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现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现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摘要: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以及慢性胃炎的致病菌,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已成为世界性问题,研究该病菌感染对于预防和转归胃肠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在分析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基础上,对该病菌感染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并重点总结了对其治疗的进展和发现。
幽门螺杆菌是1982年由病理学专家Warren及Marshall偶然发现并分离培养出来的致病菌,它的发现极大地支持了消化道疾病的治疗[1]。
由该致病菌引起的疾病包括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肠胃疾病,同时该病菌还与胃淋巴瘤及胃癌存在关联,且还可引发缺铁性贫血、慢性荨麻疹,但是由其引起的这些疾病尚无明确的发病机制。
由于幽门螺杆菌制造的高感染情况较多,且其本身具有严重致病性,近些年来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和探索日趋增多,取得的成果也比较显著。
1.研究现状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幽门螺杆菌现已成为全球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该病菌感染在全球均有分布,在全世界约有一半以上的感染人数;该病菌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口-口、粪-口、动物源性和密切生活接触等;我国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比发达国家要高,在60%左右,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普遍要高于发达国家;该病菌的感染具有季候分布特性,集中在7、8月。
现已有研究证实该病菌的感染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2.临床相关疾病2.1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与胃炎相关联的病理特点主要包括:慢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粘膜上皮变性;腺体增生;肠上皮化生以及非典型增生,已有医学文献资料将慢性胃炎及伴有胃黏膜萎缩和糜烂纳入了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范围[2]。
而全部慢性胃炎病例中发现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概率超过了95%,且该类患者的感染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2.2 消化性溃疡已有临床调查显示,胃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达70%,同时十二指肠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达到了90%以上,而根除幽门螺杆菌过后,患者的消化道溃疡复发次数明显减少,复发率降至10%以下;采取抑酸治疗,消化道溃疡的复发率在1年内达到了60%以上。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任建丽【摘要】More importance is attached to H. pylori infection day by day. It is reported that except for gastritis,peptic ulcer and gastric cancer,H. pylori infection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rbidity of multisystem disease, such as iron-deficiency anemia in childhood,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he blood rheologic change of woman,osteoporosis,functional dyspepsia,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holecystolithiasis, oral disease, gynecologic disease, dermatologic disease, diabetes mellitus etc..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the progr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 pylori infection and other diseases.%幽门螺杆菌感染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除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外,Hp还与全身多系统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如儿童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女性血液流变学变化、骨质疏松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肝癌、胆结石、口腔疾病、妇产科疾病、皮肤系统疾病、糖尿病等.该文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其他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07【总页数】3页(P1253-1255)【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疾病;感染【作者】任建丽【作者单位】德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2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一种弯曲状、螺旋形或S形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微需氧。
试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状况

试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状况摘要: 自从幽门螺杆菌被发现和分离以来,其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消化系统疾病的首要致病因子。
该文就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原因感染特征以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综述,并进一步阐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消化系统;胃癌;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是世界上感染率较高的致病细菌之一,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不断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部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这大大促进了国内对该菌的研究与探索。
