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小说批评中的_化身_说及相关话语

合集下载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古代小说戏曲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小说《孽海花》的作者是( )。

A.李宝嘉B.曾朴C.吴趼人D.刘鹗2.小说《海上花列传》在题材类型上属于( )。

A.历史演义小说B.英雄传奇小说C.世情小说D.公案侠义小说3.下列作品中出自《聊斋志异》的是( )。

A.《任氏传》B. <碾玉观音》C.《金玉奴棒打薄情郎》D.《连城》4.蔡伯喈是戏曲( )塑造的一个文人形象。

A.《拜月亭》B.《琵琶记》C.<五伦全备记》D.《荆钗记)5.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出自古代小说集( )。

A.《西京杂记》B.《后搜神记》C.《传奇》D.《世说新语》6.下列杂剧中( )是关汉卿的作品。

A.《汉宫秋》B.《倩女离魂》C.《墙头立时》D.《望江亭》7.《夜奔》出自明代作家( )的传奇名作《宝剑记》。

A.李渔B.李开先C.沈璩D.吴伟业8.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话本、拟话本的是( )。

A.《杜十娘怒沉百宝箱》B.《闺怨佳人拜月亭》C.《武王伐纣平话》D.《大宋宣和遗事》9.杂剧作家( )的作品《倩女离魂》借肉体和灵魂的星散表现了礼教束缚下的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A.郑光祖B.尤侗C.徐渭D.汤显祖10.中国戏曲史上著名的悲剧<赵氏孤儿》是戏剧家( )的作品。

A.马致远B.康进之C.尚忠贤D.纪君祥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1.明代拟话本《____》借年青商贾蒋兴哥与妻子王三巧的离合遭遇,表达了一种新的贞操观念和爱情观念。

12.文言小说集《搜神记》和《子不语》的作者分别是____和-------一。

13.《闲情偶寄》是著名曲家____的戏曲理论代表作。

14.唐传奇《柳毅传》和《李娃传》的作者分别是____和.____。

15.戏曲名著《____》反映了东林党人和苏州市民反抗魏忠贤阉党的斗争,塑造了颜佩韦等市民英雄的形象。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课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课件

写出人物个性
容本卷首署名怀林《水
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
世上先有《水浒传》一
部,然后施耐庵、罗贯
中借笔墨拈出。若夫姓
某名某,不过劈空捏造,
以实其事耳。……非世
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
面壁九年,呕血十石,
亦何能至此哉!此《水 浒传》之所以与天地相
符人性物理
终始也与?
· 第二节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
朱权《太和正音谱》
3.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张尚德《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 旨深,非通儒夙学,展卷间鲜不 便思囤睡。故好事者以俗近语, 檃括成编,欲天下之人入耳而通 其事,因事而悟其义,因义而兴 乎感,……是可谓羽翼信史而不 违者矣。
严格遵循史实
陈继儒《唐书演义序》: 载揽演义,亦颇能得意。独 其文词,时传正史,于流俗 或不尽通。其事实,时采谲 狂,于正史或不尽合。
2.对小说审美特征的比较深刻的认识
冯梦龙《古今小说序》:大抵唐人选言,入 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 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 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 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 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 捷且深也。
甄伟《西汉通俗演义序》:基本符合史实即可
若谓字字句句与正史尽合, 则此书又不必作矣。
熊大木《新刊大宋演义 中兴英烈传序》:然而稗官 野史实记正史之未备,若使 的以事迹显然不泯者得录, 则是书竟难以成野史之余意 矣。
袁于令《隋史遗文序》: 遗史以搜逸。搜逸者何?传
奇也……传奇者贵幻:忽焉 小说必须有虚构
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 理真、情真与“实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时期


明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 第一,文学理论批评的宗旨以复古为尚。文 学流派异常繁多,文人社团多达一百多个, 一大批文学总集应运而生。 第二,扬唐抑宋,把宋元以来的“唐宋诗之 争”推向极致。明人的诗学批评,秉承严羽 《沧浪诗话》扬唐抑宋之旨,形成一种尊唐 斥宋的文坛风气。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李贽的文艺思想正是建立在这样具有叛逆性的社 会政治思想基础上的,其核心是提倡“真情”, 反对“假理”,它集中反映在《童心说》一文中: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以为不可,是以 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 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三、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明代文艺新思潮在诗文方面的最突出代表是 公安三袁。三袁是湖北公安县人,习惯称公 安派。袁氏三兄弟是兄长袁宗道(1560- 1600),字伯修,其次是袁宏道(1568- 1610),字中郎,最小的是袁中道(1570 -1623),字小修。他们中以袁宏道成就 和影响最大。三袁都是李贽的学生。
第四章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 ——明清时期


