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论文
世界上最牛的博士论文

世界上最牛的博士论文作者:豆瓣来源:《高中生·青春励志》2011年第10期(一)最牛博士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
(二)最牛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吗?”(三)最牛博士论文发表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SIMS1971年在《数理统计年鉴》上发表了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
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得懂。
于是他投给了最牛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四)其实以上三个例子,虽然非常值得人敬佩,但是,我认为最牛的博士论文、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甚至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就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
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逻辑哲学导论》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
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的这部天书。
因此,出版商找到他的老师罗素。
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
书终于出版了,却遭到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的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
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
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和魏斯曼。
哲学导论论文

什么是“好的人生”?翻译学院唐文婕10321142Email:381403648@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大行其道,影响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一个讲求效率和竞争的社会,使得人们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定位于获得成功和权力上,认为有了它们人生就是好的人生,可是这样的人生追求给我们的道德带来了冲击,如极端的利己主义。
我不禁想问:什么样的人生才是一个好的人生?如果是金钱和权力,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得到了它们的人不快乐甚至自杀?如果不是这些,是快乐,幸福这些主观的感受吗?“我怎样过我的人生,我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应该成为每个人思考的哲学问题。
一,四种主要的关于“好的人生”的学说快乐主义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伊壁鸠鲁提出了“快乐主义”学说,认为好的生活应该是从生活中得到尽可能多的快乐。
但是伊壁鸠鲁本人也承认快乐有分好坏,过度地纵欲享乐不能带来一个真正愉快的人生。
伊壁鸠鲁眼提倡的是简单的快乐、安宁和平静,提倡心灵的快乐和朋友间的友谊。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快乐的,所以将快乐主义作为好的生活判断标准对很多人来说具有极其的吸引力,但亚里士多德却认为快乐并不等同于好的人生,人生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好的生活关键在于“令人满意的活动”,而不在于快乐本身。
快乐更像是一种额外的奖励。
他认为人生中有些活动是极端痛苦的,如经受一项严格的测试,但这个活动本身是富有挑战的,它仍然可以产生一种有意义的快乐。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奥兹所做的“快乐箱”的实验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即很少人愿意过只有感官快乐的人生,痛苦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意义。
成功成功本身包含有很多元素,我觉得得到权力也可以囊括其中。
现代社会中,好的生活往往被等同于成功。
这个似乎不需要费力思考也可以理解。
平常聚在一起讨论某人过得好不好时,大家都会用成功这个词来概括。
好比我们在学生时代,成功就是学习好,只有学习好了,外界才会认可我们,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那段学生时代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个失败者。
哲学导论论文

哲学导论论文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存在与意义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哲学中,人们探讨着宇宙的奥秘,思考人生的意义,寻求真理和智慧。
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伟大哲学家在当时开创了哲学的先河。
本论文旨在介绍哲学导论,讨论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哲学的定义及基本概念1.哲学的定义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爱智慧”。
它是研究人类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学科,涉及到宇宙、人类及人类行为的普遍问题,是一门富有普遍意义的学科。
哲学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存在、知识、价值、道德、美等方面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概念哲学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形而上学是研究宇宙、存在及实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过程及认识能力的学科;伦理学是研究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的学科;美学是研究美、艺术及审美的学科。
这些基本概念构成了哲学的主要内容。
二、哲学的主要内容1.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首要问题,研究的是宇宙、存在以及实体的本质和规律。
它关注着宇宙的起源、结构及本质,试图揭示宇宙的奥秘。
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和神学等分支,涉及到对于宇宙、存在和神的探讨。
2.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及认识能力的学科。
它关注着知识的来源、结构及限度,探讨着人类认识的本质和途径。
认识论包括经验论、理性论、唯心论和唯物论等分支,涉及到对于现象、实在和真理的探讨。
3.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着道德的本质、价值及行为的规范,探讨着人类行为和价值的问题。
伦理学包括道德实证主义、道德规范主义、道德关怀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等分支,涉及到对于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性的探讨。
4.美学美学是研究美、艺术及审美的学科。
它关注着美的本质、艺术的功能及审美的标准,探讨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感悟。
美学包括审美经验、艺术创作、美的表现和艺术理论等分支,涉及到对于美的价值、艺术的特征和审美的感受。
哲学导论论文

