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英语是读出来的
好英语是“读”出来的

好英语是“读”出来的著名翻译家黄源深教授曾说过:“好英语是‘读’出来的,而不是‘打钩练习’做出来的。
”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听”和“说”无疑占据了主要的位置,然而,随着年级的增高,“读”“写”能力的培养必须逐渐受到重视。
而大量的阅读又是“写”的基础。
阅读在促进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呢?一、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1提高阅读速度大部分学生在刚开始阅读英语文章时都会读得很费劲,一个词一个词地读。
不仅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有时会读了后一句忘了前一句,就这样看完全文还是茫然。
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1)坚持默读。
有研究表明,用默读的方法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0~600字,而用朗读的方法每分钟的阅读字数只有125个左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做到不发出声音,同时眼睛的扫视速度要加快;(2)避免回视。
有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会对之前阅读的内容不放心,会在读过之后再回到前面复读一遍,这样会大大降低阅读速度。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作为遮盖物,每看完一行就把白纸下移一行,尽量不回视,一口气读完;(3)意群寻读。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不必每个单词都关注,只需注意每个意群中的中心词,同时关注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领会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另外,如果在阅读时思想不集中,同样会影响阅读的速度,教师要教育学生做到专心致志,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对阅读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上。
2训练猜词技巧阅读过程中如遇到生词经常查字典就会影响阅读速度、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影响思维的连贯性,还对培养语感有妨碍。
猜测词义是指根据单词所在的上下文的内容揣度词义的技能。
如果学生具备这一能力,将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的准确度,扩大词汇量以及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对学生猜词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例如,根据定义句来猜测词义。
Biology is the science t11at studies living things,本句中“the science that studies living things”对生词“bidogy”作了解释,即“生物学”;再如,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
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

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自有神”,“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既适用于学习母语也适用于学习英语。
而学生学习英语,就是要掌握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的能力,即“四会”。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读”是其它“三会”的基础,而实践证明,多读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读,可以积累英语词汇。
学生在做阅读时肯定会遇到没学过的单词,因此增加词汇量很关键,不过单一地去背词汇那是不行的,要在文章中具体去领会去收集。
读少了,见的也就少,光只是教材中的文章那是不够的,所以必须适当增加阅读材料,让他们长长见识,增加他们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多读,可以使英语单词读音更准确。
在记忆单词的同时,需多发现多总结读音规则。
英语单词中同一个字母或同一个字母组合发音,在不同的单词中发音往往是不同的,词汇量一大,就可以在其中去找出他们的读音规则,这样一来,对单词的读音,也就掌握得更好。
多读,可以掌握英语语法规律。
英语语法不像中文语法那样复杂,它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很固定。
只要多读,见得多了,多去摸索和总结,就能自成体系。
多读,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情感,增强记忆。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读”的能力呢?我们知道常用的阅读方法有通读和细读两种。
