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与相关疾病
认识幽门螺杆菌

防治失败策略总结
避免H.pylori耐药菌株产生 1.严格适应症 2.治疗规范化 3.联合用药 4.药敏
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P3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 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 医学界一直认为没有任何细菌能够长时间在胃部强酸的环境下生存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
幽门螺杆菌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至21世纪初唯一一种已知的胃部细菌
炎症反应 胃上皮细胞应答 中性粒细胞的激活
单核和巨噬细胞的激活 肥大细胞脱颗粒 炎症损伤
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反应(Th1应答为主) 体液免疫反应(IgG,IgA等) 自身免疫反应(抗原模拟) 逃避炎症和免疫反应
胃粘膜萎缩与增生 腺体萎缩与肠化生 上皮细胞凋亡
影响胃酸分泌 胃酸分泌增多(非萎缩性胃窦炎所致,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四联疗法 PPI三联加上铋剂组成的四联疗法可以作为一线治疗失败后补救治疗 也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序贯疗法 ,又叫10d疗法
前5 d为PPI+阿莫西林 后5 d为PP1+克拉霉素+甲硝唑和/或替硝唑 均为2次/d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个体化治疗 Hp表型耐药者可再次使用相同抗生素,适当延长抗生素治疗时间,10或14 d 四联疗法可作为首次治疗,四联疗法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PPI三联方法 对甲硝唑、克拉霉素耐药时,可斟情选用四环素、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等,必须注意药物的不良
可导致十二指肠溃疡) 胃酸分泌减少(萎缩性全胃炎所致, 可导致胃癌)
Helicobacter pylori
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疾病
幽门螺旋杆菌报告

幽门螺旋杆菌报告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能在人类胃部生存的螺旋状细菌。
它主要通过口腔-粪便传播途径感染,且广泛存在于全球人群中。
近年来,随着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深入,人们对它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能够引起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等胃病。
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关系密切,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定为一类致癌物质。
感染多数发生于儿童时期,但症状往往在成年后才出现。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胃灼热感和食欲不振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持续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出血性消化道溃疡、穿孔和间质性肺炎等。
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主要依靠胃镜和纤维胃镜检查。
通过取胃黏膜组织作快速尿素测试(RUT)或组织培养,能够迅速确认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另外,血清抗体检测和呼气试验也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常规治疗方案包括三种药物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氨基糖苷类药物和抗生素。
药物疗程一般为14天,以确保彻底杀灭幽门螺旋杆菌。
但由于耐药性的产生,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甚至多次治疗才能根除细菌。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也是预防和管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一环。
减少吸烟和饮酒,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消炎药物和阿司匹林等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保持定期的饮食,健康饮食,益生菌的摄取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综上所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胃病,除了药物治疗外,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非常重要。
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发生,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非常关键。
同时,科学的研究和宣传对于加强人们的防范意识和保障公众健康也具有重要意义。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任建丽【摘要】More importance is attached to H. pylori infection day by day. It is reported that except for gastritis,peptic ulcer and gastric cancer,H. pylori infection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rbidity of multisystem disease, such as iron-deficiency anemia in childhood,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he blood rheologic change of woman,osteoporosis,functional dyspepsia,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holecystolithiasis, oral disease, gynecologic disease, dermatologic disease, diabetes mellitus etc..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the progr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 pylori infection and other diseases.%幽门螺杆菌感染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除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外,Hp还与全身多系统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如儿童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女性血液流变学变化、骨质疏松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肝癌、胆结石、口腔疾病、妇产科疾病、皮肤系统疾病、糖尿病等.该文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其他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07【总页数】3页(P1253-1255)【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疾病;感染【作者】任建丽【作者单位】德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2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一种弯曲状、螺旋形或S形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微需氧。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
病因:
胞骨架重排的肌动蛋白等相关。 (3)尿素酶:尿素酶除了对Hp本身起
保护作用外,还能造成胃黏膜屏障的损害。 一是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的直接细胞毒 作用;二是尿素酶可诱导胃上皮细胞及中 性粒细胞表达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 肿瘤坏死因子-α(TNT-α)等炎症介质。
Hale Waihona Puke 内科学疾病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
病因:
自身免疫反应,损害胃肠黏膜。黏膜损伤 后,从炎症到癌变的过程可能是:慢性胃 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 生→癌变。最近研究提示根除Hp后可以阻 止这一过程的发展。
内科学疾病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
症状及病史:
幽门螺杆菌感染症状_幽门螺杆菌感染有 什么症状
内科学疾病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
症状及病史:
在湿度>90%、微需氧条件(5%O2,7%CO2, 80%N2和7%H2)、37℃培养3~5天后观察结 果并作鉴定。
2.尿素酶依赖性试验 此试验是鉴于 Hp能产生活性很强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 生氨和二氧化碳,前者依据pH的改变,后 者依据放射性核素(13C或14C)标记的二氧 化碳呼出
内科学疾病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
症状及病史:
效果也较好,临床中常用。 4.血清学检查 Hp感染后诱发全身免
内科学疾病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
症状及病史:
化生,胃化生和Hp感染是发生DU的先决条 件。目前认为根除Hp是治愈和防止溃疡复 发的关键。低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一般认 为与Hp阳性慢性胃炎相关,根除Hp治疗可 使77%~83%胃MALT淋巴瘤消退。因而,提 倡对其作积极的Hp根除治疗。长期Hp感染 者胃腺癌的发病率增高,并认为与Cag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能够寄生在胃黏膜上的螺旋形细菌,是人类胃部最常见的感染源之一。
多年以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许多胃疾病如胃溃疡、慢性胃炎和胃癌等密切相关。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本文将就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根据广泛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人类主要通过口-口接触和食物-口接触途径感染幽门螺杆菌。
这意味着亲密接触(如家庭成员之间)、不洁食品及水源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此外,虫媒也被认为是其中一种可能的传播途径。
母体传播也是导致婴儿和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见原因。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其特有的致病因子引起。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尿素酶(urease)和细胞毒素(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简称CagA)。
尿素酶可以将胃内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从而中和胃酸,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给细菌。
CagA则可以通过进入寄主上皮细胞并与其相互作用来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介导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致病因子如细菌表面黏附分子(adhesins)、组蛋白变构酶等也参与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过程。
这些致病因子协同作用引发的产物,如氧化应激、促炎性因子和错过免疫反应等,均对宿主组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多数胃溃疡患者(超过80%)被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细菌通过破坏胃粘膜抵御感染,引起黏膜屏障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胃酸和消化酶对黏膜产生直接损害。
2.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部疾病之一。
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炎性细胞浸润和局部免疫反应,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和氧自由基等,导致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以及纤维化。
3. 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
细菌引起的持久慢性肠上皮炎症可导致DNA突变、细胞增殖异常以及凋亡抑制等,从而增加了癌前期阶段及早期癌变的风险。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01 引言
03 未来研究方向
目录
02
中医药对幽门螺旋杆 菌的抑制作用
04 结论
05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病 原菌,是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多种消化系统疾 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幽门螺旋杆菌对传统西药的耐 药性逐渐增强,使得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中医药的治疗作用逐渐 受到。本次演示将综述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疾病方面的研 究进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组织学检查、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 和粪便抗原检测等。治疗手段包括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近 年来还出现了以幽门螺杆菌疫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手段。
研究成果与不足
研究成果与不足
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们已经明确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 包括其独特的生存环境、致病物质和耐药机制。然而,尽管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不断进步,仍存在诊断准确率不高和治疗耐药性问题。此外,疫苗免疫治疗效果 仍需进一步验证。
内容摘要
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 年龄、性别、体质、疾病阶段等,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 式是中医的独特之处,也是其与西医的重要区别。
内容摘要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一些研究表明,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减少耐药性,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容摘要
总的来说,中医对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尽管 中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 讨。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地探讨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 的运用,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加强中西医结合的 治疗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进步。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自从 1 8 9 3年 澳 大 利 亚 学 者 Warn和 Masai 次 从 胃黏 r e r i首 h
膜 活 检 组 织 中分 离 出 幽 门螺 杆 菌 ( ei bc rhoiHp 以来 , hl oat p l , ) c e r
功能改变提供 了病理生理基础 。H p感染 仅在部分 人 中产生 消
化 不 良症 状 或 导 致 F 提 示 H D, p感 染 可 能 与 F 有 一 定 关 系 , D
F D发 病 是 多 因 素 作 用 的 结 果 , p 染 仅 是 其 中 的 因 素 之 一 。 H 感 16 H . p感 染 与 胃食 管 反 流 病 ( E D) 有 关 H GR p与 G R 的 ED 发病 关 系各 家报 道 均 不 完 全 一 致 。有 学 者 认 为 , p感 染 影 H
响 胃食管 反流病的机制可能 与如下几 方面相关 : 1 影 响食管 ()
下 端 括 约 肌 功 能 ;2 影 响 胃酸 分 泌 , () 胃体 部 H p感 染 造 成 胃壁 细胞 损 伤 , 至 引 起 或 加 重 萎 缩 性 胃炎 而 诱 发 酸 分 泌 减 少 , 甚 使 胃 内 P 值 降 低 ; 3 幽 门螺 杆 菌 可 能 通 过 减 少 以 胃 体 部 炎 症 H () 为 主 的患 者 胃反 流 潜 力 而 使 敏 感 人 群 避 免 胃食 管 反 流 病 及 其
18 H . p感 染 与 结 肠 息 肉 结 肠息 肉尤其 是腺 瘤性息 肉被认 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状态 。近年来研 究发现 H p可 能 与 结 肠 癌 、 结 肠 息 肉的 发 病 有 关 , 尚无 定 论 。 H 但 p感 染 可 能 导 致 结 肠 息 肉甚 至结 肠 癌 的 机 制 主 要 是 与 胃泌 素 及 环 氧 合 酶 2有 关 。 胃泌 素 具 有 调 节 胃酸 分 泌 和 促 进 消 化 道 黏 膜 上 皮 增 殖 、 消 化 促
对中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疾病的几点思考

[] 2冯 [] 3张
维普资讯
吉棘 中 医药 2O O2年 3月 第 2 第 2期 2卷
部 消失 的 8 0例 , 功能 全部 恢 复正 常 的 8 例 。 临床 肝 0 52 在 治疗过 程 中治 疗组有 2例 因感 冒发 热未及 时 .
