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

药物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肌肉骨骼系统损害胶原组织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交感付交感神经系统损害视觉损害听觉和前庭功能损害其他特殊感觉功能损害青霉素G ①肌注时出现外周损害;②大剂量出现青霉素脑病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偶见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焦虑、失眠、行为异常、惊厥)头孢唑林肾功减退患者大剂量出现脑病味觉障碍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多见皮疹、红斑、瘙痒;多形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症(少见)癫痫,头痛,眩晕,过量引起惊厥少数患儿轻中度听力损伤头孢克肟(短暂、轻微)瘙痒、皮疹、药物热头痛、头晕(少见)头孢曲松(治疗剂量、疗程相关)头痛,眩晕味觉障碍头孢美唑皮肤黏膜眼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症头痛头孢他啶(轻微且少见)表皮坏死癫痫,头痛;少见癫痫头孢地尼罕见皮肤黏膜病变头痛、头晕头孢唑肟头痛、麻木、眩晕、感觉异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给药剂量正相关)激动、焦虑、行为变化、头晕、失眠和可逆性的功能亢进(罕见)头孢哌酮舒巴坦史-约综合征厄他培南红斑、瘙痒、静脉炎能不全、中枢神经疾病多发);少见焦虑、衰弱、头晕、失眠头孢西丁多见皮疹、红斑、瘙痒头昏、眩晕氨曲南皮疹、瘙痒头痛、倦怠、眩晕味觉障碍哌拉西林舒巴坦皮疹、瘙痒头痛、头晕、烦躁、焦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短暂性,与剂量无关)皮疹、瘙痒、荨麻疹偶见头痛、焦虑、烦躁不安美罗培南皮疹、瘙痒、荨麻疹、中毒性表皮坏死症头痛、倦怠、失眠、焦虑、意识模糊、眩晕、意识障碍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皮疹、瘙痒、精神症状(抽搐病史、肾功能减退多发)头孢米诺皮疹、瘙痒拉氧头孢皮疹、瘙痒克林霉素可见皮疹、瘙痒,偶见荨麻疹,罕见严重皮肤损害偶见眩晕耳鸣万古霉素快速大剂量红颈综合征耳毒性(长期大剂量,老人、肾功能不全易发生)替考拉宁皮疹、瘙痒、水疱性红皮病(停药消退)嗜睡、头晕、头痛听力下降、耳鸣、前庭障碍阿米卡星神经肌肉阻滞、关节痛头痛、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针刺感、面部灼烧感、抽搐视物模糊耳蜗神经受损,听力减退庆大霉素(长期或大量)偶见瘙痒、皮疹神经肌肉阻滞嗜睡听力减退、耳鸣链霉素神经肌肉阻滞嗜睡视力减退听力下降、耳鸣、耳部胀满感;前庭障碍依替米星皮肤瘙痒、皮疹(罕见)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程度轻(主要肾功不全)红霉素少数患者有胸痛、颤抖眼睛疼痛、视力改变大剂量可引起听力减退(尤其是肝、肾疾病患者或老年患者),停药可恢复克拉霉素药疹、荨麻疹牙变色头痛、短暂性头昏、眩晕、焦虑、失眠、噩梦、耳鸣、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幻觉、精神病可逆性耳聋阿奇霉素皮疹、瘙痒可出现重症肌无力头痛、嗜睡、眩晕、晕厥、感觉异常、活动增多、攻击性反应、神经质、焦虑不安、忧虑听力丧失、耳鸣、耳聋,与大剂量使用本药有关并且大多可逆。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1. 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和预防感染病的主要工具之一,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正确了解和及时应对这些不良反应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2. 不良反应的分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常见和罕见两类。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肝功能异常:包括肝酶升高、黄疸等。
•肾功能异常:可导致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等。
•神经系统反应:包括头痛、头晕、神经痛等。
罕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中毒反应:如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肌肉骨骼系统反应:如肌肉痛、关节炎等。
•循环系统反应: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免疫系统反应:如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 不良反应的机制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其对机体正常细胞和功能的干扰所引起的。
具体的机制包括:•毒性作用:抗菌药物可能对机体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导致细胞损伤或细胞死亡。
•药代动力学相关: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药物浓度、半衰期等)可能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
•免疫系统相关:抗菌药物可能干扰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4. 防治不良反应的策略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下几个策略值得注意:4.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是预防不良反应的关键。
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患者的特点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4.2 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对于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可以考虑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以降低其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4.3 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特别是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的迹象。
4.4 给予支持性治疗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给予相应的支持性治疗,如抗过敏治疗、肝肾保护治疗等,以减轻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简述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对于很多细菌感染的患者来说,其药效显著,但与此同时,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引发一些不良反应。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的概述:1.过敏反应抗菌药物的过敏反应通常会在使用药物后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具体症状包括皮疹、瘙痒、呼吸急促、喘息等。
若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抗菌药物,并及时进行脱敏治疗,通常可以选择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
此外,对于有过敏史的病人更要谨慎使用抗菌药物。
2.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是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为了降低胃肠道反应的严重性,可以在饭后或与食物同服药物。
3.肝脏和肾脏毒性抗菌药物也可能对肝脏和肾脏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长期或过量使用的情况下。
对于肝脏或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抗菌药物,并注意药物剂量的调整,必要时可以选择毒副作用更小的抗菌药物。
4.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也会出现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例如眩晕、失眠、头痛、头晕等。
对于此类情况,可以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更换抗菌药物。