通读是为了弄懂大意;细读是为了掌握具体内容。
那么在教学中就要训练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时候使用并灵活转化这两种阅读方式。
阅读开头的段落。
文章的开头往往是介绍性的材料。
将会使学生熟悉作者将要讨论的主题思想。
然后阅读下面各段的第一句话。
这些句子可以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概念。
再阅读最后一段。
这一段帮助学生对所覆盖的材料作出概括。
要注意作者用来加以强调的一切:标题、黑体、斜体、图表、图画以及章节后面的问题。
这种预读应进行得很快,这样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段落大意或文章中心思想上。
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生词。
但在一般情况下,少数几个生词是不会影响对全篇阅读材料的理解。
大声“读”出好英语

大声“读”出好英语-英语论文大声“读”出好英语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范媛媛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要想学好英语要大声朗读,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重视朗读呢?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高中生读英语总是没有激情,读不出声音。
不读出声,不知道发音是否准确;不读出声,对于英语学习无法培养出语感;不读出声,无法使自己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
一、朗读的作用(一)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朗读是记忆的基础,朗读的过程要经过准确地识读单词,然后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神经中枢,大脑神经中枢再指挥发音系统准确地发出声音。
在朗读过程中,视觉准确捕捉单词的能力、视觉神经准确而迅速的传导能力、人脑神经系统对发音系统的指挥调控能力等多种能力同时得到了训练。
再经过多次重复发音,对应的发音组合就会形成牢固的循环记忆,使记忆的效果远远高于默读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搞好英语教学的基础,而大声朗读就能够达到培养并长期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一效果。
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促使学生与作者情感交融,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主题和写作风格的领悟和理解。
学生再把从朗读中获得的知识记住并运用于实践,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慢慢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
(三)积累词汇和扩大知识面孤立的单词不容易记忆,而当它在句子里、文章中时,联系上下文就比较容易记住。
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型、段落,课外读物中碰到的名言名句、优秀的英文小诗和短文等,都是学习者朗读的好材料。
朗读能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存储大量的知识,包括词汇、句法、社会文化知识、科普知识、逻辑推理知识等。
学生不必刻意去钻研语法,只要经常大声朗读并注意模仿运用,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记住所读的内容并将其说出来。
疯狂诵读的结果使学生“出口成章”,它所积累的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我们的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
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

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常常听到类似的问题,可回答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
这并非单纯的学习策略问题,更与学习环境、学习目的、评估方法等息息相关。
例如,在学校的课堂中学习与全英文的封闭式学习完全不同,满足口头交际要求与满足文字处理要求完全不同,以标准化测试来评估与在实际运用中估计也完全不同。
很多人听说过“马克思学英语”的故事,虽然有启发,却无法效仿。
原因之一是马克思是在1849年流亡到英国伦敦后开始学习英语的,也就是学习环境是纯英文的。
其次,马克思在英国的目的并不是学习也不是度假,而是从事政治工作,英语是他工作、交流的工具。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一两年后便能用英语撰稿,甚至撰写了作品《法兰西内战》。
马克思对如何学习外语提出的建议是,学习一门外语时,我们不应该通过翻译来学习,而要尽力忘掉本族语,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
简言之,沉浸在英语环境之中,并以英语作为唯一的交际工具,在运用中不断学习,效果肯定是好的。
