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复习资料 完整
纪录片复习资料

一:1纪录片类型:人类学纪录片,自然类,文献专题类,社会生活类,历史文化类风光片2反射型纪录片:是在拍摄纪录片过程中,把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彼此之间如何互相运作和互动的关系呈现出来,这种作品混合了观察访问以及摄影机前后人物之间互动等几种方式3长镜头:镜头内通过场面调度拍摄的长画面,多景别长画面蒙太奇的独特效果是,视听内容和事态过程的系统性无与伦比,叙事的可信性无与伦比,现场氛围的真实感无与伦比4纪录片经典理论: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主张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与此同时,在创作上非常注重6表现蒙太奇:又叫表现式剪辑技巧,是表达主体意识的艺术利器,它能把某些本不相干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营造一种氛围,酝酿一种情绪,以及表达一种立场主张观点思想7叙事蒙太奇:是把若干不同哦景别不同角度而又各自独立的画面,静态或动态画面组接起来,构成语意,讲述一个情节或过程,服务于作品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是最直接把最简单的画面租借方式。
8纪录片流派:海派,京派,西部派9张洪峰:原央视《见证影像志》外围编者《地坛医院六十天》《窑工》获2003年获北京首届国际DV论坛纪录片大奖李京红:2005——2006真实中国纪录片年度大奖《姐妹》27集长期纪录片获《南方周末》致敬中国传媒之年度现场报道奖《新周刊》中国电视台节目榜之最佳纪录片在60多个重点城市电视台主流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收视超过当期热播电视剧,创下中国纪录片国内收益的历史新高章桦中国最具传奇经历的纪录片女导演2005——2006,真实中国纪录片年度导演《邝丹的秘密》时长20分钟素材500个小时,获2004年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评委会大奖《我有一个好爸爸》获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DV大赛一等奖二简答题1每个时代的特征: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
纪录片考试重点

纪录片考试重点第一篇:纪录片考试重点《纪录片创作》考试重点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实用主义纪录片是一种为着特殊目的制作的,制作者参与他所表现事件之中的纪录片,但也要遵守纪实的美学,不能虚构等等,但在表现上,因为制作者的目的和立场有所不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就显现的不同了。
真实电影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记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该流派主张真正的电影应该直接拍摄现实生活,排斥虚构。
所以,他们在拍摄电影时一般都不事先撰写剧本,也不用职业演员,结果拍出来的内容非常地真实。
美国直接电影代表人物:美国人罗伯特.德鲁主张:摄像机和摄制人员不能和拍摄对象发生任何瓜葛,以求能拍出那种即使摄像机不存在时也会发生的情况,同时也绝不使用访问。
特点:1.旁观的美学 2.视听同步的要求 3.沉默的主体法国真理电影代表人物: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主张:承认摄像机的存在可以对现实产生影响,电影制作不应再是躲在摄影机后面,而是要积极参与被拍摄者在被拍摄的那一刻生活,促使被拍摄者在摄影机前说出及做出他们不太轻易说出或做出的事。
(《夏日记事》)真实电影类纪录片的特点1.影片首先试图探索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人们对于“幸福”是如何想象和体验的。
2.影片其次探索的是形式上的真实,让叙事的主体直接进入影片,元叙事不再是一个隐蔽的、可以任意虚构的角色,而是元叙事自身。
3.真实电影则大量使用采访和解说——“在场”。
所谓的“在场”,是指拍摄主体作为语言交流中的一方,并使观众能够明确意识到其存在的呈现。
《初选》《夏日纪事》《八廓南街16号》《北京的风好大》真实游戏(麦克莫尔)纪录片的特点:1.第一人称叙事2.虚拟手段的运用;利用剪辑增强可看性,如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3.真实的游戏;游戏的三个特性:假定性,无利害性和参与性真实游戏纪录片采取了一种“真实游戏”的策略,即让观众知晓游戏的过程,虚构变成了一种能够“看见”的虚构,也就成为了非虚构下的虚构。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整理

