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研究

合集下载

明清小说研究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本课属专业选修课。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研究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本课属专业选修课。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研究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本课属专业选修课。

明清小说研究属于当代学界的“显学”,属《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下游段”,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分支。

开设此专业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强化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及人文素质。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深入开发“明清小说”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使学生了解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其生成,发展、高潮的走势及文化背景;熟读明清小说文本,精研重点文本;以原教材为基础,扩充文献资料,开拓知识视野,使学生能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期末完成一篇3000字以上的小型学术论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㈠重点1、明清小说赖以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宋话本是怎样发展为明清小说的?2、明清小说复杂的成书过程及小说作者的“迷宫”现象的理论解析。

3、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话、世情小说的不同的渊源。

4、《金瓶梅》、《红楼梦》的文学、文化现象解读5、明清小说的“泛文化”社会现象。

㈡难点1、小说生成及作者“原生态”的“归真”。

2、六大小说文本的“限时阅读”。

3、明清小说的“泛文化阐释”的理论依据。

4、明清小说“社会效应”的评价。

5、明清小说与民族精神的凝聚。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共30学时)第一章《三国演义》专题研究(4学时)[内容]1、《三国演义》文本内容的复述。

2、《三国演义》研究现状述略。

3、《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版本、结构框架。

4、面向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

5、《三国演义》研究如何选题?[知识点与教学要求]⒈知识点:三大战役、人物三绝、三国鼎立。

“管理学”与《三国》、“水煮《三国》的社会效应、易中天讲《三国》经济效益;成书过程:“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鉴杂剧,脱平话。

罗贯中籍里之争,清徐罗氏家谱的发现;版本:嘉靖本、李评本、毛评本、普及本。

面向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①、新的突破必须以版本研究的深化为基础②、必须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有所创新。

《明清小说研究》教学大纲

《明清小说研究》教学大纲

《明清小说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明清小说研究》是一门研究明清时期小说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流派及特点,并学习研究明清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明清小说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学术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2.掌握明清小说的重要作品、作家及其代表作;3.理解明清小说的主要流派和特点;4.掌握研究明清小说的方法和技巧;5.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研究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第一讲:明清时期小说发展概况-明清时期小说的文化背景;-明清小说与古代小说的区别;-明清小说的发展历程。

2.第二讲:明清小说的重要作品及作家-董仲舒《红楼梦》;-曹雪芹《金瓶梅》;-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等。

3.第三讲:明清小说的主要流派-话本小说;-志怪小说;-通俗小说;-架空小说等。

4.第四讲:明清小说的主题与艺术特点-家族与家庭观念;-人性与道德思考;-形象塑造与情节安排;-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

5.第五讲:研究明清小说的方法和技巧-历史文化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方法;-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

6.第六讲:学术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明清小说研究的前沿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对重要概念、理论和知识点进行系统阐述。

2.学术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并激发学术兴趣。

3.文本分析:通过详细解读小说文本,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风格和意义。

4.文献研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5.学术报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撰写学术报告,并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

五、教学评估方法与标准1.学生课堂表现(40%):包括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提问回答的参与度等。

2.作业完成情况(30%):包括作业的质量、提交的及时性等。

明清小说研究

明清小说研究

浅析三打白骨精提要:《西游记》里的白骨精自古以来一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故事很具有代表性,也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也在这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一章还很形象地描写了师徒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关键词:白骨精孙悟空唐僧人物形象《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这本书里也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

其中第二十七回讲了“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章节塑造了白骨精这一形象。

这一章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也有翻拍。

《西游记》虽然表面上看是一部神魔小说,但实际上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朝中后期,当时社会黑暗,官员腐败,而吴承恩本人怀抱理想,满腹才华,却始终不得志,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不满情绪,因此借由这部小说抒发了他的不满。

细细读了第二十七回,这一章节主要是讲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某日走到了一座高山中,唐僧腹中饥饿,孙悟空去化缘,结果孙悟空不在后,白骨精就变成美貌少妇后来欺骗唐僧,想吃唐僧肉,但是唐僧猪八戒等人都没认出是妖精,正好孙悟空化缘回来发现是妖精,不顾唐僧的阻拦,把妖精打死,而唐僧等人误会了他。

