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doc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能学会写新闻。
三、【方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四、预习提纲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1.新闻通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2.文体知识新闻、通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常见的结构: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车轴式结构、菱形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3.中国的航天事业4、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标题:电头:导语:(第到段)概括: 主体:(第到段)概括: 结语:(第到段)概括:答案:导语:(第1~3段),点明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主体:(第2~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结尾:(第27~30段),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质疑问难1、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当堂检测:1、完成《新学案》p130基础积累一题——三题。
展示交流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
答案:1.富有动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教材背景本次学习的教材为高一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单元《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的《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作者为刘慈欣。
该篇文章讲述了人类的太空探索史以及飞船“俘虏者”的探险历程,透过这一故事,引导学生反思人类的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包括智慧与技术的关系、天启事件的启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探究智慧与技术的关系。
2.能力目标•学习应用阅读策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运用归纳、概括等策略提炼文章主旨与主题;•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开展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培养审美情趣,用语言描绘太空探险的华丽场景;•提升学生的自我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2.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3.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4.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四、教学内容1.术语解释与预习老师解释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的意义和作用,如“卫星”、“载人航天”等。
引导学生预习文章,思考文章主题。
2.初读与整体理解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中心思想。
通过表格、图示等形式展现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初读和整体理解文章。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加深对于它们意义的理解。
3.理解文章语境教师针对文章中的复杂语言和长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语境。
通过学习文章中的难点语言和句式,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表达能力。
4.进一步探究文章主题和结构教师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分析文章如何展现主题。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升以下能力: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探讨航天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词汇和短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锻炼清晰、准确、有逻辑地传递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语文知识、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概念。太空探索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对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进行探索和研究。它是人类科技进步和勇气的象征,对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航天员太空之旅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太空探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奥秘。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特别是如何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如航天探索背后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等。
(3)对课文中的长难句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编制人:贺燕妮审核:郭少华
励志名言辑录
志,气之帅也。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百学须先立志。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
苦之,以验其志。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吕不韦
褴褛衣内可藏志。
——英国历史学家托·富勒
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隋代文人王通
志比精金,心如坚石。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明末清初学者程允升
一人立志,万夫莫敌。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身可辱,而志不可夺。
——唐代诗人王勃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东晋诗人、文学家陶渊明
丈夫志四方,忍为别离哀。
——晚清官员郭嵩焘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唐代诗人邵谒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北宋诗人苏舜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基本构造。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2. 分析航天器的发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1. 人类对太空的早期探索2.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3. 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课时:航天器的发射原理1. 火箭原理2. 航天器发射过程3. 发射场的建设与运营第三课时:航天器的构造与功能1. 航天器的基本构成2. 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3. 航天器的科研与应用第四课时: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1.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2. 我国航天器的发射与试验3. 我国航天科技的国际地位第五课时:航天事业的意义与展望1. 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贡献2. 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 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三、教学资源:1. 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2. 网络资源:有关航天事业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科普文章等。
3. 实物资源:模型火箭、航天器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构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实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航天事业的认知水平。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太空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1.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篇1【目标择定】1、根据新闻的内容结构特点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内容目标择定理由:新闻内容解读)2、赏析背景成为一景的写作特色。
(写作技巧目标择定理由:赏析本文独特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爱科学,关注中国的学科发展事业,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意识。
(情感目标择定理由:根据本文的内容择定此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中国人飞向太空是一项什么样的航程?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和文本内容,你怎样来看待飞向太空的前世今生?飞向太空是一项伟大的历史航程,作者是怎样让读者一起来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的?今天的飞天梦能完美实现和昨天的各种努力探索难以分开,请问:作者是怎样把背景材料转化成了本文的一大亮景的呢?【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神舟七号发射录像》rm视频。
