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选种育种技术

合集下载

常用菌种选育原理的种植方法

常用菌种选育原理的种植方法

常用菌种选育原理的种植方法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常用菌种选育原理的种植方法!一、人工选种的方法:1.自然选种:该法是通过广泛异地引种、野生采集、孢子分离等途径获得菌种,将其进行驯化移栽,使其逐渐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并从中选优汰劣,选出性状优异的菌株。

在菌种生产以及试验性栽培中,反复进行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优良的食用菌品种。

2.杂交育种:该法是通过将不同遗传性状的亲本之间进行交配,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配对,通过双亲性状的优势互补或借助于以一个亲本的优点去克服另一亲本的缺点,产生具有其双亲优点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一般有单孢杂交、多孢杂交、单双核杂交、原生质体融合等方法,一般科研、育种上多采用单孢杂交或原生质体融合,通过这些办法处理的菌种常常可表现出较强的“杂交优势”。

3.诱变育种该法是利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处理细胞群体,促使菌种的细胞遗传物质发生性状的改变,然后从变异的菌种中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菌种的方法。

科研上常用的主要有辐射诱变育种,如紫外线照射、X射线等高能量射线,以及用一些化学药剂进行诱变育种。

4.基因工程育种该法是在基因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工程,又称基因操作、基因克隆、脱氧核糖核酸(DNA)重组技术等,基本原理就是把我们需要的目标基因通过载体DNA与原品种的DNA结合,然后人工导入一个受体细胞内,以让外来的遗传物质在其中“着生”,进行正常的复制,从而获得预先设计的新菌种。

二、菌种分离技术方法:多孢分离:该法是利用子实体弹射许多孢子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其萌发、自由交配,从而获得纯母种的方法。

该法简便易行,在食用菌选种中应用普遍。

(1)整菇孢子弹射法:该法适用于伞菌类的孢子采集。

在无菌室(箱)中,将经消毒处理的整只种菇插入无菌平皿孢子收集器里,之后使用透明玻璃钟罩将其罩住,于见光、适温下使菇自然弹射孢子。

24h后,将玻璃钟罩打开,从培养皿内获取孢子。

(2)试管插割法:在无菌箱内,迅速用无菌试管插割种菇有菌褶一侧,直至取下组织块。

食用菌育种方法.doc

食用菌育种方法.doc

食用菌育种方法食用菌栽培是一系列复杂操作的工作程序,包括种菇选择、母种选育与保存、菌种制备、出菇管理及市场销售等,每个程序都有至关重要的细节操作,但育种是这些工作中首要的一项工作,没有优良的菌种,不管其他工作程序准备及管理得多么好,都会造成减产或失败,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食用菌育种方法。

食用菌育种方法:一、自然选育自然选育是最古老、最简便、应用最广的选种方法。

它是先分离和收集各地的有关菌株,然后通过生产试验比较各菌株的生产性能,选留最优者。

为提高产量,要将引进的多个菌株,进行系统的栽培比较,特别是对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对环境的抵抗力,出菇早晚,产量高低,菇形大小,香味浓淡,苦味程度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评比,最后评选出优良品种。

只要我们经常注意菌种的选育,不断淘汰劣等菌株,选留优秀菌株,就能使生产丰收,质量稳定。

二、诱变育种诱变育种能大幅度地增加菌种的变异量,从而人们能从诱变后的群体中筛选优良菌株。

常采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来动摇菌种的遗传性,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核酸物质,能强烈地引起菌种的变异。

诱变育种的诱变剂很多,常用的有紫外线、X光线、Y射线及硫酸二乙醋(DFS)、5-溴尿嘧啶(5-BU)、氮芥(Nm)、N“广甲基N”亚硝基胍(NTG)等。

三、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培育菌种的有效手段。

诱变育种主要是通过改变核酸分子而引起变异,而杂交则是通过2个或几个亲株的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或重新组合而获得新性状的。

进行杂交时,亲代必需有标记。

凡同宗接合的食用菌,可用营养缺陷型来标记。

营养缺陷型是指在营养特征上表现某种缺陷的变异菌株。

它在不含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机物的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我们可以把2个不同品种的营养缺陷型混合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如果它们能生长,即就意味着它们可能进行了杂交。

对于异宗接合的食用菌,可以利用菌丝的性别来进行杂交,取来自两种不同品系的单孢子分离物混合接种在一起,经培养后,凡出现双核菌丝的组合,并能正常结实,就证明能杂交。

食用菌的种植(1)

食用菌的种植(1)

食用菌的种植食用菌种植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还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增收途径。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食用菌种植的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以及产业发展趋势。