幽门螺杆菌是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其感染与发病在慢性消化性胃部疾病患者中较多见。
一般而言,人体的胃壁组织可以有效保护胃部黏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因吞咽而进入的大量入侵的病原菌,而在胃黏膜组织发现幽门螺杆菌后,其开始成为公认的能够入侵胃壁的仅有的一种病原菌,并由此给患者带来了各种干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与工作。
一、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原因及相关特征1.幽门螺杆菌的特征。
幽门螺杆菌属于革兰阴性杆菌,呈弯曲状,在胃黏膜组织内可以较为顽强地生存下来。
一般来说,营养比较充分存在少量氧气的环境十分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其生长速度并不迅速,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
幽门螺杆菌的生长曲线表现为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胃部组织对幽门螺杆菌的非典型的炎性反应多体现在单核细胞的移行过程中,而且幽门螺杆菌的菌株量与炎性细胞的聚集数量呈正相关,其组织病理学变化与幽门螺杆菌菌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正比例特征。
此外,其他细胞合成及释放的水解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影响胃黏膜局部的完整性,并引起相应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幽门螺杆菌还能有效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特异性的抗体分子,并通过一系列的免疫途径杀伤其他菌群而保护自身菌群的稳定性,提高杀伤病原菌的能力!幽门螺杆菌感染越严重,其炎性反应和胃上皮组织等受损越严重!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从人类的粪便中找到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能够寄生在胃黏膜上的螺旋形细菌,是人类胃部最常见的感染源之一。
多年以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许多胃疾病如胃溃疡、慢性胃炎和胃癌等密切相关。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本文将就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根据广泛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人类主要通过口-口接触和食物-口接触途径感染幽门螺杆菌。
这意味着亲密接触(如家庭成员之间)、不洁食品及水源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此外,虫媒也被认为是其中一种可能的传播途径。
母体传播也是导致婴儿和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见原因。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其特有的致病因子引起。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尿素酶(urease)和细胞毒素(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简称CagA)。
尿素酶可以将胃内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从而中和胃酸,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给细菌。
CagA则可以通过进入寄主上皮细胞并与其相互作用来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介导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致病因子如细菌表面黏附分子(adhesins)、组蛋白变构酶等也参与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过程。
这些致病因子协同作用引发的产物,如氧化应激、促炎性因子和错过免疫反应等,均对宿主组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多数胃溃疡患者(超过80%)被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细菌通过破坏胃粘膜抵御感染,引起黏膜屏障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胃酸和消化酶对黏膜产生直接损害。
2.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部疾病之一。
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炎性细胞浸润和局部免疫反应,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和氧自由基等,导致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以及纤维化。
3. 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
细菌引起的持久慢性肠上皮炎症可导致DNA突变、细胞增殖异常以及凋亡抑制等,从而增加了癌前期阶段及早期癌变的风险。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幽门螺杆菌(H. pylori)是一种嗜酸杆菌,是胃十二指肠黏膜上最主要的细菌。
它已经被证实是导致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多种胃肠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关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但至今为止,与其相关的致病机制仍然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估。
本文将从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入手,全面探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1. 幽门螺杆菌的基础生物学特性1.1 菌体形态幽门螺杆菌的菌体呈螺旋状,约为3-5微米长,约0.5微米宽。
1.2 适应环境幽门螺杆菌适应在胃肠道环境中生长。
它可以在pH为1.5-8的范围内生存,并且适应气体浓度较低的环境。
它还可以耐受胆盐、胃酸和消毒剂等。
1.3 遗传学特性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高变异性细菌,其基因组由1.6到1.8兆碱基组成。
它具有一种特殊的DNA修复机制,可以在高氧环境下修复自身的DNA。
1.4 感染途径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口腔或胃肠道进行。
2.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2.1 细菌致病因素2.1.1 细菌粘附幽门螺杆菌的菌体表面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粘附分子,包括血凝素、鲨烷醇、血清透明质酸和蛋白酶切割产物等。
