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举人 贡士 乡试次年
三月,杏榜 会元 - -
返回
殿试
皇宫 (宫殿)
皇帝 贡士 进士 会试同年四 月,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返回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 “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 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 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 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林书院等。
(√)
返回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
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
的称举人。
(× )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
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
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返回
(1) 古 代 学 校 有 “ 庠 (xiá n g )”“ 序 ”“ 太 学 ” 。 “ 庠 ” 和
“序”是地方学校。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
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历朝科举制度常识

历朝科举制度常识科举制由隋朝开创,因分科举人而得名,为选拔官吏的制度。
基本方法是由国家设立科目,通过逐级考试,按成绩授予相当的官职。
一、隋1.时间:隋开皇七年(公元587)2.人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诏定制,为科举制度之始;大业三年(公元607),炀帝创立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逐渐形成;3.内容: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
二、唐(一)完善:唐代科举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
1.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应举科目广泛,应试者身份不限,中第者可获出身或官职;2.常举每年举行,科目主要集中在明经、进士两科,中第者可获得出身,通过吏部铨选,才能正式做官。
(二)创新1.殿试:武则天时期,发展了科举制度,实行“殿试”,亲自考试取官。
2.武举:充实科举内容,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并开创了制科。
3.自荐:仪凤元年(676年)令两广、贵州等地选拔人才,时称“南选”。
此外,又有“自举”“试官”“员外官”等名目。
三、宋创新:创立“糊名”“誊录”之制。
糊名就是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作弊。
誊录就是抄写试卷,誉录后送归封弥官存档;誉录的卷子称草卷,送给考官评阅。
四、元内容:元朝划分民族为四等的统治政策(1蒙古人2色目人3汉人4南人),对各个等级也作出不同规定。
在考试科目上规定蒙古、色目人考两场,而汉人、南人考三场,考题难易也有差别。
五、明1.创新:明代科举分乡试、会试两级。
子午卯酉之年在省城举行乡试,中试者为举人;辰戌丑末年各地举子在京城举行会试“亦称春闱”,合格者为贡士;贡士再经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后,即分三甲张榜公布,统称进士。
2.考试:考试命题一律出自《四书》《五经》,答卷的解释限定于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据,不得随意发挥。
八股文定型于明朝中叶,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组成,文字要讲究对偶工整,不仅形式僵化,而且要“代圣贤立言”。
科举制相关文化常识

科举制相关文化常识
以下是 9 条关于科举制相关文化常识:
1. 你知道吗,科举制那可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哇!就像咱们现在的各种考试一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呀!比如范进,为了科举那是拼命学习呀!
2. 科举制的分级可不少呢,什么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一步步往上考,难着呢!这就好比游戏里打怪升级,每一级都不好过啊,像蒲松龄考了一辈子还是个秀才,多不容易!
3. 嘿,在科举中进士可了不起啦!那简直就是人中龙凤啊!看看那些中了进士的,哪个不是风光无限。
就说唐朝的那些进士们,那可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呀!
4. 科举制对于普通人来说,那可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哟!就好像一扇通往富贵荣耀的大门,多少人挤破了头都想进去。
像宋濂,不就是通过科举走向辉煌的嘛!
5. 你想想,科举考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呀!什么经史子集,都得精通。
这可不是随便看看就能懂的,得下苦功夫呀!像那些日夜苦读的书生们,不就是为了在科举中出人头地嘛!
6. 古代的考场也很有讲究呢,那严肃的氛围真让人紧张啊!简直就像上战场一样,可不是闹着玩的。
就如同海瑞当初在考场上,那也是精神高度集中呀!
7. 科举制的影响可太大啦,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那么多年!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和生活,这不是一般制度能比的呀!难道不是吗?
8. 很多人说科举制有弊端,可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呀!它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人才呢。
好比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但不能完全否定它呀!