一、食用菌种植技术要点1.选择合适的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市场需求和种植经验,选择适宜的食用菌品种。

常见的食用菌品种有香菇、木耳、金针菇、杏鲍菇等。

2.培养基制备:培养基是食用菌生长的基础,要保证培养基的配方合理,营养丰富。

常用的培养基有木屑、玉米秸秆、棉籽壳等。

3.接种:将食用菌菌种接到培养基上,通常采用穴孔接种法、液体接种法等。

接种过程中要保证无菌操作,防止细菌、病毒等污染。

4.菌包制作:将接种后的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然后放入适宜的环境中进行菌丝生长。

菌包制作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

5.出菇管理:当菌包内的菌丝长满后,转入出菇管理阶段。

要根据食用菌的生长发育需求,调整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二、病虫害防治1.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手动捕捉、黄板诱捕、蓝板诱捕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菌、昆虫生态调控剂等生物手段,控制病虫害的生长繁殖。

3.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采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但要严格按照使用规程,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4.农业防治: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种植密度、轮作制度等措施,提高食用菌的抗病虫能力。

三、产业发展趋势1.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随着科技的发展,食用菌产业将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产量和品质。

2.设施栽培:设施栽培可以实现对环境条件的精确控制,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产业链延伸:食用菌产业将从单一的种植环节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如精深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4.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食用菌新品种,提高产业竞争力。

5.品牌建设:培育食用菌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

食用菌选种育种技术详解

食用菌选种育种技术详解

④特特殊的组织分离
1.

2.

3. 子 实 层

点 分 离

分 离


3.木腐菌基内菌丝分离
①把分离用菇木的部分或全部的表面在火焰上轻燎。 ②取小刀在火焰上灭菌,对准菇木上菇柄(耳基)的着生 位置切成两半。 ③确定欲分离菌丝在菇木上的位置,再次用火焰灭菌过的 小刀,在欲分离部位刻划数个井字。 ④用火焰灭过菌的接种钩,钩取一小块木屑(绿豆大小或 更小)移接于斜面培养基。 ⑤接种后将试管置于25—27℃下培养,促使其恢复。近风 干的种木内菌丝常处于休眠状态。接种后,种木吸湿,菌 丝逐渐恢复生长。如果短期时间内分离物未曾发,则可保 留至4周后,再断定分离是否成功。
一、无性繁殖 不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由亲代直接产和新个体的生殖方
式叫无性繁殖,食用菌的无性繁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可以菌丝断裂的方式繁殖:
2.以产和无性孢子的方式繁殖:如香菇产生节孢子,双孢蘑菇产
生次生孢子,草菇产生厚垣孢子,黑木耳产生钩状分生孢子等。 3.以出芽方式繁殖:
二、有性繁殖 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 式,叫有性繁殖。
⑤计算子实体的产量

7.小面积栽培试验: 将复筛菌株置于不同地域的栽培区进行栽培,以 考察其适应性与性状的稳定性,并做相关的详细 记录。
8.大面各示范推广: 逐步扩大栽培面积,进行示范性的推广,将种性 优良、优质高产的菌株逐渐定为当家菌株。 9.为确定保留下来的杂交新品种正式定名,并申 请有关部门批准。
食用菌自然选育的基本流程: 收集品种资源
生理性能测.方法 ①品种资源的收集.
尽可能的收集有足够代表性的野生菌株。确定采

食用菌菌种选育的一般方法

食用菌菌种选育的一般方法

食用菌菌种选育的一般方法食用菌是指人类食用的真菌。

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菌种选育成为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食用菌菌种选育的一般方法:1.优良菌株的筛选:优良的菌株是选育高产、高品质、耐逆性强的食用菌的基础。

通过野生菌株、采集菌种或现有优良株系的筛选,选取菌株具有高产、耐逆性强、抗病能力强等特点。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点的菌株进行人工杂交,以增加变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不同特征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获得新的优良菌株。

例如,将高产菌株与抗病菌株进行杂交,可以获得既高产又抗病的优良品种。

3.辅助选择和基因工程:辅助选择是通过生理和生化方法,利用菌株的形态、生长特性、营养需求、代谢产物等性状进行选择。

同时,基因工程技术也可以应用于食用菌菌种选育。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目标基因导入到菌株中,增加其产量、抗病性等性状。

4.连续培养和选育:通过连续培养和选育,可以选出适应培养条件和生产要求的菌株。

在不断培养的过程中,逐渐降低菌株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提高其适应性和稳定性。

5.精细筛选和扩繁:通过对菌株进行精细筛选,选取具有理想特征的菌株,如高产、高品质、耐逆等。

同时,通过菌种的扩繁,可以使优良菌株得到大规模繁育。

6.田间试验和品种选育:选育出的菌株需要在田间进行试验,观察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如产量、品质以及抗病性等。