1大众文化纪录片大众文化形态纪录片(简称大众纪录片)是中国纪录片最重要的类型,它把镜头对准社会,对准普通人,素朴地纪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刻画出当代中国人物群像。
从1988年上海电视台推出《纪录片编辑室》、1993年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提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到1997年北京电视台《百姓家园》提出“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一观念渐次深入,形成中国纪录片的奇异景观。
这一类型的作品数量巨大,佳作叠现。
如《远去的村庄》、《舟舟的世界》、《八廓南街16号》、《姐姐》、《半个世纪的乡恋》、《藏北人家》、《芝麻酱还得慢慢调》、《球童》等都是其中杰作。
2纪录片的观念造型纪录片的造型是多种语言因素的复合体,是一整套相互交织、组织严密的电视语言系统。
其本质意义在于它的美学内涵和情感外延的直接体现。
它不仅具有客观现实的“再现性”,更有主观内涵的“表现性”。
1、观念造型通过画面和声音语言的综合运用,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观念。
影像所提供的环境以及剪辑所提供的组合和对比,结合有效的声音效果,都可以成为表达创作思想的手段,可以强烈的传达一种思想、感情和倾向。
从生活中去发现富有哲理性的镜头,反映现代人的人生观、伦理观、社会道德观,体现一种思想或意念。
这是电视纪实作品的思想深度得以加强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
如纪录片:伊文思的《西班牙的土地》3新闻纪录片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统称.表现对象是真实的社会、自然现象,并从中归纳、提炼出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意义的主题,通过采访、纪录和宣传报道,达到宣传教育、传递信息的目的.新闻片侧重于对时事动态的报道,要求现场采访拍摄,经迅速编辑后及时放映,体裁上分为时事报道片和杂志片.纪录片可以纪录表现现实或历史,人物或事件,社会政治或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或文艺演出等各个领域和专题的内容,多采用实地拍摄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制作而成.这类影片注重真实性,拍摄时不能虚构、不能表演、不能变更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过程等.新闻纪录片是电影的基本类别之一.1895年,标志电影诞生的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第一批影片,就体现了电影的纪录功能.中国较早的新闻纪录片有《武汉战争》、《上海战争》等反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战争的短片.1953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专业新闻纪录电影生产基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4精英记录片精英文化形态纪录片(简称精英纪录片)是指知识分子气息馥郁的作品,选材主要集中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和艺术、宗教等方面。
纪录片总复习[1]
![纪录片总复习[1]](https://img.taocdn.com/s3/m/16b093c29ec3d5bbfd0a74bc.png)
纪录片看片答题影评分析题解示例范例一看片分析:08年省统考题,纪录片《谢希德》,14分钟,播放两遍。
1、本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影片中的闹钟有何作用?10分2、谢希德逝世后,有一组抒情画面,这组画面是什么?抒的是什么情?10分3、谢希德去医院看望丈夫时,病房里有哪些细节?10分4、除了解说词和音乐外,有哪些同期声?同期声的作用是什么?10分5、你最喜欢哪句解说词,为什么?6、本片的片头与主体之间用的是何种转场技巧?说出此种转场的作用。
7、影片中出现主角的在幅照片,试分析其作用和表现。
8、根据本篇主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40分解题:一、本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影片中的闹钟有何作用?10分答:主题:本片通过纪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先生,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为我国的科学事业的研究与发展,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奉献自己一生的故事;赞扬了她“献身科学,探索不止。
