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方法论新批评

合集下载

文学批评方法4:新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4:新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第四节新批评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它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取得主导地位,成为英美诗歌批评的范式。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新批评的先驱“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缘起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艾略特(1888-1965)这位20世纪颇有影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被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他在早期的一些批评著作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对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的非个性论可以说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针对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张扬感情和个性的观点,艾略特明确指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因为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但有自己一代的背景,而且处于自荷马以来欧洲整个文化的关系之中,诗人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

他还进一步认为,文学作品不是文学家个人情感的表现。

诗人在创作中仅仅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而诗歌创作出来后,并不包含诗人心灵的成分。

尽管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是表现情感的,但“这种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不是在诗人的历史中,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

艾略特的非个性论的提出不仅是对控制欧洲文坛一个多世纪的浪漫主义表现论的反拨,也是与克罗齐的表现论、柏格森的直觉论针锋相对的。

正是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将兴趣由诗人转移到诗上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企图:因为这样一来,批评真正的诗,不论好坏,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1893-1980 ),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论“新批评”文本细读

论“新批评”文本细读

摘 要文本细读是一种细致的阅读文本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

本文意在强调,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是从文学自身研究文学的文学研究方式,在各种文学批评理论纷呈眼前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学研究应该拥有自己的范畴和方法;在文学研究之中,学习并应用某种其他学科的理论时,不应该放弃了文学研究的独立性。

除前言部分,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明新批评文本细读的理论基础,交待了文本细读的根据。

第一节分析了新批评的以文本为中心文本中心主义,梳理了新批评否定了其它文学批评流派把现实,作家和读者的感受作为批评文学作品的依据;第二节指出新批评派试图建立一种专业的文学批评,这种专业的文学批评就是他们奉行的文本细读。

第二部分指出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所关注的因素。

动机和目的决定了方法和价值标准,他们所关注的就成为了文学批评预设的价值标准。

第三部分分析了文本细读的实践。

因为新批评主要是对诗歌进行细读,所以这部分主要考察了燕卜荪和布鲁克斯的关于诗歌的文本细读,而简单的总结了布鲁克斯和华伦的小说阅读。

第四个部分讨论了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的联系,以及从文学的发展和文艺学本身的发展出发,提出当下的文学批评要借鉴学习新批评的文本细读。

关键字:新批评;文本细读;文本AbstractClose reading is a technique which is used for full reading literature text. In this paper, it is emphasized that close reading is a technique of studying works in the own way of literature, and that we should know that the literature studies should have its own category and method when other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ies appear in our literature criticism. Dur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independence should not be given up when we study and apply some other disciplines on works. Except the foreword part, this article altogeth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oreword limits the new criticism and the close reading. The first part mainly expounded the rationale of the new criticism for close reading, and transferred the basis for close reading. It is analysed that the new criticism take the text as the central, and described that New Criticism rejected the other schools of literary criticismes which take the reality, the feelings of writers and readers as the foundation for literature criticism in the first sec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New Criticism trying to set up a professional literary criticism,close reading, which they pursued in the second section. In the second part, the factors are pointed that the close reading concerns. Because motive and purpose determines the methods and values, the factors become default values for the literary criticism. The practice of close reading is analysed in the third part. Since the main criticism of the New Criticism is on poetry, it is investigated in the most part that Empson and Brooks' poetry reading, and their story reading is mentioned slightly. It is discuss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Criticism and Chinese literature. It is initiated that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riticism should learn from close reading.Key words:the New Criticism; close reading; text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

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

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一、文学批评的类型文学批评的类型是文学批评原则的具体运用的结果,是指文学批评论著所体现的评价取向形态。

1、鉴赏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鉴定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人文情趣、审美品位和笔墨韵味的批评类型。

2、认知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学理地评析文学现象、体现认知冲动的批评类型。

3、实用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从社会教化效果评论文学现象、适应社会整合需求的批评类型。

