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 中都存在一些问题 , 这些问题阻碍 了我 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 , 因而对其进行研究
具 有非 常重 大 的意义 。
一Hale Waihona Puke 、通 识教 育 的内涵 与特点
( 一) 通 识教 育 的 内涵 通 识教 育最 早 出现在 西方 国家 , 关 于通识 教育 的界 定还 没 有 统一 的意见 。关 于通 识 教 育是 什 么 , 学 术界
高等教 育 的主要 构成 之一 , 其 目的就 是 为学生 提供 一种 包 含 多种 学 科 内容 的教 育 , 为 学 生 的综 合 与 全 面发 展
做 出贡献 。 二、 我 国通 识教 育课 程研 究 中的 问题与 不足
( 一) 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 的研究比较单一 近年来 , 我 国政 府部 门越 来越 重视 高等 教育 , 研究 者 对于通 识 教育也 有 了一定 的认 识 , 并 进 行 了一 系列 的 教育课程研究工作。然而, 在实际的研究工作 中却存在一个普遍 的问题 , 即研究者习惯性地将研究对象锁定 在部分 知 名大学 , 尤 其是 具有 较强综 合 性 的学校 , 往往 将 其 他 高职 高专 学 校 与专 门学 校抛 之脑 后 。这 一 问题

l 3 O・
通识 教育 课程 时 , 也 只是将 研究 对象 固定 在几 所 重 点 大 学 , 如武汉大学、 上 海 交通 大 学 等 J 。对 其 他 专 业 性 比较 强 的大学 的通 识教 育没 有 给予应 有 的关 注 。 ( - - ) 对通 识教 育课 程 的研 究程度 尚浅 我 国对通 识教 育课 程 的研究 起 步较 晚 , 基 础也 不牢 固 , 尽 管 已经 取得 了一 些 成就 , 但 是 研 究 的深 度 尚浅 。 通识 教育 涉及 多个 领域 的知 识 , 其复 杂性 尤为 明显 。因此 , 如果 只考 虑将课 程设 置得 更加 合理 , 那 就难 免忽 略

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视,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 , 我国学者对通识教育的研究逐 著名大学的课程实施概况 , 并提出了考察心得和具体建
渐 深入 , 及从 理论 到 实践 的 方方 面 面 , 中关 于通 识 议 。 涉 其 我国学者张寿松先生也在其著作中介绍了美国通识
教育课程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 取得 课程的四种设置类型② 。 了累累硕果 , 中相关著作达十余种 , 其 论文更是卷帙浩 除了著作 , 还有许多文章对美国通识教育课程进行 繁① 。为此 ,有必要对有关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进行梳 研究和介绍 , 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 一是对美国大
Sei1N O.8 ra 93
■教 育思 想与理论 研 究
近二 十年来我 国大学通识 教 育 课 程 研 究综 述
冯 英
( 广东工业大学 , 东 广 州 5 00 ) 广 10 6

要: 近二十年来 , 通识教育在我 国高校逐步展 开 , 通识教 育课 程成为高等教 育界 关注的焦点, 学者们对此进
5 4
近 二 十 年 来 我 国 大 学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研 究 综述
。 黄坤锦 教 了重大成绩 , 使我们对国外大学以及港台地 区通识教育 部 分专 业 的模式 关 于通 识教 育课 程 的内容 , 的课 程设 置 有 了一个 具体 的了解 , 围绕通 识 教育 课 程 的 授认 为 可 以规划 为人 文 、社会 、 自然 三大 类或 人文供经验借鉴 ; 二是介绍一些著名教育

对 国 外通识教 育 课程 的研究 和介绍
家的思想及其对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从而为我国
三是对 中美 大 学 的通 通识教育作为舶来品, 对我国学者来说是一个新事 通识 教育课 程实 施 寻找理论 支撑 ; 找 取 促 物, 因此 , 先从 国外 人手 , 重介绍 国外 大 学 中实施 识 教 育课程 进行 比较研 究 , 出差 异 , 长补短 , 进 我 必须 着