”勇于攀登,勇于奉献,热爱祖国,教书育人,牺牲自我的工作精神。
格式:通过(节目内容)。
,赞扬(歌颂或揭示、批判、说明。
)导演或编导的意图、情感、思想、意义等。
答:闹钟的总体作用:影片中三次闹钟的出现,结构了主题。
“闹钟”是时间的象征,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对谢希德而言,是多么短暂而宝贵,在生命倒计时里,她用有限的生命,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更大更多的贡献,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命运交响乐章。
同时“闹钟”又是整个片子的主线索,本片共出现了三次“闹钟”的画面,每次都是烘托了主题、刻画了主题、结构了主题、为主题服务。
第一次出现在片头,六个闹钟以同期声的视听手段同时振铃,用的是近景、特写镜头,表现出谢希德的一生就是这样夜以继日攀登科学辛勤工作的,也暗示着她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如此谱写的。
第二次出现闹钟画面,也是特写、近景镜头,说明谢希德的生命已处于倒计时,时间对她来说是多么宝贵,她就像闹钟一样不停地转着,争分夺秒地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工作着、奋斗着。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

纪录片复习资料1.英国纪录片运动从1928年到1937年,格里尔逊带领的英国纪录片小组(GOP),创立了一种纪录电影的制作模式。
他们以电影为工具,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参与到各个机构的服务性事业中,像电视直播一样,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他坚持对影片进行各种有益的实验,对真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处理。
2.真理电影“真理电影”主张纪录片不应该纯粹地记录现实,而应该主动地挖掘真实,不排斥在纪录片中采用虚构策略,创作者应主动介入拍摄事件,并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从而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中的虚构部分,而这可能“正是一个人的最真实的部分”。
3. 《北方的纳努克》《北方纳努克》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该片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影片拍摄了北极哈德逊湾地区爱斯基摩人(Inuit)纳努克一家人的生活,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一种实践至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用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4.弗拉哈迪弗拉哈迪,美国电影导演,纪录片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
弗拉哈迪的电影带着一种近乎永恒的价值观念,他的电影从不带着优越感、从来不居高临下,因此可以让不同种族、信仰、不同时代的人喜欢。
他告诉我们: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它决定了影片最根本的价值,这比技术和任何手段都要重要。
5.格里尔逊格里尔逊(1898~1972) ,英国电影制片人、导演、理论家,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
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他为群众宣传署署长。
著作有《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
6.反射式纪录片7.德鲁小组“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 )”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
纪录片复习

纪录片创作考试复习一、史实性知识1、纪录片发展名称的提出(Documentary)——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纪录影片中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闻纪录片==纪录片纪录片==新闻纪录的电影2、纪录片的创作理论3、纪录片的定义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的非虚构的叙事的影片样式。
