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M54CL05950 典型抗生素多世代毒性效应及其表观遗传学机理研究(1)
《中国抗生素杂志》主编刘昌孝院士简介

『 9 1 刘 昌孝, 刘定远. 药物动力学概论. 北京: 中国学术 出版
2 0 0 5 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 0 0 0 年 曾获得紫荆花医学成就奖、2 0 1 3 年获得全 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国家药 物 代谢 研 究会特 别 贡献奖 。
出版 专著( 节 选பைடு நூலகம் :
[ 1 】 L i u C h a n g — Xi a o , a n d Xi a o P e i - Ge n . A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 7 1 刘 昌孝. 药物代谢动力 学. 长沙: 湖南科 学技术出版社,
1 98 0.
『 8 ] 刘 昌孝 . 药物代谢动力学( 2 n d e d . ) .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
出版社, 1 9 8 4 .
[ 3 】 Li u Ch a n g — Xi a o .S t u d i e s o n Ph a r ma c O 1 O g Y a n d
社. 1 9 8 4 .
f 1 0 1刘 昌孝, 孙瑞元. 药物评价实验 设计和统计学基础 . 北 京: 军事 医学科 学出版社, 1 9 9 9 .
[ 4 】 Wu Hu a n g - Xi n g , S h e n J i a - X i a n g , Ni c o l i s F B, L i u C h a n g — X i a o ,
泛应 用 于 药代 动力 学研 究 ,被 发 表在 国 内外 的6 0 0 0 多篇研 究论文 应 用和 引用 。刘 院士
“十八反”药物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探析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y.2024,V o l .32N o .9疗法治疗H p 感染寒热错杂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H p 根除率和I L -1β㊁I L -6的影响[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8):1916-1922.[45]韩晓江,杜锦辉,毕连宝,等.胃三针联合P P I 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20,39(1):11-14.[46]朱风彬.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9):42-44.[47]周亚丹,张华,刘高仁.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炎性因子和胃肠激素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23,42(7):677-682.[48]刘晏,竺世静,吴逸舟,等.温脾散穴位敷贴联合理中复元方对脾虚痰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 ].中成药,2019,41(12):2902-2907.[49]沈佳,陈四清.孟河医家张继泽运用膏方干预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 ].江苏中医药,2019,51(12):15-17.[50]姚民武,徐兰,黄光鸿.黄芪建中汤联合合募配穴灸法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124-128.[51]周新桃,严芳琴.恒温雷火灸联合健康指导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12):64-67.(收稿日期:2023-11-01)[编辑:白晓晖]җ基金项目:2022年立项 杏林学者 学科人才科研项目(330022131/330):张丰华,E -m a i l :h o t 285@126.c o m第一作者:彭伟,E -m a i l :3384405322@q q.c o m 十八反 药物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探析җ张丰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1137)ʌ摘要ɔ十八反 作为中药配伍禁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处方用药时难免会遇到㊂该文追溯反药的应用历史,阐述历代医家对于反药的不同看法,围绕 王道霸道 理论和 相反相激 理论㊁毒性理论㊁中病即止理论㊁体质及耐药性问题,指出反药用于治疗儿科疾病的合理性,并举反药治疗儿科病证案例进行佐证㊂ʌ关键词ɔ 十八反;反药;乌头;瓜蒌;贝母;半夏;儿科疾病中图分类号:R 28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902 历代医家对十八反 药物(反药)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主张,一种偏于遵循 十八反 理论之说,在辨证论治之初,就排除反药配伍的可能性;另一种主张 有是证,用是方 ,大胆革新,根据患者具体病证使用反药,更是提出 王道霸道 理论和 相反相激 理论,为反药在临床的使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㊂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为稚阴稚阳之体,很多医家考虑到相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少有将其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㊂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反药的配伍使用逐渐增多,极大丰富了中医儿科的理论及临床应用㊂本文追溯反药的应用历史,阐述历代医家对于反药的不同看法,指出反药用于治疗儿科疾病的合理性,并举反药治疗儿科病证案例进行佐证㊂1 反药的历史源流中药的 十八反 理论源于‘神农本草经“中 七情 理论的 相反 内容,此后诸多本草著作均有记载㊂‘神农本草经“在所附诸药篇中,将中药分为上㊁中㊁下3类,并详细地阐述了相杀㊁相反㊁相使㊁相恶㊁相畏等原则㊂后来韩宝生修订‘蜀本草“时,统计了相关药物的数目,并指出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有单行者71种,相须者12种,相使者90种,相畏者78种,相恶者60种,相反者18种,相杀者36种[1]㊂其中提到的 相反者18种 ,就是现代俗称的 十八反 药物的直接源头㊂反药的记载在其他著作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也有相关记载㊂现在比较流行的 