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同步全解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物理-有答案-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九章专题:电路的动态分析、故障分析和含容电路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有答案-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九章专题:电路的动态分析、故障分析和含容电路问题

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九章专题:电路的动态分析、故障分析和含容电路问题一、多选题。

1.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向上移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流表示数变大B.电压表示数变小C.电阻R0的电功率变大D.电源的总功率变小2. 湿敏电阻是利用湿敏材料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导致本身电阻值发生变化这一原理而制成的,当湿度增加时,湿敏电阻的阻值会减小,常用于制作湿度传感器.在室内设计如图所示电路,当周围环境的湿度增加时()A.电灯L变暗B.电流表的示数变大C.流过湿敏电阻的电流变大D.电源的总功率变小3. 如图所示,平行金属板中带电质点P原来处于静止状态,不考虑电流表和电压表对电路的影响,R1的阻值和电源内阻r相等,当滑动变阻器R4的滑片向b端移动时,则()A.R3消耗的功率逐渐减小B.电流表读数减小,电压表读数增大C.电源的输出功率逐渐增大D.质点P将向上运动4. 将阻值为非线性变化的滑动变阻器R2接入图甲的电路中,移动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长度x(x为图中a点与滑动触头之间的距离),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与x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a、b、c为滑动变阻器上等间距的三个点,电路中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均为理想电表,当滑动触头从a点移动到b点和从b点移动到c点的这两个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流表A的示数变化量相等B.电压表V2的示数变化量不相等C.从a点到b点电阻R1的功率变化量较大D.电源的输出功率都不断增大5. 如图甲所示电路中,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向下滑动的过程中,四个理想电表的示数都发生变化.图乙中三条图线分别表示了三个电压表示数随电流表示数变化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图线a表示的是电压表V3的示数随电流表示数变化的情况B.图线c表示的是电压表V2的示数随电流表示数变化的情况C.此过程中电压表V1示数的变化量ΔU1和电流表示数变化量ΔI的比值变大D.此过程中电压表V3示数的变化量ΔU3和电流表示数变化量ΔI的比值不变6. 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定值电阻的阻值R1=r,当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向右滑动过程中,理想电流表A1、A2的示数变化量的绝对值分别为ΔI1、ΔI2,理想电压表示数变化量的绝对值为ΔU.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压表V的示数减小B.电流表A1、A2的示数均减小C.ΔU与ΔI1的比值等于电源内阻rD.电源的输出功率逐渐增大7.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灯泡L的电阻大于电源的内阻r.闭合开关S,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由a向b移动的过程中,下列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A.电流表的读数减小B.灯泡L变亮C.电源输出功率先减小后增大D.电压表的读数先增大后减小二、选择题。

