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开环聚合

合集下载

开环聚合

开环聚合
方法 因素 推动力 结构单元 开环聚合 单体的环张 力 与单体的化 学组成相 同 单体分子固 有的 温和 一般 连锁聚合 化学键键型的 改变 与单体的化学 组成相同 无 逐步聚合 官能团性质的 改变 聚合过程中有 小分子放出 单体分子间官 能团的相互 作用形成的 苛刻
特殊基团
聚合条件
3、环状单体的聚合活性
的聚合物的重复单元与环状单体开裂时的结构相同 聚合条件温和,副反应少 开环聚合可自动保持官能团等物质的量,所得聚合 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高 自由焓的变化较小,其聚合过程的热效应是环张力 的变化造成的 活性中心的稳定性大,不易发生链终止或链转移反 应,具有活性聚合倾向
2、聚合方法比较
4、开环聚合反应机理
开环聚合反应机理较为复杂。大多数环状单体开 环聚合机理与离子聚合机理类似,根据单体种类、 引发剂种类及增长活性中心电荷的不同,可分为阴 离子开环聚合、阳离子开环聚合及配位聚合。除分 析聚合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外,还通过实验测定出的 产物聚合度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来确定开环聚合 反应机理。
A CH2CH2O n CH2CH2O-M+ + CH2 O CH2 A CH2CH2O CH2CH2O-M+ n+1
CH2
A
CH2CH2OCH2CH2O-M+
环氧化物的阴离子开环聚合具有活性聚合的特点。 如不加入终止剂,则不发生终止反应。 ② 交换反应
在醇存在下,增长链与醇之间可发生交换反应:
R CH2CH2O n O Na + ROH
第二节
逐步开环聚合
己内酰胺的水解聚合反应比较复杂,包括己内酰 胺水解开环反应、通过加成聚合和缩合聚合使分子 链增长的反应、通过酰胺链交换改变分子量分布的 反应、环状低聚物的生成及其它副反应。

开环聚合课件解读

开环聚合课件解读

① 链引发
② 链增长
引发反应生成的三级氧鎓离子活性种后,单体分 子上的氧易亲核进攻活性种中的碳原子而加成增长。
③ 链终止
阳离子开环聚合的链终止反应主要为增长链氧鎓 离子与抗衡阴离子结合,如:
四氢呋喃阳离子均聚反应的实质是四氢呋喃 分子中的o原子按SN2反应机理进攻五元环氧鎓离 子增长物种的α位C原子,从而不断生成新的叔 氧鎓离子增长物种。四氢呋喃与仲氧鎓离子之间 的反应路径由两步组成,首先四氢呋喃与仲氧鎓 离子生成中间体,此步为无能垒的放热反应,放 出的能量为128.438kJ/mol,然后中间体经过渡 态生成叔氧鎓离子,该步反应的能垒为182.012 kJ/mol[28]。
第二节 逐步开环聚合
己内酰胺的水解聚合反应比较复杂,包括己内酰 胺水解开环反应、通过加成聚合和缩合聚合使分子 链增长的反应、通过酰胺链交换改变分子量分布的 反应、环状低聚物的生成及其它副反应。 己内酰胺的水解聚合反应: 开环聚合:在有水存在和一定温度条件下,己内 酰胺水解,在酰胺键处开环,形成氨基己酸
2、自由基开环活性的影响因素
•① 环上取代基的类型
当R1和R2为氢和烷基 取代基时,由于引发生成 的链自由基有较大的位阻, 因而难与烯丙基阻聚反应 相竞争,易与自由基偶合 终止。如果R1和R2中有 一个为苯取代基,则由于 开环生成了稳定的苄基自 由基,单体能进行开环聚 合反应。
②环的大小
环大小对自由基开环聚合的影响是由环张力的大 小和环的位阻综合决定的。 环张力: 六元环(很稳定,开环活性小,聚合物 内总会有一定量的未开环结构单元)<四元环(张 力大,开环活性较大)<七元环单体(任何条件下 自由基开环聚合反应完全)。
2、三聚甲醛的阳离子开环聚合
以三聚甲醛为单体,BF3-H2O为催化剂体系,聚 合过程: 链引发

