汉等。
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国统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从冯至等校园诗人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由西南联大朱自清、闻一多、卞之琳、李广田等老一辈诗人,和穆旦(查良铮)、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俞铭传、王左良、赵瑞蕻等年轻诗人组成。
是历史的机遇把新诗的主要代表集中于这简陋的天地里,中国成名的、不成名的、已经成型的、尚未成型的诗人一起进入了人生与艺术道路上难得、少遇的“沉潜”状态。
这首先是生命的“沉潜”——这是一种经历了战乱中的流亡,有了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后的生命沉潜:他们面对现实与自然默思,将中国土地上生活的沉重与灾难潜入内心深处,将民族本位的、更具感性(非理性)的战争体验转化为(融入)个人与人类本位的、更具形而上色彩的生命体验与思考。
朱自清的《新诗杂话》、李广田的《诗的艺术》是其中最主要的成果,与同时期出版的朱光潜的《诗论》、艾青的《诗论》,同为新诗理论的经典著作;为新诗的发展寻找更丰富的艺术资源,他们的艺术探讨的触角既伸向中国古代诗歌(文学、文化)传统,同时开展了对西方文学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师生们以更加开放的眼光,与当代世界师潮进行直接的交流:冯至、卞之琳翻译和介绍了里尔克的诗歌与小说,燕卜逊则以当代英国诗人的身份开讲《当代诗》,而后期象征派诗人奥登这一时期的访华,使得40年代的校园诗人的创作以逼视(直面)现实、人生、自我的矛盾(分裂)为主要追求与特点的,而且他们将这种现实与灵魂的逼视上升为既保留个体的独特性,又是普遍、超越的人类经验和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同时又通过对现代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探讨与实验,将其转化为审美的形态。
这“知性的提升与融合”与“文本实验”的自觉,都是充分体现了校园诗歌的特色的。
冯至的《十四行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
4.九叶派抗战结束后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回到北方(北京或天津),他们和在南方的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相互寻找,遥相呼应,彼此确认共性,远距离地携手走上上海的《中国新诗》这块诗垦地,这些人虽未曾谋面,但却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流派特征。
1981年他们中几位老诗人结集出版了他们当年的诗选《九叶集》,后来“九叶派”便成为海内外流行的称谓。
九叶诗派的走红,一方面因为40年代的诗歌得以在尘封中挖掘,另一方面因为他们中许多人在新时期又焕发了创作的青春。
也就是说九叶派作为40年代的诗歌流派,在80年代仍在活跃着。
在文学史上以穆旦为首的九叶诗人被称为“中国新诗派”。
他们强调:一是诗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二是极端重视日常语言及说话节奏的应用。
“只有变化多,弹性大,新鲜,生动的文字与节奏才能适当地,有效地,表达现代诗人感觉的奇异敏锐,思想的急遽变化。
”强调诗的思维和语言的基本改造,这是中国新诗派的特征,也集中体现了它的反叛性与异质性,这恰恰是与早期白话诗的主张遥远呼应。
这一派的诗人在80年代能复兴和重新被认同,也许正因为它与当代诗歌有着审美价值的一致性。
或者说中国新诗派是对现代中国新诗30年发展的一个总结,是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形成做了一个准备。
最能体现中国新诗派的这种反叛性与异质性的,无疑是它的代表诗人穆旦(1918——1977)。
穆旦在他的代表作《被围者》里,这样写着他的新发现:“一个圆,多少年的人工我们的绝望将使他们完整。
毁坏它,朋友!让我们自己就是它的残缺,比平庸要坏——闪电和雨,新的气温和希望才会来灌注:推倒一切的尊敬!因为我们已是被围的一群,我们翻转,才有新的土地觉醒。
……”早期白话诗人所提出的建立现代新诗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方式的历史任务,到穆旦这里开始得到了初步的落实,这自然是意义重大的。
网络语言影响小学生用语情况的调查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其中大部分是网民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链接和镶嵌创造出来的。
具有生动形象、标新立异、经济简练等特点。
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日益显出它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已经辐射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用语,特别是青少年的日常交流和表达中。
小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别强烈,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他们与网络语言“亲密接触”。
其结果是,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系统,能培养学生语言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语言使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日前,笔者通过中关村一小的学生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是年龄为11至13岁的六年级学生。
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以及对网络语言的评价等方面。
一、调查的目的在网络语言中,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晕”;提意见不叫提意见,叫“拍砖”;支持不叫支持,叫“顶”;我不叫我,叫“偶”;不错不叫不错,叫“8错”;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不要不叫不要,叫“表”;超强不叫超强,叫“走召弓虽”;这样子不叫这样子,叫“酱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