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荣-《管理你的上司》word资料10页

合集下载

ManageYourBoss管理上司-part2

ManageYourBoss管理上司-part2

• 公司里的职位岗位必须有一个具体 的人来承担,不论男女老少,必须 有一人胜任此岗位。“胜任”就是 其言行必须符合要求,符合教科书、 规章制度等的要求。因此,“角色” 就是其言行符合期望。谁的期望? 剧本的要求,导演的要求,职业伦 理规范的希望。
• 角色规范。法律规范,职业操守所 规定的言行,不可逾越。
• 若你不忠於他(上司),卻戴假面具,擺 出一幅忠於的樣子,這樣過日子太辛 苦。因爲忠於上司是無休止的、無止 境的。古語:人無信不立。
效忠上司
德=忠
何謂效忠?

效忠的明確定義就是:嚴守分際,善盡 職責。
• “善盡”是說稱職,能夠把交辦的事做妥。
• 善盡職責要求屬下:
• 1,準確理解上司意圖
• 只有準確地體現了上司的意圖,你的工作才會在上 司那裏獲得好評,留下深刻印象。
• 一人輕描淡寫,如實述説了其上司的某 些小缺點;
• 一人將其上司的優點當成缺點說:他辦 事太認真,一絲不苟,總是追求十全十 美。
• 最後一人説道:包括你我,凡人皆有缺 點、拙劣處。在此場合,讓我述説原上 司的毛病,他又不在場,似乎有點不太 公平。可不可以不答覆呢?
究竟錄用哪個人?
答案或許是錄用 最後一個人。
业们跑雇我了的有问
經 道应 了 我 们 打 : 什 及
德该,防不仗人么瑞
瑞了人黎佣雇人十 士,决人瑞佣唯七 人捍战皆士兵一、
黎 城
理 。坚这贼能吗家了士 树卫到逃人,的八 外
人 守 多 , 跑 ? 花 不 人
不么如呀主钱起时
的 屈 缺 果 ! 人 雇 的 ,
,德贼就逃我,他
立了底跑打以生世 雕法。了仗养活纪 像国结,,家来时 。人果只当糊源,
• 要演好角色就要对角色定义有清晰地了解。

只需“四步”管住你的上司管理资料

只需“四步”管住你的上司管理资料

只需“四步”管住你的上司 -管理资料曾经,通用电气前董事长、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在一个采访中说:“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中轻松自如是不容易的,他必须有一定的运气,而一个幸运的职场人必须要拥有3个条件――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一个呵护自己的家庭,一个赏识自己的上司,只需“四步”管住你的上司。

”你知道上司也能影响你的健康吗?伦敦白金汉郡切尔顿学院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们将同个公司两个部门的职员分别测量血压,其中一个部门归属“好上司”,另一个部门归属“糟糕上司”,研究结果发现,人的血压会随着出现在面前的上司是“好上司”还是“糟糕的上司”,发生戏剧性的下降或上升。

难道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只能受上司支配,甚至健康也交由他保管吗?其实不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影响上司的决策,此谓:管理上司。

管理上司听起来像“太岁头上动土”,一不小心就会全军覆没,充满风险。

其实,管理上司并不意味着对上司指手画脚,而是讲究策略。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这样一句话:“管理上司并非去挑战他/她的权威,而是利用他/她的权威,去寻求更多的配合和资源。

”那么如何与上司在互相的配合中形成对上司的影响,达到管理上司的目的呢?学会下面四步,让上司对你刮目相看,管理资料《只需“四步”管住你的上司》。

第一步,放下成见。

在很多人眼里,上司都是很难伺候的,或许你已经做得很好,到了上司那里还是会跳出一点毛病出来,28岁的莉莉就遇到过这种情况,“这老板真是怪人,不管我做什么,老板似乎都能找到毛病,我一点儿成就感都没有。