这个建议完全值得相信,而且我身边也有类似的例子: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因为需要照顾孙子去了休斯顿。
她原先没有太多的英语基础,但三年后回到中国时已经能讲一口很地道的英语,而且当她看到社区里的老外时,就像看到老乡一样,总要上前闲聊几句。
我很感叹,大多数学了七八年英语的初中生也不太可能讲得这么流畅、地道。
当然,老太太的口语不错,但让她参加考试是肯定不行的。
对于正在学习英语的数亿中国学生来说,去英语国家“浸”几年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我们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付各类考试!所以,我们探讨的话题实际上是如何能在常规课堂教学的背景下,比较有效地学习英语,而且能够较好地应对测试。
一旦将考试作为指挥棒,英语学习便更多地沦为语言知识的学习。
于是,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的割裂、语言与思维的割裂、语言与文化的割裂等现象比较常见,因为不少教师想当然地认为,瞄准考试题必定能命中目标。
但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目前的考试设计正趋向活用,光凭机械的知识拼装仍然是学不好英语的。
如何读英语才好听

如何读英语才好听把英语读好听也是有方法的,那么你知道如何读英语好听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读英语好听的技巧,希望大家喜欢!读英语好听的技巧1. 大声朗读出来。
识记单词的方法主要是掌握发音,因为绝大多数的单词是可以听音写出来,不规则的单词很少。
可以这么说,如果你记住了单词的发音,再看过3遍,就可以拚出80%的单词,这一点也不夸张。
一些同学没有体会到这一点,他们背单词的方法就是一本书、一叠纸和一根笔,狂练拼写。
显然,这样做既枯燥又低效。
记住,要背单词,第一的要决就是把它读出来,不管你的发音怎样,只要你知道那样的发音对应的是怎样的拼写就够了。
2. 结合语境(Context)。
要真正的掌握单词,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可能达到。
李扬.克立兹疯狂英语学习法就一直强调:孤立背诵单词几乎是徒劳无功的!人和人交往的最基本单位是句子,而不是单词。
一些同学跟我说,他们背了很多单词,但是做单词题目还是没信心。
我想,他们存在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光背单词的中文释义,而忽视了单词使用的具体语境。
那有些人可能又会说,背中文释义已经够累了,再加上背例句,那岂不是更麻烦?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背例句远远要比单纯地记忆单词要容易的多。
就好比说,第一次见到一个人,你要马上记住他的面容不大容易(至少对我来说很困难:)),那我们往往采取这样的办法:就是用心记住他的发型、服饰和一些相关的特征(比方说,他经常带一条花斑狗:))。
这跟通过语境来掌握单词是一个道理:通过语句或者短语来记忆单词,是最有效也是最轻松的手段。
3.结合听磁带。
听磁带的记忆方法,简单来说有这样的几个优点:首先,不管你在干什么,耳朵总是经常闲着,这时候就可以听听磁带,可以说对其他事件有相当好的兼容性;其次,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最后,不易疲劳。
具体的方法是这样的:先背书,背个三四分熟,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反复的听磁带来强化记忆。
现在,有的单词书配有磁带,有的没有;其实自己就可以录这样的磁带。
黄源深:好的英语都是读出来的

至于阅读的方法,我主张一口气读下去,即便有个别单词挡道,只要不影响整体内容的理解,就不必停下来查词典,更没有必要见到好句子停下来就抄。因为那样会打断思路,影响阅读速度,甚至扼杀阅读的兴趣。不要以为读完一本书没有记下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就是一无所得。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语言吸收上的“潜移默化”,在于获得语感。阅读需要“量”,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是难以学好英语的。而我们国内的英语学习者恰恰语言输入量太少,当然输出量就更少。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学习英语的确要做适当练习。但我认为,归根结底,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不是做练习“做”出来的。“读”出来的英语是地道的、自然的,因为使用者依持的是“语感”;“做”出来的英语往往流于生硬,因为使用者是依赖“语法规则”硬“做”的。
一谈到阅读,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想到“苦读”。如果把这两个字理解成读书需要花功夫,倒也有理。但如果认为阅读一定是很苦的,很少有欢乐,那就大错特错了。然而,目前的很多英语学习者都视英语阅读为苦事,常常是不得已而为之。教师让学生读点英语材料,就像给孩童吃中药,需要捏着鼻子硬灌下去。自然效果也不会好。
黄源深: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
