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赋为词_柳永的市井之_俗_
浅谈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浅谈柳永对宋词的贡献柳永作为宋代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
他精心构制慢词,开辟“以赋为词”的新型表现手法,打破唐五代以来词坛的奢靡之风和小令独统词坛的单一局面,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在词史上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一种文学形式的兴旺发达,需要一批为之奋斗的人。
北宋时期,柳永开辟的俚俗词派,让宫廷词、士大夫词逐渐走向民间,促进了宋词的口语化和通俗化,以至出现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现象。
柳永的不懈努力为宋词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推动慢词的发展,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局面(一)柳永推动了慢词长调的兴旺。
柳永关注到了词的特殊特征,特别注意了词的格律与平仄。
加之他在音乐方面的特殊天赋,赋予词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一方面维护了词的传统,同时又勇于开拓创新,对领字、对句、长短句综合运用,使慢词有了崭新的发展。
比如柳永的代表作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在词作中,用“对”字起领全篇,显得干净利落,再以“渐”字自然的过渡到下文的描述,同时掺杂着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
有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句,作者运用长短句相结合和手法,把感情婉转流畅的表现出来,明净而透彻。
同时在词作中,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词的平仄和韵律的深刻体悟,展现出作者深刻的文字功底。
(二)柳永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唐五代时期,词主要以“小令”为主,慢词在柳永之前出现甚少,在词的总数中占有很小的比例。
柳永大力推广慢词,从根本上打破唐五代以来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如柳永的慢词长调《戚氏》:晚秋天。
一霎微雨洒庭轩。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凄然。
望江关。
浅谈柳永词之俗.

柳腰轻
• 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 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 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 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 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 檀板。慢垂霞袖,急趋莲步, 进退奇容千变,算何止,倾国 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
师师生得艳冶,香香与我情多。 安安那更久比和,四个打成一 个。 幸自苍皇未款,新词写 处多磨。几回扯了又重捋。奸 字心中着我;
通俗词之所在
“一饷”
望仙乡,一饷消凝,泪沾襟袖 (《笛家弄》) 但赢得,独立高原,断魂一饷凝睇。 (《内家娇》)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
“人人”
有个人人真羡慕。 (《木兰花令》) 有个人人,飞燕精神 (《浪淘沙今》) 淡黄衫子郁金裙.长忆个人人。”(《少年游》其五)
“怎生/好生”
西江月
描写青楼女子的词
• • • • • • • • • • • • 女子秋波: “层波细剪明眸” 《昼夜乐》 “万娇千媚在层波” 《西施》其三 女子笑靥: “绎唇轻笑” 《玉蝴蝶》其三 “最奇绝是笑时媚后深深” 《小镇西》 女子肌肤: “腻玉圆搓素颈” 《昼夜乐》 “如削肌肤红玉莹” 《红窗听》 女子腰肢: 楚腰纤细正笄年” 《促拍满路花》: 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少年游》其四