唐僧还念了紧箍咒并想赶走孙悟空,最终原谅孙悟空。

而白骨精也是一个聪明的妖精,第一次没得手,第二次又变成那少妇的娘来欺骗唐僧,而唐僧也信以为真,孙悟空又及时赶回打死了妖精,唐僧又一次误会了他,恨他两次杀了人。

第三次白骨精又假扮成那少妇的老父亲来欺骗唐僧,又一次被孙悟空打死,而且这次是真的打死了,没有逃脱。

孙悟空解释那是妖精,唐僧本想相信,猪八戒却在旁边煽风点火说孙悟空的不是,唐僧终于下定决心把孙悟空赶走了。

孙悟空走前原本还想关照下沙僧,他们师徒却都不领情。

孙悟空最终只能无奈离去。

这一章回虽然只有短短地数页,却把师徒四人和白骨精的形象刻画地惟妙惟肖。

孙悟空的形象在这部小说中是重点描写的,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机灵聪明、喜欢自由、不畏强权的形象,其实可以说是吴承恩因为那个年代社会黑暗而特地写出来的英雄。

明清小说研究

明清小说研究

明清小说研究
课程代码:61040000
课程名称:明清小说研究
英文名称:Research on Novels of Ming & Qing Dynasties
学分:2 开课学期:第10学期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小说史、中国古代文学史(4)课程主任:战立忠,讲师,博士
课程简介:
本课程将重点讲授明清时期的小说名著,主要包括:1,长篇白话小说《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2,短篇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李渔小说,以及《鸳鸯针》《豆棚闲话》等优秀作品;3,文言短篇小说《剪灯新话》《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

以文本细读为基础,本课程将结合中国古代小说史选取若干重要理论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实践教学环节:
课堂讨论
课程考核:
课程最终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据出勤率、作业、小论文的完成情况评定;
期末成绩指期末开卷考试的成绩。

指定教材: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参考书目:
[1]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2] 张俊.《清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3] 沈伯俊.《三国演义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4] 张宝坤编著.《名家解读〈红楼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5] 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明清小说研究答案

