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纪录片考试重点

纪录片考试重点

《纪录片创作》考试重点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实用主义纪录片是一种为着特殊目的制作的,制作者参与他所表现事件之中的纪录片,但也要遵守纪实的美学,不能虚构等等,但在表现上,因为制作者的目的和立场有所不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就显现的不同了。

真实电影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记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该流派主张真正的电影应该直接拍摄现实生活,排斥虚构。

所以,他们在拍摄电影时一般都不事先撰写剧本,也不用职业演员,结果拍出来的内容非常地真实。

美国直接电影代表人物:美国人罗伯特.德鲁主张:摄像机和摄制人员不能和拍摄对象发生任何瓜葛,以求能拍出那种即使摄像机不存在时也会发生的情况,同时也绝不使用访问。

特点:1.旁观的美学 2.视听同步的要求 3.沉默的主体法国真理电影代表人物: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主张:承认摄像机的存在可以对现实产生影响,电影制作不应再是躲在摄影机后面,而是要积极参与被拍摄者在被拍摄的那一刻生活,促使被拍摄者在摄影机前说出及做出他们不太轻易说出或做出的事。

(《夏日记事》)真实电影类纪录片的特点1.影片首先试图探索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人们对于“幸福”是如何想象和体验的。

2.影片其次探索的是形式上的真实,让叙事的主体直接进入影片,元叙事不再是一个隐蔽的、可以任意虚构的角色,而是元叙事自身。

3.真实电影则大量使用采访和解说——“在场”。

所谓的“在场”,是指拍摄主体作为语言交流中的一方,并使观众能够明确意识到其存在的呈现。

《初选》《夏日纪事》《八廓南街 16 号》《北京的风好大》真实游戏(麦克莫尔)纪录片的特点:1.第一人称叙事2.虚拟手段的运用;利用剪辑增强可看性,如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3.真实的游戏;游戏的三个特性:假定性,无利害性和参与性真实游戏纪录片采取了一种“真实游戏”的策略,即让观众知晓游戏的过程,虚构变成了一种能够“看见”的虚构,也就成为了非虚构下的虚构。

纪录片复习资料完整

纪录片复习资料完整

纪录⽚复习资料完整第⼀章纪录⽚概念纪录⽚与故事⽚区别(七点)纪录⽚精神评价纪录⽚四条标准剪辑⽅略(评价标准)第⼆章选择对象判断选题好坏(三个)前期采访原则第三章拍摄现场(导演原则如何设计镜头)备忘录主⼈公采访第四章导演⼯作(分镜头原因依据作⽤)职责形象思维总体构思影视剧导演基本素质第五章采访主体⼈本化采访电视记者概念电视新闻记者素质第⼀章故事⽚与纪录⽚的⽐较⼀、概念的区别1.纪录⽚的定义:⾮虚构,⾮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

纪录⽚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2.故事⽚的定义:综合了⽂学,舞蹈,⾳乐,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以表现和虚构为基础的,通过演员表演来完成的⼀种影视⽚类型。

它的主要特点是虚构性,表演性,主观意识性⽐较强烈。

⼆、从表现特点来看纪录⽚主要是以真实,纪实为基础,它⼒求把发⽣在我们⾝边的真⼈真事,⽤真实的⼿段记录下来,以此来表达⼀个思想或主题。

⽽故事⽚主要是以虚构的,艺术化的表现为基础,它把发⽣的事情通过艺术地再加⼯,再创造,然后来达到吸引观众的⽬的。

当然故事⽚也有纪实性的,但它和纪录⽚很⼤的不同点在于,它已经是渗透了艺术再现形态的纪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实,因此,它和纪录⽚就不能等同了。

三、从制作技术⼿段1.前期:纪录⽚讲究的是同期声的效果,真实再现客观环境带给我们的感受,让我们观众有⾝临其境的感觉,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它不需要布光,不需要道具等等。