十八反 歌诀最早见于金㊃张从正的著作‘儒门事亲“,在李东垣所著的‘珍珠囊补7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y.2024,V o l.32N o.9遗药性赋“中也有记载㊂歌诀的大致内容为: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㊂ 乌头反半夏㊁瓜蒌㊁贝母㊁白蔹㊁白及;甘草反海藻㊁大戟㊁甘遂㊁芫花;藜芦反人参㊁丹参㊁玄参㊁沙参等及细辛㊁芍药㊂结合当代临床常用中药情况发现,有些药物品种多样,有些药物入药部位多种,所以主要药物不同品种㊁不同部位的配伍有所增加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涉及 十八反 药物的各类品种均包含在内,如贝母包括川贝母㊁湖北贝母㊁浙贝母㊁伊贝母㊁平贝母;瓜蒌类包括瓜蒌㊁瓜蒌皮㊁瓜蒌子㊁炒瓜蒌子㊁天花粉;乌头类包括川乌㊁草乌㊁制川乌㊁制草乌㊁附子等[2]㊂2历代医家对于反药的不同看法关于反药能否在临床上合用历来众说纷纭,并无定论㊂出于安全性考虑,有些医家不敢使用反药,并认为反药是我国古代医家长期以来的临床经验教训总结,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要合理配伍,遵循法度,避免发生医疗事故,况且有些反药配伍用其他药物代替就能起到相同的疗效,不必为此大冒风险㊂一些医家则不拘泥于 十八反 理论,认为该理论虽然由古代医家提出,但没有充分的理论证明,更无确切依据,所以 十八反 理论并没有在他们心中形成一道警戒线㊂在反药中,除了甘草-海藻这一药组中单药是无毒的,其他每组药物中都至少有1味药物是有毒的㊂若在使用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很难说清楚究竟是有毒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还是违背 十八反 理论配伍后才产生的毒副作用㊂因此,历来有许多医家并没有拘泥于 十八反 理论,而是勇于实践,遵循 有是证,用是方 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㊃痰饮咳嗽脉证并治“中言: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㊂ 此条文记载用甘遂半夏汤祛除留饮,方中甘遂与甘草同用,是用甘草之缓性使甘遂作用时间更长,让更深处的水饮能被甘遂祛除,此处遵循的是 有是证,用是方 ,并没有遵循 十八反 理论㊂另外,在‘金匮要略㊃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的赤丸就是半夏和乌头同用,这也是不符合 十八反 理论的[3]㊂明清以前反对反药共用的记载多为案例说明,明清时期反药共用的相关理论逐渐形成㊂3运用反药于儿科的理论基础小儿脏腑娇嫩,尤以肺㊁脾更甚㊂许多医家在治疗小儿疾病时重视补肺㊁脾,不敢使用峻猛药,更有医家对反药畏之如虎㊂笔者认为,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反药,可以提高疗效㊂笔者围绕相关反药的理论,并结合现代小儿的喂养方式,探究反药运用于儿科疾病的安全性理论基础㊂3.1反药的相关理论 ①王道和霸道理论㊂李时珍曰: 盖相须㊁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㊁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㊁相反同用者,霸道也㊂ 明清医家认为,在中药配伍时,若遵循 君臣佐使 相畏相杀 理论,使用相畏㊁相杀药,即为 王道 [3]㊂若有时病情复杂,使用相恶㊁相反药,即为 霸道 ㊂ 王道 霸道 理论的提出,为后世医家使用反药提供了理论依据[3]㊂②相反相激理论㊂相反相激理论指两种药性相反的药物合用,发生特殊作用,一种药物把另一种药物的 潜能 激发出来,发挥最大的功效[3]㊂③毒性理论㊂王付教授[4]指出 凡是没有毒性的中药,其治疗效果都是一般的,凡是合理地用毒性药治病,其疗效都是十分显著的 ,其运用反药治病数十年,取得了良好疗效,并对 十八反 歌诀作如下修正: 本草明言十八反,相反相乘妙中言,半蒌贝蔹及喜乌,藻戟遂芫俱爱草,诸参辛芍盼藜芦,辨治杂病效非凡㊂ ④中病即止理论㊂‘素问㊃五常政大论“云: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㊂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㊂ 反药看似凶猛,若中病即止,不仅可以保障安全性,还能大大提高疗效㊂3.2小儿体质及耐药性问题现代医疗环境有所改变,但儿科安全用药管理还不够完善,存在中成药滥用㊁抗生素不规范使用等问题,加之家长对小儿的喂养比较精细,小儿体质偏弱,安全用药成为儿科重点关注内容[5]㊂基于传统理论指导中药配伍,辨证合理,可增强疗效,但仍可能存在药效不佳㊁小儿对药物不耐受㊁不良反应较大等问题㊂反药也存在上述问题㊂近年来,中成药市场也有使用反药成方的情况,如小儿肺咳颗粒中含有淡附片-瓜蒌药对,提示在合理范围内谨慎使用反药,也能提高疗效㊂王道和霸道理论㊁相反相激理论及毒性理论等丰富了反药的理论依据,中病即止理论为反药使用的安8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y.2024,V o l .32N o .9全性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医家在遵循上述理论基础上,结合小儿体质和耐药性问题,在儿科中谨慎使用反药,具有可行性㊂4 验案举隅(1)咳嗽案(附子-半夏) 患儿,女,4岁11个月,2022年5月8日初诊(门诊号:030320066)㊂主诉:患儿咳嗽㊁咳黄痰1周㊂现病史:1周前因不明原因出现咳嗽,并伴有黄色痰液,曾服用止咳糖浆效果不显㊂刻诊:阵发性连声咳嗽,夜间明显,兼有大便不畅,舌红,苔黄滑,脉数㊂西医诊断:过敏性咳嗽㊂中医诊断:咳嗽,证属痰热阻肺,腑气不通㊂治以清肺化痰,宣降肺气㊂方选小青龙汤合真武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苦杏仁10g (后下),石膏15g (先煎),蜜麻黄10g,法半夏10g ,干姜10g ,细辛3g ,白附片10g (先煎),桂枝10g ,茯苓20g ,白术20g ,泽泻10g ,黄芩片10g ,滑石15g (先煎),青黛10g ,虎杖10g ,炒牵牛子10g ,大黄5g (后下),生姜10g ,金钱草15g ,槟榔10g ㊂2剂,2d 服完1剂㊂4d 后复诊,家长告知咳嗽㊁咳痰症状基本消失㊂按语:本案患儿痰热阻肺㊁腑气不通,津液输布不利,此为肺肠同病,故肺肠同治㊂方用麻黄㊁苦杏仁宣降肺气止咳,石膏清热泻火,青黛清肝泻肺,黄芩清热燥湿,滑石清热利尿,法半夏㊁干姜㊁细辛温化痰饮,茯苓㊁白术㊁泽泻健脾利水,白附片㊁桂枝㊁生姜温通水运㊁散上焦之痰饮,虎杖㊁牵牛子㊁大黄㊁金钱草㊁槟榔通腑泄热㊂本病虽有热象,却用白附片,其理何在?