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现状研究_谷建春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理念剖析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理念剖析作者:黄纪军王展柴舜连来源:《高校教育研究》2008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通识教育的概念、形成和发展,总结了美国通识教育的实现形式,探讨了美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理念,希望能对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寻求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理念【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133-02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终身教育观念初步形成、社会对学生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等因素,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是在反对过分专业化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研究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对于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力图从课程设置理念入手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进行剖析,为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寻求有益的借鉴。
1 美国通识教育的概念、形成和发展通识教育,在美国原文是“general edu-cation”,也称作普通教育、一般教育。
通识教育在美国一般是指“大学生主修或集中学习之外的必修部分,目的在于学习的广度和平衡,以及人的完整”。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是对自由教育的继承与革新。
美国通识教育的真正兴起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时美国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实行自由选修制。
自由选修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应用性人才,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限制与管理,也产生了许多弊端,如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课程体系支离破碎,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更为严重的是,在功利主义影响下,学生过多地选修某一专业领域的课程,造成了过度专门化。
为了纠正自由选修制的弊端,1909年哈佛大学开始推行“集中与分配制”。
“集中”是指要求学生学习6门本系的专业课;“分配”是要求学生学习自然、人文、社科等领域的课程,即现在所谓的通识教育课程。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美国大学普遍实施通识教育,大学的课程与修业、教学与评估、辅导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均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以渗透的形式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其教育理念和实践教育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及个体性功能,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Enligh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 General Education to Ou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an ZhijunThe Maxist Education Institution of The Capital Nomal UniversityGraduate student 100048Abstract: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universal implementation, university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coaching and life, etc are reflected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ncept.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form of infiltration plays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and its education idea and practice education are reflect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objective orientation and individual func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are important to enlighten.Key Words: American, General educxa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项实践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现状、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碎, 本科生课程改革的动力和 目的在于提高其连
