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明代文学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根据几种目前通行文学史的分期方式,我们可以大致将明代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和后期。

前期为从明初到成化年间,约一百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高,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高启、宋濂和刘基等人,这些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其后出现了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

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施耐庵的《水浒传》。

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则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

戏曲的创作则落入低潮,仅有邱濬、邵璨等人可以一提,然其皆以剧载道,殊无艺术感染力。

中期从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约一百年。

这一时期,先是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同时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

他们都提出了复古的口号,比如“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给予台阁体文风以沉重打击。

此后又出现了以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即被划入此派)和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均带有复古倾向。

这一时期戏剧的创作开始走出低谷,出现了徐渭的《四声猿》以及梁辰渔的《浣纱记》,后者专为当时经魏良辅改良的昆腔而创作。

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神魔小说《西游记》亦于此时问世。

后期为万历至明亡,约七十余年。

这一时期,戏曲创作进入丰收期,汤显祖陆续完成其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四部剧作。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对戏剧进行理论探索的文人。

小说创作在此时也进入高潮,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及神魔小说《封神榜》等先后问世。

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冯梦龙的“三言”与凌濛初的“二拍”等相继刊刻流行。

诗歌方面则主要出现了以“三袁”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

晚明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抒写情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

《明代文学》课件

《明代文学》课件
诗歌
以高启、杨慎等为代表的“台阁体”和以李时中、辛幼安等为代 表的“豪放派”。
明代文学的特点与影响
01
明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矛盾和斗争。
02
明代文学在思想、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影响。
03
明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提 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REPORT
弘治、正德年间,诗歌风格逐渐转向 豪放、雄浑,代表诗人有李时中、文 徵明等。
明代诗歌的主要风格
清新自然
明代早期诗歌风格多以清新自然 为主,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风 光,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 往。
豪放雄浑
明代中期诗歌风格逐渐转向豪放 、雄浑,表现诗人对时代变迁、 社会现实的感慨和思考。
个性化、多样化
袁宏道
袁宏道是明代晚期的重要诗人,他 是“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主张“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代表作品 有《雨后游六桥记》。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早期
明初至明中叶,戏曲逐渐 从元杂剧的余韵中走出, 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代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外文化交 流的重要桥梁。通过明代文学作品,世界更好地了解
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当代对明代文学的研究与传承
当代对明代文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明代文学作品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推动了明代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明朝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明代文学教案

明代文学教案

三国演义》主题概括: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 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 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 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 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 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 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 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首先:三国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各种矛盾 和斗争,再现了东汉崩溃、军阀混战、 三国鼎立、三国统一的历史。
•正是在史志、裴注、说话、戏 剧等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 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 高儒《百川书志》),写成了中国文 学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
二、《三国演义》作者

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有太原、 东原、杭州、庐陵多种说法。 “罗贯中,太原人,号 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 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 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贾仲明《录鬼簿续 编》 ) 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明王圻《稗史汇编》), 有人说他是施耐庵“门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2、罗贯中著作:《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现仅 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三国演义》外, 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五种。
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 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 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人
情世俗 描写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 塑造的典型从类型化到个性化 情节结构从单一线性流动到网状的交叉 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第一章 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1、西晋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与《史 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之为 “前四史”)以纪传体形式记述了三国 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陈寿之后130年, 南朝刘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注引用魏 晋人的著作达210余种,资料详细,多采 轶闻,极大的充实了《三国志》的内容。

03明代文学教案(2024)

03明代文学教案(2024)