本方主要用白附片的通窍功能,使津液输布正常,痰嗽止,又合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伤寒杂病论“)㊂此方中白附片与半夏同用,患儿未见明显不良反应㊂(2)咳嗽案(附子-瓜蒌-半夏) 患儿,女,7岁,2021年8月15日初诊(门诊号:3628142)㊂主诉:咳嗽有黄痰3d ㊂现病史:3d 前患儿食用过量冰淇凌,第2日出现咳嗽㊁咳痰等症状㊂刻诊:夜间咳嗽严重,舌黄,苔腻,脉滑数㊂中医诊断:咳嗽,证属痰热阻肺㊂治以清肺化痰,理气祛湿㊂方拟小青龙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㊂方药组成:蜜麻黄10g ,苦杏仁10g (后下),生石膏15g (先煎),黄芩片10g ,炒瓜蒌子15g ,鱼腥草15g ,细辛3g ,法半夏10g ,薏苡仁15g ,炒芥子10g ,炒莱菔子15g ,茯苓15g ,白术15g ,白附片10g (先煎),滑石15g (先煎),青黛10g ,生姜10g ㊂2剂,2d 服完1剂㊂3个月后,患儿感冒,家长带其就诊,并告知上次患儿咳嗽服药2剂后痊愈,故未复诊㊂按语:本案患儿有明显的湿热阻肺证候,方用麻黄发汗解表,表邪一解,则肺可与自然之气相通,喘咳自止;苦杏仁助麻黄宣降肺气,平喘止咳;生石膏清热泻火,为清气分热之要药,且可佐制麻黄辛温之性,使麻黄去性存用;黄芩清肺中郁热,又可燥湿;瓜蒌㊁鱼腥草清热化痰,且瓜蒌宽胸散结止喘;青黛善清肺中之热;法半夏㊁细辛㊁芥子温运痰饮;莱菔子㊁茯苓㊁白术㊁生姜健脾除湿,起培土生金之功;薏苡仁㊁滑石祛湿㊁利小便,令邪有出路,另用白附片温化痰饮㊂本方中瓜蒌㊁半夏与白附片共用,患儿无不良反应,收效颇佳㊂(3)白喉案(附子-贝母) ‘徐小圃医案医论集“记载: 风邪客肺,肺气不宣,微汗气急,鼻煽声嘶,舌白边剥,脉浮滑数,趋向白喉之可能,小溲清长㊂ [6]58中医诊断:白喉㊂治以宣肺温肾㊂方药组成:黄附片4.5g (先煎),活磁石30g(先煎),黑锡丹9g (包煎),蜜炙麻黄1.5g,象贝母9g ,牛蒡子6g ,广郁金6g ,藿梗9g ,橘皮3g ,远志4.5g ,炙百部4.5g,菟丝子9g [6]58㊂按语:笔者认为,本案患儿属于风邪客肺,肺气不宣,肾阳不振㊂外感风邪,用麻黄开宣肺气以解表;象贝母化痰清热散结;郁金行气活血,其性偏寒,亦可清热;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利咽;远志㊁炙百部宣肺化痰㊂因有气急,用少量附片引火归原,佐以黑锡丹㊁菟丝子温肾纳气;磁石性寒偏润,除纳肾平喘外亦有滋养肾阴之功,适于声音嘶哑之白喉;藿梗㊁橘皮理气化湿,脾胃得健运则药力得化㊂本方附片㊁贝母同用,属于反药,未曾言及有不良作用㊂(4)白喉案(附子-贝母-半夏) ‘徐小圃医案医论集“记载: 杨幼㊂一诊:咽喉白腐,气促声嘶,头汗涔涔,舌白,脉濡软㊂ [6]59中医诊断:白喉,证属上盛下虚㊂方药组成:黄厚附片9g (先煎),黑锡丹9g (包煎),活磁石30g (先煎),生牡蛎60g (先煎),花龙骨30g (先煎),酸枣仁12g ,朱茯神12g ,仙半夏9g ,橘皮4.5g,黄芪皮12g ,木蝴蝶2.1g [6]59㊂二诊:白喉白腐渐退,气促声嘶亦减,头汗已止,咳呛转甚,舌白,脉濡缓㊂上盛下虚,再宗前法,以善其后[6]59㊂方药组成:黄厚附片9g (先煎),黑锡丹9g (包煎),生牡蛎60g (先煎),花龙骨30g (先煎),白杏仁12g ,象贝母12g,炙百部4.5g ,酸枣仁12g ,朱茯神12g ,仙半夏9g ,橘皮4.5g,9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y.2024,V o l.32N o.9黄芪皮12g,木蝴蝶2.1g[6]59㊂按语:本案患儿为上盛下虚证㊂一诊用黄厚附片温补肾气,黑锡丹纳肾气,使浮越之火归其宅;磁石重镇安神㊁纳气平喘,且其性微寒,略有滋肾阴之用;白喉多有阴虚之证,附片与磁石相合,可阴阳双补,各归其位;牡蛎㊁龙骨收敛固涩,镇心安神;酸枣仁㊁茯神养心潜阳安神,且酸枣仁可助牡蛎㊁龙骨收敛头汗;黄芪益气固表;半夏㊁橘皮燥湿和中;木蝴蝶开音㊂二诊诸恙均减,稍减镇潜之磁石,因其呛咳转甚,于原方加白杏仁㊁象贝母㊁炙百部以降气平喘㊁化痰止咳㊂咽喉,为肺胃之通道,肺气得清肃,则病情向愈有望㊂一诊方中半夏㊁附子同用,二诊方中半夏㊁附子㊁象贝母同用,患儿均未见不良反应且疗效较好㊂(5)腹痛案(乌头-半夏)‘徐小圃医案医论集“记载: 腹痛呕恶,神倦嗜卧,舌白,脉濡数㊂ [6]133中医诊断:腹痛㊂证属寒滞互阻㊂治以温中止痛㊂方药组成:制川乌9g(先煎),淡干姜3g,川厚朴3g,白蔻壳4.5g,砂仁壳4.5g,姜半夏9g,橘皮核各4.5g,台乌药9g,炒建曲9g,炙鸡金9g,广藿梗9g,陈艾叶9g[6]133㊂按语:本证为食积内停,寒邪凝滞于胃肠,遂发腹痛㊂方用辛热之川乌温中止痛,且辛能散结,热能胜寒;干姜温中散寒止痛,亦可止呕;姜半夏消痞散结㊁降逆止呕,合橘皮㊁藿梗理气和中降逆;厚朴㊁白蔻壳㊁砂仁壳㊁乌药燥湿健脾,温通气机;鸡内金㊁建曲消食导滞,运化脾胃;橘皮核色青入肝,为气分之药,能温化宣散;陈艾叶为治疗腹痛寒证的要药㊂全方紧扣阳虚寒凝病机,注重温通健脾而不过度耗散正气㊂本方中半夏㊁川乌为相反药对,川乌用于温中止痛㊁散结祛寒,半夏用于化痰消痞㊁降逆止呕㊂二者同用,收效捷,但须中病即止,以免徒耗正气㊂(6)腹痛案(川乌-半夏)‘徐小圃医案医论集“记载: 余幼,腹痛,下虫之后,腹痛不止,腑秘欲恶,口渴引饮,舌白,脉濡缓㊂ [6]134中医诊断:腹痛㊂治以疏和㊂方药组成:制川乌9g(先煎),广藿梗9g,广郁金9g,砂仁壳6g,白蔻壳4.5g,姜半夏9g,橘皮4.5g,炙鸡内金12g,枳实9g,槟榔9g,雷丸6g,鹤虱4.5g,炒六曲12g[6]135㊂按语:本例下虫之后,腹痛不止,观其舌脉,乃阳气郁滞,不通则痛,治以辛散温通㊁破结散痞㊂方用川乌散寒止痛;藿梗 芳香而不嫌其猛烈 温煦而不偏于燥烈 (‘本草正义“),故可用于化湿,止腹痛㊁便秘;砂仁壳㊁白蔻壳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半夏㊁橘皮㊁藿梗㊁郁金健脾化湿理气,和胃降逆;枳实㊁鸡内金㊁六神曲破气㊁消食㊁祛积;槟榔㊁雷丸㊁鹤虱杀虫,槟榔亦可助半夏㊁橘皮下气消胀㊂本方中川乌㊁半夏同用,取川乌辛散之功,半夏燥湿降气之用㊂二药合用,患儿未见不良反应㊂5小结毛进军[1]认为,在临床上使用反药时要做到两点,一是方证病机相符合,二是胆大心细㊂作为当代中医人,应守正创新,既要继承中医药文化,也要发展中医药事业㊂反药的研究应注重安全㊁有效,研究者应当严格规范 十八反 药物的研究条件,建立研究标准,在确保安全用药前提下,对已有临床经验或经充分临床前研究证实的反药组合及其相关复方开展实验及临床研究[7]㊂本文通过理论探讨与案例举隅,论证反药在儿科中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㊂本文不足之处在于临床案例仅围绕 半蒌贝敛及攻乌 列举,其他反药配伍运用于儿科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探索㊂只有不断打破思想的局限性,不断尝试与实践,才能明确反药的应用价值㊂参考文献[1]毛进军.思考经方:‘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388,390-391.[2]范欣生,段金廒,华浩明,等.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探索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8):1630-1634. [3]贾嘉明,庄朋伟,张艳军,等.明清医家对中药 十八反 配伍禁忌的认识[J].中医杂志,2014,55(9):809-810. [4]王付.从经方合方治验驳 十八反 配伍禁忌[J].中医药通报,2020,19(5):14-17.[5]罗红玉.浅谈儿科安全用药管理[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29(2):290-291.[6]陆鸿元,徐荣娟.徐小圃医案医论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7]周桥,付书璠,孙宇洁,等.浅析中药配伍 十八反 十九畏 现代药理学及临床运用进展[J/C 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258-259.(收稿日期:2023-01-02)[编辑:周荣荣]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