⽽故事⽚恰恰就需要这些来⽀撑,它要求的艺术性⽐较强,它需要造型去表现故事的发展,带给观众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和⼼理上的冲击,所以这些制作技术是故事⽚必不可少的。

2.后期:纪录⽚不需要过多的特技处理,只是把转场的过渡要做得⽐较⾃然就⾏了。

故事⽚需要⼤量的特技处理,在后期编辑的时候主要依据的是蒙太奇的编辑思维,这就和纪录⽚的长镜头理论是有很⼤的区别的,故事⽚在后期的时候还需要做很多的⼯作,⽐如配⾳,特技处理,以及⾳乐的处理等等。

纪录片复习资料

纪录片复习资料

一:1纪录片类型:人类学纪录片,自然类,文献专题类,社会生活类,历史文化类风光片2反射型纪录片:是在拍摄纪录片过程中,把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彼此之间如何互相运作和互动的关系呈现出来,这种作品混合了观察访问以及摄影机前后人物之间互动等几种方式3长镜头:镜头内通过场面调度拍摄的长画面,多景别长画面蒙太奇的独特效果是,视听内容和事态过程的系统性无与伦比,叙事的可信性无与伦比,现场氛围的真实感无与伦比4纪录片经典理论: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主张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与此同时,在创作上非常注重6表现蒙太奇:又叫表现式剪辑技巧,是表达主体意识的艺术利器,它能把某些本不相干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营造一种氛围,酝酿一种情绪,以及表达一种立场主张观点思想7叙事蒙太奇:是把若干不同哦景别不同角度而又各自独立的画面,静态或动态画面组接起来,构成语意,讲述一个情节或过程,服务于作品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是最直接把最简单的画面租借方式。

8纪录片流派:海派,京派,西部派9张洪峰:原央视《见证影像志》外围编者《地坛医院六十天》《窑工》获2003年获北京首届国际DV论坛纪录片大奖李京红:2005——2006真实中国纪录片年度大奖《姐妹》27集长期纪录片获《南方周末》致敬中国传媒之年度现场报道奖《新周刊》中国电视台节目榜之最佳纪录片在60多个重点城市电视台主流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收视超过当期热播电视剧,创下中国纪录片国内收益的历史新高章桦中国最具传奇经历的纪录片女导演2005——2006,真实中国纪录片年度导演《邝丹的秘密》时长20分钟素材500个小时,获2004年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评委会大奖《我有一个好爸爸》获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DV大赛一等奖二简答题1每个时代的特征: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

【免费下载】纪录片创作完整版

【免费下载】纪录片创作完整版

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1) 电视产生以后,纪录片在荧屏天地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又出现了《电视纪录片》一词。

它即是电影纪录片新的发展形式,又是电视节目的一个种类。

(2) 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追求客观记录风格;纪录片向故事片靠拢——追求情节化、故事化。

(3) 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

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纪实性。

因此对于它的表述也不尽相同。

(4) 当今的纪录片可以表述为:社会人文类与自然科学类。

(5)纪录片的丰富多彩是由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多样性构成(6)客观纪录体:强调跟踪纪录事件发展过程,强调自然客观,重过程不重结论,隐藏主观意图。

大量使用长画面,重视访谈和现场声;尽量少用(或不用)解说和音乐甚至拒绝人工照明。

(7) 纪录片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双重品格并存。

(8)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反映生活纪录历史传播知识引导舆论(9)记录片的国际性和民族性?纪录片的艺术的国际性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其纪实本性的普遍认同;对基本艺术规律和创作手段,形式的普遍认同;对某些题材内容和商业化文化交流方式,传播方式的普遍认同。