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学习英语也需要大量阅读。英语学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都读过相当数量的书;反之,也只有读得比较多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英语。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不少学习英语的人却未必明白。时下,很多人都热衷于做题目,以为这是学习英语的正确途径。结果做的练习册一本又一本,试题集一套又一套,做得头昏眼花,兴趣全无,英语水平却并没有实质性提高。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新昌
出生日期:1940年2月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大学毕业
代表作品:《简爱》《归宿》
大声朗读英语的十大好处

大声朗读英语的十大好处一、有利于开发右脑。
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二、能改变孩子的性格。
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全体学生都能坚持大声读课文及其它文章、书籍,很容易使学生爱讲话,性格也就随之而变。
三、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
这是更好的、高质量地参与未来的事务的一种素质。
四、有利于改变自卑。
大多数的差生的突出表现就是不会大声读课文,大声读不好课文,从大声朗读开始训练,许多差生能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
五、大声读,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
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
六、大声读需要集中精力。
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材料。
七、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
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
八、大声读文章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
每篇文章、书籍都有着“诗”的美,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而大声读,可以将这种美还原。
九、大声读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
需要广泛深入思考、记忆的学科如果运用了大声读,学习效率一定会很高。
十、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大声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
疯狂朗读好处多,疯狂诵读和背诵可以把情绪最广泛地调动起来,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
在超凡教育培训学校,我们十分提倡“三最”读书法,即“最清晰、最大声、最快速”朗读英语。
专业英语老师们在课堂上不断引导孩子们准确的读出每一个单词,鼓励孩子们大声的读出来,并做到流畅地朗读英文,从而让孩子们真正的掌握好英语。
中国人学英语最常见的15个问题

中国⼈英语听说的常见困惑,很多都是从汉语习惯中来的。
⽐如 1. 英语有⼤⼝型⾳,汉语⽆,所以汉语⼈的⼤⼝形⾳不经训练发⾳很难到位。
练习的初期⼀个普遍的⼼理是,嘴张那么⼤说话多别扭呀! 2. 英语元⾳有长短⾳的区别,汉语没有那么明显,所以汉语⼈发⾳没有长短节奏,这是汉语⼈说英语没有味道的⼀个原因。
3. 英语单词内有重⾳,汉语没有,这是汉语⼈说英语没有味道的另外⼀个原因。
4. 英语的⾳节可以以辅⾳结尾,汉语没有,所以汉语⼈把单独的辅⾳发得很重,带上⼀个元⾳⼀起发⾳。
5. 要命的是,这些结尾的辅⾳,常常失去爆破,汉语⼈很不习惯。
6. 英语有诸多固定的连读、临时的连读,⼝语中的连读⾮常严重,汉语中则没那么厉害,所以中国⼈不适应连读。
7. 英语许多单词都有好⼏个读⾳,汉语虽然⼜多⾳字,但是英语的多⾳是⼀种同意多⾳,汉语⼈不习惯⼀个词能读作好⼏种发⾳,⽽且还都对。
8. 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有着系统的差别,但是中国⼈常常不会区分,⽽是把它们混在⼀起说。
所以说起来⾮常不伦不类。
什么澳⼤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印度英语、各种⾮洲英语等,那就更是远了去了。
不掌握规律,和他们说话简直就是遭罪。
9. 英语语调其实很简单,⾄少没有汉语那么多的声调,但是汉语⼈说英语为了追求“味道”,什么调都有,跟鸟似的,跑味了。
10. 英语有许多固定⽤法,⾮常不符合逻辑,这也是汉语⼈冷不丁受不了的⼀个原因。
11. 英语中还有许多法语词、德语词、X语词,有的⼈是按照英语发⾳进⾏的,有的⼈则是按照本来的,也就是法语的或者德语或者X语的发⾳,所以汉语⼈常常就给弄迷糊了。
12. 连缀、同化、预先圆唇、辅⾳⿐⾳化、浊化、清化、⾆侧爆破、⿐腔爆破,现象多了去了。
事先不知道这些现象,打死也不可能⾃⼰总结出来。
13. 从我们从⼩受的听⼒训练直到⼤学英语六级,都是慢速英语,是特意读出来的英语,所以这样培养出来的讲英语的汉语⼈要和真正的英语⼈交流起来,肯定是不适应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英语是读出来的(英语学习经验)一、关于单词我的校友中最杰出的外语专家何其莘博士,(读过《新概念英语》的人应该都见到过他的照片)认为阅读是提高英文水平最有效的方式。
我觉得死记硬背学外语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主义,具有深厚而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一种违背语言习得规律,既不科学也不经济的方法。