9. 总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独特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了解它!它的历史和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发现!。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直到1905年清朝废止为止,共有1300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为了选拔具有才学的官员,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帝国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是与科举成绩有关的,通过考取功名,一个人可以从平民阶层进入士人阶级,有机会成为高级官员甚至能上升到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在家乡的乡试中进行文化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在会试中进行文化和政治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在殿试中进行文化、政治和答辩的考核。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被授予功名,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考试,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这促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
科举考试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学习和发展自身才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众多杰出文人的名字,如欧阳修、苏轼、王阳明等。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有才学的官员,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科举制度使得大批人才有机会参与政治事务,不再仅仅依靠出身或财富,这为王朝和朝廷增加了许多能干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了文官的垄断。
由于科举制度只考察文化才能,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官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偏颇的政策决策。
其次,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往往注重文化和政治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体制僵化。
最后,科举制度依赖于考试系统,这种形式的选拔容易产生腐败和偏袒,有时甚至让考官和考生之间发生勾结和利益交换,从而败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古代科举常识

古代科举常识一、科举制度的概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科举考试的级别与流程院试(也称童生试):主持者: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
阶段: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合格者:称为生员(秀才),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乡试:时间与地点: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时间与地点: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主持者: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
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主持者: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
合格者:称为进士,按成绩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内容:唐朝: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宋朝: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明清:考八股文,基本内容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形式:各级考试都采取笔试的形式。
试卷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如八股文就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与意义积极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科举制度无疑是一部重要的篇章。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选拔文武人才的一种手段,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隋朝时,官员选拔主要依靠家族世袭和举荐制度,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
而随着唐朝的兴起,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更公正、更科学的选拔机制。
唐代贞观年间,创设了“进士科”和“明经科”,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最出色的表现是在宋代和明代。
宋代的科举制度经历了改革,包括诗词、文章等多个科目,考核内容更加全面。
明朝时,科举制度更是步入了顶峰之时。
明代设置了三级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覆盖了全国各地的考生,并将考试内容扩展到了典籍、经义、诗词等多个方面。
二、科举制度的目的与作用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主要目的是选拔人才,为朝廷培养合格的官员。
通过科举制度,可以选拔到各个领域具备才华和能力的人才,保证了政府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此外,科举制度还提供了普及教育的机会。
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有一技之长和学识,就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这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提供了动力和方向,推动了全民素质的提升。
科举制度还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科举考试,文人士大夫们在阅历、思想和艺术上的交流与较量,极大地促进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独特性的形成。
科举制度也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文人才子,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局限科举制度的影响深远,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变革。
随着科举制度的实施,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许多具备才华的官员,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文化制度,存在的时间跨度非常长,影响深远,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有关科举的一些常识。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由唐朝正式推行,并延续至清朝结束。
科举制度的实施初衷是通过选拔人才,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科举考试的种类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府试、省试和殿试。
府试由地方官员主持,考察主要是文词和官吏能力;省试由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联合主持,考察主要是政治观点和辩论能力;殿试为皇帝亲自主持,考察主要是对经典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经义和政治问题为主。
其中经义主要指儒家经典,如《孝经》、《论语》等,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政治问题主要是对时政的观点和辩论,考察考生的政治觉悟和智慧。
四、科举考试的标准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多种多样,既有知识的考查,也有德行、品行的考量。
但总的来说,科举考试主要注重对经典的理解、应用能力以及执政能力的检验。
五、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并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系统。
科举制度的存在也使得官员选拔不再由出身决定,而是通过考试选拔,为贤才提供了一个发展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六、科举制度的限制科举制度对于考生来说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只有男子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而女性则没有这个机会。
同时,考试的范围主要局限在儒家经典和政治问题上,对其他学派和学问内容的关注较少。
七、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对世族子弟的优待使得社会阶级固化。
其次,科举考试过于强调记忆和应试技巧,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影响有限。
此外,科举制度还存在贪污舞弊等问题。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文化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选拔人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和弊端。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秦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经济、
文化和政治制度。
它是为了招贤纳士培养官吏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自
汉代起,发展至明清,历经千余年,影响深远。
科举制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央级别的考试,称为“高考院试”;
二是省级考试,称为“殿试”。
在汉朝“六艺”(乐、射、御、书、数、政)的基础上,武周时将六艺改为九艺(文、武、论、乐、射、御、书、数、政),科举考试也就以九艺为基础,由此形成了有统一内容的国家统
一的科举制度。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
秦朝和汉朝到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才选拔和官吏
历任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在政治秩序建设上采取了严格的科举制度,将待遇提高,减少滥权,改善官吏素质,鼓励官吏严格律法,形成了以考试为基础的政治秩序,稳定了政权,推动了社会发展。
汉朝以后,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以九艺为结构,重视文艺知识的传承,设置了严格的考试程序,科举制度成为向读书人推荐官员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考点解析
• 古代文化常识
文化(culture )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难以下一个
精确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切非纯自然的东西都可以称 为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文学艺术以及各种制度等。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 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 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 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 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 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 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 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但需要注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根据明朝史 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 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四)通过成语学习、识记、理解。