高中物理选修3-1:第1章第9节时同步训练及解析

高中物理选修3-1:第1章第9节时同步训练及解析

高中物理选修3-1 同步训练1.质子(11H)、α粒子(42He)、钠离子(Na +)三个粒子分别从静止状态经过电压为U 的同一电场加速后,获得动能最大的是( )A .质子(11H)B .α粒子(42He)C .钠离子(Na +) D .都相同 解析:选B.由qU =12m v 2-0得U 相同,α粒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电荷量最大,所以α粒子获得的动能最大,故B 正确.2.一台正常工作的示波管,突然发现荧光屏上画面的高度缩小,则产生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A .加速电压偏大B .加速电压偏小C .偏转电压偏大D .偏转电压偏小 解析:选AD.画面高度缩小,说明电子从偏转电场射出时偏转角θ减小,由qU 0=12m v 20,tan θ=qU 1l md v 20得tan θ=U 1l2dU 0,则引起θ变小的原因可能是加速电压U 0偏大,或偏转电压U 1偏小.图1-9-10 3.(2012·芜湖一中高二检测)如图1-9-10所示,电子由静止开始从A 板向B 板运动,当到达B 板时速度为v ,保持两板间电压不变,则( ) A .当增大两板间距离时,v 增大 B .当减小两板间距离时,v 增大 C .当改变两板间距离时,v 不变D .当增大两板间距离时,电子在两板间运动的时间增大解析:选CD.改变两极板之间间距但不改变电压值,电场力做功的大小不变,所以末速度不变.末速度确定,平均速度是末速度的12,距离增大,运动时间增加.4.图1-9-11(2012·江苏天一中学高二测试)如图1-9-11所示,M 、N 是真空中的两块平行金属板.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 0由小孔进入电场,当M 、N 间电压为U 时,粒子恰好能到达N 板.如果要使这个带电粒子到达M 、N 板间距的1/2后返回,下列措施中能满足要求的是(不计带电粒子的重力)( ) A .使初速度减为原来的1/2 B .使M 、N 间电压加倍C .使M 、N 间电压提高到原来的4倍D .使初速度和M 、N 间电压都减为原来的1/2 解析:选BD.由题意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减速运动,在粒子恰好能到达N 板时,由动能定理可得: -qU =-12m v 20.要使粒子到达两极板中间后返回,设此时两极板间电压为U 1,粒子的初速度为v 1,则由动能定理可得: -q U 12=-12m v 21.联立两方程得:U 12U =v 21v 20.可见,选项B 、D 均符合等式的要求. 5.图1-9-12如图1-9-12所示,A 、B 为两块足够大的相距为d 的平行金属板,接在电压为U 的电源上.在A 板的中央P 点放置一个电子发射源.可以向各个方向释放电子.设电子的质量为m 、电荷量为e ,射出的初速度为v .求电子打在B 板上的区域面积?(不计电子的重力) 解析:打在最边缘的电子,其初速度方向平行于金属板,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在垂直于电场方向做匀速运动,即 r =v t ①在平行电场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即 d =12at 2② 电子在平行电场方向上的加速度 a =eE m =eU md③电子打在B 板上的区域面积 S =πr 2④由①②③④得S =2πm v 2d 2eU .答案:2πm v 2d 2eU一、单项选择题 1.(2012·昆明三中高二检测)电子以初速度v 0沿垂直场强方向射入两平行金属板中间的匀强电场中,现增大两板间的电压,但仍能使电子穿过该电场.则电子穿越平行板间的电场所需时间( )A .随电压的增大而减小B .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C .与电压的增大无关D .不能判定是否与电压增大有关解析:选C.设板长为l ,则电子穿越电场的时间t =lv 0,与两极板间电压无关.故答案为C.2.(2011·高考安徽卷)如图1-9-13甲为示波管的原理图.如果在电极YY ′之间所加的电压按图乙所示的规律变化,在电极XX ′之间所加的电压按图丙所示的规律变化,则在荧光屏上会看到的图形是图A 、B 、C 、D 中的( )图1-9-13解析:选B.由题图乙及题图丙知,当U Y 为正时,Y 板电势高,电子向Y 偏,而此时U X 为负,即X ′板电势高,电子向X ′板偏,所以选B. 3.图1-9-14如图1-9-14所示,两金属板与电源相连接,电子从负极板边缘垂直电场方向射入匀强电场,且恰好从正极板边缘飞出.现在使电子入射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而电子仍从原位置射入,且仍从正极板边缘飞出,则两极板的间距应变为原来的( ) A .2倍 B .4倍 C.12D.14解析:选C.电子在两极板间做类平抛运动,水平方向l=v0t,t=lv0,竖直方向d=12at2=qUl22md v20故d2=qUl22m v20,即d∝1v0,故C正确.4.(2012·广州第二中学高二检测)一个动能为E k的带电粒子,垂直于电场线方向飞入平行板电容器,飞出电容器时动能为2E k,如果使这个带电粒子的初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那么它飞出电容器时的动能变为()A.8E k B.5E kC.4.25E k D.4E k解析:选C.因为偏转距离为y=qUl22md v20,带电粒子的初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时,偏转距离变为y4,所以电场力做功只有W=0.25E k,故它飞出电容器时的动能变为4.25 E k,故正确答案为C.二、双项选择题5.关于带电粒子(不计重力)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是匀变速运动B.不可能做匀减速运动C.一定做曲线运动D.可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做匀变速曲线运动解析:选AD.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恒定不变,可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做匀变速曲线运动,故A、D两项对.6.图1-9-15如图1-9-15所示,电量和质量都相同的带正电粒子以不同的初速度通过A、B两板间的加速电场后飞出,不计重力的作用,则()A.它们通过加速电场所需的时间相等B.它们通过加速电场过程中动能的增量相等C.它们通过加速电场过程中速度的增量相等D.它们通过加速电场过程中电势能的减少量相等解析:选BD.由于电量和质量相等,因此产生的加速度相等,初速度越大的带电粒子经过电场所用时间越短,A错误;加速时间越短,则速度的变化量越小,C错误;由于电场力做功W=qU 与初速度及时间无关,因此电场力对各带电粒子做功相等,则它们通过加速电场的过程中电势能的减少量相等,动能增加量也相等,B、D正确.7.如图1-9-16甲所示,在平行板电容器A、B两板上加上如图乙所示的交变电压,开始时B 板电势比A板高,这时两板中间原来静止的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开始运动,设A、B两板间的距离足够大,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甲 乙图1-9-16A .电子先向A 板运动,然后向B 板运动,再返回A 板做周期性来回运动 B .电子一直向A 板运动C .电子一直向B 板运动D .电子先向B 板加速运动,然后向B 板减速运动,以0.4 s 为一个“加速—减速”周期解析:选CD.开始时B 板电势比A 板的高,原来静止的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先向B 板做加速运动,经0.2 s 后再向B 板做减速运动,0.4 s 时速度减为零,接着再重复开始运动,就这样电子在周期性电压下,周期性地向B 板“加速—减速”,一直向B 板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图1-9-178.(2012·河北衡水中学高二检测)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有匀强电场,其中有一个带电液滴处于静止,如图1-9-17所示.当发生下列哪些变化时,液滴将向上运动( ) A .将电容器的上极板稍稍下移 B .将电容器的下极板稍稍下移C .将S 断开,并把电容器的上极板稍稍下移D .将S 断开,并把电容器的下极板稍稍向左水平移动解析:选AD.液滴静止时,mg =Eq ,当液滴向上运动时,电场力增大.因电容器与电源相连,当电容器极板间距离变小时,U 不变,d 变小,E 变大,故A 对、B 错;将S 断开时,电容器的带电量不变,两极板的距离改变时,U 变,E 不变,C 错;正对面积减小时,Q 不变,C 变小,U 变大,E 变大,D 正确. 9.图1-9-18如图1-9-18所示,一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初速度很小,可视为零)进入加速电场加速后,垂直射入偏转电场,射出后偏转位移为y ,要使偏转位移增大,下列哪些措施是可行的(不考虑电子射出时碰到偏转电极板的情况)( ) A .增大偏转电压U B .减小加速电压U 0C .增大偏转电场的极板间距离dD .将发射电子改成发射负离子解析:选AB.在加速电场中qU 0=12m v 20,在偏转电场中y =12at 2,l =v 0t ,可得y =Ul 24U 0d,可见增大偏转电压U ,减小加速电压U 0,减小极板间距离d 可使偏转位移y 增大,故A 、B 项对,C 项错.偏转位移的大小与发射的带电粒子的q 、m 无关,故D 项错. 三、非选择题 10.图1-9-19在如图1-9-19所示的示波器的电容器中,电子以初速度v 0沿着垂直场强的方向从O 点进入电场,以O 点为坐标原点,沿x 轴取OA =AB =BC ,再过点A 、B 、C 作y 轴的平行线与电子径迹分别交于M 、N 、P 点,求AM ∶BN ∶CP 和电子途经M 、N 、P 三点时沿x 轴的分速度之比.解析:电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即在x 轴分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故M 、N 、P 三点沿x 轴的分速度相等,v Mx ∶v Nx ∶v Px =1∶1∶1 又∵OA =AB =BC ∴t OA =t AB =t BC .根据电子沿-y 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由 y =12at 2得: AM ∶BN ∶CP =1∶4∶9. 答案:1∶4∶9 1∶1∶1 11.图1-9-20如图1-9-20所示,两个板长均为L 的平板电极,平行正对放置,距离为d ,极板之间的电势差为U ,板间电场可以认为是均匀的.一个α粒子(42He)从正极板边缘以某一初速度垂直于电场方向射入两极板之间,到达负极板时恰好落在极板边缘.已知质子电荷量为e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均视为m ,忽略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求: (1)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 . (2)α粒子的初速度v 0.解析:(1)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 =Ud .(2)α粒子所受电场力F =2eE =2eUdα粒子的加速度a =F 4m =eU2md根据类平抛运动规律得d=12at2,L=v0t所以v0=L2deUm.答案:(1)Ud(2)L2deUm12.图1-9-21示波器的示意图如图1-9-21所示,金属丝发射出来的电子被加速后从金属板的小孔穿出,进入偏转电场.电子在穿出偏转电场后沿直线前进,最后打在荧光屏上.设加速电压U1=1640 V,偏转极板长l=4 m,金属板间距d=1 cm,当电子加速后从两金属板的中央沿板平行方向进入偏转电场.求:(1)偏转电压U2为多大时,电子束的偏移量最大?(2)如果偏转板右端到荧光屏的距离L=20 cm,则电子束最大偏转距离为多少?解析:(1)设电子被电压U1加速后获得速度大小为v0,则有qU1=12m v2在金属板间电子的最大偏移量y1=d2=0.5 cm则y1=12at2=12qU2md·⎝⎛⎭⎫lv02=U2l24dU1解得U2=2.05×10-2 V.(2)电子离开偏转电场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看做从极板的正中心沿直线射出,如图所示.由几何知识,得y1y=l2l2+L解得y=0.55 cm.答案:(1)2.05×10-2 V(2)0.55 cm。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同步教师用书: 第1章 5 电势差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同步教师用书: 第1章 5 电势差