高校教师的通识教育理念——某高校两名教师的个案研究

高校教师的通识教育理念——某高校两名教师的个案研究

重要 。2 高等教育发展 的需要 , . 高等教育除了培养
学生 具有 一定 专业 知识 和技 能之 外 , 还担 负着 道德 、
品格 、 能力 、 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在今后 的工作 中打下能力 和知识 的基础。因此 , 重视通识 教育是高等教育 自身发展的需要。3科学技术发展 . 的需要 , 随着科 学技 术 的深入 发展 , 人才 的培 养也 对
观》 , 中 对美 国通识 教 育 的发展 做 了详 细 的 阐述 , 也 对 我 国通 识教 育 的历 史 与 现 实 做 了 专 章论 述 ; 李
曼丽 、 林小 英著《 后工业时代 的通识教 育实践—— 以北京大学和香港 中文大学为例》 除对北 京大学 , 和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 教育情况做 了具体分析外 , 还介绍了部分国外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课程开设情
教育, 旨在通 过科 学 与人 文 的沟通 , 养具 有 宽广 视 培 野 、 文及 科学 精神 以及 个性 健 全 的公 民¨ 。 人 j
校为样本 , 研究 了它们 17 — 00年之间的通识教 95 20 育 发展 状况 , 究结 果表 明这 2 研 5年 间通识 教育 发 生 了四大显著的变化 , 并提出自2 0世纪 9 O年代 以来 , 促成上述变化 的原 因主要有学校对通识教育相关方 面立 法 的 期 待 , 学 术 兴 趣 、 注 和 大 学 使 命 使 及 关 然 。F n l ,A gl ada在 其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ael n e S n r i a

娜( 9 3~) 女( 18 , 蒙古族 )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科研 与职业教 育研 究中心 , , 助教 。
68 —


飘 胃t , r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摘要:我国大学为了更好地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必须真正推行通识教育,并对我们的课程观念做整体性变革,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不妨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结合我国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使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合理,通识教育更能卓有成效的开展。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一个归纳,并给出简要评述。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总是首当其冲,通识教育课程也随之不断经历变革。

国外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较多,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通识教育历史的研究,鲍温(Stephen H.Bowen)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并对普通(general)、核心( core)、大学(university)与自由(liberal)这四个概念进行了比较。

1996年美国学者联盟(Natinoal Asosciation of Scholars)选取了50所有影响的学院和大学对1914、1939、1964、1993年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

这个报告影响较深远,美国高等教育专家艾诺默斯(Annomyuos)专门对这个报告进行过简介。

艾诺默斯还介绍了美国学院和大学协会对美国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美国本科教育课程史专家鲁道夫(Frederick RudolPh)对1636年以来的美国本科课程进行了研究,其中涉及通识教育课程甚多。

第二,对当前通识教育的研究,斯特斯(Peter Stema)认为在大学里通识教育仍旧是一个活跃的主题,要有效的开展必须更好地设计计划、选定范围和控制规模,同时有学校领导和各个院系的积极参与。

中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

中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 陈国林[1];徐东波[2]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军事教研室,厦门361005;[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361005出版物刊名: 教育评论
页码: 88-9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通识教育研究;CiteSpace软件分析;合作研究
摘要: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2754篇期刊论文,以探寻中国通识教育研究的概况与热点。

总体上,中国通识教育研究的文献量在波动中不断增加,研究人员与机构在以可持续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但合作研究略显不足。

1998-2018年间研究热点集中在通识教育概念辨析、通识教育课程、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等。

未来,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应尝试从多学科、多方法、多维度的视角展开一定程度的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及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及实践研究

S ud ft e G e e a u a i n i i h r Vo a i n l t y o h n r lEd c to n H g e c t a o Co l g nd I s Pr c i e l e a t a tc e
H A GXn i, I i U N ij L Q —a
p r nlya d sld vl m n p t t 1 h o te eto gn r d ct n a d poes n leu a o e o a t n e -ee p et oe i .T eji f c f e ea e u ao n r si a d ct n s i f o na n f l i f o i

书, 以便 找 到 一 份 好 工 作 的话 , 就 错 了 ; 为 那 因
“ 国的 四年 大学 生 活 对 多数 学生 来 说 是接 受 通 美 识 教育 的最 好 机 会 ” 。因 此 , 入 贯 彻 落 实 科 学 深
个 组 成部 分 , 负 着培 养 生产 、 设 、 务 和 管 肩 建 服
发 展观 , 职教育必 须将 通识 教育 纳入其 中。 高
1 通识教 育概 述
《 国校园文化》 美 作者亨利罗索夫斯基 , 哥伦 比亚 大 学经 济学教 授介 绍 , 国教 育 的一 大特 色 , 是 美 就
收 稿 日期 :0 1 0 2 1 — 8—1 2
“ 通识 教 育 ” 高 校 教 育 中 区别 于 “ 业 教 是 专
ma e h e r e sh v oi c u a in q a i n or s o d n o ilc t r lq a i k st e la n r a e s ld o c p t u lt a d c re p n i g s ca ul a u l y.Th satc ep e e t o y u t i ril r s n s s me d t i d me s r s t a r u h mp e n ain o e e a d c to o eal a u e o c ry o tt e i l me tto fg n r le u ain. e

