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与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与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与合理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抗菌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症,包括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皮肤及软组织等感染。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治疗效果显著,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合理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合理应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1.肠道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这可能是由于抑制正常肠道菌群生长所致。

应慎重使用于有消化道疾病史或长期接受胃肠道动力药物的患者。

2.皮肤不良反应: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荨麻疹等不良反应,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皮肤过敏反应,如药疹、剥脱性皮炎等。

3.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在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后出现头痛、头晕、嗜睡、烦躁和失眠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抽搐、精神异常等症状。

4.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在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后可能出现肌肉疼痛、肌腱炎以及关节肿胀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引发肌肉损伤。

5.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悸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致命。

6.其他不良反应: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还可能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等。

1.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在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前,应首先明确病原菌的类型和耐药情况,尽量选择对其敏感的抗生素,避免滥用喹诺酮类抗生素。

2.根据病情选择剂量:合理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原菌的药敏情况来确定用药剂量,避免过量使用或使用不足的情况。

3.遵医嘱服药:患者在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时应遵医嘱服药,不能随意增减药量或中止用药,以免导致抗生素抗性菌株的产生。

4.警惕特殊人群: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患者以及儿童等特殊人群,应特别注意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剂量调整。

5.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期间应避免与这些药物同时使用。

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

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

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一、引言在临床急诊抢救过程中,输液是非常常见的治疗手段,而抗生素药物也是常规的药物之一,由于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因此在使用抗生素药物时,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本文将从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急诊救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1.个体因素患者的个体因素是影响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遗传背景等。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抗生素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和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男性和女性在使用抗生素药物时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反应;个体的体质和遗传背景也会影响患者对抗生素药物的反应。

2.病情因素患者的病情也是影响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部分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身体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也可能降低,从而增加了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

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在长期应用抗生素药物时,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3.药物因素抗生素药物自身的属性也会影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

不同类型的抗生素药物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式。

一些患者对某些抗生素药物可能存在过敏反应或耐药性,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其他因素除了个体、病情和药物因素外,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患者对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

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患者在使用抗生素药物时是否合理遵医嘱、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等也可能影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

三、护理体会1.加强用药宣教对于急诊输液患者,在给予抗生素药物前,护士要加强用药宣教工作,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提醒患者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2.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在患者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期间,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向医生汇报。

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护理对策

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护理对策
现 问题 及时 报告 医生 ,并 做好 应急处 理 。抗生 素 的 不 良反应 有 快速 和迟 发反 应 ,要 严格 地进 行全 程监
原抗 体相 互作 用 而致 ,如青 、链 霉 素引起 的过 敏 反 应 ,使用 前须 进行 皮肤 过敏试 验 。
( )后 遗 效 应 :是 指 停 药后 的后 遗 生 物 效 应 , 7
血 功 能障碍 ,如 氯霉 素 等。 ’
意 药 物充分 溶解 后再 加入 输液 中 ,对 多 种药 物联 合
使 用 时 ,注 意配 伍禁 忌 ,在配 制药 物时 ,即使 是加
入 同一 瓶 盐 水 时 ,不 同 的 药 物 应 使用 不 同 的注 射 器 ;多 瓶注 射剂 同时 应用 时 ,在输 液过 程 中 ,注意
()神经 系统 损 害 :包 括 中枢神 经 系统 、听 力 4 障碍 、视力 减退 、周 围神经 病 变 以及 神 经肌 肉传 导
阻滞等 。氨 基甙类 抗 生素 可诱 发听力 障 碍和神 经 传 导 阻滞 ,而 乙胺 丁醇 则可 引起 视力 减退 。
( ) 胃肠 道 反 应 :常 见 食 欲 不 振 、 胃部 不 适 、 5
恶 心 、呕吐 、腹 痛及 腹泻 等 ,如强力 霉 素 、红霉 素 类 药物对 胃肠道反 应较 重 ,而 四环 素类 和利福 平 等
若 长期 服用 可致 胃溃 疡 。 ( )过 敏 反应 :最 常见 的不 良反应 ,是 一 种抗 6
24 注 中发 .
抗生 素 的不 良作 用 是指 在正 常剂量 时 发生 的与 用药 目的无关 的其 他作 用 ,症状 较轻 ,而 毒性作 用
是指 由于 用药 剂量 过大 、用药 时 间过 长或 患者 的高
敏感 性所 引起 的 。