•
柳永吸取民间养料,使用俚俗语言 人词,从而摆脱了五代词中那种传统腔调 的影响,使词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 段。同时,他还创造性地运用铺叙手法, 把抒情、写景、叙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构思完密,首尾连贯,脉胳井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怎生禁得,如许无聊。 (《临江仙》) “待恁时,等着回来贺喜,好生地剩与我儿利市” (《长寿乐》)
柳永俗词的社会背景
柳永俗词对社会的作用
论柳永的俗词

论柳永的“俗词”在中国古代宋词作家中,柳永的作品一直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俗词”上。
其中,俗词占柳永全部词作的将近一半。
因此,作家作品研究在提及柳永的词时,“俗”几乎可以作为柳永其人其词的代称,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1];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2]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在题材上,柳永的“俗词”并非“雅词”的完全对立,柳永词中的“俗”与“雅”也并非两个完全对立的部分。
在词的创作方面,对于形式体制和艺术手法,柳永也做了巨大的创新。
我认为,并不能仅以一“俗”字概括柳永的“俗词”,“亦雅亦俗”、“俗中见雅”才是对柳永“俗词”的真正理解。
一、在题材内容上,柳永将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内容与个人情感生活作为词创作的题材。
(一)柳永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进士满门的封建家庭。
柳永也写下《鹊桥仙》、《玉楼春·凤楼郁郁呈嘉端》、《御街行·燔柴烟断星河曙》等词,希望以此博得功名,但是这并没有如他所愿。
但却因为他在初次科举落榜之后的牢骚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两句,在放榜时是被宋仁宗特意错落。
这次的失意对自我期望很高的柳永打击自然很大。
他在“如何向”的茫然中走向了市井,投入到烟花巷陌,打算在此消磨他的一生。
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未完全丢弃入仕的信心和希望。
他以“白衣卿相”自称,认为落榜只是偶然的。
他只是暂时“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但还是渴望又早一日能被赏识。
于是,柳永从未停止过参加科举考试,并终于在五十岁时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榜上提名”,他为此写下了一首与《鹤冲天》的牢骚完全不同的《柳初新》。
可命运弄人,及第的柳永还是挤不进士大夫的行列。
这又一次把柳永推入了市井。
他在《传花枝》仲曾经这样描绘自己的后半生:“平生自负,风流才调。
口儿里,道知张陈赵。
柳词俚俗化的市井色彩与其所选择的艺术方式(1)

柳词俚俗化的市井色彩与其所选择的艺术式文⊙ 商丽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五中学)
摘要: 柳永是宋代俗词作家的典型代 要》所说的“旖旎近情,使人易入” ,也都 通 俗 性 的 前 提 下 ,又 自 有 其 艺 术 功 夫 。为 表,其 词 的 最 大 特 点 是 以 市 井 色 彩 为 主 要 给 予 柳 词 同 样的评价。 可见,柳 永 长 于 慢 了 避 免 慢 词 的 铺 展 而 易 引 起 的 平 淡 、冗缓 内 涵 的 俚 俗 化 。以 俗 为 美 的 观 念 ,使其必 词,是因“以俗为美”而致的情有独钟。 之病,柳永又十分讲求驾驭篇章的技巧, 然选择通俗、绵长并繁盛、流行的慢曲,采 对词体直线结构的选择 即 常 将 转 折 顿 挫 渗 入 直 线 结 构 中 ,以求变 用 易 于 接 受 的 直 线 结 构 ,不 避 俚 俗 的 语 言 出于“以俗为美”的观念,柳词的结 化。如《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 等 艺 术 形 式 ,给 当 时 尚 缺 乏 艺 术 借 鉴 的 俗 构 也 很 通 俗 ,易 于 接 受 。其 词 的 结 构 是 直 《雨霖铃》 “寒蝉凄切” ,都有这样的构思, 文学提供了创作蓝本。 线 型 的 ,暗 合 了 人 们 最 习 惯 、最 熟 悉 的 思 显得别开生面。在柳词中特别注重开头、 关键词: 柳词俚俗化;市井色彩;艺术 维方向。这主要表现为: 换头、结 尾 的 安 排 锤 炼 ,注 重 层 与 层 之 间 方式 其 词 的 主 导 性 的 时 空 顺 序 是 自 然 的 。 的 呼 应 。柳 词 常 以 景 语 开 端 ,上 述 秋 风 秋 柳永是宋代俗词作家的典型代表,其 有 的 明 显 地 按 时 间 顺 序 结 构 全 词 ,如《八 雨 的 景 物 描 写 ,很 多 见 诸 开 头;结 尾 也 常 词的最大特点是以市