开环聚合-2010

开环聚合-2010

表示分子之间连接的几率,即 生成线型聚合物的几率
分子内连接的几率,即生成环状物 的几率,与分子链两端的距离成反 比
8.2 阴离子开环聚合
阴离子开环聚合的环状单体:环氧化合物、环内酯、 单体 环内酰胺、环脲和环硫醚等。 阴离子开环聚合的引发剂:烷氧基碱金属(NaOR、 引发剂 KOR、LiOR)、氢氧化物、氢化物、萘钠、芴衍生物 碱金属盐及叔胺等。 阴离子开环聚合的两种机理: 机理 • 环氧烷烃:由引发反应产生的阴离子与环状单体的 α-碳原子进行亲核加成而增长。环硫醚和环内酯 等属此类。 • 己内酰胺:阴离子开环聚合具有特殊的机理。
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取决于聚合自由焓的变化ΔG, 它与焓变ΔH 及熵变ΔS 值有关。
ΔG =ΔH - T ΔS
• 影响ΔG值的另一因素为熵变ΔS值。ΔS值可用 分子链 ( CH2 )n 两端进行分子内连接和分子间连 接的相对几率之差值来量度。
S2为一常数
Δ S = S2 - S1
S1值随n值增大而减少 ΔS值随n值增大而增大
R为疏水基,X为连接元素,H为活泼氢
起始剂(RXH): • 脂肪醇(ROH)、烷基酚(RC6H4OH) 脂肪酸(RCOOH)、胺类(RNH2) • 聚环氧丙烷:n > 15时为疏水基团
8.2.2 己内酰胺的阴离子开环聚合
己内酰胺是七元环,热力学上,有开环聚合倾向。 产物中线形聚合物和环状单体并存,构成平衡。 动力学上,己内酰胺可用酸、碱或水引发开环。 阳离子(酸)引发:转化率和分子量都不高,最高 分子量可以达到1-2万,工业上较少采用。 逐步聚合:采用水引发,在250-270℃的高温下 聚合,合成尼龙-6纤维。 阴离子(碱)引发:以碱金属或其衍生物引发,引 发由两步组成。
链增长

阳离子开环聚合包括环醚

阳离子开环聚合包括环醚
离解程度的影响因素:
链碳阳离子与抗衡阴离子间的相互作用:链碳阳离子与抗 衡阴离子的相互作用越弱,两者越易离解,链增长活性越高。
溶剂极性或溶剂化能力:极性大或溶剂化能力强的溶剂有利 于链增长活性中心与抗衡阴离子的离解,有利于聚合反应速率 的增大,如果溶剂极性太弱以致不能使两者离解而形成不具有 链增长活性的共价化合物,则聚合反应不能顺利进行。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3)链增长碳阳离子与与亲核性杂质的链终止
在聚合体系中,若存在亲核性杂质,如水、醇、酸、酐、 酯、醚等,它们虽然可以作为质子或碳阳离子源在Lewis酸 活化下引发阳离子聚合。但它们的含量过高时,则可导致转 移性链终止反应,以水为例:
(2)向反离子链转移 增长链碳阳离子上的β-质子也可向反离子转移,这种转移
方式又称自发终止:
(3)向高分子的链转移反应: 如在苯乙烯以及衍生物的阳离子聚合中,可通过分子内亲
电芳香取代机理发生链转移: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4)向引发剂的链转移,如:
该反应中
既是引发剂又是链转移剂,通常叫做
此外,凡是容易与碳阳离子反应使之失去活性的溶剂都不 宜选做阳离子聚合溶剂。
因此,适合于用做阳离子聚合的溶剂并不多,常用的有 芳香烃(如甲苯、苯、硝基苯)、卤代烃(如CH2Cl2)等。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2)链增长过程中单体单元链接方式: 与自由基聚合相似,通常乙烯基单体阳离子聚合一般得到能使链增
聚合反应。如: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两种Lewis酸复合时,酸性较强的起受体作用,从 酸性较弱的一方夺取负离子而产生离子化,如:
(3)碳阳离子引发剂:碳阳离子源/Lewis酸复合引发体系 碳阳离子源是指一些在Lewis酸的活化下能产生碳

第六章 开环聚合(完整资料).doc

第六章  开环聚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六章 开环聚合 习题参考答案1. 试讨论环状单体环的大小与开环聚合反应倾向的关系。

解答:环状单体能否转变为聚合物,取决于聚合过程中自由能的变化情况,与环状单体和线形聚合物的相对稳定性有关。

以环烷烃为例,由液态的环烷烃(I )转变为无定型的聚合物(c ):聚合过程中的自由能变化:ΔG lc 0 =ΔH lc 0 — T ΔS lc 0≤ 0由表6-1可以看出,除六元环外,其他环烷烃的ΔG lc 0均小于0,开环聚合在热力学上是有利的。