4、纪录片的性质纪录片的本质特性是视听形象纪实性。
(1)、纪实性;(2)、叙事storytelling5、纪录片的分类根据纪录片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纪实性纪录片、宣传性纪录片、娱乐性纪录片、实用性纪录片。
6、弗拉哈迪与《北方的纳努克》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纪录片创始人。
重要贡献:坚持“非虚构”这一基本原则下,积极介入生活,让真实生活场景与作者的主观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赞赏自然美和人性美,从而使该片成为具有审美价值和影响社会的电影纪实艺术。
《北方的纳努克》(1922年)是被国际影视界公认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
被誉为纪录片的里程碑之作。
是讲究艺术技巧的非虚构影片。
《北方的纳努克》的艺术技巧方法一、歌颂美而回避丑的美学原则。
他对现代文明的破坏力深有痛感却不直接触及,只是不遗余力地去描写、记录,乃至重演古老文明的善与美,并把自己的赞美之情注入其中。
二、与被摄对象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准确把握生活形态,并使被摄对象在镜头前高度自然。
三、用故事片手法表现非虚构的人生故事,纪录片故事化,并以主观热情介入强化情节,塑造人物。
所谓“介入”就是巧妙地运用“重演”和“主观干预”,摒弃呆板地自然纪实,却又最大限度地追求客观效果。
四、长画面大容量。
猎取海豹,一家人下筏上岸等长画面,都被誉为长画面的最早范例。
五、在选择拍摄和选择编辑基础上,运用画面组接创造节奏变化和艺术气氛,使作品结构高潮迭起,增强吸引力。
六、利用字幕增强效果,使默片具备了综合艺术手段的表现力。
正是这些创造性手法,使纪录片脱离了原始形态,成为具有审美价值、史学价值和社会震撼力的纪实艺术。
纪录片创作期末复习资料.doc

纪录片创作期末复习资料.填空若干10*2’我国最早的纪录片:《话说长江》常见的叙事方式: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1929《带摄影机的人》1931第一步有声片《热情》,《列宁的三支歌》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录片之父,一种探险的实践模式,《北方的纳努克》约翰·格里尔逊:“我视电影为讲坛” ,肯定普鲁曼的《柏林》,1929年拍摄了代表作《拖网渔船》莱尼·里芬斯塔尔:通过电影激发国民的强烈感受。
作品《意志的胜利》。
真理(实)电影:1961《夏日纪事》(让·胡什和莫兰导演)代表人:让·胡什直接电影:罗伯特·德鲁,立科克(让我自己寻找事物意义),德鲁小组作品《初选》直接电影之后:开口说话的当事人:访谈纪录片,康尼·菲尔德:《铆工露茜》(普通嘴里的历史)安东尼奥《秩序的焦点》(挑战“基础性的腐败”)克劳德·莱兹曼:《证词:大屠杀》风格化的构建虚拟:埃罗·莫瑞斯《细细的蓝线》纪录片导演的架构四步:解释,观察,谈话,自省后期编辑和剪辑(包括叙事性剪辑和交叉型剪辑,对叙事的处理包括线性结构,逆向结构,交叉结构)名词解释3*2’纪录片:应用新闻类镜头,真实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生活中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和完整过程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电影眼睛派:苏联维尔托夫XXXX年代初提出,并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
主张电影摄影机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反对叙事性电影;提出蒙太奇的“我看”,反对人为的搬演,甚至反对表演。
直接电影:XXXX年代年在北美出现的纪录片流派,最初出现在罗伯特·德鲁小组的作品中。
它是一种现场拍摄、非虚构、细观的电影类型,基于经验主义的记录观,使用摄影机和录音机,并采用原声记录。
真实电影:法国的让·胡什什创建的电影流派,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介于剧情电影和纪录电影之间,兼有虚构与非虚构的特点,既要满足观众需求,又使用了虚构手段。
纪录片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10个,20分名词解释5个,30分‘简答3个,30分论述(二选一填空:弗拉哈迪美《北方的纳努克》维尔托夫苏联“电影眼睛”派《前进吧!苏维埃》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旁观的美学原则导致直接电影在场的美学原则导致真实电影我国电视史上第一部大型电视系列片《丝绸之路》京派纪录片《望长城》纪实性拍摄纪实风格开辟道路吴文光 1990 《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新记录运动流浪艺术家在北京寻找艺术理想的故事简答:(一纪录片的起源与发展:7个流派(代表人物和作品和特点①早期纪实电影(不用写具体的内容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②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