开展通识教育的策略研究——以陕西新建高职院校为例

开展通识教育的策略研究——以陕西新建高职院校为例
学 生 中开展 通 识 教育 。
识 教 育 。而 陕西 新 建 地 方 高 职 院校 则 因 大 多 由教 育 、 经 济 类 院 校合 并 而 来 ,出 现 的情 况 却 恰 恰 相 反 ,保 留
阶段 性 成 果 。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R e s e a r c h > >1 0 l 专 题 策 划
的现 实 ,大 多 缺 乏 开展 通 识 教 育 的师 资 ,无 力 开 展 通
较 差 ,就延 缓 开 展 通识 教 育 的 步伐 。甚 至 放 弃 在 高 职
住 浓 厚 的人 文 氛 围 ,使 “ 文 理 工 交 融” 成 为 学校 的 办 学特 色。在 开展 通 识 教 育 时 。应 注 意 高 职教
育 与普 通 高 等教 育 的 区别 ,通 识 课 程 的 开 设 要 做 到 少 而精 ,整 合 出一 套行 之 有 效 的 通识 教 育课 程
体 系 ,使 陕 西地 方新 建 高职 院校 走 一 条 既 符合 学 院 院情 、又独 具 特 色的 高 职教 育 之路

陕 西 地 方 新 建 高职 院 校通 识 教 基 本 情 况 及
“ 文 科无 用 ”的 言论 。其 实 ,从 发 展 趋势 来 看 , “ 文 工 结合” 、 “ 文工 交 融 ”理 应 成 为高 职教 育 的共 识 利用 原 有 优 势 开 展 通 识 教 育 ,是 新 建 高 职 院 校 利 用 已有 人 文 资 源 进 行 整 合 的最 佳 方 式 ,对 新 建 院 校 的 发 展 将 有 很 好 的推 动 作 用 ,亦 可 应 和 高 职 教 育 发 展 的
其 必要 - 眭
陕 西 地 方 新 建 高 职 院校 在组 建 的 过 程 中 ,为 了适 应 培 养 应 用 型 人 才 的 需要 ,在 人 财 力 上 偏 重 于 工 科 专 业 的建 设 ,投 入 巨 资 购 买 实 验 实 训 设 备 ,新 建 新 型 实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之探究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之探究

【 摘要】 文 章 系统论 述 了通识教 育的意义及 对我 国高校教 育的影 响 , 并对 高校在 开展 通识教育过程 中所存在 的问题提 出见
解。
【 关键词 】 通识教 育 高校 改革 【 中图分类号】 G 6 4 【 文献标识码 】 A
通识教 育在 1 0 0多年 前 由美国的博 卡德教授提 出. 其思 想起 源 于 古 希 腊 的 “ 自由教 育 ” 从 2 0世 纪 以 来 . 通识教育 已 广 泛 成 为 欧 美 大 学 的 必修 科 目 我 国从 1 9 9 5年 开 始 正 式 在 高校 推行 通识教 育。 时至今 日, 通识教 育 已经成为我 国高等 教 育 课 程 与教 学 改 革 的 一 个 重 要 领 域 通 识 教 育 的 内涵 意 义 通 识 教 育 到 目前 为 止 对 还 没 有 一 个 公 认 的 、规 范 性 的 表 述 有 人 认 为 通 识 教 育 “ 是 关 于 人 的 生 活 的 各 个 领 域 的 知 识 和技 能的教 育” , 也有人认 为通识 教育就 是培养 “ 通 才” 。 著 名 学者吴 大猷认 为: “ 通 识 教 育 的要 义 或 理 想 , 是 使 一 个人 有 国家历史 、 社 会 问题 的 知 识 ” 实 际 上 这 些说 法 都 体 现 了一 点 共识 , 即通识教育首 先对“ 人 性” 的教 育 。 从这 个意义上说 . 它 也是 一种人 文教 育 . 其 主 旨是 促 进 人 性 境 界 的 提 升 和 理 想 人 格 的塑造 。 而 这 正 是 教 育 的 本 质 属 性 。具 体 对 高 校 而 言 . 通 识 教 育的 目的就是培 养 学生能独 立思考、 且 对不 同的 学科 都有
和鲜 明的风格 所折服 . 这 样 的 效 果 怎 能 不 好 ? 然 而 回 归 到 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研究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
1.1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综合素质非功利性
1.2专业教育专业素质功利性
2代表院校通识教育研究
2.1复旦大学
查看附件: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doc
2.2哈佛大学
查看附件: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课程设置.doc 2.3香港中文大学
查看附件: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doc
2.4澳门科技大学
查看附件: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http.doc
3通识教育特点
3.1全:全面,涉及到各个领域
3.2杂:开设的课程不是某一领域的系统知识,而是很小的切入点
4通识教育的目的
4.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范围
原因: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在读的专业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感兴趣
5通识教育设想
5.11 与中学教育区分,不能搞重复教育
5.22 形成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系统
5.33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关注的领域,可以由学校统一设定大范围,老师自己申请开设什么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