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一、药物不良反应(adven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的定义:WHO国际药物监察合作中心规定: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的过程中,给予正常用法、用量的药物所出现的任何有害的、非预期的和与作用目的无关的反应。

我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对不良反应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有害反应。

明确: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正常用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的反应,属于药源性疾病范畴。

反之:不合格药品,非正常用法,非正常用量,只要三者出现其中之一的情况下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反应则不能称之为药物不良反应,而是医疗差错,甚至是构成医疗事故。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

据报道,1958年~1962年间,发生于西欧的反应停事件,导致8000多例海豹婴儿的出生,给无数家庭带来难以言喻的痛苦。在我们的日常医疗过程中,几乎每天都有ADR发生,据FDA报道,2005年ADR报告总数为464068份。轻者造成患者不适,重则引起死亡。

三、预防ADR的意义:

只要对ADR有了正确的了解,ADR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其意义在于:

1、从医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人们将医务人员称之为白衣天使,其扮演着人类健康守护神的角色,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这一神圣的职业要求医务人员将ADR降低到最低限度,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其身心健康。

2、行业竞争的需要:民营医院不具备公立医院拥有的品牌优势和政策优势,无法与之竞争,而如今的民营医疗机构,数量众多,良莠不齐,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狭缝中生存发展,必须狠抓医疗质量,积极预防并减少ADR。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是通过抑制菌体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因人体细胞无细胞壁,青霉素对其几乎无影响。又因青霉素抗菌谱很广。所以深受患者欢迎。成为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但由于近年来大剂量、高浓度使用青霉素现象增多,其不良反应屡见发生。青霉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⑴、过敏反应:较常见,包括荨麻疹等各类皮疹、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和血清病型反应;

⑵、毒性反应:少见,但静脉滴注大剂量本品或鞘内给药时,可因脑脊液浓度过高导致抽搐、肌肉阵挛、昏迷及严重精神症状等;

⑶、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用青霉素治疗梅毒等疾病时可由于病原体死亡致症状加剧,称赫氏反应。治疗矛盾也见于梅毒患者,系治疗梅毒病灶消失过快,而组织修补相对较慢或病灶部位纤维组织收缩,妨碍器官功能所致;

⑷、二重感染: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念珠菌等二重感染;

⑸、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钠可因摄入大量钠盐而导致心力衰竭。(二)、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又称先锋霉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目前,已有四代产品,应用十分广泛。临床发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存在以下几种常见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 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致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物热、

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头

孢菌素的过敏性休克类似青霉素休克反应。两类药物间呈现不

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者应慎

用,有的产品在说明书中规定用前皮试,应参照执行。

2、 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 多数头孢菌素可致恶心、呕吐、食欲不

振等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对肠道菌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长

期或大剂量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

族和K缺乏。另外,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

感染等,尤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为甚。

3、 肝毒性 多数头孢菌素大剂量应用可导致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

酯酶、血胆红素等值的升高。

4、 造血系统毒性 头孢菌素偶可致红细胞或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

少、嗜酸性细胞增多等。

5、 肾损害 主要绝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由肾排泄,以第一、二代头

孢为多见,偶可致血液尿素氨、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

等。其中头孢噻啶的肾损害作用最显著。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

药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

6、 凝血功能障碍 由于头孢菌素抗生素都能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

素K,使凝血机制发生障碍,因此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凝血

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头孢菌素抗生素药物的用量大小,疗程长短

直接有关。

7、 与乙醇联用产生“双硫醒”(戒酒硫)样反应 双硫醒能抑制乙

醛脱氢酶,使饮酒者体内乙醛蓄积产生难受反应而用于戒酒。

含硫甲基四氮唑基团的头孢菌素有类双硫醒的功能。当与乙醇

联合应用时(喝酒或者接触酒精等),也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

而呈“醉酒状”。

二、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属合成类抗生素,主要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氟罗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洛美沙星等。此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较广、高效、使用方便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此点与其他抗生素显著不同,不会与其他抗菌素形成交叉耐药性,对其他抗菌素产生的耐药菌株仍然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因此,喹诺酮类抗生素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开发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⑴、胃肠道反应 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中,以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大约有3%~5%的患者在服用该类药后会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部隐痛、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最近几年,随着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问世与剂型的改革,其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已有所降低,即使发生,症状也较轻微。因此,只要遵医嘱服用,并注意在饭前服药,服药后及时进餐,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避免这一不良反应的出现⑵、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临床统计显示,在服用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依诺沙星(氟啶酸)的患者中,约有2%的人会出现嗜睡、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等轻微症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这些反应主要与服药剂量过大、