管理上司,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像莉莉这样是对上司的一种成见。

如果上司是个“魔头”,你又没有打算跳槽,放任自己在这样糟糕的情境中是不明智的。

要是大家都能放弃“一切都是上司不对”的念头,发现他们善意的一面,就能修复上下级的关系,这样麻烦也就越来越少了。

第二步,给上司安全感。

从本质上说,安全感就是控制感,这是很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的。

哈佛经典管理你的上司

哈佛经典管理你的上司
了解你的上司 你要知道你的上司有哪些目标和压力,他的优点和弱点又是什么。你要清楚:你的上司 要实现哪些组织的和个人的目标?他面临着怎样的压力,尤其是来自他的上级和同级的压力?你还要清楚: 你的上司有哪些长处和盲点?他倾向于什么样的工作方式?他喜欢怎样获取信息?是通过备忘录?正式会 议?还是电话?当发生冲突时,你的上司是能因势利导,还是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上司和下属的关系其实是两个难免犯错的普通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要管好这种关系似乎需要做到以 下两点:第一,深入地了解对方和你自己,特别是个人的优点、弱点、工作风格和需求方面;第二,根据 这一信息建立并管理一种健康的工作关系——这种关系要同时适应两个人的工作风格和特性,照顾到双方 相互的期望,还要能满足对方最关键的需求。
在企业中,对上司-下属关系误读的现象并不鲜见。一方面,有些经理人觉得上司没必要依赖自己,或 者自己不怎么要依赖上司,而没有意识到双方都需要相互协助与合作才能出色地完成各自的工作。而另一 方面,更多的经理人想当然地认定上司会神奇般地知道下属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或帮助,而且上司也会主动 提供这些信息和帮助。殊不知,大多数上司同我们每个人一样,都不是完人,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上司们没有用不完的时间,没有百科全书般丰富的知识,也没有超乎寻常的洞察力。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压 力和担忧。
2008-01-11 20:10:21
2007-12-26 15:26:51 2007-12-07 23:11:29
2007-12-07 14:35:21
内容Biblioteka 作者星光达我上网就看这篇文章,真的很好.以前当自己还是基层的时候,总希望上 司能重视自己,但是现在自己在管理岗位了,总是希望下属能理解自己, 其实,这些都是现在很多企业职场中上司与下属必须理解的,相互之间的 能沟通\尊重是对方与其自己公事职场长久公式. -星光达

哈佛经典——《管理你的上司》作者:约翰·加巴罗(John

哈佛经典——《管理你的上司》作者:约翰·加巴罗(John
了解你的上司 你要知道你的上司有哪些目标和压力,他的优点和弱点又是什么。你要清楚:你的上司 要实现哪些组织的和个人的目标?他面临着怎样的压力,尤其是来自他的上级和同级的压力?你还要清楚: 你的上司有哪些长处和盲点?他倾向于什么样的工作方式?他喜欢怎样获取信息?是通过备忘录?正式会 议?还是电话?当发生冲突时,你的上司是能因势利导,还是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哈佛经典——《管理你的上司》
作者:约翰·加巴罗(John J. Gabarro) 约翰·科特(John P. Kotter)
在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组织结构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对下属的管理,而忽视了对上司的“管理”。最近的 研究表明,高效的经理人不仅花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同下属的关系,而且在管理同上司的关系上也是不遗余 力。本文中所说的“管理你的上司”,指的是为了给自己、上司和整个公司都争取最好的结果而有意识地与 上级合作。
了解你自己 在你与上司的关系之间,上司只是这一关系中的一半,你自己是另外一半,而对自己这一 半你更能够直接控制。因此,要想建立一种有效的工作关系,你还需要知道你自己的需求、优点和弱点, 以及自己的个人风格。
建立并管理与上司的和谐关系 如果你对自己和上司有清晰的了解,你通常就能够找到一种与你们二人 都合拍的共事方式,在双方相互之间的期望都明了的情况下,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比如,对于喜欢让下属 亲自报告信息以便于提问的“倾听型”上司,你就当面向他汇报工作,随后再提交一份备忘录;而碰到喜欢 以书面报告形式获取信息的“阅读型”上司,你就先把重要事项放在备忘录或报告中交给他,然后再对它们 加以讨论。高效的经理人总是能找到一些直的信息(包 括坏消息)传达上去,让上司能够信赖自己。
有些经理人会觉得自己的其他职责就够自己忙的了,除此之外还得花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同上司的关系, 实在是有点太费事。而高效的经理人则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因为管好与上司的关系可以消除潜在的 严重问题,从而简化他们的工作。毕竟,能否在公司里做出好的成绩,这个责任最终还得由自己来担,而 不能推给他人。

