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讲义

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纠错、不断前进的过程。每一个新的发现和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发展而来。同时,科学的进步也离不开观测技术的提高和科学方法的创新。
在当今时代,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从全球气候变化到地球生态系统的研究,从对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探测到对宇宙深处的探索,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永远不会停止。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会对地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也将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然而,随着人类观察和思考的不断深入,一些敏锐的思想家开始对传统的观点产生怀疑。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就率先提出了日心说的观点,他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但在当时,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一方面是因为“地心说”根深蒂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和精确的观测手段。
总之,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探索史,它见证了人类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继续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去揭开更多关于地球和宇宙的神秘面纱。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讲义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对于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直观感知到科学理论的逐步建立,每一次的进步都凝聚着无数先人的智慧和努力。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海王星
海王星是远日行星之一,海王 星呈扁球形 ,大气中主要含有氢, 海王星是一个狂风呼啸、乱云飞 渡的世界,在大气中有许多湍急 紊乱的气旋在翻滚。由于海王星 离太阳太远 ,因此它表面温度很 低,通常在零下200摄氏度以下。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海王星有8 颗卫星。
金星
金星,在中国民间称它为 “太白金星”,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启明星”;按离太 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它是离地 球最近的行星。金星的表面温度很高, 不存在液态水,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 最多,占97%以上。同时还有一层厚达 20到30公里的由浓流酸组成的浓云。金 星的自转很特别,自转方向与其它行星 相反,是自西向东。因此,在金星上看, 太阳是西升东落。
地球
人类的家园“地球”已 经是一个46亿岁的老寿星了, 她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在 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 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 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地 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 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
火星
•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它与地球有 许多相同的特征。它们都有卫星, 都有移动的沙丘、大风扬起的沙尘 暴,南北两极都有白色的冰冠,只 不过火星的冰冠是由干冰组成的。 火星上也有明显的四季变化。但除 此之外,火星与地球相差就很大了。 火星表面是一个荒凉的世界,空气 中二氧化碳占了95%。火星大气十分 稀薄,密度还不到地球大气的1%, 火星表面温度极低最低温度则可达 到-123℃。
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最靠近太阳 的行星,它是太阳系中运动最快 的行星。由于水星距离太阳太近 了,个头又小,人们平时很难看 到它。水星的表面和月球表面极 为相似。其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 环形山。水星的大气极为稀薄, 昼夜温差很大,白天表面温度可 达427度以上, 黑夜最低温度可 降到零下173度左右。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
• • • • • •
不断演绎的地心说 备受推崇的地心说 “不动摇”的地心说 “本轮—均轮” 日益衰微的地心说 遗留的影响
“不动摇”的地心说
1、星体绕着 某一中心的匀 角速运动,符 合当时占主导 思想的柏拉图 的假设,也适 合于亚里士多 德的物理学, 易于被人们接 受。
“不动摇”的地心说
日心说的错误
• 日心说是一个 因为这些错误,所 学说,在证明 以日心说只能算是 学说,而较地心说, 地球是围绕太 却相对好一些。因 阳转的同时, 为它证明了地球是 围绕太阳进行公转。 也有错误: 但是也引起了人类 对宇宙的认识的巨 • 1.太阳并非宇 大变革和思想变革。 宙中心,而是 太阳系的中心。
日心说的观点
3.太阳是不动 的,而且在 宇宙中心, 地球以及其 他行星都一 起围绕太阳 做圆周运动, 只有月亮环 绕地球运行。
不被重视的日心说
• 坚实的大地是运动的这 一点在古代是令人非常 难以接受的,而另一方 面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 可以很好的和当时的观 测数据相吻合,因此即 使在《天球运行论》出 版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 日心说仍然很少受到人 们的关注,支持者更是 非常稀少。
2、用几种圆 周轨道不同的 组合解释、预 言了行星的运 动位置,解释 了行星的亮度 变化,这与实 际相差很小, 相比以前的体 系有所改进。
“不动摇”的地心说
3、地球处于 宇宙中心,静 止不动的说法, 对当时人们的 生活是令人安 慰的假设,也 符合基督教信 仰。
遗留的影响
• 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 系模型,是世界上最早 的假说—演绎体系。尽 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 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 历史功绩不应抹杀。地 心说承认地球是“圆形” 的,并把行星从恒星中 区别出来,着眼于探索 和揭示行星的运动规律, 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 识的一大进步。 地心说最重要的成就就 是运用数学计算行星的 运行,托勒密还第一次 提出了“运行轨道”的 概念,设计出了一个本 轮一个均轮模型。按照 这个模型,人们能够对 行星的运动进行定量计 算,推测行星所在的位 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 创造。在一定时期里, 依据这个模型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正确的预测天 象,因而在生产实践中 也起过一定作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了解地球是不规则球体。
2、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并能找证据解释观点。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感情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在对资料分析和交流中,需要大胆质疑。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打算):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来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肯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讨了地球上发生昼夜变化的原因,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二、查阅资料,经历人类探究知识过程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学说的否认依旧。
〔重点〕〔1〕计算:给出科学数据: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1.5亿千米,让我们来算一算,它绕地球一周路程有多远?太阳运行的速度是每秒250千米,照这样算,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多少小时呢?24小时绕地球一圈可能吗?〔2〕汇报计算结果:把计算结果填写在P62(科学同步探究)上。
依据计算结果,否认“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3〕阅读资料。
阅读课本P76的阅读局部,看看人类是怎样研究“太阳围绕地球转〞这个问题的。
〔4〕汇报阅读结果。
