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维生素E预防ALD的临床观察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
方法:经临床诊断acs 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
对照组给予acs 一般治疗;治疗组除给予acs一般治疗外,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8g/d共10天。
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组血清crp。
结果:2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浆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rp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35.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2 方法对照组按acs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0.6g/支)1.8g加入液体中静滴,每日一次,共10天。
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10天后采血检查血常规、血浆心肌损伤标志物(如ck-mb等)及crp等生化指标。
crp的检测 2组患者均在入院后次日及治疗10天后的清晨采空腹静脉血2ml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anova。
2 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前crp分别是11.23±10.18 mg/l 14.83±13.12 mg/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crp为11.46±9.53m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crp为8.16±7.91mg/l,治疗组crp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3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人类细胞质中自然合成的一种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含有巯基(-sh),广泛分布于机体各器官内,为维持细胞生物功能已呈有重要作用。
它是甘油醛磷酸脱氢酶的辅基,又是乙二醛酶及丙糖脱氢酶的辅酶,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
它可通过巯基与体内的自由基结合,可以转化成容易代谢的酸类物质从而加速自由基的排泄,有助于减轻化疗、放疗的毒副作用,对化疗、放疗的疗效无明显影响,如保护肾小管免受顺铂损害的主要机制为肾小管细胞内含谷胱肽解毒时所需的r-谷酰氨转肽酶,而癌细胞却无此酶,故在不影响本品的细胞毒效应同时保护了正常组织但器官。
中医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临床观察

完全愈合。 1 次腹部纵切口 第 子宫全切 6 例,例按期拆线, 甲 3 n 级愈合。 例脂肪液化(较肥胖, 3 手术历时长), 予50%葡萄糖加胰 岛素加庆大霉素切口局部注射, 术后约 20d 完全愈合。1例脂肪 液化转外科 I 期缝合, 术后约 20d 完全愈合。 2 次腹部纵切 口 第 子宫全切 2 例, 均按期拆线, 甲级愈合。 1 次腹部纵切口, I 第 宫 外孕 3 例, 次腹部纵切口 第2 宫外孕 1 例, 均按期拆线, 甲级 n
临床研究
愈合。 1次腹部纵切口 第 卵巢囊肿剥除3 例,例n 甲级愈合, 2 按 期拆线, 1例脂肪液化并感染, 予拆开引流, 术后约50d 完全愈 合。第 2 次腹部纵切口卵巢囊肿剥除 1 例, 按期拆线, 甲级愈 n 合。 1 次腹部纵切口 第 子宫肌瘤剥除 2 例, 2 次腹部纵切口 第 子 宫肌瘤剥除2 例, 均按期拆线, 甲级愈合。 I
组别 AST( U/L) ALT(U/L) 治疗组 治疗前
2 36 .0 土67 .3 197 .7 t 36 .4
酒 精性肝病的 住院患者, 男54 例, 例, 其中 女3 年龄32 - 67 岁,
平均43.2 岁。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1例, 对照组 26 例,
对照组 治疗前
2 30 .9 土5 5 .4
达好转标准。 1. 5 统计 法
应用SPSS1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 资料采用 X2 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70 中. 现 代 医生 C HINA MO DE RN DOCTO R
将中医治疗和还原型谷胧甘肤两者联合起来应用 ,治疗 (下转第47 页)
2007 年 7 月第 45 卷第 9 期
18 6 .9 t 6 2 .4
谷胱甘肽代谢和信号通路的研究

谷胱甘肽代谢和信号通路的研究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是一种含有硫醚键的三肽分子,由谷氨酰胺、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
在细胞内广泛存在,并参与调节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解毒代谢、细胞凋亡以及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等生理过程。
因此,谷胱甘肽的代谢和信号通路研究对于维护机体健康和防治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谷胱甘肽的代谢途径谷胱甘肽代谢主要包括谷胱甘肽的合成和降解两个过程。
谷胱甘肽的合成主要在肝脏和其他组织中进行,由谷氨酰胺、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共同作用,经过谷氨酰胺转移酶(GCL)催化的反应生成。
而谷胱甘肽的降解则主要在肝脏和肾脏中进行,由谷胱甘肽酶(GG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酶共同参与,将谷胱甘肽转化为游离半胱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等物质。
二、谷胱甘肽的信号通路谷胱甘肽通过调节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和参与凋亡信号通路等多种途径,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1. 氧化还原状态调节谷胱甘肽可通过抗氧化酶系统参与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保持细胞内稳态。
当细胞遭受内源或外源性氧化压力时,谷胱甘肽将与还原型维生素C(Vitamin C)和维生素E(Vitamin E)等物质一起对抗自由基和有害物质对细胞的伤害,维持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