5 电势差学习目标知识脉络1.知道电势差的概念,知道电势差与电势零点的选择无关.2.掌握两点间电势差的表达式,知道两点之间电势差的正、负与这两点电势高低之间的对应关系.(重点)3.知道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两点间电势差的关系,会应用静电力做功的公式进行计算.(难点)电势差[先填空]1.定义:电场中两点间电势的差值,也叫电压.2.表达式:若A点电势为φA,B点电势为φB.则U AB=φA-φB;U BA=φB-φA.3.单位:伏特,符号V.[再判断]1.电势差有正、负,是矢量.(×)2.电场中两点间电势差是恒定的,与零电势点选取无关.(√)3.若U AB>0,说明从A到B电势降低.(√)[后思考]电势差由什么来决定?与电场中有无试探电荷是否有关?与零电势位置的选取有关吗?【提示】电势差由电场中的两点位置来决定,与有无试探电荷无关;与零电势的位置选取也无关.[合作探讨]如图1-5-1所示,A、B、C为同一电场线上的三点,取B点电势为零时,A 点的电势φA=8 V,C点的电势φC=-6 V.图1-5-1探讨1:A、C两点的电势差U AC是多少?C、A两点的电势差U CA是多少?【提示】U AC=φA-φC=14 V,U CA=φC-φA=-14 V.探讨2:若取C点为零电势点,则U AC是多少?φA、φB又各是多少?【提示】U AC=14 V,φA=14 V,φB=6 V.探讨3:选取不同的零电势参考面,电场中某点的电势、两点间的电势差也会随之而改变吗?【提示】电势随之而改变,电势差不变.[核心点击]1.电势差的理解电势差由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与在这两点间移动的电荷的电荷量、电场力做功的大小无关.2.电势和电势差的比较电势φ电势差U AB区别定义φ=E pqU AB=φA-φB决定因素由电场和在电场中的位置决定由电场和场内两点位置决定相对性有,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无,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无关概念比较内容联系数值关系U AB=φA-φB,U BA=-U AB单位相同,均是伏特(V),常用的还有kV、mV等标矢性都是标量,均具有正负物理意义均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1.在电场中A、B两点间电势差为U AB=75 V,B、C两点间电势差U BC=-200 V,则A、B、C三点的电势高低关系为()A.φA>φB>φC B.φA<φC<φBC.φC>φA>φB D.φC>φB>φA【解析】因为U AB=φA-φB=75 V>0,所以φA>φB,因为U BC=φB-φC=-200 V<0,所以φB<φC,又U AC=U AB+U BC=75 V+(-200)V=-125 V<0,所以φA<φC,则φC>φA>φB,C正确.【答案】 C2.有一带电荷量q=-3×10-6 C的点电荷,从电场中的A点移到B点时,克服静电力做功6×10-4 J,从B点移到C点时,静电力做功9×10-4 J.求:(1)AB、BC、CA间电势差各为多少?(2)如果B点电势为零,则A、C两点的电势各为多少?电荷在A、C两点的电势能各为多少?【导学号:34522011】【解析】根据U=W q则U AB=-6×10-4-3×10-6V=200 V,即φA-φB=200 VU BC=9×10-4-3×10-6V=-300 V,即φB-φC=-300 V U CA=φC-φA=100 V.(2)若φB=0,则φA=200 V,φC=300 VE p A=φA q=200×(-3×10-6) J=-6×10-4 J.E p C=φC q=300×(-3×10-6) J=-9×10-4 J.【答案】(1)200 V-300 V100 V(2)200 V300 V-6×10-4 J-9×10-4 J电势差求解技巧(1)采用直接代入符号运算的方法,会更加便捷,但要注意正、负号的运用.(2)电场中各点间的电势差可依次用代数方法相加,但要注意角标的排序,如U AD=U AB+U BC+U CD,U AB=-U BA.静电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先填空]1.公式推导电荷q在电场中从A点移到B点,由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可得:W AB=E p A-E p B,由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φ=E pq可得E p A=qφA,E p B=qφB.所以W AB=q(φA-φB)=q·U AB,所以有U AB=W AB q.2.公式U AB=W AB q.3.物理意义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电场力做的功与电荷量q的比值.[再判断]1.若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U AB=1 V,则将单位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功为1 J.(×)2.将电荷量为q的电荷从A点移到B点与将-q从B点移到A点电场力所做的功相同.(√)3.若将电荷q从电场中的A点分别移到B、C、D各点过程中,电场力做功相同,则B、C、D三点的电势必然相等.(√)[后思考]把电荷从电场中电势较高的地方移动到电势较低的地方,电场力做正功还是负功?【提示】根据U AB=φA-φB,电势差为正.由W AB=qU AB,若q为负电荷,电场力做负功;若q为正电荷,则电场力做正功.[合作探讨]如图1-5-2所示,带电荷量为q=+5.0×10-8 C的点电荷从A点移至B点,克服静电力做功3.0×10-6 J.外力F做功5.0×10-6 J.图1-5-2探讨1:电荷q从A点移至B点的过程中,电势能变化了多少?【提示】电势能增加了3.0×10-6 J.探讨2:A、B两点的电势差U AB为多大?【提示】U AB=W ABq=-3.0×10-65.0×10-8V=-60 V.探讨3:电荷的动能变化了多少?【提示】动能增大了5.0×10-6 J-3.0×10-6J=2.0×10-6 J. [核心点击]1.正确理解电势差公式U AB=W AB q(1)用U AB=W ABq或W AB=qU AB计算时,W AB、U AB、q都要带入正、负号,理解各物理量正、负号的意义.(2)计算时,也可把各物理量都代入绝对值,电场力做功的正、负根据电荷的移动方向及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电势差的正、负根据两点电势的高低判断.(3)W AB=qU AB适用于任意电场.2.电场力做功的求解四法四种求法表达式注意问题功的定义W=Fd=qEd (1)适用于匀强电场(2)d表示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功能关系(1)W AB=E p A-E p B(2)W AB=-ΔE p(1)既适用于匀强电场,也适用于非匀强电场(2)既适用于只受电场力的情况,也适用于受多种力的情况电势差法W AB=qU AB动能定理W静电力+W其他力=ΔE k3.(多选)如图1-5-3所示的同心圆是电场中的一簇等势面,一个电子只在电场力作用下沿着直线由A向C运动时的速度越来越小,B为线段AC的中点,则有()【导学号:34522012】图1-5-3A.电子沿AC运动时受到的电场力越来越小B.电子沿AC运动时它具有的电势能越来越大C.电势φA>φB>φCD.电势差U AB=U BC【解析】由于等势线是电场中的一簇同心圆,且电子由A向C运动过程速度越来越小,故题中电场是由一个处于圆心的负电荷产生的,根据库仑定律可以判断,电子沿AC方向运动时受到的电场力越来越大,故A错误;电子沿AC 方向运动时,电场力做负功,故电势能逐渐变大,故B正确;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电子由A向C运动过程速度越来越小,故电场力向外,场强向内,故外侧电势较高,故φA>φB>φC,故C正确;电子沿AC 方向运动过程中,电场力逐渐变大,从A 到B 过程电场力较小,故从A 到B 过程电场力做功较少,根据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关系U AB =W AB q ,可以得到:U AB <U BC ,故D 错误.【答案】 BC4.(多选)空间存在匀强电场,有一电荷量为q (q >0)、质量为m 的粒子从O 点以速率v 0射入电场,运动到A 点时速率为2v 0.现有另一电荷量-q 、质量m 的粒子以速率2v 0仍从O 点射入该电场,运动到B 点时速率为3v 0.若忽略重力的影响,则( )A .在O 、A 、B 三点中,B 点电势最高B .在O 、A 、B 三点中,A 点电势最高C .OA 间的电势差比BO 间的电势差大D .OA 间的电势差比BO 间的电势差小【解析】 由动能定理有:qU OA =12m (2v 0)2-12m v 20=32m v 20;-qU OB =12m (3v 0)2-12m (2v 0)2=52m v 20,故在三点中,B 点的电势最高,A 点的电势最低,OA 间的电势差比BO 间的电势差小,所以选AD.【答案】 AD静电场中功能关系问题的三种情况(1)合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即W 合=ΔE k .这里的W 合指合外力做的功.(2)电场力做功决定物体电势能的变化量,即W AB =E p A -E p B =-ΔE p .这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类似.(3)只有电场力做功时,带电体电势能与动能的总量不变,即E pl +E kl =E p2+E k2.这与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类似.高中物理考试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在考场上,时间就是我们致胜的法宝,与其犹犹豫豫不知如何落笔,倒不如多学习答题技巧。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1.答:在天气干躁的季节,脱掉外衣时,由于摩擦,外衣和身体各自带了等量、异号的电荷。