弗拉哈迪是记录电影的创始人,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他强调画面的本身的表现力,而不是通过剪辑的手段来实现。
③维尔托夫与他的“电影眼睛”派他认为电影的本质在于如实的记录事实。
认为摄影机比人的眼睛更加真实可信。
他的纪录片具有诗意的风格,代表作《前进吧!苏维埃》④格里尔迅与英国记录电影运动格里尔迅是英国记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纪实美学,强调纪录片要面对现实,主张“创造性的处理生活场景”认为纪录电影不是娱乐大众的一种手段,而是应该担负起教育民众的功能。
代表作《漂网渔船》,生动地展现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劳作。
⑤伊文思的诗意现实主义坚持“真”比一切都重要的原则,要如实的反映时代气息他拍摄的影片大多反映世界各国人民正义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反法西斯斗争代表作《桥》《四万万人民》⑥美国的直接电影美国直接电影是一种现场拍摄、非虚构的电影类型。
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
旁观的美学思想导致直接电影的产生代表作《初选》。
⑦法国的真实电影法国真实电影是根源于纪录片的写实主义的电影类型在场的美学思想导致真实电影的产生代表作《夏日纪事》(二人类学和人文社会纪录片的区别人类学纪录片:含义:最早形成,最具有国际性,最能为不同民族的人共同欣赏和理解的纪录片。
“风城国际纪录片节”特点:人类学纪录片把主要的目光投向相对于一个社会主体民族以外的那些民族,投向人类生存表象背后,挖掘和记录不同民族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纪录片概念纪录片与故事片区别(七点)纪录片精神评价纪录片四条标准剪辑方略(评价标准)第二章选择对象判断选题好坏(三个)前期采访原则第三章拍摄现场(导演原则如何设计镜头)备忘录主人公采访第四章导演工作(分镜头原因依据作用)职责形象思维总体构思影视剧导演基本素质第五章采访主体人本化采访电视记者概念电视新闻记者素质第一章故事片与纪录片的比较一、概念的区别1.纪录片的定义: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
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2.故事片的定义: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以表现和虚构为基础的,通过演员表演来完成的一种影视片类型。
它的主要特点是虚构性,表演性,主观意识性比较强烈。
二、从表现特点来看纪录片主要是以真实,纪实为基础,它力求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用真实的手段记录下来,以此来表达一个思想或主题。
而故事片主要是以虚构的,艺术化的表现为基础,它把发生的事情通过艺术地再加工,再创造,然后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当然故事片也有纪实性的,但它和纪录片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已经是渗透了艺术再现形态的纪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实,因此,它和纪录片就不能等同了。
三、从制作技术手段1.前期:纪录片讲究的是同期声的效果,真实再现客观环境带给我们的感受,让我们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它不需要布光,不需要道具等等。
而故事片恰恰就需要这些来支撑,它要求的艺术性比较强,它需要造型去表现故事的发展,带给观众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这些制作技术是故事片必不可少的。
2.后期:纪录片不需要过多的特技处理,只是把转场的过渡要做得比较自然就行了。
故事片需要大量的特技处理,在后期编辑的时候主要依据的是蒙太奇的编辑思维,这就和纪录片的长镜头理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故事片在后期的时候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配音,特技处理,以及音乐的处理等等。
四、从叙述形式纪录片追求事件的真实性,它的故事表现是可以断续的,因为纪录片的创作者不可能预见事情的发展,所以它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是不能进行提前让观众了解的。
纪录片的故事也可以是比较完整的,将一件完整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
