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概论复习资料
纪录片复习资料

一:1纪录片类型:人类学纪录片,自然类,文献专题类,社会生活类,历史文化类风光片2反射型纪录片:是在拍摄纪录片过程中,把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彼此之间如何互相运作和互动的关系呈现出来,这种作品混合了观察访问以及摄影机前后人物之间互动等几种方式3长镜头:镜头内通过场面调度拍摄的长画面,多景别长画面蒙太奇的独特效果是,视听内容和事态过程的系统性无与伦比,叙事的可信性无与伦比,现场氛围的真实感无与伦比4纪录片经典理论: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主张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与此同时,在创作上非常注重6表现蒙太奇:又叫表现式剪辑技巧,是表达主体意识的艺术利器,它能把某些本不相干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营造一种氛围,酝酿一种情绪,以及表达一种立场主张观点思想7叙事蒙太奇:是把若干不同哦景别不同角度而又各自独立的画面,静态或动态画面组接起来,构成语意,讲述一个情节或过程,服务于作品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是最直接把最简单的画面租借方式。
8纪录片流派:海派,京派,西部派9张洪峰:原央视《见证影像志》外围编者《地坛医院六十天》《窑工》获2003年获北京首届国际DV论坛纪录片大奖李京红:2005——2006真实中国纪录片年度大奖《姐妹》27集长期纪录片获《南方周末》致敬中国传媒之年度现场报道奖《新周刊》中国电视台节目榜之最佳纪录片在60多个重点城市电视台主流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收视超过当期热播电视剧,创下中国纪录片国内收益的历史新高章桦中国最具传奇经历的纪录片女导演2005——2006,真实中国纪录片年度导演《邝丹的秘密》时长20分钟素材500个小时,获2004年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评委会大奖《我有一个好爸爸》获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DV大赛一等奖二简答题1每个时代的特征: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
纪录片考试重点

纪录片考试重点第一篇:纪录片考试重点《纪录片创作》考试重点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实用主义纪录片是一种为着特殊目的制作的,制作者参与他所表现事件之中的纪录片,但也要遵守纪实的美学,不能虚构等等,但在表现上,因为制作者的目的和立场有所不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就显现的不同了。
真实电影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记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该流派主张真正的电影应该直接拍摄现实生活,排斥虚构。
所以,他们在拍摄电影时一般都不事先撰写剧本,也不用职业演员,结果拍出来的内容非常地真实。
美国直接电影代表人物:美国人罗伯特.德鲁主张:摄像机和摄制人员不能和拍摄对象发生任何瓜葛,以求能拍出那种即使摄像机不存在时也会发生的情况,同时也绝不使用访问。
特点:1.旁观的美学 2.视听同步的要求 3.沉默的主体法国真理电影代表人物: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主张:承认摄像机的存在可以对现实产生影响,电影制作不应再是躲在摄影机后面,而是要积极参与被拍摄者在被拍摄的那一刻生活,促使被拍摄者在摄影机前说出及做出他们不太轻易说出或做出的事。
(《夏日记事》)真实电影类纪录片的特点1.影片首先试图探索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人们对于“幸福”是如何想象和体验的。
2.影片其次探索的是形式上的真实,让叙事的主体直接进入影片,元叙事不再是一个隐蔽的、可以任意虚构的角色,而是元叙事自身。
3.真实电影则大量使用采访和解说——“在场”。
所谓的“在场”,是指拍摄主体作为语言交流中的一方,并使观众能够明确意识到其存在的呈现。
《初选》《夏日纪事》《八廓南街16号》《北京的风好大》真实游戏(麦克莫尔)纪录片的特点:1.第一人称叙事2.虚拟手段的运用;利用剪辑增强可看性,如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3.真实的游戏;游戏的三个特性:假定性,无利害性和参与性真实游戏纪录片采取了一种“真实游戏”的策略,即让观众知晓游戏的过程,虚构变成了一种能够“看见”的虚构,也就成为了非虚构下的虚构。
总复习纪录片分析提纲

纪录片叙事的基本原则
1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详略得当,虚实相生
3题材的片段性和主题的集中性
不强调情节,更不强调情节的完整性。叙事松散,题材比结
构重要,题材的片段性比题材的完整性重要。
4叙事的思想性
寓理/识/情
5张弛缓急与叙事节奏
造型性节奏(是什么?)