5.二重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统,从而使其更容易受到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导致二重感染。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医嘱正确用药,并尽量避免与肾毒性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6.菌群失调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菌群失调,进而影响肠道健康。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尽量避免长期、大剂量地使用,以免引发菌群失调。
对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处理,并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若情况严重,应立即就医。
对于任何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剂师,了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使用方法等,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同时,老年人、小儿和肾功能状况不佳的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更应谨慎,按照剂量测算严格使用。
十大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

十大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一、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等1、过敏反应:可发生过敏性休克(Ⅰ型变态反应)和血清病型反应(Ⅲ型变态反应)。
其它过敏反应尚有溶血性贫血(Ⅱ型变态反应)、药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患者在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因此,无论成人或儿童,无论口服、静滴或肌注等不同给药途径,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均应进行皮试。
停药72 h以上,应重新皮试。
2、赫氏反应:赫氏反应的诱发原因是由于药物对梅毒螺旋体的杀灭作用太强,导致梅毒螺旋体大量死亡,大量有害物质从死亡的梅毒螺旋体内溢出以及机体内部的变态反应引起机体出现的不适反应。
3、毒性反应:青霉素肌注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
鞘内注射超过2万单位或静脉滴注大剂量本品可引起青霉素脑病(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
4、二重感染:治疗期间可出现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过度繁殖可使舌苔呈棕色甚至黑色。
所有抗菌药物都可引起二重感染。
二、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地尼等1、过敏反应:说明书明确要求皮试的头孢菌素有:头孢替安、头孢甲肟、头孢米诺钠、头孢替唑钠、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头孢噻吩钠等。
2、凝血功能障碍:所有头孢菌素都能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因此具有潜在的导致出血的不良反应,部分头孢菌素尚能在体内干扰维生素K循环,阻碍凝血酶原的合成,扰乱凝血机制,而导致比较明显的出血倾向。
3、双硫仑样反应:使用含有甲硫四唑侧链的头孢菌素数日之后,如果饮用酒精类饮料,有时会出现潮红、恶心、呕吐、出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偶有低血压和意识模糊的临床表现,这就是所谓的“双硫仑样反应”。
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拉定、拉氧头孢等均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其中头孢哌酮的报告最多,而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无甲硫四唑侧链,所以这类头孢菌素不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
5、头孢类抗生素脑病:头孢类抗生素的一种并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用量过大,静滴速度过快,疗程过长时,药物迅速进入脑组织,即脑脊液中药物的浓度快速升高,干扰正常的神经细胞功能,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欣快、幻觉、知觉障碍、反射亢进,甚至抽搐、昏睡、昏迷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作者:刘艳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10年第03期随着抗菌药物的研制开发和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过多过滥和不合理应用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新课题、特别是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积极的防范[1]。
本文对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作一综述[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机制: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不良反应:①神经、精神系统反应;②低钾血症;③肾损害;④造成胆汁代谢紊乱,肝功能损害;⑤二重感染;⑥血液系统;⑦戒酒硫样反应。
变态反应:①过敏性休克及皮疹:较为常见,主要机制是半抗原与蛋白结合成复合抗原,再由IgE介导产生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与寻麻疹等。
②药物热:一般发生在用药后1~25天(大多为7~15天),为弛张热或稽留热,需要与原发感染的发热相鉴别。
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
有来自链霉菌的链霉素等、来自小单孢菌的庆大霉素等天然氨基糖苷类,还有阿米卡星等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虽然大多数抑制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为抑菌药,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却可起到杀菌作用,属静止期杀菌药。
不良反应:①肾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以原形由肾脏排泄,并可通过细胞膜吞饮作用使药物大量蓄积在肾皮质,故可引起肾毒性。
轻则引起肾小管肿胀,重则产生肾小管急性坏死,但一般不损伤肾小球。
肾毒性通常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等,严重时可产生氮质血症和导致肾功能降低。
肾功能减退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血浆浓度升高,这又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伤和耳毒性;②营养不良综合征;③神经系统:耳毒性,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周围神经炎,精神症状。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即应对措施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即应对措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是指由于使用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正确应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并保障患者的安全。
下面是一些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
1.药物过敏反应:-当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寻求医疗救助。
-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患者对该药物的过敏反应,并在以后的使用中避免使用该药物。
2.肠道紊乱:-抗菌药物会破坏肠道中的有益菌群,导致肠道紊乱,如腹泻。
此时可以选择同时使用益生菌来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有时可以调整剂量或更换其他类型的抗菌药物,以减轻肠道紊乱的不良反应。