探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类型和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

探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类型和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

探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类型和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摘要】抗生素的抗感染效果众所周知,因此许多患者对于抗生素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以及部分医师在处方单上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安排存在不合理性,使得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日益凸显。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除可引发一定的不良反应外,同时还会增加致病菌的耐药性,而后期治疗增加了难度。

因此,如何改善抗生素的使用现状,能够更加安全、更加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抗生素;不合理使用;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095-02近年来,因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越来越多,其中以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二重感染与致癌最为显著,需引起临床与患者的高度重视。

就目前的形式而言,积极的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方法与剂量,减少患者对于抗生素的依赖性迫在眉睫。

在本文中,笔者将重点分析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有关措施,具体情况如下:1 .抗生素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类型生活中常说“是药三分毒”。

可见所有药物除了基本的治疗作用外,同时也可引发一定的不良反应。

近年来,因临床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得抗生素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日益明显,相关数据指出,在临床住院患者中,因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发生率占20%,而其中就有1/4为抗生素所引发[1]。

目前,临床上发现的抗生素所引发的主要不良反应类型具体包括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二重感染与致癌等。

详细如下:1.1 毒性反应药物毒性反应的产生主要表现在对机体造成严重的病理变化与功能紊乱。

通常产生毒性反应的原因在于患者自身体质较差、用药剂量过大与联合用药等。

大多数患者因机体对药物较为敏感,因此在常规剂量后稍大剂量下即会产生不适,因自身体质原因而引发毒性反应的人群多为儿童、老年。

部分患者因过大剂量服用药物,使其接近中毒剂量,进而引发毒性反应。

同时,肝肾功能不全也是引发毒性反应的主要原因。

抗生素合理分析实训报告

抗生素合理分析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日益严重,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提高抗生素合理使用水平,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医疗机构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学习抗生素合理使用相关知识,提高自身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二、实训目的1. 掌握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和规范;2. 了解抗生素的分类、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适应症;3. 学会抗生素的剂量计算、给药途径及疗程;4. 分析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危害;5. 提高自身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实践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和规范(1)预防为主,合理使用抗生素;(2)明确诊断,针对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3)合理用药,避免滥用;(4)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用药方案;(5)加强抗生素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

2. 抗生素的分类、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适应症(1)抗生素分类:根据药理作用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2)药理作用: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干扰细菌核酸代谢等;(3)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4)适应症:根据不同病原体选择相应抗生素进行治疗。

3. 抗生素的剂量计算、给药途径及疗程(1)剂量计算:根据患者体重、年龄、病情及药物说明书计算;(2)给药途径: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3)疗程:根据病情、病原体及药物特点确定。

4.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危害(1)原因:不合理用药观念、抗生素储备不足、药品质量不合格等;(2)危害:细菌耐药性增加、医疗资源浪费、患者健康受损等。

5. 实践案例分析本次实训选取了1例典型病例,分析了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病例:患者,男,30岁,因急性咽炎入院治疗。

入院后,医生给予头孢克肟胶囊口服,每日3次,共7天。

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临床用药案例分析

合理用药临床用药案例分析

合理用药临床用药案例分析在医学领域,合理用药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临床用药案例,探讨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一:抗生素滥用引发耐药性一名患者因感冒症状到医院就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了广谱抗生素的治疗,然而,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好转。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患者被诊断出是病毒感染,而不需要抗生素治疗。

分析:这个案例暴露了抗生素滥用的问题。

合理用药需要根据病因来选择药物,不正确的用药不仅浪费资源,还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医生应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能力,以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案例二:药物间不良反应一位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接受了两种药物治疗。

然而,在服药期间,患者出现了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

分析:这个案例引发了对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关注。

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医生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正在使用的药物,避免同时使用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

患者也应该告知医生自己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能做出正确的用药决策。

案例三:老年患者用药不当一位老年患者因慢性疼痛就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了一种镇痛药,然而,患者的肾功能已经有所下降,这种药物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

分析:老年患者的药物应用需要格外慎重。

老年人的器官功能通常下降,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的能力较差,易导致药物蓄积和毒副作用。

医生应该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避免给予对肾脏等器官造成不可逆损害的药物。

案例四:孕妇用药风险一位孕妇在妊娠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头痛,而很多通用的止痛药在孕期是不推荐使用的。

分析:孕期用药需要特别注意,因为许多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医生在给予孕妇用药时需权衡利弊,避免给胎儿带来潜在的风险。

孕妇应该注意告知医生自己的孕期状态,并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

综上所述,合理用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临床用药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合理用药可能导致耐药性、药物间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潜在的风险。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 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 合理用药.