4、消遣性批评是一种侧重于报导文学的相关新闻轶事、投合读者休闲需要的批评类型。

二、文学批评的方法文学批评方法,是指文学批评过程所呈现的批评视角、阐释重心和评价系统等的综合轨迹。

1、传记批评方法一种注重探寻作品与作者经历和人格的联系的批评方法。

2、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一种通过考察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评价作品的批评方法。

3、感兴批评方法一种侧重呈现作家创作感兴并唤起读者相同感兴的批评方式。

4、语言批评方法一种依托现代语言学而发展起来的关注文学的语言组织及其在文化中的功能的批评方法。

20世纪初期关注“文学性”及“陌生化”的俄国形式主义20世纪20-50年代注重文本语言分析的英美“新批评”20世纪50-70年代运用语言学模型从事文学的语言结构分析的法国结构主义20世纪60-80年代致力于文本“解构”的法国和美国的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

5、心理分析批评方法20世纪由弗洛伊德开创的从事文本无意识语言分析的批评方法。

弗洛伊德,荣格,拉康6、读者反应批评方法20世纪70-80年代盛行于德国和美国的一种以读者接受为重心的批评方式,强调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解释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或反应及其在文学活动中的主动作用。

德国:“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美国:“读者反应批评”菲什、卡勒7、意识形态批评方法8、20世纪60-80年代欧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注重文学的意识形态特性和社会政治效果的批评方法。

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等法国的阿尔杜塞美国的杰姆逊英国的伊格尔顿9、文化批评方法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注重文学的文化特性的批评方法,它是英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文化研究”学派在北美及世界上其他地区扩展的结果。

英文文学考研——文学理论——谈谈新批评

英文文学考研——文学理论——谈谈新批评

英文文学考研——文学理论——谈谈新批评谈谈新批评在谈谈新批评之前,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新批评所取代的批评形式——历史传记批评。

这种传记批评的方法一直主宰着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初的文学研究。

这种文学批评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通过研究作何的生平和年代来判定作者的意图,即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

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需要查作家的自传,传记和史籍,还要梳理他们的书信,日记和随笔,用这些材料来证明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种文学批评的方法很容易走到极端,就是不会再考察文本本身,而是在考察文本的传记历史。

比如,有一位教授在讲华兹华斯的《挽歌组诗》(Elegiac Stanzas),他将会讲述诗人的个人生活和思想生涯,他的家人,朋友,情人,敌人,习惯,教育,信仰和经验。

最后,教授会说:“你们现在应该已经知道《挽歌》的意义了吧,”然而说这话之前,教室内还没有一个人打开过课本看一看这首诗。

因此,“文本本身”成为新批评的战斗口号,也就是说,新批判力图把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文本上,让文本成为阐释证据的唯一来源。

新批评学家认为,作品的时代和当时的时代精神肯定会让文史家感兴趣,但是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分析文本本身,就比如说,我们不可能给莎士比亚打电话,让他告诉我们哈姆雷特在执行父亲亡魂指示之时到底在犹豫什么。

新批判认为,文本的复杂性源于文本内部贯穿的多重复杂且经常相互矛盾的意义,这些意义主要产生于四种语言手法:悖论,反讽,含混,张力。

悖论是一种看似自相矛盾但却真实再现了食物实际情况的陈述。

例如,圣经中有一种悖论:为得到生命,你必须先失去生命。

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你怎么可能通过丢东西而得到东西?然而,这种说法的实际意思是,如果你放弃一种生命,即短暂的肉体生命,你将获得另一种更重要的生命:灵魂的永生,这里实际上也就是在告诉你们,直到你失去了,才会知道自己曾经得到过什么。

这种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在文学中更为清晰的体现出来。

反讽的基本形式就是一种陈述或一桩事件在它所在的语境颠覆的过程。

9个流派名词解释

9个流派名词解释

9个流派名词解释1.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1915年到1930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和什克洛夫斯基。

