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英哲学导论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简明哲学通论读后感

简明哲学通论读后感

简明哲学通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分析简明哲学通论的优点和长处
内容简明扼要:简明哲学通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哲学的核心概 念和原理,使得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哲学的本质。
结构清晰:该通论采用清晰的结构,将哲学的主要领域和问题进行 了分类和梳理,使得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哲学的各个分支。
观点客观中立:简明哲学通论在阐述各种哲学观点时,保持了客观中 立的态度,避免了主观偏见和片面性。Βιβλιοθήκη 简明哲学通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介绍简明哲学通论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简明哲学通论的主要内容: *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 哲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 哲学的本体论、 认识论和方法论 * 哲学的价值与意义
• *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 * 哲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 * 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 * 哲学的价值与意义
对简明哲学通论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增加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案例来 解释抽象的哲学 概念,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和应 用。
更新内容:随着 时代的发展,哲 学观念也在不断 更新,建议简明 哲学通论的内容 能够及时更新, 反映最新的哲学 研究成果。
增加互动环节: 在书中增加一些 互动环节,如思 考题、讨论题等, 让读者能够更好 地参与到学习中 来,提高学习效 果。
改进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对于一 本书的影响也非 常大,建议简明 哲学通论的版面 设计能够更加简 洁明了,易于阅 读和理解。
对未来学习和思考的展望
阐述未来学习和思考的方向和目标
深入学习哲学理论:探索更多哲学理论,提高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拓展知识领域: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想 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对不同观点进行评估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 实践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哲学方法的个性化特征及其普遍性意义

哲学方法的个性化特征及其普遍性意义

・治学笔谈・(《哲学动态》2003年第7期)哲学方法的个性化特征及其普遍性意义李景林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1000875)〔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3)07-0046-04哲学迄今尚未形成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定义。

哲学是什么,可谓是一人一义。

看来,我们不能也无必要去找出一个为人所公认的哲学定义。

这与哲学的特性有关。

在我看来,从功能性上讲,哲学乃是在其个性化的方式中表达出其普遍性的理念的。

张世英先生在《哲学导论》中讲,哲学以思考普遍性问题为起点。

他引黑格尔的话说:“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

”“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为无所不包的存在,……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

”[1]张先生认为科学亦讲普遍性问题,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哲学所讲的普遍性是“最大最高的普遍性”。

[2]说哲学以思考普遍性问题为起点,这是对的,但还不够全面。

哲学与科学都讲普遍性的问题,但二者的区别,似乎不是用哪个普遍性更“大”能说得清楚的。

二者所讲的普遍性以及表现此普遍性的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在普遍性问题上,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哲学的对象非实证意义上的对象。

凡科学皆有其具体的对象,哲学则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对象是超验的,不能用经验加以实证。

对超验的对象不可能达到一致的结论。

康德说超验的理念只能导致二律背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在这相反的命题之间,还可能有无数不同的结论。

从哲学史来看,中西哲学都起源于意识整体性的分化。

按海德格尔的看法,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前的希腊思想还不能称作哲学,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还不是哲学家,他们是“更伟大的思者”。

他们的思想特征表现在赫拉克利特所提出的“爱智慧的”一词中。

“爱”或“热爱”的意义,意味着响应于逻各斯,即臻于事物之间原初的相互协调、相互结合、和谐一致。

“智慧”意即“一(是)一切”,或者说,“一切存在者在存在中”,“存在把一切存在者聚集起来,使存在者成为存在者”。

哲学导论读后感

哲学导论读后感

哲学导论读后感读哲学导论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超级大脑迷宫,每一个转角都可能藏着让你惊掉下巴或者让你挠破头皮的思想宝藏。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像个迷失在大雾中的旅人,那些哲学家们的名字和他们的理论就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在我耳边绕来绕去,却怎么也抓不住重点。

比如说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一开始就想:“啥?这世界上的东西还有个啥完美的理念在天上飘着?”感觉就像有人告诉我,我家那只整天懒洋洋的猫,在某个神秘的理念世界里有个超级完美、超级优雅的原型,而我家这只只是个蹩脚的模仿品,这可真够奇怪的。

