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
理念、题材与手法——十年来我国纪录片创作的三点审视

Ke y wor s: d c d d e a e;d c me tr ;i e o u na y d a;t me;s i he kl l
进入 新世纪 以来 ,我 国的纪录片创作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 ,在创作 理念 、题材选 择与表现手法 等方面
进 ,纪 录 片娱 乐 理 念 盛 行 ;人 文社 会 类 纪 录 片题 材 逐 渐 回 归主 流 , 而 自然 环 境 类 纪 录 片 差 距 仍
然很 大 ;纪录片的表 现手法有 了大胆 突破 ,新技术 的影 响越来越深 。
关 键 词 :十 年 ;纪 录 片 ;理 念 ;题 材 ;手 法
中 图 分 类 号 :J5 92 文 献 标 识 码 :A
第 2期
蒋 宁平 :理念 、题材 与手法
・ 7・ 5
初 ,市场状 况却不如人意 。其 时 ,“ 国纪 录 片的市 场却在 萎缩 。 比起 2 我 0世 纪 9 O年 代初 的一 派繁荣 , 今 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 问处于低谷状 态” L 。到 2 0 0 0年 ,“ 中国纪录片进入 一个新 的历史 转折 :市场 呼 唤 然而 ,在市场面前 ,中国纪 录片令 人失望地 溃退 了,局部成 功也 无力 挽 回作为一 种 产业 的市场 沦 陷 ” 。而这种状态 的改变 ,来 自于创 作理 念 的更 新。虽 然我 国 的商业 纪 录片 创作 市场 还没 有 完全 成 型 ,但这种创作理念在 目前的作 品 中已经 得到 了很 好 的体现 ,其进 步也 是 明显 的。国际纪 录片 创作 理 念开始影响我 国的纪 录片创作 ,尤其是娱乐化在 创作中的盛行 ,为我 国纪 录片创作注入 了新 的活力 。 录片娱乐 化在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 已成为国际上 的一股重要 潮 流 ,特别 是美 国国家地理 和探索
怎样创作纪录片分析

六大类型
•▷ • 六,表述行为纪录片:把真实事件进行主
观放大,背离现实主义风格,强调主观创 作者内心旳表述。
Meeted’n staying
六大类型
• 三,观察型纪录片: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 世界旳体现,但对历史题材较难处理,大 部分没有讲解和字幕。体现起来很轻易流 于沉闷。
六大类型
•▷
• 四,参加型纪录片:能够去强调导演与被 摄者之间旳互动,不掩盖导演在场。
• 如:中国《望长城》
六大类型
• 五,反射型纪录片:对纪录片呈现旳社会 历史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和其他类型纪录 片一样,反射型纪录片注重现实旳表述, 但更为主要旳一点,导演会在体现旳同步 对创作本身进行反思,这种影片抽象,难 以了解,对中国来说这么类型旳纪录片较 为陌生。
二:纪录片分析简朴环节
• 一:开头概括,开头以浅谈旳方式对全篇 进行概括,从统计方式,影片纲领,简短 故事情节来简朴阐明。
• 二:简朴分析并铺垫,能够从镜头或讲解 旁白入手,分析其立意。从而引出下文剧 情旳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二:纪录片分析简朴环节
• 三:剧情分析,详细简介某单一故事旳剧 情,分析情感和画面体现力,再进行文化 方面旳论述。
三:分命题纪录片分析旳创作
• 《舌尖上旳中国I》1,最终结束语:当我们 远离自然享有美食旳时候,最应该感谢旳 是这些付出劳动和智慧旳人民。引出
• 人文方面:生活气息浓厚,市井人文混搭, 老百姓身边旳故事,真实地点,真实姓名, 造就真实性,贴近生活。产生共鸣
• 写分析问不一定非要浓墨重彩去宣扬文化, 历史。可俗,大俗即大雅。
三:分命题纪录片分析旳创作
• 举例: • 例如从艺术魅力来说,体现出影片所融合
纪录片的拍摄方法

纪录片的拍摄方法纪录片的拍摄方法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决定了纪录片在拍摄时的不同拍摄手法、技巧的选择和使用,在这些总的拍摄风格确立之后,在拍摄现场,还应该学会用摄影机的“眼睛”和录音机的“耳朵”去观察世界,在拍摄过程中遵循既真实又艺术的摄影创作原则。
从导演架构影片的方式来看,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大致可以分为七种类型。
解释式导演通过解说词对影片中的内容做出直接的解释,或直截了当地对自己的主张进行宣传。
这种拍摄手法能在单位时间内传播较大量的声音和图像信息,易于表现一些抽象的思想和观念,具有较强的宣传教育性,适合用来制作一些意识形态指向比较明确的影片,国内很多的专题片就可以划入此类。
观察式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进程,永远只作静观默查式的记录,其真实性较为可靠。
目前国内的很多影片都推崇这种手法,但是它表现抽象的东西难度较大,遇到不合适的题材也会显得特别枯燥。
参与式即“参与的摄像机”,拍摄者不仅期望拍摄对象以自然本有的态度来活动,并且期望因拍摄者的共同参与而激发出一种共同创作的效果。
这种拍摄手法被称作“真实电影”,它较易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影片的`风格来看,拍摄手法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抒情诗式手法这种手法运用在纪录片中会使片子看起来比较流畅、明晰、美感强烈。
例如,《藏北人家》运用这种手法将主人公及其家人一天的生活表现得诗意盎然。
宣教式手法导演意图极其明确,主观色彩强烈,拍摄对象、蒙太奇语言等等均要为导演述说的主题服务,整个片子表现的不是事件不是人物,而是思想。
例如,《失去平衡的世界》中每个镜头都没有特定的意义,经过导演的升降格处理和蒙太奇组合,便成为用来阐述宗教理念的语言,看后令人受到强烈震撼。
哲理思辨手法这种手法运用在纪录片中显得冷峻、旁观,给观众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
例如,法国纪录片《课问》即用冷静的镜头语言向人们揭示了人的社会性的形成和人性中一些深层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理性色彩。
戏剧冲突手法戏剧冲突是结构故事片不可缺少的因素,也被借用到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中,这种手法一般都是现在进行时拍摄,围绕事件的矛盾展开情节。
DV纪录片创作理念和方法的探讨——以纪录片《守望者——汉风》为例

现 代教 育技 术
M o e d c t n l e h oo y d m E u ai a c n l g o T
V. . 0 21 1
2 1 年第 2期 01
