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测量教案4章

合集下载

建筑测量 教案

建筑测量 教案

建筑测量教案教案标题:建筑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建筑测量的常用工具和方法;3. 能够进行简单的建筑测量实践。

教学内容:1. 建筑测量的概念和意义;2. 常用的建筑测量工具和仪器;3. 建筑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4. 建筑测量实例分析。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建筑测量的实际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建筑测量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论讲解:介绍建筑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工具,引导学生了解建筑测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案例分析:以实际建筑测量案例为例,分析建筑测量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技巧。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建筑测量的实际操作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建筑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建筑测量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建筑测量的概念和方法。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巩固和强化建筑测量的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评估:1. 考试测验:通过书面测试考核学生对建筑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际操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建筑测量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能力。

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建筑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工具和方法的介绍和示意图。

2. 建筑测量工具和仪器:提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所需的建筑测量工具和仪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建筑测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掌握建筑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练习,学生能够提高建筑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

建筑工程测量电子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电子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测量学的定义和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

重点难点: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及在工程建设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教学内容:一.测量学的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包含空中、地下和海底)点位的科学。

2、测量工作分类测量工作可分为两类:测定和测设。

测定: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位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

测设:将工程建设的设计位置及土地规划利用的界址划分在实地标定,作为施工和定界的依据。

测设又称施工放样。

二、在工程建设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工程建设一般分为勘测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测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勘测设计_阶段——控制,测绘地形图施工建设阶段——施工放样,竣工测量运营管理阶段——安全监测,变形观测§地面点位的确定教学目标:理解各种坐标系的定义,掌握测量工作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则。

重点难点:各种坐标系的定义及异同。

教学内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自然形体:是一个不规则的几何体,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71%。

2、大地水准面:设想处于完全静止的平均海水面向陆地和岛屿延伸所形成的闭合曲面。

3、大地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形体。

4、参考椭球体及参考椭球面参考椭球体:一个非常接近大地体,并可用数学式表示几何形体,作为地球的参考形状和大小。

它是一个椭圆绕其短轴旋转而形成的形体,故又称旋转椭球体。

参考椭球面:参考椭球体外表面,是球面坐标系的基准面。

二、测量工作的基准线和基准面测量工作的基准线—铅垂线。

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大地水准面。

测量内业计算的基准线—法线。

测量内业计算的基准面—参考椭球面。

三、确定地面点位的方法(一)地面点的高程(1)绝对高程H(海拔)——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2)相对高程H’——地面点到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3)学会常见工程测量误差分析与处理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测量的兴趣;(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观察的工作态度;(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测量基本概念及原理(1)测量概述(2)测量坐标系与基准(3)测量误差与精度2. 测量仪器与工具(1)水准仪及其使用(2)经纬仪及其使用(3)全站仪及其使用(4)测量工具的维护与保养3. 基本测量方法与操作(1)水平距离测量(2)垂直距离测量(3)角度测量(4)直线测量与曲线测量4. 工程测量实例分析(1)地形测量(2)建筑施工测量(3)道路工程测量(4)隧道工程测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3)常见工程测量误差分析与处理方法。

2. 教学难点:(1)测量仪器的操作与使用;(2)工程测量实例分析;(3)测量误差分析与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工程测量实例分析。

2.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测量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测量案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进程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4课时。

2. 教学进程:第1课时:测量基本概念及原理第2课时:测量仪器与工具第3课时:基本测量方法与操作第4课时:工程测量实例分析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地测量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包括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建筑测量教案

建筑测量教案

建筑测量教案建筑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建筑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建筑测量中常用的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技巧;3. 学会进行建筑测量中的常见测量任务,如建筑物的坐标测量、高程测量等;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常用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技巧;3. 建筑物的坐标测量;4. 建筑物高程测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建筑蓝图,让学生了解建筑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理论讲解:介绍建筑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测量的基本单位、测量误差的定义和分类等。

3. 仪器和工具的介绍:讲解常用的测量仪器和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技巧,如经纬仪、水准仪、量角器、测距仪等。

4. 实际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建筑测量的实际操作,以建筑物的坐标测量为例,要求学生使用经纬仪等仪器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处理和分析: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并进行数据分析,如计算建筑物的长度、宽度等。

6. 高程测量:介绍建筑物高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讲解常用的高程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技巧。