2.新批评又称“本体批评”、“文本批评”。

是专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文本细读的批评理论流派。

它的理论和方法论先驱是理查兹和艾略特。

创始者是兰色姆。

新批评的主要批评术语: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张力3.心理分析批评,又称为精神分析批评,是由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随后盛行于欧美的以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卡尔·荣格和雅克·拉康。

4.结构主义批评是发端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60年代勃兴于欧美的一种把文化现象视为符号结构加以分析的文化思潮。

它源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创始人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代表人物:罗兰·巴特,福柯。

结构主义之父”是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结构主义“五巨头”: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福柯拉康罗兰·巴特5.解构批评主要是指20世纪60、70年代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阅读方法、哲学策略和文学批评。

代表人物:美国耶鲁大学的批评家保罗·德曼、哈罗德·布鲁姆。

6.阐释—接受批评,是指20世纪60、70年代相继兴盛于德国并波及欧美的以读者阐释或接受为中心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德国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尧斯、伊瑟尔。

7.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兴起于欧美,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借鉴其他种种思潮而从事当代文化与文学批判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8.新历史主义批评,又称文化诗学,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盛于美英的一种注重考辨文本历史因素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葛林伯雷。

文学批评中的理论与方法

文学批评中的理论与方法

文学批评中的理论与方法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旨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中,理论与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文学批评中的理论与方法,以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一、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包括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批评等多种流派。

结构主义强调文本内部的结构和符号系统,认为文学作品具有自成体系的语言结构,需要通过对符号和结构的解读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批评则挑战传统的文学观念,强调文本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主张对文本进行开放式的解读和理解。

女性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议题,探讨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的表现和定位。

心理分析批评则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揭示作品背后的心理层面。

二、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包括传统批评、新批评、文化批评、比较批评等多种方法。

传统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进行分析,强调对作品内在逻辑和风格的把握。

新批评则更加注重读者的角色,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构建的,强调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探讨作品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意义和影响。

比较批评则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和对话,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促进文学研究的多元发展。

三、文学批评的实践方法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中,研究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首先是文本分析法,通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其次是历史批评法,通过考察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揭示作品与时代的关系和作品的历史意义。

再次是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或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比较和对话,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促进文学研究的多元发展。

此外,心理分析法、社会学批评法、文化批评法等也是文学批评实践中常用的方法。

四、文学批评的价值与意义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评价,有助于揭示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促进文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9个流派名词解释

9个流派名词解释

9个流派名词解释1.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1915年到1930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和什克洛夫斯基。

2.新批评又称“本体批评”、“文本批评”。

是专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文本细读的批评理论流派。

它的理论和方法论先驱是理查兹和艾略特。

创始者是兰色姆。

新批评的主要批评术语: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张力3.心理分析批评,又称为精神分析批评,是由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随后盛行于欧美的以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卡尔·荣格和雅克·拉康。

4.结构主义批评是发端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60年代勃兴于欧美的一种把文化现象视为符号结构加以分析的文化思潮。

它源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创始人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代表人物:罗兰·巴特,福柯。

结构主义之父”是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结构主义“五巨头”: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福柯拉康罗兰·巴特5.解构批评主要是指20世纪60、70年代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阅读方法、哲学策略和文学批评。

代表人物:美国耶鲁大学的批评家保罗·德曼、哈罗德·布鲁姆。

6.阐释—接受批评,是指20世纪60、70年代相继兴盛于德国并波及欧美的以读者阐释或接受为中心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德国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尧斯、伊瑟尔。

7.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兴起于欧美,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借鉴其他种种思潮而从事当代文化与文学批判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8.新历史主义批评,又称文化诗学,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盛于美英的一种注重考辨文本历史因素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葛林伯雷。

新批评名词解释

新批评名词解释

新批评名词解释新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以及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新批评强调解构文本,通过分析文本的内部结构和语言技巧,揭示作品的多重意义和文化价值。

新批评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并在当时的美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家们反对传统的主观文学批评方法,认为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是作者的意图或读者的解读,而是由文本本身所构建的。

