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虞美人·听雨》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蒋捷。

其全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前言】虞美人·听雨为南宋词人蒋捷所作,为作者自己一生的写照。

从少年、再到壮年、最后到晚年,以听雨为线索,作者用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

【注释】(1)虞美人:著名词牌名。

唐教坊曲。

《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

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

”又称:“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2)断雁:失群孤雁(3)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4)无情:无动于衷。

【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鉴赏】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复沓串连,上、下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生当宋、元易代之际,约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

蒋捷年青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宋亡后保持气节,隐居竹山不仕。

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

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

在这首词中,蒋捷以五十六字的概括之笔极写自我人生历程和生命体验。

其构思之巧妙、手法之独特、含蕴之深刻足令后人津津乐道,实为《竹山词》中代表篇目。

“悲欢离合总无情”,经历世事纷纭的词人回味一生,感慨万端。

他已没有晏欧们的潇洒闲适,没有秦柳们的优游快意,没有东坡们的豪迈旷达。

时光飞逝,他曾道“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忧离伤乱,他曾道“此际愁更别。

雁落影,西窗愁月”(《秋夜雨;秋夜》);经历风雨飘摇,意蕴层层沉积,终在暮年“凄凉一片秋声”(《声声慢;秋声》)的心境中凝结为小令词:《虞美人·听雨》。

这首词言简意深,不仅以其贮存的丰厚的人生意蕴即唐宋词“第一生命力”耐人咀嚼,更因其独到高妙的艺术表现而卓立词坛。

三部曲式的线性历时结构词人对自己的一生际遇回忆体味,撷取少年、壮年、暮年三个代表性时段,选择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典型地点,以“听雨”这样常见而又贴切的背景情节为贯穿始终的纽带,珠珠相串,井然有序,连缀“上”、“中”、“下”成为一个浑然有机的整体。

《虞美人·听雨》鉴赏及赏析

《虞美人·听雨》鉴赏及赏析

《虞美人·听雨》鉴赏及赏析《虞美人·听雨》鉴赏及赏析《虞美人·听雨》宋代: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注释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赏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原文: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字词解释: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试题:(1)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2)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3)“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2)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3)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蒋捷《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蒋捷《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蒋捷《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虞美人〔宋〕蒋捷①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

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阅读答案】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阅读练习二: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

(3分)参考答案:(1)欢乐失意无奈(同义词均可以);(2)以客舟点明客居在外的悲和离,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赏析 翻译 蒋捷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赏析 翻译 蒋捷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赏析翻译蒋捷原文: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字词解释: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试题:(1)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2)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3)“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2)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3)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虞美人·听雨》是宋末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下面给大家带来《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虞美人〔宋〕蒋捷①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

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阅读答案】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二)(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

《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

《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

《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虞美人·听雨宋朝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注释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赏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梨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的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的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的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的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的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听雨》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
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
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

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
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
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
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
么作用?(4分)
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
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
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
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答案】
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
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
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
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远离
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二:
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
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
(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
(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

(3分)
【参考答案:】
(1)欢乐失意无奈(同义词均可以);
(2)以“客舟”点明客居在外的“悲”和“离”,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
和悲凉心境。

(3)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
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4)这首宋词主要采用了“映衬手法”。

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
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赏析:】
《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
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

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
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
化的。

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
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

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
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

壮年听
雨在客舟了。

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
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

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

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
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

“一任阶前,点滴
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

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

“一任”实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

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

【赏析二】
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 借“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景物组合而成“少年听雨图”,传达出春风骀荡、欢乐甜蜜的情怀。

少年时代是无忧无虑的,又是多情善感的。

处身歌楼上,楼内歌声和着室外雨声,怎能不令人心醉神迷?明灯红烛、昏纱罗帐,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这灯红酒绿的欢乐时光,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正是作者着力表现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第二句:“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 以“客舟”为中心场景,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凄凉的景象点缀,挥就成“壮年听雨图”,映现出中年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少年时是不会预料到未来的处境:为了生计而浪迹天涯,为了理想而漂泊南北?风雨袭来时只能在客舟中听着无奈的雨声,消磨忧愁的岁月。

瞧那舟外江阔云低,前路茫茫;听那萧瑟秋风中传来几声南飞孤雁的哀鸣声……此情此境怎不让人柔肠寸断!
第三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 显然是“而今听雨”的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僧庐,两鬓白霜,孤独凄凉。

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末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这是饱经风霜的作者,面对萧萧秋雨,追抚一生经历发出不尽的慨叹,又蕴藏着无限的惆怅。

唉!满怀愁绪,欲语泪先流。

仰问苍天,为什么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总是这样的无迹可循?如今只能听任雨打窗棂,一直到天明了。

短短一首词,概括人一生。

前三句,一句一画面,以听雨为线索真切地描画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寻欢作乐,歌楼上闲
听歌雨;壮年,漂泊天涯,客舟中愁听风雨;老年,寄人篱下,僧庐下听雨度残年。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

其中折射出词人由年少时的欢乐无忧,到中年的惆怅彷徨,进而到老年的凄苦无奈的心情,这是亡国者的哀痛,也是失志者的悲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