哲学导论论文从哲学史看,机械唯物主义有几个显著的特征......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哲学导论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哲学导论论文篇一人类在其生活的漫长岁月中,一直在探索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关于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从古代的朴素形态转变成为机械的形态,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
一、机械唯物主义的特征从哲学史看,机械唯物主义有几个显著的特征:1、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
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动物和其它,其规律就是机械规律。
换言之,用十八世纪杰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拉美特里的说法“人是机械”“动物是机械”。
2、人的个性的不同,是由其身体决定的。
3、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
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二、机械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的唯心主义观念论。
哲学导论论文

哲学导论论文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至今一直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以其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体系为人们提供了思维的指导和理论的支撑,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文旨在通过对哲学导论的探讨,来深入了解哲学的本质、历史和主要学派,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对哲学全貌的理解和认识。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语的“φιλοσοφία”,意为“爱智慧”。
哲学是人类对宇宙、生命、价值等基本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是一种超越经验和科学的思辨活动。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是对真理的追求和思考;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哲学定义为对存在本身的研究。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哲学是人类对宇宙、生命、人性等基本问题的探讨和思考,它超越日常经验和科学,探究更加基本和普遍的规律和真理。
二、哲学的研究范畴哲学的研究范畴非常广泛,包括了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
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规律,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和思维活动的原理,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价值的原则,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本质,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和社会理论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哲学的发展历程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等时期。
古代哲学以希腊哲学为代表,包括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等;中世纪哲学以基督宗教哲学为代表,包括奥古斯丁的神学、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哲学等;近代哲学以启蒙运动为标志,包括笛卡尔的怀疑论、休谟的经验论、康德的批判哲学等;现代哲学则包括了存在主义、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等多个思潮和学派。
这些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思维活动的发展轨迹,对人类思维和文明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哲学的主要学派哲学的主要学派包括了实在论、唯心论、辩证法、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多个流派和思潮。
实在论强调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和客观存在的独立性,包括自然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唯心论强调主观意识和精神活动的重要性,包括意识唯心主义、绝对理念唯心主义等;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等;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和科学的重要性,包括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实证主义等;存在主义强调存在的个体性和选择性,包括萨特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等。
浅论科学理性思维的局限性

浅论科学理性思维的局限性⼗九世纪末⼆⼗世纪初,确切地说是 1900年8⽉6⽇这⼀天,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数学家代表⼤会上,年⽅38岁的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上讲台,提出了影响整个⼆⼗世纪数学发展的23个数学问题,其中第⼆个问题就是“算术公理的⽆⽭盾性”问题。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希望⼀劳永逸地解决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
希尔伯特曾经提出⽤形式主义计划的证明论⽅法加以证明。
但当哥德尔证明了⼀阶谓词逻辑系统的⽆⽭盾性之后,却在1931年发表了⼀篇题为“论数学原理中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及有关系统”的论⽂,给出了否定证明,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可以这么说,不了解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就不了解⼈类已达到的智⼒⽔平与⼈类理性奋⽃的历程。
简单地说,哥德尔定理是西⽅科学理性分析思维极致的结果,其指出的就是理性科学思维的局限性。
于是,对于执著于⼀致性的理性思维,必然会带来各种局限性界限的限制,包括概念界限的限制、⽅法界限的限制和⽬标界限的限制。
⾸先,由于概念分别在理性思维中的决定性作⽤,理性科学研究往往最终以各种层次的概念分类体系作为结果。
在这其中,出于科学完备性追求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产⽣⼀些科学概念的泛化现象,与⼀致清晰的概念分别宗旨相背离。
这⾥,所谓科学概念的泛化是指⼀些科学概念具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功效:只要从给定这样的概念⾓度出发,那么天地万物⽆不具有这种概念所规定的本性。
⽐如像结构主义倡导的“结构”概念、系统论倡导的“系统”概念、⾮线性科学的“⾮线性”概念、分形⼏何学的“分形”概念等等,都是这种可泛化性科学概念。
这就是科学思维中概念界限的限制:科学概念体系的⼀致性要求与科学研究完备性追求之间的⽭盾,超越了科学概念思维的界限。
除了科学概念界限的限制外,在科学研究中对科学思维制约更为突出的是科学⽅法界限的限制。
且不说科学永远只能运⽤可预知的科学⽅法来进⾏受限的研究这本⾝的限制(“灯下寻针”隐喻:不管针掉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有光亮的灯下来寻针,因为没有光亮的地⽅根本不可能进⾏寻针活动),即使可预知的(现有)科学⽅法,像演绎⽅法、归纳⽅法和计算⽅法,对于把握科学真理⽽⾔,也⽆不都有本质上的、不可克服的局限性的。
关于哲学毕业论文优秀范文欣赏(共3篇)