他们提倡将文本视为一种独立的实体,通过对其语言、象征和结构的分析,来揭示其中的内涵和艺术性。

在新批评中,文本本身的形式和结构是重点研究对象。

新批评家认为文本不仅仅是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工具,更是一种有机的结构和纷繁的符号系统。

他们强调文本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内在规则,通过探索作品的意象、隐喻、节奏以及原声性等方面,来解读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同时,新批评强调作品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其意义和效果的影响。

新批评家们认为作品不仅仅反映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更是一种受到时代和社会环境限制的艺术形式。

他们通过对作品的文化、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分析,来揭示作品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新批评的方法在文学批评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一方面,新批评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拓宽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

另一方面,一些批评家认为新批评过于关注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忽视了作者和读者的角色,缺乏对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关注。

因此,新批评方法也面临一些批评和质疑。

总的来说,新批评是一种重视文本分析和文本内在结构的文学批评方法,强调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对其意义和效果的影响。

通过解构文本和探索作品的多重意义,新批评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反对诗歌表达诗人的“内心声音”,认为诗歌必须 附属于外在权威,接受传统的约束。
▪ 对英国文学史进行重新梳理,对重要作家进行重新
评价,企望建立一个能够承载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
文学传统。这可以说就是“新批评”努力建设“经
典”、使之成为大学教可育编辑的ppt 核心内容的开始。
5
I. A. 瑞恰兹:《批评原则》(1924)
▪ 他希望通过所有批评家的共同努力,形成 “对真正的判断的共同追求”。
▪ 对英国文学史进行了梳理,对过去的作家 和作品进行“重新评价”,希望建立英国 文学的“伟大传统”。
可编辑ppt
9
B、“新批评”的发展:美国1940年 代
▪ “新批评”虽然起源于英国,但它的发展和传播 发生在美国。
▪ 在美国南方的梵得比尔大学,兰色姆教授和他的 学生退特、布鲁克斯和沃伦组成了“逃亡者”诗 社,其宗旨是要保护南方传统的田园社会,反对 北方的工业文明的入侵。
▪ 他从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出发,分析了现代诗歌的 不同的语言特征。在他看来,现代诗歌因其侧重 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如果它重视感性,它 就是“事物诗歌”;如果它重视理性,它就是 “柏拉图式诗歌”。然而,诗歌语言的最佳状态 是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结合,其结果就是他所推崇 的“玄学诗歌”。在此我们可以看到艾略特思想 的痕迹。
可编辑ppt
6
I. A. 瑞恰兹:《实用批评》(1929)
▪ 在剑桥大学文学课中进行实用批评试验, 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 选择13首诗歌,去掉诗歌的作者和题目, 让学生在没有作者生平和历史背景的情况 下,对诗歌进行解读和评价。
▪ 理论总结:确定“细读”的规则,建立诗 歌批评的若干范畴。
可编辑ppt
▪ 30年代,他们创办了《南方评论》和《斯宛尼评 论》杂志,逐渐从诗歌创作转向诗歌批评,并发 表了一系列论文,来阐述他们批评观点。
▪ 在40-50年代,这些批评观点逐渐形成一个理论
体系,从而构成了一个派别。1941年,兰色姆出
版了《新批评》一书,阐述了这个派别的基本观
点,“新批评”从此而得名。
可编辑ppt
“新批评” New Criticism
“文学研究方法”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通开课
主讲:张剑教授
2010年10月13日
可编辑ppt
1
第一部分:主要主张
▪ 文学文体具有其独特性,即审美特性,这 种独特性使它区别其它文体。