服药时间过长有关。这是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如果一次使用剂量过大或服药时间过长,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量就会增大,从而可影响大脑边缘系统的功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所以,在服用喹诺酮类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药量,不可随意增加用量和服药次数;同时应注意用药的持续时间,一般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应控制在5-7天左右。如果服药期间出现了上述症状,就要及时减少剂量,必要时可停药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⑶、一般性过敏反应 在服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时,还有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皮疹、药物热及荨麻疹等一般性过敏表现。与其他抗生素相比,此类药物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且不会引起如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过敏症状。只须立即停药,并适当服用抗过敏药物如西替利嗪,或外用止痒剂即可。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加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这样,可很快缓解症状,消除皮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⑷、光敏性皮炎: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多见,属药物变态反应,常在用药后7~10天出现

⑸、血糖异常 主要是加替沙星。包括症状性低血糖和高血糖症。严重血糖异常的,包括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痉挛和精神状态改变(包括意识丧失)。虽然少数导致致死后果,但是如果得到适当处理,这些事件大多是可逆的。

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

以红霉素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从1952年就开始使用,一直是这类药物的首选药。之后,类似的品种相继上市,其毒副作用也较低,短期使用很少由于毒性反应而需要停止服药的情况。不过,大环内酯类口服药,开始大多数以游离碱的形式直接供口服使用,吸收率不高,易被胃酸破坏。现在部分品种通过酯化克服了以往的缺点,又产生了其他的不足,如琥乙红霉素、乙酰麦迪霉素、阿奇霉素等,虽然提高了吸收率,避免了被胃酸的破坏,但是对肝脏的毒害却明显增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的毒副作用已被逐渐认识。此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有:

⑴、对肝脏的毒害:在正常剂量时,对肝脏的毒害较小,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胆汁郁积,肝酶升高等,一般停药后可恢复。但经酯化后的这类药(如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对肝脏的毒性更大,应短期减量使用,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⑵、对前庭系统的影响:静脉给药时可发生耳鸣、听觉障碍等,停药或减量后可恢复。

(3)、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热、药疹、荨麻疹等,反应严重时应停

药。

(4)、胃肠道反应:部分药物可引起腹痛、腹泻、恶心等,停药后可恢复。

(5)、局部刺激:注射给药可引起局部刺激,故本类药物不宜用于肌肉

注射。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故滴注液应稀释至0.1%以下,滴入速度不宜过快。

(6)、本类药物可抑制茶碱的正常代谢,故不宜和氨茶碱类药联合用

药,以防茶碱浓度异常升高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必须使用时应到医院进行茶碱浓度监测,以防意外。

(7)、部分药品易透过胎盘:如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因此,孕妇和

哺乳妇女均需慎用,必要时宜暂停哺乳。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①消化道反应。 ②肝损害。 ③肾损害。

④影响牙齿及骨骼的发育,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小儿禁用。

⑤有局部刺激,故不可肌注,静滴宜充分稀释。

⑥有过敏反应。 ⑦使用时间稍长,易致肠道菌群失调。

五、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症状(链霉素、庆大霉素、卡

那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

1、神经肌肉阻滞 氨基糖苷类药物产生神经肌肉阻滞的机制是由于药物抑制突触前的乙酰胆碱(Ach)释放与阻断突触后的Ach受体所致。这一现象虽然少见,但危险性较大。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舌颤,甚至全身抽搐,有时很难与脑膜炎惊厥相区别。氨基糖苷类与肌肉松弛药安定等合用可加重反应,此类药物不宜静脉推注。

2、 肾毒性 新生儿、早产儿、老年人危害最大(链霉素、庆大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肾的毒性主要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不影响肾小球。

3、耳毒性 主要是庆大霉素。该药物对第Ⅷ对脑神经选择性损害部位

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可分为:

(1)、耳蜗神经损害 出现耳胀满感、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⑵、前庭功能失调 可出现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阵颤。