2. 细胞凋亡信号途径谷胱甘肽在调节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晰,但研究表明,谷胱甘肽与多种凋亡信号途径有关。
例如,谷胱甘肽可与细胞因子积累、半胱氨酸代谢紊乱等因素相互作用,促进细胞凋亡过程的发生。
而当细胞受到谷胱甘肽的保护时,可通过参与HSP70s蛋白的合成和折叠等过程保护细胞免受外界刺激的损伤。
三、谷胱甘肽与多种疾病的关系谷胱甘肽代谢与信号通路失衡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例如肺癌、肝癌、糖尿病等。
1. 谷胱甘肽与肺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过程在肺癌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肺癌组织中,谷胱甘肽酶显著下调,而谷胱甘肽的含量也相应下降,从而导致细胞内 ROS 水平升高,进一步增加了肺癌细胞的恶性程度。
还原型谷胱甘肽

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抗辐射上的应用
辐射对生物体的危害较大,长期接受射线辐照,容易引起头昏乏力、记忆 力减退,心悸失眠多梦,毛发脱落,皮肤干燥,骨关节酸痛,晶状体混浊、 肝脏肿大、齿龈出血、咳嗽等。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一种内源性放射防护物 质,含量高,其放射敏感性差;含量低,其放射敏感性强。原因是由于还原 型谷胱甘肽本身是一种射线保护剂,它可使射线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在 生物体内产生高活性的各种自由基,通过还原型谷胱甘肽作用后而淬灭。
3.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谷胱甘肽具有广谱解毒作用,不仅可用于药物,更可作为功能性食品的基料,在延缓 衰老、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等功能性食品广泛应用。
一 临床医药中的应用
二 在抗辐射上的应用
三 食品中的应用
GSH的应用
四 化妆品中的应用.
还原型谷胱甘肽在临床药物上的应用
目前,已人工研制开发出了谷胱甘肽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除利用其 巯基以螯合重金属、氟化物、芥子气等毒素中毒外,还用在肝炎、溶血性疾 病以及角膜炎、白内障和视网膜疾病等,作为治疗或辅助治疗的药物。近年 来,西方科学家,尤其是日本学者发现谷胱甘肽具有抑制艾滋病毒的功能。 最新研究还表明,GSH能够纠正乙酰胆碱、胆碱酯酶的不平衡,起到抗过敏 作用,还可防止皮肤老化及色素沉着,减少黑色素的形成,改善皮肤抗氧化 能力并使皮肤产生光泽。
还原型谷胱甘肽在食品中的应用
GSH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如加入酸奶和婴儿食品起类似维生素C的稳定作 用;防止水果罐头水果褐变;在面制品中起还原和强化氨基酸作用;缩短面 包混揉时间;GSH在与谷氨酸钠、核酸系呈味物质或其混合物共存时具有肉 类风味;GSH可抑制肉食类、鱼类和海鲜类食品的核酸分解,延长保鲜期以 及提高奶酪质量,防止酪蛋白褐变。
还原型谷胱甘肽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1)

中国医疗前沿China Healthcare InnovationM arch ,2008Vo l ,3No.62008年3月第3卷第6期还原型谷胱甘肽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李斌晨吴明营蒙革齐弘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诊疗中心,北京100730)[中图分类号]R 977.4[文献标识码]B作者简介李斌晨(),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
谷胱甘肽(glutat hione)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肾细胞和红细胞。
由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 G)组成,两种形式,可以互变,两者的正常比例约为100∶1。
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谷胱甘肽氧化酶(G SH2Px )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2R)共同组成了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系统。
GS H 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含有疏基(-S H)的三肽。
它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并能激活多种酶,从而促进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
并能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是一种细胞内重要的调节代谢物质。
可通过直接清除自由基,减少自由基生成,调节离子分布,抑制细胞因子合成,减少效应细胞活化,减轻靶细胞损伤,调节凋亡相关基因的平衡等。
对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生化功能。
现就近几年来GS H 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GS H 治疗肝病方面在各种肝脏疾病中氧自由基对肝脏的损害是重要的病理基础。
自由基可使肝细胞蛋白变性、酶的活性丧失、核酸突变、细胞膜磷脂双键破坏,并能产生其他自由基。
GS H 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通过其巯基的氧化分解体内的超氧基团,中和氧自由基对组织的损害。
并能通过生物转化,转化成容易代谢的酸性物质,加速自由基的排泄。
通过转甲基及转丙基反应,能对肝脏的合成、解毒,雌激素灭活等功能起保护作用,同时能促进胆酸代谢,有利于消化道吸收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
Hidaka I 等[1]报道,在病毒性肝炎中,GS H 含量显著降低,经使用GSH,能明显降低ALT 、AST ,并且可有效地改善肝细胞病理。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预防作用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预防作用摘要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脏损害的预防作用。
方法:将114例使用2HREZ/4HR方案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54例,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对照组60例,给予葡醛内酯静脉滴注。
结果:还原型谷胱甘肽组在药物性肝损害发生频数及肝损害程度上均显著低于葡醛内酯组。