柳永的“以赋为词”

柳永的“以赋为词”作者:张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2期摘要:柳永是“以赋为词”的开山者,在词的写作上借鉴汉大赋“铺张扬厉”的手法,抒情上借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抒情小赋的写法,更是受辞赋这种文体特征的影响直接创造了慢词长调。
关键词:以赋为词;赋;慢词长调作者简介:张瑶(1989.12-),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在校硕士,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一、“以赋为词”的内涵“以赋为词”,《以赋为词———试论清真词的艺术特色》云:“在苏辛之外还有两个人也是用引进其他文体特点的方法,丰富了词的表现力,推动了词体的发展,这就是柳永和周邦彦。
他们的特点是以赋为词。
”那么“赋”的内涵是什么?《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云:“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着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由此可见,“赋”作为一种文体,它的特点主要是有汉大赋的铺排、直叙、内容丰富,以及抒情小赋的抒情性等。
柳永借鉴“赋”的这些特点,将之运用到词的创作上,从而开创了“以赋为词”的新篇章。
二、铺排《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云:“所谓‘以赋为词’,就是用铺陈的方法写词。
柳永最先在词里融入了赋的写法,然而以赋为词,柳永还只是一种尝试,周邦彦继柳永之后将这种写法加以发展,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表明辞赋的铺排手法最先被柳永借鉴到词的创作中。
《跋吴师道小词》云“耆卿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
”《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耆卿为世訾謷久矣,然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
”《白雨斋词话》云“耆卿词,善于铺叙,羁旅行役,尤属擅长。
”这些资料都表明,柳永词作中对赋之铺排手法广泛借鉴。
市井词人——柳永

市井词人:柳永北宋史上,争议之最大者,毁誉之最烈者,莫过于柳永及其词作。
“浅近俾俗”、“语言尘下”、“声态可憎”等词在那时彷佛都不约而同的汇集于柳永身上。
苏轼、秦观、李清照等名家都在不同程度的对其词作进行一番评论。
李清照在《词论》就不免表达出对柳词的贬损“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那么,柳永词真的如此低俗吗?柳永词真的只是生存于市井之家吗?推崇备至者,誉其为北宋正宗,能与杜甫诗相提并论;贬损唾弃者,贬其靡靡之音泛滥于六七百年而使雅奏从此断绝。
当我们重拾历史,拂去历史的尘埃,用客观的眼光看待,会发现不一样的柳永——一个宋词演进史的里程碑人物,一个能代表北宋勃勃兴起的市民文化巨人,一个能容雅与俗共赏的才子。
一.柳永性格决定其词作每个人都是多棱镜,都富有多重性格,既有光鲜美丽的一面,也有丑陋龌龊的一面,没有谁是单一的,完美的。
当然,柳永也不例外。
大多数人认为,柳永的性格具有双重性。
就柳永的生平来看,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在汴京长大,在汉乐府、唐诗中耳濡目染,年轻的时候就展露出了满腹的才华。
当然,作为一名官宦子弟,自然以功名为重,这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难以置身之外的仕途之路。
柳永在《长寿乐》(尤红殢雨)中表达了“定然魁甲登高第”的雄心,柳永又在《鱼如水》(其二)中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但他一面整日在瓦肆勾栏中依红偎翠、浅斟低作,一面渴望通过科举一跃成为帝王之师。