凡是背过英语单词的人肯定都有这样的经验,第一是背过的单词被忘却的速度十分惊人,大概有一个月不碰英语,一半儿的单词就想不起来了。
第二是背过的单词用不上,无论是写作还是听说,绞尽脑汁也无法调用那个合适的单词。
仅就背单词来说,问题还有很多,但是这两条就已经对英语学习造成了足够大的障碍,可以说识字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国人英语的整体低水平。
二、关于阅读其实,增加词汇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阅读,我们回忆一下自己学习汉语的过程,那常用的2000多个汉字难道是我们硬背下来的吗?假若有的话,也仅仅是一小部分。
更多的字是我们从童话,从笑话,从故事中得来,总之一句话,是读出来的而不是背出来。
读出来的文字是活的文字,我们知道什么字用在什么环境、语境、语气和状态之中。
我们会久久铭记那些给我们带来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许多故事,所以学英语如果不在阅读上下工夫显然是没有前途的。
三、全军覆没的外语教学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就是被扔鞋的那次)说,中国有3亿多的人在学外语,这个消息当时让我十分的振奋,但是后来交的朋友多了,对外语了解更多以后,我才明白这个消息应该是让我们感到遗憾的,因为3亿多的外语学习者里面,失败率恐怕要高达99.9%,如果哪位对这个数目产生怀疑的话,不妨去专业外语类院校做个调查,比如北外、上外、西外、大连外国语等院校,问问学英文专业的同学们,有几个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把外语真的学通了。
退一步讲,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左右,学习外语的成功率哪怕在1%,我们每年就会有六万高水平的外语人才,真有这么多吗?这里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不是说你能读懂New York Times,抬手能写封英文信就算是高水平了。
差不多一百年前林语堂先生在撰写《开明英文文法》的时候就曾说过,外语学到只能看报、写信的程度,是个很低水平。
英文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文学的,如果连读一本浅显的Bestseller(畅销书)都很吃力的话,那便是英文很差的显著表现。
我们问问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有多少人读New York Times毫无压力?又多少人可以享受阅读英文原著的快乐呢?每当我看到很多同学津津乐道于VOA、CNN、BBC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泄气,不是说读报就一定不好,但是用英文写成的那么多杰出的作品岂是一些通俗报刊所能表达和取代的?我们需要吸收更多更有价值的西方的精神财富与先进理念,而不应该把自己的水平降至“看报外语”的半文盲的程度。
100年来,我们的英文教学水平非但没有进步,反倒有了很多退步。
至少,”五四“以后那些杰出的青年们手里没有那么多翻译的外国作品,所以他们能接触到更多英文以及其他外文原著,见解、水准不会太受通俗报刊的影响,所以其中涌现出了更多高水平的如林语堂、傅雷、郑振铎这样学通中西的大师。
四、阅读的核心问题迟至我上大学之前,所接触的英文材料主要仍然是教科书,支离破碎的英文教科书,连吃喝拉撒都讲不清楚的教科书。
李雷和韩梅梅见面之后不谈娱乐,不谈学习,不谈生活,不谈感情,不谈理想,不谈恋爱,到底谈了什么我现在都没搞清楚,不止他俩,那里面所有的人都怪不拉叽的,我不知道地球上哪个角落的人像他们那么交流,见面之后的谈话基本上没有内容。
至于课外的英文书也只读过《书虫》,其他的不是疯大师英语,就是《千万别学》之类的骗人玩意儿。
在大学里不知是人品爆发还是怎么着,反正是特别喜欢读书,英文、中文、古文,哲学、数学、文学,凡是被我发现的书都要吃掉才行,读英文读得多了就读出了些心得。
很多朋友对于英文失去信心是源于我们的英语教学方面的巨大误区,十足的受害者。
一方面起点太低,教科书既不科学也不文学,荒凉的可怜,啥都没写;另一方面跨度太大,我们没有床头的英文童话,没有放纵的青春故事,而被直接抛进了成年人的冷酷世界,大学英语课本一般都很学术,很正式,很深刻,正经的让我们很头疼。
费解的句式,怪异的表达,枯燥的内容让英文水平仍处在童年期的童鞋们十分头疼。
既然都这样了,我们怎么办?学还是不学,这是个问题?怎么学是个更大的问题。
既然教材不合适,主要还是得靠我们自学,必须要先攻克阅读关,如果连读都读不懂的话,“聋哑病”就更没法治了。
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在阅读之前首先要解决几个核心问题1.阅读材料的产地,读国内的还是读原版的?2.阅读材料的类型,我们要在这些类型的读物中进行选择,文科&理科?故事&理论?报纸&杂志?漫画&童话?3.阅读材料的难度,相对于国外学生水平,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甚至研究生的级别?4.阅读的方式,精读&泛读?5.阅读习惯,是每天都读,还是一个月就星崩的几次?是一口气读完,还是细水长流?6.阅读的目的,同样也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可以是扩大词汇,或者学习语法,或者获取文化知识,基于不同的目的,阅读方式也要有所区别。