叙述性节纪录片独特的人文性
2、纪录片独特的时间性
3、纪录片独特的结构性
四、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问答题需要记忆)
1、真实原则均不可违背,专题性对纪录片更有主
观色彩。
2、从篇幅上来讲,专题片的长短、结构有一定的
模式,且可以成为“连续的”或“系列的”,但纪录片却基本上只能是一个故事(一个人或一件事),其长短因题材而定,短者几分钟,长者数十分钟甚至几小时。
所谓的自然题材是指以自然界为内容的题材,一般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欣赏性的特点。它与那些以社会内容为题材的纪录片的最大区别是,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较强的形式感,用较高的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2、分析纪录片的主题:如果说题材就是指纪录片选择什么事件、什么现象和人物等内容来进行表现,那么主题则是指纪录片的中心思想,它是创作者对生活、历史和现实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一种表现。
5、从投入和产出方面讲,纪录片显然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比较铺张,纪录片讲求“质”,专题片讲求“量”
五、纪录片的分类(写影评前一定要把纪录片归类)
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按功能分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时事报导片: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监守自盗》、《海豚湾》
最新总复习纪录片分析提纲

艺考——纪录片分析纪录片的意义纪录片是了解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渠道和方式。
真实的纪录片集纳起来所保留的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它的珍贵价值是无法替代的。
纪录片的定义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
──法国《电影词典》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美国《电影术语汇编抓住现实的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维尔托夫创造性地处理现实。
──格里尔逊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看得见、听得见的传播形式,而被它所纪录的内容则是天文地理、生命非生命无所不包。
──陈汉元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百度百科纪录片的特征1、纪录片独特的人文性2、纪录片独特的时间性3、纪录片独特的结构性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问答题需要记忆)1、真实原则均不可违背,专题性对纪录片更有主观色彩。
2、从篇幅上来讲,专题片的长短、结构有一定的模式,且可以成为“连续的”或“系列的”,但纪录片却基本上只能是一个故事(一个人或一件事),其长短因题材而定,短者几分钟,长者数十分钟甚至几小时。
3、从制作上,纪录片比较考究,它从创意、构思、章节、景别、用光、色彩、音乐、解说、音响和剪辑方面都要有精心的打造,要求把“故事说得生动”。
而专题片在以上这些技术技巧上则不那么讲究,他只要求把“道理讲清楚”即可.4、从时效上讲,专题片跟“新闻片”比较接近。
而纪录片,但他往往不须具备较强的新闻性和实效性,它可以任选题材,精心制作,反复播出,永久保存。
5、从投入和产出方面讲,纪录片显然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比较铺张,纪录片讲求“质”,专题片讲求“量”五、纪录片的分类(写影评前一定要把纪录片归类)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按功能分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1、时事报导片: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
纪录片概论复习题

--纪录片概论期末复习--题型一: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型二: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专题一1.电视报道类专题节目1、定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某一主题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系统探究与表现的电视节目。
这类节目是电视专题节目的主体。
2、报道类专题涵盖面广、历史现实文化科学社会人生等各个领域,均可成为报道对象。
3、报道类专题最常用的节目形态是深度报道4、报道类专题在选题时,往往偏重那些能反映事物的实质意义和发展规律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
2.电视专题节目发展历程按照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各时期的创作特征,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报道阶段:1958-1966;从第一部电视专题节目诞生,到1966年“文革”开始。
中国第一部电视专题节目:195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9周年》2、颂扬阶段:1966-1978;“文革”开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祖国各地》栏目的开播,为我国电视专题节目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是你我国推行极“左”路线最严重的时期。