第四,对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方 法进行研究与总结,是这一时期理论批评 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也是成就最高、 最有价值的方面,尤其是清代。 第五,资料丰富,鱼龙混杂。还有相当一 部分躺在书架上无人问津。很有研究的空 间。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按李贽的看法: “化工”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即天工。它的特点 是:虽是人作,宛若造化。正是因为它宛若造化, 故虽有人工,人工之“工”不见了。 “画工”是次一等的艺术境界。它也是一种美。 它虽然“穷巧极工”,但未达到“夺天地之化工” 的地步。 体现化工艺术境界的代表作是《西厢记》、《拜 月记》,而当时名气很大,为理学家们吹捧不已 的《琵琶记》,李贽认为只达到“画工”的境界。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27章 清代小说戏曲批评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27章   清代小说戏曲批评

二、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张竹坡(1670—1698),名道深,字 自得,别号竹坡,彭城(今徐州)人。他 在康熙年间刊刻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 金瓶梅》成为《金瓶梅》最流行的版本, 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 、蒲松龄与志怪小说批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 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所居聊斋,世称聊 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历数十年时间完成 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志怪 小说所取得的卓越的成绩,与蒲松龄出众 的才华、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进步的文学 思想都是分不开的。
一、清代前期小说批评理论
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数量较多,类 型主要有续书、才子佳人小说、文言小说 等,而理论探讨也是围绕这几类小说展开 的,观点颇丰。
第二节 金圣叹的小说批评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 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 吴县(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入清后, 以哭庙案被杀。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文学批 评家,他的小说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关于戏曲的功用
李渔的《闲情偶寄》首先表现出他的 戏曲功用观,以及对戏曲的基本美学特点 的认识。
二、关于戏曲的结构 李渔戏曲理论的重要特色在于重视结构。
【思考题】 1.清代小说批评有哪些重要人物与观点? 2.金圣叹的小说批评主要观点有哪些? 3.李渔的戏曲批评有什么特点与内容?
金圣叹小说评点的另一个主要贡献, 在于认为作者应善于进行不同的人物个性 的描写,通过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的描写, 展现生动的故事情节,营造出典型性的事 件,揭示出特定的时代真实。
第三节 毛宗岗、张竹坡、蒲松龄 等人的小说批评
一、毛宗岗的小说评点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如同金圣 叹评点《水浒传》,其地位相当,他们都 对这两部巨著的最后形成作出了公认的贡 献。

二、明清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

二、明清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

二、明清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1、“童心”说明后期重要的思想家李贽,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就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价值标准。

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方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

2、“性灵”说公安三袁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露,指感情强烈,且发自本性,而不加掩饰;其二是俗,要求用当时的语言写当时的情事;其三是趣,既努力表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趣。

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

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物真则贵,文亦如此。

3、“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说这是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比较后得出的结论。

他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

《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才能就体现在对现成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

而《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以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

从纯艺术的角度可以看出,金圣叹更推崇这种虚构文学。

4、“立主脑”说传奇有众多的人物和事件,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立主脑就是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互相关联,不能互相矛盾。

5、“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是清初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

王士禛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还没有把它看成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到王士禛,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

其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面精细的刻画。

然而,整体的世界尽管没有被直接描摹出来,但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2017年9月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2017年9月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2017年9月版)XXX《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017年9月版)作业1认真阅读教材上编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回答下例问题。

1、婚姻爱情和断案折狱是话本最重要的题材类型,请简要介绍爱情题材和公案题材的拟话本为代表作品各一部,每部介绍字数不少于200字。

(1)爱情题材的拟话本答: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这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关系的理解,不仅富有宋元两朝的时代特征,而且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代表作品《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莘瑶琴色艺双绝,善吟诗作画,为临安首妓,与她交往的都是公子王孙、官宦阔商。