ManageYourBoss管理上司-part1

ManageYourBoss管理上司-part1

四 、 与 新 老 闆 相 處
三 、 認 知 、 瞭 解 你 的 老
二 、 與 上 司 關 係 的 複 雜
一 、 工 作 場 所 的 時 間 佔
留 闆性用



12
下屬與上司的關係
一般說,任何職位上的管理者均有上司。 例如,總經理的上司(董事長),股東的上 司(客戶),董事長的上司? 等等。
身為部下的你與上司特別是你的頂頭上 司的關係十分密切。可以說同舟共济、 休戚與共、利害攸關。
27
• 每一位員工都或多或少地認爲自己在 公司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或是才華被埋 沒,或是工作努力未被認識。大家都期 待老闆有一天如夢初醒地意識到有個多 麽優秀的員工在爲自己而賣力地工作, 說著像:“瑪莉莎,上次你的工作做的 太出色了,我以前竟然沒有發現你是如 此的好員工,工作勤奮、才華出衆、甘 於奉獻、頭腦靈活,我真應該爲過去六 年對你的粗暴態度道歉。我不得不說, 我們公司有你真是幸運”之類的話。聽 起來像電影對白,戲劇性十足。
28
• 如果你一直希望老闆有天把你叫進辦公 室是爲了對你說這樣的一番話,那大錯 特錯了。這種命運的逆轉發生幾率實在 太小了,除非命運之神的垂青,它根本 就不可能出現。相反,情況會越來越糟 糕,你的老闆對你的態度可能會讓你愈 來愈大失所望。所以不如清醒地面對現 實,學習對老闆的心術,在以下我將把 方法傳授與你。
14
所以我们有必要重视在工作机构中的人间关系。 不难知晓,在工作机构的人际关系之中,最重
要的关系就是你与上司特别是顶头上司的关系。 因爲這一關係將決定你的發展前途。
基於此,如何建立健康的、和諧的上下級間的
關係,尤其是與你的頂頭上司間的關係十分重 要。這一關係的好壞足以影響你的職業生涯和 家庭生活,因Βιβλιοθήκη 不容忽視!20锦囊妙计

王家荣-余世维的一个有效管理者的11面镜子

王家荣-余世维的一个有效管理者的11面镜子

一个有效管理者的11面镜子--------余世维在今天看来,管理中有些传统的做法是一种错误,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应该避免。

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不犯任何错误的人,也必定是一无所成的人。

问题是我们要如何避免犯错误?一般来说,经理人(主管)容易迷失和容易犯的错误有11条,应是我们可贵的检讨与反省的指标,就像一面无情的镜子,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它,从错误中学到宝贵的教训与经验,使自己成为一位成功而有效的主管。

拒绝承担个人责任有一次一件事情出了差错,董事长把我叫去骂了一顿。

我对董事长说这是我的错,我在董事长面前从来不会说这是谁的错。

等我回到办公室,把几个副总叫过来,第一句话就告诉他们,刚才我被董事长骂的时候,可没有讲你们任何一个人的名字,我在他面前一人挑起全部的责任,可你们给我犯下这样子的错误。