如:3、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时乡试(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 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 “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皇宫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级 别的考试,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 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称“连中 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得三科或三次 优异成绩,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 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 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 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 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 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 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哪壶不开提哪壶— —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 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 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如:《聊斋志异·促织》中“邑有成名者, 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 童生试。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 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如: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贡生 在乡试中,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取入副榜 直接送往国子监读书的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贡士 贡士不同于贡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第 一名为“会元”。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 “状元”。也就是说,贡士比举人高一级,比贡生差不多 高两级。 监生 是国子监学生的统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 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 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 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 称捐监。
如:《明史·章懋传》弘治中,孝宗登用群贤。 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 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芜湖市马鞍山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 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 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 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 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三、学习方法探究
(一)通过课文理解、识记。
如:《范进中举》:“次日,范进少不得拜拜乡邻。魏好古又 约了一班同案的朋友,彼此来往。因是乡试年,做了几个文会。 不觉到了六月尽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 同案:中国明清两代称同一年进学的秀才为同案。
(二)通过课外文言小说阅读理解、识记。
如: 1、你我虽则隔省同年,今日天涯相聚,便如骨肉一般。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国子监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
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 子寺。在元、明、清三代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 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注: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
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 “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 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四)通过成语学习、识记、理解。
如:1、独占鳖头 在皇宫前面的石阶的正中,铺上一大块雕刻着巨鳌的长方形巨 石,象征皇帝的宫殿如同被巨鳌支撑着,永远巍然屹立,而且 有如神仙世界。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宣 布名次时,及第者都要站在皇宫前石阶下面的两侧恭候。名次 宣布完毕后,主持仪式的官员引领着分别站在东西两边最前面 的状元(殿试第一名)和榜眼(殿试第二名)向前走到雕有巨 鳌的石阶的下面,而状元还要再向前跨,站在雕有巨鳌的石阶 上,迎接殿试榜。因此,把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现在, 该成语泛指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
• 特点:新题3分 细碎 考查识记能力 • 方法:积累(课本、专题练习、课外阅读、网上查阅) • 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继承发扬文化传统,是每一
个公民的光荣使命。
2、提升文化内涵,有助于文言文理解,有助于诗歌鉴赏理解。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一、天文历法 二、人物称谓 三、古代职官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古代军制
(四)通过成语学习、识记、理解。
如:4、沆瀣(hàng xiè)一气 北宋钱易的《南部新书.戊集》记载,唐僖xī宗乾符二年的科考, 主考官崔沆发现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认为他是本家人, 尽管崔瀣的考试成绩很差,仍然另眼相看,把他取为进士。于 是一些考生嘲笑说,这场考试“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沆瀣, 本来是夜间的水气,夜间的水气是在黑暗中飘荡的,考生们把 这对座主门生的名与字的本意相扣,比喻暗中勾结,臭味相投, 倒是非常贴切。后来就用这一成语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 起。
(四)通过成语学习、识记、理解。
如:2、蟾宫折桂 《晋书.郗诜shēn传》记载,晋武帝有一次在东堂接见郗诜,问 他:“卿自以为何如?”郗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 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在这个故事中,郗诜 以稀世的珍宝比喻出众的才华。因为流传着月亮中有桂树、月 亮是广寒宫的神话,所以,此“桂林一枝”的“桂”被认为是 月亮上的桂树。又因为神话中说月亮中有只金蟾,月亮也被称 为蟾宫,因而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也称登蟾宫。于是,后来就 形成了“蟾宫折桂”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应试得中。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同年: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 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 科者皆称“同年”。
2、原来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比如
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 还称“小友”。就如女儿嫁人的:嫁时称为“新娘”,后来称呼“奶 奶”“太太”,就不叫“新娘”了;若是嫁与人家做妾,就到头发白了,还 要唤做“新娘”。
※金榜题名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 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名落孙山
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 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 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 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二、中国文化常识之
(一)科举制度的概念
(三)通过诗词学习、识记、理解。
如:1、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 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 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 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 波折。据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有一次, 宋仁宗临轩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 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 落了他。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 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启示: 1.金榜:殿试揭晓的榜。 2.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 3.了解科举制度有助于理解诗人生平思想和诗歌感情。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 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 常识
征辟 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 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 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如:《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 (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 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桂榜: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 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杏榜:为公布会试考中者而发的榜。因为当时 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称“杏榜”。会 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 金榜:殿试揭晓的榜。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 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金榜。考 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座主、门生:唐进士对主考官尊称座主。明、清举人、进士亦 用以称其本科主考或总裁官。进士们则自称门生。
(五)通过名人故事学习、理解。
如:曾国藩,一位在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却有一个终生的 遗憾,那就是自己获得的功名层次太低。
曾国藩23岁入县学,列第17名;24岁中举人,列第36名;28 岁中进士,殿试三甲第42名,得赐同进士出身。 徐珂的《清稗类钞》有记载:
桂榜
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