这些分子可以粘附到胃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不同分子上,例如细胞膜蛋白和MUC5AC粘液等,从而形成生物膜。
2.1.2 毒素分泌幽门螺杆菌可以分泌出毒素,包括细胞毒素、炎症毒素、溶血素和外毒素。
细胞毒素和炎症毒素可以杀死胃上皮细胞和白细胞,并可能导致胃肠道炎症。
溶血素可以产生毒性,可能导致胃肠道炎症和黏膜损伤。
外毒素可以刺激胃黏膜释放粘液,从而抑制正常的胃消化功能。
2.1.3 上皮细胞的免疫干扰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肠道上皮细胞对免疫系统的免疫抗性降低。
它可以通过抑制胃上皮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胃上皮细胞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从而影响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此外,幽门螺杆菌还可以通过酪氨酸酶的作用,在氢气过氧化物和氧气的存在下导致氧释放,从而影响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发布时间:2022-06-05T02:06:10.722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2月24期作者:卢小周[导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卢小周(河池市宜州区人民医院;广西河池546300)【摘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仅是引发各种胃黏膜活动性炎症疾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严重时还易诱发胃癌,原因为幽门螺杆菌可产生蛋白溶解酶、氧化氢酶、磷脂酶A等多种酶,这些酶可破坏胃黏膜,且其还能分泌含有空泡毒素基因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的菌株,导致胃黏膜细胞的空泡样变性及坏死,因此,需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雷贝拉唑组成的标准三联方案是既往临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这一治疗方案的广泛应用,该方案耐药率不断升高,为此,专家推荐将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作为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案。
本文主要总结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进展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口-口、胃-口、粪-口等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经口进入胃内后,其可附着于胃窦部黏液层,难以自发清除,在黏液层与胃窦黏膜上皮细胞表面长久定居,并产生各种酶及其代谢产物对胃黏膜产生一定损伤,从而易引发患者出现上腹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易诱发其出现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胃癌等疾病,从而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需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定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指的是幽门螺杆菌从口腔进入人体后特异地定植于黏液层与胃窦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而产生的持久或终生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0%-90%[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等胃黏膜活动性炎症疾病,随着病情进展,还易诱发其出现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并发症,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下属机构列为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因此,就需要临床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控制其病情进展和改善其预后[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是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被开发出来。
本文将介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更高。
据估计,全球有超过50%的人口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会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如腹胀、反酸、嗳气等,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抗生素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主要手段。
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
这些抗生素可以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PPI可以抑制胃黏膜表面的氢钾ATP酶,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消化道症状。
常用的PPI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铋剂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可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常用的铋剂包括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一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
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联合治疗,即抗生素+PPI+铋剂。
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缓解消化道症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然而,联合治疗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
因此,如何制定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是消化道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联合治疗,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耐药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对于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致病菌,是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自从 1 8 9 3年 澳 大 利 亚 学 者 Warn和 Masai 次 从 胃黏 r e r i首 h
