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一、什么是哲学?1、苏格拉底(469-399BC)之死:共同体主义:个人及其自我最终是他或她所在的共同体决定的,共同体(国家)优先于个人;契约论的观点:个人和国家之间有一个默许的契约。
苏格拉底的教益:反思我们的生活,澄清我们的观念。
简单说,哲学就是对诸如生命,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应当相信什么、希望什么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探究。
对在大部分时间里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从未有过疑问或明确表达的想法根本质疑的过程。
比如,right/wrong, 杀人不对,为何?堕胎、安乐死。
自杀?知识(黑客帝国)。
钵中之脑。
2、“对智慧的爱“(philosophia):对真理的探究,一种批判的和系统的思考态度,而不是一个特殊的主题。
诸科学之王。
【ph.d】3、一种生活方式;二、如何做哲学:一种概念澄清和论证建构的活动(对概念、观点作出合理辩护,试图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结构关系,证明你所持的信念是恰当的,你需要发现与其他哲学家的观点的联系,区别,与不同意见者的争论)反思的、批判的、对话的活动。
不能只是一些想法-愿意为之而活的信念-融贯的-可辩护的。
:1)反思:我们未经思考就接受了很多东西,哲学首先要后退一步,尽可能明确清楚地说出自己观点。
通常,我们会认为我们相信某种东西,然而一旦小结石或试图写下来,就模糊不清了。
2)明确表达2)论证你的观点:明确表达并不能证明它就是值得相信的或有说服力的。
对我们的观点加以证明,并且能够经受住来自反对者的各种批评。
使大哲学家的观点成为你自己的。
二、哲学的领域形而上学:关于实在以及万物最终本性的理论。
有时被称为本体论。
伦理学:对善恶对错的研究,以及对道德原理和准则的辩护,有时被称为道德哲学。
认识论:对知识的研究,诸如“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是怎样知道某物的?”、“什么是真理?”这样的问题。
逻辑学:对合理思维和论证形式结构的研究。
宗教哲学:对宗教、宗教的本质以及相信或不相信上帝存在的各种理由的探究。
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哲学导论是哲学的入门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哲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
本文将对哲学导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哲学的定义、历史、主要问题、流派及代表人物等内容。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关于普遍性问题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宇宙的本原、存在的意义、人类的自由与目的以及价值等问题。
哲学的核心在于对于“为什么”、“怎样”等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二、哲学的历史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起源,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柏拉图重视理念的研究,提出了“理念哲学”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逻辑学的体系。
2.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督教哲学,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阿奎那等。
奥古斯丁强调信仰的重要性,阿奎那提出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
3.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哲学是人文主义的哲学,代表人物有培根、伽利略等。
培根提出了“知识即力量”的理论,伽利略提出了“相对论”的思想。
4. 近代哲学近代哲学包括了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洛克等。
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洛克则提出了“资讯论”的观点。
5. 现代哲学现代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一种批判与超越,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康德提出了“先验知识”的理论,黑格尔建立了“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6. 当代哲学当代哲学包括了现象学、存在论、分析哲学等,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的理论,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与时间”的理论。
三、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主要问题包括宇宙的本原、存在的意义、人类的自由与目的、价值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命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四、哲学的流派及代表人物哲学有多种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观点,代表了哲学的多元性与发展。
五、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包括理性分析、逻辑推理、经验观察等,这些方法是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哲学知识的获取途径。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第一章•何谓哲学:对哲学的理解应该从哲学一词的起源说起。
哲学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滥觞。
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一词被定义为“爱智慧气其实东方古代思想从东西方哲学所囊括的含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从西方演变而来的。
中国的大禹就曾说过:“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后人对此解释道:“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爱则民归之。
”可见,东方的先人也将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表现,哲学在先人眼里是一门使人聪敏的学问。
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
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
