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下载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2)感受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理想,树立远大的志向;(3)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美好情感的体会;3. 运用诗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和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 准备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2)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望洞庭》。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洞庭青草,近中流者绿,远岸者苍”、“白银盘里一青螺”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如洞庭湖的美丽风光;(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色的热爱;(2)启发学生思考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远大的志向;(3)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望洞庭》。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洞庭湖”、“碧波”、“白银盘”等。
(3)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如“望”、“见”、“思”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望洞庭》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望洞庭》的阅读与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掌握。
2. 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主题和情感表达的讨论。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望洞庭》的文本材料。
2. 生词和短语的释义表。
3.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刘禹锡及其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望洞庭》。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3. 词汇学习:(1)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学生进行笔记。
(2)学生进行词汇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望洞庭》,复习生词和短语,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洞庭湖的自然风光。
2.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图片展示: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其自然之美。
2. 诗人介绍: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及其作品《望洞庭》。
教学活动:1. 观看图片:让学生观察洞庭湖的景色,引导他们用词语描述自己的感受。
2. 诗人介绍:通过PPT展示刘禹锡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望洞庭》的背景。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望洞庭》的意境和韵律。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望洞庭》,感受其韵律和意境。
2. 诗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望洞庭》,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受诗歌的美感。
2. 诗句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三章: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洞庭湖对自己的意义和印象。
2.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洞庭湖为题材,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活动:1. 启发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洞庭湖的印象和感受,引导他们思考洞庭湖对自己的意义。
2.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洞庭湖为题材,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可以是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第四章: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学生作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
2. 评价与反馈:让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教学活动:1. 学生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简单介绍创作思路和感受。
2. 评价与反馈: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的作品,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给予鼓励和建议。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分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洞庭》的内涵;(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望洞庭》,作者刘禹锡。
2.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背诵、理解及文学鉴赏。
3.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分析、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洞庭湖的美丽风光;(2)教师简要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洞庭青草,近中流者绿,远岸者苍”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如何表现洞庭湖的美丽风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鉴赏诗歌。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望洞庭湖时的情感;(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慨;(3)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5. 课堂小结:(2)强调自然景观的美好,引导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望洞庭》;2. 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作文,可以是游览经历、感悟等;3.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朗读、讨论、表达等环节的参与度;2. 作业完成情况:背诵、作文和推荐诗歌的质量;3. 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以及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意识。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洞庭”、“青螺”、“翠绿”等。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学会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难点:1. 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洞庭湖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这首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注释,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洞庭湖的印象。
(2)分享成果: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望洞庭》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望洞庭》全文及注释。
2. 课件:洞庭湖的图片、诗人刘禹锡的简介等。
3. 参考资料:关于洞庭湖的诗词、文章等。
4.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洞庭湖的背景音乐。
六、教学准备1. 教师需提前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准备洞庭湖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3. 准备洞庭湖的自然风光音乐,以增强学生对洞庭湖风光的感受。
4. 准备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背景和意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望洞庭》,让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意境,鉴赏古诗的技巧。
难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内容和主题。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思想内涵。
3.5 课堂练习学生默写诗文,进行翻译和赏析,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望洞庭》诗文原文、注释和译文。
5.2 多媒体资源与诗文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鉴赏文章,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文,使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6.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诗文进行深入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3 分析法通过对诗文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望洞庭》这首诗的意境。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朗读并解析《望洞庭》这首诗。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使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1.4 教学步骤引入诗人刘禹锡的简介,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朗读《望洞庭》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第二章:望洞庭的自然景色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洞庭湖的自然景色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色。
分析《望洞庭》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法,展示洞庭湖的自然景色。
使用引导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自然景色。
2.4 教学步骤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自然景色。
引导学生分析《望洞庭》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理解诗人的描绘手法。
第三章:洞庭湖的文化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地位。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分析《望洞庭》诗中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展示法,展示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使用引导思考法,引导学生思考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
3.4 教学步骤展示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献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望洞庭》诗中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思考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欣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分析《望洞庭》这首诗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讲解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 洞庭湖的自然特点和生态环境。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对洞庭湖有直观的认识。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洞庭湖的特点和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 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洞庭湖的自然特点和生态环境。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 学生能理解洞庭湖的自然特点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章: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人对洞庭湖的描绘。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选取古代诗人对洞庭湖的诗歌作品。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方法:1. 朗读欣赏:让学生聆听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解读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朗读欣赏古代诗人对洞庭湖的诗歌作品。
2. 学生通过解读分析,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并欣赏古代诗人对洞庭湖的描绘。
2. 学生能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第三章:洞庭湖的传说和故事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洞庭湖的传说和故事。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洞庭湖的传说和故事。
2. 学生口头表达和讲述能力。
教学方法:1. 故事讲述:教师讲述洞庭湖的传说和故事。
2. 口头表达:学生练习口头表达和讲述。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述洞庭湖的传说和故事。
2. 学生练习口头表达和讲述。
教学评价:1. 学生能了解洞庭湖的传说和故事。
2. 学生能练习口头表达和讲述。
第四章:洞庭湖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洞庭湖的生态特点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下载)《望洞庭》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身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他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协助他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他人协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恬静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
(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
让学生感受一下实际中的洞庭山水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安排作业】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望洞庭》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身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他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协助他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他人协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恬静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
(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
让学生感受一下实际中的洞庭山水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安排作业】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望洞庭》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身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他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协助他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他人协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恬静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
(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
让学生感受一下实际中的洞庭山水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安排作业】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