治愈 4 例 , 8 显效 3 , 效 l 例 , 2例 有 8 无效 2例 , 效率 总有 9%。对 照组临床症状 和体 征全 部 消失 5 例 , 功能 8 3 肝 恢 复正常 3 例 , 3 无改善 2 。达到治愈 标准的 1 例 , 0例 8 显效 1 例 , 5 有效 2 例 , 5 无效 2 例 , 2 总有效 率 7 .%。 25
赵 清
( 南京中医药大学 2O 级硕士研究生, OO 江苏 南京 202) 1 9 0
摘 要 : 治疗 幽 门螺 旋杆菌相 关性 胃肠疾病 中 , 除幽 门螺 旋杆 菌至关重要 。现代 医学 的“ 在 根 三联 ” 疗法 已
取得 8 % 一 0 0 9 %的根 除率 , 存在 一 些 问题 。纯 中 医治疗抗 幽 门螺 旋杆 茵作 用 差 于“ 但 三联 ” 法 , 对 于促 进 疗 但
消化性 溃疡的愈合以及提高愈合质量具有较为明显的优 势, 若两者台用可减少西药的副作用。笔者思考 , 以中
药为基 础 加上 两种 抗 生素 , 以观察 其对 幽 门螺 旋杆 菌 的根 除率 , 以及 中西 医结合 疗 法在对 抗 幽 门螺 旋杆 菌复感 及抗 溃 疡复发上 是 否有 一定的优 势 。 关键 词 : 门螺旋杆 菌 ; 幽 胃肠 疾病 ; 中西 医结合 中圈分类 号 :5 3 R 7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3—59 (020 —04 一O 10 6920)2 0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26
治疗方案
加拿大幽门螺杆菌研究组推荐一线治疗药物为: 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疗法,治疗 时间2周
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也可作为儿童一线治疗的选择, 且比三联疗法有更高的根除率,但三联疗法临床 应用普遍
精选课件
22
诊断
儿童Hp诊断的金标准依然是 胃镜加粘膜活检,但不易被 家长接受,另外还有 导致穿孔和吸入性肺炎的危险 13C-UBT是诊断Hp感染首选的无创性检查。
精选课件
23
治疗
抗生素
阿莫西林:30-50mg/kg.d 分2-3次 甲硝唑: 15-20mg/kg.d 分2-3次 替硝唑: 15-20mg/kg.d 分2-3次 呋喃唑酮:3-5mg/kg.d 分2-3次 克拉霉素:15-20mg/kg.d 分2次
致
精选课件
16
Hp与胃MALT淋巴瘤
正常胃粘膜
Hp
(缺少淋巴组织) 淋巴滤泡形成
胃内聚积
组织病理学特点:在包绕反应性非肿瘤性 淋巴滤泡的边缘带中存在淋巴瘤样组织浸 润,并侵入胃腺,形成特征性的淋巴上皮 损伤
精选课件
17
Hp与胃肠外疾病
Hp 全身免疫反应、慢性炎症反应 大量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和急性反应物
精选课件
24
铋剂
胶体次枸橼酸铋剂 6-8mg/kg.d 分3次 (饭前服)
✓ 不宜于牛奶、茶、咖啡、含酒精饮料同服 ✓ 服用后可见黑色大便,偶有恶心、呕吐停
药后消失 ✓ 长期服用可能发生不可逆性脑病、精神错
乱、运动失调等
精选课件
25
抗酸分泌药
H2-受体拮抗剂 (H2-RA) 西米替丁 20-30mg/kg.d q12h/qn 雷尼替丁 4-6mg/kg.d q12h/qn 法莫替丁 0.5-1mg/kg,d q12h/qn
增强机体对铁的需求:Hp生长需要铁+儿童 铁储存较少,代谢旺盛 铁缺乏
增加铁的流失:、Hp感染 胃十二指肠上 皮细胞功能紊乱
干扰铁正常代谢,抑制造血功能:Hp细胞 外膜存在铁抑制蛋白
精选课件
19
Hp致ITP机制
血小板破坏增多:Hp表面Lewis抗原介导其 与血小板黏附 激活补体系统 血小板破坏
幽门螺杆菌与相关 疾病
淄博市第一医院 徐翠
精选课件
1
流行病学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细菌 感染,儿童是其感染的高危人群。流行病学资料 显示,50%以上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疾病患者 是在儿童期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尤其是生后最初 几年内。其流行率与患者所居国家和地区的社会 经济地位、家庭经济状况、年龄因素有关。社会 经济状况与文化卫生越差,感染率越高。据报道, 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中一般很少 有幽门螺杆菌定植,而发展中国家10岁以下儿童 感染率达45%-90%。
易感人群:儿童
可能与其胃酸分泌少、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 有关,另外通过呕吐物的胃---口途径传播在 儿童中显得尤为重要