意境深远悠长
明代散文家善于通过描 绘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 感受来营造深远悠长的 意境。
2024/1/29
15
04
明代小说
2024/1/29
16
明代小说概述
明代小说的发展背景
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 大、印刷技术进步等因素共同促进了小说的繁荣。
明代小说的主要类型
包括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等。
2024/1/29
唐宋派
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为 代表,主张唐宋文风,强调文 章要直写胸臆,具有真情实感 。
公安派
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 兄弟为代表,追求清新洒脱、 轻俊飘逸的文风,反对复古模 拟。
竟陵派
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注重 表现内心幽深孤峭的情感世界 ,追求幽深奇僻的艺术风格。
7
02
03明代文学教案
2024/1/29
1
目录
2024/1/29
• 明代文学概述 • 明代诗歌 • 明代散文 • 明代小说 • 明代戏曲 • 明代文学影响与传承
2
明代文学概述
01
2024/1/29
3
明代文学背景
2024/1/29
01
政治背景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 荣,为文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明代小说的文学地位
明代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出现了《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1/29
17
明代小说代表作品
《三国演义》
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 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

明代文学教案[1]

明代文学教案[1]

06
明代文学影响与评价
明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继承与创新
明代文学在继承前代文学传统的 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文学繁荣
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繁荣的时 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家和作品 ,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曲 等多种文学体裁。
文学流派
明代文学流派众多,如公安派、竟 陵派、唐宋派等,这些流派在文学 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明代文学教案
目录
• 明代文学概述 • 明代诗歌教学 • 明代散文教学 • 明代小说教学 • 明代戏曲教学 • 明代文学影响与评价
01
明代文学概述
明代文学背景与特点
背景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 响。
特点
明代文学在继承前代文学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文 学现象和流派,如小说、戏曲的繁荣,诗文流派的多样 化等。同时,明代文学也更加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 个人情感。
明代小说鉴赏方法
鉴赏明代小说的基本原则
介绍鉴赏明代小说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等。
鉴赏明代小说的具体方法
介绍几种具体的鉴赏方法,如文本细读、比较分析、文化阐释等, 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鉴赏。
鉴赏明代小说的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避免主观臆断、注重客观 分析等。
明代文学发展历程
初期
中期
明代初期文学以恢复汉唐传统为主, 出现了“台阁体”等诗文流派,同时 戏曲、小说也开始崭露头角。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 和思想的解放,文学开始走向多元化 。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 “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 表的“后七子”等诗文流派,他们强 调文学复古,反对宋明理学对文学的 束缚。同时,戏曲、小说也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

第四编第一分编 明代文学教案(32课时)