膜 活 检 组 织 中分 离 出 幽 门螺 杆 菌 ( ei bc rhoiHp 以来 , hl oat p l , ) c e r
功能改变提供 了病理生理基础 。H p感染 仅在部分 人 中产生 消
化 不 良症 状 或 导 致 F 提 示 H D, p感 染 可 能 与 F 有 一 定 关 系 , D
F D发 病 是 多 因 素 作 用 的 结 果 , p 染 仅 是 其 中 的 因 素 之 一 。 H 感 16 H . p感 染 与 胃食 管 反 流 病 ( E D) 有 关 H GR p与 G R 的 ED 发病 关 系各 家报 道 均 不 完 全 一 致 。有 学 者 认 为 , p感 染 影 H
响 胃食管 反流病的机制可能 与如下几 方面相关 : 1 影 响食管 ()
下 端 括 约 肌 功 能 ;2 影 响 胃酸 分 泌 , () 胃体 部 H p感 染 造 成 胃壁 细胞 损 伤 , 至 引 起 或 加 重 萎 缩 性 胃炎 而 诱 发 酸 分 泌 减 少 , 甚 使 胃 内 P 值 降 低 ; 3 幽 门螺 杆 菌 可 能 通 过 减 少 以 胃 体 部 炎 症 H () 为 主 的患 者 胃反 流 潜 力 而 使 敏 感 人 群 避 免 胃食 管 反 流 病 及 其
18 H . p感 染 与 结 肠 息 肉 结 肠息 肉尤其 是腺 瘤性息 肉被认 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状态 。近年来研 究发现 H p可 能 与 结 肠 癌 、 结 肠 息 肉的 发 病 有 关 , 尚无 定 论 。 H 但 p感 染 可 能 导 致 结 肠 息 肉甚 至结 肠 癌 的 机 制 主 要 是 与 胃泌 素 及 环 氧 合 酶 2有 关 。 胃泌 素 具 有 调 节 胃酸 分 泌 和 促 进 消 化 道 黏 膜 上 皮 增 殖 、 消 化 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子 ,这些细胞因子刺激 B 细胞增殖 ,形成淋巴滤泡 ,这是 Hp 诱致胃 MALT淋巴瘤发生的可能机制 。 1. 5 Hp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 FD ) 目前认为 Hp 感染所 致的胃黏膜炎症可导致胃感觉和运动异常 [6 ] 。研究表明 , Hp 阳性 FD 患者胃黏膜中感觉神经肽包括降钙素基因 相 关 肽 (CGRP) 、P物质水平显著升高 ,患者胃对容量扩张的感觉阈值 明显低于正常人 [2 ] 。这些发现为 Hp 感染导致胃运动和感觉 功能改变提供了病理生理基础 。Hp 感染仅在部分人中产生消 化不良症状或导致 FD ,提示 Hp 感染可能与 FD 有一定关系 , FD发病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 Hp感染仅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 1. 6 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 ( GERD ) 有关 Hp 与 GERD 的 发病关系各家报道均不完全一致 [7 ] 。有学者认为 , Hp 感染影 响胃食管反流病的机制可能与如下几方面相关 : ( 1 )影响食管 下端括约肌功能 ; (2)影响胃酸分泌 ,胃体部 Hp 感染造成胃壁 细胞损伤 ,甚至引起或加重萎缩性胃炎而诱发酸分泌减少 ,使 胃内 PH值降低 ; ( 3)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减少以胃体部炎症 为主的患者胃反流潜力而使敏感人群避免胃食管反流病及其 并发症的发生 。 1. 7 Hp感染与肠易激综合征 Gerards等 [8 ]通过使用直肠球 囊恒压扩张而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产生腹部不适症状的主 要发生在 Hp感染的患者中 ,可知 Hp 感染可能参与引发患者 的肠易激综合征 ,但这一结论目前尚未得到证实 。 1. 8 Hp感染与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被认 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状态 。近年来研究发现 Hp 可能与结肠癌 、 结肠息肉的发病有关 ,但尚无定论 。Hp 感染可能导致结肠息 肉甚至结肠癌的机制主要是与胃泌素及环氧合酶 2有关 [9 - 11 ] 。 胃泌素具有调节胃酸分泌和促进消化道黏膜上皮增殖 、促消化 道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 。胃泌素通过与胃泌素 /胆囊收 缩素 2受体 (CCK22R)作用 ,阻断多种抑癌基因的活化 ,从而在 结肠息肉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另外 , COX是前列腺素合成 限速酶 ,病理状态下 COX22的表达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 、抑 制细胞凋亡 ,促血管生成因子释放 、抑制内皮细胞凋亡 、激活基 质金属蛋白酶等 ,从而引起内皮细胞增殖 ,诱导肿瘤血管形成 。 2 Hp 感染与胃肠道外疾病关系的研究 2. 1 Hp感染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 ( IDA ) Hp 感染导致 IDA 的机制 : (1) Hp 生长繁殖消耗铁使机体对铁的需求增加 。 (2) Hp可降低胃酸分泌和维生素 C浓度 ,减少肠道铁吸收 ,最 终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 ( 3) Hp 感染使胃和十二指肠黏膜
河北医药 2011年 2月 第 33卷 第 3期 Hebei M edical Journal, 2011, Feb, Vol 33, No13
441
do i: 10. 3969 / j. issn. 1002 - 7386. 2011. 03. 073
·综述与讲座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 杨建民 ,祝金泉.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江西医学院学报 , 2009, 49: 1352137
2 刘玉兰 ,胡大一主编. 消化内科. 第 1 版. 北京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 社 , 2010. 3.
3 张旭 ,杨清峰.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淮海医药 , 2009,
442
河北医药 2011年 2月 第 33卷 第 3期 Hebei M edical Journal, 2011, Feb, Vol 33, No13
上皮细胞渗透性增高 ,引起铁和含铁蛋白从胃和十二指肠黏膜 中流失 。 (4)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增强 ,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 。 2. 2 Hp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ITP) 其可能的发 病机制为 : (1)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 A 蛋白与血小板 抗原间产生交叉反应 ; (2)免疫紊乱 研究认为 Hp 感染导致 ITP 发生与 Th1 / Th2免疫失调有关 ; (3)宿主遗传的易感性 宿主遗 传因素人类白细胞抗原Ⅱ(HLA - Ⅱ)类系统与 Hp 相关 ITP的遗 传易感性有关 ; (4) Hp Lewis抗原和 Hp尿素酶 B的作用有关 。 2. 3 Hp感染与冠心病 目前研究显示 [12 ] , Hp 感染导致冠心 病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 (1)直接作用于动脉壁 ,引起局部炎症 反应 ,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障碍 ,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 殖 ; (2)长期持续炎症 ,抗体交叉反应的间接作用 ; ( 3)通过改 变已知的或 可 疑 的 冠 心 病 危 险 因 素 : 升 高 血 TG浓 度 、降 低 HDL - C浓度 ; (4)促进凝血 、促使同型半胱氨酸聚集等 。