明清小说研究答案

明清小说研究答案明清小说研究》作业答案一.单选1.现知无代及元明之之际以三因故事为题材的杂剧剧目有D A、30余种B、40余种C、50余种D、60余种2.以下人物见于《水浒传》的是BA、狄希陈B、史文恭C、陶谦D、鲍勇3.《列国志传》的作者是BA、施耐庵B、余邵鱼C、冯梦龙D、熊大木4.评点《水浒传》的学者有AA、李贽B、张竹坡C、脂砚斋D、凌濛初5.《型世言》的作者是CA、沈起凤B、李渔C、陆人龙D、周清源6.《金瓶梅》的作者是AA、兰陵笑笑生B、西周生C、东鲁古狂生D、欣欣子 7.《金瓶梅》是借《水浒传》中哪一段演化出来的BA、智取生辰纲B、武松杀嫂C、醉打蒋忠D、火并王伦 8、现在所知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是AA、《清平山堂话本》B、《熊龙峰刊四种小说》C、《京本通俗小说》D、《今古奇观》9.“画皮”的故事出自DA、《喻世明言》B、《二刻拍案惊奇》C、《型世言》D、《聊斋志异》10.牛浦郎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C A、《水浒传》B、《醒世姻缘传》C、《儒林外史》D、《警世通言》11.将朝代兴替,争霸天下的题材组织成的长篇章回小说称作C A、说铁骑B、英雄传奇C、历史演义D、世情小说12.以下见于《水浒传》的故事有AA、智取生辰纲B、火烧博望坡C、弄权铁槛寺D、大战长坂坡13.《新列国志》的作者是BA、罗贯中B、冯梦龙C、褚人获D、关汉卿14.已知元代和元明之间的“水浒”戏剧目有AA、30余种B、40余种C、50余种D、60余种15.《今古奇观》的编者是BA、笑花主人B、抱瓮老人C、墨憨斋主人D、即空观主人16.陈经济是哪部作品里的人物CA、《水浒传》B、《醒世姻缘传》C、《金瓶梅》D、《红楼梦》17.《金瓶梅》是因为什么得名的DA、金瓶中插梅花B、书中的一个人物C、一种梅花 D、书中的三个人物18.“二拍”的作者是CA、冯梦龙B、洪楩C、凌濛初D、陆人龙19.“青凤”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BA、《石点头》B、《聊斋志异》C、《谐铎》D、《欢喜冤家》20.匡超人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A、《儒林外史》B、《警世通言》C、《儿女英雄传》D、《三侠五义》21.《三国演义》中的“凤雏”指的是C A、徐庶B、庞德C、庞统D、陈宫22.《檮杌闲评》中的主人公是DA、隋炀帝B、秦琼C、唐明皇D、魏忠贤23.《隋唐演义》的作者是AA、褚人获B、冯梦龙C、蔡东藩D、钱彩24.《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的编辑者是 C A、李贽B、汪道昆C、金圣叹D、冯梦龙25.《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DA、笑笑生B、天然痴叟C、东鲁古狂生D、西周生26.李瓶儿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BA、《水浒传》B、《金瓶梅》C、《儿女英雄传》D、《说岳全传》27.学界一般认为,《金瓶梅》成书于B A、嘉靖年间B、万历年间C、天启年间D、崇祯年间28.除“三言”外,冯梦龙还改编过CA、《水浒传》B、《荡寇志》C、《平妖传》D、《杨家府演义》29.聂小倩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A、《聊斋志异》B、《警世通言》C、《今古奇观》D、《西湖二集》30.马纯上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BA、《水浒传》B、《儒林外史》C、《孽海花》D、《今古奇观》31.《三国演义》中,将国都从洛阳迁往长安的是A A、董卓B、曹操C、司马懿D、刘备32.《汉晋春秋》的作者是BA、陈寿B、习凿齿C、司马光D、章学诚33.《东周列国志》编者是DA、冯梦龙B、钱彩C、蔡元放D、余邵鱼34.征讨方腊的故事出自BA、《三国演义》B、《水浒传》C、《醒世姻缘传》D、《儿女英雄传》35.《水浒传》中的“立地太岁”指的是C A、杨雄B、焦挺C、阮小二D、阮小七36.鲁迅先生所说“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指的是哪部作品BA、《水浒传》B、《金瓶梅》C、《儒林外史》D、《红楼梦》37.清代初年以评《金瓶梅》闻名的学者是D A、李贽B、李渔C、金圣叹D、张竹坡38.《醉醒石》的作者是AA、天然痴叟B、周清源C、西湖渔隐主人D、东鲁古狂生39.王三巧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A、《喻世明言》B、《警世通言》C、《型世言》D、《初刻拍案惊奇》40.《孽海花》的作者是DA、李宝嘉B、吴沃尧C、苏曼殊D、曾朴二.多选:1.以下作品,属于历史演义的有ABCEA、《新列国志》B、《说唐演义全传》C、《大唐秦王词话》D、《封神演义》通俗演义》2.《三国演义》的人物有BDEA、关胜B、刘禅C、焦大D、关兴E、董卓E、《唐书志传 3.以下情节属于《红楼梦》的有AB A、元妃省亲B、抄检大观园C、拳打镇关西D、马二游西湖E、泰伯祠开光 4《水浒传》的编著者相传有DEA、冯梦龙B、关汉卿C、康进之D、罗贯中E、施耐庵 5、以下篇名,出自“二拍”的有ADA、《两错认莫大姐私奔》B、《白娘子永镇雷峰塔》C、《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儒争闲气》E、《范巨卿鸡黍生死交》6.以下诸作,属于英雄传奇的有ABCEA、《三国演义》B、《杨家府演义》C、《水浒传》D、《大宋中兴演义》E、《隋唐演义》7.“三言”中有以下作品ACDEEA、《杜十娘怒沉百宝箱》B、《杜丽娘慕色还魂》C、《蒋兴哥重会珍珠衫》D、《卖油郎独占花魁》E、《滕大尹鬼断家私》8.以下人物属于《儒林外史》的有BCE A、花子虚B、杜少卿C、牛浦郎D、黄信E、婴宁9.以下情节属于《三国演义》的是ABDEA、怒鞭督邮B、义释严颜C、大闹清风寨D、大战长坂坡 E、大战葭萌关10、曹雪芹曾生活在以下哪些城市中,这在《红楼梦》中体现出来BD A、广州B、南京C、苏州D、北京E、沈阳11.以下人物,属于《水浒传》的有ACEA、杨志B、糜竺C、宋清D、时迁E、红孩儿D、《硬勘案大17.小说界革命: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推动和西方文学观念和文学作品展示的结果下,1902年梁启超提出“小说为文学之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