如果我在董事长面前说,这是徐副总的错,这是赵副总的错,这是王副总的错,董事长只讲一句话:余总经理,我白请你了,如果今天都是他们的错,你在干什么?我要是被他这样子说,我就没脸再呆下去。

所以在董事长面前,我一肩挑起,这叫负起责任,错就是错嘛,干嘛要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呢?大胆地承认错误,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吸起经验教训,这才是最重要的。

有效的管理者,总是会为事情的结果负起个人的责任,不轻易把麻烦传给别人。

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挂了一条醒目的标语:buckets stop here!意思是问题到此为止,不再传给别人。

每一位主管都应该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在努力的辩解,一种人在不停地表现。

做主管的要尽量地表现,少去辩解,要敢于负起责任。

当出现问题时,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原因?当准备去请教你的上司时,先自问一下,有没有负担起自己的责任,是不是非进上司的门不可?总之,要时刻记住美国著名管理顾问史蒂文·布朗的一句话:管理者如果想发挥管理效能,必须得勇于承担责任。

不去启发下属所谓启发,是指随人、随时、随地的教育。

《如何管理好你的老板》

《如何管理好你的老板》

12
方法比知识重要!
STRATEGIC PLAN
DEFINING THE ORGANIZATION'S BUSINESS AND STRATEGIC MISSION
ESTABLISHING STRATEGIC OBJECTIOVES
FORMULATING A STRATEGY
AN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PLAN

17
方法比知识重要!
规范思维:模块式思维方式
品牌计划
任务 目标 战略业务单位/业务定义
营销信 息系统 预测 营销信 息系统 预测
营销审核 环境和内部审核 顾客和竞争审核
SWOT分析 目标营销 市场细分 选择目标市场 市场定位 目标设定 识别、评估和选择战略方向 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途径
计 划 控 制
3
方法比知识重要!
方法比知识重要!
我们今天不讨论方法与知识的辩证关系,我们 只从方法的角度来讨论营销策划的方法和广告 策划的方法。 方法非常重要,思维方法的不同,会导至不同 的知识结构,考虑问题方法的不同,会导至不 同行为和结果。 市场界的人士会这样考虑问题“你在说什么并 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对谁说”,广告界 的人士可能会这样:“你在说什么并不那么重 要,重要的是你在怎么说”
业务运作的范围
21
方法比知识重要!

哈佛商学院的任务:
– “影响企业的实践”
– “在日益增长的全球商务环境中,提高学生进行战
略性与关键性思考的能力”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使命:
– “对日益增长的市场全球化和密集的竞争正在改变
工作性质的这一事实作出反映” – “尊重有用的工作”,“为产业提供服务”

如何管理你的上司

如何管理你的上司

如何管理你的上级——专访人力资源专家高峰先生你是否还在经常埋怨自己的上司?你是否尝试过驾驭你的上司?你有向上管理的智慧吗?让管理专家告诉你,如何管理你的上级。

高峰先生,曾任数家上市公司与知名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副总裁、企业管理顾问等职务,十多年的大型企业高层管理经验,深谙台资、港资、上市公司等企业的管理精髓,熟稔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擅长集各类企业管理之长融汇于自己管理工作之中。

曾多次主导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改革优化工作,突破传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善于创新,从企业治理结构中寻找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

曾应邀为十多家相关企业设计组织架构、管理模式、流程、薪酬、绩效管理等相关管理体系。

现为《南国早报》人力资源专栏特约顾问,《YOU!》报特约专家顾问。

You报:高总,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在职场工作中,对于很多伙伴而言,如何与上司或老板沟通,是工作中很困扰的事情,您对此能否给我们一些这方面的建议?高峰:首先要看在什么类型的企业。

一般在比较规范的公司,比如外资公司,由于领导者一般比较卓越和优秀,加之企业有一系列的成熟的沟通平台与渠道,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相对简单,因此向上管理的工作做得相对而言就不多。

而在以内地的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企业,与老板的沟通的确成为工作中的困扰,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者往往从专业的角度看问题,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与各阶层打交道比较多,真实地了解到各种情况。