2、阅读《火箭升空原理介绍》(百度文库)。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加粗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a.横亘(gèn)集腋成裘朝阳晖(huī)映b.透露(lù)焚膏继晷扭转乾坤(kūn)c.饿殍(piào)箭步如飞飞船着(zhuó)陆d.酝(yùn)酿趋之若鹜瞠(chēng)目结舌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个厂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终于倒闭,树倒猢狲散,厂里的几百个工人也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了。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c.他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果然就出现了阴沟翻船的情况,这让他叫苦不迭。
d.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3、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而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看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於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來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儿千年。
2003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一一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
【教学过程】|基础落实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辉映朝晖挥舞浑蛋谭号B.翌年翠绿淬火憔悴精粹C.漫步漫骂藤蔓烂漫帐幔D.响彻清澈圻裂撤走掣肘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耸入云天静侯直刺九宵扭转乾坤B.慢慢征途酝酿经济实力反复论证C.连名上报苛克借鉴经验摘星览月D.最高致意配置预订轨道辉煌时刻3.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1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只能_______________ 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1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__________ 的物质基础一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1在万户的飞天_________ 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屮国人一一杨利伟,向太空飞去……()A.密封强大尝试B.尘封雄厚尝试C.尘封雄厚试验D.密封强大试验1. D (A. hui hui hui hun hun B. yi cui cui cui cuiC. man man wan man man D 均为che)2. C (A候,霄;B漫;C联,亥1」,揽;D定。
)3. B二、文本探究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划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概括有关内容。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语(1一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2、本新闻标题的特点和作用明确:一语双关,意境丰富,引人关注3、本新闻导语的特点和作用明确:倒叙入文,聚合焦点,明示意义4、本新闻主体的特点和作用明确:以时为序,叙述历程辅以抒议,表达情思5、本新闻结尾的特点和作用明确:收束全文,照应开头,抒发豪情三、|延伸拓展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 是不是不像新闻了?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吋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四、I学以致用阅读下面这篇新闻佳作,思考本文后面的问题。
惊心动魄35分钟——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科研样机纪实卢锋郭凯谭洁张金玉今年7月1日13吋40分,成都某机场被紧张气氛所笼罩着。
塔台上,机场边,飞机设计单位领导、空军某试飞大队领导、飞机总设计师、科研技术人员……数百人一齐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骄阳似火的万里晴空。
此刻,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髙速向机场滑降而来!这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
它是我国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战机的科研样机,价值上亿元人民币。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它是该型飞机在定型关键阶段的一次试飞,结论对飞机改进意义重大。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飞机在1. 2万米高空试飞,因意外情况燃油漏光,飞机发动机停车。
为保全科研样机,试飞员决定从距机场20多公里远的地方空滑迫降。
下落航线与跑道呈70度夹角,下降速度400公里/小时左右,一旦失误,该机就可能冲出跑道坠毁。
惊天一落,危险空前。
驾驶战鹰迫降的,就是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大队长、特级试飞员梁万俊。
“近了,近了……”转眼间,梁万俊驾驶战机俯冲直下。
地面上,所有的人一齐屏住了呼吸。
13时44分,战鹰陡然降落,在进跑道450米处接地。
在接近跑道的一刹那,机头一昂, “哧!”轮子在水泥跑道剧烈摩擦,划出两条刺眼的火龙!500米、800米、1 000米……飞机一气冲出1 700米,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戛然停住。
“成功了!”欢呼声震动机场。
梁万俊走下座舱,飞机总设计师与他紧紧拥抱,激动地说:“你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惊天一落救新鹰!这一落,挽救了价值上亿元的科研样机;这一落,为试飞员处理类似险情创造了成功先例;这一落,飞出了新机优异的空滑性能。
让我们把时钟倒拨35分钟。
这一天13时09分,梁万俊驾驶着该型国产科研样机跃升到1. 2万米高空。
当他按照预定的科研试飞计划刚刚做完一个规定动作后,突然发现油泵指示灯急剧闪烁。
紧接着,油量表指针一路下跌。
两分钟之内,指针指向“0”刻度。
梁万俊报告:“发动机空中停车!”一级空中特情!空军相关条例规定:此时,作为试飞员,梁万俊可以视情做岀不同选择——跳伞或迫降。
面对这种极为罕见的危险情况,跳伞无可指责,只需0・01秒,便能远离危险。
但是, 凝聚科研人员无数心血的战鹰就会坠毁,故障原因就难以准确查找,新机型的改进就缺乏依据……没有任何犹豫,梁万俊便做出抉择:危险再大,也要尽一切可能把科研样机保住。
决心下定,梁万俊很快镇定下来,他娴熟而机敏地调整飞机的位置和高度,以争取每一秒的时间。
飞机像大铁陀似的向机场上空逼近。
机场上,所有应急车辆全部到位,所有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
指挥塔台里静得让人窒息,只听见指挥员下达指令的声咅:“保持好飞机状态, 控制高度、速度,做好迫降准备。
”梁万俊心里很明白,要想将飞机空滑回去,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
他根据地面指挥员的命令,随时判断飞机状态,修正速度和高度偏差。
飞机滑到机场1100米上空。
梁万俊下降飞机高度加入航线,在跑道头3公里,放起落架,操纵飞机对正跑道,100米、50米……“准备迫降!”“明白!”天地间,惊人地默契。
于是,机场上出现了惊心动魄的成功一落!英雄壮举绝非偶然。
仰望蓝天,人们看到了梁万俊出生入死、挑战试飞极限的一道道闪光航迹。
1998年,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梁万俊,从成空某飞行团副团长的岗位上来到空军某试飞大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承担着我国口行研制的新型战机科研试飞重任,曾有多名试飞员壮烈牺牲。
梁万俊自觉学习老一辈试飞员迎难克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每次执行高难度高风险试飞、参加飞行表演等重大任务,都主动请缨。
儿年来,他先后自学了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航空电子等多个学科专业,成为熟练驾驶多种机型的高素质试飞员。
在试飞中,他先后遇到惯导故障、航电故障、供氧故障等险情数十次,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国产最新型战机火控系统定型、某型系列战机鉴定、国产某新机首飞等数十项重大科研试飞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
此次,梁万俊成功处置国产某新型科研样机重大特情,成都军区空军党委为他报请一等功,并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
军委首长称赞他是“一个思想、技术双过硬的优秀试飞员”。
(《解放军报》2004年11月8日)这是一篇通讯佳作,曾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篇通讯行文既有紧张感,又富有激情,你认为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具有这种特色?请结合文章作分析。
明确:%1运用倒叙手法,把紧张情节放在开头,先声夺人,造成悬念。
这篇通讯的结构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独特构思。
他先聚焦最惊险的瞬间,再冋述全程, 最后集中介绍背景材料。
整体上采取倒叙的结构,局部上在叙述过程中穿插背景介绍。
这篇通讯从飞机发生故障的第31分钟一一13点40分写起,先将飞机着陆的惊险瞬间展示给读者。
采用这种倒叙的方式,能吸引读者的第一注意,把精彩的场面、紧张的情节、激动人心的高潮先叙述出來,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对下文的阅读兴趣。
%1将紧张的情节叙述与富有激情的议论抒情结合,增强抒情性和紧张感。
文章的前两段写完人们“把焦灼的目光万里晴空^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髙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降而来”之后,插入了“这不是……”的三段议论,让读者感知到飞机的贵重,试飞的重要,降落的艰难,增添了紧张气氛。
当飞机降落成功后,作者又加入了“成功了!”“惊天一落救新鹰「'这样的感叹句以及三个“这一落......”的排比句,这些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增强表达效果,把激动和喜悦的情绪传达给了读者,让读者的心也激动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