她本想在衣冠子弟中找一个可靠的归宿,但转眼五年过去,并无一人“知心着意”,毫无结果。

那时,在她的眼中,出身卑微的卖油郎——“倒了你卖油的灶,还不够半夜宿钱”的XXX如尘土。

她心里装得全是有名称的子弟。

后来在酒醉之余,竟然还念念不忘:“这个人,我认得他,不是有名称的子弟,接了他,被人笑话。

”谁知夜来喝的烂醉,得到XXX的悉心照料。

她当时也曾动过心:“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

可惜是市井之辈,若是个衣冠子弟,情愿委身事之。

”但是仍在犹豫。

后来她遭到官宦子弟的百般蹂躏,衣冠子弟们撕下温柔敦厚的面纱,露出了狰狞面目。

她才明白这几年的浮艳奢华生活只是南柯一梦,绚丽的生活画图只是肥皂水吹起的五彩泡,艳冠群芳的花魁只是王孙公子的潜兴之物,她终于认清了衣冠禽兽的本质。

于是,面对忠诚善良的小本经济人XXX,她吐出了“我要嫁你”的心声,小说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情实感、忠诚体贴才是爱情的基础。

(2)公案题材的拟话本答:宋元时代的公案小说,一是说话中的“说公案”。

这是民间评话艺人创作的公案小说,它主要叙述冤案的发生和过程,对含冤受屈者寄予很大的同情,最终清官断案只是小说的一个尾巴,官吏的例行公事。

第十三章 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

第十三章   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

4、小说人物塑造问题
叶昼在《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中说:“世上先有《 叶昼在《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中说:“世上先有《水 浒传》 浒传》一部,然后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若夫姓某 名某,不过劈空捏造,以实其事耳。如世上先有淫妇人, 然后以扬雄之妻、武松之嫂实之;世上先有马泊六,然后 以王婆实之;世上先有家奴与主母通奸,然后以卢俊义之 贾氏李固实之;若管营,若差拨,若董超,若薛霸,若富 安,若陆谦,情状逼真,笑语欲活,非世上先有其事,即 令文人面壁十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 令文人面壁十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 “描写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手。且《水浒传》 描写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手。且《水浒传》 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 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 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 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 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 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
第十三章 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 第一节 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繁荣原因:一是元明 时期出现了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 时期出现了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 演义》《西厢记》《金瓶梅》 演义》《西厢记》《金瓶梅》,另外还出 现了“三言”“二拍” 现了“三言”“二拍”等。二是以李贽等 人为代表的反传统思潮的出现,给小说创 作及其批评提供了思想基础。三是出版业 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形成给小说创作及其 批评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其代表 人物有李贽、叶昼、冯梦龙等。
一、李贽对《水浒传》 一、李贽对《水浒传》的评点
他在《忠义水浒传序》中说:“ 他在《忠义水浒传序》中说:“太史公曰: ‘《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 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 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 《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竟, 水浒传》 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 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 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 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 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 腊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 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 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

话本小说名词解释

话本小说名词解释

话本小说名词解释话本小说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一种形式,源于宋代,起初为宫廷娱乐作品。

后来话本小说流传到民间,成为通俗小说的一种载体,广为流传于明清时代的民间。

下面给出一些话本小说的相关名词解释。

1. 话本:话本是话剧本的简称,据称是欧阳修在北宋时期所创,唐宋时期演剧盛行,以后话本逐渐流行起来,成为明清时代戏曲创作的一种形式。

话本小说即是将话本的故事情节改编成小说形式。

2. 评话:评话是指一种现场演唱形式的曲艺表演,它在话本小说的文化背景下得以发展,并与话本小说密切相关。

评话演员以快速吟唱的方式演绎话本故事,通过高低抑扬的声音效果,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3. 出戏:出戏是指演出戏剧的意思,是话本小说在戏剧舞台上的具体表现形式。

出戏在明清时期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的演员和配乐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

出戏在明清时代的戏曲演出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成为了民间娱乐的一种主要形式。

4. 花本:花本是话本小说的一种流派,以描写儿女情长、人生百态为主题,被视为通俗小说的一种形式。

花本的故事情节多以城乡人民的生活为背景,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进行描述,引人入胜。

5. 快板:快板是评话和花本所常用的演唱形式,特点是快节奏、押韵和多变化。

快板的出现丰富了话本小说的表现形式,使之更加有韵律感和戏剧性。

6. 说书:说书是指话本小说的口头传播形式,说书人以口述的方式讲述话本小说的故事情节。

说书人用幽默、夸张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7. 书局:书局是唐宋时期兴起的一种出版机构,专门负责出版书籍。

在明清时代,书局成为话本小说的主要发行渠道,通过书局的发行,话本小说得以广泛传播。

8. 元曲:元曲是元代的一种戏曲形式,对话本小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元曲以其结构完整、表演技巧多样等特点,借鉴了话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形成了独特的剧目类型。