而老板位在高层,了解信息不一定全面,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一些不负责任的人给老板传递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老板也有可能会偏听偏信。

这两者之间的角色不同,决定了两者看问题的角度的差异。

You报:您刚才提到的是职业经理人和老板之间看问题会产生矛盾的原因往往是角度不同,对此您有哪些经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高峰:这个问题还存在一种可能性,就是某些民营企业家对企业现状的认识错位。

有一些民营企业家认为,自己的企业之所以能做大、之所以能成功,是自己的管理水平很厉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你的上司约翰·J·加巴罗、约翰·P·科特合著1993年5/6月有效率的经理人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管理与老板之间的关系,这种努力能够消除潜在问题,使他们的工作变得更简单。

老板-经理的关系是两个都有可能犯错的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一。

经理必须对自身和老板都有很好的理解,并以此去发展与老板之间的健康的关系,兼容双方的工作风格以及各自对对方的期望。

他们应该找机会询问老板并留意他或她的行为动向,以便发掘有关老板的目标与烦恼的信息。

本文出自《哈佛商业评论经典》,曾获“麦肯锡奖”。

管理你的上司约翰·加巴罗(John J. Gabarro), 约翰·科特(John P. Kotter)1993年5-6月号对许多人而言,"管理你的上司"这种说法听起来可能有些异乎寻常或者令人置疑。

由于大多数组织都强调传统的由上至下的管理,所以人们不易察觉处理好向上关系的必要性——当然,除非出于个人或权术原因。

但在这里我们的意思不是指权术上的计谋或拍马屁,我们使用这个词组的含义是:有意识地与你的上级一起合作,来取得自己、上司以及公司所可能实现的最佳结果。

最新研究表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仅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处理与下属的关系上,还花在处理与上司的关系上。

这些研究还表明,管理中这一必不可少的方面常常被本来很有才能且积极进取的经理们所忽视。

事实的确如此,一些对下属、产品、市场和技术给予积极有效的指导和监督的经理在面对上司时却采取了一种近乎被动的态度。

这种态度几乎总是会给他们自身及公司造成伤害。

如果你对处理自己与上司关系的重要性或者对有效地做到这一点的难度表示怀疑的话,请思考一下下面这个可悲但却很有说服力的案例:弗兰克·吉本斯是其所在行业中公认的制造部门的天才,并且按照盈利性标准,他还是一位非常有成效的高级经理。

1973年,鉴于他的实力,吉本斯被提拔为在本行业中规模第二、盈利最高的公司的负责制造部门的副总裁。

然而,吉本斯却不是一个善于与人打交道的经理。

他自己很清楚这一点,公司的其他人以及他所在的行业也都知道。

意识到这一弱点的存在,总裁确保了向吉本斯汇报工作的人都善于与人打交道,以此来弥补他的不足。

这种安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75年,菲利浦·邦尼威被提升为吉本斯的直接下属。

和以往的情况一样,总裁选择邦尼威是因为他有优异的工作业绩和善于与人交往的名声。

然而,总裁在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在邦尼威迅速升职的过程中,他一直拥有良好乃至优秀的上司。

他从未被迫去处理自己与存在某种问题的上司之间的关系。

在反思这件事情的时候,邦尼威承认自己从未想到管理自己的上司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在邦尼威为吉本斯工作了十四个月后,他被解雇了。

在同一季度,公司出现了七年以来的首次净亏损。

当时许多与这些事情有密切关系的员工说,他们的确不知道究意怎么了。

他们只知道:在公司推出一种重要的新产品的时候——即在一个要求销售、设计以及制造部门细致地进行决策协调的过程中,在吉本斯和邦尼威之间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误解和不快。

例如,邦尼威声称吉本斯很清楚并且已经接受了自己关于运用一种新型机器制造新产品的决定;而吉本斯却发誓说没有。

此外,吉本斯声称自己已明确地向邦尼威表明,产品的推出在短期内对公司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因此不能冒任何重大风险。