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
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
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1.哲学是非功利的。
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2.哲学具有反思、批评的高贵品质。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读书笔记近期读了《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这本书,第一次领悟到哲学方面的管理知识,深有感触。
该书宜常读,仔细领悟。
我的读后感是:管理就是管人理事,做好组织协调,共同完成事情。
一个会管理的组织是单位最大的财富,能使单位永立不败之地。
以下内容为读书笔记。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是一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精神。
虽主观上不索取,但在客观上却能从万物那里获取更为丰厚的利益回报。
利他即是利已,奉献即是索取,施舍即是获得。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埋头做事,低调做人。
知雄守雌,知荣守辱。
知道别人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已知彼,百战不怠。
对自己了解,对别人对社会各个方面均尽量去了解,才能扬长避短。
和光同尘,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人在社会上,不能锋芒太露,言语过苛,过于突出自己,就会败亡。
“四不”之德,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人一旦功成名就,就会以功臣自居,争名誉、争私利、争地位。
实践证明,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
“我有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管理者对自己的下属和社会民众要有慈爱之心,关怀之情。
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传统美德,建设现代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企业。
不敢为天下先,以退为进。
从本质上讲,“退”是为了“进”,“退”是“进”的一种手段。
“不言之教”,少说话多做事。
一是在教育方法上,“贵行而不贵言”,“身教重于言教”。
二是在“言教”上,强调“希言”重于“多言”。
在现实生活中,讲话要注意特定的对象、场合和背景,该说的一定要说,不该说的就一定不能说,说了反而不如不说的好,这叫“知者不言”;如果不看对象,不看场合,有啥说啥,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一生后悔,这叫“言者不知”。
物质快乐是一种“减法哲学”。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儒商面对着沉重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和多选择的机会,只有通过“减担”的简易功夫,减去疲惫,减轻烦恼,减去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减去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担子才会减轻。
王德峰 哲学导论 05语音 笔记

王德峰哲学导论 05语音笔记一、语音的定义和作用1. 语音是一种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思的符号系统。
它是人类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语音的作用包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交流、传承文化等。
二、语音的基本要素和特点1. 语音的基本要素包括声音的基本单位、音调、语速、语音的韵律等。
2. 语音的特点包括地域性、时代性、社会性、个体性等。
三、语音与语言的关系1. 语音是语言的形式组成部分,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
2. 语音与语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语言的重要表征和载体。
四、语音的心理和生理基础1. 语音在人类认知和感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人类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2. 语音的产生和表达涉及到声带、喉咙、口腔、舌头等生理器官的活动。
五、语音的社会文化意义1. 语音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反映着不同地域、民族、社会群体的特点和文化传统。
2. 语音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反映着语言的特点,还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内涵。
六、语音与现代科技的发展1.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语音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便捷地进行语言交流、信息传递,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
七、结语语音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语音的定义、基本要素和特点、与语言的关系、心理和生理基础、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语音,更好地利用和发展语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语音在语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基本工具。
语音作为一种符号系统,通过声音传递信息和表达意思,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语音的定义、基本要素和特点、与语言的关系、心理和生理基础、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语音,更好地利用和发展语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语音是一种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思的符号系统。
《哲学导论》复习(完全版)

《哲学导论》复习1、迄今为止人类精神在其中达到自觉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哲学是关于精神自身、关于文明之根基、关于人的文化创造之原动力的“知识”。
我们称这种知识为“智慧”。
智慧就是精神之达到自觉。