但这两类症状并非绝对,有可能两者兼有。有时临床自觉症状不明显,需要仪器检查前庭功能或听力才可发现,这些“亚临床耳毒性反应”的发生率约为10%~20%。本类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造成胎儿第Ⅷ对脑神经损害,成为先天性耳聋的重要原因。

4、 过敏性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皮疹,过敏性紫癜,

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致死。其中链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可引起

过敏性休克。应予注意。

5、 造血系统毒性反应 链霉素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6、 二重感染 用药时间过长可引起二重感染,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

7、 其他 少数可引起呼吸肌肉麻痹,造成呼吸抑制或暂停。此外,有部分氨基糖苷类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出现转氨酶升高,甚至黄疸。也可引起周围神经炎,但较少见。

六、磺胺类:

①过敏反应

②泌尿系统损伤:取决于尿中药物的浓度和溶解度(注意首剂加倍,服药期间多喝水,加速溶解),多产生血尿、结石,不可与维生素C合用

③血液系统损害

④肝损害

七、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

①骨髓抑制:不可逆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逆性抑制(停药可恢复)

②灰婴综合症

③胃肠道刺激

八、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①胃肠道反应

②伪膜性肠炎:严重者可致死,先期症状为腹泻,遇此情况应立即停药,必要时可用万古霉素治疗

九、多肽类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主要是胃肠道反应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得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一)毒性反应就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最为常见得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肾脏、肝脏、胃肠道与局部等方面: 1、神经系统抗菌药物对神经系统得影响可表现为多方面,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得损害,有神经症状、亦有精神病样发作。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 对中枢神经得影响:青霉素类全身应用时如剂量过大、浓度过高或注射速度过快时,药物对大脑皮层可产生直接刺激而引起癫痫样发作、甚至死亡。鞘内注射任何抗菌药物均可引起一些反应如头痛、背与下肢痛、颈项强直、发热等反应,严重者甚至发生抽搐与昏迷。如注入剂量为常用量,此类反应一般可于1至数小时内消失,如剂量过大则可发生下肢软弱、尿潴留、大小便失禁与惊厥等较严重反应。 第八对脑神经损害:就是氨基糖重要副作用之一,各种氯基糖甙类抗生素均可能引起耳蜗或前庭损害或二者兼而有之。前庭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等,常有暂时性;而听力减退后则尚缺少有效措施助其恢复。母亲孕期或哺乳期应用过耳毒性抗生素;后先性耳聋者系由于耳毒性抗生素所引起。故对老年及小儿患者、肾功能不全以及属高敏体质者,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慎用。有条件时宜进行电测听及前庭功能监测。 对周围神经得影响:多粘菌素类及基糖甙类注射后可引起口唇及手足麻木,严重者伴发头晕、舌颤等。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可同时伴有多发性神经炎、口服大剂量B族维生素可使症状减轻。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等胸腹腔内放入较大剂量、或大剂量静注,可发生呼吸抑制与四肢软弱无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骤停,老年、重症肌无力、肾功能不全以及同时应用乙醚等麻醉剂者尤易发生。应用新斯得明(肌注或静注0、25-1、0mg)对氨基糖甙类引致者可望有效。 精神症状:青霉素G、氯霉素、链霉素等偶可引起精神症状,表现为短暂得精神失常、濒危感、幼视、幼听、忧郁、狂躁、猜疑、失眠、夸大或癔病样发作等。磺胺药偶亦可臻精神失常。一般不经任何治疗即可于短期内恢复正常。 其它:氨基糖甙类静滴或肌注后尚有发生肌痉挛,累及面、咀嚼肌、胸腹肌、指趾等,经予以氢化可地松、钙剂、苯巴毕妥等治疗后缓解。含氟喹诺酮类可引起头晕、头痛、忧郁等。 2、造血系统氯霉素对造血系统得毒性最为常见,可引起红细胞生成抑制所致得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兼有毒性作用及过敏因素。主要见于氯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当氯霉素得血浓度>35μg/ml时即可使红细胞生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摘要】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合理的用药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