3、觉醒阶段:1978-1989;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祖国各地》的开播,到1989年大型电视专题《望长城》确定跟踪纪实的拍摄基调,是我国电视专题节目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4、纪实阶段:1989-至今;从《望长城》至今,中国电视专题节目进入纪实阶段。
3.《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成功的原因1.视点下移,关注平民百姓的生活,2.小人物小故事体现社会大背景,提供深入的思考空间;3.纪实的拍摄手法和风格值得称道;4.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关系最主要的观点有四种:1.等同说:认为专题片和纪录片是同一个片种两种名称;2.从属说:认为纪录片从属于专题片或认为专题片从属于纪录片;3.畸变说:认为专题片是国外纪录片在我我国主观性过强的异化结果4.独立说:专题片与纪录片是各自独立的两种片种。
5.中国电视专题片创作整体反思1)中国电视专题片具有体制性。
纪录片(概论)

纪录片所要求的真实是一种无假定性的真实,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真实,这和现在电影、 电视剧中所强调的艺术真实是有很大区别的。
纪录片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 演摆布。它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具有 艺术内涵的生活内容,并通过真实的纪录,来表 现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和真实 的生活过程。
在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中,有很多这样 的镜头,主人公边做事边对着摄像机说话。
4、反射式
反射式如果要运用,一般要混合观察、访问和摄 像机前后的互动等几种方式,所以,它本质上是 一种混合式纪录片。其优点是创作者主导权比较 大,不仅可以给予被拍摄对象一个参与的空间, 而且也能给予观众一个在观看纪录片时的思考空 间。
纪录片《故宫》一共有12集,每集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 板块:
第一集 肇建紫禁城 第二集 盛世的屋脊
第三集 礼仪天下
第四集 指点江山
第五集 家国之间
第六集 故宫藏瓷
第七集 故宫书画
第八集 故宫藏玉
第九集 宫廷西洋风 第十集 从皇宫到
博物院
第十一集 国宝大流迁
第十二集 永远的故宫
二、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
纪录片是纪录真实和真实纪录的统一。 纪录真实:纪录的内容要真实 真实纪录:纪录的方式要真实
三、纪录片的叙事手段
纪录片本质上还是一种影视作品。所以,为了艺术地 表现这种生活真实,它需要用到很多的叙事手段来纪实。 这些手段如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长镜头
同期声
人物诉说
界本来就是视听统一的世界,如果纪录片中只有画面而没 有同期声,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怀疑
三、纪录片的叙事手段
3、人物述说 一个完整真实的生活应该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互相
纪录片总复习[1]
![纪录片总复习[1]](https://img.taocdn.com/s3/m/16b093c29ec3d5bbfd0a74bc.png)
纪录片看片答题影评分析题解示例范例一看片分析:08年省统考题,纪录片《谢希德》,14分钟,播放两遍。
1、本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影片中的闹钟有何作用?10分2、谢希德逝世后,有一组抒情画面,这组画面是什么?抒的是什么情?10分3、谢希德去医院看望丈夫时,病房里有哪些细节?10分4、除了解说词和音乐外,有哪些同期声?同期声的作用是什么?10分5、你最喜欢哪句解说词,为什么?6、本片的片头与主体之间用的是何种转场技巧?说出此种转场的作用。
7、影片中出现主角的在幅照片,试分析其作用和表现。
8、根据本篇主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40分解题:一、本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影片中的闹钟有何作用?10分答:主题:本片通过纪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先生,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为我国的科学事业的研究与发展,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奉献自己一生的故事;赞扬了她“献身科学,探索不止。
”勇于攀登,勇于奉献,热爱祖国,教书育人,牺牲自我的工作精神。
格式:通过(节目内容)。
,赞扬(歌颂或揭示、批判、说明。
)导演或编导的意图、情感、思想、意义等。
答:闹钟的总体作用:影片中三次闹钟的出现,结构了主题。
“闹钟”是时间的象征,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对谢希德而言,是多么短暂而宝贵,在生命倒计时里,她用有限的生命,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更大更多的贡献,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命运交响乐章。
同时“闹钟”又是整个片子的主线索,本片共出现了三次“闹钟”的画面,每次都是烘托了主题、刻画了主题、结构了主题、为主题服务。
第一次出现在片头,六个闹钟以同期声的视听手段同时振铃,用的是近景、特写镜头,表现出谢希德的一生就是这样夜以继日攀登科学辛勤工作的,也暗示着她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如此谱写的。
第二次出现闹钟画面,也是特写、近景镜头,说明谢希德的生命已处于倒计时,时间对她来说是多么宝贵,她就像闹钟一样不停地转着,争分夺秒地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工作着、奋斗着。
【精】纪录片概论

• 在几乎所有有关纪录电影史的论述中,都将纪录 电影的起源追述到了电影初创的时代。