但是故事片的叙述必须是完整的,不能是让观众看不懂的叙述,它必须将故事的发展过程交代的一清二楚,有开端,发展,高潮,结果,这些是故事片叙述时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才能演绎下去,才等让观众看的更加舒服。
五、从表演上纪录片记录的事件是真实的,不能用表演的手段去完成,是不起用演员来表演的,它只能说是叙述的主人公在镜头前的真实生活,而故事片就不同了,它可以将故事的情节用演员的表演来反映,而表演成了故事片最大的一个特点。
六、从创作意图纪录片主要是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件的发生,而不能人为地去干扰,也不能去制造故事的发展,虽然它也要表达创作者的思想,但是这种表达就更具有客观性。
故事片主要是创作者主观意图的体现,在故事片里渗透很强的主观性,它把一个故事的叙述融进了很多的主观思想在里面,从而让观众能够明显地感觉出来。
七、从拍摄的方式纪录片主要以跟踪拍摄为主,它没有分镜头稿本供拍摄用,如果有的话,也只是简单的提纲形式的,没有把具体要拍摄的东西定下来。
而故事片就可以打乱来拍摄,因为它有分镜头稿本作为依据,所以它的拍摄有很强的集中性,也就是说它可以把场景相同的故事在同一时间里去拍摄完成。
◆纪录片的精神纪录片的精神就在于它力图呈现一个非虚构的真实世界。
这种“真实”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反射,而且凝聚了纪录片创作者的思考、选择与价值趋向。
◆评价纪录片四条标准如何评判一部纪录片的优劣,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郝跃骏提出了他的四条标准,基本概括了我们先前探讨的诸多理念:第一:要让观众能够看懂,简单、干实地告诉给观众。
这个故事是能够感动人,给人以启发的,但这种感动不是去揭伤疤,发掘别人的痛苦,把别人不愿意展现的东西暴露出来。
第二:在叙述方法上,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内容,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展现、描述。
如果方法得当,个性化的叙述方式可以使片子增色不少。
第三:这个片子背后一定要有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能够为社会和历史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第四:对一部片子的投入有多少,没有花足够的功夫,就出不来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投机取巧并不是真正的智慧。
◆纪录片的剪辑方略1、纪录片剪辑过程有它独特的魅力,大多数纪录片创作者没有供后期编辑使用的分镜头台本,也没有曲折跌岩的故事情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纪录片没有故事性)。
导演与剪辑这两项活动,仅仅是一个创造过程的两个阶段。
2、结构把握纪录片的编辑在依靠剪接组织影片结构、引导观众欣赏与思考的程度上,较故事片创作更为显著。
虽然缺少情节与悬念可能会减少诱人的影像噱头,但纪录片导演可以用独创的、富有表现力的手法,自由地剪辑他的影片。
不必受到故事电影所安排好的事件顺序的严格限制,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次序和节奏,表现某几个方面的主题,或揭示生活的真实本质。
因此,纪录片导演较故事片导演,更拥有全面把握作品命运的权力。
3、形式一是用访谈的形式贯串整部作品,在剪辑过程中让被采访者滔滔不绝说,(完全将自己置身事外),通过客观的观察纪录表达潜在的思想感情;二是可以将拍摄者本人纳入镜头的视野,揭示摄像机两端的互动关系。
纪录片导演蒋樾强调:纪录片是很宽容的,它包含了所有的东西。
音乐、特技、采访、故事片拍法等都可用;但对音乐、特技的使用也应加以节制,除非它们真正能够烘托主题,强化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果对每一段声响的空白都用音乐填补、或者对每一个镜头都用特技修饰,只能让这部作品成为一个花哨的鸡毛掸子,摧残观片者脆弱的视觉神经。
“第一,你愿意做成什么样就可以做成什么样,第二,你做出这个东西是不是表达了你的看法,是不是你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
”4、方法纪录片形态多种多样,编辑手艺不一而足。
(1)按照生活真实的流程来剪辑,他强调最素扑镜头组合,不运用任何特殊的编辑技巧。
纪录片导演康健宁在《阴阳》后期剪辑时,用凝重的镜头语言呈现西北地区缓慢的生活节奏,“我不是特意找那种长与短的节奏,镜头基本上都比较长,过渡性的少,主要取决于生活本身的节奏。
没有什么动的东西,没有车辆,树叶也不动,牲口也老是趴在那儿,就是那种缓慢的节奏,我的剪辑完全靠一种对当地生活节奏的感觉。
”在这种剪辑意识的指导下,音乐与解说词也被认为“可能破坏影片应有的厚重感和思想性”而无缘于这部长达3个时的纪录长片。
与故事片导演相比,纪录片导演须坚持更多的原则,必须用坚强的信念抵抗来自形式感与通俗性的轻佻诱惑。
