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邸报研究
取材邸报,逐利营销——论明代书坊主作家陆云龙、陆人龙兄弟的小说编创及出版

取材邸报,逐利营销——论明代书坊主作家陆云龙、陆人龙兄弟的小说编创及出版顾克勇【摘要】陆云龙、陆人龙兄弟是晚明杭州书坊峥霄馆主人,是小说史上为数不多的生平资料可考的书坊主,他们直接参与小说的编创、评点、刊刻全过程.陆氏兄弟利用邸报编创通俗小说,快速成书,借邸报羽翼信史,标榜写实.为了让书籍畅销,陆氏兄弟通过插图、评点推扩销售,占有市场,谋取商业利润.陆氏书坊还用征文获取小说材料,在杭州、南京两地跨地域连锁营销,这些罕见现象以前未被学界关注.【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9)002【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陆云龙;陆人龙;书坊主;邸报;编创;出版【作者】顾克勇【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中国明代通俗小说史上有过书坊主干预小说创作的现象,如熊大木、余象斗、陆云龙、陆人龙兄弟等下层文人为获取最大商业利润,直接参与通俗小说编创。
由于商品经济发达,江南的通俗小说的出版也成为带来商业利润的行业发展起来。
许多落第文人在科举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谋生,加入了这个潮流。
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江浙的出版商“表现出了更多的敏感与更高的热情”。
[1]杭州陆云龙、陆人龙兄弟的小说编创刊刻有其鲜明特色。
陆云龙兄弟的书坊名为“峥霄馆”,除了刊刻《皇明十六名家小品》《翠娱阁近言》等少量诗文集,其主要精力还是刊刻了《型世言》《魏忠贤小说斥奸书》《辽海丹忠录》《禅真后史》等通俗小说。
[2]其中,《型世言》在国内重新问世后在古代小说研究界引起轰动,有人将其与“三言”“ 二拍”相并提。
陆氏兄弟还是小说史上为数不多的直接参与评点的书坊主,他们直接对其编创刊刻的小说进行了评点。
[3]现据陆云龙之子陆敏树所作《陆蜕庵先生家传》,陆云龙的生卒年份及生平可得到确切考证。
作为下层通俗文人,陆云龙身世资料丰富翔实,且有诗文集《翠娱阁近言》作品传世,这在明清小说家中是罕见的。
邸报的名词解释

邸报的名词解释邸报,又称官报、报刊京观等,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是指由朝廷颁布、发布的新闻、决策和政策的媒体形式。
邸报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朝,而在宋朝时期达到了鼎盛。
邸报的发行目的是为了向朝廷官员传达重要政策信息、解读治国理政方略以及宣示君主的权威。
在文章中,我将探讨邸报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一、邸报的历史背景邸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诰敕和布告。
在古代封建社会,政府通过命令、谕旨等方式传达政策,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困难以及需要广泛知晓政策的需求,邸报应运而生。
唐代的邸报,通过黄纸书写,分为内邸报和外邸报,前者只在内部流传,后者向外传达。
到了宋代,邸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式更加规范、内容更加丰富。
二、邸报的特点1. 官方性:邸报是朝廷的官方媒体,由政府官员负责发布。
其内容准确无误,旨在向人民传达朝廷的决策和政策,维护国家统一。
2. 重视政务:邸报内容主要关注国家政务和治理,报道朝廷的重大决策和政策,以及各级政府的人事变动和重要公告。
3. 社会反应:邸报还可以收集和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情绪。
它会将人民的疾苦和诉求转达给执政者,以求改善治理和促进社会稳定。
4. 体现思想意识形态:邸报不仅流传政策,还传递思想和意识形态。
通过邸报,朝廷可以发表重要文章、弘扬正能量,并对外国际事务做出评论和解读。
三、邸报的影响邸报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1. 决策参考:邸报是政府制定决策的参考,它报道和解读重大政策,保证了全国各地官员对政策统一性的认知。
它充当了政府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确保了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2. 文化传承:邸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记录了历史事件、传达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传播媒介。
邸报推动了文化传承和交流,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3. 统一国家观念:邸报强调国家的统一和君主的权威,对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传播“中央一念”的思想,邸报缔造国家意识和归属感。
蔡明伦、蔡伟《“报闻”与“不报:从〈万历邸钞〉看万历朝奏疏留中》