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所致的肝损害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抗结核药肝损害资料与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07年5月我院传染科住院治疗的肺结核初治病人114例,其中男76例,女38例,年龄16~74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1]。
服药前常规检查各种肝炎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均正常者入选。
将病人按经济情况随机分成治疗组54例,对照组60例,两组性别、年龄、肺结核临床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按照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的统一标准化方案,均采用2HREZ/4HR短期强化抗结核治疗,剂量分别为异烟肼(H)600mg/次,利福平(R)600mg/次,乙胺丁醇(E)1250mg/次,吡嗪酰胺(Z)2000mg/次,隔日早晨顿服。
其中治疗组给予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
对照组使用葡醛内酯注射液0.399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
观察项目:每2周检测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生化检测由生化自动分析仪完成。
观察病人肝功能异常发生时间、临床症状、体征变化。
肝功能损害的处理:①无症状、无黄疸、ALT 80~200IU/L或AST 80~200IU/L者,每周检测肝功能1次,停用利福平改用利福霉素,不停用其他抗结核药。
②如果ALT200~400IU/L或AST 200~400IU/L或者ALT或AST进行性增高或出现黄疸,立即停用所有抗结核药,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同时静滴甘利欣、维生素等综合治疗。
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

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具有重要的抗氧化功能。
它能够被还原为谷氨酰半胱氨酸,从而捕捉自由基,减少损伤。
谷胱甘肽反应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其研究意义非常重要。
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由谷胱甘肽合成酶催化合成,它是一个由3种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包括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
谷胱甘肽合成酶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酶,其中一个亚基促进谷胱甘肽的合成,另一个亚基促进谷氨酰半胱氨酸的合成。
因为谷胱甘肽还原型是酶特异性反应的一个产物,因此它在许多生物体内都很重要,是很常见的一种抗氧化剂。
谷胱甘肽还原型的功能是捕捉自由基和其他活性物质,从而减少与自由基相关的损害。
自由基是由许多过程产生的,包括新陈代谢、环境污染和氧气代谢。
自由基可以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并造成失控的自由基产生,在细胞和组织损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谷胱甘肽还原型能够捕捉这些自由基,从而减少它们对细胞的损害,提高身体的抗氧化能力。
除了谷胱甘肽还原型抗氧化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抗氧化剂,例如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和茶多酚。
这些抗氧化剂可以捕捉自由基,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谷胱甘肽还原型也可以与这些抗氧化剂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强身体的抗氧化能力。
由于其重要的保护作用,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在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这些疾病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
例如,研究表明,抗氧化剂还原型可以减缓癌症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提高癌症治疗的效果。
然而,谷胱甘肽还原型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尽管有许多研究表明其抗氧化功能的重要性,但研究结果也存在一些争议。
例如,一些研究显示,在某些情况下,谷胱甘肽还原型的抗氧化作用可能不如预期。
此外,还需要对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进一步探索其与其他抗氧化剂的相互作用。
总之,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具有重要的作用。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观察

【 sr c】O jc ie T bev eci c uai fcs f eue hthoet an nit e uoi du -n ue vr i ae. Ab ta t b e t oosr t l ia crt eeet o d cdga ti et gat u r l s rg i cdle s ss v eh nl v r a n r i - b c s d i de
【 y Wo d 】 R d c d g ua in Ke r s e u e l tt o e;He a i s o i h p t i ;T xc t
h x ei n o p a d cnr u a sg i a s f a e s n h iee c s o eo ei a n r l l r u ci s P<O0 . T ee p rme t ru n o t l o p h d in c t i ic n e i te df rn e f rcv r g b oma ie fn t n ( g og r f n n g i n v o .5)
20 年 2 09 月第 4 卷第 5 7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论 著 ・
还原 型谷胱 甘肽治 疗抗结 核药物 性肝病的 床观 临 察
唐春美 肖 成