以上是一些关于话本小说相关的名词解释,这些名词解释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话本小说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理论研究 2011 年第 6 期
先宜代此一人立心。 若非梦往神游, 何 ? , 谓设身处地 无论立心端正者 我当设 代生 端 正 之 想; 即 遇 立 心 邪 辟 身处地, 我亦当舍经从权, 暂为邪辟之思。务 者, 使心曲隐微, 随口唾出, 说一人, 肖一人, 勿使雷同, 弗使浮泛, 若《水浒传 》 之叙 事, 吴 道 子 之 写 生, 斯称此道中之绝 ⑥ 技。 李渔的论述, 着眼于戏曲的代言特点, 但其以立心 去立言, 设身处地, 洞达心曲隐微的要求, 与小说 的写人叙事实则相通( 他同时也是小说家 ) , 这正 是对金圣叹关于施耐庵写豪杰奸雄时可以有“豪 “奸雄之才” , 杰之气” 与 而写淫妇偷儿时则又“亲 亲动心而为偷儿 ” 评论的概括, 明 动心而为淫妇, 与“动心 ” 说可谓一脉相 显是受到金圣叹的影响, 。 , 承 当然 李渔作为富于实际创作经验的戏曲家 , 对于代言性艺术的特征更有着自己的独到体会 : “笠翁手则握笔, 口却登场。 全以身代梨园, 复以 獉獉獉獉獉獉 神魂四绕, 考其关目, 试其声音, 好则直书, 否则搁 ⑦ ” 李渔兼作者、 笔, 此其所以观、 听咸宜也。 演员、 听( 观) 众于一身, 如此去代人物立言, 自然能取 得极佳效果。至近代人谈戏曲代人立言亦不脱李 渔之轨范, 如王季烈《螾庐曲谈 》 卷二《论作曲 · : “至传奇则全是代人立言, 论作曲之要旨 》 云 忠 生旦殊其吐属, 总须设身处地, 而后 奸异其口吻, ⑧ ” 可以下笔。 2. 第二种指称意义。 《青衫记序》 明代戏曲家张凤翼 云: 《长庆集》 , 予读白氏 至《琵琶行 》 不 能不掩卷而叹也。…… 不意有慕其事, 复演而为传奇若松陵君者, 第令香山再 生, 且当雁行乐天矣。…… 夫以乐天后 身, 传乐天往事, 何异镜中写真, 虽事近 虞初, 而才情互发, 无俟入口吐音, 盖掷 地可令有声也, 岂独并驱东嘉哉! 乐天
于他们所考察和概括的创作现象, 有时是整体性 的, 有时是个别性的, 因而所用“化身 ” 话语的指 普遍性的与专指的、 特殊性的 称意义也有总指的、 不同。我们大体上可以把“化身 ” 话语的指称意 义分为两种: 一是总指作者与其创造的各种人物 二是专指作者与其创造的特 形象的关系和状态, 定人物形象的关系和状态。下面分而论之: 1. 第一种指称意义。 明代著 名 戏 曲 家 孟 称 舜 在《古 今 名 剧 合 选 序》 中说: 吾尝为诗与词矣, 率吾意之所到而 言之, 言之尽吾意而止矣。至于曲, 则忽 为之男女焉, 忽 为 之 苦 乐 焉, 忽为之君 主、 仆妾、 佥夫、 端士焉。 其说如画者之 当其画马也, 所见无非马者, 人 画马也, 视其学为马之状, 筋骸骨节, 宛然马也。 而后所画为马者, 乃真马也。学戏者, 不 置身于场上, 则不能为戏; 而撰曲者, 不 则不能为曲, 此曲之 化其身为曲中之人, ① 所以难于诗与辞也。 “化其身为曲中之人” , “化身 ” 这是 说的具有 概括力的纲领。 在此之前, 王骥德《曲律 · 论引 》 : “引子, 子第三十一 在论戏曲的引子时曾指出 须以自己之肾肠, 代他人之口吻。盖一人登场, 必 獉獉獉獉獉 獉獉獉獉獉獉 有几句紧要说话, 我设以身处其地, 模写其似, 却 獉獉獉獉獉獉獉
· 74·
“化身” 明清戏曲小说批评中的 说及相关话语