纪录片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双重品格并存。

一部纪录片从思想内涵到感情倾向,从美学追求到技巧手法,都或深或浅地渲染着民族文化色彩。

有超然科技无超然技术,艺术的社会功利性质是客观存在的。

记录骗的“文化味道”——载智育美育德育之道,即是功利,也是功能。

民族性即表现在思想内容上,也表现在艺术观念和形式上,跟表现在作者自觉或不自觉的主管意识上。

意识形态和民族差异形成彼此不信赖,以至各怀敌意,互相防范,直接影响着跨国创作,也限制了纪录片艺术国际性产生的发挥。

这也是它的民族性长久存在对其国际性产生的障碍,即国际性与民族性具有一致与不一致两面的表现。

第二章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的演变(1) 《北方的纳努克》留下的有深远影响的(包括遭批评的)艺术方法技巧,主要是如下几方面:1.歌颂美而回避丑的美学原则2.与被拍摄对象的长期共处,深入观察,准确把握生活形态,使被拍摄对象在镜头前高度自然3.用故事片的手法表现非虚构的人生故事。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整理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整理

1大众文化纪录片大众文化形态纪录片(简称大众纪录片)是中国纪录片最重要的类型,它把镜头对准社会,对准普通人,素朴地纪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刻画出当代中国人物群像。

从1988年上海电视台推出《纪录片编辑室》、1993年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提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到1997年北京电视台《百姓家园》提出“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一观念渐次深入,形成中国纪录片的奇异景观。

这一类型的作品数量巨大,佳作叠现。

如《远去的村庄》、《舟舟的世界》、《八廓南街16号》、《姐姐》、《半个世纪的乡恋》、《藏北人家》、《芝麻酱还得慢慢调》、《球童》等都是其中杰作。

2纪录片的观念造型纪录片的造型是多种语言因素的复合体,是一整套相互交织、组织严密的电视语言系统。

其本质意义在于它的美学内涵和情感外延的直接体现。

它不仅具有客观现实的“再现性”,更有主观内涵的“表现性”。

1、观念造型通过画面和声音语言的综合运用,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观念。

影像所提供的环境以及剪辑所提供的组合和对比,结合有效的声音效果,都可以成为表达创作思想的手段,可以强烈的传达一种思想、感情和倾向。

从生活中去发现富有哲理性的镜头,反映现代人的人生观、伦理观、社会道德观,体现一种思想或意念。

这是电视纪实作品的思想深度得以加强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

如纪录片:伊文思的《西班牙的土地》3新闻纪录片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统称.表现对象是真实的社会、自然现象,并从中归纳、提炼出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意义的主题,通过采访、纪录和宣传报道,达到宣传教育、传递信息的目的.新闻片侧重于对时事动态的报道,要求现场采访拍摄,经迅速编辑后及时放映,体裁上分为时事报道片和杂志片.纪录片可以纪录表现现实或历史,人物或事件,社会政治或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或文艺演出等各个领域和专题的内容,多采用实地拍摄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制作而成.这类影片注重真实性,拍摄时不能虚构、不能表演、不能变更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过程等.新闻纪录片是电影的基本类别之一.1895年,标志电影诞生的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第一批影片,就体现了电影的纪录功能.中国较早的新闻纪录片有《武汉战争》、《上海战争》等反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战争的短片.1953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专业新闻纪录电影生产基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4精英记录片精英文化形态纪录片(简称精英纪录片)是指知识分子气息馥郁的作品,选材主要集中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和艺术、宗教等方面。

纪录片总复习[1]

纪录片总复习[1]

纪录片看片答题影评分析题解示例范例一看片分析:08年省统考题,纪录片《谢希德》,14分钟,播放两遍。

1、本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影片中的闹钟有何作用?10分2、谢希德逝世后,有一组抒情画面,这组画面是什么?抒的是什么情?10分3、谢希德去医院看望丈夫时,病房里有哪些细节?10分4、除了解说词和音乐外,有哪些同期声?同期声的作用是什么?10分5、你最喜欢哪句解说词,为什么?6、本片的片头与主体之间用的是何种转场技巧?说出此种转场的作用。