这种误解的存在导致计划出了问题:新建的工厂无法生产由设计部门设计的新产品、无法实现销售部门想要达到的数量,也无法按执行委员会批准的成本进行生产。

吉本斯指责说,是邦尼威铸成了这一大错;而邦尼威则认为该受责备的是吉本斯。

当然,你可以争辩说这个问题源于吉本斯无力管理自己的下属。

但是你也可以同样理直气壮地认为问题的产生与邦尼威无法管理他的上司有关。

请牢记,吉本斯与任何其他下属之间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问题。

此外,考虑到邦尼威付出的个人代价(被解雇、个人在行业的声望严重受损),认为问题源于吉本斯管理下属不力的说法于事无补。

人人都很清楚这一点。

我们认为,如果邦尼威能够更精于理解吉本斯和处理与他的关系,情况就会大有不同。

在这个案例中,无力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带来了极为惨重的损失。

公司损失了200至500万美元,而邦尼威的事业至少暂时性地被打断。

许多代价不至于如此严重的事情可能在所有大公司中都时有发生,其累积效应可能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对上下级关系的误解人们往往把与我们刚才提及的故事类似的故事抛到脑后,认为那只不过是性格冲突的实例。

因为两个人有时可能由于心理或性格的原因无法一起工作。

这可能是一种贴切的解释。

但更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发现性格冲突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有时甚至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邦尼威不仅性格不同于吉本斯,他还在上司与下属的关系上做出或持有不现实的假定和期望。

具体地说,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吉本斯的关系包含着两个易犯错误的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经理通常会逃避处理自己和上司关系的责任,或者不能有效地进行处理。

一些员工的行为似乎表明上司对他们的依赖并不很强。

他们没有看到为了有效地完成工作,上司多么需要他们的帮助与合作。

这些员工拒绝承认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上司造成严重的伤害,也拒绝承认上司需要来自他们的合作,支持和信任。

一些员工认为自己不太依赖上司。

他们把自己需要从上司那里得到帮助和信息以便出色地完成工作这一事实掩饰起来。

当经理的工作和决定影响到公司其它部门时,这种肤浅观点的破怀性尤为可怕,邦尼威的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

经理的顶头上司在以下几方面都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把经理与公司其余的人联系起来,确保这位经理优先考虑的事情与公司的需要保持一致,保证经理出色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可是有些经理认为自己已经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那些只有上司才能够提供的决定性信息和资源。

许多类似邦尼威的经理想当然地认为上司会魔术般地知道下属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或援助,并提供给他们。

当然,一些上司很擅长以这种方式关心下属。

但是,对经理而言,期待所有上司都这样可以说既危险又不现实。

对经理而言,更合理的期望是相信从上司那里可以得到适度的帮助。

毕竟,上司也是人。

大多数卓有成效的经理接受了这一事实,并为自己的事业和发展承担起了基本的责任。

他们坚持认为应当主动寻找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信息和帮助,而不是消极地等待上司来提供。

鉴于前面的论述,在我们看来,对容易犯错误的人之间相互依赖的情形进行控制要求具备以下几点:1.对他人和自己有充分的认识,特别是在优势、弱点、工作风格和需要等方面。

2.运用这些信息来形成并驾驭一种健康的工作关系。

这种关系既与员工的工作风格相匹配,又与他们的资源相匹配,以相互期望为特征,并能满足另一方的大部分需求。

我们发现卓有成效的经理们在工作中都做到了这几方面的结合。

理解上司管理上司要求对上司及其所处的环境有良好的把握,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情况有所了解。