根据试验结果,进一步筛选和培育适应不同地区和需求的优良品种。

7.基因资源的开发和保存:基因资源的开发和保存是食用菌菌种选育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食用菌的生态环境、野生资源及优良株系的研究,收集并保存多样的基因资源,为菌种选育提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

总之,食用菌菌种的选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来进行。

选育出优良的食用菌菌种,既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也可以改善其抗病能力和适应性,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食用菌育种方法

食用菌育种方法

食用菌育种方法食用菌栽培是一系列复杂操作的工作程序,包括种菇选择、母种选育与保存、菌种制备、出菇管理及市场销售等,每个程序都有至关重要的细节操作。

但育种是这些工作中首要的一项工作,没有优良的菌种,不管其他工作程序准备及管理得多么好,都会造成减产或失败。

一、自然选育自然选育是最古老、最简便、应用最广的选种方法。

它是先分离和收集各地的有关菌株,然后通过生产试验比较各菌株的生产性能,选留最优者。

为提高产量,要将引进的多个菌株,进行系统的栽培比较,特别是对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对环境的抵抗力,出菇早晚,产量高低,菇形大小,香味浓淡,苦味程度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评比,最后评选出优良品种。

只要我们经常注意菌种的选育,不断淘汰劣等菌株,选留优秀菌株,就能使生产丰收,质量稳定。

二、诱变育种诱变育种能大幅度地增加菌种的变异量,从而人们能从诱变后的群体中筛选优良菌株。

常采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来动摇菌种的遗传性,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核酸物质,能强烈地引起菌种的变异。

诱变育种的诱变剂很多,常用的有紫外线、X光线、Y射线及硫酸二乙醋(DFS)、5-溴尿嘧啶(5-BU)、氮芥(Nm)、N“广甲基N”亚硝基胍(NTG)等。

诱变育种方法有三个步骤:一是准备孢子悬浮液,将新鲜的食用菌无菌孢子移入5毫升无菌生理盐水或磷酸缓冲液中,摇匀后即成孢子悬浮液。

孢子悬浮液的浓度以每毫升含孢子106~109个为宜。

二是诱变处理,用诱变剂处理如紫外线处理,诱变处理应在暗箱内进行,箱内装15瓦紫外灯1支,悬挂于30厘米高处,诱变处理时应先开灯20分钟,使波长稳定,然后将悬浮液倒入直径为6厘米的无菌培养皿中,打开皿盖,照射0.5~1分钟。

照射后的孢子悬浮液每毫升所含的活抱子数约在105~108个。

因此要得到单个菌落,必需先用无菌水将照射后的孢子悬浮液稀释1000~10万倍。

然后取释释液0.2毫升涂布于装有琼脂培养基的培养皿上,在25℃下培养5~10天,这时就能在每个平板上得到数十个单菌落。

食用菌的菌种选育与高效培养技术

食用菌的菌种选育与高效培养技术

食用菌的菌种选育与高效培养技术食用菌是一种重要的食品资源,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药品制备等领域。

菌种选育与高效培养技术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环节,对提高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菌种选育是指通过选择优良菌株,培育出适应各种环境和生产要求的菌种。

首先,需要从自然界中采集不同的食用菌菌株,利用筛选和鉴定方法,选择出菌株生长迅速、产量高、抗病力强等优良性状的菌株作为种质资源。

其次,通过菌株间的远缘杂交和重组等遗传技术,培育出具有更好性状的新菌株。

最后,通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繁殖,逐渐使菌株的产量和品质达到最佳水平。

高效培养技术是指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和培养方法,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首先,要合理选择菌种的培养基,以提供菌株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玉米粉、木屑、豆腐渣等。

其次,要控制适宜的培养温度和湿度,保持培养环境的适宜。

对于不同的食用菌种类,其适宜的培养条件也有所差异。

再次,要采取适当的菌丝接种方法和培养容器,确保菌株能够迅速繁殖,并避免污染和竞争。

此外,还可以引入生物发酵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促进菌株的生长和分化。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食用菌菌种选育和高效培养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例如,通过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更精确地选择和改良菌株,使其产量和抗病能力进一步提高。

同时,利用生物反应器和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高产量的食用菌生产。

这些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食用菌的生产效率,还保证了食用菌的品质和安全。

总之,菌种选育与高效培养技术对于食用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优良菌株和优化培养条件,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菌种选育和高效培养技术将会不断完善,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推动力。