这不仅仅出于内心的矛盾,更多的是与自身性格有极大关系。
在其词作上也不无表现出这种双重的对照。
两次进士落第,无不给他沉重打击,不过他还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会自我安慰道“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当他好不轻易的考上进士,但是皇帝见其名,便说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这无疑宣判了他仕途的死刑。
浅谈柳永词的“俗”

第 ”《 (长寿乐 》 ,却 屡试 不第 , ) 更 如 《 兰花 》中 ,心娘 自小 能歌 话色 彩突 出 ;如 ,金 蕉叶 》中 的 木 “ 《 因 《 冲天》一 词惹 得宋 仁宗不 舞 ” “ 鹤 、佳娘捧 板 花钿簇 ” “ 娘举 “ 中有 个风 流”《 、虫 就 ,昼夜 乐 》 悔 中“ 悦, “ 于 临轩放 榜” 时被其 黜落。 在 措 皆温 润 ” “ 娘 一 搦 腰肢 袅 ” 不 当 时 留住 ” 《 春 郎 》 、酥 , ,惜 中的 “ 不
浅谈柳永词的“ " 俗
■ 江苏省常州市新桥 中学 潘 琦
提及 柳永 的词 ,多数 论者都 混 迹 于秦楼 楚馆 ,熟悉 民间的风 闲拈 伴伊坐 。和我 。 免使年 少 , 光
认 为其俗 ,并对 之持 强烈 的贬斥 物人情 , 品便应运 而生 。 其作
态度 ,某些 论者 虽承 认柳 词雅 俗
民间通 俗文 艺 。时代 呼唤那 些既 歌 妓对平 凡而 和满 的家庭 生 活的 内心 淋 漓 尽致 得 表 露 了 出来 , 如 能迎合 市 民 口味 ,又 能提高 其文 眷 恋 :早 知恁 么 , 当初 、 雕 “ 知恁 么 , 当初 、 把雕 鞍锁 ” “ 悔 不把 早 悔 不
化素 养 的词 作 。柳 永具 有 高度 的 鞍 锁 。向鸡 窗 , 只与蛮 笺象管 , 拘 (定 风波 》 ,完全 是模仿 歌女 的 《 )
试, 以期 踏 上 仕途 ; 曾 自信 “ 也 凌 化 的描 写 。前 代及 同代 的诗 词家 如 ,鹤 冲天》 :假 使重 相见 , 《 云 “ 还 云词 赋 ,掷果 风标 ”《 (合欢 带》 , 多 把 女 性 当作 观 念 的象 征 来 描 得似 旧时么 ? ) 悔恨无 计那 , 迢迢 良
宋词选读之柳永词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摘要:白衣卿相柳永,崇安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以其独创性推动了词的向前发展。
为了让词能投千万人所好,他将俚俗语言入词,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使之成为当时最通俗的大众词曲,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适应题材上的开拓, 或依新调填新词, 或自制新曲, 写了不少慢词, 使词能容纳更多的内容, 为在词中抒情、叙事、说理提供了更好的形式,并创造出铺叙有层次的艺术手法与细腻含蓄的艺术风格;为了慢词的长足发展, 发挥慢词铺叙之长,柳永把赋体笔法引入到词的创作中, 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 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抒情结合起来。
同时,柳永的语言具有音乐性, 具有与“曲”一样的“本色”。
而且柳永吸取了民间文学的营养, 在其词中, 有一个明显的特色, 即常用一些说故事的词语与口吻。
关键字:柳永宋词俚语融情入景赋体笔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曲《雨霖铃》,终成千古绝唱。
奉旨填词柳三变,一代风流才子,开宋词一片天地。
柳词家喻户晓,流传千古。
他的词作在流传极广,宋人笔记曾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又称“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
可见他的词在宋朝盛行一时。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应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柳词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俚俗语言入词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自有文人词以来,词的语言因素不外来自诗的律、绝句或来自民间作品,前者如盛唐的李白的《菩萨蛮》,后者如中唐白居易、刘禹锡的为数不少的词。