精选课件
2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
侵入性的检测方法:依赖胃镜取材 组织学检查 细菌培养 快速尿素酶试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
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 血清学检查 粪便、唾液、牙菌斑 抗原试验 尿素呼气试验
炎症更重,易发生溃疡
精选课件
12
Hp感染致十二指肠溃疡
高酸分泌倾向
胃窦Hp感染
高胃酸分泌血症 侵袭因素增强
胃酸分泌增加
十二指肠粘膜损伤、炎症 防御因素减弱
H+反弥散
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
(漏屋顶假说)
十二指肠Hp感染
精选课件
13
NSAID与消化性溃疡
短时小量或长期大量服用NSAID均可引起 胃肠粘膜损伤,表现点状出血,弥漫性浅 表粘膜糜烂,局部深溃疡,大出血甚至穿 孔
脂多糖 尿素酶 溶血素 磷脂酶、脂酶和蛋白酶 致病岛毒素 粘蛋白酶
精选课件
6
其它致病因子
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歧化酶 离子结合蛋白 醇脱氢酶 生长抑制因子 iceA基因:其表达能上调Hp与上皮细胞的
接触,与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
精选课件
7
幽门螺杆菌定植部位
精选课件
8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
精选课件
9
Hp致不同疾病结局原因
Hp的毒力
宿主
精选课件
环境
10
Hp与胃炎
类型 浅表性胃炎 弥漫性胃窦炎 多灶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特点 粘膜上皮变性 炎症细胞浸润 肠上皮化生 非典型增生 腺体萎缩 粘膜小结节改变和淋巴滤泡增生(儿童)
精选课件
11
Hp感染与胃溃疡
低酸分泌倾向者发生全胃炎 炎症使胃酸分泌进一步减低 胃窦移行部PH最适Hp生长,尤其是胃小弯
机体免疫自稳态破坏:VacA+CagA介导的免 疫反应激活免疫系统
自身免疫反应:Hp与ITP均与Th1有关, Th1/Th2比例失调 大量免疫球蛋白分泌 抗血小板抗体增加 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精选课件
20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
传染源:人胃是其储存源----人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口---口途径
粪---口途径 胃---口途径 医疗器具传播
普遍共识
Hp感染后改变了胃肠粘膜的结构和功能, 使粘膜对NSAID引起的损伤更为敏感
精选课件
14
精Hale Waihona Puke 课件15Hp与胃癌
Hp感染率与胃癌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 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都随年龄的增加而增
加
两者的发生都与人群的经济状况、社会地 位及卫生条件有关
种族:两者在黑人中发病率均高 胃癌发生的部位与Hp的定值部位---胃窦一
精选课件
2
精选课件
3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因子
与HP定植有关的致病因子 以损害胃粘膜为主的致病因子 与炎症和免疫损伤有关的致病因子 其他致病因子
精选课件
4
HP定植有关的致病因子
鞭毛 螺旋形菌体 尿素酶 HP的黏附特性
精选课件
5
以损伤胃粘膜为主的致病因子
空泡细胞毒素(VacA)与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CagA)及其基因
释放 胃肠外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最为肯定的是缺铁性贫血和ITP
此外,Hp感染在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 疾病、免疫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和皮 肤病等疾病的发病中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精选课件
18
Hp致缺铁性贫血机制
影响机体对铁的吸收和转运:Hp感染 胃粘膜细胞过渡调亡 胃酸胃蛋白酶分 泌减少 转运吸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