用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再次否认“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2、对地球运动其余学说的认识。
〔1〕用推理的方法再次思考“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和“地球不仅自转,还围绕太阳转动〞哪种说法是正确的?〔2〕阅读课本P76的阅读局部,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中的《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运动特点,以及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明白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认识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运动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知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模型,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交替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1.说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继前一课之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有关人类人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了解古代科学家是如何追求真理的。
要知道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必须认识地球的运动。
这节课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史料,让学生继续研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上两个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旧心说”。
“地心说”也称“地球中心说”“地静说”。
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
“日心说”又称“太阳中心说”“地动说”‘日静说”。
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
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
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
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地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4.说教学准备:“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课件和图片。
二.说教学对象该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对“地心说”和“日心说”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也有一定的联想。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哥白尼 ——日心说
托勒密地心说提出的 主要观点:
1、地球是球体
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且静止不动
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并且每天都做一 次圆周运动
哥白尼日心说提出的主 要观点:
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是在运动 并且24小时自转一圈
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 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地心说
托勒密的思考:
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
a、如果地球转动就必然带动其他物体一起转动如云、人 类而而实际上人类、云彩和鸟类都可以自由运动
地心说
托勒密的思考:
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并且每 天都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每天看到这些 日月星辰都在有规律的东升西落
地心说
托勒密的思考:
1、认为地球是球体 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 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并且 每天都 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每天看到这些日月星辰 都在有规律的东升西落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Excellent handout training template
人类认识地球及 其运动的历史
• 远古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和运
动方式有以下几种学说:
• 1、天圆地方说; • 2、盖天说; • 3、浑天说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经过研究认为地球 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个球体 当时人们还不 能接受这个观点
日心说
哥白尼的思考:
2、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圈
a、因为天空比大地大得太多如果无限大得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 在很难想像
日心说
哥白尼的思考:
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 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极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的】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日心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古代
地球是球形, 是宇宙的中心。
亚里士多德
克罗狄斯· 托勒密,(约 公元90年—168年), “地 心说”的集大成者,生于埃 及,父母都是希腊人。古希 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光 学家。
托勒密地心体系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托勒密提出的行星体系学 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首先,它肯定了大地是一 个悬空着的没有支柱的球 体。其次,地球不动的观 点符合了当时的宗教信仰, 他的地心说也直到一千多 年后才被推翻。
中国古代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宇宙 结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天是圆形的, 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 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 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 “天圆地方说。”
盖天说
中国古代
浑天说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 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 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 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 朴素地动说的先河。 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 “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 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 概念十分接近。
日心说的主பைடு நூலகம்观点 1.地球是球形。 2.地球是运动的。
3.太阳是不动的,并且是宇宙的中 心。
4.地球围着太阳转。
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 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 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 一系列的讲演,但直到他临近古稀 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 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 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哥白尼的 “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 宙观,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 位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