但是随着慢慢读下去,就像雾渐渐散去一样,我开始发现这些看似荒诞的理论背后其实有着很深刻的道理。

就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家伙可真够聪明的。

他就像一个超级侦探,怀疑这怀疑那,把周围的一切都当成是可能骗人的假象,最后发现,不管怎么样,只要我在思考,那我肯定是存在的呀。

这就好比在一个充满骗子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个绝对不会骗自己的证据,那就是自己的思考。

我当时就想,这家伙躺在床上想这些的时候,脑袋得多疼啊,不过也真的很厉害。

再说到尼采,这个狂人就像一阵旋风刮进了哲学的世界。

他说什么“上帝死了”,这可把当时的人吓得不轻。

但他其实是在告诉大家,我们不能老是依赖那些传统的、既定的价值观,要自己去创造价值。

就像我们不能总是等着别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得像个勇敢的探险家一样,自己去寻找和定义。

这就好比在一个游戏里,以前都是按照固定的规则玩,尼采却跳出来说:“咱们自己定规则玩,那才带劲!”读完哲学导论,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刚刚学会了几招魔法的小巫师,看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都会忍不住多思考一下背后的原因。

虽然我不敢说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那些高深的哲学思想,但就像在海边捡到了一些漂亮的贝壳,每一个贝壳里都藏着一点智慧的珍珠,拿在手里把玩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而且我还经常会想,要是把这些哲学家们都聚在一起开个派对,他们肯定会吵得不可开交,那场面一定超级有趣。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书籍基本信息(如果已知)- 作者。

- 出版年份、出版社(如果已知)二、整体印象与主题理解。

- 初读感受。

- 对哲学导论这一主题的宏观把握,例如如何引导读者进入哲学的世界,是从历史脉络、问题导向还是其他角度出发。

三、核心内容梳理。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 存在与意识。

- 书中对存在和意识关系的阐述,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观点介绍。

- 举例说明存在与意识关系在实际哲学思考和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 真理与价值。

- 关于真理的定义、检验标准等内容的读书笔记。

- 价值判断在哲学中的位置,不同哲学流派对价值的理解差异。

2. 哲学的主要流派。

- 古代哲学流派(如古希腊哲学)- 介绍书中提到的主要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其核心思想。

- 该流派的思想特点、研究方法以及对后世哲学发展的影响。

- 近代哲学流派(如经验主义、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以洛克、休谟为例)的主要观点,如知识来源于经验的论证过程。

- 理性主义(以笛卡尔、莱布尼茨为例)的核心思想,如天赋观念等概念的解读。

- 两者之间的争论焦点及其对现代哲学发展的意义。

- 现代哲学流派(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 实用主义的“有用即真理”观点的理解与批判。

- 存在主义对人的存在、自由、责任等概念的独特见解。

四、重要哲学概念剖析。

- 选取书中一些关键且较难理解的哲学概念,如“形而上学”“辩证法”等。

- 概念的定义、内涵。

- 该概念在哲学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哲学家对其的运用和发展。

五、哲学思考方法。

- 书中提到的哲学思考方式,如逻辑分析、反思、追问前提等。

-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哲学思考,可结合书中的具体案例或自己的思考实践。

六、个人感悟与思考。

- 对书中内容的共鸣点,哪些观点给自己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或者启发。

- 对哲学学习的新认识,例如哲学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 对书中某些观点的质疑或者不同看法,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反驳或者补充的观点。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篇一: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二】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二二、哲学的诞生8.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起源:古希腊的神话、神谱学、创世说和宗教所隐含的理论倾向为哲学作了准备——对世界作出解释,追问万物的起源。

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8年)——“水是万物的始基。

”不仅放弃向神求助动因,而是求助自然本身的解释,这就提出了思想对感性之超越,同时也确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西方传统中的知识本性: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思维之能力即为理性,思维之本性即在于它对实在之真相的把握。

由泰勒斯到苏格拉底,是由自然是在知识的追寻到人自身真相的追寻。

9.“穷神知化”:中国哲学的起源不同的知识观念,通往真理的门路也自不相同,中国思想的重点在于人的生命实践,而不重理智的思辨,不重逻辑上的严密推演,更无对观念或概念下定义的兴趣。

“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周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中庸》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西方表现为由知识论出发的形而上反思,中国则表现为以“生命”为中心的形而上反思。