贯性 。[34 2- 13 3
美 国哈特研 究 协会 ( at eerhA sc ts H rR sac soie) a 在 20 08年 1 1月 ~20 0 9年 2月 对 9 6个 美 国大 0
标。 这些 目 标可操作性强 , 都指 向哈佛大学的通识
摘
要: 通识教 育课 程是 美 国高校 本科 教 育 中不 可缺 少的 重要 组成 部分 。 美 国高校 实施 通识教 育的
类型 虽然 多种 多样 , 其 课程 目标 明确 , 程设 置 主要 以人 文社 会科 学为重 心 、 重全球 视 野与课 程 国 际 但 课 注 化 。美 国高校 的通识教 育课程 始终 处在 变革 中, 目前 主要存在 课 程 的个性 与共性 孰轻 孰 重、 课程 连贯 性缺 失 以及 与 专业课程 之 间有难 以调和 的 张力等 问题 。 关键词 : 通识教 育 ; 程 ; 程 目标 ; 际化 ; 贯性 课 课 国 连 中 图分 类号 : 6 G4 文 献标 志码 : A
39
求更加规范化 、 标准化 , 学生选课 的 自由减少 ; 教
育 的项 目评 价 和学 生 学 习评价 也 越来 越 普 遍 ; 但 通识教 育课 程 的主要症 结是 连费 } 生缺乏 和过 于零
活性 , 但其 目 标必须是 明确 的。
哈佛大学通识
教 育 的五次重 大改革 都充 分展 示 了 明确 的通识 教 育课 程 目标 。 20 如 07年 5月哈 佛大 学新 颁 布 的通 识 教育 改革 方案 中 , 出 了 4个 课 程 目标 , 提 在其 8 类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领 域 中都 明确 规 定 了 各 自的 目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

收稿 日期 :2 0 1 2 — 1 1 — 0 5
作者 简介 :牛 秋实 ( 1 9 6 8) , 男, 河 南_ 盂津 人, 许 昌学 院社科 部副 教授 , 历 史学 博士 , 南 京 大学文 学 院博士 后
习 ,忽 视 了对 学 生 创 新 性 思 维 的 培 养 ,学 生 缺 乏 问题 和研 讨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 内容 ,确定 国际课
意识和好奇 心,这也是为什么 留学美 国的钱学 森发出 程在 教学中的正式地位 。美 国从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 了世纪之 问:为什 么 中国的大学没有 能培养 出诺贝尔 就主张在大学课程 中开设 国际课程 ,并 于 7 0年代在
美国之所 以能够产生 出世 界最优秀的大学 ,是 因 修养——不论作 为家长、公 民、配偶、旅行者 、艺术 为美 国与包括英 国、德 国、法 国等其他发达 国家在 内 活动参与者 、领 导、志愿 者或是善 良的人—— 他 的一 的大多数 国家不 同,这些 国家本 科课程专业化程度 比 生 的大 部分 时 间 中都 要使 用 的知 识 、技 能 和人 生态 较 高 ,而美 国却是拥有 出色的 “ 通识教育 ”系统 。所 度 。其 次是 华盛 顿大 学 教授霍 伍 德李诺 斯 川德 的定 以我们说通识教育确实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 。
来 ,比如提供 关于贫 困问题 的背景知识 ,或在保健 、安居和福利政 策的课程 中结合社 区服 务的内容 。
关键 词 :美国;通识教育;社区服务;大学;中国
中图 分类 号 :G 5 3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3 . 2 0 6 5 ( 2 0 1 3 ) 0 2 . 0 1 1 0 . 0 3
r i t i c a l 斯・ 怀特海德 ,想 听听他的意见 。怀特海德希望有一 国 大 学 的 通 识 课 程 中 最 为 重 要 的 就 是 C 个更为平衡 的人文 学科教育计划 ,同时包括奖 学金计 T h i n k i n g ,这 是通识教 育的必修 课程 ,接着 学生可 以
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现状研究

识; 同时还引入跨学 科通识 课程 , 帮助他 们选择 合适 的 主修 专业 , 认清职业取 向。总之 , 将通识教育 的学 习技 能 、 识领 知 域及结合学 习者 中心 的现代 技术教 育延 伸 到主修 专业 的学 习中 , 是这几所大学将通识教 育与专业 教育整合的 目标 J 。
以及对不直接对 应于 职业 的一些 实 际能 力的培 养 。美 国早 期 的通 识教 育 主要 是 从 欧洲 移植 而 来 ,8 8年 的《 鲁报 12 耶 告》 T eY l R pr 以 “ ( h ae eo ) 对学 生 的官能进 行 经常 的生 动 的 t
训练 , 以规范和完善学 生的心智 、 发展他们 的潜能 ” 为通识教
维普资讯
20 0 8年第 5期 总第 19期 6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e o g a gR sac e n H g e d c t n i n j n ee rh s ih r u a o l i o E i
No. 0 5 2 08
一
、
质教育或普通教 育 , 即对全体学生 进行基础性 的语 言 、 化 、 文
历史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 知识 的传授 、 个性 品质 的训 练 、 民意识 的 陶冶 , 公
通 识教 育与 专 业教育 的整 合 目标 趋 向多元 ,
突 出主体 性
在2 0世纪 8 0年代初 就致力 于通识教 育改 革 的美 国大 学院校协会的引领下 , 国各 大学 的通识教 育委员会非 常重 美 视通 识教育 的不 断改 革和创新 , 特别是在 2 1世纪 , 以不 同的
报告》 G nrl d ctni reS c t) ( eea E u a o A Fe oiy 以培 养“ 人” i n e 全 为
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看我国的大学教育??