明清小说研究平时作业完成版精编WORD版

明清小说研究平时作业完成版精编WORD版

明清小说研究平时作业完成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一、名词解释1、通俗小说【通俗小说】是小说的一大题材类型,它是满足社会上最广泛的读者群需要,适应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创作的一类小说。

通俗小说以娱乐价值和消遣性为创作目的,重视情节编排的曲折离奇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和超凡脱俗,而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挖掘。

2、文言小说文言小说,作者都是知识分子或官吏;内容是不见与经典的传闻,杂说或民间故事;创作手法有夸张、比喻,即虚构,形式大都是残丛小语,尺寸短书,即短篇:语言是语言文字,即文言文。

3、改编指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用途,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

4、独创独特的创造;独自创造。

5、小说流派小说流派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思想倾向、艺术主张、表现方法、审美趣味和小说风格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小说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小说派别。

6、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点。

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7、“世代累积”型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传播史上,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大都有一个由素材积累、逐渐加工和最后形成较高质量小说文本的过程。

明朝是中国小说最兴盛的朝代,其中代表作品有所谓的四大奇书,这四大奇书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由说话人的底本演化而来,再经由一些文人加以润饰、考证、整理而成的。

此一类由不知名的群众作者同文人作家先后参与进来,对原始素材、先行故事和并行的修订本进行加工制作、修改完善,历经数代而后由杰出文人写定的作品,有学者称之为世代累积性作品。

8、白描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明清小说研究课件第二编清代小说

明清小说研究课件第二编清代小说

第二编 清代小说:逞才、寄托、炫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一章 社会文化背景 而作为小说史的背景,清代读书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则更 是我们关心的重点,决定此状态的诸因素中,则有以下数种为重要 而具有时代之特色: 一、异族入主与民族压迫。 二、强力的思想统治与事实上的思想分化。 三、社会生活发生的诸多变化。 二百六十余年间,前面的异族入主,后面的列强入侵,都对整 个社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而经济、政治、文化自身的演变发展也 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其间尤应注意的社会生活变化 如: 1、宗族制度的变化及影响力的加强。 2、性别观念一定程度的变化。 3、游幕现象空前。
这一时期的白话小说数量上是丰收的,水平上则有渐入佳境的 趋势。以题材分类,世情小说重要的有《醒世姻缘传》、《林兰 香》、《姑妄言》、《好逑传》,历史-传奇小说有《隋唐演义》、 《说岳全传》,神魔类则有《女仙外史》、《斩鬼传》。比起前一 阶段,这三类作品都开始具有艺术上更鲜明的创新之处。
第二编 清代小说:逞才、寄托、炫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二编 清代小说:逞才、寄托、炫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二章 小说创作的演进与小说观念的变化
《聊斋志异》是康熙年间最伟大的文学成绩,也是中国文言小 说的翘楚。蒲松龄一生的困顿仿佛全是上天为了成就这位天才小说 家。有趣的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一部白话作品《醒世姻缘传》也 有可能出自他的手笔——如果能证实这一点的话,他在叙事文学中 的才能几乎可比作诗词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二章 小说创作的演进与小说观念的变化
有清一代,自1644年定鼎北京,至1911年武昌首义废除帝制, 历时近三百年,综合来看,可划分为四个时期:明清之际(截止于 康熙17年前后)、清代前期(截止于雍正末年)、清代中期(乾隆至道 光20年前后)、晚清(道光末到宣统末)。而文学活动——包括小 说的创作,也大体可以就此四个阶段来考察其演进、变化。

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述评

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述评

204薛 冰: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述评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述评薛 冰(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摘 要】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不仅论文数量众多,并且质量上佳,在文本研究方面呈现出多角度的发展趋势,在文化研究方面更是百花齐放,在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则愈加趋于细致。

【关键词】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204-02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相关论文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逊色于往年,甚至是在一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近五年明清小说的研究情况。