通过 上述机制 ,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甚至使粥样 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 2. 4 Hp感染与脑梗死 Hp感染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 素 [13, 14 ] 。脑梗死患者中 Hp - IgG的阳性率较正常人高 [15 ] ,提 示 Hp感染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Hp 感染可通过 : (1)引起脂质代谢紊乱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 ( 2 ) Hp 感染所致胃炎可能导致叶酸和 B族维生素吸收障碍 ,而 B族维 生素和叶酸在半胱氨酸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它们的缺乏可能 造成高 HCY血症 , HCY参与了内皮损伤 、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过 程 ; (3) Hp感染引起体内炎性因子 hsCRP水平升高 ,从而诱导 血管内皮损伤 ,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起作用 ,从而促进 脑梗死的发生 。 2. 5 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以反复出 现风团伴轻重不一的瘙痒为特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 。荨 麻疹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 [16 ] ,慢 性荨麻疹的发生与 Hp感染有关 。关于 Hp 感染诱发慢性荨麻 疹的机制 ,目前尚不明了 。 2. 6 Hp感染与肝硬化 卢琳琳 [17 ]等发现肝硬化伴有 Hp 感 染者血清 IL 28、IL 218、NO、ET和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无 Hp 感 染者 。另发现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升高 ,并认为 Hp 感 染与肝硬化和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的高动力循环及其门脉高 压的形成相关 。 2. 7 Hp感染与胆囊结石的形成 近年来关于 Hp 在胆囊结石 形成的作用研究结论尚不统一 。Neri等 [18 ]研究发现 ,在胆管 内出现 HpDNA 和抗原蛋白同时也可能有相同原型的 Hp 存在 于胆管和肠道内 ,认为肠道可能是胆管感染的细菌来源地 。张 万星等 [19 ]研究 Hp感染胆管可使胆囊结石患者胆囊壁中 CCK
- A受体基因表达下降 ,从而导致胆囊排空障碍 ,认为胆囊 Hp 感染可能参与了胆囊结石的形成 。 2. 8 Hp 感染与糖尿病 糖尿病伴胃轻瘫患者 Hp 感染率增 高 。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造成胃动力不足是促使 Hp在胃 肠道大量定植的促进因素 。由于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 ,刺 激胃泌素和胃酸分泌 ,进而造成胃肠蠕动减慢 ,使胃黏膜更适 宜于 Hp 生长 [20 ] 。
2. 9 Hp感染与妊娠剧吐 (HG) 近年有研究提示 , HG可能与
Hp感染有关 。有研究认为 ,在早孕期间 ,由于类固醇激素水平
上升 ,导致水钠潴留 ,细胞内 、外液体比例失调 ,从而引起孕妇体
内酸碱度变化 。在胃肠道 ,这种变化可能导致症状 [21 ] 。
樊慧丽 陈玉梅 孙建顺 王丽华
【关键词 】 幽门螺旋杆菌 ;机制 ,发病 【中图分类号 】 R 378.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 - 7386 (2011) 03 - 0441 - 02
自从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 W arren和 M arshaii首次从胃黏 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 ( helicobacterphlori, Hp )以来 , Hp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目前已经确认 Hp 与多种疾病密切相 关 。本文就 Hp感染与多种疾病相关性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 1 Hp 感染与胃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 1. 1 Hp 感染与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患者中 Hp 感染率超过 95%。Hp相关性胃炎病理机制目前认为 [1 ] : Hp 经过某种途径 抵达胃黏膜后 ,与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可分泌一种中 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同时刺激上皮细胞产生白细胞 介素 8,形成以中性粒细胞为首 ,继之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和浆 细胞的炎细胞浸润 。在炎症过程中 ,由于 Hp 具有 SOD 和过氧 化氢酶等自由基清除剂 ,而免于中性粒细胞所产生的自由基的 攻击 ,使后者仅对胃黏膜构成损害 。Hp 在胃黏膜可促进局部 血小板活化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 6等炎症介质的 产生或增多 ,加剧炎症反应 。Hp 菌株具有空泡毒素 ,可导致上 皮细胞的空泡损害 ,促进胃黏膜炎症形成 。 1. 2 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 Hp 通过定植于十二指肠内的胃 化生上皮 ,引起黏膜损伤 ,并导致十二指肠溃疡形成 。Hp 导致 消化性溃疡的致病机制的学说有 [2 ] : ( 1)胃上皮化生学说 ; ( 2) 胃泌素 - 胃酸学说 ; (3)介质冲洗学说 ; ( 4)“漏屋顶学说 ”。这 些学说还有待于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 1. 3 Hp感染与胃癌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 Hp感染列入胃癌的 第一级致病因子 。近年来研究的致病机制可能 [3 ]为 : ( 1)细胞 凋亡 : Hp可引起胃上皮细胞凋亡增加 ,使凋亡和增殖失衡 ,导 致胃癌发生 。Hp通过与胃上皮细胞系黏附并依赖 Ⅳ型分泌系 统改变下游信号途径 ,参与致癌效应 。 ( 2)基因突变 : Hp 感染 可能诱导某些参与核酸编码的蛋白异常表达和抑癌基因 p53 的累积突变并通过这一潜在机制参与胃癌的发生 。 (3)环氧化 酶 - 2的表达 : Hp感染可增加 COX - 2的表达 , COX - 2在胃癌 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能是导致胃癌的机制 之一 [4 ] 。 1. 4 Hp感染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胃 MALT淋巴 瘤 ) Hp感染为胃 MALT淋巴瘤的重要病因 ,流行病学资料表 明 [5 ] ,胃 MALT淋巴瘤患者中 Hp 感染率高达 90%以上 ,根除 Hp可以治愈早期胃 MALT淋巴瘤 。胃黏膜感染 Hp 后 , Hp 毒 素和菌体产物刺激胃黏膜中 T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各种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