NO 2 2 1 . 0 1
D V纪录片创作理念和方法 的探讨
— —
以纪 录 片 《 守望 者 — — 汉 风 》 为例
二
D V纪录 片创 作 的理 念
真 实 性 是 纪 录 片 的本 质 属 性 ,D v创 作 的 平 民化 视 角 和 个
性化风格使 D V纪 录 片 更 具 有 原 生 态 记 录 的 特 性 ,因 而 也有 其 区别 于 一 般 电影 、 电视 纪 录 片 的 自身 鲜 明 的创 作 理 念 。
制的个性化创作方式使 D 纪录片创作更多地溶 入了 “ 等 V 平
记 录 ”和 “ 观 纪 实 ” 拍 摄 《 望 者 — — 汉 风 》的 过 程 中 , 客 。在 守
殷 旭彪 。 陈 琳 李 凡
( .徐州师范大学 信息传播学院,江苏徐州 2 10 ;2 山西大同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 院,山西大 同 0 7 0 ) 1 209 . 3 0 9
【 要 】 网络 、DV 和 非线 性 编 辑技 术 的 兴起 和 成 熟 , 最 终使 得 纪 录 片 的生 存 突破 重 重 障 碍 ,D 纪 录 片 迅速 发展 并 有逐 渐 摘 V
极 形 成 互 动 平 衡 的 状 态 。一 方 面 它 契 合 了信 息 时代 受 众 更 为 主 动 参 与 传 播 过 程 的 内 在 要 求 ; 另 一 方 面 ,广 大 受 众 将 其 个
人 生 活 以及 自己对 社 会 的 理 解 通 过 D 表 达 出来 , 并进 入 主 流 V
纪录片创作手法

纪录片创作手法答:纪录片创作手法包括直接记录法、重新演绎法、主观视角法、电影化手法等。
1. 直接记录法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纪录片创作手法,它的特征是尽可能地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和事件,用镜头记录下来。
这种手法不需要任何演员、剧本或现场导演,只需要摄影师来拍摄即可。
2. 重新演绎法是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演员重新再现历史或经典事件。
以现代技术手段来还原一些历史时期,将特定时代的人物、物品、建筑场景还原出来,通过文献考证、场景搭建、服装道具、化妆假发等手段去实现。
3. 主观视角法是另一种常见的纪录片创作手法。
它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用讲述的方式在纪录片中表达他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手法往往需要摄影师采访人物,获取到人物所看到的事物、经验和感受,然后通过镜头和画面的展示来呈现。
4. 电影化手法是将电影的手法和纪录片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这种手法注重故事情节的安排,也强调视觉效果的呈现,让观众能更好地融入到纪录片中。
这种手法应用广泛,在现实主义、现代人物与历史故事等领域都有所应用。
总之,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特别之处。
创作者在制作纪录片时可以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形式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多种手法的结合。
5. 变革与创新:美的认为,只有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美的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和尝试,不惧失败。
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得美的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
6. 打造企业家精神:美的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因此,美的注重培养员工的企业家精神,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判断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7. 尊重和激励:美的管理之道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和激励。
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激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
这种尊重和激励的管理方式,使得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支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
8. 持续改进和学习:美的认为,企业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

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纪录片的方法和技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方法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发现的艺术,是作者对被记录者人生的感悟,是最主观的客观记录,它记录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对生活的态度,纪录片是原生态的记录、创意性的编辑,是用世界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纪录片创作者不能赋予纪录片太多的功利色彩。
由于纪录片是以画面语言为主的片体,而面画本身是多义的,所以纪录片的主题是多元的。
他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要有开放式的结尾,画面语言的故事化要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
”纪录片创作中做到有“中南海的思想,老百姓的心态和记者的敬业精神。
”中国纪录片发展创作启示录--------------------------------------------------------------------------------冷冶夫前言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纪录片又是电视中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