7. 实际操作:学生进行建筑物高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要求学生使用水准仪等仪器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8. 数据处理和分析: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并进行数据分析,如计算建筑物的标高、坡度等。

9. 总结讨论:学生对建筑测量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进行总结和讨论,了解建筑测量的关键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估:1. 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评估,如操作的准确性和技巧等;2. 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教师对其结果进行评估;3. 学生参与讨论和总结,教师对其表达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估。

五、教学资源:1. 建筑蓝图;2. 建筑测量仪器和工具;3. 实验室或校园内的建筑物。

六、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以建筑测量为主题的实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建筑测量的技能;2. 引导学生浏览建筑测量相关的书籍和杂志,了解建筑测量的最新发展和应用;3. 鼓励学生参加建筑测量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最新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标准教案

最新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标准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标准教案
一、管理信息
课程代码:212204 制订人:
所属系部:建筑工程系批准人:
制订时间:
二、基本信息
学分:3
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践教学:24 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三、课程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在建筑施工中需掌握的测量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常用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和日常的维护方法;了解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方法与过程;重点掌握施工放样方法,具备建筑工程施工放样的能力,在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中,能正确应用地形图和有关测量资料的能力,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后续有关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讲课24学时+实验24学时)
第一章绪论(3学时)
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地面上点位确定的方法、测量的基本工作和基本内容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3.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要求了解的内容:1.测量学的任务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2.测量学的发展概况。

难点:地面点位的确定。

1。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1到4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1到4
2)从纵向看: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阶段,如:勘测、设计、施工、竣工及运营管理各个阶段都需用到测量工作。
§1-2测量学的发展概况
主要内容:国内外测绘科学的发展,现代测绘仪器电子化、数字化、小型化、高精度的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高效。
1.中国古代测绘科学的发展
夏朝的简单的测量工具;春秋时期记载的地图;战国时期的“司南(指南针)”;西汉初期的已出土的“地形图”及“驻军图”;发现大气折射现象、制图理论等等。
设问:如何比较两个人之间的身高?
3.高差(h):地面两点间的高程之差。
理解:①地面一点比另一点高多少(减法);以另外一点为零这点高多少。
② ;A-基准点、B-待定点;与高程起算面无关。
③高差有方向(待求点相对基准点)
高差有正负(正:待求点高于基准点;负:待求点低于基准点)。

至此,我们确定了平面位置的基准(高斯、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和高程的基准(绝对、相对高程),用三个参数x、y、H即可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
了解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相关法律与法规。
理解测量的基本工作及原则;高差的方向和正负;高差的大小与高程起算面的关系。
掌握绝对高程、相对高程的概念及其区别;高差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绝对高程、相对高程的概念及其区别;
高差的概念;
测量的基本工作及原则。
难点: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测量的基本工作及原则。
2)大地测量学: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内部一个较大区域甚至整个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其定位等等内容的测绘科学。
任务:建立国家大地控制网,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研究地球重力场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3)摄影测量学:利用摄影象片来研究地表形状和大小的测绘科学。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建筑工程测量的重要性,掌握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会进行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操作,并培养工程测量的精确性与技巧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建筑工程测量中常用的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方法;3. 学会进行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操作,包括平面测量、高程测量等;4. 培养学生在工程测量中的精确性与技巧性。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建筑工程测量基础知识- 测量的定义和分类- 坐标系与坐标转换- 基准面与基准点- 测量误差与精度控制2. 建筑工程测量仪器与工具- 光学测量仪器(经纬仪、自动平距仪等)的原理与使用- 雷达测量仪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的原理与使用- 测量辅助工具(钢尺、测量嵌木、测量标杆等)的使用方法3. 平面测量- 放样方法及注意事项- 水准测量原理与实施步骤- 建筑物的测量与平差处理4. 高程测量- 高程控制与公差要求- 高程测量方法与技巧- 高程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5. 建筑物形变监测- 建筑物变形的类型与原因分析- 变形监测仪器与方法- 数据处理与监测结果的分析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授课法:结合理论知识,采用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2.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操作,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与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课堂练习:提供测量题目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 课堂参与与表现: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性和表现进行评价;2. 实际操作考核:对学生的测量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3. 考试测试:通过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建筑工程测量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建筑工程测量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论文。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设计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设计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教案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进行建筑工程测量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常用测量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3. 地形测量和平面测量4. 建筑测量和土木测量设计5. GPS定位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本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部分采用讲授、讨论和互动解答的形式进行,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环节,加深学生对测量方法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并提供实际案例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流程1. 建筑工程测量基本概念和原理(2课时)a. 了解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和目的b. 了解建筑测量的原理和常见误差及其影响2. 常用测量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3课时)a. 介绍常见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如全站仪、经纬仪等b. 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 地形测量和平面测量(3课时)a. 介绍地形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术b. 讲解平面测量的原理和常用测量方法4. 建筑测量和土木测量设计(4课时)a. 讲解建筑测量的步骤和技术要点b. 介绍土木测量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5. GPS定位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2课时)a. 了解GPS定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b. 讲解GPS定位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 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20%)2. 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报告(30%)3. 期末考试(50%)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和参考书籍:建筑工程测量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2. 仪器设备:全站仪、经纬仪等七、教学延伸1. 学生可参加实地考察和实践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2. 推荐学生参与相关建筑工程测量角色扮演或实习活动,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八、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师可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加强实践操作训练环节,提供更多案例和实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距离测量教学要点一、教学内容(1)钢尺量距离的工具、方法及成果处理;(2)电磁波测距的原理、方法及成果处理;(3)全站仪简介;(4)直线定向。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钢尺量距离的方法及成果处理,直线定向;(2)难点钢尺精密量距离的成果处理。