一、多角度的文本研究在文本研究遍地开花的当前形势下,单纯的文本研究难以出新,不少研究者便将目光投向了“副文本”。

近五年,明清小说的“副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书名研究、插图研究及序跋研究这三方面。

首先,在书名研究方面,程国赋著有论文《论明清通俗小说书名的命名特点》。

论文力求通过对明清通俗小说书名命名规律的探究,探寻这一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内在规律及其演变特征。

[1] 除此之外,还有《论明清小说寓意法命名的内涵与特点》《论明清小说书名的广告意义》等论文。

其次,插图作为小说重要的“副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小说文本的再创作,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在这方面讨论得比较深入的论文有《古代小说语-图互文现象初探——以插图本<三国演义>为例》《作为“记忆术”的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图像制作》等。

除上述两点外,序跋研究也是明清小说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说序跋一般是用来说明小说的创作宗旨、编排体例及作者的基本情况的,也包括一些对作家作品的评述及相关问题的阐发,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明清小说序跋中的理论建构》一文就从序跋中的批评性文字入手,认为这些批评性文字构建了当时的小说理论,总结了当时小说的审美创造经验,对当代小说的创作有借鉴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打白骨精提要:《西游记》里的白骨精自古以来一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故事很具有代表性,也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也在这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一章还很形象地描写了师徒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关键词:白骨精孙悟空唐僧人物形象《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这本书里也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

其中第二十七回讲了“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章节塑造了白骨精这一形象。

这一章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也有翻拍。

《西游记》虽然表面上看是一部神魔小说,但实际上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朝中后期,当时社会黑暗,官员腐败,而吴承恩本人怀抱理想,满腹才华,却始终不得志,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不满情绪,因此借由这部小说抒发了他的不满。

细细读了第二十七回,这一章节主要是讲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某日走到了一座高山中,唐僧腹中饥饿,孙悟空去化缘,结果孙悟空不在后,白骨精就变成美貌少妇后来欺骗唐僧,想吃唐僧肉,但是唐僧猪八戒等人都没认出是妖精,正好孙悟空化缘回来发现是妖精,不顾唐僧的阻拦,把妖精打死,而唐僧等人误会了他。

唐僧还念了紧箍咒并想赶走孙悟空,最终原谅孙悟空。

而白骨精也是一个聪明的妖精,第一次没得手,第二次又变成那少妇的娘来欺骗唐僧,而唐僧也信以为真,孙悟空又及时赶回打死了妖精,唐僧又一次误会了他,恨他两次杀了人。

第三次白骨精又假扮成那少妇的老父亲来欺骗唐僧,又一次被孙悟空打死,而且这次是真的打死了,没有逃脱。

孙悟空解释那是妖精,唐僧本想相信,猪八戒却在旁边煽风点火说孙悟空的不是,唐僧终于下定决心把孙悟空赶走了。

孙悟空走前原本还想关照下沙僧,他们师徒却都不领情。

孙悟空最终只能无奈离去。

这一章回虽然只有短短地数页,却把师徒四人和白骨精的形象刻画地惟妙惟肖。

孙悟空的形象在这部小说中是重点描写的,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机灵聪明、喜欢自由、不畏强权的形象,其实可以说是吴承恩因为那个年代社会黑暗而特地写出来的英雄。

孙悟空就好比他,孙悟空不畏强权,喜欢自由,吴承恩本人也不畏强权,因为官场黑暗而不喜进入官场,不想受当时的社会束缚。

孙悟空虽然是幻想中的人物,但这种幻想也是注入了现实生活的内容,孙悟空打妖魔也体现了嫉恶如仇,反压迫反强权。

而在三打白骨精中的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

一开始唐僧叫他去化斋,他觉得这荒山野林不会有斋,所以反驳了唐僧,这里就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勇于反抗,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最后还是服从唐僧的命令而去寻找吃的,说明他不够毅力坚持。

也可以看出吴承恩其实是有心想反抗社会的黑暗,官场腐败,但是由于官场强权而力不从心,体现出吴承恩的无奈,但是这里也体现了孙悟空对唐僧的孝及尊师重道。

之后孙悟空离开去化缘,白骨精就变成美貌少妇来了,这时猪八戒一看是个美女自然不会怀疑是妖怪,而唐僧是善良之人自然也不会那么想,所以他们都识人不清,毫无警惕之心,而孙悟空一回来马上就看出是妖精,并且毫不犹豫地就打死了她,可见孙悟空聪明机警,也可反映吴承恩在当时的社会也希望像孙悟空那么果断能够反封建,惩奸除恶。