从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中国纪录片就以它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势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如今这个在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模式里成长的片种,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里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真正腾飞使于197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了一批ENG设备,这种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大大地解放了画面纪录的生产力。
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
以至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
加上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随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怨恨虚伪、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
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创作理念和手法上的革新-以《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为例

等 这 一 系列 条件 日趋 成 熟 的 时候 , 时 的 电视 界 在 深 刻 的 反 《 当 话说 长江》 见山见水 ,再说 长江》 《 则是 见山见水又见人 。” 省 中 , 心思 变 , 人 电视 纪 录 片 酝 酿 着 一 场 深 刻 的 变 革 。现代 意 又 如 在 第 二 十 二 集 《 山 说 “ ” 中 讲 述 了 庐 山 的 人 和 背 后 庐 庐 》
摘 要 : 与 《 说 长 江 》 比 ,再 说 长 江 》 电视 理 念 上 多 元 融 合 的 形 态 ,从 睁 大 眼 睛 看 世 界 再 到 学 习 借 鉴 消 化 和 话 相 《 在 的创 新、 视技 术上 的突破 , 电 它折 射 出 这 二 十 年 间 中 国 纪 录 探 索 吸 收 国 际 化 创 作 元 素 ,我 们 已经 进 入 了创 新 发 展 的新 片发 展 变 迁 的 璀 璨 光 芒 。本 文 通 过 对 两 部 恢 弘 的 社 会 画 卷 时代 。
纪 录 片 , 其 超 常 的 制 作 和 深 刻 的 思 想 内容 , 现 着 极 高 的 以 体 历 史 、 化 和 审 美价 值 , 集 体 智 慧 的结 晶 。 文 是 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三段式成长轨迹 中 国 大 型 电视 纪 录 片经 历 了 向世 界 学 习 、 探 索 中 提 高 、 创 新 谋 发 展 三 个 阶 段 ,如 今 已成 为 中 国 电 视 节 目 中 最 有 文 化、 品位 和 实 力 的 节 目类 型 。 早 期 中 国 电 视 纪 录 片 被 称 为 宣 教 片 时 期 , 比较 重 视 文 本 , 赖 解 说 词 , 过 解 说 , 思 想 直 接 灌 输 给 观 众 , 到 政 依 通 将 达 治 教 化 目 的 , 被 称 之 “ 里 尔逊 式 ” 统 天 下 的 时 代 。 这 种 也 格 一 单 一 的形 态 模 式 直 到 2 0世 纪 八 十 年 代 中 日合 拍 《 丝绸 之 路 》 时 才 被 打 破 。在 合 作 拍 摄 中 , 中方 人 员 明 显 地 感 觉 到 日 方 在
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概要

纪录片的方法和技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方法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发现的艺术,是作者对被记录者人生的感悟,是最主观的客观记录,它记录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对生活的态度,纪录片是原生态的记录、创意性的编辑,是用世界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纪录片创作者不能赋予纪录片太多的功利色彩。
由于纪录片是以画面语言为主的片体,而面画本身是多义的,所以纪录片的主题是多元的。
他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要有开放式的结尾,画面语言的故事化要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
”纪录片创作中做到有“中南海的思想,老百姓的心态和记者的敬业精神。
”中国纪录片发展创作启示录--------------------------------------------------------------------------------冷冶夫前言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纪录片又是电视中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
从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中国纪录片就以它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势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如今这个在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模式里成长的片种,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里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真正腾飞使于197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了一批ENG 设备,这种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大大地解放了画面纪录的生产力。
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