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

临床常见药物配伍禁忌2007-10-03 09:33在畜禽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或便于使用药物,常将数种药物配合在一个处方中,这就要求兽医临床工作者了解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配伍禁忌就是某些药物在一起发生的不良反应,如药效降低甚至失效或变成有毒物质。 药理性药理性配伍禁忌即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互相配伍后,由于药理作用相反,使药效降低、甚至抵消的现象。属于本类配伍禁忌的药物很多,如中枢神经兴奋药与中枢神经抑制药、氧化剂与还原剂、泻药与止泻药、胆碱药与抗胆碱药等。因此,只有正确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才能在临床用药时避免配伍禁忌的发生。另外,必须注意本类药配伍禁忌是根据临床用药的情况而定的,有时会出现转化。例如,有些药物在发挥其防治作用时是配伍禁忌,而当某一药物中毒进应用药理作用相反的药物进行解救,即不属于配伍禁忌。 抗生素类药物临床常见注射用抗生素有青霉素、硫酸链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等,其中青霉素G钾和青霉素G钠不宜与四环素、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嘧啶钠、碳酸氢钠、维生素C、维生素B1、去钾肾上腺、阿托品、氯丙嗪等混合使用;青霉素G钾比青霉素G钠的刺激性强,钾盐静脉注射时浓度过高或过快,可致高血钾症而使心跳骤停等;氨苄青霉素不可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盐酸氯丙嗪、碳酸氢钠、维生素C、维生素B1、50g/L葡萄糖、葡萄糖生理盐水配伍使用;头孢菌素忌与氨基苷类抗生素如硫酸链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联合使用,不可与生理盐水或复方氧化钠注射液配伍;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遇pH值较低的酸性溶液易析出沉淀,除可与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00mL/L甘醇、硫酸镁注射液配伍外,与多种药物均为配伍禁忌。 盐代谢平衡类药物这类药物较多,其中9g/L氯化钠、50g/L葡萄糖、100g/L葡萄糖、复方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禁忌见抗生素类药物所述。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注射液可使新霉素变色、影响其抗菌活性,因此不宜与新霉素混合使用。60g/L右旋糖酣除可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伍外,与多种药物均为配伍禁忌。氯化钙注射液静脉滴注时必须缓慢,以免血钙骤升,导致心率失常;它对组织还有强烈的刺激性,注射时严防漏到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肿胀或坏死,若不慎漏出应立即用注射器吸取漏出液,再在漏出局部注入250g/L硫酸钠溶液10-25mL,以便形成无刺激的硫酸钙,严重时应进行局部切开处理;本品忌与强心苷、肾上腺素、硫酸链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磺胺嘧啶钠、地塞米松磷酸钠、硫酸镁注射液合用;另外,氯化钙葡萄糖注射液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不是同一种药,不可混淆。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注射速度也应缓慢,忌与强心苷、肾上腺素、碳酸氢钠、CoA、硫酸镁注射液并用。碳酸氢钠注射液为碱性药物,忌与酸性药物配合使用;碳酸氢根离子与钙离子、镁离子等形成不溶性盐而沉淀,故本品不与含钙、镁离子的注射液混合使用;对患有心脏衰弱、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缺钾并伴有二氧化碳储留的病畜应慎用;临床不宜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氢化可的松、维生素K3、杜冷丁、硫酸阿托品、硫酸镁、盐酸氯丙嗪、青霉素G 钾、青霉素G钠、复方氯化钠、维生素C、肾上腺素、ATP、CoA、细胞色素C注射液等;一般情况下,50g/L碳酸氢钠只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伍。氯化钾注射液在动物尿量很少或尿闭未得到改善时严禁使用;晚其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病畜应慎用;用本品静脉滴注的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否则会抑制心肌收缩,甚至导致心跳骤停;本品在临床上除不与肾上腺素、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配伍外,可与多种药物混合使用。 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B1不宜与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邻氯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配伍;维生素B1在临床上未见与任何药物配伍禁忌的报道;维生素K不宜与巴比妥类药物、碳酸氢钠、青霉素G钠、盐酸普鲁卡因、盐酸氯丙嗪注射液配伍作用;维生素C注射液在碱性溶液中易被氧化失效,故不宜与碱性较强的注射液混合使用,另外不宜与钙剂、氨茶碱、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卡那霉素等混合注射。 能量性药物这类药物临床常见的包括ATP、CoA、细胞色素C、肌苷等注射液,其中不宜与ATP、肌苷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碳酸氢钠、氨茶碱注射液等;宜与细胞色素C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碳酸氢钠、氨茶碱、青霉素G钠、青霉素G钾、硫酸卡那霉素等;不宜与CoA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青霉素G钠、青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由药物引起的机体反应称为不良反应。其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副作用属药物固有反应,正常量出现较轻微。毒性反应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或疗程延长而增加。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临床较多见,如及时停药可缓解和恢复,但亦可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2、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加。

