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梳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哲学梳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哲学的起源和概念哲学是一门对世界、人生、价值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中的“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意思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宇宙万物、人类思维、道德价值、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它探索的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层次。
哲学的概念十分广泛,它包含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对人类存在和生命的思考,以及对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探究。
哲学关注的问题从宇宙的起源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从个体的良知到整个人类文明,无所不包,贯穿始终。
二、哲学的主要学派和流派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其代表人物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古希腊哲学主要分为自然哲学和人文哲学两大类,自然哲学探讨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如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多哥哥学派和柏拉图学派,人文哲学则关注人类生活和社会建设,如亚里士多德学派。
2. 西方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是以基督教为主导的哲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承袭了古希腊哲学的思想,在基督教的影响下,注重宗教信仰和神学思考。
3.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是对中世纪哲学传统的一次颠覆,主要代表人物有伽利略、尼古拉·科波尼等。
在文艺复兴的思想影响下,哲学开始向人文主义、实证主义等方向发展。
4. 近代哲学近代哲学是在17和18世纪经历了一次思想革命,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洛克、康德等。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哲学开始注重理性和科学的发展,探讨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价值观念。
5. 当代哲学当代哲学是指20世纪以及21世纪的哲学思潮,包括存在主义、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等。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集中在对语言、权力、身份等社会问题的思考,并对传统哲学观念提出了挑战。
三、哲学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1. 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思想源自古希腊哲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赫拉克利特和黑格尔。
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哲学导论是哲学的入门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哲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
本文将对哲学导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哲学的定义、历史、主要问题、流派及代表人物等内容。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关于普遍性问题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宇宙的本原、存在的意义、人类的自由与目的以及价值等问题。
哲学的核心在于对于“为什么”、“怎样”等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二、哲学的历史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起源,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柏拉图重视理念的研究,提出了“理念哲学”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逻辑学的体系。
2.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督教哲学,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阿奎那等。
奥古斯丁强调信仰的重要性,阿奎那提出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
3.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哲学是人文主义的哲学,代表人物有培根、伽利略等。
培根提出了“知识即力量”的理论,伽利略提出了“相对论”的思想。
4. 近代哲学近代哲学包括了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洛克等。
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洛克则提出了“资讯论”的观点。
5. 现代哲学现代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一种批判与超越,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康德提出了“先验知识”的理论,黑格尔建立了“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6. 当代哲学当代哲学包括了现象学、存在论、分析哲学等,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的理论,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与时间”的理论。
三、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主要问题包括宇宙的本原、存在的意义、人类的自由与目的、价值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命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四、哲学的流派及代表人物哲学有多种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观点,代表了哲学的多元性与发展。
五、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包括理性分析、逻辑推理、经验观察等,这些方法是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哲学知识的获取途径。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
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
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
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
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1、哲学是非功利的。
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2、哲学具有反思、批评的高贵品质。
现在的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社会所给予的各种条律并认为这是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而不去思考这些条律何以存在。
而哲学就恰恰教会人们对其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分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省察,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的权利。