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看我国的大学教育??【摘要】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我国大学教育仍存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通识能力培养的问题。
通过比较两者,可以看出美国通识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而我国大学教育需要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的经验,更加重视通识教育的作用。
为此,我们应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只有加强对通识教育的重视,促进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我国大学教育、特点、比较、启示、借鉴、经验、质量、建议、加强重视、发展。
1. 引言1.1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概念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概念是指在大学教育中为各类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通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养的公民,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职场需求。
通识教育通常包括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方面的课程,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如跨文化沟通、伦理学等。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拓宽视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和职业需求。
1.2 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大学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需求。
一方面,我国大学生数量庞大,教育资源紧张,高校之间的竞争激烈,学生们面临着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面临挑战。
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也需要不断提升,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大学教育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教育理念,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水平。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通 识 教 育课 程 实施 方 式 的探 讨 , 黄 明 东 、 惠敏 认 为 通识 教 育 的 实 如 冯 施 , 要 加 强通 识 课 程 师 资 队伍 和 相 关 规章 制 度 的 建设 , 需 除正 式 课程 就 性质 而 言 , 识 教 育 是 高 等教 育 的 组成 部 分 , 所 有 大 学 生都 通 是 外, 非正 式 课程 即校 园文 化 建设 也 是 非 常 重要 的一 条途 径 。 陶成 建议 应该 接 受 的 非专 业 性 教 育 : 目 的而 言 , 识 教 育 旨在 培 养 积极 参 与 就 通 大 学 可 以通过 设 立 分 类 必修 、 心 、 典 名 著 等课 程 和 开展 第 二 课 堂 核 经 社 会 生 活 的 、 社 会 责 任 感 的 、 面 发 展 的 社 会 的人 和 国 家 的 公 民: 有 全 的途径实施通识教育。 刘少雪、 洪作奎指出跨学科综合研究型课程模 就 内容 而 言 , 识 教 育 是 一 种 广 泛 的、 专 业 性 的 、 通 非 非功 利 性 的基 本 式 已经成 为 当今 大 学 实 施通 识 教 育 的有 力 途 径 。三 是 对我 国高 校通 知 识 、 能 和 态度 的教 育 。 技 识教育课程 实施情况进行调查 , 并提 出建议。如余凯对北京大学 、 清 美 国 大学 通识 教 育 已经有 1 O多年 的历 史 了 ,它在 美 国大 学 本 O 华 大学 、 江 大学 、 汉 大 学 , 曼 丽 等 则 对 北 京 大 学 、 华 大 学 、 浙 武 李 清 中 科教 育 改革 中总 是 首 当其 冲 , 识 教育 课程 也 随 之 不 断经 历 变革 。 国 通 国人 民大学进行研究 ,对我 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状况以及实施中 外对 美国 大 学通 识 教 育 的研 究较 多 , 的来 看 , 些 研 究 主要 可 分 为 总 这 的问题展开分析, 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三 个 方面 : 一 , 通 识 教 育 历 史 的研 究 , 温 (tp e .o n介 第 对 鲍 Se h n HB we ) 与 对 我 国 通识 教 育 课程 进 行 的研 究相 比 ,对 美 国 大学 通识 教 育 绍 了通识 教 育 的发 展 历 史 , 对 普 通 ( n r1核 心( oe、 学(n— 并 g ea 、 e ) c r)大 u i 课程 进 行 的 研 究 明 显偏 少 。 其 中李 曼 丽 的研 究 影 Ⅱ较 大 ,她 的著 作 向 v ri) 自 由《 ea这 四个概 念 进行 了比较 。