接着用手去摸金属门把手时,身体放电,于是产生电击的感觉。

2.答:由于A、B都是金属导体,可挪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所以,A带上的是负电荷,这是电子由B挪动到A的结果。

其中,A得到的电子数为,与B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3.答:图1-4是此问题的示意图。

导体B中的一局部自由受A的正电荷吸引积聚在B的左端,右端会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A对B左端的吸引力大于对右端的排挤力,A、B之间产生吸引力。

4.答:此现象并不是说明制造出了永动机,也没有违犯能量守恒定律。

因为,在把A、B分开的过程中要克制A、B之间的静电力做功。

这是把机械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第二节1.答:根据库仑的发现,两个一样的带电金属球接触后所带的电荷量相等。

所以,先把A球与B球接触,此时,B球带电;再把B球与C球接触,那么B、C球分别带电;最后,B球再次与A球接触,B球带电。

2.答:〔注意,原子核中的质子间的静电力可以使质子产生的加速度!〕3.答:设A、B两球的电荷量分别为、,间隔为,那么。

当用C接触A时,A的电荷量变为,C的电荷量也是;C再与接触后,B的电荷量变为;此时,A、B间的静电力变为:。

在此情况下,假设再使A、B间距增大为原来的2倍,那么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变为。

4.答:第四个点电荷受到其余三个点电荷的排挤力如图1-6所示。

共受三个力的作用,,由于,互相间间隔分别为、、,所以,。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合力沿对角线的连线向外,且大小是。

由于对称性,每个电荷受到其他三个电荷的静电力的合力的大小都相等,且都沿对角线的连线向外。

5.答:带电小球受重力、静电斥力和线的拉力作用而平衡,它的受力示意图见图1-7。

静电斥力,又,,所以,第三节1.答:A、B两处电场强度之比为。

A、C两处电场强度之比为。

2.答:电子所在处的电场强度为,方向沿着半径指向外。

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为,方向沿着半径指向质子。

【精准解析】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教师用书:第2章+1 电源和电流+Word版含解析

