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学案答案二、预习设计(二)、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
”重点描写的是听觉。
典型语句有:触觉:冷雨。
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叠词)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
味觉:舔舔吧,那冷雨。
从听觉上来品位这冷雨:第5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第6节: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
(比喻)第7节:黑键灰键(比喻)“拂弄”、“奏”。
第8节:羯鼓,电琵琶,“刷”、“鞭”、“打”。
第9节: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回忆的音乐,是潮潮润润的音乐。
三、问题探究(一)、1. 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像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作者喜爱的是:大陆瓦上的雨。
2. 乡思、乡愁、故国之恋。
3.第2节——“杏花。
春雨。
江南。
……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第4节——“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
”第5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第6节——“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第9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二)、1. 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渐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走人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凄凄切切”等词把雨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雨的缠绵、细蜜、柔情等溢于言表了。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可以通过拍手跺脚的律动感悟节奏的短促轻快,可以通过对比感悟词语固有的音高音长差别,可以读得又长又高.可以读得又短又轻,可以聆听轻音乐、学唱有叠词叠音歌词的歌曲去享受叠词叠音之美,从运用角度看,可以连缀这些叠词叠音组成另一幅图景、一首诗,可以来一个叠词叠音短剧表演。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2《听听那冷雨》一、学习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二、课前预习(基础知识)1、生字词惊蛰()仓颉()云气氤氲()翩翩()寒濑()羯鼓()擎天()料峭:霏霏细雨:安慰孺慕:滂沱:鸹犊情深:蠢蠢而蠕:宵寒袭肘:石破天惊:忐忐忑忑:岑寂:2、搜集古今中外关于“雨”的诗词三、相关作者、背景知识介绍:余光中,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他的母校是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他曾到母校参观,也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余光中对大陆对家乡的情感是非同寻常的。
他曾说:“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写作者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余光中先生于2019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一中高一语文预习学案: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训练

《听听那冷雨》预习案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二、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炮制()贮足()熨帖()泥泞()憬悟()涟漪()斫折(2、根据课文补充词语。
出奇__胜死心__地 __影自怜想入__ __ 料料__ __ __ __沥沥淋淋__ __ 难以__效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它也能使一个非军事的人生计划改弦易辙。
改弦易辙:⑵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争斗。
一触即发:⑶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堪称:典范:4、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①,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②,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③。
A、①确信②摧残③诬蔑B、①确信②摧毁③蔑视C、①坚信②摧残③诬陷D、①确定②残杀③诬蔑5、《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以______为主线,表达了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__________却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主题思想。
6、联系《夜雨奇袭》,就《夜雨诗意》一文中的某一句话发表自己体会、看法。
7、写出三句和雨有关的古诗句,注明作者、出处。
三、我疑我思《听听那冷雨》当堂训练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2023最新-《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篇一《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大家看看,课题就叫“听雨”行吗?生1:不好,因为这样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加一“冷”字,才能看出。
师:“冷”字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1:心冷,伤心。
生2:凄凉,凄楚。
书上第五节就有这样的字眼。
还有当时的季节特点,春寒料峭。
师:很好。
那课题改成“听冷雨”不就行了吗?生2:似乎可以。
生3:我不同意,“那”字必不可少,少了味道不够。
因为,“那”是远指,表明所听之雨远在大陆,是多年前在大陆听到的雨,是留存于记忆中的雨,能表现作者对大陆的深情。
师:理性而独到的分析,同学们赞成吗?生(异口同声):赞成。
师:如此课题为“听那冷雨”不就得了?生4:不行,读起来仓促,不够舒缓,总之别扭。
生5:“听听”,有听了再听,听了还要听的意思,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理。
师:太棒了,我觉得同学们的分析精当而准确,要是余老先生在场也会给你们鼓掌的。
(老师板书课题,同时有意用红色粉笔书写“冷”字,设下悬念)师:同学们,能确认听雨部分是哪几节吗?生6:5至11节。
师:前几节写了哪些内容?生6:第二节是“析雨”,表明汉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
第三节写“嗅雨”,第四节“观雨”。
师:那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写“听雨”呢?生7:这样行文更厚重,更耐人寻味,为听雨作铺垫、蓄势。
师: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全文思路:(幻灯片)金门街回家--说雨--嗅雨--观雨--听雨--走进厦门街公寓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听雨部分,先读第五节。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体会冷雨中的温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教学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4.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内容。
5.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冷雨”、“故乡”等。
7. 学生品读诗歌,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8.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9.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味所学。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1.能够说出“雨”在文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包含着的作者的情思。
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能准确解读富有深意的句子。
3.体会叠词、比喻手法的妙处,并能运用这一手法写作。