除六元环烷烃外,其他环烷烃的聚合可行性为:三元环,四元环>八元环>五元环,七元环。

对于三元环、四元环来讲,ΔH lc 0是决定ΔG lc 0的主要因素,是开环聚合的主要推动力;而对于五元环、六元环和七元环来说,ΔH lc 0和ΔS lc 0对ΔG lc 0的贡献都重要。

随着环节数的增加,熵变对自由能变化的贡献增大,十二元环以上的环状单体,熵变是开环聚合的主要推动力。

以上仅是通过热力学分析的结果,事实上环烷烃的开环聚合通常难于进行,主要是因为环烷烃的结构中不存在容易被引发物种进攻的键,这是动力学原因。

其他的环状单体如内酰胺、内酯、环醚等杂环单体与环烷烃不同,由于杂原子的存在提供了可接受引发物种亲核或亲电进攻的部位,从而能够进行开环聚合。

2. 氧化丙烯的负离子聚合通常仅能得到低分子量的聚合物,试讨论原因。

解答:在氧化丙烯的负离子开环聚合过程中,由于存在副反应如交换反应、向单体的转移反应等,使得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降低,仅能得到低聚物。

具体原因如下:(CH 2)n x x n (CH 2)[](l)(c)交换反应 氧化丙烯的负离子开环聚合,常在醇(常采用醇盐相应的醇)的存在下,由醇盐或氢氧化物等引发聚合。

醇的存在,可以溶解引发剂,形成均相体系,同时能明显地提高聚合反应的速率,但醇可与增长链之间发生交换反应:新生成的高分子醇也会与增长链发生类似的交换反应:从而引起分子质量的降低及分子质量分布的变宽。

第六章 开环聚合

第六章 开环聚合

8.1 环烷烃开环聚合热力学
➢ 按碳的四面体结构,C-C-C键角为109°28’,而环状化合物的键角
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因此产生张力。
三、四元环环张力很大,环不稳定而易开环聚合;
五元环键角接近正常键角,张力较小,环较稳定;
六元环常呈椅式结构,键角变形趋于0,不能开环聚合;
八元环上氢或取代基处于拥挤状态,因斥力而形成跨环张力(构象张
分子量降低。
当前您浏览到是第十八页,共五十页。
8.3 三元环醚的阴离子开环聚合
❖ 向单体链转移时,单体消失速率为:
d[N]
CM


d[M] 1 CM

无终止,聚合物仅由链转移生成,由转移生成的聚合物链的速率
为:
[M]0 -[M]
Xn
[N]
[N]:聚合物链的浓度
两式相除
[M]
0 -[M]
(Xn)0
CH2O Na
8.3 三元环醚的阴离子开环聚合
3)环氧丙烷的阴离子开环聚合机理和动力学
❖ 环氧丙烷结构不对称,可能有2种开环方式,其中β-C(CH2)原子
空间位阻较小,易受亲核进攻。但2种开环方式最终产物的头尾结构
相同。
d[N]
ktr,M[C][M]
dt

环氧乙烷阴离子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可达(3~4)
质子引发环醚开环,先形成二级氧鎓离子,再次开环,才形成三级
杨鎓离子,因而产生诱导期。
环氧乙烷却很容易被引发开环,直接形成三级氧鎓离子,从
而缩短或消除诱导期,因此环氧乙烷或丁氧烷用作THF聚合的活
化剂。
O
RXH nEO RX(EO)nH
环氧乙烷的开环
聚合具有阴离子