【精准解析】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教师用书:第2章+1 电源和电流+Word版含解析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了解电流的形成,知道电源的作用和导体中的恒定电场。

2.[物理观念]知道电流的定义及单位、方向的规定,理解恒定电流。

(重点)3.[科学思维]理解电流形成的微观实质。

(难点)一、电源1.定义:电源是能不断把电子从正极搬运到负极的装置。

2.作用(1)移送电荷,维持电源正、负极间有一定的电势差。

(2)保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

二、恒定电场1.定义:由电路中稳定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

2.形成:当电路达到稳定时,导线中的电场是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共同形成的。

3.特点:任何位置的电荷分布和电场强度都不随时间变化。

三、恒定电流1.电流(1)概念: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物理意义:反映了电流的强弱程度。

(3)符号及单位:符号是I,单位有安培、毫安、微安(单位符号分别为A、mA、μA)。

(4)表达式:I=qt(5)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或负电荷定向移动的反方向为电流方向。

2.恒定电流(1)定义:大小、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

(2)形成:恒定电场使自由电荷速率增加,自由电荷与导体内不动的粒子的碰撞,使自由电荷速率减小,最终表现为平均速率不变。

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恒定电场与静电场基本性质相同,两者没有区别。

(×)(2)电源的作用就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3)电流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4)电流越大,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就越多。

(√)(5)导体中的电流,实际是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导体中电荷运动就形成了电流B.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AC.电流有方向,它是一个矢量D.任何物体,只要其两端的电势差不为零,就有电流存在B[自由电荷定向移动才形成电流,仅有电荷移动但不是定向移动则不能形成电流,故选项A错误;形成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有电势差,且必须是导体而非任何物体,故选项D错误;电流有方向,但它是标量,故选项C错误。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1.答:在天气干躁的季节,脱掉外衣时,由于摩擦,外衣和身体各自带了等量、异号的电荷。

接着用手去摸金属门把手时,身体放电,于是产生电击的感觉。

2.答:由于A、B都是金属导体,可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所以,A带上的是负电荷,这是电子由B移动到A的结果。

其中,A得到的电子数为,与B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3.答:图1-4是此问题的示意图。

导体B中的一部分自由受A的正电荷吸引积聚在B的左端,右端会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A对B左端的吸引力大于对右端的排斥力,A、B之间产生吸引力。

4.答:此现象并不是说明制造出了永动机,也没有违背能量守恒定律。

因为,在把A、B分开的过程中要克服A、B之间的静电力做功。

这是把机械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第二节1.答:根据库仑的发现,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球接触后所带的电荷量相等。

所以,先把A球与B球接触,此时,B球带电;再把B球与C球接触,则B、C球分别带电;最后,B球再次与A球接触,B球带电。

2.答:(注意,原子核中的质子间的静电力可以使质子产生的加速度!)3.答:设A、B两球的电荷量分别为、,距离为,则。

当用C接触A时,A的电荷量变为,C的电荷量也是;C再与接触后,B的电荷量变为;此时,A、B间的静电力变为:。

在此情况下,若再使A、B间距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变为。

4.答:第四个点电荷受到其余三个点电荷的排斥力如图1-6所示。

共受三个力的作用,,由于,相互间距离分别为、、,所以,。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沿对角线的连线向外,且大小是。

由于对称性,每个电荷受到其他三个电荷的静电力的合力的大小都相等,且都沿对角线的连线向外。

5.答:带电小球受重力、静电斥力和线的拉力作用而平衡,它的受力示意图见图1-7。

静电斥力,又,,所以,第三节1.答:A、B两处电场强度之比为。

A、C两处电场强度之比为。

2.答:电子所在处的电场强度为,方向沿着半径指向外。

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为,方向沿着半径指向质子。

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和答案以及解释

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和答案以及解释

课后练习一第10讲库仑定律和场强1.如图1-15所示,用一根跟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靠近不带电验电器的金属小球a,然后用手指瞬间接触一下金属杆c后拿开橡胶棒,这时验电器小球A和金箔b的带电情况是()A.a带正电,b带负电B.a带负电,b带正电C.a、b均带正电D.a、b均不带电答案:C详解: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靠近小球a,会在球上感应出正电荷,而负电荷就远离棒,到了金属杆c上。

此时用手指触碰c,会把杆上的负电荷转移走,于是整个验电器就带正电了。

球带正电,金箔也带正电。

2.如图1-4所示,真空中两个自由的点电荷A和B,分别带有-Q和+4Q的电荷,现放入第三个点电荷C,使点电荷A、B、C都处于平衡,则点电荷C应放在什么区域?点电荷C带什么电?答案:应该放入一个“+”电荷,并且放在A的左边。

详解:首先电荷不可能放中间,否则该电荷必受到两个同方向的力。

电荷放在右边也不可能,本身B处电荷电荷量就大,如果离它更近,必然是受到的两个电场力大小不一。

因此要放在A左边,并且只能是带正电才可行,因为如果带负电,AB两处电荷不可能平衡。

3.将一定量的电荷Q,分成电荷量q、q'的两个点电荷,为使这两个点电荷相距r时,它们之间有最大的相互作用力,则q值应为______。

答案:详解:二者相互作用力就是看乘积的大小了。

数学上有如下规律,两个正数和一定,必然在二者相等时积最大。

于是答案是。

4.两个点电荷甲和乙同处于真空中.(1)甲的电荷量是乙的4倍,则甲对乙的作用力是乙对甲的作用力的______倍.(2)若把每个电荷的电荷量都增加为原来的2倍,那么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为原来的______倍;(3)保持原电荷电荷量不变,将距离增为原来的3倍,那么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为原来的______倍;(4)保持其中一电荷的电荷量不变,另一个电荷的电荷量变为原来的4倍,为保持相互作用力不变,则它们之间的距离应变为原来的______倍;(5)把每个电荷的电荷都增大为原来的4倍,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必须变为原来的______倍,才能使其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变。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3-欧姆定律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3-欧姆定律