菌种选育与高效培养技术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菌种选育方面,除了选择优良菌株和使用遗传技术外,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技术等手段进行精细化改良。

食用菌的菌种选育与改良技术

食用菌的菌种选育与改良技术

食用菌的菌种选育与改良技术食用菌是指可以作为食品或药物的真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养殖业和药物制造等领域。

菌种的选育和改良技术是食用菌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菌种选育与改良技术。

一、菌种选育技术1. 选择合适的基因库:通过分离、筛选和保存各类菌种的母菌和种菌,建立一套完整的、丰富的、有代表性的基因库,有利于对菌种进行选育。

2. 优质母菌的筛选:通过对不同菌种进行品种鉴定、酶活性测定等手段,选择出产量高、品质好、病害抗性强的菌株作为母菌,为后续菌种选育打下基础。

3. 优质种菌的培育:通过选择适宜的培养基、优化培养条件并进行筛选,选择出生长快速、产量高、菌丝规整的种菌。

二、菌种改良技术1. 交配育种:不同菌株之间进行有性交配,通过亲本间的基因重组,获得新菌株。

利用此技术可以提高菌株的产量、耐病性等性状。

2. 辐射诱变育种:将菌株暴露在适量的辐射源下,使其产生基因突变,从而改变菌株的特性。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得新的优质菌株。

3. 基因工程育种:通过基因的克隆、转移和重组,将具有特定特性的基因导入到目标菌株中,以增强菌株的抗性、产量等性状。

菌种选育和改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优质、更高效的食用菌菌种,并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菌株的选择和改良,在提高菌株产量的同时,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产量的波动,提高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当然,在菌种选育和改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合理利用遗传资源:合理利用、保存和开发菌种的遗传资源,是有效进行菌种选育和改良的重要基础。

2. 密切结合实际需求:在菌种选育和改良的过程中,需密切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具有优异种质的菌株进行深入研究和培育。