三、教学要求(1)了解钢尺量距的工具,钢尺的检定,电磁波测距的原理,全站仪的原理;(2)掌握钢尺量距、电磁波测距的方法及成果处理,全站仪的使用,直线定向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仪器构造及使用采用实物加演示的教学方法,其它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五、作业1.比较一般量距与精密量距有何不同?2.下列情况对距离丈量结果有何影响?使丈量结果比实际距离增大还是减小?(1)钢尺比标准长(2)定线不准(3)钢尺不水平(4)拉力忽大忽小(5)温度比鉴定时低(6)读数不准3.丈量A、B两点水平距离,用30m长的钢尺,丈量结果为往测4尺段,余长为10.250m,返测4尺段,余长为10.210m,试进行精度校核,若精度合格,求出水平距离。

(精度要求K P=1/2 000)4.将一根50m的钢尺与标准尺比长,发现此钢尺比标准尺长13mm,已知标准钢尺的尺长方程式为:-︒505⨯m⨯.0=-t++l t⨯20C)50m0032(m10.125钢尺比较时的温度为11℃,求此钢尺的尺长方程式。

5.请根据表1中直线AB的外业丈量成果,计算AB直线全长和相对误差。

钢尺的尺长方程式为:()m⨯︒⨯-+l t=-t305⨯+2010C3025.1.0005mm精度要求K P=1/10 000。

表1 精密钢尺量距观测手簿6.设已知各直线的坐标方位角分别为47˚27′,177˚37′,226˚48′,337˚18′,试分别求出它们的象限角和反坐标方位角。

7.如图1所示,已知αAB=55˚20′,βB=126˚24′,βC=134˚06′,求其余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8.已知某直线的象限角为南西45˚18′,求它的坐标方位角。

第一节 钢尺量距一、量距的工具1.钢尺钢尺是用薄钢片制成的带状尺,可卷入金属圆盒内,故又称钢卷尺。

尺宽约10~15mm ,长度有20m 、30m 和50m 等几种。

根据尺的零点位置不同,有端点AD 图1 推导坐标方位角尺和刻线尺之分。

钢尺的优点:钢尺抗拉强度高,不易拉伸,所以量距精度较高,在工程测量中常用钢尺量距。

钢尺的缺点:钢尺性脆,易折断,易生锈,使用时要避免扭折、防止受潮。

2.测杆测杆多用木料或铝合金制成,直经约3cm、全长有2m、2.5m及3m等几种规格。

杆上油漆成红、白相间的20cm色段,非常醒目,测杆下端装有尖头铁脚,便于插入地面,作为照准标志。

3.测钎测钎一般用钢筋制成,上部弯成小圆环,下部磨尖,直径3~6mm,长度30~40cm。

钎上可用油漆涂成红、白相间的色段。

通常6根或11根系成一组。

量距时,将测钎插入地面,用以标定尺端点的位置,亦可作为近处目标的瞄准标志。

4.锤球、弹簧秤和温度计等锤球用金属制成,上大下尖呈圆锥形,上端中心系一细绳,悬吊后,锤球尖与细绳在同一垂线上。

它常用于在斜坡上丈量水平距离。

弹簧秤和温度计等将在精密量距中应用。

二、直线定线水平距离测量时,当地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超过一整尺长时,或地势起伏较大,一尺段无法完成丈量工作时,需要在两点的连线上标定出若干个点,这项工作称为直线定线。