3 欧姆定律学习目标知识脉络1.了解电阻的定义式及电阻的意义.(重点)2.理解欧姆定律.(重点)3.了解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难点)欧姆定律[先填空]1.实验探究(1)实验目的:研究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的关系.(2)实验电路:图2-3-1(3)数据处理:用表格记录多组不同的电压、电流值,作出U-I图象.(4)实验结论:①同一导体的U-I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②不同导体的U-I图象的倾斜程度不同.(5)实验分析——电阻:①定义: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叫作电阻,即R=U/I.②意义: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③单位:欧姆(Ω)、千欧(kΩ)、兆欧(MΩ)1 kΩ=103Ω;1 MΩ=106Ω.2.欧姆定律(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2)公式:I=U R.(3)适用条件:适用于金属导电和电解质溶液导电.对气态导体和半导体元件不适用.[再判断]1.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电阻越大.(×)2.导体的电阻与流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3.欧姆定律适用于白炽灯,不适用于日光灯管.(√)[后思考]一台电动机接在电路中,正常工作时能用欧姆定律吗?【提示】不能.欧姆定律适用于金属导体、电解液等导体,对于含电动机的电路、含蓄电池的电路等欧姆定律是不适用的.[合作探讨]现有两个导体A和B,利用如图2-3-2所示的电路分别测量A和B的电压和电流,测得的实验数据见下表.U/V0 2.0 4.0 6.08.0导体A I/A00.200.410.600.79导体B I/A00.130.260.400.53图2-3-2探讨1:对导体A或导体B来说,电流I与它两端电压U的关系怎样?【提示】正比.探讨2:对导体A和导体B来说,电压U相同时,哪个导体中的电流I大些?哪个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些?【提示】导体A导体B.[核心点击]1.欧姆定律的适用情况欧姆定律仅适用于纯电阻(将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电路.非纯电阻(电能的一部分转为内能)电路不适用.2.欧姆定律的两性(1)同体性:表达式I=UR中的三个物理量U、I、R对应于同一段电路或导体.(2)同时性:三个物理量U、I、R对应于同一时刻.3.公式I=UR和R=UI的比较比较项目I=UR R=UI意义欧姆定律的表达形式电阻的定义式前后物理量的关系I与U成正比,与R成反比R是导体本身的性质,不随U、I的改变而改变适用条件适用于金属导体、电解液等适用于计算一切导体的电阻1.(多选)根据欧姆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关系式U=IR可知,导体两端的电压U由通过它的电流I和它的电阻R共同决定B.由关系式R=U/I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C.由关系式I=U/R可知,导体中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D.由关系式R=U/I可知,对一个确定的导体来说,所加的电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是一定值【解析】U=IR和I=U/R的意义不同,可以说I由U和R共同决定,但不能说U由I和R共同决定,因为电流产生的条件是导体两端存在电势差,A 错误,C正确;可以利用R=U/I计算导体的电阻,但R与U和I无关,B错误,D正确.【答案】CD2.若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原来的35时,导体中的电流减少了0.4 A.如果所加电压变为原来的2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多大?【导学号:34522022】【解析】设原来的电压为U0,电流为I0,导体的电阻为R,则由欧姆定律得R=U0I0=35U0I0-0.4 A解得I0=1.0 A电压变为2倍后,R=U0I0=2U0I所以I=2I0=2.0 A. 【答案】 2.0 A对公式I=UR和R=UI的两点提醒(1)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是I=UR,而公式R=UI应该理解成电阻的比值定义式,比值定义的魅力就在于被定义的物理量与比值中的那两个物理量无关.(2)R=UI告诉了我们一种测量导体电阻的方法,即伏安法.(3)对于定值电阻,由于U-I成正比,故R=ΔU ΔI.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先填空]1.伏安特性曲线(1)概念:用纵坐标表示电流I,横坐标表示电压U的I-U图象.(2)形状过原点的直线,对应元件叫线性元件;过原点的曲线,对应元件叫非线性元件.(3)意义:能形象直观的反映出导体电阻的变化规律.2.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1)实验器材: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或电池组)、开关、导线、坐标纸、铅笔等.(2)实验电路如图2-3-3所示.图2-3-33.实验操作(1)按如图2-3-3所示连接好电路,开关闭合前,将变阻器滑片滑至R的最左端.(2)闭合开关,右移滑片到不同位置,并分别记下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3)依据实验数据作出小灯泡的I-U图线.[再判断]1.凡导电的物体,伏安特性曲线一定是直线.(×)2.对于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斜率越大,电阻越大.(×)3.若伏安特性曲线为曲线,说明该导体的电阻随导体两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后思考]某同学用正确的方法描绘出了某种半导体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3-4所示,这种元件是线性元件吗?该元件的电阻随U的增大是如何变化的?图2-3-4【提示】因其I-U图象为曲线,所以它是非线性元件.随着电压的增大,半导体元件的温度升高,图线的斜率逐渐增大,又因为斜率的物理意义反映了电阻的倒数的变化规律,所以半导体元件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合作探讨]如图2-3-5所示为电学元件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图象.图2-3-5探讨1:图甲和图乙中的图线所描述的电流和电压关系有何区别?【提示】图甲中的电流和电压之间为非线性关系,图乙中的电流和电压之间为线性关系,电流与电压成正比.探讨2:图乙中的图线A和B所对应的元件的电阻哪个大些?【提示】图线B.[核心点击]1.对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的三点理解(1)I-U图线不同于U-I图线,I-U图线为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是自变量,I是因变量.(2)对I-U图象或U-I图象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先仔细辨认纵轴与横轴各代表什么,以及由此对应的图象上任意一点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的具体意义,如图2-3-6甲中,R2<R1;而在图2-3-6乙中R2>R1.图2-3-6(3)I-U图线是曲线时:导体电阻R P =U PI P,即电阻等于图线上点(U P,I P)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的倒数,而不等于该点切线斜率的倒数,如图2-3-7所示.图2-3-72.滑动变阻器的两种接法(1)两种接法及对比两种接法限流接法分压接法电路图(图中R为负载电阻,R0为滑动变阻器)闭合电键前滑片位置滑动触头在最左端,即保证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最大滑动触头在最左端,即开始时R上分得的电压为零负载两端的电压调节范围RR0+RU~U 0~U通过负载的电流调节范围UR0+R~UR0~UR接线情况 用到滑动变阻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用到滑动变阻器两下一上三个接线柱(2)方法选择通常滑动变阻器以限流式为主,但遇到下述三种情况时必须采用分压式. ①当待测电阻远大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且实验要求的电压变化范围较大(或要求测量多组数据)时,必须选用分压接法.②若采用限流接法,电路中实际电压(或电流)的最小值仍超过负载电阻或电表的额定值时,只能采用分压接法.③要求回路中某部分电路的电流或电压实现从零开始连续调节时(如测定导体的伏安特性,校对改装后的电表等),即大范围内测量时,必须采用分压接法.3.某导体中的电流随其两端电压的变化如图2-3-8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3-8A .加5 V 电压时,导体的电阻是5 ΩB .加12 V 电压时,导体的电阻约是1.4 ΩC .由图可知,随着电压的增大,导体的电阻先减小后不变D .由图可知,随着电压的减小, 导体的电阻不断增大【解析】 对某些导电器材,其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但曲线上某一点的U I 值仍表示该点所对应的电阻值.本题中给出的导体在加5 V 电压时,U I 值为5 Ω,所以此时电阻为5 Ω;加12 V 电压时,U I 值为8 Ω,当电压增大时,UI 值增大,即电阻增大,故选项A 正确.【答案】 A4.有一个小灯泡上标有“4 V 2 W ”的字样,现在要用伏安法描绘这个灯泡的I-U图线.现有下列器材供选择:A.