开 环 聚 合

开 环 聚 合

H (BF3OH)
三聚甲醛
HOCH2OCH2OCH2
OCH2OCH2OH
17
存在聚甲醛—甲醛平衡现象,诱导期相当于产生平衡甲醛的时 间,因此可以通过添加适量甲醛来消除诱导期,减少聚合时间。
OCH2OCH2OCH2 OCH2OCH2
+
CH2O
降低聚甲醛解聚倾向的方法:
1. 聚合结束前加入酸酐类物质,使端羟基乙酰化,防止其 从端基开始解聚。称为均聚甲醛。
O C (CH2)5 NH - + + B M
碱金属衍生物
O C (CH2)5 (I) N- M + + BH
22
O C (CH2)5 (I) N - M+ +
O C (CH2)5 NH ý Â
O C (CH2)5 N H C (CH2)5 N M+
O
存在“诱导期”
( II )
二聚体胺负离子(Ⅱ)
1、 环醚(cyclic ether)
简单的环醚中,常见有3、4、5元环可以开环聚合。
3元环醚由于其环张力大,阳离子、阴离子、配位聚 合都可以。4、5元环醚只能进行阳离子聚合。
R O O O O
环氧化物的开环聚合
3元环醚即环氧化物(epoxide)
阳离子聚合:副反应多,工业上不常用; 配位聚合:环氧化物的配位阴离子聚合可得到分子
量很高的聚合物。
环氧丙烷用适当的引发剂还可制得光学活性聚合物。
11
环氧化合物的阴离子开环聚合
引发剂:氢氧化物、烷氧基化合物等; 作用:制得重要的聚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特点:无终止反应,具有活性聚合特征,加入
终止剂(如酚类)使链终止。

第六章开环聚合-1详解

第六章开环聚合-1详解

Outline 8.3 三元环醚的阴离子开环聚合
1)环氧乙烷的阴离子开环聚合的机理和动力学
CH3O-Na
A CH2
CH2 O CH2
以醇钠CH3ONa为引发剂为例,环氧化物开环聚合的机理如下:
CH3OH NaOH
CH2 O CH2
H2O
CH2O-B+
A CH2CH2O CH2CH2O-B+
引发
Outline 8.1 环烷烃开环聚合热力学
2)取代基的影响 环上取代基的存在不利于开环聚合
有大侧基的线形大分子不稳定,易解聚成环。环上侧基 间距大(图a),斥力或内能小;线形大分子上侧基间或 侧基与链中原子间距离小(图b和c),斥力或内能相对 较大,不利于开环。
b a c
无取代的和有取代的环烷烃,随着取代程度的增加, (- △H)依次递减,聚合难度递增。
增长
A-B+
+ A CH 2 CH2O- B
活性阴离子聚合机理,即由引发和增长两步基元反应组 成, 难终止。欲结束聚合,须人为地加入草酸、磷酸等质子 酸,使活性链失活。
Outline 8.3 三元环醚的阴离子开环聚合
聚合速率和数均聚合度为:
R Xn
___
d[ M ] kp[C][M] dt [ M ]0 [ M ] [C ]0
Outline
第八章 开环聚合 (Ring opening polymerization)
引言
Outline
定义:环状单体在引发剂或催化剂作用下开环后聚合,形成 线形聚合物的反应。 反应通式
nR X R X n
在环状单体中, R为烷基, X为杂原子O, S, N, P, Si 或-CONH-, -COO-,-CH=CH-等。 开环聚合与缩聚反应相比,无小分子(无副产物)生成;与 烯烃加聚相比,无双键断裂,聚合物与单体到元素组成相同, 是一类独特的聚合反应。可与缩聚、加聚并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utline 8.3 三元环醚的阴离子开环聚合
三元环氧化物主要品种:
CH2 O CH2 CH2 O CHCH3 CH2 O CHC2H5 CH2 O CHCH2Cl
三元环氧化物的张力大,开环倾向较大,阳离子、阴离子 甚至水均可使C-O 键断裂开环。 阳离子开环聚合常伴有链转移反应,故工业上环氧烷多采 用阴离子引发剂开环聚合。 阴离子引发剂常采用氢氧化物(如NaOH)、烷氧基化合 物(如CH3ONa),并以含活泼氢的化合物(如醇类)为起 始剂,产物主要用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氨酯的预聚体等。
Outline 8.3 三元环醚的阴离子开环聚合
环氧丙烷开环易发生向单体转移反应,使分子量降低。
CH3 CH2 CH O Na CH3 O CH CH2
CH3 CH2 CH OH
O CH2 CH CH2 Na CH2 CH CH2O Na
环氧丙烷分子中甲基上的氢原子容易被夺取而转移, 转移后形成的单体活性种很快转变成烯丙醇钠离子对,可 继续引发聚合,但使分子量降低。
Outline 8.4 环醚的阳离子开环聚合
3)环醚的阳离子开环聚合机理 链引发与活化 引发剂 质子酸:浓硫酸,三氟乙酸,氟磺酸,三氟甲基磺酸等。 Lewis酸:BF3,PF5,SnCl4,SbCl5等 Lewis酸与微量共引发剂(如水、醇等)形成络合物,提 供质子或者阳离子;或者自身也形成离子对。
[N]:聚合物链的浓度
CM:向单体转移常数
Outline 8.3 三元环醚的阴离子开环聚合
上式积分,得:
CM [ N] [N] 0 ([ M]0 - [M]) 1 CM
d[N] CM d[M] 1 CM
[N]0:无向单体转移时的聚合物链浓度 有、无向单体链转移时的平均聚合度分别为:
Outline 8.3 三元环醚的阴离子开环聚合
环醚(Cyclic Ether),无取代的三、四、五元环 醚分别称环氧乙烷、环丁氧烷、四氢呋喃,其聚合 活性依次递减。 醚属Lewis碱,环醚的氧原子易受阳离子进攻,一 般用可阳离子引发开环。但三元环醚(环氧化合物) 其环张力大,很易开环,也可用阴离子引发剂引发 开环。 工业上有价值进行开环聚合的环醚有: 环氧乙烷、环氧丙烷阴离子开环聚合成聚醚、三 聚甲醛聚合成聚甲醛等。
Outline 8.1 环烷烃开环聚合热力学
2)取代基的影响 环上取代基的存在不利于开环聚合
有大侧基的线形大分子不稳定,易解聚成环。环上侧基 间距大(图a),斥力或内能小;线形大分子上侧基间或 侧基与链中原子间距离小(图b和c),斥力或内能相对 较大,不利于开环。
b a c
无取代的和有取代的环烷烃,随着取代程度的增加, (- △H)依次递减,聚合难度递增。
[M]0 - [M] Xn [N]
[M]0 - [M] (Xn)0 [N]0
Outline 8.3 三元环醚的阴离子开环聚合
综合上几式可得:
1 1 CM Xn (Xn)0 1 CM
开环聚合的CM一般为10-2,比自由基聚合的CM(10-4 ~10-5)大102~103倍。环氧丙烷聚合中链转移的影响很 大,因此一般得不到高分子量聚合物,分子量通常3000~4 000(聚合度50~70)左右。
Outline 8.4 环醚的阳离子开环聚合
O
CH2
CH2 CH2 丁氧烷 1)丁氧环(四元环醚) 在0℃或较低温度下,丁氧环经Lewis酸引发,易开环聚合 成聚氧化三亚甲基。但有应用价值的单体却是3,3’-二氯 亚甲基丁氧环(丁氧环的衍生物,聚合产物俗称氯化聚 醚),是结晶性成膜材料,熔点为177oC,机械强度比氟树脂 好,吸水性低,耐化学药品,尺寸稳定性好,电性能优良, 可用作工程塑料。
按碳的四面体结构,C-C-C键角为109°28’,而环状化合物 的键角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因此产生张力。 三、四元环环张力很大,环不稳定而易开环聚合; 五元环键角接近正常键角,张力较小,环较稳定; 六元环常呈椅式结构,键角变形趋于0,不能开环聚合;

