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验证(六)—无菌隔离器

合集下载

无菌检验隔离器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无菌检验隔离器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无菌检验隔离器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一、前言无菌检验隔离器(Sterility Testing Isolator,简称ST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无菌检测的设备,用于防止样品受到外界污染和保护操作人员免受生物制品的暴露。

本文档旨在规范STI的使用和保养,避免不必要的设备事故和样品污染,旨在更好地维护生产环境的卫生和健康。

二、 STI的安全操作1. 人员要求使用STI的操作人员应通过相关培训并持有相关的证件或资格证书。

被安排操作STI的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技能培训,只有在完全掌握专业知识和具备必要的操作技能后,才可使用该设备进行实验操作。

2. 操作前准备在操作STI前,应先确认STI的密封性和过滤系统的正常工作状态。

对于密封性检查,可以将压力计置于STI内口并进行检查。

对于过滤系统的检查,可以通过紫外线灯对过滤效率进行检测。

同时需要在STI 内部放置无菌工作台准备好所需的操作设备和材料。

3. 操作过程在进行操作STI实验前,必须先穿戴好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

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STI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污染,提高对样本的保护和实验的精度。

当实验结束后,还需在设备内进行过渡残留物和样品的删除、设备内部的消毒和清洁。

4. 操作注意事项•禁止在STI内部进行磕碰等激烈操作;•禁止在STI内部使用含有粉尘的物品;•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的物质;•禁止在STI内部使用化学物品,如酸、碱等强腐蚀性物质;•对样品进行采样时需注意气压平衡;•切勿在STI内吸烟或进食;•确保操作过程中无人将手指伸入STI内部或放入其他设备。

三、 STI的保养1. 定期保养STI应按厂家要求定期进行保养和进行相关部件的更换。

通常可根据操作手册要求在实验后对设备进行排查和检测,及时更换个部件,检查起动装置和出料装置等各项设备的工作状态。

2. 日常维护日常维护包括使用完毕后要对STI进行清理、洗涤和消毒。

并要检查后可以启动对设备的LED灯、过滤系统和压力计等进行检查。

无菌隔离器的标准

无菌隔离器的标准

无菌隔离器的标准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无菌隔离器作为一种关键的医疗设备,在临床和实验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无菌隔离器的标准以及其在医疗和实验室环境中的应用。

一、无菌隔离器的标准国际标准:无菌隔离器的制造和应用通常要符合国际标准,如ISO 14644-1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洁净室的空气洁净度等级,确保在无菌操作环境中工作的可靠性。

安全性标准:无菌隔离器在设计和制造上需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确保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例如,符合CE认证标准,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空气流速标准:无菌隔离器的空气流速是关键的参数,通常需要符合国际洁净室设计和操作的相关标准,确保工作区域的洁净度。

材料标准:无菌隔离器的制造材料需要符合医疗器械的相关标准,以保证其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同时易于清洁和消毒。

二、无菌隔离器的应用医疗领域:无菌隔离器在手术室、病房等医疗环境中被广泛应用。

它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洁净、无菌的工作空间,确保手术操作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实验室应用:在生物实验室中,无菌隔离器用于处理对外界环境要求极高的生物样品,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药品制造:在制药行业,无菌隔离器被用于药品的生产和包装过程,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生物安全领域:用于处理潜在有害生物的实验,无菌隔离器在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实验人员和环境安全。

结论:无菌隔离器作为现代医疗和实验室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其标准与应用至关重要。

只有在符合严格标准的前提下,无菌隔离器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医疗和科研工作提供可靠的支持,确保工作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隔离器应用及验证