▪ 作为审美现象,文学是自主、自足、自律 的存在(autonomous, self-governing)
10
1、形式主义批评
▪ 兰色姆:《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 (1941)
▪ 退特:《论诗歌的张力》(1938) ▪ 沃伦:《纯诗与非纯诗》(1943) ▪ 分析诗歌中的张力、悖论、反讽,通过对
诗歌自身结构的分析,获得文本的意义。
可编辑ppt
11
兰色姆:《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 (1941)
▪ 兰色姆肯定和继承了瑞恰兹、艾略特和燕卜森的 思想,认为他们的著作暗示了英美文学批评的新 方向。但是,他同时也认为几位前辈都还够不上 他心目中的理想的批评家。
▪ 但是 “含混”不是诗歌创作的缺陷,而是诗歌内 部意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表现,正是这些意义 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给予诗歌以艺术价值。
可编辑ppt
8
F. R. 利维斯:《细察》杂志
▪ 批评方法可以归纳为一种 “文本批评”, 声称要将批评的目光专注于“纸页上的文 字”,即“细察”(scrutiny)。
▪ 科学的语言“不仅必须力求做到指涉的正 确,而且指涉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关系也 必须符合逻辑”。它们不能相互抵触,它 们的结构不能妨碍进一步的指涉。
▪ 文学的语言就不需要这样。在诗歌中, “最重要的是指涉所激起的情绪应该具有 适合它们自身的结构、具有它们自身的情 感联系,而这种联系往往不依赖于这些指 涉内容的逻辑关系”。
7
威廉·燕卜荪:《七种类型的含混》 (1930)
▪ 分析从莎士比亚到艾略特的英国诗歌名篇,揭示 “含混”运用在这些诗歌中所达到的特别的和出 人意料的效果。
▪ 批评焦点锁定于诗歌语言意义的不稳定性。词语 的排列组合、标点符号的特殊运用、句式结构的 变化在诗歌中形成多个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 矛盾的意义。
▪ 总体特征可以用黑格尔的“具体普遍性”来概括, 是具体和抽象的结合。
可编辑ppt13来自沃伦:《纯诗与非纯诗》 (1943)
▪ 由于人类经验的复杂性,诗歌内部存在具体和抽 象两种倾向。
▪ 诗歌不必纯,也不需要纯。它应该是各种“张力” 关系的集合体:“张力”关系不仅存在于诗的韵 律和语言的韵律之间,而且还存在于韵律的刻板 性与语言的随意性之间;存在于特殊与一般、具 体与抽象、美与丑之间;存在于比喻中的各种因 素、反讽中的各种因素之间;存在于散文体与陈 腐古老的诗体之间。
(1932)
可编辑ppt
3
T. S.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天赋》 (1917)
▪ “一个艺术家的前进历程是不断地牺牲自己, 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的历程”。
▪ “艺术家愈是完美,他本身中,感受的人 和创造的心灵愈是完全地分开”。
▪ “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只有一个 特殊的工具,只是工具,不是个性”。
▪ 文学的意义与作者生平、时代、历史、哲 学等外部因素无关。
▪ 文学批评应该着眼于文学作品内部的语言、 结构、修辞等。
可编辑ppt
2
A、“新批评”的起源:英国1920-30
▪ T. S.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天赋》(1917) ▪ I. A. 瑞恰兹:《实用批评》(1929) ▪ 威廉·燕卜荪:《七种类型的含混》(1930) ▪ F. R. 利维斯:《英国诗歌的新方向》
▪ “诗歌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 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可编辑ppt
4
T. S. 艾略特:《 玄学派诗人》 (1921)
▪ 反对浪漫主义的感情宣泄,提倡“感性”和“理性” 有机结合。认为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剧和17世纪的玄 学派诗歌是“思维感性化”的范例。然而从密尔顿
开始,英国文学就发生了理性和感性的分离,造成 了一种“感性脱节”。
可编辑ppt
12
兰色姆:《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 (1941)
▪ 诗歌由“构架”(structure)和“肌 质”(texture) 两个部分构成。诗歌与科学论文在 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它不仅具有特别丰厚的肌质, 而且肌质并不完全从属于它附着的构架。即主旨 与细节的发展有时是“成直角的”。
▪ 一首诗可比喻为一个民主政府,它有一个权力核 心,也有许多具有丰富个性的公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