电压表(0~5 V,内阻10 kΩ)B.电压表(0~15 V,内阻20 kΩ)C.电流表(0~3 A,内阻1 Ω)D.电流表(0~0.6 A,内阻0.4 Ω)E.滑动变阻器(10 Ω,2 A)F.滑动变阻器(500 Ω,1 A)G.学生电源(直流6 V)、开关、导线若干(1)实验时,选用图2-3-9甲而不选用图乙的电路图来完成实验,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3-9(2)实验中所用电压表应选用________,电流表应选用____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用序号字母表示).(3)把图2-3-10中所示的实验器材用实线连接成实物电路图.【导学号:34522023】图2-3-10【解析】因实验目的是要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需要多次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故采用甲图所示的分压式电路合适,这样电压可以从零开始调节,且能方便地测多组数据.因小灯泡额定电压为4 V,则电压表选0~5 V的A而舍弃0~15 V的B,因15 V的量程太大,读数误差大.小灯泡的额定电流I=0.5 A,则电流表只能选D.滑动变阻器F的最大阻值远大于小灯泡内阻8 Ω,调节不方便,电压变化与滑动变阻器使用部分的长度线性关系差,故舍去.小灯泡内阻为电流表内阻的80.4=20倍,电压表内阻是小灯泡的10×1038=1 250倍,故电流表采用了外接法.【答案】(1)描绘小灯泡的I-U图线所测数据需从零开始,并要多取几组数据(2)A D E(3)如图所示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问题的三点注意(1)根据题目要求明确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测量电路采用电流表外接法.(2)选择电表量程时,在不超过电表量程的前提下,指针尽量偏转13至23量程之间.(3)电流表、电压表连线时,注意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高中物理考试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在考场上,时间就是我们致胜的法宝,与其犹犹豫豫不知如何落笔,倒不如多学习答题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静电场 (6)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6)要点精讲 (6)1. 静电的产生 (6)2. 电荷守恒定律 (7)3. 电量、元电荷 (7)4. 验电器检验电荷的原理和方法 (7)5. 点电荷 (7)第2节库仑定律 (11)要点精讲 (11)1. 库仑定律 (11)2. 库仑定律与力学综合 (11)典型例题 (12)即时体验 (13)针对训练 (14)第3节电场强度 (16)要点精讲 (16)1. 电场和电场的基本性质 (16)2. 电场强度 (16)3. 电场力 (16)4. 点电荷电场的场强 (16)5. 场强的叠加 (17)6. 电场线的定义 (17)7. 电场线的性质 (17)8. 匀强电场 (17)9. 电场强度的求解方法 (18)10. 常见的几种电场的电场线的特点与画法 (18)11. 等效法处理叠加场 (19)12. 力学知识综合问题 (19)典型例题 (20)即时体验 (22)针对训练 (23)第4节电势能和电势 (26)要点精讲 (26)1. 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26)2. 电势能 (26)3. 电势——表征电场性质的重要物理量度 (27)4. 等势面 (27)5. 比较电荷在电场中某两点电势能大小的方法 (28)典型例题 (28)即时体验 (30)针对训练 (31)第5节电势差 (33)要点精讲 (33)1. 电势差定义2. 对电势差的三点理解 (33)典型例题 (33)即时体验 (34)针对训练 (35)第6节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37)要点精讲 (37)1.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跟电场强度的关系 (37)2. 等分法计算匀强电场中的电势 (38)3. 电场强度的三个公式的区别 (38)4. 等势面的两个特例 (38)5. 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 (39)典型例题 (40)即时体验 (41)针对训练 (42)第7节静电现象的应用 (45)要点精讲 (45)典型例题 (47)即时体验 (48)针对训练 (49)第8节电容器的电容 (51)要点精讲 (51)典型例题 (52)即时体验 (54)针对训练 (55)第9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58)要点精讲 (58)1. 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两种方法 (58)2. 带电粒子的重力的问题 (58)3. 带电粒子的加速 (58)4.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 (58)5. 示波管的原理 (59)6. 带电粒子飞出偏转电场条件的求解方法 (60)7. 对于复杂运动,通常将运动分解成两个方向的简单运动来求解 (61)8. 图像法处理矩形波电压问题 (61)9. 用能量的观点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62)典型例题 (63)即时体验 (65)针对训练 (67)本章总结 (70)专项突破 (70)真题演练 (73)单元测试 (76)第二章恒定电流 (79)第1节电源和电流 (79)要点精讲 (79)1. 电流 (79)2. 恒定电场 (79)典型例题 (80)即时体验 (80)针对训练 (81)第2节电动势 (82)要点精讲 (82)典型例题 (82)即时体验 (83)针对训练 (83)第3节欧姆定律 (84)要点精讲 (84)1. 欧姆定律 (84)2. 导体的伏安特性 (84)典型例题 (84)即时体验 (85)针对训练 (86)第4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87)要点精讲 (87)典型例题 (87)即时体验 (90)针对训练 (91)第5节焦耳定律 (93)要点精讲 (93)典型例题 (93)即时体验 (94)针对训练 (95)第6节电阻定律 (96)要点精讲 (96)1. 电阻 (96)2. 电阻定律 (96)3. 电阻率 (96)典型例题 (96)即时体验 (97)针对训练 (98)第7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99)要点精讲 (99)典型例题 (100)即时体验 (102)针对训练 (103)第8节多用电表 (104)第9节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04)第10节简单的逻辑电路 (104)要点精讲 (104)1. 欧姆表的原理 (104)2. 多用电表 (104)3.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04)4. 逻辑电路 (105)典型例题 (106)即时体验 (110)针对训练 (113)本章总结 (114)专项突破 (115)真题演练 (117)单元测试 (120)第三章磁场 (125)第1节磁现象和磁场 (125)要点精讲 (125)1. 磁现象: (125)2. 磁场 (125)典型例题 (125)即时体验 (126)针对训练 (127)第2节磁感应强度 (128)要点精讲 (128)1. 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 (128)2. 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128)3. 对于磁感应强度的理解: (128)典型例题 (128)即时体验 (129)针对训练 (130)第3节几种常见的磁场 (132)要点精讲 (132)1. 磁感线 (132)2. 几种常见的磁场 (132)3.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132)4. 匀强磁场 (133)5. 磁通量 (133)6. 安培力的方向 (133)7. 安培力的大小 (133)8. 磁电式电流表 (134)典型例题 (134)即时体验 (137)针对训练 (138)第4节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140)要点精讲 (140)典型例题 (140)即时体验 (142)针对训练 (143)第5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145)要点精讲 (145)1. 洛伦兹力的方向和大小 (145)2. 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145)典型例题 (145)即时体验 (147)针对训练 (148)第6节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150)要点精讲 (150)1.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150)2. 回旋加速器 (150)典型例题 (151)即时体验 (153)针对训练 (154)本章总结 (156)专项突破 (157)真题演练 (158)单元测试 (161)期中试卷 (166)期末测试 (171)参考答案 (175)第一章静电场本章主要研究静电场的基本性质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电容器与电容等,本章基本概念多且抽象,许多知识要在力学知识基础上学习和运用,因此学习中应注意复习必要的力学知识,以便能够自然地把力学和电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1. 静电的产生(1)摩擦起电(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如图1所示,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