1 9 美 国学 者联 盟 es y与 t l r1 i ) b 6年 9 《 通识教育一一种大学教育观》是国内首本研 究通识教育的专著 , 对 (ai a A o c t n o c oas 选 取 了 5 N t o l s s i i fS h lr) n ao O所 有 影 响 的学 院和 大 我 国通 识 教 育 的理 论 和 实 践做 出 了一 定 贡 献。 书 中 , 搜 集 了美 国 在 她 学对 1 1 、9 9 1 6 、9 3年 的通 识 教育 课 程进 行 了比较 分析 。这 9 4 1 3 、9 4 1 9 数 十所大学 2 O世纪 7 O年代至 9 O年代的本科课程计划和其他 有关 个 报告 影 响较 深 远 , 国高 等 教 育专 家 艾诺 默 斯 ( n my o ) 门对 美 An o u s专 资料 ,据此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 实践的现状及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这 个报 告进 行 过简 介 。 艾诺 默 斯还 介 绍 了美 国学 院和 大学协 会 对 美 国 如 通识 教 育 的 内容 、 课程 结 构 、 整 个 教 学计 划 中所 占的 比重 等做 了 在 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美国本科教育课程史专家鲁道 分析。台湾学者黄俊杰教授在他 的专著 《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 夫 (rd r k R d lh对 1 3 Fe ei u oP ) 6年 以 来 的 美 国本 科 课 程 进 行 了研 究 , c 6 践》 则专门有一章“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考察 报告 ”其中详细介绍 了美 , 其中涉及通识教育课程甚多。第 二, 对当前通识教育的研究 , 斯特斯 国 十所 较 著 名 大 学 的课 程 实 施概 况 , 并提 出 了考察 心得 和 具体 建 议 。 (ee tra认 为 在 大学 里通 识 教 育 仍 旧是 一 个 活 跃 的 主 题 , 有 P trS e ) n 要 其他 研 究还 有 : 少 雪 对 美 国 1 著 名 大 学 通 识 教育 课 程 概 况 进行 刘 0所 效 的 开展 必须 更 好 地设 计 计 划 、 定 范 围和 控 制 规 模 , 选 同时 有学 校 领 介绍。 李曼丽对哈佛核心课程进行 了述评 。 李成 明以哈佛大学 的课程 导和各个院系的积极参与。斯科特(ee o t提 出随着社会变化 , P trS ct ) 变 化 阐释 了美 国 大 学通 识 教 育课 程 的历 史 发展 。 金生 比较 了 哈佛 、 易 美 国高 等 教育 进 入 大 众化 阶段 , 等 教 育 的 目的随 着 发 生 变化 , 识 高 通 麻 省 理 工 学院 ( T和 北 大 、 华 通 识 教育 的 课 程 设 置。 振 海 、 Ml) 清 何 杨桂 教 育 的理 念 也要 随 之变 化 。 迈克 多纳 德 (/ rc D n a ) 通 识 v . o k Ma c o l把 \B d 梅 对 麻 省理 工 学 院 本 科 教育 的教 育理 念 、 教育 目标 、 育 方 式和 课 程 教 教 育 应 概 括 为 以下 三 个 问题 : 生 应 该 知 道 什 么 , 生 应 该 掌 握 哪 些 学 学 设 置 等 方面 进 行 了研 究 并提 出 了相应 的启 示 。 刘拓 等 对 中 美几 所 著 技 能 , 应 该 分享 什 么价值 , 在 此基 础 上提 出课 程 的 不 同形 式。 他们 并 也 名 大 学 通识 教 育 实 践 进 行 了 比较 分析 。陈 建平 在 对 芝 加 哥 大学 的访 有 一 些学 者介 绍 了 美国研 究 型 大学 当前 的一 些通 识 教 育 实践 , 杰肯 如 问考 察 后 介绍 了芝 加 哥 大学 的通 识 教育 课 程 。 ;巧 玲 通 过 在加 州 州 先 斯 ( h e k s通 过 自己 在 马萨 诸 塞 大 学 的 教 学 经 验 认 为 通 识 J nA J n i ) o n 立 大 学 访 问学 习 的亲 身 经历 ,介 绍 了 美 国加 州 州立 大 学 通 识教 育 值 教 育 对研 究 型 大学 的学 生来 说 是 必不 可 少的 。 国华 盛顿 大 学 的本校 美 得 我 们 学 习 的地 方。 航 空学 系最 近 为 非 工 程 学 的 学 生 开 设 了一 门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A 1 1 A 0 总 的来 说 , 国 内对 美 国 大学 通识 教 育 课 程 的研 究 局 限 于某 个 或 ( ra d S a e v he s,学生 很 感 兴趣 。 艾本 哈德 (o t E e— Ai n p c e il ) e S ct b r 某 几 个 研 究 型 大学 , 系统 化和 深入 程 度 需 要进 一 步 提 高 , 对研 究 型 大 h rt 绍 了这 门课 程 的经 验 , ad) 介 并认 为这 是通 识 教育 一 个 很好 的实 践。 学 通 识 教 育课 程 实施 存 在 问题 和 困难 以及 发 展 趋 势研 究 也 甚 少。 我 第三 , 对通 识 教 育 将 来 的研 究 , 佛 ( r af 他 的 文章 和 著 作 盖 J r GG f在 ey ) 国研 究 型 大 学 在 借 鉴 美 国 研 究 型 大 学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经 验 的 基础 上 , 中都 预测 了美 国大 学通 识 教育 课程 的发展 趋 势 。 定 要 注 意 它们 实施 所 存在 的 问题 和 发展 趋 势 ,从 而 寻 找 到适 合 本 改 革 开放 以来 , 识 教 育 在 我 国开 始 受 到 重视 并 不 断 发 展 。 其 通 尤 国和 本 校 的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内容 和 实 施 方式 。 在 19 9 4年 我 国提 出 “ 化 素 质 教 育 ” 一 术语 后 , 国学 者 对 我 国 文 这 我 参考文献 : 通 识教 育 课 程 进行 了较 多研 究 。 们 的研 究 主 要 可 分 以下 三 个 方 面 : 他 n】 惠 敏 中国 现 代 大学 通 识 教 育 [ 武 汉 : 汉 大 学 出版 社 .0 4 冯 M] 武 2 0 是对 我 国 通 识 教育 课 程 实 施 中 的 问题 的 研 究 ,如 蔡 映辉 指 出 了我 [ 少雪. 2 J 美国著 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 J 比较教育研究.0 4() 20 . . 4