在某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或在某些伟大的宗教观念中,精神也曾达到了自觉,就是说,在伟大的艺术和深邃的宗教思想中也包含智慧。
所以在德国近代哲学家黑格尔看来,艺术和宗教皆以真理(“绝对精神”)为内容,故可与哲学并置。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
2、为什么可以在一种比喻的说法上说:“大自然把人只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与动物相比,人的器官未曾达到高度的专门化,人在本能装备方面也相当缺乏。
例如,人的牙齿既不是专吃植物的,也不是专吃肉类的,因此,自然没有规定人是食草动物或肉食动物;再如,人的生育并无季节上的限定,人的性活动也无特定的时期。
凡此都表明,就大自然自身的尺度而言,人的本能装备上是不完善的。
作为一个物种,人具有未完成性。
大自然似乎把人只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让人自己去完成那另一半。
人要么作为一个怪种而灭绝,要么去保持和发展幼年类人猿所具有的尝试和学习的能力,并且把尝试和学习看作是自己永远的任务。
3、柏拉图“理念论”的真理性因素是什么?(柏拉图“理念论”包含哪些真理)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观念世界比他同样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感觉世界更真实。
(真理比实践更真实)这一点立即使我们看到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所包含的真理性因素。
按照柏拉图的看法,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一个是感性事物的世界。
前一个世界是超感性的、非时间的,(因此是真实而不朽的)。
另一个世界由具体的感性事物所组成。
具体的感性事物都是理念的不完善的、易逝的显现。
这种学说表面看来是一种独断的唯心主义,但若认真去想一想,可以发现其中的真理因素。
柏拉图把这种观念(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尽管可以有真实性,文明却并不以之为基础。
文明不是奠立在关于自身活动与外部自然的“关系”的自为意识上,这种自为意识就是观念。
哲学导论 笔记 pdf

哲学导论课程笔记
一、哲学的定义与起源
1.哲学:爱智慧之学,探索人类存在、意义、价值及知识本性的学科。
2.起源:古希腊,哲学家们开始对自然、人类社会进行深入思考。
二、哲学的主要分支
1.形而上学:研究宇宙的本质和结构。
2.知识论:探讨知识的起源、范围和确证。
3.伦理学:研究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4.政治哲学:研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理念与原则。
5.美学:研究艺术、审美经验和美的本质。
三、哲学方法
1.辩证法:通过对话和反驳来探求真理。
2.分析法:深入研究概念、语言,以求精确。
3.现象学:关注经验世界的现象,分析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4.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责任。
5.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分析文化、社会和语言的深层结构。
四、哲学与生活
1.人生观:通过哲学思考,形成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2.价值观:明确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3.思维方式:哲学锻炼我们的思考方式,使其更加全面、深入和开放。
4.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哲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五、如何学习哲学
1.阅读经典:阅读古往今来的哲学著作,尤其是原典。
2.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接受观点。
3.讨论与交流:参与哲学讨论,与他人分享观点。
4.实践与应用:将哲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检验其有效性。
5.持续学习: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基本概念1.哲学哲学是一门探求宇宙万物及其规律、人生和社会的本质、价值、思维和行为的学科。
哲学主要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等学科。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实在性的学科,探讨宇宙的本原、存在的形式、实体和过程等问题。
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灵论、神学等学科,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3.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本质、来源、形式、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条件和限度,真理、错误、知识、信仰等概念。
4.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的本质、形式、基础、标准、判断等问题的学科,包括价值的类型、价值的来源、价值的决定等问题。
5.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论证规律、推理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概念、判断、推论、证明等论证形式和规则。
6.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问题的学科,包括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来源、道德的价值、道德的行为规范等问题。
7.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标准、审美情感、审美活动等问题的学科,包括美的观念、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评价标准等问题。
8.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政治的目的、政治的形式、政治的权力、政治的制度等问题的学科,包括国家、政府、公民、法律、权利、义务等概念。
二、哲学基本问题1.宇宙的本原宇宙的本原是宇宙的根源、起源和本质,是一切存在的原因和基础,是一切变化和运动的动因和规律。
2.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目的性,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和价值,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和意图。