二重感染的对策——口腔感染



口腔感染 主要为白念珠菌引起,常合并维生素B 族缺乏 症。 临床表现为鹅口疮,乳白色斑块可遍及口腔粘膜、舌面、 硬腭及咽部,严重者可蔓延至气管、食道和消化道。 白念珠菌肠炎和肛门感染 处理: 制霉菌素每日200 万~300万U,酮康唑每日400mg 或 氟康唑每日 2 mg,疗程 3~ 5d 口腔局部可用制霉菌素甘油混悬液涂搽并考虑暂停广 谱抗菌药物。
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并辅以吸氧等急救措施。
小提示:

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

用前要按规定方法进行皮试:浓度为300-500单位/ml,皮内注射0.1ml
①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②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前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尚存在争议。专家建议 依据说明书。 ③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 ④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 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现有的研究表明, 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因 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三、四代头孢更为安全。
[肝功损害]
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胆汁代谢紊乱、黄疸及出血。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其他ADR
[神经、精神系统反应]
近年来由于青霉素类用量加大,常可见中枢症状,引
起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称为“青霉素脑病”;鞘
内或脑室内注入青霉素类,引发脑膜刺激症或神经根 刺激症(颈项强直、头痛、呕吐、感觉过敏、背及下 肢痛),大剂量可致高热、惊厥、昏迷、尿潴留、呼 吸和循环衰竭;有的可致新生儿颅内压升高;应用普
22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其他ADR

合理用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合理用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合理用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导言合理用药是指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疗程,以获得最佳疗效并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滥用等问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合理用药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过度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1 问题描述:过度使用抗生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

部分患者对细菌感染过度依赖抗生素,导致耐药性产生,严重危害了公众健康。

此外,许多患者在感冒或流感等病情轻微时仍坚持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

1.2 解决方案:加强公众教育意识,提高患者对抗生素的正确认知;推广并加强使用预防性接种;加强医务人员培训,规范抗生素处方行为;加强监管力度,限制非必要场所销售抗生素。

二、过度用药与滥用非处方药的问题及解决方案2.1 问题描述:过度用药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使用多种药物,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和中毒等问题。

而滥用非处方药则是指患者自行购买并未经医生指导的非处方药,并可能因剂量不当等原因引发健康问题。

2.2 解决方案:加强对公众的合理用药教育,提高人们对过度用药和滥用非处方药的风险意识;鼓励患者在出现疑问时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未经医生指导的非处方药;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对非法销售非处方药的打击力度。

三、低效或无效治疗的问题及解决方案3.1 问题描述:由于某些不正确或缺乏科学依据的临床诊断,部分患者接受了低效或无效的治疗。

这种浪费了医疗资源、增加了患者负担,并可能延误正确诊疗和治疗时机。

3.2 解决方案: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临床诊断能力,加强对医学教育及培训的规范;加强临床指南的制定和宣传,推广科学、合理、标准的诊疗流程;建立健全多学科协作机制,提高诊疗水平。

四、自我调节困难的问题及解决方案4.1 问题描述:部分患者在注重自我调节的同时存在一定困难。

例如,有些患者无法正确判断用药剂量和频率,并可能缺乏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27T11:01:19.47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作者:常玉亮
[导读] 探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问题。

(甘肃省岷县人民医院;748400)
【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问题。

方法:观察分析本院于2017年09月--2018年09月收治的100例采用抗生素治疗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不良反应好发于高龄患者,与低龄患者对比有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几率最小,与其他类型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率对比有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以及附件,相较于其他累及部位而言,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用抗生素治疗容易产生诸多不良反应,且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其不良反应表现也各不相同,对此,临床应当高度重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高患者临床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临床分析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568-01
抗生素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主要治疗感染性疾病,杀菌、抑菌效果突出,通常被临床用来预防性治疗。