打了白骨精后,唐僧不相信他,连猪八戒因为被妖精的美色和食物诱惑也不相信孙悟空,而且还在旁边撺掇唐僧赶走他。

孙悟空因此也受了紧箍咒的惩罚,即使是这样他也仍然要保护唐僧一路前进,可以看出他的大度,无私。

之后白骨精又变为八十岁的老太太来欺骗唐僧,依旧被孙悟空打死,这里体现了孙悟空的聪明和猪八戒的愚钝,白骨精变为之前美貌少妇的娘亲,有八十多岁,怎么可能有那么小的女儿,这一切都不合理,但是猪八戒却偏偏没想到,可见孙悟空聪明机智,没有收外界因素干扰,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可是这次他打死了白骨精,唐僧仍旧不相信他,并且念了紧箍咒,还威胁了他,想赶走他。

到这,孙悟空还是很尊敬他的,不肯离去,还愿意保护他,也暗示了吴承恩本人虽然不在官场,但仍然为百姓们担忧。

第三次白骨精变为老头来欺骗唐僧,这次孙悟空更为机敏,事先告知山神和土地为他作证,这回也彻底打死了白骨精,唐僧也对他失去了信任,念了紧箍咒准备赶走他。

这一次孙悟空终于无奈离去,但是他临走前还是放心不下唐僧,关照了沙僧。

最后来向唐僧行拜礼,可见他是一个心胸宽阔,聪明勇敢的好徒弟。

这也说明了作者本人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无奈,想远离官场,但又心系天下,放心不下百姓。

几次面对唐僧的不信任和猪八戒的挑拨,孙悟空都没有计较唐僧对他的误解和猪八戒的诽谤,每次白骨精来时依然第一个冲上去打死他。

总之,孙悟空在这一章节中就是一个正义,心胸宽广的形象。

他英勇好战,打抱不平。

会塑造孙悟空这个形象,主要是作者所生活的朝政的黑暗和士林风气的败坏,他希望有个匡时济世的人物诞生,因此孙悟空这个形象的诞生就不言而喻了。

而孙悟空的紧箍咒也有着象征意义,唐僧一方面借紧箍咒的威力将孙悟空紧紧箍住,另一方面对紧箍咒也产生了依赖和权威崇拜,认为有了它,孙悟空就一定会受限制,孙悟空方面对紧箍咒既恨又怕。

紧箍咒一方面象征了压制个性自由的社会强权意志,但另一方面却也是限制个性无限膨胀、使主体自觉转化为社会利益的有效措施。

唐僧在这一章节的形象就比较愚善了。

不可否认,唐僧是善良的,他自己很善良,就总认为别人也是善良的,所以白骨精出现的时候他就没想过是个妖精,而且看白骨精一个小女子在深山中还颇为关心,问她家在哪等等问题。

唐僧见一个女子独自外出,还劝解道:“圣经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个是不尊妇道了。

1”唐僧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识引导别人从善。

唐僧错把妖精当女子,可见他的愚善。

不过这不能改变唐僧的本质,他依然是善的,唐僧之所以认不清妖精,一方面是因为他看不清妖怪的伪装,另一方面是由于“以善致善” 的信念所导致的,这是性格上缺点导致的悲剧,所以唐僧误会了孙悟空。

也暗示了吴承恩认为官场上位者识人不清,上位者底下的一些小官都欺上瞒下,贪污受贿。

之后白骨精又变为老太太出现,唐僧又同情心泛滥,误会了孙悟空,还念了紧箍咒惩罚了他。

猪八戒两次都在旁边撺掇,而唐僧居然都相信了,体现了他没有辨别力,认不清到底谁好谁坏。

第三次,唐僧又轻信了手捻佛珠的老头,一看人家也念佛,仿佛有点相惜之情,更加不会想到他是妖精了。

第三次误会孙悟空,并赶走了他。

孙悟空临走前本想关照他,可他却丝毫不领情,可见唐僧的高傲。

其实会造成这样的结局,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他们师徒之间不信任,唐僧不信任的他的徒弟,几次欲逐孙悟空,他的这种不信任如果一直存在他们之间,他们师徒又如何能顺利取到经呢?连唐僧都不信任孙悟空,孙悟空自然也会心灰意冷,最后也负气离去。