7、影片中出现主角的在幅照片,试分析其作用和表现。

8、根据本篇主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40分解题:一、本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影片中的闹钟有何作用?10分答:主题:本片通过纪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先生,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为我国的科学事业的研究与发展,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奉献自己一生的故事;赞扬了她“献身科学,探索不止。

”勇于攀登,勇于奉献,热爱祖国,教书育人,牺牲自我的工作精神。

格式:通过(节目内容)。

,赞扬(歌颂或揭示、批判、说明。

)导演或编导的意图、情感、思想、意义等。

答:闹钟的总体作用:影片中三次闹钟的出现,结构了主题。

“闹钟”是时间的象征,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对谢希德而言,是多么短暂而宝贵,在生命倒计时里,她用有限的生命,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更大更多的贡献,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命运交响乐章。

同时“闹钟”又是整个片子的主线索,本片共出现了三次“闹钟”的画面,每次都是烘托了主题、刻画了主题、结构了主题、为主题服务。

第一次出现在片头,六个闹钟以同期声的视听手段同时振铃,用的是近景、特写镜头,表现出谢希德的一生就是这样夜以继日攀登科学辛勤工作的,也暗示着她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如此谱写的。

第二次出现闹钟画面,也是特写、近景镜头,说明谢希德的生命已处于倒计时,时间对她来说是多么宝贵,她就像闹钟一样不停地转着,争分夺秒地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工作着、奋斗着。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

纪录片复习资料1.英国纪录片运动从1928年到1937年,格里尔逊带领的英国纪录片小组(GOP),创立了一种纪录电影的制作模式。

他们以电影为工具,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参与到各个机构的服务性事业中,像电视直播一样,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他坚持对影片进行各种有益的实验,对真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处理。

2.真理电影“真理电影”主张纪录片不应该纯粹地记录现实,而应该主动地挖掘真实,不排斥在纪录片中采用虚构策略,创作者应主动介入拍摄事件,并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从而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中的虚构部分,而这可能“正是一个人的最真实的部分”。

3. 《北方的纳努克》《北方纳努克》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该片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影片拍摄了北极哈德逊湾地区爱斯基摩人(Inuit)纳努克一家人的生活,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一种实践至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用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4.弗拉哈迪弗拉哈迪,美国电影导演,纪录片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

弗拉哈迪的电影带着一种近乎永恒的价值观念,他的电影从不带着优越感、从来不居高临下,因此可以让不同种族、信仰、不同时代的人喜欢。

他告诉我们: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它决定了影片最根本的价值,这比技术和任何手段都要重要。

5.格里尔逊格里尔逊(1898~1972) ,英国电影制片人、导演、理论家,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

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他为群众宣传署署长。

著作有《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

6.反射式纪录片7.德鲁小组“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 )”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

纪录片创作试题

纪录片创作试题

纪录片创作试题A卷一、填空题(10分,每空1分)1、电视声音的基本组成元素是_____、音乐、_____。

2、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根本目的不是_____,而是在于表达_____,并依此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

3、电视专题节目一般由解说段落、_____段落、_____段落、以及在这几种段落基础上形成的段落构成。

4、纪录片从题材形式来分,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

5、纪录片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北方的纳努克》是_____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1、情节化的叙事2、纪录片3、同期声4、理性素材三、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1、电视专题节目一般的创作流程是什么?2、电视专题节目的选题原则包括哪些?3、请指出电视专题节目中细节的类别、作用并举例说明。

4、请指出电视专题节目的结构方式有几种,并举例加以说明。

四、论述题(30分,每题15分)1、纪录片的视听元素有哪几种?试结合实例论述它们在纪实作品创作中的作用。

2、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论述电视专题节目的构思方法。

B卷一、填空题(10分,每空1分)1、电视专题节目按风格样式分为_____式、_____式、_____式和个人评述式。

2、纪录片的真实的内涵是_____和_____的和谐统一。

3、我国第一部电视专题节目是_____。

4、关于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的关系,一般有以下四种学说_____、_____、“独立说”和“怪胎说”。