3.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世界的实在性、稳定性和统一性,是世界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是世界的精神和意志。
4.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人生的价值、目的和责任,是人生的目标和意愿,是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5.思维的本质思维的本质是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方式、规律和目的、价值和意义,是思维的功能和成果,是思维的原则和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审美观第一篇:“美学”一词源于希腊语:aesthetic,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想录》一书中提出。
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第十一章: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按主客关系来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则无审美意识可言,审美意识不属于主客关系,属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即天人合一。
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1、审美意识在于“天人合一”与“情景合一”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叫人,人与世界万物交融不同于主客观的统一,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是合而为一的关系。
审美意识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心境”、“情境”。
2、“无我”——“有我”——“忘我”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天人合一,西方传统哲学重视主客关系。
“无我之境”:无主客之分,没有自我意识,原始天人合一;“有我之境”:有主客之分,有自我意识;“忘我之境”:超越主客关系达到更高级的天人合一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二、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1、审美意识的直觉性:指审美主体面对客体的一种不假思索,无需推理就能立即把握与领悟的能力;2、审美意识的创造性:3、审美意识的愉悦性;4、审美意识的超功利性5、审美意识的诸种特性都在于超越主客关系和认识三、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自由本是超越的、彼岸性的、无法直观的,但在审美中自由却有了经验的,成为可以直观的。
审美是人之自由,人之为人的体现,是人存在的表征。
审美意识超越并高于道德意识,但它并不是不道德,更不是否定道德,只是它不用道德标准来衡量。
第二篇第十二章: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一、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1、柏拉图:开哲学与惊异对立之先河惊异就是对无知的意识,或说是求知欲的兴起,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理解的世界和可感觉的世界,哲学的展开和目的不是惊异于感性世界的感性表象,而是在于可理解的世界中关于对立面的梳理。
2、黑格尔:哲学超出惊异黑格尔把惊异理解为只是激起精神的东西的开端,而不是对人真正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目的即精神的东西本身,惊异意味着刚刚从无自我意识中惊醒,至于真正清醒的状态,即“精神的东西”本身则不属于惊异。
哲学的目的不是惊异而是超出惊异。
二、惊异是哲学和审美意识的灵魂海德格尔说:“说哲学的开始于惊异,意思是:哲学本质上就是某种令人惊异的东西,而且哲学越成为它之所是,它就越令人惊异。
”海德格尔认为惊异就是惊异于“人与存在的契合”“哲学就是与存在者的存在相契合”第三篇美与真善一、古希腊时期美从属于真和善柏拉图:贬低艺术,因为它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真理的模仿,艺术成了对模仿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应模仿事物的普遍性和理想性,而不是简单模仿现实事物的形象,但他仍认为真对美起主导作用。
苏格拉底:认为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把美放在从属于道德上的善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活动氛围:认识(真)、实践(善)、创造(美),三者中以认识为最高,真善主导美。
二、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普罗提诺:神是真善美的统一把艺术看得比现实事物更具有真理性,主张美的东西在于形式而不在于物质。
阿奎那:美属于“形式因”美在他看来是能领悟事物之秩序和结构整体的感官,即视觉和听觉的对象,而非涉及欲念的感官即味觉与嗅觉的对象,主张“美在善之外”。
三、近代康德以前:美从属于真善康德:力图凸显美的首要地位席勒:审美的人才是完全的人谢林:审美直观属于哲学的最高层次黑格尔:美高于善低于真近代美学主要趋势:审美兴趣高于实际兴趣,美高于善而仍受真制约。
四、现当代:美居于比真高的地位。
五、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
第四篇典型说与显隐说一、典型说及其哲学基础典型说以概念哲学为其理论基础,典型就是作为普遍性的本质概念,艺术品或诗就在于从特殊的感性事物中见出普遍性,见出本质概念。
近代艺术哲学的典型观把重点转到特殊性,重视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典型说认为只有能显现一件事物之本质或普遍性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典型说的缺陷在于把审美意识看成认识,把美学看作是主客关系的认识论。
二、显隐说及其哲学基础显示事物是怎样从隐蔽中构成显现于当前的这个样子的,是从哲学存在论的意义上显示出当前在场事物背后的各种关联。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艺术哲学之弊在于割裂“显现”与“隐蔽”,美的定义于是由普通概念在感性事物中的显现转向为不出场的事物在出场的事物中的显现。
三、真理的场所——艺术品不在场的,隐蔽的东西是显现于在场的东西的本源。
西方传统的艺术观认为,艺术作为模仿是从属于自然的,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精神的感性表现,艺术之美产生于精神,高于自然。
真理,真实性在艺术品种才得以发生,是艺术品使事物显现其实面貌,显现其实真理,是艺术品提供了真理得以显现、照耀的场所。
四、“隐秀”说新的艺术哲学方向要求不仅从显现的东西中所想象到同类事物中其他的个别事物,而且冲破同类界限,以想象到根本不同类的事物。
新的艺术哲学放心所要求显示的在场者背后的不在场者,与在场者一样,仍然是现实的,具体的东西。
诗人之富于想象,让鉴赏者从显现的东西中想象到隐蔽的东西,还表现在诗人能超出实际存在过的存在,扩大可能性的范围,从而更深广的洞察到事物的真实性。