隔离器应用及验证
•一是自动化生产制药;尽量做到不需要人的参与;
•二是尽可能实现“密闭”状态下的生产;管道、密闭容器、 隔离器等等;尽量做到生产区域和人的物理隔离。
•其三,生产开始前和结束后对高活性药物区域的快速有效的 灭活处置。(包括将高活性药物及其排放限制在特定区域内 )
第二种风险:人和环境对产品的污染风险
空气 物料(包括其它产品、其它批次产品) 设备/工器具 操作者
无菌隔离器 (有毒产品,标准工作状态)
进风 HEPA过滤器 再循环阀 (打开)
调节用排风 HEPA 过滤器
补风口 (10%)
(安全更换型)
调节用排风 (打开)
100% 排风双HEPA过滤器 (安全更换型)
100% 排风风扇 (关闭) 100% 排风风阀 (关闭)
变频控制器 (VSD)
调节用 排风
(10%)
风险来源= 人员 风险路径= 空气传播分散
无菌灌装的风险
一个逻辑化的推导,消减风险的办法:
•一是尽量减少“OPEN”暴露时间(药液、瓶子和胶塞,及 和药液直接接触的器具的暴露时间);
•二是虽然在“OPEN”状态下,尽量减少人员的干预;
•其三,是不得已需要干预,至少要规范和优化干预方式。
无菌灌装的风险
2012 ISPE CHINA ANNUAL CONFERENCE
25
从CQA能导出哪些KPP?
• 空气
• 高效过滤器完整性、风压、风速、气流流型;温湿度、粒 子和浮游菌数据等,消毒或灭菌;
• 物料
• 生物负载或无菌;清洁和/或灭菌程序、无菌包装和无菌 转移、无菌暂存时效,包装物材质等;
• 设备/器具 • 生物负载或无菌;灭菌程序、无菌包装和转移、无菌暂存 时效、清洁、表面消毒程序及效力、内表面材质等

2015版新药典无菌隔离器验证

2015版新药典无菌隔离器验证
灭菌气体发生器与隔离器之间气体管路的连接,应确保其密封 性。在接近隔离器的部位,进气与排气管路上应分别安装有阀门,当 气体发生器与隔离器的连接、分离或隔离器进行无菌维持时,进、排 气管路阀门应予以关闭。灭菌气体或蒸汽应通过高效空气过滤器 (HEPA)进入隔离器内。灭菌结束后须对灭菌气体进行排空,保证 在进行无菌检测前,隔离器内部的灭菌气体浓度低于一定值,消除灭 菌气体对无菌检测的影响。 4.配套设备与辅助设施
7. 仪器仪表的验证需对隔离器配置的仪器仪表,比如 H2O2 传感 器、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进行定期校验。
隔离器一般还应进行日常验证,如操作验证、隔离器完整性验证
等。 当隔离器出现运行异常、舱体环境监控异常或变更运行程序、运
行参数、无菌检查隔离器安装场地变更等应进行再验证。再验证应按 照文件化的程序及规定的可接受标准实施。再验证的结果应形成记录 并保存。
一.无菌检查用隔离器的结构
隔离器一般是由不锈钢、玻璃、硬质塑料或软质塑料(如聚氯乙 烯)建成。隔离器的结构一般包括: 1.空气处理系统
用于无菌检测的隔离器应配备可截留微生物的高效空气过滤系
统(或更高级别的过滤系统)。静态时,隔离器内部环境的洁净度要 求应达到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现行版中 A 级空气洁净 度的要求。当隔离器与外界环境有直接开口时,内部应通过持续足够 的正压来维持隔离器内部的无菌环境。 2. 传递接口及传递门
四、隔离器的应用 1.包装完整性验证 隔离器常用的灭菌气体在灭菌循环过程中不会穿透螺旋盖试管、 压塞玻璃瓶、西林瓶、安瓿等密封完好的容器,然而,灭菌气体对某 些透析包装物会产生不利影响,可能造成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操作 人员应通过验证试验来证实暴露于灭菌气体中的供试品包装容器及 无菌检查过程中所用的器材、稀释剂、培养基,不会由于灭菌气体的 渗透而影响供试品中低水平微生物污染的检出。当灭菌气体存在渗入 产品容器、实验辅助材料、培养基或稀释液的潜在风险时,操作人员 可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选用能够耐受去污剂渗透的包装材料包装或将 材料放入无菌的密闭容器中,以尽量减少灭菌剂进入包装或向容器中 渗透,但所采取的措施应避免造成灭菌死角,而再次暴露时污染隔离 器环境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可通过降低灭菌剂浓度及缩短灭菌周期,来降低 灭菌剂浸入包装和容器内。 在进行无菌检验之前,通常使用杀菌剂处理产品包装表面来减少 进入隔离器的物品表面微生物的负荷量,在使用杀菌剂处理产品包装