1-抗菌素使用现状及问题

医学界抗菌素使用现状
使用抗菌素的频率过高1
– 我国各级医院住院病人的抗生素使用率达到甚至超 过50% – 世界卫生组织的同期数据是30%,而美国则为20%
使用过程中频繁更换抗菌素
– 抗菌素产生疗效一般要24~72小时甚至更长 – 如果使用某种抗菌素的疗效暂时不好,应当考虑到 剂量或/和疗程不足 – 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抗菌素的发展简史
大规模筛选抗菌素的时代到来
– 此后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间,相继发现了金霉素(1947),氯霉素 (1948)、土霉素(1950)、制霉菌素(1950)、红霉素(1952)、 卡那霉素(1958)等 – 从此,抗菌素研究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化的阶段
进入60年代后,人们从微生物中寻找新的抗菌素的速 度明显放慢,取而代之的是半合成抗菌素的出现
– 发展为β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脂类、喹诺酮类等 多个大类 – 是在世界上应用最广、发展最快、品种最多的一类药物, 在我国常用药物应用总消费的40%左右
抗菌素的历史贡献
– 鼠疫、结核、痢疾等多种在历史上作恶多端的传染病得以 控制 – 几十年来挽救了数以千百万计的生命 – 为人类健康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唐宏 人类面临抗生素危机
中国公众科技网
饲养业抗菌素使用现状
抗菌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
– 在环境中大量的抗菌素释放 – 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
抗菌素在饲养业的不合理使用
– 不仅是我国的问题 – 也是全球性的问题,但我国尤为严重
国外在解决饲养业抗菌素不合理使用方面已经走在了 我们的前头:
– 欧盟委员会禁止了杆菌肽锌、螺旋霉素、弗吉尼亚霉素和泰 乐菌素磷等4种抗菌素在欧盟范围内使用,自1999年7月1日起 禁止用于家畜、家禽饲养
有机化学论文

浙江科技学院有机化学省级精品课题组 2006 年 6 月
目录
浅谈自由基与人类健康...................................................................................................陈丽 1 农药的利与弊................................................................................................... 陈定玲,童婷 3 清洁燃料——乙醇汽油的研究................................................................... 夏勇强,梁忠心 6 手性药物与健康................................................................... 马宇庆,季杰,罗杰,陶靖强 10 自由基与人类健康.......................................................................................................楼靖娟 14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朱璐,冯碧琪,王咖,王佳维 17 手性分子与药物发展....................................................... 凌静娜,张飞,蔡青青,盛槐英 21 自由基与人类健康............................................................................... 牟锡杰,孙晨,杨城 24 自由基与人体健康....................................................................................... 吴燕丽,冯海芬 29 食品保鲜剂的前景........................................................... 蒋婷婷,史琴梅,陆丽静,严芸 32 毒品的危害....................................................................... 徐俊杰,林正彬,王佳伟,赵亮 37 食品工程中的有机化合物........................... 沈潇冰,宋俊杰,陆凌佳,竺建淼,马芳娣 40 自由基与人类健康.......................................... 龚淑玲,蒋翔宇,胡思参 45 浅析重排反应及其应用...............................................................................................童廷德 49 分子手性与药物发展...................................................................................................石瑶伟 54
罗伯茨绿僵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及注释分析

罗伯茨绿僵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及注释分析线粒体基因组因为快速进化、严格遵守母系遗传等特点已广泛应用到遗传结构与系统分类的生物学研究,是研究真菌系统进化与遗传关系的有效工具。
作为昆虫病原真菌中已有普遍应用的绿僵菌属真菌(Metarhizium),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尚不完整。
为了进一步完善绿僵菌属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深入昆虫病原真菌遗传与进化的研究,本论文选取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ARSEF 2575,采用PDA固体培养基培养、CTAB法提取总DNA,经高通量测序、PCR扩增、Sanger测序成功组装其线粒体基因组并进行注释分析,结合在NCBI上已有的麦角菌科真菌的相关数据,开展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比较,对17种肉座菌目真菌的14个常见的线粒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的重建。