1.连线作者余光中,生于1928年,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著名诗人、散文大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桥跨黄金城》。
余光中2.探寻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于战乱,年轻的余光中随父母去了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访问。
岁月流逝,历经沧桑,作者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深厚。
他一直孺慕并经营着“仓颉所造许慎所解李白所舒放杜甫所旋紧义山所织锦雪芹所刺绣的中文”(余光中语)。
他笔耕不辍,文中诉说着一个炎黄子孙的痴心不改。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于外。
1974年,他执笔写下了《听听那冷雨》。
1.识字注音(1)重点字仓颉.( ) 氤氲..( ) 潺.潺( )忐忑..( ) 啾.啾( ) 羯.鼓( )皑.皑( ) 黔.首( ) 岑.寂( )惊悸.( ) 惊蛰.( ) 米芾.( )咬啮.(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想入非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隐水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忐忐忑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破天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究竟·毕竟辨析:同: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意境之美。
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
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步骤:一、布置预习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
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
(具体略)六、阅读拓展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七、作业朗诵感受。
《听听那冷雨》教案2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文章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文章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
听听那冷雨学生版

《听听那冷雨》课前预习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运用通感和联想等方式多角度写雨的技巧,感受作品的文化韵味。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把握行文线索“雨”,理清文章思路,品味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的语句。
二、重难点【重点】突出朗读,强调合作,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丰富内涵的人。
【难点】1、冷雨的含义,观察冷雨“冷”的方式,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2、培养“见仁见智”的思维方式。
一、资料积累1、作者简介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
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
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自称“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他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曾有很多时间在欧美和香港游历。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2、背景简介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的韵律美,解读本文中的特色语言(叠词,长句,诗词化用等)并能仿写。
2. 体味古典文化的魅力。
3. 感受作者低沉婉转、清冷缠绵的情感之美。
【学法指导】
诵读,鉴赏交流
【课前预习】
一、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
幼时在家乡读书。
9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逃难到江苏、安徽一带,次年到上海,又转抵四川重庆。
1940年进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1947年毕业(此时校址已迁回南京)。
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
选读了金陵大学外文系。
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在厦门的《江声日报》和《晨光报》上发表诗作10余首。
同年7月随父母到香港,失学一年。
1949年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
23岁台大外文系毕业。
之后在军中当了3年的翻译官,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1958年去美国,在依阿华大学读美国文学及英文写作课,获艺术硕士学位。
1964年再次赴美,讲学1年,教授中国文学。
1969年第3次赴美,在斯坦福大学教书。
1971年返台,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并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1985年返台,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自称“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等。
诗的代表作是《乡愁》。
著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评著有《梵谷传》。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反映了台湾整个诗坛30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因此,余光中又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熟读课文中涉及的古诗词,体味并学习化用的技巧。
1. 绝句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 剑门道中遇微雨宋·陆游
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5.【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点绛唇】【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7.【终南山】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8.【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更漏子》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0.【骤雨打新荷】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11.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2.【虞美人】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裾.()边黔.()首仓颉.()滂沱
..()空濛.()
蠕.()动咬啮.()氤氲
..()
..()岑.()寂苔藓
羯.()鼓寒濑.()舔舐.()啁啾
..()米芾.()惊蛰.()蜇.人()
五、选读喜欢的段落,写评注(短的写在书上,长的写在导学案上)
附录:余光中诗选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招魂的短笛
魂兮归来,母亲啊,东方不可以久留,/诞生台风的热带海,/七月的北太平洋气压很低。
/魂兮归来,母亲啊,南方不可以久留,/太阳火车的单行道/七月的赤道灸行人的脚心。
/魂兮归来,母亲啊,北方不可以久留,/驯鹿的白色王国,/七月里没有安息夜,只有白昼。
/魂兮归来,母亲啊,异国不可以久留。
小小的骨灰匣梦寐在落地窗畔,/伴着你手栽的小植物们。
/归来啊,母亲,来守你火后的小城。
/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
/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而清明的路上,母亲啊,我的足印将深深,/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魂兮归来,母亲啊,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答案】
四、梳理思路,填写表格
小结: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眼前与回忆,交融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