但自晚唐五代以来,词趋向雅化。
柳永的词增多了俚俗的成分,他大量地猎取市井习语,妥帖地运用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一种清新晓畅,生动活泼,“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1)的语言风格。
关于柳永词的这种语言风格, 前人有不同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十本
[ 4] ( P15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元人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卷二十五录
[ 5] ( P366)
院本明目 七百一十三本 。这些剧本今虽不 存, 但从 扯拦六幺 、 厨子六幺 、 女生外向六幺 、 打地铺逍遥乐 等题目足可看出, 杂剧 源自市井民 间并盛于中, 是市井俗文学的重要一支。 除以上市井俗文学形式外, 还有所谓 变文 、鼓 子词 、 转踏 、 赚词 、诸宫调 等, 不一而足。城市 的发展为市井俗文学的产生、 发展、 传播提供了广阔的 空间, 刺激了俗文学的繁荣, 这就为长期流连于汴京 (今河南开封 )、 洛阳、 杭州等城市的柳永接触并浸染上 市井俗文学的特征提供了客观基础。 其次, 从柳永本身的人生遭际看, 其文化人格中有 趋俗 倾向。柳永出生于奉儒守官的书香门第, 但屡 试不第, 故长期混迹于市井柳巷。仕途上的失意, 导致 柳永的人生观逆向变化, 正如他在 ∀鹤冲天 #中所言: 黄金榜上, 偶失龙头望。 ∃∃幸有意中人, 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 风流事、 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 [ 6] ( P239) 名, 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正是柳永落第后的内 心独白。在功名无望的情况下, 柳永无奈地调整了自 己的人生目标, 决意跳离传统文人既定的人生轨迹, 投 身到世俗的享乐生活中去。总之, 柳永的 趋俗 倾向 既有对悲剧命运无奈逃避的消极因素, 又有主动调解 自我, 寻找精神出路的积极因素。 与市井人物长期共处, 甚至相濡以沫, 使得柳永不 像其他文人士大夫那样对文学的雅俗之别泾渭分明, 而是具有一种朴素的 平等精神 。在他看来, 雅与俗 并非水火不容, 这就使得他在作词时能够雅不避俗, 雅 中有俗, 甚至有意趋俗。柳永受市井俗文学影响有其 时代性、 合理性和必然性。就其词作而言, 无论在审美 255
2011 年 1 月 第 31卷第 1 期
河北学刊 H ebe i Academ ic Journal
Jan . , 2011 Vo . l 31 No . 1
以赋为词 : 柳永的市井之 俗
孙雪霄
(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 ] 以赋为词 作为柳永作词的一个重要手法 , 与 俗 有着极为 密切的关系 。 一方面 , 柳永长期 混迹于市井 民间 ,
以赋为词 是柳永作词的一个重要特点。近人蔡 嵩云 ∀柯亭词论 #云: 周词渊源, 全自柳出。其写情用 赋笔, 纯是屯田家法。 其后, 以赋为词 作为柳 永作词的技法, 为学术界所广泛接受。然而, 似乎很少 有人注意到, 柳永 以赋为词 的技法实际上与 俗 有 着至关密切的关系。
[ 1] ( P4912)
∋ 学人论坛 ∋ 铺陈列, 少曲折变化。正如清人王奕清 ∀历代词话 #卷 四引李之仪语曰: 耆卿词铺叙展衍, 备足无余, 较之 [ 1] ( P 1163) ∀花间 # 所集, 韵终不胜。 又如, 清人周济 ∀宋四 家词选 #谓: 柳词总以平叙见长。
[ 8] ( P21)
得多了, 就会觉得结构平铺陈列, 缺少曲折变化, 带有 简单俗套之气。正如周曾锦 ∀ 卧庐词话 #所言: 柳耆卿 词, 大率前遍铺叙景物, 或写羁旅行役, 后遍则追忆旧 欢, 伤离惜别, 几于千篇一律, 绝少变换, 不能自脱窠 臼。词格之卑, 正不徒杂以鄙俚已也。
二、 柳永的 以赋为词 与其俗词