猪八戒在这里就显得比较愚昧了。

在“三打白骨精” 中,猪八戒的形象则象征着人的自然本性和本能追求,除此之外,小私有者所具备的私心以及愚氓的性质在他的身上也有彰显。

首先他很好色,一看白骨精“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

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

2”就挪不动不了,更加没认出白骨精是妖精,唐僧没认出白骨精也就罢了,他只是一个平凡的高僧而已,而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却没认出,完全被美色迷惑了。

而且白骨精手上还拿着吃的,也让贪吃的猪八戒毫无辨别能力。

第二次白骨精变为老太太,他就认定是那美貌女子的娘亲,完全就没有思考常识问题。

这都体现了他的愚蠢。

之后几次孙悟空打死白骨精,他不但不相信而且还撺掇唐僧,挑拨离间,这里可看出他的小私有者形象,只顾着吃喝、美色和自己的利益。

以前孙悟空一直比他厉害,也可以看出在这里他可能是嫉妒孙悟空了,一看他被师傅批评,就趁机落井下石了。

孙悟空离去时他又妄自揣测说孙悟空要分行李,这里可以看出他完全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用自己的思维逻辑去推理孙悟空的思想,这是对猪八戒本性的一种暴露,贪财而且有私心。

沙僧在这一章节则未讲一句话,但还是可以看出其实他是帮着唐僧的,不相信孙悟空的片面之词。

这里又一次可以看出他们师徒四人之间根本没有互相信任。

沙僧缄默,其实是站在唐僧一边的,哪怕最后孙悟空离去时交待他是说他“好人”,他也未讲一句。

白骨精也是一个重点人物。

白骨精也算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妖精,在《西游记》中很多妖魔鬼怪都是有后台的,要么是某某神仙的宠物,要么是某某菩萨的坐骑,暗示了那些受朝廷信任的贪官污吏,孙悟空对于这类型妖精都不能赶尽杀绝,只能放回,孙悟空也很无奈,因此吴承恩就写出了一个白骨精。

而白骨精没有任何后台,算是个野生的妖精,是靠个人奋斗才有如今的成就的,在和孙悟空交锋之时,一个神仙都没出现,白骨精也根本不是孙悟空的对手,也暗示了吴承恩为官期间渴望的官场干干净净的经历。

同时白骨精也是一个聪明的妖精,知道自己打不过孙悟空,她也没有硬碰硬,而是变化了三个人物。

而且每次变化的人物都切中要点,第一次的美貌女子首先就迷惑了猪八戒,此后几次猪八戒也因此都没有相信孙悟空,而柔弱女子的形象也引起了唐僧的怜悯,还说家中有父母,为后来两次变化铺垫。

第二次老太太的形象瞬间就引起了唐僧的同情和怜悯,也就没有思考六十岁老太还能不能生产的问题,感情战胜了理智。

最后白骨精变成了“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

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

3”的老头形象,引起了唐僧的亲切感,白骨精则企图以同为佛家信徒来拉近与唐僧的距离,最终被孙悟空打死。

白骨精的三次变化可以看出其战术的策略性,体现了白骨精也是较为聪明的。

而且白骨精前两次被打死后都逃脱了,并且留了尸体,让唐僧误会了孙悟空,体现了策略的高超。

三打白骨精并不是《西游记》中最精彩的章节,但却为后人重视。

也是唐僧人妖不分,好坏不分和他们师徒四人矛盾的体现。

也体现了吴承恩认为朝政清官贪官不分,造成了社会黑暗,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中。

注释描述[←1]吴承恩:《西游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6月第1版,第261页。

[←2]吴承恩:《西游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6月第1版,第260页。

[←3]吴承恩:《西游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6月第1版,第264页。

参考书目【1】吴承恩:《西游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6月第1版。

【2】山昌文:对《西游记》主题思想的探讨,小说评论,2010年第4期。

【3】赵聪:“三打白骨精”中唐僧师徒形象比较研究,文学教育,2010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