诗意的幻想不期待证实,不期待未出场的东西的回答,只是把出场者与未出场者综合为一个整体,从中显示出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五、超越在场的审美态度高于功利追求审美对象是不在场者的潜在的出现,是隐蔽着的敞亮是时间诸环节的自身越出,审美对象正是事物隐蔽处,即不可穷尽性中显示,敞亮其最真实的面貌。
艺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能否借极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创造大量的理想世界出来。
“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作品之美,不仅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在为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
第五篇哲学和科学一样思考的都是普遍性问题,最大最高最普遍性的问题。
哲学源于惊异,惊异是从无知到知的中间状态,完全无知不会引起惊异,完全知道也无惊异可言,只有在从无知到知的过渡状态中,才产生惊异。
一、哲学史上对哲学的界定1、哲学一词来源赫拉克利特:“爱智慧”,爱指事物间的和谐一致,相适应;智慧指所有存在的东西,都在存在中,都属于存在,集合于存在中。
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天地万物之意。
2、哲学的传统界定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把抽象概念,当做一种独立于人以外的东西加以追求,即“概念哲学”。
3、后哲学马克思:在现实中实现,反对主客二分,强调人与世界合一,物我交融的生活世界。
西方哲学史上对哲学的三种界定(广义)早起古希腊哲学家4、哲学与宗教区别宗教:以感性表象的形势讲无限的,普遍性的整体,讲清外在权威和独断信念哲学:通过概念,推理说明无限性或整体。
二、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1、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张世英主张的是一种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练的人生态度之学。
2、哲学超越知识和科学哲学是以提高境界为目标的学问,讲人对世界的态度,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有什么样的哲学,人生态度或境界不是独立自在的,随意产生的,以科学依据,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等为由的、三、哲学分类1、西方主要哲学家分类法亚里士多德分三类:一类针对理论或认识活动的理论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二类是针对实践活动的实践学科,包括政治学、伦理学;三类是针对创造活动的创造性学科,包括诗学、修辞学。
斯多葛派:分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托马斯·阿奎那:分物理学、数学、神学;黑格尔:分为逻辑学、自然学、精神学;克罗齐:分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
2、一般分类:本体论、知识论、价值论3、本书分为:“本体论与认识论”、“审美观”、“伦理观”、“历史观”。
第六篇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是有限对无限的崇敬感古希腊美学家朗基努斯是最早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而加以描述的人。
康德把崇高对象理解为超过感官或想象力所能把握的无限大的整体和一种威力,此威力不仅指自然所施于人的威力,海鸥人能胜过自然,不屈服于外来暴力的意识,即人的勇气和自我尊严感。
康德关于崇高具有道德意义等合理的思想。
康德说:“真正的崇高不能容纳在任何感性形式里,它所涉及的是无法找到恰合的形象来表现的那种理性概念,但正由这种不恰合,才能把心里的崇高激发起来,崇高意味着有限不足以表达无限之意。
”审美意识中“不在场者”在“在场者”中的显现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力把在场与不在场结合为一体。
人能在审美意识中悟到与万物一体,这就是一种崇高境界。
崇高不是高傲、自负。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痛苦的超越。
万物一体的崇高正是这样的境界,它是超越有限的意识所无穷追寻的目标。
世界上一切真正崇高的东西,都是为人们实践所掌握,所创造出来的。
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崇高绝对理念大于感性形式,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到形式。
第七篇:古今融合论历史研究的最高兴趣就是从古往今来的连续性和统一体中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就是人与世界融合的观点。
古与今,过去与现在的融合也可以算作是人与万物一体或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
伽达默尔:“历史理解的真正对象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义’”。
张世英:历史研究的最高兴趣在于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包括古代艺术品或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
黑格尔:扬弃对历史事件的“单纯的表象关系”把它提升到一种“较高的方式”即思维,概念的方式,也就是提升到哲学。
伽达默尔:主张把现在与过去,古今融合,这种融合不像黑格尔那样在抽象的思维,概念中在作为绝对精神的最高形式——哲学中实现,而是在时间的,历史的具体现实中实现的。
伽达默尔学说的一个重大突破在于他指出了,历史研究的主要兴趣不止于知道原作者本人的用意,而在于读者与作者之间,伽达默尔还进一步指出,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的最根本条件,要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或要批评古人学说之是非得失,绝不能把过去的视域看成是与后世隔绝的一种封闭,异己的视域,应从整个古今连续,流变过程中看历史事件。
伽达默尔认为,孤立的现在视域和孤立的过去视域都只能是人为的抽象,从历史研究,需理解历史事件,而真正的理解总需要有一种历史视域,现实的,真实的历史视域只有一个,即融合古今,过去,现在为一体的,有连续性的统一整体,这是一个由现在视域过去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大视域”这样,现在中都沉积着过去,现在包含着过去的痕迹。
宇宙整体也好,人类历史整体也好,其每一瞬间都既隐藏着——负载着和沉积着过去,又隐藏着——孕育着和蕴涵着未来。
第八篇:审美价值区分黑格尔论艺术价值区分1、语言的艺术(诗)具有最高审美价值黑格尔的艺术分类以精神战胜物质的程度划分艺术门类高低的标准,一种艺术门类愈受物质的束缚,精神活动的自由愈少,则愈低级,反之则愈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