所有的经理在某种程度上都做到了这一点,但许多人还做得不够彻底。

至少,你需要理解上司的目标和压力以及他或她的优势和弱点。

上司的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分别是什么?他或她的压力是什么?尤其是,那些来自他或她的上司及同一级别的同事的压力有哪些?上司有哪些长处和短处?你的上司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取信息,备忘录、正式会议还是电话?他或她是喜欢在冲突中获得发展还是习惯于努力使冲突最小化?如果不具备上述信息,经理在与上司打交道时可能就会很盲目,而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误解和问题也就无法避免了。

在我们研究的一个案例中,一位绩效优秀的一流营销经理受聘于一家公司任副总裁,"试图解决营销和销售问题"。

这个公司出现了资金上的困难,并且最近刚被一家更大的公司收购。

公司总裁急于改变这种状况,他让这位新上任的市场营销副总裁放手去干——至少起初是这样。

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新任副总裁作出了正确的诊断:公司需要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强大的产品管理。

在这一逻辑的指导下,他作出了许多旨在增加大额业务的定价决策。

然而,当利润率下降、财务状况并未得到改善时,总裁开始对新任副总裁施加压力。

由于副总裁相信随着公司重新获得市场份额,形势将最终自动扭转,他顶住了压力。

第二季度结束时,利润仍然没有增加。

这时候,总裁直接对所有定价决策进行控制,并为所有项目都制定了固定的利润水平而不去考虑销售点量。

新任副总裁开始发现自己已被总裁排斥,他们的关系也恶化了。

实际上,副总裁认为总裁的行为非常怪诞。

不幸的是,总裁的新定价计划也不能增加利润。

到第四季度结束时,总裁和副总裁都被炒了鱿鱼。

直到后来为时已晚时,新任副总裁才明白改进营销状况和销售只是总裁的目标之一,让公司的利润迅速增加才是他最为迫切的目标。

新任副总裁当时不知道的另一个情况是:他的老板为了个人和公司的原因都不得不以这一短期目标为首要任务。

总裁是在母公司内进行收购这一主张的竭力倡导者,他的个人可信度已经岌岌可危。

副总裁犯了三个根本性的错误。

他只看到了所获信息的表面价值,他在没有任何信息来源的领域作出了假设,并且从未积极尝试去澄清上司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而最后这个错误的破坏性最大。

因此,他最终采取的措施实际上与总裁优先考虑的问题和目标出现了分歧。

能够有成效地同上司一起工作的经理不会这样行事。

他们寻找上司的目标、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方面的信息。

他们注意寻找机会向上司及其周围的人发问,以验证他们的假设是否正确。

他们从上司的行为中寻找线索。

虽然在刚开始与新上司一起工作时经理们必须这样做,但许多有成效的经理能够长期坚持如此,因为他们意识到优先考虑的问题和关注的焦点是在不断改变的。

保持对上司工作风格的关注具有决定性意义,对新上任的上司尤其如此。

例如,一位注重条理化、正规化的新总裁取代了其不拘礼节、依靠直觉判断事物的前任。

新任总裁在得到了书面报告时工作最有效,他也更喜欢有固定议程安排的正式会议。

他手下的一位部门经理意识到了这种需要,于是他与新任总裁一起工作,以了解总裁需要哪种类型的信息和报告及其频率如何。

这位经理坚持认为有必要在讨论之前呈交背景资料信息和简要日程安排。

他发现在做了这些准备后,会议开得很成功。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新上司在头脑风暴讨论过程中比其不拘礼节、依靠直觉进行判断的前任要有效率得多。

相反,另一位部门经理从未完全理解新上司的工作风格与其前任有何不同。

就他感觉到的程度而言,新上司控制得太多。

因此,他很少向新任总裁提供会议所需的背景信息,而总裁在与这位经理开会时也从未有准备充分的感觉。

事实上,在他们开会时,总裁感到这些会议既令人沮丧又无效率,而这位下属经常发现自己会被总裁问一些没有丝毫准备的问题。

最后,这位部门经理辞了职。

上面描述的两位部门经理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在能力或者适应性上,只不过其中一位在对上司的工作风格及其需要的理解上比另一位更敏感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