美国“通识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美国“通识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近年来,“通识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在本科教育中备受关注。
美国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不仅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通识教育”的目标,绝不是仅仅向学生传授一些专业技能,而是要让学习者综合、全面地掌握知识,具有良好的素质素养,使其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有价值。
深入了解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些理念和基本特点,无疑可以给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美国通识教育特点启示“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基本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三个方面,对于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比较先进的理论体系。
通过了解美国“通识教育”的理念、不同发展阶段及特点,无疑可以给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美国的“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也可称之为“通才教育”。
“通识教育”与大学本科的专业化教育不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整个人生能够变得更加充实和有价值。
美国“通识教育”的倡导者之一赫钦斯在1936年发表的《美国高等教育》这一专著中,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作为非职业化教育的“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旨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启迪人的心智,发觉共同的人性。
与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化教育不同,“通识教育”的内容涉及人类、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科学等很多领域。
一方面,“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使他们成为学识丰富的人;另一方面,“通识教育”还涉及哲学、伦理道德、法律基础、当代文明和世界文化等课程,这对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历经百年的实践和多次改革,“通识教育”体系已渐渐成熟并日趋完善,最终在人类教育史上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5期总第169期黑龙江高教研究H e ilong jiang R esearches on H igher EducationN o .52008ser i a.l N o .169收稿日期:2008-02-28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重点课题(青年专项课题)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批准号:E I A0304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谷建春,长沙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高等教育学硕士;潘文利,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科技处讲师,高等教育学硕士。
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现状研究谷建春1,潘文利2(1.长沙学院,湖南长沙 410003;2.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114)摘要: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呈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征,它要求人们不仅要懂技术、具备科学素养,还要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拥有人文精神,使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同向发展,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探究了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目标、课程和评估改革的趋势,希望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整合;现状研究中图分类号:G 64-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8)05-0078-03通识教育(G enera l Educa ti on)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对不直接对应于职业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