第四编第一分编 明代文学教案(32课时)
第四编第一分编
明代文学教案(32 课时)
教学目的 :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明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 并对此时期的小说、 戏剧及其他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 以及重点作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 提高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 本编重点为“四大奇书”及汤显祖的戏剧。另外,明后期王学左派对文学的 影响及在有限的课时中讲清楚明代诗文的重多流派、重要作家、作品及其特点,是明代文学 之难点。 目录与课时分配: 第一讲:绪论·明代文学概述 第二讲: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三讲:水浒传与英雄传奇小说的演化 第四讲:明前期诗文 第五讲: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六讲: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七讲: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八讲:汤显祖 第九讲:《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第十讲:《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兴起 第十一讲 “三言”“二拍”和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十二讲 晚明诗文 第十三讲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2 课时 3 课时 3 课时 2 课时 3 课时 2 课时 3 课时 3 课时 3 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4
鲜明地代表了社会变革的要求。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对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提出全面批判的 人物,李贽的学说主要包含这样一些内容: 首先是比前人更为彻底的反权威精神。他说 :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 于孔子而后足也。”(《焚书·答耿中丞》)表现出反对偶像崇拜、要求尊重个性和个人权 利的态度。他还轻蔑地评说六经和《论语》 、《孟子》 ,说这些书要么是史官、臣子的过分 褒美,要么是迂阔懵懂的弟子的胡乱记录。这种空前大胆的言论,不仅具有打破奴化教育和 思想禁锢的意义,而且提出了从根本上摆脱对历史“元典”的依赖而重新建设社会思想文化 的要求。 其次,李贽对物质生产相当重视。他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 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与此相联系,李贽对人欲表示充分的肯定,反复论 说追求物质享受、好色好货、为自身谋利益是人的天性,是合理的要求。在他看来,一切脱 离个人物质追求的高深道理, 全是虚伪的空谈。 这实际上揭示了私有制社会中最根本的事实, 也提出了在这种社会中建立合理可行的道德的基础。而对于禁欲主义,对于假道学,李贽的 抨击不遗余力,其言辞之犀利,是历来所罕见的。 另外,他对妇女,也有比较平等的态度。譬如他指出:妇女的所谓“短见”,是因为她 们的生活受到限制的结果。 李贽的思想及其表述方式,有着中国文人向来所缺乏的深刻、尖锐、透彻、大胆。在他 多年辗转各地讲学的过程中,吸引了许多具有新异的思想倾向的士人。但即使这些人,在敬 佩李贽的同时,也难免感到震惊,不敢完全赞同(如陶望龄、袁中郎、袁小修等都有这种表 示)。而那些守旧官僚,对于他更是充满仇视,不断加以迫害。万历三十年(1602) ,李贽 终于被逮下狱,不久自杀于狱中。这表明了正统势力的强大。还有一位与李贽并称“二大教 主”的达观禅师,因为设法要求朝廷停止矿税,也于李贽自杀的次年被迫害致死。这对晚明 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是沉重的打击。很多曾追随他们的士人,渐渐由兴奋转为痛苦, 由痛苦转为消沉。 自万历到明末(1573—1644)可划为明代文学的后期。 在这一时期中,明代文学进入高潮,随后又遭到严重的挫折。 明代后期文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理论上的自觉性。和元代相比,可以发现 : 元代文人 通常对理论问题没有很高的热情, 这是因为社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比较松懈, 所以较少发生 思想论争。 明代的情况与之相反, 官方统治思想与反传统思想的斗争随着社会本身的演变日 趋激烈,因而理论的表述愈来愈显得重要。 在晚明的文学理论中,李贽的“童心说”也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所谓“童心” ,李贽 解释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也就是由人的自然本性所产生的未经假饰的真实情 感,与之对立的,则是由耳目而入的“闻见道理”。他提出 :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 心者也。”(《童心说》)在李贽“童心说”的基础上,袁宏道又倡为“性灵说”。他提出

明代文学教案

明代文学教案
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 爱情故事,被誉为“东方戏剧的瑰宝”。
《长生殿》
洪昇的代表作,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 主线,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桃花扇》
孔尚任的代表作,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为背景,揭示了南明王朝的兴亡之因。
PART 06
明代文学影响与传承
REPORTING

后七子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 表,继续推崇复古主义 ,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
价值。
PART 02
明代诗歌
REPORTING
明代诗歌概述
明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明代诗歌的地位
从明初的台阁体到明中期的复古派, 再到晚明的性灵派,明代诗歌经历了 多个发展阶段。
明代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作 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的诗风。
明代诗歌代表作品
1 2 3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此诗气势磅礴,描绘了金陵雨花台的壮丽景色和 长江的浩渺水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之情。
李梦阳《秋望》
此诗以秋天为背景,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征 人的思乡之情,表现了作者对边塞士兵的同情和 关怀。
袁宏道《游天目山记》
此诗以游记的形式,描绘了天目山的自然风光和 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 的思考。
以神仙鬼怪为题材,表现奇幻的世界和超 越现实的力量。代表作品《西游记》。
世情小说
公案小说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 人性的复杂。代表作品《金瓶梅》。
以断案、破案为题材,展现正义与邪恶的 斗争和智慧的较量。代表作品《包公案》 。
明代小说代表作品
《三国演义》