理朝政方面有自己的 主 见 ,既 非 庸 主 ,也 [6](P213) 非 消
张居正死后十年左 右 的 时 间 里,初 操 政 柄 的 神 宗 也 极怠政。
曾有过励精图治的 愿 望 和 表 现,尽 管 继 任 的 申 时 行
(二 )万 历 中 后 期 ,受 神 宗 怠 政 、阁 臣 软 熟 与 党 争
(一 )奏 疏 “报 闻 ”与 “不 报 ”在 年 代 和 数 量 上 的 分 布差异
虽 然 经 过 删 减 ,“并 非 全 录 ”,《万 历 邸 钞 》记 载 的 连 贯 性 仍 非 常 清 晰 。 但 批 过 “报 闻 ”与 “不 报 ”的 章 奏 在时间上则具有明 显 的 间 断 性,其 在 不 同 年 代 的 数 量 分 布 也 大 不 相 同 (参 见 表 1)。
奏疏留中是明 万 历 朝 政 治 的 一 种 突 出 现 象,它 反映的是神宗在不能阻止官僚士大夫上疏言事时, 通过消极地不合作 来 控 制 章 奏 的 发 抄,从 而 达 到 利 用皇权抵制士大夫们依托道统对皇帝实行政治制衡 的 目 的 。 章 奏 的 留 中 ,反 映 在 邸 报 中 ,就 是 神 宗 在 奏 疏上特别批示的 “不 报”。 以 邸 报 为 中 心 的 研 究,是 新闻史学者 的 研 究 重 点 之 一① ;对 于 章 奏 留 中 的 研 究,学者也有关注② ,但将 这 二 者 联 系 起 来 的 研 究 尚 付之阙如。本文拟通过对邸报中两个具有明显控制 舆论倾向的词语的 解 读,来 解 析 万 历 朝 的 章 奏 留 中 现象,即通过排检作 为 明 代 邸 报 代 表 的 《万 历 邸 钞》 所载神宗御览奏疏时 所 批 示 的 “报 闻”与 “不 报”,分 析之所以会出现“报 闻”与 “不 报”的 差 异 性 缘 由,对 由 “报 闻 ”和 “不 报 ”所 体 现 的 万 历 政 局 和 皇 权 制 衡 等 问题做进一步的探 讨,解 读 神 宗 和 晚 明 士 大 夫 的 政 治 价 值 观 ,并 以 此 探 求 明 末 “非 君 ”启 蒙 思 潮 的 源 流 。
明清邸报研究

明清邸报研究邸报是中国古代上情下达的官方文书,这种官方文书,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报纸的雏形,称为“古代报纸”。
邸报作为一种古代的官方文书,在唐代产生,这是被学术届所广为认同的。
邸报从唐代初现,一直到宋代逐步发展。
元代一度中断。
明清时期复现,邸报在这一时期经历了由繁盛到衰落直至灭亡的重要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邸报虽继承了前代的一些特点,但也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分别表现在邸报的编辑、发行、印刷和管理等方面。
明清时期邸报的传抄和发布和以往很不同,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和提塘三个环节。
清朝统治者夺取全国政权后,前期的制度大体沿袭明朝,其抄发所经渠道和环节与明朝十分相似,不过其抄传制度日趋完善。
清代的驿传组织系统相当发达,这就为邸报的广为传播创造了超过明代的物质条件。
在邸报的印刷方面:虽然在明代末年出现了邸报的活字印刷本,但邸报一般仍为手抄本,只有被办报人认为具有相当高的新闻价值的报道,具有特别魅力的报道和能够引起社会轰动的报道,才会被付之以雕版印刷;手写抄传邸报的形式到清王朝的终结也随之结束。
在邸报的管理方面:明清时期特务统治极端发达,文字狱的祸害也达到了顶点,虽然这一时期的某些皇帝也曾对邸报采取宽松的管理方式,但那终究只是昙花一现;明清时期对邸报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即使在这样严格的管理之下,仍然出现了历史上广为轰动的两次“伪传邸钞案”。
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邸报最完整的就是现藏于台湾中央国立图书馆的《万历邸钞》。
《万历邸钞》非原件,而是万历时期邸报的手抄本。
这本邸报的手抄本记录了几乎万历一朝的历史,连续性长,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气象等各个方面。
《万历邸钞》向我们展示了明代邸报的诸多特点,它不仅为我们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报纸丰富多彩的一面。
恩格斯说:“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张放弃政治的一切报纸也在从事政治。
问题只在于怎样从事政治和从事什么样的政治。
”回顾一下邸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就可见到它在封建社会里是怎样宣传政治的,又是宣传什么样的政治,并显示了它从来就是具有政治倾向性的宣传工具,它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一定的阶级服务,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服务。
浅谈明代邸报