结果如下:罗伯茨绿僵菌ARSEF 2575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24945 bp,包含14个常见蛋白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5个转运RNA基因,蛋白编码基因的种类和排列顺序与已经报道的麦角菌科真菌基本一致。
此外,同多数真菌相似,罗伯茨绿僵菌线粒体基因组的蛋白编码基因、tRNA 基因以及核糖体RNA基因均有明显的A+T偏好性。
通过分析其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的3位碱基的组成,发现在密码子中,位于第1位点的A、T含量相差较小,而在第2位点的T含量明显比A多出一倍之多,第3位点的A含量是三个位点中最高的,A+T总占比达到83.4%。
在14个蛋白编码基因均以ATG起始并以TAA结束,并没有发现其他起始或终止密码子。
在罗伯茨绿僵菌氨基酸组成中,亮氨酸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以及丝氨酸,四者共占线粒体基因氨基酸总量的42.93%。
选取数据库上已发表的肉座菌目真菌以及罗伯茨绿僵菌,基于1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氨基酸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建立系统发育树。
所得拓扑结构与目前已知的肉座菌目的分类基本一致,显示Metarhizium robertsii与Metarhizium anisopliae亲缘关系最近。
生物碱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研究进展_李杨

sion and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plant polyp loids [J ].AnnualRev P lant B iol ,2007,58:377-406.[36] Buggs R J A ,Dou st A N ,T ate J A ,et al .Gene loss and si -len cing in Tra gopogon miscellus (Asteraceae ):comparis on of natu ral and syn th etic allotetrap loids [J ].Her ed ity ,2009,103(1):73-81.[37] Luca C .T he ad vantages and disadvan tages of being polyploid [J ].Na t Rev Genet ,2005,6:835-846.[38] 吴云江,陈庆富.二倍体和四倍体栽培苦荞的细胞学比较研究[J ].广西植物,2001,21(4):344-346.[39] Abbott R J ,Low e A J .Origins ,estabishment and evolu tion of new polyploid species :S enecio cambrensis and S .ebora -cen sis in the British Isles [J ].Bot J Linnean Society ,2004,82:467.[40] Auger D L ,Gray A D ,Ream T S ,et al .Nonadditive gene ex pres sion in diploid and trip loid hyb rids of maize [J ].Gene -tics ,2005,169:389-397.[41] Yadegari R ,Drew s G N .Female gam etophyte development [J ].P lant Cell ,2004,16:133-141.[42] M c Cormick S .Control of male gam etophyte development [J ].P lant Cell ,2004,16:142-153.[43] Singh R J .P lant Cy togenetics [M ].Boca Raton :CRC Pres s ,2003.[44] Bhatt P N ,Bhatt D P ,Su ssex I M .Organ regeneration from leaf disks of So lanum nigr um ,S .d ulcamara an d S .khasia -num [J ].P lant Genet Breed ,1979,95(4):355-362.[45] 段英姿,客绍英,曹 静,等.秋水仙碱诱导南丹参多倍体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6):445-448.[46] Zhang G H ,Peng H ,Li P C ,et a l .The microar ray analysis for gene expres sion in hap loids and diploids derived from twin -seedling rice [J ].S ci China Series C :Lif e S ci ,2008,51(6):503-512.[47] Blanc G ,W olfe K H .W idespread paleopolyploidy in model plant s pecies inferred from age distributions of du plicate genes [J ].P lant Cell ,2004,16:1667-1678.[48] Cui L ,W all P K ,Leeb ens -M ack J H ,et al .Widesp read ge -nome duplications th rough out th e history of flow ering p lan ts [J ].Genome Res ,2006,16:738-749.[49] Ramsey J ,S chemske D W .Neopolyploidy in flowering p lan ts [J ].Ann Rev Ecol S yst ,2002,33:589-639.[50] 杨 继.植物多倍体基因组的形成与进化[J ].植物分类学报,2001,39(4):357-371.[51] C omai L .Genetic and epigenetic interactions in allopolyploidp lan ts [J ].P lan t Mol B iol ,2000,43:387-399.[52] W endel J F .Genom e evolu tion in polyploid s [J ].P lant MolBiol ,2000,42:225-249.[53] S ong K ,Lu P ,T ang K ,et a l .Rapid genome change in syn -thetic polyploids of Br assica an 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yploid evolution [J ].P roceed N at Aca d Sci US A ,1995,92:7719-7723.