5、纪录片的层次安排有以下几种:_____、典型集合式、_____和板块式。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1、可视性思维2、题材的人文性3、长镜头4、纪录片的真实三、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1、纪实性作品的节奏分为哪几种?分别是什么?2、电视专题节目的选题原则包括哪些?3、纪实段落的特征有哪些?4、结合片例谈谈如何灵活运用素材表现过去时空?四、论述题(30分,每题15分)1、结合实例,论述纪实作品创作中客观纪录与主观表现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纪录片创作名称影视纪录片创作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作者林旭东教材信息版次2002年1月第1版注: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判断)(一)、选择部分1、(1)( )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A.《北方纳努克》B.《摩阿那》C.《漂网渔船》D.《夜邮》(2)弗拉哈迪先后拍摄了( )等探险式纪录片。

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一种实践至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用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A.《摩阿那》B.《亚兰岛人》C.《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D.《北方的那努克》(3)( )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A 《北方纳努克》 B 《摩阿那》 C 《漂网渔船》 D 《夜邮》★考核知识点:罗伯特■弗拉哈迪和探险式纪录片2、(1)里芬斯塔尔的纪录片充满了政治宣教属性, 1936年她拍摄了关于当年柏林奥运会的( ),其拍摄动机让这部杰出影片成为服务于纳粹政府的法西斯美学的代表作品,也让她成为了一位饱受争议的纪录片导演,A 《我们为何而战》B 《普通法西斯》C 《奥林匹亚》D 《意志的胜利》(2)( )这部影片记录了1934年9月4日至10日在纽伦堡召开的国家社会党第6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实况。

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通过出色的美学表达,试图通过电影来激发国民的强烈感受。

P35A.《摩阿拿》B.《拖网渔船》C.《铆工露西》D.《意志的胜利》★考核知识点: 莱尼■里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3、1965年,苏联导演米哈伊尔·罗姆拍摄的代表作品(),基本上是由过往的影像资料汇编而成,也被称为思想纪录片。

A.《夜与雾》B.《普通法西斯》C.《我们为何而战》D.《意志的胜利》★考核知识点: 米哈伊尔·罗姆《普通法西斯》3、(1)直接电影的理论主张及实践理念包括()。

A.不介入拍摄对象B.高片比C.同步摄录D.无操纵剪辑(2)纪录者对被拍摄者施加影响力的隐性方式包括()。

A.不介入 B.被动跟随 C.减少摄影机对被摄者的影响 D.纪录者成为作者意图的实现者★考核知识点: 直接电影的实践理念4、(1)直接电影代表性导演包括()。

A.梅索斯兄弟B.怀斯曼C.让·鲁什D.麦克•摩尔(2)直接电影导演梅索斯兄弟的代表作品()记录了滚石乐队巡回演出,影片因为意外地拍摄下了在加尼弗尼亚演出时摇滚狂热者之间的致命骚乱而广为人知。

A《推销员》B《初选》C《给我庇护》D《灰色花园》★考核知识点: 直接电影导演基本情况5、口述历史纪录片中,口述者的定位可以分为()。

A.当事人B.见证人C.知情人D.研究者★考核知识点:访谈纪录片的形式6、(1)“我视电影为讲坛”是()的纪录片创作理论主张。

A.罗伯特·弗拉哈迪B.约翰·格里尔逊C.让·维果D、卢米埃尔兄弟(2)英国纪录片运动领军人物约翰·格里尔逊的代表作品是()。

A.《摩阿拿》B.《拖网渔船》C.《铆工露西》D.《我是一个黑人》(3)最早严肃地在电影领域使用“纪录片/documentary”来进行理论性表述的是()。

A.约翰·格里尔逊B.理查德·利科克C.德鲁小组D.让·鲁什★考核知识点:格里尔逊的概念7、(1)从1922年至1925年,维尔托夫及其“电影眼睛”小组一共编辑完成了23期不定期发行的新闻杂志影片()。