它往往会使人们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它会使人们对诸多问题加以寻根究底的思考。
哲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
·哲学的基本领域历史上东西方哲学家都对哲学的基本领域做过明确的分类,尽管差异很大,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的。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书籍基本信息(如果已知)- 作者。
- 出版年份、出版社(如果已知)二、整体印象与主题理解。
- 初读感受。
- 对哲学导论这一主题的宏观把握,例如如何引导读者进入哲学的世界,是从历史脉络、问题导向还是其他角度出发。
三、核心内容梳理。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 存在与意识。
- 书中对存在和意识关系的阐述,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观点介绍。
- 举例说明存在与意识关系在实际哲学思考和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 真理与价值。
- 关于真理的定义、检验标准等内容的读书笔记。
- 价值判断在哲学中的位置,不同哲学流派对价值的理解差异。
2. 哲学的主要流派。
- 古代哲学流派(如古希腊哲学)- 介绍书中提到的主要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其核心思想。
- 该流派的思想特点、研究方法以及对后世哲学发展的影响。
- 近代哲学流派(如经验主义、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以洛克、休谟为例)的主要观点,如知识来源于经验的论证过程。
- 理性主义(以笛卡尔、莱布尼茨为例)的核心思想,如天赋观念等概念的解读。
- 两者之间的争论焦点及其对现代哲学发展的意义。
- 现代哲学流派(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 实用主义的“有用即真理”观点的理解与批判。
- 存在主义对人的存在、自由、责任等概念的独特见解。
四、重要哲学概念剖析。
- 选取书中一些关键且较难理解的哲学概念,如“形而上学”“辩证法”等。
- 概念的定义、内涵。
- 该概念在哲学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哲学家对其的运用和发展。
五、哲学思考方法。
- 书中提到的哲学思考方式,如逻辑分析、反思、追问前提等。
-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哲学思考,可结合书中的具体案例或自己的思考实践。
六、个人感悟与思考。
- 对书中内容的共鸣点,哪些观点给自己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或者启发。
- 对哲学学习的新认识,例如哲学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 对书中某些观点的质疑或者不同看法,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反驳或者补充的观点。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㈠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方法论为: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从而能动的改造世界)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时间活动。
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注:分析材料时,通常要用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6、规律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哲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哲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哲学是对人类思维、存在、价值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学科,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哲学研究中,涉及到众多的知识点,包括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伦理学、美学、形而上学等。
这些知识点对于人类的思维和生活均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对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存在论存在论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涉及到宇宙的本原、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是如何存在的、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
存在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等。
唯物主义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存在均是依托于物质,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
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或心灵是世界的根本实在,一切物质世界都是意识或心灵的表象。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根本的实在,但也承认意识的能动性,指出物质和意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辩证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根本的实在,但也承认物质的存在,认为物质是意识的表象。
存在论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到世界的本原、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事物的存在方式如何等问题。
二、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认识的来源、本质、方法以及认识的局限性等问题。
认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物主义、唯心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客观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间接反映,唯心唯物主义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间接反映。
认识论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规律性、认识的局限性等问题。
三、价值论价值论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人类生活中的价值、价值的来源、价值的判断标准等问题。
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包括绝对价值观和相对价值观等。
绝对价值观认为价值是客观存在的、绝对存在的,相对价值观认为价值是主观产生的、相对存在的。
价值论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到事物的价值、价值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等问题。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第一章·何谓哲学:对哲学的理解应该从哲学一词的起源说起。
哲学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滥觞。
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一词被定义为“爱智慧”。
其实东方古代思想从东西方哲学所囊括的含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从西方演变而来的。
中国的大禹就曾说过:“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后人对此解释道:“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爱则民归之。
”可见,东方的先人也将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表现,哲学在先人眼里是一门使人聪敏的学问。