图1使A、B感应带电的操作步骤,如图2所示。

图2①使带电体C(如带正电)靠近相互接触的两导体A、B。

②保持C不动,用绝缘工具分开A、B。

③移走C,则A带负电,B带正电。

如果先移走C,再分开A、B,那么原来A、B上感应出的异种电荷会立即中和,不会使A、B带电。

2. 电荷守恒定律(1)起电的本质在多种起电方式中,都会使原来中性的物体带电,但无论带正电或负电,电荷只不过发生了转移,并没有凭空产生,在任何情况下,电荷都是守恒的。

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当原子所含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时,物体不显电性,当物体受外界的影响,电子发生转移时,原子内电子数与质子数不再相等,这时物体就带电了。

可见,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只不过是电荷发生转移的过程,电荷并没有产生或消失。

注意:在物质内部,原子核是相对固定的,内部的质子更不能脱离原子核而移动,所以起电过程中,转移的电荷都是核外电子。

(2)电荷守恒定律大量事实证明:切起电过程其实都是使物体上正、负电荷分离或转移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电荷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生,只能使原有的电荷重新分布。

由此就可以总结出电荷守恒定律:一个孤立系统的总电荷(即系统中所有正、负电荷之代数和)在任何物理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

所谓孤立系统,就是指它与外界没有电荷的交换。

电荷守恒定律也是自然界中一条基本的守恒定律,在宏观和微观领域中普遍适用。

(3)在一定条件下,电荷是可以产生和湮没的,但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如一对正、负电子的湮没,转化为一对光子;一个中子衰变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这两种情况带电粒子总是成对湮没和产生,两种电荷数目相等,正负相反,而光子或中子都是中性的,本身不带电,所以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因此电荷守恒定律也可叙述为:电荷是物质的属性,它不是凭空产生或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

(4)电荷守恒是自然界重要的基本规律之一。

3. 电量、元电荷(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常用符号Q 或q 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 表示。

(2)元电荷:电子所带电荷量是最小电荷量,人们把这个最小电荷量叫做元电荷,用e 表示。

实验表明,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 ,或者是e 的整数倍,e=1.60217733×l0一19C ,计算中可取e=1.60×10一19C 。

这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设计的油滴实验,取得了上千组数据,得到的结论。

(3)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 与电子的质量m e 之比,叫做电子的比荷。

m q=1.76×l011 c /kg 。

4. 验电器检验电荷的原理和方法验电器的原理是根据同种电荷相吸引,异种电荷相排斥的规律设计而成。

另外还要掌握其起电的本质,那就是在验电器的金属小球和金属箔间能转移的电荷只能是电子。

5. 点电荷(1)点电荷是只有电荷量,没有大小、形状的点。

是理想化模型。

类似于力学中的质点,实际中并不存在。

(2)条件:如果带电体之间距离比自身的大小大得多,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相互作用影响很小,就可以忽略形状、大小等次要因素,只保留对问题有关键作用的电荷量,这样的处理会使问题大为简化,对结果又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物理学上经常用到此方法。

(3)一个带电体能否看做点电荷,是相对于具体问题而言的,不能单凭其大小和形状确定。

例如,一个半径10cm 的带电圆盘,如果考虑它和10m 处某个电子的作用力,就完全可以把它看做点电荷;而如果这个电子离圆盘只有1 mm ,那么这一带电圆盘又相当于一个无限大的带电平面。

典型例题【例1】 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 、B ,分别带有电荷量Q 1=6.4×10-9C ,Q 2=-3.2×10-9C ,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解析】 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