我相信,如果对于阅读肯定还有其他很多注意事项,但是只要在阅读之前认真思考以上六条内容,想好了,想通了,做出正确的选择,然后再着手去阅读英文作品,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切实提高效率,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刚从书店买回一本英文原著,却发现满纸都是生词,读上个十几页就读不下去了。
这是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我们中国人没志气的一般都崇拜不学有术的天才,有志气的则欣赏坚韧不拔的圣人。
所以立志学习的同学们往往把标准定得太高,只有一千多不到两千单词量的同学非要去读原版著作。
几年前有个老师推广所谓的“原典英语”,他推荐的两本书一本是《A Short 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另一本是《Gone With Wind》,实话实说,单词量达到一万的人读起来都要很头疼,Everything,大家想想,多么雄壮的一个词儿啊,啥都有,你带着一万词汇扎进去就好像散户投进中石油,刚挣扎几下就沉底了,断气了。
为什么呢?世界著名三大儿童恐怖故事,《鸡皮疙瘩系列》的第二本,目标读者是8岁以上儿童,我不敢说自己英文水平有多么高,但至少也有一万多的单词量,绿色部分是该书第一页的生词(其中有几个虽然认识但是读音不太清楚)标记,有很多人说日常英文词汇在5000个左右,这倒是不假,因为覆盖了90%的常用词汇。
但千万不要误认为只要有5K的词汇就可以轻松阅读了。
5K词汇只能满足最基本的交流需求,在阅读的时候却远远不够用。
通过分析这页文档就明白个中缘由了该页单词数:477个完全不认识的生词:9个生词率:1.9%可以说这样的生词率阅读起来是不会有太大障碍的,但是也只能理解90%的内容,我们仔细观察这仅有的9个生词的分布相当均匀,如果采用一种粗糙的估计,单词量在5K的同学在阅读这类难度的作品时生词汇估计能达到3%,这3%的单词分布情况可能也会比较均匀,我们想想,给人感觉几乎满页都是生词了,阅读的困难就在这里。
用概率统计的原理来说,生词虽然不多,可分布均匀,没读几行就会跳出来一个生词,有些可以根据上下文猜出意思来,但更多的词却无法理解,所以不能突破单词量的限制,阅读无从谈起。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一词多义的现象同样对阅读造成相当的障碍。
不要忘了,这才是8岁以上的儿童读物啊!常见的几种错误阅读一、硬啃原著好多同学读的英文书上像挨了原子弹一样,各种五颜六色的注释,一行句子七八个单词不认识,这不是明显的自虐吗二、支离破碎今天读文学,明天读科学,东瞧一眼,西翻一页,结果什么都读不太懂三、一曝十寒心血来潮读一宿,心情不好放半年,失恋了把书撕了,这样要能学成功,除非你哥是春哥,你爸是李刚四、粗枝大叶好读书不求甚解,人家陶爷啥水平,能比吗?你看看人家写的诗,可谓繁华落尽见真淳。
那是把书读通了,读神了,那是多么高的境界,学不来的。
很多同学书读完了,不查单词,不究语法,一知半解,不了了之,迷信所谓的语感和猜词,好好想想,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英文,有多少是靠猜会的?我自己总结出这样几条阅读的原则:第一,阅读的材料一定要有趣我们是学英文,不是拿英文折磨自己第二,阅读的材料易简不易繁别怕起点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第三,阅读内容最好是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学文学的没有多大必要读《经济学人》,水平低的读读阿加莎-克里斯蒂娜,水平高些的去读康拉德、福克纳、菲茨杰拉德,总之是自己越熟悉的越好第四,分级阅读,难度逐渐增加基础打得扎实些,词汇量一点点积累,语法形式一点点的复杂,步子要小,走得要稳第五,尽可能多读些内容关联紧密的书比如说读故事,就读系列故事,要是读科学呢就从易到难多读几本科普著作,在短时间内增加反馈的强度,增加单词出现的频率对于学好外语是帮助很大的第六,先泛后精,先单词后语法,有功夫再了解点儿文化读书是讲究技巧的,不能不干,也不能蛮干。
在读英语方面,我们开始最迫切的需要是突破单词障碍,前面提到过,最好是通过阅读来进行。
先不要去管语法形式,以记单词为主,单词也不用死记硬背,出现的频率高了自然就记住了。
然后在去琢磨语法形式,了解即可,不用深究。
只有修炼到读英文不再感到头皮发麻的时候,到能够在享受阅读的乐趣之时,再去研究些更深的内容,比如说文化,比如说同义词、反义词,高级语法等等。
我自己的读书方法很多人从看报学起,我觉得报纸新闻还是比较枯燥的,最好是从故事学起,不管你多大,从儿童故事读起,8岁以上的儿童故事就可以。
不要小看了儿童故事,无论侦探、冒险、科幻、童话,还是其他类型儿童故事,词汇量都是相当大的,当你读上十几本各种故事之后,你会发现英文对你来说亲切的多了,也有趣多了,不仅把各种常用的语法学活了,而且在故事中自然而然的就把单词也搞定了。
学习单词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把读音搞准。
起步阶段最好选择图片多,字数少的书。
把单词与它的声音,它所代表的事物或体现的动作联系起来,单词就真的活了。
就好比是认识一个有着音容笑貌的活人,而不是一张死板的照片或者抽象的符号。
大家都知道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虽然单词不用死记硬背,但是经常复习是十分必要的,记单词必须放在它所属的语境中去,放到上下文里去记忆。
当读儿童故事书没有障碍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读一些国外中学生课本,比如California Home School系列,Ohio与Florida的教科书都很不错,如果这些也搞定了,再去学些感兴趣的公开课或者挑战下英文原著就轻松多了。
当然,方法是很多的,最好的方法还得要自己去寻找。
不过,学习的原则应该不会有太大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