( 四川省达州中西 医结合 医院, 四川达州 6 5 0 ) 30 0 【 摘要】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肝病 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抗结核药物性肝病 5 例 随机分为应用还原型 0 谷胱甘肽治疗的实验组 2 5例和应用肌苷与维生 素 (治疗 的对照组 2 : 5例 , 疗程 2d 8 。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 10 显 0 %, 著高于对照组治疗 总有效率 , 实验组 和对照组在恢复异常肝功能方面差异亦有显著意义 ( P<00 ) . 。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 5 可快速恢复抗结核药物性肝病 的异常肝功能 , 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体征 , 良反应轻微 , 不 用药安全。 [ 关键词】还原 型谷胱甘肽 ; 肝炎 ;中毒性 【 中图分类号】R 7 【 5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7 — 7 12 0 )5 1— 2 6 3 90 (0 9 0 — 5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维生素E预防ALD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维生素E对酒精性肝病(ALD)的保护作用。
方法64例AL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
实验组服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片)和维生素E胶囊,对照组不服药。
比较恢复饮酒6个月后两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AST/ 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脂肪肝严重程度变化的差异。
结果实验后两组患者ALT 、AST、AST/ ALT、GGT 、MCV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但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中度脂肪肝的检出率分别为25.0%(8/32)和50.0%(16/3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维生素E对继续饮酒的ALD患者肝脏有部分保护作用。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还原型谷胱甘肽;维生素E;预防
长期嗜酒人群中有20%~30%出现严重的肝损害。
戒酒是治疗和预防ALD 的根本措施。
但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的ALD患者不能坚持戒酒,如何预防此类患者肝脏免受酒精的损害,具有实际意义。
本研究运用临床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维生素E对ALD的保护作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2008年2月~2012年6月本院肝病门诊符合下述条件的ALD 患者64例:①均符合我国ALD诊断标准[1];②经综合治疗有关实验室检查指标转为正常、脂肪肝减轻或好转;③不合并其他肝胆疾病;④不能坚持戒酒;⑤自愿参加本实验。
64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
1. 2 方法实验组实验期间口服阿托莫兰片,400 mg,t.i.d.和维生素E胶囊,5 mg,t.i.d.,对照组实验期间不服任何药物。
两组患者门诊随诊6个月。
随诊期间患者饮酒按酒精含量折算平均>40 g/d。
1. 3 观察指标随诊前后查抽血ALT、AST、AST/ ALT、GGT、MCV及行B 超检查肝脏。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实验前后血清学指标变化实验前两组患者ALT 、AST、AST/ ALT、GGT 、MCV均基本正常,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实验后两组患者ALT、AST、AST/ ALT、GGT 、MCV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
但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 2 实验前后脂肪肝严重程度变化实验前后两组均未发现重度脂肪肝;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中度脂肪肝的检出率分别为12.5%(4/32)和15.6%(5/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中度脂肪肝的检出率分别为25.0%(8/32)和50.0%(16/3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酒类产量的不断增加,饮酒相关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重度饮酒者中,>80%有脂肪肝,10%~35%发展为酒精性肝炎,10%~20%发展为肝硬化[2]。
及时戒酒或限酒是防治ALD的根本措施。
但是,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不能做到戒酒,即使限酒也难以控制在安全限度(40 g乙醇/d)以内。
因此,寻找一些预防ALD方法很有必要。
目前认为,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及引起的代谢紊乱是导致酒精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3]。
乙醇在肝细胞内氧化首先产生的代谢产物就是乙醛,乙醛可以通过与半胱氨酸和(或)谷胱甘肽结合使肝内谷胱甘肽水平下降,肝脏内谷胱甘肽的减少使其抗氧化能力下降,从而有利于其他因素所致的脂质过氧化,导致肝脏损伤。
可见,肝内谷胱甘肽的减少可能是乙醇损伤肝脏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实验动物还是人类,酒精性肝损伤均与脂质过氧化有关,维生素E 是膜的主要抗氧化剂,它防止膜的脂质过氧化,长期喂饲酒精的大鼠肝内和血液中维生素E的水平下降,肝内维生素E的减少使肝脏对氧化剂损伤的防御能力下降。
因此,维生素E可能具有保护肝脏免受酒精损害的作用。
通过严格禁酒和护肝治疗,临床上对轻度ALD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
但是,由于患者不能坚持戒酒,常常在恢复饮酒后立即复发,本组病例可见,经治愈后的ALD患者恢复饮酒后1个月,均有不同程度复发。
为了减少不能严格禁酒的ALD患者肝脏损害,作者设计了本研究方案。
本文结果提示谷胱甘肽和维生素E对继续饮酒的ALD患者的肝脏有保护作用,实验组肝损程度明显减轻,且实验组脂肪肝加重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提示对此类患者服用谷胱甘肽和维生素E是有益的。
同时本实验也提示,谷胱甘肽和维生素E并不能完全预防酒精对肝脏的损伤,实验组肝损和脂肪肝都有加重的趋势,只是程度较轻而已,因此,戒酒仍是预防和治疗ALD最根本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酒精性肝病诊断标
准. 中华肝病杂志,2003,11(2):72.
[2] 庄辉,张华捷. 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学. 胃肠病学,2003,5(8):294.
[3] 徐东升. 酒精性肝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肠病学,2003,5(8):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