无菌检查隔离器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无菌检查隔离器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无菌检查隔离器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1. 前言为了确保实验室内无菌检查的准确性,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严格遵守无菌检查隔离器的安全操作规程及保养规程是必要的。

2. 安全操作规程2.1 设备准备1.打开检查隔离器外部电源。

2.仔细检查隔离器内外部分为洁净以及工作面积为空气净化。

3.准备相关消毒液、培养基和试剂等实验材料,并将它们放置在操作台上,准备进行实验操作。

4.穿戴好操作手套和实验服,消毒双手和隔离器表面。

2.2 实验操作1.打开隔离器门,轻轻将待检样品放入操作台内。

注意:当隔离器内无气流时,应在放置待检样品前用紫外线灯消毒操作台上方一分钟。

2.开启操作区域的风扇,产生气流并将样品向下排放。

3.进行实验操作,操作过程中应保证操作手套、操作工具、培养基等实验材料和试剂不会碰到隔离器内部,并且不要高温灼烧,以免污染操作区域。

4.实验操作结束后,关闭风扇,关闭隔离器门。

2.3 清洁消毒1.实验操作完成后,关闭隔离器内部工作面积空气净化设备,并让电机工作15分钟,以确保操作区域内的气流彻底被排出。

2.用70%的酒精或其他消毒液清洁隔离器的表面及内部操作区域,特别是粘有试剂、培养基的区域。

3.每个实验结束后,应当对试验隔离器做深层次的无菌检查。

4.每半年进行隔离器的彻底清洁,拆卸所有可拆卸的部件,使用专门的清洗工具进行清洗消毒。

3. 保养规程3.1 每日维护1.每天都要对隔离器进行仔细的检查,查看灯光亮着是否正常,查看送风口是否有异物,检查其它各个部件是否正常运转。

2.每天都要对气流口纸带是否交叉,交叉口是否磨损是否正常使用进行观察。

3.每天晚上外部电源关闭前彻底清洁隔离器表面。

3.2 定期保养1.隔离器内部有多个过滤器,按照对应的保养周期更换,每6个月进行一次。

可以请厂家或专业人员提供服务。

2.隔离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人工打蜡,可以使用蜡布的方式,涂抹外观部分。

3.隔离器的电路功能部件也需要定期进行检修保养,由生产厂家专业人员负责。

无菌检测隔离器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无菌检测隔离器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无菌检测隔离器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一、前言无菌检测隔离器是实验室中常用的设备之一,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细胞学等领域。

如何正确操作和保养无菌检测隔离器,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人员的安全保障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为了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性,我们制定了该操作及保养规程。

二、安全操作2.1 准备工作在使用无菌检测隔离器前,应先对隔离器进行检查,确保其内外干净、无异味、无明显损坏或泄漏点,检查前端灯光是否正常,操作门是否正常。

若存在以上情况,应停止使用。

准备完毕后,将操作台面消毒处理,放置工具和实验物品,穿戴好实验用具,正确佩戴口罩和手套,以保证实验操作过程的无菌性。

2.2 操作流程打开前端门,并通过 UV 灯照射 30 分钟左右,使空气流通,杀灭空气中的微生物。

然后将实验物品放入操作区,并注意常规消毒措施。

实验进行过程中,应避免操作区的污染,特别是手套与物品表面的接触,应尽可能避免。

操作完毕后,可通过将前端门再次关闭,并在隔离器内开启紫外线灯照射 30 分钟或以上,杀灭操作区内可能残留的微生物。

最后,关闭隔离器并清洗操作台、工具和操作区表面,定期检查隔离器的过滤器和紫外线灯,确认是否需要更换。

2.3 注意事项在使用无菌检测隔离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避免出现污染情况;•操作时注意防止气压坍塌导致气流逆流;•避免在隔离器内操作化学试剂等有腐蚀性、易燃性的物品;•注意隔离器内有害气体的排放和防护;•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产生过多灰尘。