八元环上氢或取代基处于拥挤状态,因斥力而形成跨环张力 (构象张力),聚合能力较强; 十一元以上跨环张力消失,环较稳定,不易聚合。 环烷烃开环聚合能力为: 3, 4>8>5, 7 ,九元以上的环很少见
O
CH2 CH2Cl
CH2 C CH2Cl
BF3
CH2Cl O CH2 C CH2 CH2Cl n
Outline 8.4 环醚的阳离子开环聚合
2)四氢呋喃(Tetrahydrofuran)的阳离子开环聚合 四氢呋喃为五元环,环张力较小,对引发剂选择和单体 精制要求高。PF5为引发剂,分子量30万左右;以五氯化 锑作催化剂,聚合速率和分子量低得多。
Outline 8.1 环烷烃开环聚合热力学
1)环大小的影响 环张力的表示方法: 键角大小 键的变形程度愈大,环的张 键的变形程度 力能和聚合热愈大;聚合自由 环的张力能 焓越负,环的稳定性愈低,愈 聚合热 易开环聚合。 聚合自由焓等
Outline 8.1 环烷烃开环聚合热力学
Outline 8.2 杂环开环聚合热力学和动力学
1)热力学因素 环酯、环醚、环酰胺等杂环化合物通常比环烷 烃易聚合,因为杂环中杂原子提供了引发剂亲核 或亲电进攻的位臵。
聚合能力与环中杂原子性质有关。 如五元环中的四氢呋喃能够聚合,而γ-丁氧内 酯却不能聚合。六元环醚不能聚合,如1,4-二氧六 环,但相应的环酯却都能聚合,如环戊内酯。其 他六元的如环酰胺、环酐都较易聚合。