3、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4、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着。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5、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婴儿腹泻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肛门瘙痒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6、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7、抗生素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如利福平的致畸率为4。3%,氯霉素、灰黄霉素和某些抗肿瘤抗生素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等。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临床较多见,如及时停药可缓解和恢复,但亦可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②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 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加。 ③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④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 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 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著。 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 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⑤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 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婴儿腹泻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肛门瘙痒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⑥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⑦抗生素后遗效应: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 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利福平的致畸率为4.3%,氯霉素、灰黄霉素和某些抗肿瘤抗生素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等。 1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由药物引起的机体反应称为不良反应。其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副作用属药物固有反应,正常量出现较轻微。毒性反应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或疗程延长而增加。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临床较多见,如及时停药可缓解和恢复,但亦可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2、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

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加。 3、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4、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着。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5、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婴儿腹泻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肛门瘙痒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6、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7、抗生素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如利福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分析头孢菌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73例有头孢菌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找出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结果49例患者不良反应的症状为皮肤瘙痒、皮疹和静脉炎,所累及器官为附件和皮肤,所占比例为67.1%,所占比例最高,38例患者因为使用头孢呋辛钠这种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52.1%,所占比例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医生在使用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时要注重监测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标签:头孢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应用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这种药物能够对细菌细胞壁造成破坏,繁衍期杀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而且对人体也基本没有毒性,其抗菌谱广,耐青霉素酶,与青霉素这种药物相比过敏反应较少,因此该种药物为低度、高效的广泛应用抗生素[1]。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是对不良反应的个案进行总结,并研究其发展规律、发生规律、诊断方法、临床特征以及防治措施的方法,防治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临床的安全用药作用重大,而我国对抗生素的滥用较为普遍,这会造成细菌耐药性的迅速增长,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的增加[2]。为减少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造成的不良反应,对其进行研究分析,选取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73例有头孢菌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73例有头孢菌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男性32例,女性41例,13例患者为0~10岁,1例患者11~20岁,10例患者为21~30岁,11例患者31~40岁,10例患者为41~50岁,10例患者51~60岁,8例患者为61~70岁,10例患者71~80岁,21例患者为单独用药,所占比例为28.8%,52例患者为联合用药,所占比例为71.2%。 1.2方法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和器官,分析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药物,并分析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注意事项。