明代文学精讲教案

明代文学精讲教案

明代文学教案章节名称:明代文学概述授课时数:1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明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及整体状况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代文学的发展线索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一,明代文学的大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看作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以后,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二,城市文化形态形成的因素: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2)市民队伍,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读者群的壮大3)审美趣味的变化4)出版等硬条件的成熟三,王学左派的兴起1)随着朱元璋、朱棣这样铁腕人物的消失,政治高压政策难以为继2)禅宗思想的影响3)时代的呼唤,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1)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3)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冲破旧有藩篱的同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第二节俗文学的发展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一,章回小说的特征: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任务人物的性格;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三,明人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以及文学的论争1)明代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师门分,或以社名分,但是大体可以划分为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编明代文学明代文学概述章节名称:明代文学概述授课时数:1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明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及整体状况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代文学的发展线索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一,明代文学的大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看作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以后,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二,城市文化形态形成的因素: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2)市民队伍扩大、复杂化,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读者群的壮大3)审美趣味的变化雅文学和俗文学的融合和双向流动4)出版、书肆等硬条件的成熟三,王学左派的兴起1)随着朱元璋、朱棣这样铁腕人物的消失,政治高压政策难以为继2)禅宗思想的影响3)时代的呼唤,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1)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3)冲破旧有藩篱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同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第二节俗文学的发展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词海》)。

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变迁包括:A、小说创作状况的历史演变B、小说观念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六个阶段一、酝酿阶段(先秦、汉代)(一)创作:没有现代意义的小说创作1、神话、传说、寓言:生动的故事性——丰富的形象——浪漫主义——讽刺性——对后世小说创作提供了的艺术积累与素材。

2、史传文学:《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等。

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A、叙事艺术(战争描写、政治斗争等);B、描写艺术(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环境);C、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记传体)——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环境烘托、性格对比等;2、杂记、笔记:《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言短篇小说的先导。

(二)观念:1、先秦时期没有文体意义小说观念,所谓小说是指肤浅琐屑的言论:《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与大达亦远矣。

”2、汉代的小说是指叙议结合或叙述性文体: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治国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二、雏形阶段(魏晋南北朝)(一)创作:雏形状态的文言短篇小说:均为小说集,篇数众多,内容丰富。

1、志人小说(轶事小说)——采集名士轶闻:刘义庆《世说新语》葛洪《西京杂记》;2、志怪小说——记述鬼怪趣事: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陶潜《搜神后记》;特点:1、简短但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三王墓》;2、以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世说新语》;3、语言精炼;但是:1、过于简短——丛残小语、缺乏精细描写。

2、“实录”式创作、艺术虚构缺乏。

(二)观念小说文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但仍非现代美学意义的小说概念:1、殷云(南朝梁人)《小说》——以作正史所余材料汇集为一书——野史、笔记——以小说为史,未能区别以记实为原则的史学著作与以虚构为创作原则的文学著作之间的差异。

2、文体不纯:笑话、无情节人或事的记录也列在其中。

三、成熟阶段(唐代)(一)创作唐传奇:成熟的文言小说。

1、初盛唐——发端:王度《古镜记》、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族下加鸟)《游仙窟》;2、中唐——兴盛: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等;3、晚唐——多作品集:裴鉶《传奇》、牛僧孺《玄怪录》;(二)特点:1、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爱情婚姻——士人心路——神仙奇遇——豪侠壮举2、文体自觉(无其名而有其实)、艺术高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谓:“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虽尚不离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A、叙述婉转、描写细腻、文辞华艳;B、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结构完整;C、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分明;D、诗话结合、韵散相间、文备众体。

但:1、文言与生活语言不一致,限制了对生活的精细表现(所写依然多文人生活);2、短篇容量的有限性,生活表现力的有限;3、史的影响、史家笔法四、转变阶段(宋元)(一)创作白话小说的产生——开拓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广阔天地1、说唱艺术(说话)——话本:说话的底本(鲁迅)或:用说话方式创作的白话小说。

2、宋元说话的“四家”:(1)小说(银字儿)短篇现实故事:《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2)说经:与宗教有关的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3)讲史:一朝一代兴亡故事:《全像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平话》《三国志平话》);(4)说铁骑儿:武侠、战争故事《大宋宣和遗事》等。