各有短长。

“六经”是中国哲学的发祥地。

10.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对于数学真理的世界性,哲学真理是否也应如此呢?哲学思考所揭示的真理和人的文化生命不能脱离,要通过人的个体生命来体现。

在观念、概念上被了解、被表达的同一个哲学真理,由不同的生命个体通过奋斗去体现,就有不同,普遍性会受其限制。

民族生命实践的特殊性,在于其精神传统。

源自不同的生命实践产生不同的思想哲学,在各自生命实践的历史展开中彼此启发,是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世界哲学”非但不值得期待,还应该尽力保持发扬思想的多样性,以避免偏蔽和枯竭。

没有比较、对话就没有深入的理解,何为比较、对话?就是要在分清异同的前提下共生共荣。

王德峰教授最后对于现状的无奈让人叹息,也让人清醒,但我确信这绝不是借口,勇力的前行必从清醒开始,还要负重。

张世英:哲学应把人生境界提升到“万有相通”

张世英:哲学应把人生境界提升到“万有相通”

2018年第6期编者按:2018年8月13日到20日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WCP)于北京召开前后,文汇报文汇讲堂工作室联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华东师大哲学系共同向公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聆听世界哲人,亲近当代哲学———庆贺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录”。

《船山学刊》本期隆重推出联合采访组对张世英教授、杜维明教授、杨国荣教授三位大家的采访稿,以飨学林。

张世英:哲学应把人生境界提升到“万有相通”① 2011年1月10日,首届未名论坛“中西马高端对话”在北京大学召开,从西哲角度发言的学者是张世英先生,主持人介绍说已经90高龄。

我暗暗吃惊他思维的清晰。

2018年3月3日,我在邮件中向张世英先生提及此事。

8日上午,走在北京近郊回龙观某小区的路上,张世英先生随笔里描绘的西南联大的“镜头”一一浮现,不免兴奋:我是去聆听一个世纪啊。

年届97周岁的张世英先生已在家中整装等待,随后分两个半天,近5小时的采访展开。

上午的阳光从窗外慢慢挪进客厅采访的沙发,从西南联大求学到黑格尔研究、新世纪后创建“万有相通”哲学,直到即将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张世英先生娓娓道来,条理清晰,谈到兴头上还会露出幽默和顽皮劲“跑调”一会儿,引得我和一旁旁听的古稀年的女儿哈哈大笑。

我不禁遐想,如果不是当年家境贫苦,休学两年失去了直升清华研究生的机会,以其超强的逻辑性,跟着金岳霖先生,世上是否会多一位分析哲学大家呢?访谈的尾声,他突然叹息一声,说:我最近愈发感到紧迫,夜里也会因为哲学思考而醒。

追问之,便答:“朝闻道,夕可死矣。

”中国哲学何为?哲学何为?还有一些思考来不及写了。

临走前他送我一本2016年底出版的《九十思问》,说是提前三天为我网络购买。

回来读完此书,这许是他95岁时给自己的留念,但更是给世人的礼物,张老客厅里那幅遒劲秀丽的书法再次浮现:“思如泉涌,笔随云飞,九十五岁张世英(书),二 一六年四月。

”一、哲学之缘与轨迹文汇:您谈到自己最喜爱老庄哲学和陶渊明的境界,这和您父亲张石渠先生自小教您读《论语》《孟子》《庄子》《古文观止》等,并每周要写一篇文言作文不无关系,而他在1938年武汉沦陷后,辞去市区小学教职在家务农的风骨,更有直接的垂范作用。

时代哲思高远境界——我心目中的哲学家张世英先生

时代哲思高远境界——我心目中的哲学家张世英先生

人们常说,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浮躁、浅薄、忙乱的时代。

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置身其中的是一个伟大而充满创造力的社会转型时代。

伟大的时代呼唤先进的思想理论,同时也催生先进的思想理论。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从根基上深深触动着自轴心时代以来形成的人类思维基本框架和基本价值体系;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能够把那么多异彩纷呈的学说、观念、思潮汇聚在一起,融合激荡,沉浮积淀,澄之不清,扰之不浊;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给人们提供了如此宏阔、如此复杂、如此深刻的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对人类未来命运所提出的挑战如此尖锐、如此根本、如此紧迫。