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字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49例患者不良反应的症状为皮肤瘙痒、皮疹和静脉炎,所累及器官为附件和皮肤,所占比例为67.1%;11例患者的症状为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一、药物不良反应(adven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的定义:WHO国际药物监察合作中心规定: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的过程中,给予正常用法、用量的药物所出现的任何有害的、非预期的和与作用目的无关的反应。 我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对不良反应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有害反应。 明确: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正常用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的反应,属于药源性疾病范畴。 反之:不合格药品,非正常用法,非正常用量,只要三者出现其中之一的情况下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反应则不能称之为药物不良反应,而是医疗差错,甚至是构成医疗事故。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 据报道,1958年~1962年间,发生于西欧的反应停事件,导致8000多例海豹婴儿的出生,给无数家庭带来难以言喻的痛苦。在我们的日常医疗过程中,几乎每天都有ADR发生,据FDA报道,2005年ADR报告总数为464068份。轻者造成患者不适,重则引起死亡。 三、预防ADR的意义: 只要对ADR有了正确的了解,ADR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其意义在于: 1、从医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人们将医务人员称之为白衣天使,其扮演着人类健康守护神的角色,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这一神圣的职业要求医务人员将ADR降低到最低限度,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其身心健康。 2、行业竞争的需要:民营医院不具备公立医院拥有的品牌优势和政策优势,无法与之竞争,而如今的民营医疗机构,数量众多,良莠不齐,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狭缝中生存发展,必须狠抓医疗质量,积极预防并减少ADR。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是通过抑制菌体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因人体细胞无细胞壁,青霉素对其几乎无影响。又因青霉素抗菌谱很广。所以深受患者欢迎。成为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但由于近年来大剂量、高浓度使用青霉素现象增多,其不良反应屡见发生。青霉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它重性精神病,也称为强安定剂、神经阻滞剂。 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1、常见副作用:口干、舌燥、鼻堵、乏力、思睡、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罕见副作用:阻塞性黄疸、粒细胞缺乏、视网膜色素沉着。其中以急性黄疸、粒细胞缺乏症、癫痫样发作、剥脱性皮炎、肝损害及低血压性休克最为严重,应高度重视! 2、原则上凡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躯体改变,均应考虑是否与药物有关,通过减药或停药对此有鉴别和治疗意义。一般而言,抗精神病药无成瘾性,但可能产生躯体依赖。 不良反应具体划为几个方面 1、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1)过度镇静:无力、思睡,尤以氯丙嗪、氯氮平常见。 (2)药源性精神副作用:如意识障碍、消极忧郁、幻觉、躯体性妄想、缄默、紧张样状态、兴奋躁动等。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焦虑不安、激动、凶狠、敌意、极度兴奋和冲动、攻击行为,常为一过性,多见于治疗初期。不需特殊处理。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出现的程度不同,由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到谵妄状态。表现:定向力障碍、言语散漫、错觉、幻觉、兴奋躁动、刻板动作或冲动行为、生活不能自理。可伴脉速、出汗、震颤、构音不清、扩瞳等躯体症状。多见于:用药早期;大剂量用药或在剧增、骤停或更换药物时;联合用药;老年人、有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者。处理主要为减药或停药。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药源性抑郁状态 发生率依次为利血平、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处理:及时减药、停药或加服抗抑郁药,严密观察以防意外。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紧张综合征 症状:缄默、木僵、违拗、蜡样屈曲,重者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膝踝痉挛、震颤等。处理:酌情减药、停药或加用抗帕金森药。 (3)惊厥:任一种酚噻嗪衍生物都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以高剂量、低效价的氯丙嗪、氯氮平为多。处理方法:加药宜慢,可加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必要时减药、停药或换药,排除器质性疾患。 10 / 1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4)锥体外系反应(EPS):有五种表现形式1)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四个特征:运动不能、肌肉强劲、震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静坐不能。3)急性肌张力障碍。以上三种锥体外系反应均可减药、停药、合用对抗药。4)迟障(TD):处理:减、停、换药。停抗胆碱能药;对症治疗选用多巴胺耗竭剂,多巴胺阻滞剂;抗组胺药非那根;促大脑代谢药;抗焦虑药安定。说明:TD重在预防。5)兔唇综合征:停药可消失,抗震颤麻痹药可能有效。 (5)植物神经系统:轻的不必处理,如症状持续发展并渐趋严重,则可能出现抗胆碱能中毒综合征或抗胆碱能危象。此时应停药,可用毒扁豆碱1-2mg肌注。恶性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显著的帕金森氏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伴高热、意识障碍,可能与药物锥体外系反应和体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 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 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 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 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由药物引起的机体反应称为不良反应。其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副作用属药物固有反应,正常量出现较轻微。毒性反应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或疗程延长而增加。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临床较多见,如及时停药可缓解和恢复,但亦可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2、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