一说合生(二)观念;小说概念:a、说话的一种;b、泛指白话小说——均为文体意义——小说名实相符、但仍有自贬意识。

(三)宋元话本的特点:1、小说意识的自觉引导小说创作逐渐迈向纯文学领域;2、内容丰富多彩——自如的表现生活能力;3、人物形象塑造:数量众多——三教九流——市民形象——情节、环境、人物的更好结合——个性鲜明;4、强烈的娱乐性需求引发的艺术特色:A、情节曲折、悬念重重;B、描写细腻、生动传神;C、语言生动、通俗晓畅,生活化(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的历史性飞跃、古代文学与文化由雅趋俗的变化)。

5、长篇章回小说的的形成。

五、兴盛阶段(明、清中期)数量众多,体裁多样,流派纷呈,继承传统,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1、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等;2、在“说铁骑儿”“扑刀赶棒”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说唐”、“说岳”、“说杨”等系列;3、在讲经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等;4、在“小说”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代表的人(世)情小说;5、在“小说”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社会批判小说;6、直接整理、编辑、模仿“小说”话本而形成的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小说;7、在传统的文言短篇小说的基础上形成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文言短篇小说。

六、衰落阶段(晚清)上述小说各流派全面衰落;各流派均呈末流状态。

1、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荡寇志》、《儿女英雄传》等;思想上的正统化;艺术上的世井娱乐化。

2、人情小说的全面衰落与变异:《品花宝鉴》、《花月痕》等。

参考书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一、章回小说的特征: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性格;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三、明人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以及文学的论争1)明代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师门分,或以社名分,但是大体可以划分为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种。

2)明代的文学批评界可以说是“丹铅横飞,旗纛竿立”。

3)这些文人集团之间的论争有着鲜明的特色: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主张的一致;不论是强调复古还是反复古,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使文学创作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

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章节名称:《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授课时数:2教学目的和任务: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艺术特色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文运事的高度技巧、历史演义小说虚实关系的比例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宋元说话之首的讲史,鲁迅谓讲史的特点“是讲历史上的事情,及名人传记等;就是后来历史小说的起源”,历史演义小说一般以史书为基本依据,杂采野史笔记、传说轶闻,以编年为序,润饰创造,以敷演一朝一代兴衰存亡之故事、展现各色历史人物之风貌。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过程、版本一、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山东东平)或谓“太原人”,流寓杭州:A、生卒年——元末明初(约1315—1385之间);B、下层文人、通俗文学家;(有称其为施耐庵门人之说、有谓其乃“有志图王者”等各种传说,均不足信。

)C、创作: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他“编撰小说数十种”;戏曲《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对于《三国演义》的作者还有“集体创作说”、“蒋大器说”(张国光)、“南方说书艺人集体创作说”(张志和)等,但应者寥寥。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A、历史著作:晋陈寿《三国志》——史料充实、南朝宋裴松之注——补充史料、加以传说(近年有认为综合采用多种史书之说);B、魏晋笔记:《语林》《世说新语》——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初步文学化;拥刘反曹倾向初步显现;C、唐诗宋词——吟咏、慨叹;诸葛亮等人物进一步理想化、深入人心;D、元代“三国戏”(60多种)——三国故事的进一步文学化、市井色彩;E、唐宋元说话——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痴。

”)、苏轼《东坡志林》:“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畅快。

”——“说三分”、话本《三国志平话》(元至治年间刊)——三国故事的系统化、小说化;F、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陈叙百年,该(概)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论者所言不一:有“宋代乃至以前”、“元代中后期”、“元末”、“明初”、“明中叶”五种说法,除第一种外,均有不少响应者。

三、《三国演义》的版本《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约30种,清代刊本70余种。

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复杂,都堪称古代小说之最。

1、现存最早版本:一般认为:弘治甲寅(1494年)庸愚子(蒋大器)序、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刻《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则前有七言单句小标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