按精度要求的不同,直线定线有目估定线和经纬仪定线两种方法。

现介绍目估定线方法:如图4-5所示,A 、B 两点为地面上互相通视的两点,欲在A 、B 两点间的直线上定出C 、D 等分段点。

定线工作可由甲、乙两人进行。

(1)定线时,先在A 、B 两点上竖立测杆,甲立于A 点测杆后面约1~2m 处,用眼睛自A 点测杆后面瞄准B 点测杆。

(2)乙持另一测杆沿BA 方向走到离B 点大约一尺段长的C 点附近,按照甲指挥手势左右移动测杆,直到测杆位于AB 直线上为止,插下测杆(或测钎),定出C 点。

图目估(3)乙又带着测杆走到D点处,同法在AB直线上竖立测杆(或测钎),定出D点,依此类推。

这种从直线远端B走向近端A的定线方法,称为走近定线。

直线定线一般应采用“走近定线”。

三、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1.平坦地面上的量距方法此方法为量距的基本方法。

丈量前,先将待测距离的两个端点用木桩(桩顶钉一小钉)标志出来,清除直线上的障碍物后,一般由两人在两点间边定线边丈量,具体作法如下:(1)如图4-6所示,量距时,先在A 、B 两点上竖立测杆(或测钎),标定直线方向,然后,后尺手持钢尺的零端位于A 点,前尺手持尺的末端并携带一束测钎,沿AB 方向前进,至一尺段长处停下,两人都蹲下。

(2)后尺手以手势指挥前尺手将钢尺拉在AB 直线方向上;后尺手以尺的零点对准A 点,两人同时将钢尺拉紧、拉平、拉稳后,前尺手喊“预备”,后尺手将钢尺零点准确对准A 点,并喊“好”,前尺手随即将测钎对准钢尺末端刻划竖直插入地面(在坚硬地面处,可图 平坦地面上的量距方法用铅笔在地面划线作标记),得1点。

这样便完成了第一尺段A1的丈量工作。

(3)接着后尺手与前尺手共同举尺前进,后尺手走到1点时,即喊“停”。

同法丈量第二尺段,然后后尺手拔起1点上的测钎。

如此继续丈量下去,直至最后量出不足一整尺的余长q。

则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D AB+=nlq(4-1)式中n—整尺段数(即在A、B两点之间所拔测钎数);l—钢尺长度(m);q—不足一整尺的余长(m)。

为了防止丈量错误和提高精度,一般还应由B点量至A点进行返测,返测时应重新进行定线。

取往、返测距离的平均值作为直线AB 最终的水平距离。

)(21b f av D D D += (4-2) 式中 D av ——往、返测距离的平均值(m );D f ——往测的距离(m );D b ——返测的距离(m )。

量距精度通常用相对误差K 来衡量,相对误差K 化为分子为1的分数形式。

即b f avav bf D D D D D D K -=-=1 (4-3)例4-1 用30m 长的钢尺往返丈量A 、B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丈量结果分别为:往测4个整尺段,余长为9.98m ;返测4个整尺段,余长为10.02m 。

计算A 、B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 AB 及其相对误差K 。

解m 98.129m 98.9m 304=+⨯=+=q nl D ABm 02.130m 02.10m 304=+⨯=+=q nl D BAm 00.130m)02.130m 98.129(21)(21=+=+=BA AB avD D D 32501m 00.130m 04.0m 00.130m 02.130m 98.129==-=-=av bf D D D K 相对误差分母愈大,则K 值愈小,精度愈高;反之,精度愈低。