具体到当代中国这个社会历史时空,这些时代特性又显得更加鲜明、更加特殊、更加复杂。

环顾世界,放眼未来,我们也可以大胆而自信地预言,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将会像中华民族一样对人类未来文明格局重建和新的价值体系生成产生特殊重要的影响。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顶层建构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伟大时代需要哲学,也为新的哲学产生创设了必备的条件和土壤。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个时代是哲学家、思想家最好的时代。

倘能运用中国人自己的头脑,融合古今中外,把握时代脉搏,将时代问题、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加以哲学性的提炼和升华,我们这块古雅清新的土地一定会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伟大民族的哲学理论。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有一批埋头苦干的学者一直在坚定地、无畏地、沉静地进行着这种探索,在价值学说、人的学说、主体学说、个性学说和美学理论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每每想到这些,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张世英先生的形象,总把张先生的哲学追求和哲学体系的建构当做最令人仰慕的学术典范和时代标杆。

我以为,张先生的人生首先是哲学人生。

在他那里,哲学生命化,生命哲学化,哲学的探索贯穿于先生整个生命历程,也渗透在先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人说,称别的什么什么“家”时代哲思,高远境界—我心目中的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庞井君DOI:10.19324/ki.zgwypl.2016.06.010容易,称哲学家很难,中国学术界近现代以来没有产生真正的哲学家,只有研究哲学的专家和哲学史家。

《张世英文集 第6卷:哲学导论》读书笔记模板

《张世英文集 第6卷:哲学导论》读书笔记模板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张世英文集·第6卷:哲学导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张世英(1921年5月-2020年9月10日),生于湖北武汉,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美学家、哲学教育家、 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黑格尔 全集》中文版主编,其他主要著作有《中西文化与自我》《天人之际》《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等。 2020年9月10 日上午逝世,享年100岁。
张世英文集·第6卷:哲学导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作者介绍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导论
英文
作者

导论 历史
世界
哲学 哲学
认识论
境界
结构张世Leabharlann 审美人生意识
含义
道德
语言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第六卷收《哲学导论》一书。此前出版的《天人之际》一书,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讲了作者从主客关系式 的传统形而上学(又称"在场形而上学")到人与世界融合为一、注重现实生活的哲学转向。其后,作者花了几年 时间,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西方现当代建立在人与世界融合为一基础上的"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生活哲学。 至此,作者在这两本书中大体上已形成了一系列属于个人的哲学观,所涉及的领域除哲学本身外,还包括美学、 伦理学和历史哲学。2001年上半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两位负责人要作者为本科新生讲授"哲学导论"课程,内容 就以作者近些年出版的东西为主,并要求作者在次年(2002年)初结束本课程的讲授时以教材形式出版《哲学导 论》一书,后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般地说,以"哲学导论(或概论)"命名的书,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 介绍、讲解哲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的教科书;一类是论述作者个人哲学观点的创作。《哲学导论》这本书属于 后者。不过,为了适应学员的需要,作者在各章节的起始还是对相关的基本知识作了一点很简单的介绍。这本书 算得是作者晚年的一本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体系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世英哲学导论》之审美观读书报告
财务132 周云瑶 209130630
张先生认为,哲学是关于提高人生境界之学,讲的是人对世界的态度或关系。

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占主导地位的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人与世界万物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通相融的、血肉相连的内在关系。

没有世界万物,人不可能存在;而没有了人,世界也就没有意义了。

这种关系如果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用语,就是“天人合一”,或“万物一体”、“万有相通”。

另一种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而所谓认识则是由此及彼的“桥梁”。

主体通过认识事物(客体)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主客二分”的关系。

张世英先生主张“天人合一”的审美观与诗意境界的哲学。

他在《哲学导论》第二篇“审美观”讲述了万物一体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是美的境界。

正如作者认为的:哲学乃是教人超越(不是抛弃)主客关系,在更高的基础上回复到不分主客、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整体,亦即从宇宙整体的内部体验到一种物我(包括人和己)两忘的境界,这就是最高的审美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其中很自然地也包含了一种“民胞物与”的伦理道德的感情和意志。

这样,科学与哲学、事实与价值意义之分就不是彼此外在的两个领域之分,而是对惟一的现实世界采取主客关系的把握方式和超越主客关系,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或把握方式)之分。