环氧乙烷却很容易被引发开环,直接形成三级氧鎓离子, 从而缩短或消除诱导期,因此环氧乙烷或丁氧烷用作THF 聚合的活化剂。
CH2
3)环氧丙烷的阴离子开环聚合机理和动力学 环氧丙烷结构不对称,可能有2种开环方式,其中β-C(CH2) 原子空间位阻较小,易受亲核进攻。但2种开环方式最终产物 的头尾结构相同。
CH3CH CH2 O CHCH2O-B+ or CH3 (主) CH2CHO-B+ CH3 (副)
环氧乙烷阴离子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可达(3~4) ×104 ,而环氧丙烷聚合物的分子量仅3000~4000
RXH
n EO
RX(EO)nH
以OP-10[C8H17C6H4O(EO)10H]为例,辛基酚起始剂 提供端基分子量为189,10单元的环氧乙烷分子量440, 属于低聚物,端基所占比例不能忽略。
Outline 8.3 三元环醚的阴离子开环聚合
改变疏水基R、连接元素X、环氧烷烃种类及聚合度n, 可衍生出上万种聚醚产品。起始剂有脂肪醇、烷基酚、 脂肪酸、胺类等,可形成多种聚醚型表面活性剂系列
PF5 THF O OCH2CH2CH2CH2 n
少量环氧乙烷可作四氢呋喃开环促进剂。Lewis 酸直接 引发四氢呋喃开环速率较慢,但易引发高活性的环氧乙 烷开环,形成氧鎓离子,氧鎓离子加速其开环聚合。
O HA CH2 CH2 CH2 HO CH2 A THF THF
HOCH2CH2 O A
PTHF
引 言
Outline
定义:环状单体在引发剂或催化剂作用下开环后聚合,形成 线形聚合物的反应。 反应通式
nR X R X n
在环状单体中, R为烷基, X为杂原子O, S, N, P, Si 或-CONH-, -COO-,-CH=CH-等。 开环聚合与缩聚反应相比,无小分子(无副产物)生成;与 烯烃加聚相比,无双键断裂,聚合物与但提到元素组成相同, 是一类独特的聚合反应。可与缩聚、加聚并列。
引 言
Outline
开环聚合的推动力: 环张力的释放 开环聚合的机理: 大部分属离子聚合(连锁),小部分属逐步聚合 开环聚合的单体: 环醚、环缩醛、环酯、环酰胺、环硅氧烷等。 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己内酰胺、三聚甲醛等的 开环聚合都是重要的工业化开环聚合反应
Outline 8.1 环烷烃开环聚合热力学
起始剂RXH 烷基酚 R-C6H4OH(C=89) 脂肪酸 ROH(C=12-18) 脂肪醇 ROH(C=8-18) 脂肪酸 RCOOH(C=1117) 丙二醇 HOC3H6OH 环氧乙烷加成物 C9H19-C6H4O(EO)n-H n 1.5-40 wt%EO 20-90 HLB 4.6-17.8
增长
A-B+
+ A CH 2 CH2O- B
活性阴离子聚合机理,即由引发和增长两步基元反应 组成, 难终止。欲结束聚合,须人为地加入草酸、磷酸等 质子酸,使活性链失活。
Outline 8.3 三元环醚的阴离子开环聚合
聚合速率和数均聚合度为:
R Xn
___
d[ M ] kp[C][M] dt [ M ]0 [ M ] [C ]0
CH3(OE)nO-Na+ ROH CH3(OE)nOH RO-Na+
交换反应形成的新起始剂活性种RO-Na+可再引发单体 增长,聚合速率并不降低,但使原来活性链终止,导致分子 量降低,聚合度为:
[M]0 - [M] Xn [C]0 [ROH]0
Outline 8.3 三元环醚的阴离子开环聚合
PF5 + H2O PF5 H2O H PF5OH

2 PF5
PF4
PF6
Outline 8.4 环醚的阳离子开环聚合
环氧乙烷活化剂

引发初始活性种是碳阳离子,而环醚阳离子聚合的增长 活性种却是三级氧鎓离子。 • 质子引发环醚开环,先形成二级氧鎓离子,再次开环,才 形成三级杨鎓离子,因而产生诱导期。
C16H33O(EO)nH RO(PO)m-(EO)n-H RCOO(EO)n-H
2-50 m>8
15-90 25-95
HO(EO)a- (PO) b(EO)aH
b=15-56
10-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