在平坦地区,钢尺量距一般方法的相对误差一般不应大于1/3 000;在量距较困难的地区,其相对误差也不应大于1/1 000。

2.倾斜地面上的量距方法(1)平量法 在倾斜地面上量距时,如果地面起伏不大时,可将钢尺拉平进行丈量。

如图4-7所示,欲丈量,丈量时,后尺手以尺的零点对准地面A 点,并指挥前尺手将钢尺拉在AB 直线方向上,同时前尺手抬高尺子的一端,并目估使尺水平,将锤球绳紧靠钢尺上某一分划,用锤球尖投影于地面上,再插以插钎,得1点。

此时钢尺上分划读数即为A、1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同法继续丈量其余各尺段。

当丈量至B 点时,应注意锤球尖必须对准B点。

各测段丈量结果的总和就是A、B两点间的往测水平距离。

为了方便起见,返测也应由高向低丈量。

若精度符合要求,则取往返测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图  平量法(2)斜量法 当倾斜地面的坡度比较均匀时,如图4-8所示,可以沿倾斜地面丈量出A 、B 两点间的斜距L ,用经纬仪测出直线AB 的倾斜角α,或测量出A 、B 两点的高差h AB ,然后计算AB 的水平距离D AB ,即αc o s AB AB L D = (4-4) 或 22AB AB ABh L D -= (4-5)图  斜四、钢尺量距的精密方法前面介绍的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精度不高,相对误差一般只能达到1/2000~1/5 000。

但在实际测量工作中,有时量距精度要求很高,如有时量距精度要求在1/10 000以上。

这时应采用钢尺量距的精密方法。

1.钢尺检定钢尺由于材料原因、刻划误差、长期使用的变形以及丈量时温度和拉力不同的影响,其实际长度往往不等于尺上所标注的长度即名义长度,因此,量距前应对钢尺进行检定。

(1)尺长方程式 经过检定的钢尺,其长度可用尺长方程式表示。

即000)(l t t l l l t -+∆+=α(4-6)式中l t—钢尺在温度t时的实际长度(m);l0—钢尺的名义长度(m);Δl—尺长改正数,即钢尺在温度t0时的改正数(m);α—钢尺的膨胀系数,一般取α=1.25×10-5m/1℃;t0—钢尺检定时的温度(℃);t—钢尺使用时的温度(℃)。

式(4-6)所表示的含义是:钢尺在施加标准拉力下,其实际长度等于名义长度与尺长改正数和温度改正数之和。

对于30m和50 m的钢尺,其标准拉力为100N和150N。

(2)钢尺的检定方法钢尺的检定方法有与标准尺比较和在测定精确长度的基线场进行比较两种方法。

下面介绍与标准尺长比较的方法。

可将被检定钢尺与已有尺长方程式的标准钢尺相比较。

两根钢尺并排放在平坦地面上,都施加标准拉力,并将两根钢尺的末端刻划对齐,在零分划附近读出两尺的差数。

这样就能够根据标准尺的尺长方程式计算出被检定钢尺的尺长方程式。

这里认为两根钢尺的膨胀系数相同。

检定宜选在阴天或背阴的地方进行,使气温与钢尺温度基本一致。

例4-2 已知1号标准尺的尺长方程式为m 30C)20(1025.1m 004.0m 3051⨯︒-⨯⨯++=-t l t被检定的2号钢尺,其名义长度也是30m 。

比较时的温度为24℃,当两把尺子的末端刻划对齐并施加标准拉力后,2号钢尺比1号标准尺短0.007m ,试确定2号钢尺的根尺长方程式。

解 m 007.012-=t t l l C)2024(1025.1m 004.0m 305⨯︒-︒⨯⨯++=-C m 002.0m 30-=故2号钢尺的尺长方程式为:m 30C)24(1025.1m 002.0m 3052⨯︒-⨯⨯+-=-t l t由于可以不考虑尺长改正数Δl 因温度升高而引起的变化,那么2号钢尺的尺长方程式亦可这样计算:m 007.012-=t t l lm007.0m 30C)20(1025.1m 004.0m 305-⨯︒-⨯⨯++=-t 2号钢尺的尺长方程式为:m 30C)20(1025.1m 003.0m 3052⨯︒-⨯⨯+-=-t l t2.钢尺量距的精密方法(1)准备工作 包括清理场地、直线定线和测桩顶间高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