真、善、美的统一问题,应该可以从这里找到一条解决的途径和端倪。

我们需要在不同之中把握其相通、相融,就需要比思维更高的把握方式,即想象。

我对想象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把外在的对象看成是原本,而意识中对原本的摹仿或影像就是想象的东西。

这种按“原本——影像”的公式来理解想象,乃是旧形而上学的观点。

康德提出了另一种理解,他说“想象是在直观中再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

例如昨天的事物已经过去了,如何把它同今天的事情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呢?那就要把昨天的、已经不在场的事物“再现”出来,它是一种非现实的、潜在的出现,一种想象中的出现。

惟有通过这种出现,才能与今天当前的在场的东西结合为一个“共时性”的整体,正是这个整体构成我们想象的空间。

它使不同的东西——在场的与不在场的、显现的与隐蔽的、过去的与今天的……——互相沟通、互相融合。

终于想象赋予“物”以意义,是“物”成为天、地、神、人四重实在性的集合。

例如作为壶的壶,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容纳物体的场所。

壶的容纳在于它吸收了并保存了被倾注进去的东西。

吸收和储存由泻出的利用、赠与所规定。

壶给予水,赐予酒。

而在水中则滞留着泉,在泉中保留着石以及地的沉睡和天空的雨露。

在酒中,居留着地的滋养元素和太阳。

酒可以解人之渴,可以激励友情。

酒还可以倾于地上以祭神,可以在对崇高者的节日庆典上助兴。

于是壶集合了地与天、神与人。

审美意识由此而生。

审美意识不是认识,而是人与世界的交融。

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作者谈到思与诗或审美意识的关系问题。

思属于认识。

原始的直觉是直接性的东西,思是间接性的东西,思是对原始直觉的超越,而审美意识是更高一级的直接性,是对思的超越。

审美意识包含着思,渗透着思,而又超越之。

而超越主客关系的境界正是美的本质。

作者认为旧形而上学的美学叫做典型说,它要求说出事物是“审美”。

而现当代哲学的美学观则是“显隐说”,在于说明事物怎样从隐蔽处显现其自身。

它不是要抽掉同类事物中的不同性,而是从哲学存在论的意义上显示出当前在场事物之背后的各种关联。

比如从梵高画的农鞋显示出隐蔽在它背后的各种场景和画面即各种关联:如农夫艰辛的步履,对面包的渴望,在死亡面前的战栗等等。

正是这些在画面上并未出场的东西构成在场的画中的农鞋,否则在场的画中的农鞋就没有意义。

作者指出,“按主客关系式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则无审美意识可言;审美意识,不属于
主客关系,而是属于人与世界的融合,或者说是天人合一。

”婴儿处于原始的天人合一境界中,尚无主客之,可称为“无我”;有了主客二分,有了自我意识,称为“有我”;超越主客二分,达到高级的天人合,即达到了“忘我”。

《老子》中教人复归于婴儿,就这个意思。

审美意识是超越主客的产物,属于忘我之境,或物我两忘之境。

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二字。

所谓审美意识的直觉性、创造性、不较利害和愉悦性等等特点,都可以用超越性来说。

哲学家们都认为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而要真获得自由,则必须超越传统的主客关系模式。

所以光讲德育,不讲或不重视美育,则很难教人达到胸怀天地,海纳百川那种洒脱浩然的自由境界。

哲学本身就是美学。

笔者在这里提出问题:“审美”二字,从字义上理解,应该是主体去“审”客体的“美”。

如果没有主体去“审”,怎样产生客体的“美”呢?
建立真善美统一,有诗意境界的哲学。

张世英先生所推崇的是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在审美观这里也不例外。

张先生指出缺乏审美意识或诗意的传统哲学的终结,诗意境界哲学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

哲学家们现在都推崇真、善、美三者的统一,那么三者该如何统一呢?张先生通过阐释“显隐说”,来说明“万物一体”是集真善美三位于一体的:就某一事物之真实面貌只有在无穷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万物一体”之中才能认识到而言,它是真;就“万物一体”使人有“民胞”、“物与”的同类感和责任感而言,它是善;就“万物一体能通过在场的东西,从而达到不在场的东西,从而使鉴赏者在想象的空间中纵横驰骋、玩味无穷而言,它是美。

真善美三者的统一向世人展示了诗意的哲学境界,同时又反映出哲学中美学思维、真谛。

这一观点是对中西方哲学的总结,同时又是超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