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古诗两首》望洞庭拓展阅读刘禹锡和白居易的故事鲁教版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案设计篇1教学任务: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指名说。
4、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三、流汇报自学情况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
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望洞庭教案5篇

望洞庭优秀教案优秀5篇《望洞庭》教案篇一一、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七、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望洞庭》拓展-刘禹锡和白居易的故事

刘禹锡和白居易的故事
刘禹锡,字梦得,早年与柳宗元交住密切,人称“刘柳”,后来与白居易交谊深厚,并称“刘白”。
白居易,与刘禹锡同岁。
宝历二年,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返回洛阳,白居易也正好从苏州回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即席赋诗一首赠刘禹锡,对刘禹锡被不幸贬职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慰藉,刘禹锡也回赠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白居易听后称之为“神妙”之句。
白居易曾写《春词》,刘禹锡也曾原韵相和,并有“蜻蜓飞上玉搔头”的名句。
开成二年,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在洛阳任职,两人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白居易的诗《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感慨二人以67岁高龄把酒论诗,展望重阳佳节两人能再“一醉一陶然”。
白居易还有《赠梦得》诗说“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刘禹锡71岁逝世,白居易写了《哭刘尚书梦得二首》,诗中说“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诗非常推崇,称他为“诗豪”。
白居易写过《忆江南》词三首,刘禹锡也和了两首,刘禹锡在《白太守行》诗中称赞白居易政绩斐然,离任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山水诗:刘禹锡《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

山水诗:刘禹锡《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山水诗:刘禹锡《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望洞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望洞庭体裁:诗题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名字:刘禹锡年代:唐代描述: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授监察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翻译: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原文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赏析二:思想内容《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赏析三:艺术特色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小学四年级语文高林生老师的《望洞庭》析疑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一《望洞庭》

高林生老师的《望洞庭》析疑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一《望洞庭》四年级语文教案高林生老师的《望洞庭》析疑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一《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
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
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第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
二是读hè。
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
其理由有三:●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
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
” 《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
”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
”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
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
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
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
《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
”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
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
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
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3篇)

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3篇)《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原文及翻译赏析

《望洞庭》原文及翻译赏析《望洞庭》原文及翻译赏析《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望洞庭》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望洞庭》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诗简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翻译/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鉴赏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古诗两首》望洞庭拓展阅读刘禹锡
和白居易的故事鲁教版
刘禹锡,字梦得,早年与柳宗元交住密切,人称“刘柳”,后来与白居易交谊深厚,并称“刘白”。
白居易,与刘禹锡同岁。
宝历二年,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返回洛阳,白居易也正好从苏州回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即席赋诗一首赠刘禹锡,对刘禹锡被不幸贬职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慰藉,刘禹锡也回赠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白居易听后称之为“神妙”之句。
白居易曾写《春词》,刘禹锡也曾原韵相和,并有“蜻蜓飞上玉搔头”的名句。
开成二年,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在洛阳任职,两人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白居易的诗《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感慨二人以67岁高龄把酒论诗,展望重阳佳节两人能再“一醉一陶然”。
白居易还有《赠梦得》诗说“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刘禹锡71岁逝世,白居易写了《哭刘尚书梦得二首》,诗中说“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诗非常推崇,称他为“诗豪”。
白居易写过《忆江南》词三首,刘禹锡也和了两首,刘禹锡在《白太守行》诗中称赞白居易政绩斐然,离任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