3.肝脏损伤:-部分抗菌药物会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导致肝脏损伤。
在使用具有肝脏毒性的抗菌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
-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应避免同时使用其他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或饮酒,以减轻肝脏损伤的风险。
4.肾脏损伤:-对于患有肾疾病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需特别谨慎,并根据肾功能进行剂量调整。
5.耳毒性和听力损害:-氨基糖苷类等一些抗菌药物可引起耳毒性和听力损害,尤其是在长期使用或高剂量使用时。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听力,并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6.神经系统毒性:-有些抗菌药物可以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导致头晕、幻觉等不良反应。
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密切关注自身症状的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剂量调整,以减少毒性作用对神经系统的损伤。
7.超敏反应:-过敏性伴发的严重反应,如荨麻疹、休克等。
当患者出现超敏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并就近就医,由专业医疗人员给予抢救治疗。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

引起的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
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前言
这里添加标题 案例三:
➢患者:男,68岁,因血肌酐升高2年,水肿、纳差、尿少1月入院,诊断为肾性贫 血、肾性骨病。进行血透后因“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 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2.25g,q12h,ivdrip,用药第6天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
➢案例分析:考虑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引起的血小板下降,停药后血小板回复正常。
环素可致良性颅压增高症;亚胺培南和氟喹诺酮类,致惊厥和诱发癫痫;林可霉 素的肢体瘫痪不良反应。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血液系统损害 ➢抗菌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可影响血细胞生成,包括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血小
板减少及全血系统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氯霉素类易影响粒白细胞生成,严重可致全血降低而引起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磺胺类药物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利奈唑胺可引起骨髓抑制,导致血小板减少等。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药物过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 ➢全身过敏性反应:以药物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发生时必须就地抢救,保持呼吸
道畅通、吸氧及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措施。 ➢局部过敏反应:如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消化道过敏反
应;皮肤过敏反应。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限2倍;或ALT/ALP升高倍数比值在2-5之间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资料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后,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特别是一些以往无法挽救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脓毒血症等的预后已大有改观,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临床上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除了考虑治疗作用外,还应对其不良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一、变态反应发病机制为外来的抗原性物质与体内抗体间所发生的一种非正常的免疫反应。
抗菌药物分子结构大多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从而促使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当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菌药物后即可产生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可引起变态反应。
此类反应属于B型不良反应,难以预测,与剂量无关,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减少剂量后症状不会改善,必须停药。
按发病机制分为5种类型:1、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包括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即刻型荨麻疹。
青霉素、头孢类、氨基糖苷类等容易发生此类反应。
2、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性型),临床表现有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氯霉素与头孢噻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3、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其机制:大抗原决定簇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IgG,两者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壁上,并激活补体系统,生成血管活性物质,导致局部充血与水肿。
包括血清病样反应和药物热。
4、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细胞介导型),主要为经常接触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的患者发生的接触性皮炎。
5、未分型的过敏性反应:有皮疹(荨麻疹常见)、血管神经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中毒性表皮花丝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急慢性间质肺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等,常见于青霉素、链霉素。
复方磺胺甲恶唑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关于变态反应的几个重要提示①青霉素皮试试液应为:青霉素G或青霉噻唑-多赖氨基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变态反应类型
型变态反应(速发型):机体初次接触药物后,诱导体内产 生相当量的抗体,并和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循环中的嗜碱 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机体呈致敏状态。当机体再 次接触相同的或有交叉反应的药物时,造成肥大细胞或嗜 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将颗粒中贮存的过敏介质释放出来, 导致过敏性休克、哮喘、荨麻疹。青霉素治疗过程中有过 敏,但致死性反应仅万分之一. Ⅱ型变态反应 (溶细胞型): 临床表现有溶血性贫血、白 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出血 坏死反应)、血清病、过敏性肺炎。 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接触性皮炎属于此型.