柳永的 以赋为词 受市井俗文学的影响甚大, 而 当他用这种浸润着市井俗文学特征的手法去创作时, 其词风透露出 俗气 也就不足为怪。 首先, 以赋为词 使柳永的一些词作在词境上多 直露浅切, 少含蓄蕴藉。在许多传统文人士大夫看来, 含蓄蕴藉是诗词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柳永的一些词却 较少含蓄蕴藉。如他的 ∀ 玉山枕 # (骤雨新霁 ), 上片由 远及近, 从大到小, 层层铺进, 点点渲染, 完全采用 赋 笔 铺陈写景, 其语言不可谓不华美, 其画面感不可谓 不强, 这都是它的优点。然而, 也正是因为它的华美, 它的如画的质感, 才让人感觉缺少了一点兴发感动的 力量, 缺少了一点想象回味的空间。这恐怕还是因为 柳永在市井民间混迹得太久, 不自觉地站在一个市井 小人物的角度去观察、 描摹身边景物, 与其他文人士大 夫相比反而缺少了对市井民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 于 是便用 赋笔 穷形尽相、 不留余地铺陈直叙。 不唯写景, 柳永写情也时露浅切之气。我们试比 较一下温庭筠的 ∀菩萨蛮 # (小山重叠金明灭 )和柳永的 ∀ 安公子 # (梦觉清宵半 ) 这两首词就会发现, 这两首词 写的都是一位深闺女子, 都采用 赋笔 白描的手法, 然 而, 却可以清晰地感到温词之雅与柳词之俗。这是为 什么呢? 因为温词不仅用了 赋法 , 而且还用了 比 兴 手法。表面上, 只用淡笔勾勒出了这位女子的容 貌、 动作、 服饰, 实际上是把这位女子的心情和心绪都 隐藏到了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 (如 懒起 、 梳洗迟 、 照花 ) 和意象 (如 小山重叠 、 双双金鹧鸪 )中去 了。温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不直接把这位女子的心绪 告诉你, 而是给你留下想象的空间, 让你自己去琢磨体 味, 兴发感悟。于是, 温词便有了含蓄曲折、 蕴藉深婉 之致。柳词则不然, 在一番意象描写之后, 他要明明白 白地告诉你, 正是这些惨淡的意象引起了主人公的 云 愁雨恨 。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 他还要进一步强调: 堪恨还堪叹, 当初不合轻分散。 以至于 厌厌独自 个 , 眼穿肠断 , 女子的心情几乎全被直说出来。于 是, 读者自然会感到温词中的女子优雅娴静, 若即若 离, 似一位大家闺秀; 柳词中的女子大胆泼辣, 敢爱敢 恨, 似一位市井歌妓。在这里, 我们也可以看出, 虽然 同是用了 赋笔 , 温庭筠借鉴传统诗法, 于 赋 中暗藏 比 兴 , 故而似露实隐, 似直实曲, 含蓄蕴藉; 柳永借 鉴市井俗文学之 赋法 , 以赋为词 , 铺陈直叙, 故而 直露浅切, 明白晓畅。这正是温雅而柳俗的关键所在。 其次, 以赋为词 使柳永的一些词在结构上多平
其受市井俗文学 的影响具有客观基础和主观条件 ; 另一方面 , 受市 井俗文学 影响的 以 赋为词 , 又使得柳 永一部 分词作 因词境的直露浅 切 、 结构的平铺陈列而具有 俗 的特点 。 以赋为词 正是沟通市井俗文学与柳永俗词的一个中介 。 [ 关键词 ] 以赋为词 ; 市井俗文学 ; 俗词 [ 作者简介 ] 孙雪霄 ( 1982! ), 女 , 山东省济南市人 ,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博士生 , 主攻元明清文学 。 [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3- 7071( 2011) 01- 0255- 03 [ 收稿日期 ] 2010- 09- 26
[ 1] ( P4648)
铺叙展衍 、
平叙 正道出柳永这部分词平铺陈列, 少曲折变化的 特点。如其 ∀ 采莲令 # ( 月华收 )一词, 词人先以 月华 收, 云淡霜天曙 点明送别的时间, 接着写女子送别行 人, 再写行人在渡口与女子依依惜别, 最后写行人行 远, 回首人已不在。全词在结构上一脉贯穿, 按时间、 地点、 事件的顺序, 层层演进, 平铺直叙, 全无回环曲 折、 跌宕起伏之势。这种 以赋为词 的线性陈列结构 特点正是受市井俗文学惯用的手法影响的结果, 它使 得这些柳词因缺少腾挪变化、 不够深婉曲折、 过于简单 通俗而带有市井民间的 俗气 。 以赋为词 的手法不仅使柳永的一些词在结构上 因缺少变化而带有 俗气 , 而且在章法结构上逐渐固 定化和模式化, 从而在整体上因缺少变化而逐渐 俗 气 。如 ∀ 雪梅香 # (景萧索 )、 ∀尾犯 # (夜雨滴空阶 )、 ∀倾杯乐 # (皓月初圆 )三首词在篇章结构上基本采用了 同一模式: 上阕写实, 写眼前, 写景物的萧索和男子的 孤单, 中间以 想 、 记得 、 向 等过渡性的字眼引起 下文; 下阕写虚, 写回忆, 写过去时光的美好和对女子 的思念。这种固定化和模式化的结构形式自然是受市 井俗文学影响的结果。一般而言, 市井民间在采用 赋 法 进行铺陈叙述的过程中, 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 这一方面有利于他们更熟练地组织安排自己的文学艺 术样式, 另一方面, 重复固定的模式与套路也会加深观 赏者的印象, 从而更有利于文学艺术样式的普及与推 广。柳永借鉴市井俗文学的 赋法 特征, 以赋为词 , 其词作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浸染上了这种结构固定化、 模式化、 套路化的习气。因此, 柳永的这部分词, 若读