(2)纪录片导演在拍摄时不为自己预设任何主题,而是在研究和剪辑素材的时候,才逐渐发现其中的意义。
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在谈到他的剪辑风格时,就认为:“如果事先知道我的片干将来怎样进行剪辑的话,那么一开始拍这个片子就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乏味了。
”他的作品主要以美国机构的运行机制为题材,通过隐喻的手法表达他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因此他在编辑的过程中并不考虑时间的真实流程,而是以不同主题的小镜头段落为剪辑单位,通过逻辑分析与直觉反应发现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这种创作方式被称为“积累式的印象化主观描述”。
怀斯曼在剪辑过程中非常注重每个素材片断的自身意义以及他本人的联想作用,他认为两者的结合不仅会使纷乱的素材变得有序,而且会使影片拥有一种充满新意的表现形式,这种结点互联式的纪录片编辑手法与故事片剪辑更有明显的区别,也更强调了纪录片作者的主体价值。
3)故事片的剪辑是对戏剧性的刻意强调和开掘,纪录片的剪辑则是为真实生活赋子全新意义的过程。
在某些情形下,一部纪录作品甚至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基于彼此不同的生活背景,对同一部作品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就通过对多种符号与信息的杂揉散射,呈现出一种多面体的影片形态,虽然作者的真实态度在剪辑中以隐喻的形式表达出来,但一些国内外影评人还是对该片的创作立场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对于这类纪录片不再是一种思想灌输的工具,而是让观众运用独立的头脑,从自己的经验中去比较、去思考,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纪录片作者排斥导向鲜明的解说词的原因所在。
(4)纪录片的编辑是一种探究与发现真实的过程。
A、将前期拍摄与后期剪辑的融合;B、将创作与生活融于一体;按照传统的确立主题——搜集素材——编辑作品的思路,微纪录片创造者寻找二者最理想的契合点。
已经接受了“微纪录片洗礼”的纪录片作者吴文光在谈到他当下的纪录片编辑理念时认为:“成就一部片子已不是我最主要的目标,而是看我被引到哪一步去?比如这些素村让我对纪录片的想法、对生活的理解产生的新意是什么?如此给我思考的能力,我才会想处理成一部片子,所以不是素材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我对生活、对事情的理解,是不是有新发现?这是逐日逐月的过程,一点一滴的发现,等积累到一定程度,觉得已到达生活中某一个新的平台时,这时候片子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
我认为片子是跟着生活走的,而不是为了做片子去干些什么事。
”对于业余微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它并不过多地强调技法的精湛或镜头组合的谙熟,而是需要将作者的思考带入剪辑的进程中。
正如怀斯曼所说:“纪录片的剪辑是自己和自己说话,是自己的一种内心独白。
”也许我们最重要的剪辑观念,就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最质朴的方式,将我们所见证的一切表达出来。
第二章:1.选择拍摄对象a、他(她)是谁?b、我为什么选择他而非别人作为我的拍摄对象。
2.什么是好的人物选题A、感动、打动自己,B、有创作的冲动。
3.如何判断选题的好坏A、主人公是否足够吸引人?B、选题是否指向某种启发性的意义?C、主人公的事件是否够丰富而曲折?4.前期采访的原则A、不是“问”,而是“聊”。
B、开放型问题要与闭合性问题相互配合。
C、永远保持理性的判断,学会听画外之音。
D、要和主人公交朋友。
第三章拍摄现场1.导演在现场的原则:A、保持高度的现场感受能力,对事件和人物发展趋势保持敏锐度B、前期拍摄过程中随时关注故事曲线2.现场如何设计镜头A.用不停机的全景镜头保证整场信息的完整性B.用摇镜头交代环境和人物关系C.用足够多的特写镜头塑造人物、表现细节D.用有设计的情绪镜头表达意义和主题3.时刻关注你的故事曲线A. 我是否拍摄到足够精彩的开头B. 故事的情节点是否足够有力而且足够多(3分钟一个)C. 我是否有了足以引人入胜的高潮段落D. 故事的结尾足够有力度(事件的结局往往不是故事的结尾)4.拍摄现场备忘1、拍摄之前要查看拍摄场地2、提早到达拍摄现场以便与摄像商议机位与开机时机3、了解主人公日程安排的所有细节,说服他让摄影机始终开机4、做个现场冷静的观察者5、时刻检查你的录音设备6、准备掌握改变机位的时机7、时刻准备好更换的磁带或存储卡8、跟踪到最后一刻:从起床、洗漱到洗澡、上床9、收工时清点器材10、存储卡的备份工作很重要第四章导演的基本工作第一节分镜头稿本一、镜头从开始录制到停止录制这段时间内所拍摄的画面,1---∞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