抗体的产生有个体差异
❖ 抗体的产生有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 抗原决定基所产生的抗体,在数量及种类 都可不同。这有助于解释同一药物在不同 个体引发不同的变应性表现、不同药物有 引发同一类型的表现、同一个体在不同时 期对同一药物可有不同表现等复杂情况。
变态反应的特点
药物过敏与病人的过敏体质有密切关系 患有其他过敏病者, 发生率比无其他过敏病者高~倍。有半数兼有多种药物过 敏. ·
❖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多见于—岁的成年人,女性比 男性多,年老者和岁以下儿童比较少见
❖ 各种途径如注射、口服、外用都可引起过敏性休 克,以注射给药者最为多见。
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症状
❖ 呼吸道阻塞症状 由喉头水肿、气管支气管痉挛、肺水肿 等引起,表现为胸闷、心悸、喉头阻塞感、呼吸窘迫、脸 色潮红等,伴有濒危感;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韩
云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 药物的不良反应指的是在常用剂量下由于药物或药 物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包括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以 及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二重感染等。
❖ 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已有几十年历史,治愈了众多 感染性疾病,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但也出现许 多不良反应,严重时致残或致死。因此医务人员了 解和掌握抗菌药物的特性,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 发生极为重要。
抗菌药物的变态反应
❖ 抗菌药物变态反应是应用抗菌药物后的常见 不良反应之一,几乎每种抗菌药均可引起轻、 重不一的变态反应,最多见者为皮疹,其他 尚有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物热、 血管神经性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溶 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接触性皮炎等。
变态反应是型不良反应
❖ 药物变态反应是型药物不良反应,约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 的 —,死亡率为万分之一,%的成年人至少对一个药物表 现过敏。
❖ 变态反应具有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共同特点: ❖ 是一类与药物原有药理作用完全不同的异常反应,不是由
于药理作用过度所致,故不能从已知的药理作用预测 ❖ 反应的发生率与剂量无关。 ❖ 发生率较型为低,但死亡率较型为高。 ❖ 处理这类反应不是调整剂量,而是停用。
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 变态反应是指外源性抗原(变应原),在机体内 引起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形成,并与相应的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发对机 体有害的反应,导致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 抗原:凡能被机体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细胞“识别” 为“异己”的成分,能引起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的产生,并能与其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导致免 疫反应发生的物质。
❖ 抗体:在药物变态反应中常被涉及的抗体为、与, 抗体的每一个基本结构单位有两个抗原结合点, 以此与抗原相结合。每一抗体有其特异性,它只 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结合。
青霉素类用药前必须详问既往史
❖ 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既往史,内容包括:是否 用过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 磺 胺药等药物;
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为.
过敏性休克
❖ 在药物过敏反应中过敏性休克占,在药物所致过敏 性休克中静脉用药占,肌注占,口服占,抗菌药物占
❖ 过敏性休克 以青霉素引起者最为常见,发生率为 %—%,病死率%%。
❖ 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常极为迅速,约半数病人的症 状发生在注射后内,内发生者占%。但也有个别 病例于数小时内或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甚至周后) 发病。
❖ 微循环障碍症状 由微血管广泛扩张所致,表现为烦躁不安、 面色苍白、畏寒、冷汗、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
❖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表现为昏迷、抽 如瘙痒、荨麻疹、其他皮疹等。 ❖ 第一、二组症状较多见,第三组症状乃严重呼吸道阻塞或
微循环障碍的后果。重症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药物过敏绝大多数为后天获得 过敏体质虽然与遗传有密切 关系,但药物过敏不能直接由亲体遗传。
药物过敏首次发病有潜伏期 长短不定,一般至少约经周左 右。此段时间体内形成对该种药物的特异性抗体。
绝大多数药物过敏发生于第二次用药或多次用药之后而绝少 发生于首次接触者。
任何用药途径均可致敏 口服致敏率(皮疹占,休克占),注射致 敏率(皮疹占,休克占)
抢救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
❖ 肾上腺素兼有受体和β受体激动作用。可使心率加 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周围血管收缩, 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和扩张冠状 动脉。
❖ 由于本品能有效地升高血压、兴奋心脏、解除支 气管痉挛等,所以常用于抢救过敏性休克。肾上腺 素可以迅速缓解过敏性休克所致的心跳减弱、血压 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为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 药。
变态反应的特点
❖ 再次发病无潜伏期 ❖ 与剂量大小不成平行关系 ❖ 仅见于少数人 ❖ 一般应具有较典型的症状或体征 ❖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 主要致敏药物正随着时代而演变 这种演变,取
决于某种药物应用的广泛性及致敏度的高低。 ❖ 药物过敏有增多的趋势 在年代初期发病率仅
为.%,年代后期,增至.%,年增至.% ❖ 与患者疾病有关 如氨苄西林斑丘疹发生率,而慢
肾上腺素的用法用量
❖ 抢救过敏性休克时用. . 毫克。肌注或缓慢静注(必 须以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多数情况即可改善,如 果疗效不满意,还可将本品毫克溶于一葡萄糖注射 液中缓慢静滴,至血压接近或恢复正常即可停药。
❖ 抢救过敏性休克时,毫克是一个危险用量,一次注 入往往会迅速引起高血压危象、肺水肿,甚至急性 脑出血死亡,老年人对此尤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