• 这里面有卢米埃尔最早拍摄的《工厂大门》、 《代表们的登陆》、《火车到站》等著名的影片。 按照巴尔诺的说法,在卢米埃尔的影片中,“除 了《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等几部是专门 在摄影机前表演的作品之外,大部分都来自‘现 实’,没有使用演员。”
对《工厂大门》的质疑
这部影片“在自 新闻影片的形式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流行的。
因此福楼拜会说出“用物理学家在研究物质中所表现的公正性来探讨人的灵魂”、“用一种不动感情的方式,即物理学的精确性”来
然的同时也包含了 成就艺术这样的话,科学的精神在那个时代开始进入大众的观念。
因此福楼拜会说出“用物理学家在研究物质中所表现的公正性来探讨人的灵魂”、“用一种不动感情的方式,即物理学的精确性”来 成就艺术这样的话,科学的精神在那个时代开始进入大众的观念。
“我在前面提到了一种电影术的伊甸园,典型 的表现在最早的电影、最早的姿态和最早的游戏中。 卢米埃尔兄弟的一些早期电影就是这样,如一个士 兵向一个在公园中推着婴儿车的保姆邀宠,这与其 说是虚构故事不如说是一幅速写。在这一层次上, 电影的确与生活有关——这种类型的电影的确就是 生活。……然而,电影一开始也许是在纯真地纪录 生活的全部纯真,但正是由于做记录这一事实,它 就已经加上了一些东西,并因此而获罪。为什么要 拍士兵和保姆,为什么恰恰选择了这一场景,为什 么选择这个剪切点、这个镜框和这种凝视?一旦这 些问题出现,一切就都改变了,原初的纯真变得可 疑,事实上是已经消失了。士兵和保姆已经在玩着 一种暧昧而有罪的游戏,观众的兴趣也已经改变了 含义。”
第二节 缺失的纪实观念
对卢米埃尔的影片不 能作为纪录片的滥觞的考虑 主要是基于在19世纪末的那 个时代还没有所谓的“纪实” 这样一种美学观念。大凡接 触到纪实方法的影片,都是 属于偶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10个,20分名词解释5个,30分‘简答3个,30分论述(二选一)填空:
弗拉哈迪美《北方的纳努克》
维尔托夫苏联“电影眼睛”派《前进吧!苏维埃》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旁观的美学原则导致直接电影在场的美学原则导致真实电影
我国电视史上第一部大型电视系列片《丝绸之路》
京派纪录片《望长城》纪实性拍摄纪实风格开辟道路
吴文光 1990 《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新记录运动流浪艺术家在北京寻找艺术理想的故事
简答:
(一)纪录片的起源与发展:7个流派(代表人物和作品和特点)
①早期纪实电影(不用写具体的内容)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②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
弗拉哈迪是记录电影的创始人,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他强调画面的本身的表现力,而不是通过剪辑的手段来实现。
③维尔托夫与他的“电影眼睛”派
他认为电影的本质在于如实的记录事实。
认为摄影机比人的眼睛更加真实可信。
他的纪录片具有诗意的风格,代表作《前进吧!苏维埃》④格里尔迅与英国记录电影运动格里尔迅是英国记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纪实美学,强调纪录片要面对现实,主张“创造性的处理生活场景”认为纪录电影不是娱乐大众的一种手段,而是应该担负起教育民众的功能。
代表作《漂网渔船》,生动地展现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劳作。
⑤伊文思的诗意现实主义坚持“真”比一切都重要的原则,要如实的反映时代气息
他拍摄的影片大多反映世界各国人民正义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反法西斯斗争代表作《桥》《四万万人民》⑥美国的直接电影美国直接电影是一种现场拍摄、非虚构的电影类型。
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
旁观的美学思想导致直接电影的产生代表作《初选》。
⑦法国的真实电影法国真实电影是根源于纪录片的写实主义的电影类型在场的美学思想导致真实电影的产生代表作《夏日纪事》
(二)人类学和人文社会纪录片的区别
人类学纪录片:含义:最早形成,最具有国际性,最能为不同民族的人共同欣赏和理解的纪录片。
“风城国际纪录片节”特点:人类学纪录片把主要的目光投向相对于一个社会主体民族以外的那些民族,投向人类生存表象背后,挖掘和记录不同民族的历程。
探讨人类文明渗透于各民族文化的不同状况。
人文社会纪录片:含义:指那些以普通人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为记录对象,主要从人文的角度去反映和展现的纪录片。
注重对社会各个阶层人群生活状态的记录和反映特点:人文社会纪录片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的主体民族上。
(三)纪录片的审美特征
(1)多重境界的真实美
①真实美是纪录片美的前提,也是纪录片美的来源。
②暴漏现实,将丑转化为美。
所谓丑,是指偏离了事物正常位置,或者偏离了人的心中觉得应该如此的位置。
③真正触及生活本质的片子,在某种程度上都隐含着对现实残酷庸俗一面的否定。
(2)历史意识下的人文美
①人文美首先体现在它是善的。
②纪录片的人文美建立在个体化的形象上。
③情感性是纪录片的人文内容升华成美的基础(3)剪辑后的过程美没有过程就没有纪录片
(一)“京派文化”,“京派纪录片”和“海派纪录片”
京派文化:①京派文化——“北派“: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文学创作中心南移。
②京派文化的双重内涵:一方面驻足于国家制度,文化之内,这一特点遮蔽了北京作为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
另一个方面又面向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特色。
③代表作:《望长城》《生活空间》
京派纪录片:①京派纪录片从题材选择上来看,明显在历史和现实之间顾盼。
机油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人物的关注,也有对京城百姓日常生活的关心②京派纪录片已经注意到对人的主题的展现
③京派纪录片中对“胡同生活“的表现也蕴含了京派文化幽默乐观的色彩。