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
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
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
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
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1.哲学是非功利的。
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哲学导论总结

《哲学导论》总复习1、什么是哲学反思?哲学反思就是指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显然,反思的对象就是“思想本身”。
就是要表明我们在思维中借助感性对象,以反过来追溯他之所以产生的根源。
其特性:①超验性②批判性③综合性④前提性2、本体和本体论?本体就是指存在,这种存在不是规定的具体的而是不规定的超验的存在。
本体论就是关于一般存在或存在本身的哲学学说,也称为存在论。
3、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时间先在性是易于理解的;它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
具体说,一事物先于他事物而存在,这一事物较之他事物就是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
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
他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逻辑先在性”可分为“自在”与“自为”两种情况:前者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
后者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4、人本主义是指14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专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如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存在主义等。
科学主义是指“科学主义”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
近代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只有忽视甚至否认传统的哲学,才能使科学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从传统的“形而上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关于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的理解,“拒斥”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把哲学变成科学的“副产品”。
“科学哲学”从广义上说,是指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学科,是有关科学的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导论第一章·何谓哲学:对哲学的理解应该从哲学一词的起源说起。
哲学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滥觞。
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一词被定义为“爱智慧”。
其实东方古代思想从东西方哲学所囊括的含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从西方演变而来的。
中国的大禹就曾说过:“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后人对此解释道:“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爱则民归之。
”可见,东方的先人也将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表现,哲学在先人眼里是一门使人聪敏的学问。
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
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
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
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
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1.哲学是非功利的。
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2.哲学具有反思、批评的高贵品质。
现在的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社会所给予的各种条律并认为这是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而不去思考这些条律何以存在。
而哲学就恰恰教会人们对其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分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省察,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的权利。
它往往会使人们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它会使人们对诸多问题加以寻根究底的思考。
哲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
·哲学的基本领域历史上东西方哲学家都对哲学的基本领域做过明确的分类,尽管差异很大,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的。
目前,一般将哲学分为本体论(有时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词)、认识论或知识论、价值论。
第二章·哲学的起源1.哲学起源于惊异。
的确,哲学的孕育和产生并非出于某种实用的目的,而是起源于人们对世间各种事务、现象的好奇、思索。
由于这种种的惊异,人们便开始探索,力图解开自然、社会、思维的奥秘。
早期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星辰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
”当然,惊异并不等于哲学,惊异只是哲学的引线罢了。
2.哲学起源于人们对普遍性问题的思考。
《苏菲的世界》一书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极具普遍性的问题,即你是谁,世界是从哪来的。
类似的普遍性问题其实在人类产生思想以后就已经提出了,它看上去很简单,但回答起来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该从何说起。
这时便需要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来加以解决,哲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3.哲学起源于对历史的考察。
追溯到古代文明,我们可以发现,最早产生哲学思想的三个国家就是古希腊、印度和中国了。
并且这三个国度的哲学是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就将该时期称之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轴心时代”。
可以说,轴心时代所产生的精神文明奠定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基础。
轴心时代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形成了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的传统;在印度出现了最早的哲学文献《奥义书》和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佛教典籍;在这一时期,希腊哲学诞生了,涌现了一大批哲学家,出现了非常繁荣的景象。
这些不同的哲学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
第三章(本体论和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概念本体论其实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而形而上学是研究事物本质和基本原理的学问,但从历史上看来,大多将本体论作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词。