关于哲学毕业论文优秀范文欣赏(共3篇)说到哲学想必对于很多的小伙伴们来说应该都不会陌生了吧,它主要是由人的终极求知本性和人类生存、生活实践的终极需要所推动,应这种终极本性和需要而诞生。
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哲学方面的论文来供大家欣赏。
第1篇:霍布斯与现代政治哲学方法论的奠基蒋小杰摘要: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方法是建构主义,这一方法的奠基者是霍布斯。
他为这一方法铺就了认识论的基础,涂抹了实践理性的底色,并初步提供了建构主体、建构程序以及建构产出等基本构件。
他对这一方法非自觉的初步应用基本型构了现代政治哲学的进展。
但需要明确的是,霍布斯的工作只是为这一方法论进行了奠基,其本人并不就能称为建构主义者,他对这一方法的应用存在着严重的普遍性不足的缺陷。
不过,这反倒使得方法论的探讨呈现为开放性,为康德的道德建构主义、罗尔斯的政治建构主义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关键词:建构主义;政治哲学方法论;霍布斯;罗尔斯政治哲学理论体系的创建始终面临着对自身所持有的正义规范予以正当性证成的任务,这一任务已然承带了对正当性证成方法的先在选择。
在现代政治哲学的语境之内,由于主体性资源的开掘,特别是在康德掀起对主体理性能力的批判之后,政治哲学体系的创建与证成方法的选择愈益成为二而一之事,至1980年代罗尔斯旗帜鲜明地提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现代政治哲学的方法论才最终得以定型。
在此之后不断的调整和更新中,“建构主义”因其所具有的综合性和一般性的特质,能够较好地兼容诸如直觉主义、功利主义、基础主义及历史主义的证成范式,逐渐被认可为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方法。
建构主义方法并不是在罗尔斯这里才遽然而成,而是现代政治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有学者甚至还疑惑性地提出了“是否在逻辑上导致了三个阶段的划分,即从霍布斯(近代政治哲学的开端)到康德(以理性为最高原则的经典启蒙观念),再到罗尔斯(现代政治哲学的复兴与自觉的建构主义――主要从方法论上来考虑)?”当然,目前还只是明确了康德与罗尔斯两者在建构主义方法论确立过程中的凿凿地位,而对霍布斯的地位持保留态度,认为有待“详细的阐述”。
世界上最牛的论文