一、 柳永的 以赋为词 与市井俗文学
柳永以 赋笔 入词、 以赋为词 作词技法的形成 与他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在宋代, 城市商 品经济有了一定长足发展, 自秦汉以来的 坊市制 逐 渐被 坊市合一 的局面所打破, 居民不必在规定的时 间内到规定的集市上进行商品交易, 不受时空限制的 商业活动在各地出现。宋人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卷三 载: 夜市直至三更尽, 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 [ 2] ( P112) 通晓不绝。 可见宋代城市的繁华热闹景象。 城市的繁荣显示着娱乐环境的形成和传播环境的 开放, 与前代相比, 市井俗文学在宋代获得了更为肥沃 的发展土壤。 ∀东京梦华录 #序文载: 举目则青楼画 阁, 绣户珠帘, 雕车竞驻于天街, 宝马争驰于御路, 金翠 耀日, 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 按管调弦于茶 坊酒肆。 所谓 新声巧笑 、 按管调弦 , 即指当 时市井歌妓所演唱的艳词俗曲。 不唯艳词俗曲, 宋代其他市井俗文学的样式还有 很多。如 小说 , 宋人罗烨 ∀醉翁谈录 #甲集卷一 小说 开辟 条载: 夫小说者, 虽为末学, 尤务多闻。 ∃∃幼 习 ∀太平广记 #, 长功历代史书。 ∃∃只凭三寸舌, 褒贬 [ 3] ( P423) 是非; 略 ( 口团 ) 万 余言, 讲论古今。 又如 杂 剧 , 宋人周密 ∀武林旧事 #卷十录 官本杂剧段数 二百
[ 2] ( P4)
河北学刊
2011& 1 词 正反映出柳永借鉴市井俗文学惯用 赋笔 的特征。
取向上, 还是在手法技巧上, 都在有意无意间露出市井 民间文学的某些特征, 惯用 赋笔 即是一例。 所谓 赋 , 简言之即 铺陈直叙 , 这正是市井俗 文学最为常用, 也最擅长使用的艺术手法。当然, 由于 材料的缺乏, 如今已无法还原柳永生活年代市井俗文 学的原貌, 但仍可从一些只言片语中窥其一端。如罗 烨 ∀醉翁谈录 #甲集卷一 小说开辟 条载: 只凭三寸 舌, 褒贬是非; 略 (口团 ) 万余言, 讲论古今。说收拾寻 常百万套, 谈话头动辄数千回。说重门不掩底相思, 谈 闺阁难藏底密恨。 ∃∃讲论处, 不滞搭, 不絮烦; 敷演 [ 3] ( P423) 处, 有规模, 有收拾。 所谓 褒贬是非 , 讲论古 今 , 说重门不掩底相思, 谈闺阁难藏底密恨 , 讲论 处, 不滞搭 等, 正体现出直叙无隐、 明白晓畅、 略无含 蓄的特征; 而 略 (口团 )万余言 , 说收拾寻常百万套, 谈话头动辄数千回 , 敷演处, 有规模 等, 正是洋洋洒 洒、 穷形尽相、 讲求铺排陈列特征的体现。由此可见, 当时大受世人欢迎的市井 说话 艺术极为讲究铺陈直 叙的 赋 之功夫。 如果说 小说 、 杂剧 等文学样式因其特殊文体 要求而采用 赋笔 塑造人物形象, 展开故事情节, 那 么, 词 这种文体, 则无论在体制上, 还是在功能上, 都 无法像前两者那样酣畅淋漓地铺排叙述, 然而, 有意思 的是, 正是这种体制相对短小, 看起来更适合抒情的 词 , 却在市井民间有着极强的 赋 的特征。如 ∀ 倾杯 乐 # 五陵堪娉 : 窈窕逶迤。体貌超群。倾国应难比。浑身挂 绮罗。装束 % % 。未省从天得至。脸如花自然多 娇媚。翠柳画蛾眉。 横波如同秋水。 裙生石榴。 血染罗衫子。 观艳质语软言轻。玉钗缀素绾 乌云髻。年二八久锁香闺。爱引猧儿鹦鹉戏。十 指如玉如葱。凝酥体雪透罗裳里。堪娉与公子王 [ 7] ( P210! 211) 孙。五陵年少风流壻 。 该词通篇用赋体摹写女子的装束、 神态、 容貌, 可 谓不厌其烦, 细致详尽。这只是略举了市井民间词的 一个例子, 翻开一部 ∀云谣集杂曲子 #, 类似的例子还有 很多。虽然 ∀ 云谣集杂曲子 # 记录的多是唐五代的民间 词, 且恐有文人加工的痕迹, 但因文学尤其是市井民间 文学本身所具有的惯性, 所以, 它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北 宋初期市井民间词的风貌。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市井俗文学的繁荣, 在形式多样的市井俗文学中, 惯用 赋笔 是它们的一 个共同特征。柳永长期混迹于市井民间, 甚至赖市井 民间维生, 这不仅使他有更多地机会深入了解和熟悉 市井俗文学, 还造就了他以朴素的 平等精神 打破 雅 256 俗 界限, 主动地向市井俗文学学习。 以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