A.《电影手册》B.《太阳报》C.《电影真理报》D.《内战史》(2)1934年维尔托夫根据以往积累的新闻素材编纂完成了第二部有声片《关于列宁的三支歌》,其中包含()三个部分。

A赞歌B挽歌C进行曲D热情——斯巴顿交响(3)1934年维尔托夫根据以往积累的新闻素材编纂完成了第二部有声片(),其中包含赞歌、挽歌、进行曲三个部分。

A 《前进,苏维埃》B《在世界的六分之一的土地上》C《第十一年》D《关于列宁的三支歌》(4)前苏联电影导演维尔托夫提出“电影眼睛”的理论主张,并通过自己的电影实践来验证和不断开掘自己的理论,代表作品有()。

A《热情——顿巴斯交响》B《带摄影机的人》C《关于列宁三支歌》D《战舰波将金号》★考核知识点:维尔托夫的理论主张8、1989年,英国导演菲尔·艾格兰拍摄的影片()拍摄了丽江小城的生活,对中国形象宣传起到巨大的作用。

A.《云之南》B.《龙之心》 B.《云南映象》 D.《丽江》★考核知识点:《云之南》的创作形式9、康尼·菲尔德的()是一部很受欢迎的影片,它通过五位当事人的证言,对一个美国人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进行了个人化的追述。

A.《摩阿拿》B.《拖网渔船》C.《铆工露西》D.《我是一个黑人》★考核知识点:访谈记录片的创作形式10、(1)法裔犹太导演劳德·莱兹曼的(),对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进行真想追踪。

影片没有使用常规的集中营资料,而是设法接近并直接叩问当事者的心灵,在复苏的记忆里使得历史事件得到当下的再生。

A.《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B.《猪年》C.《证词:大屠杀》D《夜与雾》(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部分纪录片运用了自省式的叙事策略,其中包括(ABCD )。

A.《证词:大屠杀》/克劳德·莱兹曼B.《细细的蓝线》/艾罗·莫瑞斯C.《罗杰和我》/麦克·摩尔 D.《谁杀死了陈果仁?》/崔明慧★考核知识点:自省策略式纪录片的创作形式11、安德烈·巴赞从他的本体论出发,把()的出现看做1940至1950年间电影发展史上所出现的关键性事件之一。

A.新现实主义电影B.新浪潮电影C.蒙太奇学派D.《灰色花园》★考核知识点:巴赞的纪录美学理念12、()批评直接电影的实践者在一定程度上把摄影机降低为了一种机械的纪录工具,在他看来,摄影机应该成为一能动的某种现实的催化剂。

A.梅索斯兄弟B.怀斯曼C.让·鲁什D.麦克•摩尔★考核知识点:真理电影的创作理念以及与直接电影的分歧(二)、判断部分1、(1)通常,自我反射式纪录片混合了观察、访问以及摄影机与人物之间的互动等众多元素。

()(2)为了保持客观,纪录片不能使用极度风格化的手段进行处理。

()★考核知识点:自我反射式纪录片,参见P972、(1)真实再现的手法不会为编导造假提供便利条件,并不影响真实性。

()(2)不同的纪录片创作流派,对纪录片搬演手法的合法性问题上持一致的观点。

()★考核知识点:关于搬演的争论,参见P803、弗拉哈迪的创作观念认为纪录片应当关注那些发生在我们家门口台阶上的戏剧。

()★考核知识点:关于格里尔逊创作观,参见P314、纪录片本身的叙事具有专制性,因此纪实摄影师承担着处理“现场分镜头”的任务。

()★考核知识点:纪录片拍摄现场的操作,参见P113-1155、弗拉哈迪的纪录片《亚兰岛人》中记录了岛上的一户人家,拍摄对象之间是一种真实的家庭关系。

()★考核知识点:弗拉哈迪的创作理念,参见P5-116、(1)纪录电影的真实性与创作者的工作原则,观点、态度以及出发点和他或者她本人的文化及艺术修养以及境界并没有关系。