调停句法, 点检字面, 使一折之事头, 先以数语该 , , 。 ” ( 括尽之 勿晦勿泛 此是上谛 文中着重号均为 ) ② 已经触及了戏曲创 以下不再说明。 引者所加, “代言” 和体验剧中人物情境的重要问题, 只 作的 “引子 ” 是他主要从写作戏曲 的角度去论述, 而没 有把它作为戏曲创作的全局性问题来看待 。孟称 舜则将其提升到戏曲这一与诗词不同的艺术样式 的总体创作特征进行辨析, 指出剧中人物性别身 份、 命运遭遇差异及变化极大, 作者要把自己当作 剧中人物, 揣摩想像人物的状貌言动, 性情行事, 才能把这种认识体验表现出来, 达到我与剧中人 物的契合交融状态。除了用画家模仿马的例子作 比喻, 孟称舜还指出作者应“身处于百物云为之 。 孟称舜所说的“曲中 心通乎七情生动之窍 ” 际, , 是泛指戏曲中各种人物而不限于某一特 之人” , “化身” 定人物 所以其 话语对人物形象创造活动 具有普遍性指称意义。 与戏曲批评相应, 金圣叹的小说批评也出现 了类似的话语: 耐庵写豪杰, 居然豪杰, 然则耐庵之 为豪杰可无疑也。 独怪耐庵写奸雄, 又 居然奸雄, 则是耐庵之为奸雄又无疑也。 虽然, 吾疑之矣。夫豪杰必有奸雄之才, 奸雄必有豪杰之气; 以豪杰兼奸雄, 以奸 以拟耐庵, 容当有之。若夫耐 雄兼豪杰, 庵之非淫妇、 偷儿, 断断然也。今观其写 淫妇居然淫妇, 写偷儿居然偷儿, 则又何 也? 噫嘻。吾知之矣! 非淫妇定不知淫 妇, 非偷儿定不知偷儿也。 谓耐庵非淫 妇非偷儿者, 此 自 是 未 临 文 之 耐 庵 耳。 ……惟耐庵于三寸之笔, 一幅之纸之间, 实亲动心而 为 淫 妇, 亲 动 心 而 为 偷 儿。 既已动心, 则均矣, 又安辩泚笔点墨之非 入马通奸, 泚 笔 点 墨 之 非 飞 檐 走 壁 耶? ( 五十五回总评) ③ 金圣叹的评点虽未出现“化身 ” 的字样, 但所谈是 在同一作者笔下出现的各色人物, 其身份性格行 事都要合乎情理、 真切生动的问题, 与孟称舜的论 题同一性质。 金圣叹认为施耐庵能以一心所运, “一百八人各自入妙 ” 达到 的境界, 是因为他善于 格物, 格物的方法是忠恕, 而要懂得忠恕必先知道 , “耐庵作《水浒 》 因缘生法 一传, 直以因缘生法, ” , “格物 ” “忠恕” “因缘生法 ” 为其文字总持 这些
“化身 ” 作为一个固定用语来源于佛教。 佛 教认为佛有三身: 法身、 报身和化身, 其中化身是 随应三界六道不同状况与 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 , “化身 ” 需要而变现之佛身。在文艺领域 一词主 要见于涉及宗教人物的一些诗文和书画作品 。明 , “化身” 代之前 一词很少用到文艺批评之中。 从 , “化身 ” 在戏曲小说批评中出现, 之后 晚明开始 相关话语的使用渐多, 涉及戏曲小说的创作、 表 阅读( 观看 ) 及评点活动等各环节, 是具有一 演、 定理论内涵与实际应用价值的批评话语 。但在现 当代的古文论研究中, 尚未见到专以“化身 ” 及相 关话语作为一类批评概念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 。 有鉴于此, 笔者拟对这一论题进行探讨, 主要梳理 “ 说及 和分析与戏曲小说之创作相联系的 化身 ” 相关话语, 而 与 表 演、 阅 读 等 活 动 相 联 系 的“化 “化身” : “现 身” 说则另文论述。与 相关的话语有 ” “现身说法” “后身” “替身” “置身” “身” “设 身 ” “以身代 ” “化” “为 ” 等, 还有些评论虽不 身处地 出现上列词语, 但表达出相类似的意涵, 在精神实 “化身” 质上相通, 也将其纳入 话语的范围。