3. 引进外来菌种的评估:在引进外来菌种时,需进行系统评估和鉴定,确保其适应当地环境和生产技术水平。

总之,菌种选育与改良技术是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选择合适的基因库、优质母菌筛选、优质种菌培育等手段,可以获得优质的菌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ppt
5
2.次级同宗结合 减数分裂后4个子核,“雌雄”两两相配分别通过孢子 梗(小梗)进入孢子,形成2个含有异核的孢子。这种担 孢子一旦萌发,初期为多核,随之产生隔膜,将每一个细 胞分隔成只含有2个核的细胞。顶端细胞核又不断再进行 分裂,到一定程度又再被横隔成每一细胞内只含有2个核 的菌丝,周而复始。这种双核菌丝具有结实性,称之为次 级同宗结合。
3.两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进行质配。
4.质配形成异核的双核菌丝。多数种类的双
核菌丝可见锁状联合,
可编辑ppt
9
一、伞菌的生活史 5.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双核菌丝体组织化,开成各种 食用菌所特有的子实体。 6.来自两个亲本的一对交配型不同的单倍体核在担子中 融合,进行核配,形成一个双倍体核。 7.双倍体核进行减数分裂,结果产生四个单倍体核,原 担子变成担子。 8.各个单倍体核分别移支担子小梗的顶端,形成担孢子。 至此,一个完整的生活史结束了。
第六章
食用菌选种育种技术
第一节 食用菌的繁殖方式 第二节 食用菌的生活史
第三节 选种技术第四节 育种术可编辑ppt1
教学目标:掌握常规菌种筛选技术;掌握孢 子分离技术;基本掌握诱变育种和细胞质融 合育种技术。 教学重点:
组织分离技术、孢子分离技术
可编辑ppt
2
第一节 食用菌的繁殖方式
食用菌的繁殖方式共有三种,即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和准性繁殖。
可编辑ppt
20
②成熟度的选择 组织分离一般选择幼菇,即器官分化尚未结束时 采摘。此时菇体正在生长。从最旺盛的“生长点” 挑取组织,其菌丝萌发快,长势好,而且操作时, 组织块纤维化程度低,容易挑取。
可编辑ppt
21
(二)菌种分离
菌种分离可以分为孢子分离、组织分离和基内菌
丝分离三种。
1.分离前的准备
立即用平板做拮抗试验(即分离的菌株菌丝两两配对接入
同一平板培养基内),适温培养,经十余日,不同菌株的
菌落内是否出现拮抗线,同时还可在平板或生长测定管上
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及对温度的反应。
可编辑ppt
15
③菌株比较 比较各菌株的优劣,详细记录各菌株的产量、菇形、温 性、干鲜比、始菇期、菇潮间隔、形态等。为了试验的准 确性,要保证菌种的质量,培养基配方,接种,管理措施 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尽可能使之一致。试验还应按生 物统计原理进行安排。
可编辑ppt
6
(二)异宗结合 异宗结合是一种“雌雄不同株”自身不孕的有性生殖方 式。在担子菌亚门中,异宗结合占90%,主要有两种形式。 1.二极性异宗结合 一部分食用菌的单核菌丝有“雌”、“雄”之分,通常 用“+”、“-”表示。唯有两条性别不同的菌丝进行交 配产生的双核菌丝,才具有结实性。
可编辑ppt
可编辑ppt
18
(一)种子资源的获得
种子资源的获得有野外采集和栽培场所采集两种 途径。野外标本的采集,主要适用于食用菌的野 生种驯化、遗传育种、生理生态以及各种研究用 的一级种的分离。而在食用菌栽培上的一级种的 分离,其种菇的来源主要是从栽培场中经留种获 得的。
可编辑ppt
19
①种菇(耳)的选择 分离对象应从当地当家品种,或从外地引进并经 大面积栽培后表现出高产、稳产的菌株中选择。 留种种菇要求菇形理想,长势健壮,无虫无病的 子实体。
可编辑ppt
12
食用菌自然选育的基本流程: 收集品种资源
生理性能测定
品种比较试验
扩大、示范推广
可编辑ppt
13
2.方法 ①品种资源的收集. 尽可能的收集有足够代表性的野生菌株。确定采 种的目标,采集点的地理条件,并做好详细的采 集记录。
可编辑ppt
14
②生理性能测定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采用多种分离方法获取菌株,随后,
一、无性繁殖
不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由亲代直接产和新个体的生殖方
式叫无性繁殖,食用菌的无性繁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可以菌丝断裂的方式繁殖:
2.以产和无性孢子的方式繁殖:如香菇产生节孢子,双孢蘑菇产
生次生孢子,草菇产生厚垣孢子,黑木耳产生钩状分生孢子等。
3.以出芽方式繁殖:
可编辑ppt
3
二、有性繁殖 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 式,叫有性繁殖。
可编辑ppt
16
④扩大试验
上述的品种评比结果仅是个阶段性的成果,还应和当地
的当家菌株同时进行栽培,证实它是更优良的菌株。
⑤示范推广
经扩大试验后,将选出的优良品种放到有代表性的试验
点进行示范性生产,待试验结果进一步确定之后,再由点
到面推广。
可编辑ppt
17
二、菌种分离
什么是菌种的分离呢? 将有价值的子实体的局部组织、孢子或基内菌丝 移接到斜面试管培养基上,获得纯培养菌丝的操 作称为菌种分离。
①培养基的选择
通常使用PDA培养基。特殊分离培养时,常采用
相应的培养基。
可编辑ppt
22
②种菇的预处理 种菇采摘后,若种菇水分太高,菇盖沾粘,可适 当风干后再进行分离。胶质耳只能用无菌水多次 冲洗,无菌滤纸吸干,然后让耳片子实层上重新 产生成熟的孢子供分离,这样可降低污染率。
可编辑ppt
10
二、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 一是质配后开始的异核双核阶段,即异核双核期。具有
产生子实体的能力。 二是核配后开始的短暂的双倍核期。 三是核配马上进行减数分裂,每个细胞中都有4个单倍
体核,称为单核期,此期亦短暂。
可编辑ppt
11
第三节 选种技术
一、选种的原理和方法 1.原理 食用菌的种性是通过菌丝体的繁衍逐代传递的,所以自 然选择就侧重于在不同菌株之间进行,而不是在同一菌株 的后代中进行。
7
2.四极性异宗结合 由同一子实体所产生的担孢子萌发的菌丝间 进行交配时,唯有1/4的交配组合能产生可孕 的双核菌丝。
可编辑ppt
8
第二节 食用菌的生活史
食用菌的生活史,是指从孢子萌发,经历菌丝体、子实 体阶段,直到产生第二代即同一种孢子的全过程。
一、伞菌的生活史
1.担孢子萌发
2.单核菌丝(初生菌丝)开始发育。
可编辑ppt
4
孢子核基因的不同就决定了其所萌发成的单核菌丝的 不同性别。有性繁殖根据进行质配的单核菌丝的性别,又 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同宗结合: 1.初级同宗结合 由单个孢子萌发而形成的菌丝全,无需亲和性,很快发 展成双核菌比体,并通过锁状联合增殖。每个细胞内的两 个核没有遗传上的差别,均能形成子实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