世界上最牛的论文来源:崔小漾的日志1、最牛逼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就已经发表在最权威的期刊上,且鉴于论文很长,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
2、最牛逼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的那些个教授们紧张恍惚到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被誉为“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委员会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3、最牛逼论文投稿,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论文的审稿人,最后只能原样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Christopher Sims(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
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
于是投给了最牛逼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
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其实以上三个例子,虽然非常值得人敬佩,但是,我以为最牛的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甚至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剑桥大学学术思想界公认的领袖人物。
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大人物剑桥教授摩尔先生与他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他的一些喃喃自语!因此,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由于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学位委员会拒绝。
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就的,仅数万字,就是那本《逻辑哲学论》,但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人能够读懂他的这部天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定论?自由意志!
——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班韩朋飞(11335050)
邮箱:myselfgod@
决定论
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
决定
论认为凡事都有原因,种种原因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同时决定了我们下一步的行动,世
界是照着这样的“原因—行动—结果”的模式发展,所以我们是没有个人自由、自由意
志去选择自己所要做的事情。
决定论定义了:没有人可能做不同于事情实质的事情,每
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只能遵从而不可能去改变事情的发展。
决定论的论证是:因为每个人的行动都具有自然充分的原因,一个人的行动如果有自
然充分的原因,那么一个人的行动就是不自由的,所以每个人的行动都是不自由的,从
而推出每个人都没有自由意志。
对于决定论的论证,“每个人的行动都具有自然充分的原因”是合理的,每个人在做
出选择的时候都具有自然充分的理由,比如我会选择上中山大学是因为我的分数不够上
香港中文大学,在我可以选择的几个大学中,中山大学在珠江三角洲这片开放的土地上,
对我来说它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我选择了中山大学,所以每个人的每次行动都具有自
然充分的原因。
但是“一个人的行动如果有自然充分的原因,那么一个人的行动就是不
自由的”,这条前提显然是错误的,难道每个人做事不需要理由?理由多从而做出自己
的选择也是不自由的?还是以我为例,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摆在我面前的有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三所大学,我选择任何一所大学的理由都是充分的,我可以选
择任何一所,最后我选择了中山大学。
决定论者可能会说,是种种原因使你一定会选择
中山大学,你那时看似有三个选项,其实早已安排好的你一定选择中山大学。
但是假定
我选择了武汉大学或者华中科技大学,那么决定论者一定会继续鼓吹是种种原因让你选
择武汉大学或者华中科技大学,如此一来,决定论者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论证
自然也因为自相矛盾而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如果决定论正确,那么我的人生早已决定好了,所以这次“哲学导论”课的考试我到
底能不能过,会不会挂科,这篇论文老师的品分都已经决定了,那么这样我就完全可以
不用去考试,不用写论文,因为这一切都决定了!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只有我们去上课,参加考试,写论文才能决定我们的分数,会不会挂科等等。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通
过自己的选择,从而决定了自己的人生。
决定论者只是看到了我们被决定的人生,而没
有在出这个所谓的“已经决定好的结果”之前,每个人所作出的选择和努力。
所以我们
每个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同时,现代科学也能解释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比如,为
什么亚马逊雨林一只小小的蝴蝶就可以引起西太平洋上一场热带风暴。
自由意志
“真正的自由被认为是指人在道德实践意义上具有不受自然律束缚、摆脱肉体本
能而按自身立法行事的自由意志、人的理性在对象方面建立了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但却因此使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人的同一理性在实践中却能够不受自然律束缚,而按它自身一贯的自由意志的普遍规律行事。
人在一切自然必然性面前就仍
然是完全自由的,他完全可以不按道德律(绝对命令)办事,但他内心很清楚他
本来“应当”怎么做,而且只有那样做了,他才真正是个自由人。
”——康德
“所以道德性依乎我们自己,过恶依乎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有权利去作的事,也有权利不去作。
我们能说‘不’的地方,也能说‘是’。
如果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不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如果不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
”——亚里士多德
概括起来,自由意志是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完全凭自己的意志去决定一件事情,并且这件事情有多种选择。
(What our lives really mean are our choices)这种自由可以很好的解释我们在自己选择之后所产生的种种情绪,比如我们在失败后的郁闷、失望;在获得成功的时候的高兴、愉悦······如果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决定好的,那么我们怎么可能出现以上的感情呢?难道一件事情之后的感情也是决定好的?那我们生活就完全没有意义的!现实是我们的生活处处精彩,我们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现代科学界也证明我们拥有自由意志。
英国伦敦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派屈克·海嘉德(Patrick Haggard)通过一系列实验:“通常,人们都相信做某个动作时,比如天冷了,伸胳膊去取衣服,我们做这个动作是因为我们想要这样做了。
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想要执行某个动作首先独立产生于大脑的某个领域,接下来我们只是感知到执行某个动作的意愿,然后我们才做这个动作。
更确切地说,一方面我们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了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法选择执行这个动作的精确时间。
”
每个人都具有自由意志,所以我们的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里面,努力开拓自己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