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朋党论
欧阳修《朋党论》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乎!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惟:只有B.所惜者名节惜:爱惜C.退四凶小人之朋退:黜退D.可以鉴矣鉴:借鉴5.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惟君子则有之则同道而相益A. B.或投之黄河则天下治矣故为人君者而唐遂亡矣C. D.三千人为一大朋舜亦不疑而皆用之6.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其)所贪者,财货也。
《朋党论》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朋党论》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作品原文朋党论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1]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2]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3]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4],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5]。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6],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7]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8],君子八元、八恺[9]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10]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11],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12]曰:“纣有臣亿万,惟[13]亿万心;周[14]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
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15]以兴。
后汉献帝时[16],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17],目[18]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19],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20]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21],及昭宗时[22],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23]。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然而后世不诮[24]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25]。
朋党论文言文赏析及答案

朋党论文言文赏析及答案【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乙】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①者,伪也,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当退②小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欧阳修的.《朋党论》)【注释】①暂相党引以为朋:暂时互相勾结而成为朋党。
朋:朋党,指因志趣相同或利益相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②退:排斥,排除。
1.解释加粗词语的含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尝:____________(2)君子则不然然: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乙】两文中作者针对用人问题分别向君主提出了什么建议?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与欧阳修认定人才的标准有哪些相同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尝:曾经,;然:这样,2.(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2)用它们(或这些,或“道义、忠信、名节”)来效力国家,就能够同心协力,共同把国家治理好。
3.诸葛亮提出的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欧阳修提出的建议是“(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朋党论》

第三段
第三段可否删掉?
9
第四、五段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 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 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 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 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 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 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 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 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 鉴矣。
第二段
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样的区别?
结朋 基础 君子 之朋 表现 修身相益 事国共济 始终如一 暂相党引 见利争先 利尽交疏 反相贼害 性质 怎么办
同道 道忠 名 义信 节
同利
真
进
退
小人 之朋
禄 利
财 货
伪
第三段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 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 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 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 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 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 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 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 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 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 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2
庆历三年
宋仁宗 守旧派
攻击
革新派
范仲淹、杜衍
谏
驳
欧阳修
第一段
《朋党论》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朋党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朋党论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益:增加,译为补益B.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济:成功C.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治:治理得好D.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列:陈列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3分)①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②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③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④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欧阳修《朋党论》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欧阳修《朋党论》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乎!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惟:只有B.所惜者名节惜:爱惜C.退四凶小人之朋退:黜退D.可以鉴矣鉴:借鉴5.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惟君子则有之则同道而相益A.B.或投之黄河则天下治矣故为人君者而唐遂亡矣C.D.三千人为一大朋舜亦不疑而皆用之6.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所贪者,财货也。
欧阳修《朋党论》原文译文赏析

欧阳修《朋党论》原文|译文|赏析《朋党论》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
这是欧阳修在庆历四年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目的是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朋党论》原文宋代: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朋党论

正字音
讙兜 huān dōu 皋陶 gāo yáo 梼杌 táo wù 鲧 gǔn
饕餮 tāo tiè 颛顼 zhuān xū 社稷 jì 讥诮 qiào
释词义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惟,只;幸,希望。 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 贼害:残害。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济,本义是过河,这里指渡过难关。
朋党论写作背景源自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三年(1043) 任谏官时写给 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 范仲淹因向仁宗献《四论》得罪仁宗而被贬。欧阳修 为此事不平,写信对诬陷范仲淹的高司谏予以斥责, 当时的尹诛、余靖也上书仁宗劝阻,结果都为此而贬 官,并被守旧势力诬蔑为“党人”。由此,“朋党之 论起”。庆历三年,宋仁宗欲进行改革,又重新重用 范仲淹等人,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以夏 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 范仲淹等延用朋党,朝廷内“朋党之论”再起。欧阳 修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写了《朋党论》 一文,希望仁宗明鉴。
译句子
(1)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 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译文: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 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 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 如一。
(2)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 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 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 用之,天下亦大治。 译文: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 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廷 之上,彼此互相赞美,互相推举谦让, 共二十二人为一朋党,舜全都任用他 们,天下也治理得非常好。
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治,治理好。 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 朋 更相:互相;凡,总共。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 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书》,指《尚书》;惟:语气词,这 里表判断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练习
形音识记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论证结构及方法
思考:
①文章提出论点后把君子之 朋与小人之朋作了 哪些比较?
(两者的性质、结朋的基础、表现、结果)
②论证论点时不同的人 对君子之朋表现出哪些 不同的态度?结果怎样?
提出论点
惟幸人君 辨其君子、 小人而已
提出论点
退小人之朋
用君子之朋
提出论点
性质 结朋 表现 结果 基础 君 子 之 朋 小 人 之 朋
引以为鉴
小型辩论赛
了解驳论的论证特点,以“交友 之道”为论题,拟一组矛盾对立的观 点进行简单的辩论。
交友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交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课后作业
试从文中找到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的例子:
1、对比
2、排比 3、反复
诗歌朗诵
友 谊
失去了太阳,可以欣赏满天的繁星; 失去了绿色,可以得到硕果累累的金秋; 但如果失去了友谊,人的生命就会变得黯然失色。 友谊是冬夜里的一把火, 会在最寒冷的时候带来温暖,带来希望; 友谊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 在你迷失方向的时候,给你光,给你热,带你走出黑暗; 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 会让你的生命之花竟相开放,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美好。
如姬最幸(《信陵君窃符救赵》)受宠爱
⒈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
名词作动词,效力
⒉或利尽而交疏
· ·
形容词作动词,疏远,疏淡
⒊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名词作动词,看作
《朋 党 论》
岳阳县职业中专 周 维
朋 党 论
背景介绍
《韩非子•孤愤》 “朋党比周以弊主”
庆历三年
宋仁宗 守旧派
攻击
革新派
范仲淹、杜衍
谏
驳
欧阳修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 1072年),字永叔, 号醉翁,晚年又号 六一居士,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 治家,诗文革新运 动的领袖人物,唐 宋八大家之一。
真
同道
守 行 惜
相益
共济
争先
伪
同利
所好 所贪 交疏
贼害
君子真朋
提出论点
辨
小人伪朋
论证论点
禁 、 戮
进 、 用
无 救 乱 亡
尧 、 舜 、 周 武 王
禁 、 戮
纣 、 汉 献 帝 、 唐 昭 宗
进 、 用
兴 盛 大 治
君子真朋
提出论点
辨
小人伪朋 明君 成
对比 举例 正反对比
论证论点
昏君
败
提出建议
o 皋( gāo )诮(qià ) 共工(gōng) · u 夔( ku )
契( xiè) 戮( lù ) 八恺( kǎi ) ·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凭借
以
称舜为聪明之圣旨,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因为
用来 因此
希望
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幸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