美国早期的通识教育主要是从欧洲移植而来,1828年的 耶鲁报告 (T he Y a le R eport)以 对学生的官能进行经常的生动的训练,以规范和完善学生的心智、发展他们的潜能 为通识教育之目的,标志着美国通识教育的启航 1 ,1945年的 哈佛报告 (G enera l Educati on i n A F ree Soc i e t y )以培养 全人 为通识教育目标,1978年的 哈佛核心课程报告 (R eport on the Co re Cu rr icu l u m )以培养20世纪有教养的人为目的,大学强调普通核心课程,推崇:宽度(通识教育)+深度(专业教育),2002年的 更大的期望:全国迈向大学的新愿景 (G rea ter Expectati ons :A N e w V isi on f o r L ea rning as a N a ti on G oes to Co lleg e)呼吁大学应确保学生在受教育期间获得有持久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各种需求的学生无论在工作中或是在多元化的民主政治中,还是在相互联系的大千世界都能迎接随时出现的各种挑战 2 。
美国大学院校协会主席An drea L es kes 曾说: 一些大学正用补充和相互支持的方式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特别是正在打破存在于两种传统教育之间的障碍。
3 通识教育的新视野需要三个维度的转变:第一,从 重视教学和课程内容 转变到 不仅重视教师教学和课程内容,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具体学习目标的达成 ;第二,从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分离的,各自独立的,连续性的(即通识教育在先,为专业教育奠定基础) 转变为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相融合,是相互依赖的 ;第三,从 课程与同等课程是各自分开的且通识教育应该只专注于课程 转变为 将课程与同等课程 (co -curricu l u m )相整合4。
由此可见,倡导新世纪培养 新人 的美国大学教育已开始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整合的方向发展。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目标趋向多元,突出主体性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致力于通识教育改革的美国大学院校协会的引领下,美国各大学的通识教育委员会非常重视通识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在21世纪,以不同的方式纷纷提出了本校通识教育的新目标,以求逐步达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亚利桑那公立大学(A rizona s U n i versity ,包括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共同致力于保证所有毕业生掌握成就事业和公民生活的技能和习惯。
他们认同 学习者中心 (L ea rner-Centered Educa ti on)理念,强调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自身的教育中来,让学生发展可转移性技能、为终身学习做准备,理解获得生活技能的重要性,如团队合作的价值、运用信息技术、用批判的但又善于接受新思想的眼光应对信息的能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等等。
亚利桑那公立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数学等学习技能,引导他们深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科学领域学习,使他们养成应对多样化的文化、技术的意识和全球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还引入跨学科通识课程,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主修专业,认清职业取向。
总之,将通识教育的学习技能、知识领域及结合学习者中心的现代技术教育延伸到主修专业的学习中,是这几所大学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目标 5 。
南缅因大学(U n i versity of Southern M a i ne)提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应形成一个有目的的、连贯性的整体,知识经验将以累积的、有序的方式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业生涯。