注释:
社 20 0 0年 版第 2 9、 5 6 2 l页 。
[ ] 2 [ 黄 寿祺 、 1 [ ]4] 张善 文 : 周 易译 注》 上海 《 ,
古籍 出版社 2 o o 1年 版第 1 、 3 2 5页。 4 8 、4
人, 强据 颍 州地 方 。 ( 8 1 页 2)
实录钞》十分珍贵。本文所选明代邸报材料 , , ( 均来
自《 万历 邸钞 》 《 ;弘光 实 录钞 》 内容太 少 , 限 于两 局
年 间的军事 斗争 。 ) 明代 邸报 内容上 以官 员 的章 疏 和皇 帝 诏令 为 主, 比较客观 地记载 了万历 朝的实 际情 况 。明神宗
亡 五 十人 。 ( 1 3 页 5)
朱翊 钧( 即万 历皇帝 ) 不理朝 政 , 贪财 好 色 。时内忧 外患 , 天灾人 祸不 断 , 朝政腐败 。论者谓 明之亡 , “ 实
亡于神宗。”《 ( 明史》 卷二十一 ) 这些在邸报 中都有
所反 映 。略举 以下 数端 。
( 一年 七 月 ) 犯 大靖 等 堡 、 寇 黑谷 关 、 十 虏 虏 峰
抢 财 。 ( 3 0 页 9) f 十 二 年 二 月 ) 河 南 盗 起 … … 马 鞍 山 贼 徒 共 二
片语 , 非常零碎 。我们 今天能 够较完 整看 到 的只有 明代 的抄 本 , 而且只有 两份 , 万历 邸钞 》 弘光 即《 和《
聚 有 千人 .……新 蔡 县 与颍 州境接 之 处 有伙 盗 千
二o o九年第 一期总第 一三九期
( 五 年 四 月 ) 贼 劫 掠 陕 西 地 方 。 ( 3 0 十 回 页 6)
试论明清时期的_京报_

【摘要】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是一部以官方性质的邸报为主线,加有其他报纸形态及性质的发展史。
其中,《京报》为民间经营、翻印邸报内容以及具有一定合法地位的明清时期报纸形态。
《京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报纸由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发展的一个过渡。
本文探究了《京报》在其演变过程中的特点,揭示了《京报》在我国古代报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京报邸报古代报纸一、《京报》创始时期的探究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记载:“据北京报房中人言,清初有南纸铺名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联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
时有山东登属之人,负贩于西北各省,携之而往,销行颇易。
此辈见有利可图,乃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发行《京报》,其性质犹南方之信局也。
”但是,根据俞正燮《葵巳存稿》的记载:“……前于王氏见明时不全《京报》。
有《京报》记载,天启四年傅櫆参内阁中书汪文言,即休宁县犯赃遣戌之库吏汪守泰。
六月。
审确,杖革为民,检《熹宗本纪》不载至。
”另有,在以明代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也提到了“京报”。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报录人见了,道:好了‘好了,新贵人来了’。
正要拥着试论明清时期的《京报》■孙琳园给预约的电视机构,各电视机构按照各自的需求对信号进行再加工(演播室包装、加片头、片花、配解说等)后呈现给观众。
北京奥运会上,BOB印制了一本涉及各方面细节的近400页的信号制作手册,每个制作团队要严格执行,不能有丝毫差错。
比如每一组慢动作的开始和结束都要使用有奥运标识的切换动画,每一组慢动作的第一个画面必须是超级慢动作镜头;镜头处于运动状态时不得叠加字幕图像系统,一条单条字幕的叠加时间一般不少于3秒钟。
通常的体育赛事公共信号制作可能没有奥运会那样要求严格,但同样会有一定的国家或国际制作标准,制作团队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不能任意为之,要时刻认识到制作的信号并不是仅仅提供给所在的地区甚至所在的国家。
2千年未变的中国邸报