但抗生素治疗疾病期间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据相关报道指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合理用药问题越来越备受临床重视,因为不合理用药而加重患者病情的情况越来越多发[1]。

鉴于此,如何提高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成为了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于2017年09月--2018年09月,观察分析了100例采用抗生素治疗而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做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观察的100例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7年09月--2018年09月,其中男性观察对象51例,女性观察对象49例,年龄18-80岁,平均(41.4±7.6)岁。

1.2方法
收集患者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情、抗生素种类,同时观察并记录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表现以及累及部位。

1.3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文研究中获得的所有数据,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需要比较的数值。

最后以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不良反应好发于高龄患者,对比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

见表1。

表1 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分析
3.讨论
3.1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用抗生素治疗期间,过敏反应较为常见且比较严重,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

用青霉素治疗时发生过敏性休克的风险最高,尤其是青霉素G药物,化疗指数较高,故而过敏反应最大,临床需谨慎应用[2]。

溶血性贫血反应属于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粒细胞数量减低,比如氯霉素、头孢噻吩等都会减低血小板计数,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时,溶血性贫血的几率较高,临床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2)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会改变机体功能、组织结构,更甚至改变机体生理功能,危及患者安全健康。

若是用药量、用药时间不合理,都会使得患者产生毒性反应,尤其是抗生素化疗指数偏低,其安全范围就会相应的缩小,毒性反应风险就会相应的升高。

临床常见神经毒性反应,临床常用的氨苄西林抗生素极易使得患者产生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更甚至还会引起癫痫症状。

另外,四环素的应用会使得患者过度紧张,氨基苷类抗生素会影响患者眼部功能,更甚至发生神经炎症反应,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3)特异质反应。

特异质反应的发生与基因
有一定的关系,此不良反应的几率偏低。

一般而言,遗传因素会使得患者异常的过于敏感某些药物,多数患者由于缺失某种酶,使得药物在体内遭受代谢阻碍[3]。

若两性霉素B或氯霉素融入红细胞之中,红细胞蛋白就会慢慢转变为白细胞蛋白。

(4)二重感染。

长时期大量应用抗生素,不仅会影响临床疗效,而且还会影响抗生素的抑菌杀菌效果,使得不敏感菌大量繁殖,特别是广谱抗生素。

3.2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1)掌握用药适应症。

应用抗生素治疗前,事先一定要予以药敏试验,通过药敏试验结果,掌握患者用药禁忌症,为患者合理用药。

需提及的是,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禁止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有可能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更甚至引起畸形胎儿的情况。

(2)合理控制用法用量。

对症治疗是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原则,对此,需严格控制抗生素的用法用量。

以患者的病情状况和感染部位确定抗生素应用剂量,若用量过大有可能会影响患者身体器官功能,加重不良反应的同时又危及患者安全健康。

若用量未到既定标准,难以在短期内杀死病菌,就会增加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影响患者康复。

(3)科学联合应用抗生素。

单纯用某种抗生素治疗感染,却难以有效控制病情,这是因为单纯某种抗生素无法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此情况下就需要考虑联合用药,促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细胞内部,达到灭菌抑菌目的。

但药物联合应用时,需充分考虑到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在最大程度上充分发挥药性。

比如,青霉素联合庆大霉素治疗的协同作用突出,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感染部位,加速细菌凋亡,快速愈合感染部位。

但如果配伍不当,就会加重患者病情,更甚至危及患者安全健康。

(4)科学合理预防性用药。

预防性采用抗生素治疗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但针对部分患者而言,预防性采用抗生素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但有些患者通过预防性用药后并不能真正预防感染,反而有可能会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加重感染,加重病情。

比如很多感冒患者就诊后采用青霉素或阿莫西林治疗,但部分患者的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更甚至呈严重化趋势。

感冒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抗生素旨在杀菌抑菌,但无法抑制病毒,抗生素滥用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影响临床疗效[4]。

对此,针对疾病预防治疗,尽量少用或不用抗生素,以减少不良反应,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总之,抗生素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且种类较多,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对此,临床需高度重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问题,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朱智超.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1):24-25.
[2]周兵,乔守翠.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方法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02):132-134.
[3]巩伟伟.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0):9825+9828.
[4]范艳,黄启元,叶菲,施家慧,朱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7,15(06):56-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