()(2)纪录片是一种活动影像,并不是广义上的电影。

()(3)纪录片电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并不存在完全客观的电影。

()(4)一个纪录片工作者,并不存在与现实的伦理关系。

()★考核知识点:纪录片的基本特征,参见P84-857、叙述者(画外解说)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是一种全知叙述视角。

()★考核知识点:纪录片的叙述视角以及解说词的而应用,参见P21-33、P398、栏目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特征成为纪录片发展的桎梏,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原则是矛盾的。

()★考核知识点:纪录片的故事化问题,参见P99-106 参照课件9、(1)直接电影是以参与为主的纪录电影。

()(2)真理电影是以人为的环境能使隐蔽的真实浮现出来这个论点为依据的。

()★考核知识点:直接电影与真理电影的创作观念,参见P59二、主观部分:(一)、填空部分无此题型(二)、名词解释1.英国纪录片运动★考核知识点:英国纪录片运动的概念2.真理电影★考核知识点:真理电影的概念3. 《北方的纳努克》★考核知识点:《北方的纳努克》的概念4.弗拉哈迪★考核知识点:弗拉哈迪的概念5.格里尔逊★考核知识点:格里尔逊的概念,参见P21-P336.反射式纪录片7.德鲁小组★考核知识点:德鲁小组的概念,参见P54-P568.手持摄影★考核知识点:手持摄影的概念,参见P1149.《细细的蓝线》★考核知识点:《细细的蓝线》的概念10.吉加·维尔托夫★考核知识点:吉加·维尔托夫的概念11、《夏日纪事》★考核知识点:《夏日纪事》的概念12、《意志的胜利》★考核知识点:《意志的胜利》的概念,参见P44、P4713、叙事性剪辑★考核知识点:叙事性剪辑的概念,参见P13214、《带摄影机的人》★考核知识点:《带摄影机的人》的概念,参见P16-P17(三)、简答1.简述纪录片导演架构影片的方式有哪几种类型★考核知识点:纪录片的架构,参见P96-972.结合具体影片,简要说明纪录片题材选择的不同方式。

★考核知识点:纪录片的架构,参见P100-1053. 一般来讲,纪录片前期采访拍摄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考核知识点:纪录片的架构附2.3.3:(考核知识点解释)1、进一步掌握和未来影片的架构直接有关的叙事信息。

2、考察并最后确定具体的拍摄对象。

3、为将要拍摄的影片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4、对拍摄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对将要进行拍摄工作进行视觉上的设计。

以上可以结合影片具体分析。

4.在纪录片的剪辑中,对叙事的处理大致有那些结构方式?★考核知识点:纪录片剪辑的结构处理附2.3.4:(考核知识点解释)1、线性结构——整部影片的惟一发展线索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和情节逻辑逐步展开的一系列动作场景。

2、逆向结构——按着一种戏剧性的规则,叙事的空间自由地从现在跳回过去,又从过去返回现在。

3、交叉结构——围绕一个事件以两条以上的发展线索齐头并进,交响式汇聚于影片的主题中。

4、平行结构——用交替插入属于各自情节片段的办法,同时从正面展开两条展开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以便于它们在对比的发展中形成一种意义上的关联。

5、辐射结构——叙事围绕一个主题分别朝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

5、简述个人对当前电视栏目纪录片强调观赏性和故事化倾向的理解★考核知识点:纪录片故事化问题附2.3.5:(考核知识点解释)(1)栏目化的优势:电视台雄厚资金的支持,大量专业制作人员的介入,播出渠道的畅通,固定观众群体的形成。

(2)栏目化的劣势:实用主义的功利性强的创作观念,制作周期,缺乏深度和力度(3)故事化原因探讨:市场话语权、收视率、大众娱乐审美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