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相关知识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讲解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姿,委婉动人。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及注解: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解: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即中秋之夜。
2.杜郎中:即杜元颖,时为中书令。
3.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4.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5.鸦:鸦雀,指树上的鸟儿。
因为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鸟儿也已经栖息,所以庭院显得特别寂静。
6.冷露:秋天的露水。
7.尽:都。
8.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9.落:在。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这样一个普天同庆的中秋之夜,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人,而自己的这份秋思又会落在谁那里呢?
整首诗的意思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月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后两句抒情,通过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诗人望月怀人的心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
全诗意境幽美,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通过描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画面。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白树乌鸦在心房,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晚,月亮上挤满了人,我不知道秋思是谁的房子。
赏析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层意思。
它写了中秋节的月光和渴望月亮的感觉,并展示了一幅孤独,冷清和安静的中秋节夜晚的画面。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可以说是诗中有画。
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渲染了中秋月圆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将读者带入一个明月当空、远方悠远、思想深邃的意境。
结尾的离别思绪委婉动人。
简介
《十五夜望月》的是王建,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
王建出生寒微,一生穷困潦倒。
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的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同情百姓疾苦,思想深刻。
他的作品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
代表作有《古从军》、《望夫石》、《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抒情的诗句

十五夜望月抒情的诗句一、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衍生注释: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鸦:栖息在树上的乌鸦。
冷露:清冷的露水。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三、赏析: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色。
庭院中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桂花。
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人人都在仰头望月,不禁让人思考那怀人的愁绪会落在谁家呢。
诗的前两句写景,营造出一种寂静、冷清的氛围;后两句抒情,通过“不知秋思落谁家”的问句,将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韵味无穷。
四、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唐朝诗人。
他的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善于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五、运用片段: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
看着那明亮的月亮,我不禁想起了王建的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我转头问妈妈:“妈妈,你说这秋思会落在我们家吗?”妈妈笑着说:“傻孩子,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哪来的秋思呀。
”一、原文:《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二、衍生注释:十轮:形容月亮圆缺的次数很多。
霜影:指月光。
庭梧:庭院中的梧桐树。
羁人:旅人,漂泊在外的人。
素娥:即嫦娥。
玉蟾:传说月宫中的蟾蜍。
三、赏析:这首诗前两句写明月照在庭院的梧桐树上,而漂泊在外的人独自在角落里。
后两句诗人想象嫦娥未必没有惆怅和遗憾,月宫中有清冷的玉蟾和孤独的桂花。
诗中通过描写中秋月,表达了羁旅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同时也借嫦娥的传说增添了一份忧伤的氛围。
四、作者介绍: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词语言清丽,情感真挚,在宋初词坛上有重要地位。
五、运用片段:中秋节我一个人在外地,看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满是惆怅。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我不就像诗里说的那个羁人吗?真希望能快点回家和家人团聚啊。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注释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注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中秋节前后的十五晚,是一年一度的月圆之日。
这一天又称为"中秋",人们会在这一天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共度欢乐时光。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五夜更是有着深刻的意义,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也是爱侣相会的时刻。
而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会一起吟唱《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表达对家人和爱人的思念之情。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表达了对亲人和爱人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及注释:十五夜望月天上人间玉箫金管弄华年。
嫦娥应怨天,下碧空如水月如圆。
嗟余听韶,经瑟顾影随风烟。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月色迷。
娥眉长啸,媚尽春城。
月台花榭日当午,行歌乐舞今已后。
汉使移星殷不改,星移斗转飞环。
人事往来苦雁字,西风著意怨,因何之。
注释:1.天上人间:指在这个十五的夜晚,仿佛人间与天上相接。
2.玉箫金管弄华年:指玉箫、金管这些华美的乐器在演奏,象征着年轻时光的美好。
3.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她应该是嫉妒凡间的人们能够欣赏到美丽的月光。
4.听韶:古代乐器,与瑟一同出现,表现音乐之美。
5.洞房:新婚之房。
6.舅姑:新婚夫妇拜会亲友。
7.妾发初覆额:新娘发髻初次整理,象征着初为人妇。
8.娥眉长啸:古代女子唱歌的方式,用来表达欢乐。
9.月台花榭:指月台上的凉亭,与花园相辅相成。
10.汉使移星殷不改:指古代汉朝的使臣移动星宿的方向,其灵活自由。
这首《十五夜望月》通过描绘家庭团聚,新婚的喜庆,和音乐的美好,让读者感受到了中秋的浓浓文化氛围。
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刻,人们可以共同品味这首诗的美感,同时也可以表达对亲人和爱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愿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十五夜的晚上,都能感受到家人的温暖,爱人的深情,和月光的神秘魅力。
第二篇示例:【十五夜望月原文及注释】原文:中秋之夜,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一边吃着月饼,一边欣赏着明亮的月光。
15夜望月古诗的意思翻译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却不知道这时候哪户人家怀着秋思。
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十五夜望月诗句鉴赏

十五夜望月诗句鉴赏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中秋月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朋友的深深思念。
首先,诗人在诗的开头“庭地白树栖鸦”,用简洁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夜的美丽景象。
月光洒在庭院中,地面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银霜,树上的乌鸦在月光下安静地栖息,营造出一种静谧、神秘的氛围。
接下来,“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通过“冷露”和“桂花”这两个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美丽和寂静。
冷冷的露水悄然无声地浸润了庭中的桂花,这里的“桂花”可以理解为人,它代表着诗人的朋友或者家人。
这一句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以一种普遍的视角,写出了中秋之夜人们共赏明月的情景。
然而,诗人又以“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句表达出了他对离别亲友的深深思念和忧虑。
这种忧思并不仅仅是对个人亲友的思念,更是对普天下离别的人们的深深关切和同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深情的情感,描绘出了中秋月夜的美丽和寂静,表达出了诗人对家乡和亲友的深深思念。
同时,它也展现出了诗人对普天下离别的人们的深深关切和同情,使这首诗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十五望月,读古诗,要理解它的意思,并清楚诗人要表达什么。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古诗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十五夜望月古诗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十五夜望月古诗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
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作者是谁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作者是谁
十五夜望月古诗翻译: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十五夜望月古诗的作者简介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又名《十五夜望月》,是唐朝诗人王建的一首诗歌,它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写景开篇,以抒情结篇,想象丰美,意味无穷。
该诗为七言绝句,收入《王司马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