佛学的概念, 在流变过程中颇多歧义, 源于儒学、 金圣叹借用来作文学批评时又掺进了自己的理 故要梳理清楚较为繁琐, 好在目前已有不少小 解, 说理论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供参考 ④ 。 倒是金圣叹 在直接回答为什么施耐庵并非淫妇、 偷儿, 却能 “写淫妇居然淫妇, 写偷儿居然偷儿 ” 时, 用“实亲 动心而为淫妇, 亲动心而为偷儿 ” 的话, 言简意赅 《水浒 》 地把 人物塑造的创作心理和艺术思维特 征揭示了出来。 尽管“动心 ” 本来也有佛学的渊 源, 但用在此处却可不必知道来源就能理解其含 。“动心” 义 具有与“化身 ” 相同的意义和指称功 能, 作为佐证之一的是金圣叹在谈作者如何体验 描写对象的情态时, 也跟孟称舜一样举了画家模 如在第二十二回武松打虎时评道: 仿马的例子, “传闻赵松雪好画马, 晚更入妙, 每欲构思, 便于 密室解衣踞地, 先学为马, 然后命笔。一日管夫人 来, 见赵宛然马也。今耐庵为此文, 想亦复解衣踞 地, 作一扑、 一掀、 一翦势耶? …… 我真不知耐庵 ” 何处有此一副虎食人方法在胸中也。 佐证之二 《水浒》 《西厢记》 是继批 之后的 评点中, 也使用了 “化身 ” “现身” 的说法: 我请得化身百亿, 既为名山、 大河、 奇树、 妙花, 又为好香、 好茶、 好酒、 好药, 而以为赠之。 则 如 我 自 化 身 于 后 人 之 而后人乃初不知此之为我之所化也 。 前, ……我请得转我后身便为知心青衣, 霜 晨雨夜, 侍立于侧而以为赠之。 正即观世音菩萨经所云, 应以闺中 女儿身得度者, 即现闺中女儿身而为说 法。盖作者当提笔临纸之时, 真遂现身
⑨ 有灵, 亦当颔之矣。 《青衫记》 张凤翼认为 作者顾大典的经历和情感意
夫天下后世之读我书者, 然则深悟 , 君瑞非他 君瑞殆即著书之人焉是也; 莺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莺莺殆即著书之人心头之人焉 莺非他, 白马, 悉复非他, 殆即为著书 是也; 红娘、
瑏 瑠 之人力作周旋之人焉是也。
金圣叹是主观色彩异常浓烈的批评家, 在他 眼里剧作家也是把自己的身心都融注到描写对象 身上去的, 应该说这种观点对于明清戏曲中大量 “自况 ” 具有 即自我表现性质的创作现象是一种 概括, 对后来的创作和批评都有着很大影响 。 与剧作家化为特定的“戏中之人 ” 相同, 小说 家也常化为书中之主人公, 小说批评中不乏这样 《红楼梦》 的评点。如 第二十七回写黛玉哭吟《葬 , 庚辰本眉批: 花吟》 余读《葬 花 吟 》 凡 三 阅, 其凄楚感 , , , 慨 令人身心两忘 举笔再四 不能加批。 : “先生身非宝玉, 有客曰 何得而下笔, 即字字双圈, 料难遂颦儿之意。 俟看过 ” 玉兄后文再批。 噫唏! 客 亦《石 头 记 》 獉獉 獉獉獉 化来之人, 故掷笔以待。 獉獉獉獉 接着的第二十八回开头承上回交代林黛玉葬花吟 , 诗缘由, 然后写“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 ” 庚辰 本眉批: 不言炼句炼字辞藻工拙, 只想景想 反复推求, 悲伤感慨, 乃玉 情想事想理, 兄一生之天性。 真颦之知己, 玉兄外实 獉獉獉獉獉 獉獉獉獉 无一人。想昨阻批《葬花吟 》 之客, 嫡是 獉獉獉 獉獉獉獉 獉獉獉 獉獉 獉獉 宝玉之化 身 无 疑。 余 几 作 点 金 为 铁 之 獉獉獉獉 獉 獉 獉 人。笨甚笨甚。 , 《石 这两条批语中说“阻批《葬花吟 》 之客 ” 是“ 》 ” “ ” , 头记 化来之人 嫡是宝玉之化身 也就是指作 者, 正因他是设想自身为宝玉, 所以才能以黛玉知 《葬花吟》 己之心写出宝玉听了 之后那种“想景想 情想事想理, 反复推求悲伤感慨 ” 的“天性 ” 来。 , “这位 赵冈先生认为这两条批语为脂砚斋所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