三、保养规程3.1 日常保养隔离器保养应该按照日常保养和常规保养两种方式。

日常保养包括隔离器的清洗和消毒,直接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将操作区表面的污垢擦拭干净,再用 75% 酒精消毒,注意不要在紫外线灯下消毒。

对于易污染的实验或者对卫生要求比较高的实验,建议每次实验完毕后都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

3.2 常规保养常规保养包括过滤器的更换和紫外线灯的更换,一般建议每 6 个月对过滤器进行更换,或者可以根据使用情况来确定更换时间。

隔离器在无菌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隔离器在无菌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隔离器在无菌检验中的应用分析摘要:无菌检查是无菌药品质量控制的关键项目,对检测环境和检测人员操作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由于供试品在无菌生产过程中被污染为小概率性事件,因此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对检测环境的洁净级别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

为避免人员带来的污染,许多单位都选择无菌隔离器来规避污染风险。

本文对隔离器在无菌检验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隔离器;无菌检验;应用1导言在即将颁布的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首次提到了无菌检查隔离器。

本文结合了国内的技术条件,详述了无菌检查隔离器的相关验证要求。

在这样的法规背景下,无菌检查隔离器越来越受到制药企业的关注,而无菌检查隔离器在可控、先进、低能耗的QC无菌检查实验室中的应用也将成为趋势。

2隔离器的类别和使用范围隔离器系统(Isolator system)是无菌制药领域的关键设备。

隔离器系统最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使用以来,逐渐完善和发展。

在近十年中,获得长足技术进步。

在2002年5月,USP微生物方面的开放会议中,仅有两项无菌技术被冠予“高级的(advanced)”名号来进行讨论:隔离器技术(Isolator technology)和吹-填-封技术(Blow-fll-sealtechnology)。

由此可见,隔离器技术在无菌制药领域的地位。

目前,在无菌制药领域中,主要有如下几种隔离器在使用,分别是无菌取样隔离器、无菌分装隔离器,无菌检验隔离器等。

3隔离系统的结构3.1屏护装置屏护装置一般采用柔韧性塑胶薄膜或刚性材质,柔韧性塑胶薄膜材质的屏护装置主要用于无菌检测隔离系统,以透明聚氯乙烯(PVC)居多。

刚性屏护装置主要用于无菌生产过程,主要材质有聚碳酸酯(PC)、丙烯酸树脂/亚克力、钢化玻璃或不锈钢。

3.2传递/转移技术常见的传递/转移技术主要有简易门、鼠洞、闸室—舱口—传递箱、装袋口、快速传输端口(RTP)以及服务系统,隔离器通常所需的服务有电源、水、气、真空、压缩空气、灭菌排水等。

无菌隔离器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无菌隔离器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无菌隔离器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概述无菌隔离器是一种专门用于生物实验的装置,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验过程中的无菌性和安全性。

本规程主要介绍无菌隔离器的安全操作和保养方法,以确保使用者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安全操作方法前置准备在使用无菌隔离器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1. 穿戴合适的实验服和手套; 2. 准备所需的实验物品并将其放到隔离器内; 3. 将无菌隔离器内部用70%的酒精进行清洗。

操作流程1.打开无菌隔离器,将实验物品放入,注意避免过度挤压和妨碍排气;2.进入隔离器前,先进行卫生手消毒,并将手臂放入到手臂套口内;3.启动隔离器排气,放入所需实验物品并平整分配;4.实验结束后,关闭无菌隔离器的门,待隔离器排气完成后再打开隔离器。