《不列颠百科全书》曾经给本体论下过明确的定义—关于存在本身,即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不难看出,本体论其实就是关于存在的理论,它所研究的范畴就是存在本身。
1.本体论雏形:早期自然哲学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可以说是本体论的雏形或前本体论,是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
如泰勒斯提出水本原说,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无定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本原说等。
早期自然哲学家都各自提出了自己关于世界统一性即存在的本质的观点,所以说本体论问题是存在问题。
2.古代本体论学说的开端A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的本体论: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世界是单一不变的。
巴门尼德作为爱利亚学派的实际创始者和主要代表者第一个提出了存在的范畴,他将世界的本原表述成为不生不灭、连续性和完满性的“是者”。
他同时也区分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意见之路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而真理之路则是用理智来认识“是者”即世界的单一不变的本原。
B.爱利亚学派芝诺悖论:芝诺作为辩证法的创始人,针对伊奥尼亚派的变化本原观提出了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维护了其老师巴门尼德的学说。
这四个论证分别是二分法、阿基里和乌龟赛跑、飞矢不动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的悖论。
芝诺运用辩证的思考否认了世界本原即存在本质的运动可能性。
3.古代本体论学说的完成形态A.柏拉图的理念论:爱利亚学派即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将客观世界二重化,本体世界是理智的对象,现象世界是感觉的对象。
柏拉图在论述本体世界时和巴门尼德的思想大致是相同的,本体世界(又叫理念世界)即存在。
但柏拉图并没有简单地认为现象世界就是非存在。
柏拉图在对现象世界的论述中吸取了赫拉克利特关于事物不断流变的思想,他主张感觉世界既存在又不存在,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两者之间。
他又认为人们对于感觉世界的认识是“意见”,虽然不是知识,但又不等于完全无知,同样介于两者之间。
不难看出,柏拉图的理念论其实是对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观点的调和,本体世界和感觉世界分属两个领域。
另外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研究方法,即从许多具体的事物中寻找出普遍的东西,并对这种普遍的东西下一个定义。
柏拉图巧妙地将这一研究方法同关于存在本质的本体论相联系,提出了具体事物的共相是绝对存在者,是具体事务的本质和根据这一观点,他将这种共相称之为“理念”,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起一套庞大的哲学体系。
总的来说,柏拉图理念论的中心思想是我们感觉经验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真实的,但也不是非存在,真正真实的是我们通过理性方能得到的“理念”。
柏拉图在区分两个领域、两种认识时,也运用了“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理念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当然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洞穴”的比喻也是极为经典的。
最后,柏拉图的理念论可以归结为三点。
一,理念是与个别相对立的一般,是与特殊相对立的一般,它反映了具体事务的本质,但又于具体事务相分离。
二,理念由理性而认识,现象则通过感官来察觉,就是说,理念不能被直接感知,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思考和推理。
三,世界的本原(存在的本质)就是理念,它是各种事物、现象以及自身存在的依据,它不依赖于任何外物。
B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的学说:亚里士多德首先是对其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一定的批判。
他赞同柏拉图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思想,但他极力反对柏拉图及先人的“分离学说”。
他认为哲学的真正任务在于解释世界,旨在寻找可感事物的原因。
而柏拉图的理念已经完全分离出具体事物,已无法再回到具体事物中再对它作出解释。
他认为,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不应该研究被分离的理念,而是应该回到存在本身去研究存在的本质。
为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说,分别是形式因(它是什么)、质料因(它由什么组成)、动力因(什么创造了它)、目的因(它为了什么)。
可以看出四因说是紧紧围绕存在本身展开的,它将第一哲学的对象归结为存在本身,可以说是哲学思维的一大突破。
因为在这之前的哲学缺乏统一的研究对象。
4.小结:本体论说到底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它是一种对世界的阐释。
综上所述,古代本体论大致可分为三大方向,一种是前苏格拉底派的技巧,即挑出一种或几种基本元素,说明这个世界能够怎样用这些元素加以说明,但这种方法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被告知是徒劳无功的。
第二种是柏拉图的方法,假想并设计出一个隐匿在现象世界背后的世界,用它来说明事物的本质。
第三种则是亚里士多德的方法,接受常识意义上的世界,但其中还有许多我们尚未理解的事物。
虽然后代的哲学思想错综复杂,但实际上均为后两种思想的变种,似乎他们的说法都已经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预见到了。
第四章(认识与真理)·认识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建构论(皮亚杰)认为认识是主体在思维中把握客体或主体在思维中建立与客体结构相类似的思维结构的过程。
在我看来,建构论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反映论,因为主体若想在思维中把握客体,首先他先得对客体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正是对客体某种程度上的反应。
但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也许我还未真正认知到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
·认识论顾名思义,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的理论。
它研究的是认识的起源、实质、发展及真理性标准问题。
认识论也叫知识论,从知识的层面来讲即关于知识起源、本质、构造、界限、确实性、或然性以及知识与信仰的区别的理论。
西方近代哲学注重对主体的研究,而现实世界又是人心渴求的对象,真理意味着人心和世界的一致,那么以真理问题为核心的认识论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追求一致性或同一性意味着有待同一的双方先已对峙,这就是作为认识的主体与作为现实世界的客体的分立。
认识论必须以主体与客体的对峙为前提,其目标是研究如何达到真理,即达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
由于基本点的不同,认识论划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法国笛卡尔、荷兰斯宾诺莎、德国莱布尼兹)唯理论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经验是个别的、相对的和偶然的,是不可靠的,因为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这些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实际上来源于人的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演变而来。
笛卡尔的方法是怀疑,因为怀疑必须要有一个主体,当想到我在怀疑时,我也就自然而然地存在了,由此推导出“我思故我在”的经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