14
千年未变的中国邸报
•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 宋代建国初期沿用唐代旧制,由各州在京师设立进奏院, 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起对各州进奏院整顿改组, 设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业务活动集中管理,统一发报, 并由朝廷任命监官,朝廷权威性大为增强,作为中央官报 的性质更为明显。 •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朝廷实行定本管制,根据进 奏官们采录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由都进奏院编成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发报,不得超出范围。
17
千年未变的中国邸报
• 元代的新闻事业 • 元代始于1271年,终于1368年,国祚短暂,前后只有97年, 元代的统治者入住中原之后,中断了两宋时期建立的邸报发布 制度,元代不存在由中枢部门统一发布的政府官报。 • 元代民间传播活动的渠道也很多,民间雕印发布“小本”刊印 朝廷的政事动态,但被元代刑法明确禁止。元代的言论之禁甚 于宋代,元太宗时期下达“诸公事非当言而言者拳其耳,再犯 笞,三犯杖、四犯论死”的禁令。
21
千年未变的中国邸报
• 真正能够批红下阁传抄出去的只是大量章奏中的一小部分, 大多数都被留为大内档案。发抄活动是逐日进行的,发行也 逐日进行,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起居、大臣陛见、礼 宾祭祀等朝廷动态消息)、上谕、臣僚奏章等三大类,读者 基本上是各级官员。雍正初年地方官员即禁止“胥役市贩” 阅读官报。
18
千年未变的中国邸报
• 明代的新闻事业 • 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枢部门统一安排官报的发布传抄事宜, 主要通过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政司。通政司汇集各类题奏 和地方上报信息,是朝廷政事信息的总汇。第二个环节是六科, 包括吏、户、礼、兵、刑、工等六科,负责收集发布皇帝诏令、 谕旨、“红本奏章”(皇帝朱笔批示认可的奏章),以供传抄。 第三个环节是提塘,即各省驻京专员,其职责包括从六科抄录 邸报,辗转送至各级官员。 • 明代邸报是日刊,主要在朝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流传。明朝 的邸报发行数字,估计约为5000到1万册左右。
中国报刊史料研究之古近代的报纸对比分析

中国报刊史料研究之古近代的报纸对比分析关键词:报刊史料;报纸发展;古代;近代1中国古代报纸的溯源发展与分析报纸与期刊合称为报刊,它们记录了某一时期的重大社会事件,是学者们研究某一时期的历史的重要工具。
报纸是报刊的重要分类,它的演变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中國历史演变发展的缩影。
唐朝时期节度使们纷纷在京都设立了办事机构,称之为邸或进奏院,在进奏院负责的官吏被称为邸吏或进奏官,他们是最初的“新闻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最早的报纸便可以追溯到唐朝。
进奏官的职责是把唐朝廷的政治时事的动态以及其他方面的消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传发给各藩镇领主,这种书面报告(即官报的雏形)被统称为“唐代进奏院状”。
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报纸与当时唐朝的政治、军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研究唐代的政治、军事历史的重要史料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报纸还未能称之为完整的报纸,它没有报头并且不定期发放,在内容上也并不具备客观性,它的传发渠道主要是由当时的进奏官直接从都城发给各藩镇地的领主,其中的不少信息是进奏官自己收集并自主筛选的,有一定的主观性。
宋代设立的都进奏院的进奏官一般是由地方委派,但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都进奏院的主要职责是对各进奏院的各项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这表明此时的中国“新闻业”已慢慢进入了共同管理的“时代”,也从侧面反映出,这时的官报的政治色彩将会很强烈。
宋代“邸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受到统一的管理并按照一定制度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雕版印刷被运用到了报纸的印刷之中,这就使得报纸的数量相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阅读群体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明代时出现了由当时的中枢部门统一安排并下发自明代都城的官报,其名曰明代邸报,最出名的当属《万历邸钞》。
明中叶以后,随着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民间报房应势而生,现在能够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急选报》便是当时极有可能出自民间报房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邸报研究
明代邸报在古代邸报发展框架中,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较之前代,有明显进步。
同时,明代邸报也在新闻业务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其社会影响力愈发增强。
本文以明代邸报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全文包含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进行学术观点梳理、汇总,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分类归纳。
同时对选题来源,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为论文的正文部分,全文含有七章节以及结语,总共八个部分。
第一章“明代邸报产生的社会背景”。
主要从社会背景角度探讨邸报产生的条件,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切入。
第二章“明代邸报管理机构”。
论述的焦点在于明代邸报的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地方,从抄录到传播,本章将从明代的四个机构来完成表述。
第三章“明代邸报的内容分析”。
邸报的内容是全文的研究重点,通过对史料、文献的检索,力图还原明代邸报的报道范围,整章从六个不同侧面展开。
第四章“明代邸报的结构与文本分析”。
明代邸报在新闻业务角度,有明显进步,在新闻采写方面做出诸多尝试。
本章将从邸报的外观结构以及采写业务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五章“明代邸报的发行与抄传”。
主要从明代邸报的传播模式以及印刷方式展开论述。
时至明代,邸报的印刷方式已经存在多种选择,而基于民众对邸报的需求,邸报的传播模式也不再拘泥于官方传播。
第六章“明代京报与邸报”。
“京报”是我国清代典型的报纸形态,清代中叶
以后《京报》成为民间报房刊印报纸的固定报头,取代了传统“邸报”的称谓,代表着中国古代报纸的最高水平,而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京报又与邸报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将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第七章“明代邸报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随着邸报登载内容的增多,读者群的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也在增加,除了基本的新闻传播价值之外,其引发公共讨论的能力同样值得关注。
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结语,综合归纳概括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