注意事项1.在操作过程中,避免将手臂伸入隔离器的超出手臂末端套口的范围内,以免破坏无菌环境和危害健康。

2.在关闭隔离器门后,必须等待隔离器排气完毕后再打开隔离器,否则可能导致气流逆流而影响无菌性能。

保养方法日常保养1.每日使用后,要对无菌隔离器内部进行70%酒精或过氧化氢的消毒,以减少污染;2.对无菌隔离器的外表面进行清洁,但不得使用腐蚀性或有机溶剂;3.定期更换隔离器的过滤器,以确保过滤效果。

定期检测1.对无菌隔离器的灯管、UV灯管、过滤器和气密性进行定期检查并更换;2.对无菌隔离器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进行定期检查以保证实验环境的稳定和无菌性能。

总结正确认识和操作无菌隔离器,能够保证实验的无菌性和安全性,同时合理保养无菌隔离器,能够延长其使用寿命和提高其稳定性。

以上介绍的无菌隔离器操作和保养规程,将有助于提高实验者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质量,同时也可以减轻工作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把手教你】验证(六)—无菌隔离器
隔离器:以下是对于使用以及这些系统适用性的简要介绍,环境控制系统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防止可能会改变产品纯度、含量与安全性的污染来保证工艺的完整性和质量。

使用内置或附加灭菌系统的隔离技术能够提供高度的无菌保证水平,因为其消除了微生物污。

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人。

为达到此目的,这些单元设计应当取得实际效果。

考虑所有这些要素内部的相互作用,需要在设计阶段审慎研究。

对于使用无菌工艺的大容量产品尤其如此。

机械设备的整合,监控设备,产品与容器的传递装置、灭菌装置,清洁装置以及人员,都需要仔细考虑。

一般情况下,这些单元是预先焊接、自我密闭的仓室或手套箱,对其能够进行原位灭菌,以防止无菌产品直接暴露到人员与周围环境中。

为了能提供适当隔离,这些装置配备微生物过滤器(高效过滤器或更高)来保持仓室的压力以及完整性。

输送装置设计用来避免在无菌工艺需要的部件进人或传出时周围环境直接地接触仓室。

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应当与清洁和灭菌程序兼容。

周围环境不应直接影响隔离器保持内部环境条件的效率。

制造后以及在操作的连续监测中,仓室的完整性必须核实。

这些系统通常已经安装有接收在线灭菌(S IP )或在线清洁(C IP )所需要的无菌气体或液体,以及内部部件进人的装置。

隔离器原位灭菌的验证与确认的注意事项:
所使用的灭菌系统作为屏障或隔离器的一部分要用特定的验证程序来证明其能
够有适当的安装、运行与性能。

虽然安装与运行的验证程序类似于空调净化系统,但性能确认需要使用适当的微生物进行挑战试验。

为此目的,生物指示剂在内部受控环境中应有足够的数量,来证明所有关键单元内部灭菌的有效性(致死性)及灭菌剂的穿透性,特别是那些被认为难以达到的部位。

隔离器完整性确认:
有各种方法来测试与证实手套箱或隔离器的部件完整性。

验证程序应当考虑挑战试验来证明所保护的产品与周围环境“直接隔离” ,以及达到隔离器工艺活动与周围环境(生物危害工艺)“ 反向隔离” 。

使用化学试剂,以仓室压力作为标准来测试完整性。

隔离器的在线清洁系统确认:
该验证程序应当考虑具体的挑战,以证明在线清洁系统在清洁周期实施后满足预先规定的清洁度水平能力。

在这里适用典型的“ 清洁验证方法” 。

生物危害污染控制:
随着生物技术工艺出现,需要考虑工艺区域的隔离的重要性了。

一些考虑在这些设施的设计以及运行中充分考虑安全性以及无菌工艺要求。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因素的相关性可能因为工艺不同而不同,但他们通常密切相关(例如,涉及病毒灭活工艺,要求与上游的病毒灭活前的完全无病毒的物料完全隔离)。

在这种情况下,最终产品的质量及安全性与生物密切相关。

因此,生物工艺设施的设计、建设与运行必须经过验证来证明同时符合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cGMP)与安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