以至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
加上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随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怨恨虚伪、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的方法和技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方法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发现的艺术,是作者对被记录者人生的感悟,是最主观的客观记录,它记录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对生活的态度,纪录片是原生态的记录、创意性的编辑,是用世界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纪录片创作者不能赋予纪录片太多的功利色彩。
由于纪录片是以画面语言为主的片体,而面画本身是多义的,所以纪录片的主题是多元的。
他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要有开放式的结尾,画面语言的故事化要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
”纪录片创作中做到有“中南海的思想,老百姓的心态和记者的敬业精神。
”中国纪录片发展创作启示录--------------------------------------------------------------------------------冷冶夫前言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纪录片又是电视中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
从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中国纪录片就以它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势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如今这个在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模式里成长的片种,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里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真正腾飞使于197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了一批ENG设备,这种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大大地解放了画面纪录的生产力。
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
以至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
加上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随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怨恨虚伪、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
而这时,纪录片又及时地把真实的社会环境人的生活状态送上了屏幕,使人们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生存的社会各个层面,迅速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
在不长的时间里,一些专门为纪录片开设的栏目也相继诞生了:最早出现的是中央电视台1978年9月30日开辟的《祖国各地》,其后又开办了《兄弟民族》《人民子弟兵》(1983)《人物述林》(1984)《地方台50分钟》(1989)。
与此同时,各地方台也纷纷开办自己的纪录片栏目。
如《长城内外》、《岭南风云》、《浦江新貌》、《可爱的中国》等,这些专门播放纪录片栏目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电视纪录创作高潮的来临,也标志着中国电视纪录片地位的确立!中央电视台还专门辟出黄金时段,特别播映《话说长江》、《唐蕃古道》、《长征生命的歌》、《让历史告诉未来》等大型纪录片。
这个时期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有了重大演变:60―80年代的创作理念是:宣传与指导。
节目的特点是重视脚本,依赖解说,声画脱节。
80-90年代的创作理念是:客观纪实。
节目的特点是“原生态纪录”,声画并茂,同期声的大量运用。
90年代后期――至今的创作理念是:“主观与表现”。
节目的特点是,符号语言(画面)的大量运用,故事化戏剧化更加突出,个性化创作的观念被认证。
这个时期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也呈出多样化趋势:画面加解说式:《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让历史告诉未来》访谈加解说式:《广东行》《中国外交风云》《泰富祥日记》客观纪录式:《押运兵》《望长城》《潜伏行动》《龙脊》主观表现式:《西藏的诱惑》《天驹》《英与白》《幼儿园》客观纪录加再现式:《阻击手》《复活军团》《相约红土地》但最多的创作形式还是“客观纪录式”,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纪实拍”、“跟腚拍”。
这个时期电视屏幕上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视纪录片,诸如《藏北人家》、《沙与海》、《最后的山神》、《中华之门》、《女子特警队》、《德兴坊》、《壁画后面的故事》、《毛泽东》、《邓小平》等。
一批富有才华的纪录片编导脱颖而出,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多个创作群体,纪录片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电视纪录片开始具有了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成为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成为电子时代高品格的文化代表;成为电视总体制作水平的标志。