[54] Ferrie A M R .C urrent status of doubled hap loids in medici -nal plants [A ].Advances in Hap loid Prod uction H ig herP lants [M ].Dordrecht :S pringer ,2008.[55] Ferrie A M R ,Bethune T ,Kern an Z .An overview of prel im -inary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doubled haploid protocols for nutraceu tical species [J ].Acta Phy siol P lant ,2005,27:735-741.[56] Iqbal M C M ,W ijesek ara K B .A brief tem perature puls e en -hances th e com petency of micros pores for androgenesis in Da -tur e metel [J ].P lant Cell Tiss Org Cu lt ,2007,89:141-149.[57] C hand S ,Sahraw at A K .Em 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 -tion from unpollinated ovary culture of P s ora lea cory li fo lia [J ].B iol P lant ,2007,51:223-228.[58] Zhao F C ,Nilanthi D ,Yang Y H ,et al .Another cultu re andh aploid plant regeneration in purple coneflow er (E chinacea p urp urea L .)[J ].Plant Cell Tiss Or g Cu lt ,2006,86:55-62.[59] Nilan thi D ,C hen X L ,Zhao F C ,et a l .Influence of gen edos e on in vitro culture responses of purple coneflower (Echinacea p ur pur ea L .)[A ].Proceeding s o f The 3rd In -ter nationa l Con fer ence on B ioin formatics and B iomed ical Eng ineering [C ].Beijing :T he Institute of E lectrical and E -lectronics Engineers ,2009.[60] Kash kush K ,Feldman M ,Levy A A .Transcriptional activa -tion of retrotransposons alters the exp ression of adjacent genes in w heat [J ].Na t Genet ,2003,33(1):102-106.[61] F ransz P ,De Jong J H ,Lys ak M ,et al .Interphase chromo -s om es in Ar abidop sis are organized as w ell defined chromo -centers from w hich euch romatin loop s emanate [J ].P roceed Na t Acad S ci US A ,2002,99:14584-14589.[62] Hegarty M J ,H iscock S J .Genomic clues to the evolu tionarysuccess of review polyploid plan ts [J ].Curr B iol ,2008,18:435-444.生物碱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研究进展李 杨1,2,左国营1(1.昆明总医院天然药物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650032;2.昆明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 要:生物碱作为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其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复杂。
【高中生物】攻克超级耐药菌的光敏纳米粒子

【高中生物】攻克超级耐药菌的光敏纳米粒子4月30日,WHO发布报告称,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正蔓延至全球各地,细菌耐药性已成为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它对人类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威胁,不亚于艾滋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延伸阅读:细菌如何进化出抗生素耐药性?。
多年来,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1月,在《PNA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软件,可以提前预测不断变化的感染细菌如何对抗这些新药,甚至在患者身上测试这些药物之前都能进行预测(PNAS:预测超级细菌耐药突变的方法)。
随后,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外源性的丙氨酸和/或葡萄糖加上卡那霉素可以杀死抗生素耐药细菌。
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了《细胞代谢》(Cellmetabolism)杂志上(中山大学彭宣宪教授Cell子刊攻克耐药菌难题)。
在与耐药细菌进行的不断升级的战斗中,由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开发的一种适应性、光激活的纳米疗法,人们或许将在这项战斗中处于优势地位。
在美国,抗生素耐药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葡萄球每年菌感染大约200万人,杀死至少23000人。
由于细菌的快速适应能力和对普通抗生素(如青霉素)发展出免疫力,试图阻止这些所谓的“超级细菌”的战斗,始终都功亏一篑。
然而,这项新的研究表明,这个大的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非常小。
这项研究发表在《NatureMaterials》杂志上,来自化学和生物工程系以及BioFrontiers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描述了这种新的光激活纳米疗法,他们称其为“量子点”。