2005年通识教育目标为:(1)通过教学展示和论证已知的人类文化和自然世界;(2)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联系、推理的思维能力;(3)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传播、交流及表达;(4)人作为公民、家庭成员、消费者和生产者等多重角色的批判性反应力;(5)人类的道德行为与社会责任心,维持人类的健康,对社会、环境、本地及全球的经济作出贡献 6 。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 i rg i n i a T ech)于2005年提出了将通识教育计划整合到大学课程的新目标:使学生能够:(1)为终生而学习;(2)增强作为整体一分子的个人的力量;(3)培养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技能;(4)了解自己及本地社区和全球社会;(5)增强学科间的联系获取多种领域的知识(知识的宽度);(6)积累一个或少数几个领域的专门技术(知识的深度),共同增强本校实力;(7)在21世纪应用交叉技术(科学、工程、数学)的能力和基于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传统的生活中迎接各种复杂的挑战的能力 7 。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课程变革趋向深化,强化体验与创新21世纪初始美国著名大学就力图改变通识教育在四年制学院中只在前两年或前三年内进行的观念和做法,认为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应包含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课程,还是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一种终生的追求。
通识学科的教学更加符合通识教育的目的,更加积极主动,富有生机,不仅要满足闲暇,发展个性,更要顾及现代社会的需要,让更多的人受到有益的教育;标志通识教育含义的传统科目,如哲学、历史等,其价值更受人瞩目;在通识教育目标中,更加重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 8 。
新的哈佛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既不适合并入核心课程也不适合并入系部专业课程的原通识课程、让大学生了解并熟悉获得学士学位后顺利过渡适应职业生涯的课程、不适合并入任何一个系部的跨学科课程、某些基础课程(broad cou r ses,未能持续核心课程指导方针但系主任认为应该开设的课程)、系主任决定开设的新课程。
此外,哈佛等大学均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如哈佛学院2005~2006年度新生春季通识课程为 智能,命令和控制 研讨课 (SE M INAR:I NTELL I GEN CE,COMMAND AND CONTRO L),该课程学习二战后美国智能机构和军事团体的发展,联系国际安全政策和国内政策进行研究。
该课程由Dona l d Barthel m e (唐纳德 巴塞尔姆)、大象与盲人、论文写作建议、学习指导、课程表、指定阅读材料、教师传记、客座演讲、累积课程参考书目等九个部分组成。
2005~2006年度新生秋季通识教育课程为 医疗保健政策导入 ,该组课程主要提供美国医疗保健的多样化体系、组成部分和政策挑战等概况。
从不同利益持有人的观点来思考医疗保健系统:对患者、提供者(医院和医生)、健康计划、付款人的角色进行分析,考虑宗旨、限制、诱因、知识和品行等因素,运用 知情人 (i nsider)和 局外人 (outs i der)的观点来评价每一组成部分所面临的问题。
思考 怎样改革能令医疗保健更坚实完善?我们将如何了解最近提案? 等,阅读材料节选自医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 9 。
南缅因大学(U n i v ers it y o f Southern M aine)通识教育委员会2004年10月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同等课程/课程整合的模式:模式之一: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引入 一书通 形式( one book experience),即在同类课程中采用相同的一本教材,在教学中根据各门课程的要求和特点,将教材的使用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如:讲座、看电影、实地考察、成立讨论小组等)进行整合教学。
选修不同课程的学生使用的是同一教材,可以帮助达到通识教育的一贯性目的;而不同课程对教材的不同使用方法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需要。
模式之二:新泽西学院(T he Co llege o f N e w Jersey)创设的 第一学年体验 (the F irst-Y ear Expe rience)将通识教育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居住在大学生公寓区,每一层楼都安排了志愿助教。
助教、学生生活指导员和学生共同计划居住区的活动。
学生参加跨学科的核心课程,如 雅典到纽约 ,由教师和优秀的生活指导员在学生公寓区的教室讲授,并引入服务性学习(Se rv ice-Learning) ,由社区机构职员帮助提供反馈信息和指导学生。
第一学年体验 致力于四个主要问题:做人意味着什么?成为群体(社区)的一员意味着什么?做到有道德感、正义感意味着什么?社区是如何应对差异的?圣十字学院(Co ll ege of the Ho ly Cross)的 第一年计划 (F irst Y ear P rogra m)主要以学术体验为基础,历时第一年课程的四分之一。
每年的新主题都将围绕 我们该如何生存 展开,并将这一问题与具体问题联系起来。
新主题给出了本年度明晰的道德聚焦,是 第一年计划 中其他部分(如贯穿于两个学期的一组课程、两个学期的普通阅读课程、各种由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同等课程、普通行政区分体验)的试金石。
知识教育协同这类通识教育将课堂、实践场所、实验室、表现空间、教师办公室、学生公寓等融合在一起,为学生第一学年提供共享的体验环境与经历,提供一个促进非正式学习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