由于这种“纯纪实”的创作忽视引导,忽视主观作用,过分强调还原“原生态”,因而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中期的纪实主义浪潮后,中国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各种电视纪实栏目的收视率也开始急遽下划。
曾创下36%的收视奇迹的《纪录片编辑室》近几年已降至7%左右。
尽管进入了21世纪,中央电视台和部分省级电视台还保留着九十年代开辟的《百姓故事》、《纪录片》(后改为《见证》)、《纪录》等栏目,上海和深圳电视台还开辟了纪实频道,但伴随着纪实浪潮的消退,纪录片的创作和纪录片栏目的收视率仍然逐渐走向低谷。
尽管这期间独立制片人的作品和DV纪录片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毕竟前者微乎其微,后者的节目形态和质量难以保证。
所以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
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
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
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1、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2、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3、讲述故事兼有画面接应4、话筒采访故事,配上相应的画面5、解说词直接叙述故事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
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
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
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
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
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的地方。
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
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
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
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
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
然而今天,有些创作者一谈起纪录片的故事化,就害怕把自己的纪录片说成是故事片。
实际上,我们把纪录片拍的象故事片那么好看不是更好吗!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故事性,而是故事本身的“虚构还是非虚构”。
如果因为保持与故事片的距离而丢弃故事性,无疑是为了泼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了。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二:追求戏剧化没有冲突也就无所谓戏剧化,纪录片中的故事也尽量要有戏剧化冲突。
但与故事片中的冲突是不一样的。
纪录片更关注的是人与自我、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等深层次的观念冲突、价值冲突。
纪录片的冲突是隐在的,在表层的事件冲突上一般进行自然化处理,以冷静客观的方式引导观众去体悟深层冲突,而忌讳刻意地强调表层矛盾的激烈性。
在《远去的村庄》中,冲突并非没有:员起珍家的二儿子同村长赵子平吵架,冲动之下砸了村里的千年老井;乡政府派干部来调查情况,赵子平被停了职;而这时有人要求要重新丈量各家的地并清查赵子平的帐;小学停课了,刘秀娃家决定搬到镇上……可编导却是对人不对事,并没有对事件冲突大加渲染,而是力求客观的纪录一个过程。
在大部分人眼里,纪录片总是那么平淡、冷静、毫无戏剧性,有时还喜欢说教。
看看2003年全球票房火爆的几部纪录片,你会发现纪录片的戏剧性可能丝毫不在好莱坞大片之下。
巴西影片《174路公共汽车》(Bus174)真实纪录了一个玩命之徒劫持一辆公交车的恐怖过程,以及警察试图解救人质时丑态百出的闹剧场面。
在《抓住弗里德曼一家》(CapturingTheFriedmans)中,一对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父子同时被控猥亵儿童,手段骇人听闻。
你能相信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曾在越南战争中暗中支持叛变者吗?可这一切都是麦克纳马拉在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战争迷雾》(TheFogOfWar)中亲口讲述的。
将采访和再现相结合的纪录片《冰峰168小时》,荣获2004年度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奖,是英国票房史上最成功的纪录片:两个英国登山者准备征服秘鲁安第斯山的SiulaGrande峰,就在他们接近顶峰的时候,灾难发生了。
乔不慎跌下一个陡坡,被绳索悬在万丈深渊之上,而绳索的另一端是同伴西蒙……可以说,纪录片的戏剧化叙事,已经成为当今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性。
因为它抛弃了过去那种平铺直叙的创作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一个相对完整和连续的矛盾冲突过程,因果关系、开端、发展、高潮都有较好的关照,所以它的可视性远远高于那种“原生态纪录”的故事。
如独立制片人拍摄的《纸殇》,纪录的是福建大山里的一个造纸作坊的兴衰。
在这部50分钟的纪录片里,展开了老板与工人、老板与旅游局、老板与继承祖国文化遗产之间的3条矛盾冲突线,最终的戏剧化焦点落在了老板与市场销售的环节上。
观众在节目中不仅仅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更了解了市场经济代给了他们什么?我们在市场经济中应该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那么如何使纪录片更具有戏剧性呢?我的经验是:1、必须拍到好看的带有戏剧化因素的情节。
2、选择更好看的悬念性的素材进行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