这个点,比人的头发小大约20000倍,类似于消费电子中应用的微小半导体,在实验室生长的细胞培养物中,成功地杀死了百分之92的抗药性细菌细胞。
本文资深作者、科罗拉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PrashantNagpal说:“通过将这些半导体缩小到纳米级,我们能够在细胞环境中产生只靶定感染的高度特异性的相互作用。
抗生素的环境残留、生态毒性及抗性基因污染

摘要: 抗生素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毒害问题近年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 对环境中几种 典 型 抗 生 素 ( 四 环 素 、 土 霉 素 、 氯 四 环 素 和 磺 胺 类 等) 的 污 染 源 以 及 在 水 和 土 壤 环 境 中 的 残 留 与 污 染 水 平 进 行 了 分析; 对抗生素的污染生态毒性最新研究进展给予了评述; 对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环境中可能的暴露途径进行了探 讨, 指出应将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一类新的环境污染物.鉴于我国抗生素污染的严峻事实, 建议应从国家层面上尽 快开展有关抗生素环境污染和生态毒害机理的系统研究.
关 键 词 : 抗 生 素 ; 土 壤 ; 水 环 境 ; 抗 生 素 抗 性 基 因 ( ARGs) ; 生 态 毒 理 学 ; 生 态 风 险
文 章 编 号 : 1673 - 5897( 2007) 3 - 243 - 09
中 图 分 类 号 : R978 . 1 , X171 . 5
文献标识码: A
第 2 卷第 3 期 2007 年 9 月
生态毒理学报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Vol. 2, No. 3 Sep. 2007
抗生素的环境残留、生态毒性及抗性基因污染
周 启 星 , 1, 2, * 罗 义 1, 王 美 娥 2
1 . 南 开 大 学 环 境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 天 津 300071 2 . 中 国 科 学 院 沈 阳 应 用 生 态 研 究 所 中 国 科 学 院 陆 地 生 态 过 程 重 点 实 验 室 , 沈 阳 110016
Envir onmental Residues and Ecotoxicity of Antibiotics and Their Resistance Gene Pollution: A Review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与,典
2010 年 1 月7日
三峡库区污染物-水- 沉积物互相作用关系及 科技部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作国项际目科技合100 万元 主已经要完内成容型环测污境定染 效 与物应风
险评价
2008 年 1 月1日
环境暴露水平典型四环 素类抗生素胚胎致畸效 应与化学机制
国家自 科学基 委员会
然金学国基家金自然科28
须知
1. 申请者应认真阅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规定》和《中国博士 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实施办法》,按有关要求逐项填写申请材料。
2. 如申请项目涉密,不得在网上提交申请材料。申请者需下载申报软 件,填写后打印 3 份申请材料,刻录光盘一张,一并报送设站单位进行审核。
3.“投送学科”系指申请者所报项目的所属学科。若申报项目是学科交 叉研究项目,应填写所涉及的学科名称。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化学物质对受试生物的毒性效应具有显著的时间依赖
第 7 页 共 21 页
校验码:e13693f8-a1cf-4e9e-b88d-3ed27ddefdf7
二、申报项目基本信息
名 中文 典型抗生素多世代毒性效应及其表观遗传学机理研究
称
英文
Multi-generational effects epigenetic mechanism study
of
typical
antibiotics
and
the
研究类别 基础研究 √ 应用基础
技术开发
自选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化学物质低浓度、长期暴露毒性效应是生态毒理学的研究热点 化学污染物低浓度、长期暴露是真实环境的普遍规律。对污染物进行低浓度、
长期暴露条件下的毒性效应研究,成为涉及环境、医药、健康卫生等各个领域的研 究前沿,在包括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Toxicological Science、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 在内的各种国际期刊中均有报道[1-5]。
SCI
3
qinghaiensis
sp.-Q67:
luminescence,
redox
第 4 页 共 21 页
校验码:e13693f8-a1cf-4e9e-b88d-3ed27ddefdf7
reactants and antioxidases
Toxic and recovery effects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2010 年 11 月 18 日
transferred to the
after
exposure
sulfamethoxazole
progeny to a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国际刊物 Sciences
SCI
1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简
生长、繁殖量、世代时间、化学趋向性、寿命、凋亡、触感反应等指标 的检测,研究与甄别多世代毒性效应;采用化学分析(LC-MS-MS)与
要
生态毒性(生物体染色观察)相结合,研究毒性在不同世代间的传递及 规律;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IP-seq)等表观遗传学方法,根
介
据秀丽线虫 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转录因子等指标,从表观遗传 学角度阐述毒性效应在世代间的传递机制。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化学污染
----
性别 男
出 生 日 期 1984 年 3 月 2 日
----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2012 年 6 月 14 日
预计出站时间 2014 年 6 月 14 日
进站单位
流动站 √ 0 同济大学
工作站
0
导师:---导师:----
学位 授予年月
授予单位
一级学科
导师
学 位
学士 2007 年 6 月 南京大学
chloride and their mixtures
on Vibrio qinghaiensis sp.