④代表作《望长城》《生活空间》
海派纪录片:①海派纪录片的主要代表是上海电视台创作群体的作品。
代表作:《纪录片编辑室》
②海派纪录片注重现实题材、平民视角以及平民意识形态的表达。
③长于抓取生活细节,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和时代意识。
(二)西部纪录片特点
(1)偏好边缘题材:特别擅长于表现西部所特有的“异常美”,钟情于人类学题材和自然环境类题材。
《最后的马帮》《沪沽湖畔摩梭人》
(2)强烈的思辨特色: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随中华民族的自然,历史,社会,文化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考察和深入的思考。
其独特的见解蕴含思辨的力量。
②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讲求“天人合一”
(3)丰富的文化内涵: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去切入历史和现实,在文化的背景下来深沉的反思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三)汇编电影
是由苏联记录电影工作者艾瑟.苏勃在20世纪20年代确立的一个片种。
在西方被称为“汇编电影”。
一般指利用过去已拍摄的资料片(有时也辅助新拍的素材)编辑而成的纪录片。
(四)纪实主义,同期声和附加声
①纪实主义是一种创作观念,来源于“现实主义”,包含,语言,风格,题材,视角,叙事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
它强调的是表现主题的现实性和形式所具有的实在性。
同时,纪实主义也是一种美学观念,它追求的是一种纪实美。
②1991年,《望长城》的成功,标志着纪实主义创作手法在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回归。
采用跟踪采访,现场同期声。
③同期声:主要是指画面上出现的人物的同步语言,这是一种直接的真实语言,这种声音对象性极强。
④附加声音(画外音,解说词,音乐):解说词是解说员播讲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
它是作者理性思维的直接外化,用来解释,议论,抒情,介绍背景,表达情感等。
音乐用来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五)法国真实电影和美国直接电影的区别
①法国真实电影是根源于纪录片的写实主义的电影类型。
②美国直接电影是一种现场拍摄、非虚构的电影类型。
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
③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1961年《夏日记事》,影片始终在讨论一个抽象的,有关于人的生活是否幸福的问题。
④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
(六)旁观的美学思想和在场的美学思想
旁观的美学思想:
①所谓旁观的美学思想是相对于格里尔迅以来“教化”式的纪录片而言的,是指纪录片的制作者以旁观的态度如实记下事物的过程,不以任何方式干扰和妨碍事物自身的进程。
②旁观的美学思想导致直接电影的产生
在场的美学思想:①所谓的“在场”是指拍摄主体作为语言交流中的一方,并使观众能够明确意识到其存在的呈现。
②在场的美学思想导致真实电影的产生
论述:(二选一)
(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四个阶段(1)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
①纪录片的起步期是以电视为载体的纪录电影,带有浓厚的新闻纪录电影色彩②中国电视纪录片脱胎于新闻纪录电影
③1958年,中央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2)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①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②风光片和政论片为代表③主题先行成为突出特征
④1979年6月,中日合拍我国电视史上第一部大型电视系列片《丝绸之路》(3)纪录片创作的繁荣期(1991-1996)
①题材突破山水风光的局限拓展到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②1991年,《沙与海》成为国内第一部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作品,此后中国纪录片不断向国际大奖进军
③《望长城》的成功,确立了纪实性拍摄,访谈,现场录音,长镜头等一套新的记录方法,为纪实风格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开辟了道路④1993年,央视:《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创办,定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⑤《纪录片编辑室》,1993年上海电视台创办,是第一个以纪录片命名的电视栏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4)纪录片创作的拓展期
①创作风格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②纪录片的娱乐功能彰显③代表作:张以庆《英与白》(二)“京派纪录片”和“海派纪录片”
京派纪录片:①京派纪录片从题材选择上来看,明显在历史和现实之间顾盼。
机油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人物的关注,也有对京城百姓日常生活的关心②京派纪录片已经注意到对人的主题的展现③京派纪录片中对“胡同生活“的表现也蕴含了京派文化幽默乐观的色彩。
④代表作《望长城》《生活空间》
海派纪录片:①海派纪录片的主要代表是上海电视台创作群体的作品。
代表作:《纪录片编辑室》
②海派纪录片注重现实题材、平民视角以及平民意识形态的表达,③长于抓取生活细节,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和时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