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加。 3、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4、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着。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5、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婴儿腹泻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肛门瘙痒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6、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7、抗生素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如利福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 防治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一)毒性反应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肾脏、肝脏、胃肠道和局部等方面: 1.神经系统抗菌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表现为多方面,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损害,有神经症状、亦有精神病样发作。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 对中枢神经的影响:青霉素类全身应用时如剂量过大、浓度过高或注射速度过快时,药物对大脑皮层可产生直接刺激而引起癫痫样发作、甚至死亡。鞘内注射任何抗菌药物均可引起一些反应如头痛、背和下肢痛、颈项强直、发热等反应,严重者甚至发生抽搐和昏迷。如注入剂量为常用量,此类反应一般可于1至数小时内消失,如剂量过大则可发生下肢软弱、尿潴留、大小便失禁和惊厥等较严重反应。 第八对脑神经损害:是氨基糖重要副作用之一,各种氯基糖甙类抗生素均可能引起耳蜗或前庭损害或二者兼而有之。前庭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等,常有暂时性;而听力减退后则尚缺少有效措施助其恢复。母亲孕期或哺乳期应用过耳毒性抗生素;后先性耳聋者系由于耳毒性抗生素所引起。故对老年及小儿患者、肾功能不全以及属高敏体质者,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慎用。有条件时宜进行电测听及前庭功能监测。 对周围神经的影响:多粘菌素类及基糖甙类注射后可引起口唇及手足麻木,严重者伴发头晕、舌颤等。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可同时伴有多发性神经炎、口服大剂量B族维生素可使症状减轻。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等胸腹腔内放入较大剂量、或大剂量静注,可发生呼吸抑制和四肢软弱无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骤停,老年、重症肌无力、肾功能不全以及同时应用乙醚等麻醉剂者尤易发生。应用新斯的明(肌注或静注)对氨基糖甙类引致者可望有效。 精神症状:青霉素G、氯霉素、链霉素等偶可引起精神症状,表现为短暂的精神失常、濒危感、幼视、幼听、忧郁、狂躁、猜疑、失眠、夸大或癔病样发作等。磺胺药偶亦可臻精神失常。一般不经任何治疗即可于短期内恢复正常。 其它:氨基糖甙类静滴或肌注后尚有发生肌痉挛,累及面、咀嚼肌、胸腹肌、指趾等,经予以氢化可地松、钙剂、苯巴毕妥等治疗后缓解。含氟喹诺酮类可引起头晕、头痛、忧郁等。 2.造血系统氯霉素对造血系统的毒性最为常见,可引起红细胞生成抑制所致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兼有毒性作用及过敏因素。主要见于氯霉素、链霉素、

简述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简述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薛华 摘要: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简称ADR),近年来有关ADR 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国内,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 关键词:合理的用药;合理治疗;临床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 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本人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一、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分析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09T09:43:45.9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2期作者:张璐琳 [导读] );不良反应多累及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涉及的抗生素中,以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最高(P<0.05)。结论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可引起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合理用药,避免发生滥用现象,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张璐琳 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市人民医院云南楚雄 675000 【摘要】目的对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用药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将2013年1 月-2015年12月,调查统计的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统计发现,本组患者中,61-76岁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P<0.05);不良反应多累及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涉及的抗生素中,以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最高(P<0.05)。结论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可引起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合理用药,避免发生滥用现象,提高临床用药安全。【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临床分析 临床上抗生素属于一种常用药物,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药效作用主要为抑菌杀菌,临床预防治疗过程中的利用率较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药物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均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抗生素也不例外。近几年,随着抗生素滥用现象日益严峻,使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用药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调查中资料为获得明确诊断的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共计选择其中的8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完整,证实为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 1.2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统计调查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 1.3 数据处理 在数据处理工作中,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患者年龄等计量资料经(±s)形式表示,统计分析中,计量资料对比接受t 检查,计数资料对比接受Χ2检验,P<0.05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视为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中,包括有男性40例(46.51%),女性46例(53.49%),显然男性与女性患者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年龄集中在11-76岁之间,平均(38.9±11.5)岁。其中11-16岁者共计11例(12.79%),17-30岁者共计11例(12.79%),31-40岁者共计7例(8.14%),41-50岁者共计8例(9.30%),51-60岁者共计22例(25.58%),61-76岁者共计27例(31.40%),显然61-76岁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P<0.05)。 2.2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与临床表现 经统计发现,8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累及皮肤及其附件者所占比例最高(P<0.05),临床表现主要为红肿、皮疹、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详见表1。 表1 86例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与临床表现 3 讨论 临床上,由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比较常见,发生率较高,经分析发现,诱发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体质、药物本

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25T15:40:52.403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作者:刘晓瑛1陈冬妹2刘晓瑜3 [导读] 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 刘晓瑛1陈冬妹2刘晓瑜3 1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水边卫生院江西吉安331409; 2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人民医院江西吉安331409; 3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中医院江西吉安343700 【摘要】 目的:是为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主要从药物的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49 0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 8999(2013)12 0169 01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有些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常见的不良反应有:1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 1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 2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 3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 4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 1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 2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 3肝脏毒性,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 4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 5免疫系统的毒性,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 6胃肠道毒性,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 7心脏毒性,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