Journal Hazardous Materials
of 国际刊物
SCI
3
-Q67
Inhibitions on the behavior
2013 年 1 月 31 日
and growth of the nematode progeny after prenatal exposure to sulfonamides at
tetrafluoroborate
and
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
to antagonisms and
Journal Hazardous Materials
of 国际刊物
SCI
3
synergisms
in
multi-component mixtures
Behavior toxicity to
研 究 方 向 : 污染物的生态毒性与毒理分析
通 讯 地 址 : ----
邮 政 编 码 : ----
E- mail: ----
固 定 电 话 : ----
移 动 电 话 : ----
申 请 日 期 : 2013 年 5 月 7 日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制
第 1 页 共 21 页
校验码:e13693f8-a1cf-4e9e-b88d-3ed27ddefdf7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国际刊物
SCI
1
Time-dependent hormetic
effects
of
2012 年 11 月 16 日
1-alkyl-3-methylimidazolium
bromide
on
Vibrio
Chemosphere
国际刊物
情 况
硕士
博士 2012 年 11 月 同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 程
尹大强
环境科学与工 程
尹大强
起止年月
单位
研究内容
项目分工
主要 研究工 作经历
2013 年 1 月~至 今
同济大学
2010 年 1 月~ 2013 年 1 月
同济大学
2008 年 1 月~ 2010 年 10 月
同济大学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饮用水处理系
Journal Hazardous Materials
of 国际刊物
SCI
1
micromolar concentrations
2012 年 12 月4日
Transgenerational effects of heavy metals on L3 larva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with greater behavior and growth inhibitions in the progeny
绍
物在低浓度长期暴露下多世代毒性及其机制,建立和发展多世代毒性研 究方法,为新兴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环境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
方法。
关键词 抗生素,多世代效应,表观遗传
三、项目立论依据
第 6 页 共 21 页
校验码:e13693f8-a1cf-4e9e-b88d-3ed27ddefdf7
内容包括:研究意义、国可加页)。
concentration
2009 年 12 月 25 日
盐酸四环素对秀丽线虫(C. elegans)的急性与多代毒性研 究
生态毒理学报
国内核心期 刊
其他
1
出版的有代表性的专著(可加项)
出版时间
论著名称
独著或合著
出版社
合著排名
获专利情况(可加项)
受理(授权)时间
名称
类型
排名
2013
年4
月7
日
采用秀丽线虫检测可溶性重金属持久性毒性 的方法
投送学科 一级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 环境科学
如是学科交叉研究,所涉及的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是否涉密: 是 否√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面上资助申请书
(第 54 批)
申 请 者 : ----
博 士 后 全 国 统 一 编 号 : ----
申 报 单 位 : ----
项 目 名 称 : 典型抗生素多世代毒性效应及其表观遗传学机理研究
4.“项目名称”不得超过 25 个字。 5.“研究方向”系指申请者所报项目的研究方向,不得超过 15 个字。 6. 填表必须实事求是,认真翔实,不得弄虚作假。
第 2 页 共 21 页
校验码:e13693f8-a1cf-4e9e-b88d-3ed27ddefdf7
姓名 身份证号
进站时间
一、个 人 信 息
发明型
1
2012
年7
月4
日
用秀丽线虫测定药品与个人护理品类物质的 世代毒性的方法
发明型
2
2006 年 12 月27 日
湖泊沉积物中微生物总 的鉴定方法
DNA
的提取及生物量
发明型
3
其他荣誉或成果(可加项)
获得时间
荣誉或成果
第 5 页 共 21 页
校验码:e13693f8-a1cf-4e9e-b88d-3ed27ddefdf7
目前,国内外针对低浓度、长期暴露毒性效应的研究有两方面:一方面采用生 物长时间暴露,从而获得实验室长期环境浓度暴露的直接毒性效应数据;另一方面 通过进行环境流行病学分析,对实际环境条件产生的效应进行归纳总结。例如, Speed 等学者对大鼠进行有机磷杀虫剂进行低剂量(5mg/kg)暴露(5 天)后,大 鼠海马体突触传递在 2-7 天内增多,但是在 3 个月后显著减少(50%)[4]。再如, Sun 等学者采用小鼠进行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进行长期暴露的研究中发现,核素红细 胞 2 相关因子 2(Nrf2)、血红细胞单加氧酶 1(HO-1)和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 化亚基(GCLC)等三种基因的表达在在 15-75 天的暴露期间内显著上调,但是在 暴露 90 天时显著下调[5]。环境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通过食物和吸烟受到长期、低 浓度镉的暴露,能够对人产生肾功能紊乱与骨密度减少等效应[1],甚至能够导致 DNA 甲基化等与遗传相关的效应[2]。更有研究表明,40 年前发生过饮用水砷暴露 的地区中,人群更易患有肺癌和膀胱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