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

合集下载

燕赵精神在文化载体中的体现

燕赵精神在文化载体中的体现

128基金课题一、文化及文化载体“文化”从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历史、哲学、语言文学等)给出的定义至少200种,本义指“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最早提出文化定义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他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基于哲学、存在主义、文化研究等视角,取义“文化”为“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燕赵区域是战国时期的燕国和赵国。

以今黄河为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为西界和北界,东到大海。

燕赵文化是反映燕赵精神的带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形态,以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为文化载体[1]。

语言文字是燕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积淀、传承、发展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学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相互交融,以作为思想内容形成文学艺术作品;风俗习惯极具地域特点,是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传统风尚、礼节和习性等。

二、燕赵精神燕赵精神研究贯穿燕赵文化研究始终,是学者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燕赵文化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0403103;2020年河北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项目“中国文化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SQ2020007;2020年度华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对外汉语口语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2072;华北理工大学2021年党建与思想政治课题党史学习教育专项重点项目“河北红色文化资源调查与利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D2021-09;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融合PBL 教学法的小班教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GJJG220;华北理工大学混合式课程教改项目“沉积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01CT077;河北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高等地球化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CJSX2019095;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现代岩矿测试技术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CJSZ2021063;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项目“影响清东陵文物建筑遗址长期保存的不利因素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DLWHYJ0008一直致力研究的重要内容。

简评燕赵文化

简评燕赵文化

简评燕赵文化燕赵文化是在燕赵区域内产生的一种地方文化,燕赵区域的划分应当以今黄河为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是燕赵区域的西界和北界。

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上看,燕赵文化是一种平原文化、农业文化、旱地农耕文化。

在民族上,它是一种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

这些情况对燕赵文化而言并不是唯一的,与它相邻的三晋、关中、中原、齐鲁各区域大体也是这种情况。

但是燕赵文化是一种典型。

在漫长的历史转变中,燕赵文化甚至比处在核心位置上的中原、齐鲁各区更具典型。

从文化特征上看,燕赵区域也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这就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

“慷慨悲歌”一语可以用来形容各个地区的人物和现象,但是在历史上,它是由燕赵区域而产生的,是以燕赵区域为典型的。

在其他区域,慷慨悲歌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在燕赵区域,慷慨悲歌却已是普遍的特征和特殊的标志。

从时间上,慷慨悲歌文化的特征在战国时期形成和成熟,在隋唐时期仍然为人们所称道,到明清时期其余音遗响不绝如缕,前后持续二千余年,确已形成了悠久而稳定的传统。

所以,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就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

燕赵区域在文化上的特征就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具有既不同于中原、关陇,又不同于齐鲁、江南的特点。

司马迁在论述燕赵区域内各地的风气时说,种地(今山西灵丘一带)和代地(今河北蔚县)靠近胡人,经常受到侵扰,师旅屡兴,所以那里的人民矜持、慷慨、嫉妒、好气、任侠为奸。

在血缘和文化上,这里胡汉杂糅,从春秋晋国时起就已忧患其剽悍难制,中间又经过赵武灵王的胡化变革,风气更加浓烈。

中山土地狭小,人口众多,人民性情卞急,拦路锤杀剽掠,或者盗掘坟墓。

男子相聚在一起悲歌,辞气慷慨。

燕地(蓟城)距离内地遥远,人口稀少,经常受到胡人侵扰,风俗也和代、中山相类似,人民雕悍少虑。

燕赵地区的人们性情耿烈。

战国初,赵襄子宴请代王,暗中令人用铜斗杀死了他,兴兵吞并了代国,赵襄子的姐姐是代王夫人,听到消息以后泣而呼天,说:“为了弟弟而轻慢丈夫,不仁;为了丈夫而怨恨弟弟,不义。

新时代燕赵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研究

新时代燕赵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研究

2019-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新时代燕赵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研究张丽丽王景文王艳(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210)摘要:“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语传天下,这只是燕赵文化大树的一条枝干。

大河之北,燕山之南,幽幽燕赵,浩浩东方,漫长的历史岁月,积淀起河北文化的深厚底蕴,书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东方人类在这里孕育,中华文明在这里开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血脉。

挖掘、传承燕赵历史文化,弘扬优秀文化基因,增强民众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新时代;燕赵文化;挖掘;传承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052-02一、引言燕赵文化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结合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凭着燕赵后人对先贤的独特感悟和崇敬,高校思政教育兼容文史哲,以历史典籍为依托,融入文学知识和能力,加以哲理思辨;强化德育文化,修德向善,知礼乐行,忠孝两全,珍惜人生;积淀学生素养,国学底蕴,追求卓越,肩负使命。

在历史掌故中让大学生濡染优秀品格,汲取人生智慧,涵养人文精神。

重新感知风流人物功业的辉煌、人格的闪光,形成正确良好的价值取向。

二、燕赵文化之“慷慨悲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1998年再版的《中国地域文化丛书》中张京华著的《燕赵文化》,是关于燕赵文化研究的一本较为重要的著作。

书中提出了关于燕赵地域的界定,认为“燕赵区域的主体是南至黄河。

东临大海,西抵太行山,北以燕山山脉为界的一个四至范围”。

指出“燕赵区域在文化上的特征就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

历史上,燕赵区域的人们擅长骑射,惯见刀兵,性情耿烈,尚武好勇,具有不同于中原、关陇,又不同于齐鲁、江南等的特点。

”作者先追述了燕赵文化史上三次显著的“慷慨悲歌”出现标志:《史记·刺客列传》和古小说《燕丹子》中关于荆轲刺秦与燕太子丹易水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慷慨的悲壮场景描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多气。

弘扬燕赵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河北

弘扬燕赵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河北
的和谙河北。“ 人最贵”“ 、尊民生” “ 、平政爱民”“ 、裕民” 、 “ 利民”“ 、富民” 的人本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以人
是燕赵文化的重要人文特质。汉代思想家、 邯郸(今河北 邯郸)人刘劫(约公元 186 年 一 年) 积极倡导“ 245 爱敬” 的 道德观。所谓“ 爱敬”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 , 平等 互助。刘韵在《 人物志 八观》 中说, 为人之道“ 莫过爱 敬” 。在他看来,爱敬” “ 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准则, 是人生
价值和社会生活的支撑点。人们如果能够遵循 “ 爱敬” 的
为本” 的本质要求是相协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
肯定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 中的主体 地位 , 而且充分
肯定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 中的主体作用, 主张广大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 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完 成的事业。因此, 必须相信群众,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
一、 弘扬“ 人最贵” “ 民生” “ 、尊 、 平政爱 民” “ 民” 、裕 、
为人民是“ 国富”“ 、国强”“ 、国荣”“ 、国安” 的根本因素。他 说“ 传日:君者舟也; 庶民也, 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故君人者, 欲安, 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用国 者, 得百姓之力者富, 得百姓之死者强, 得百姓之誉者荣。 ” (《 荀子 王霸》 )就是说, 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国家才能富 庶, 才能强大, 政权才能巩固( “ 坚凝”。荀子对民众重要 ) 性的认识, 体现在具体的政策上就是主张统治者要行王道 仁政。所谓行王道仁政就是要“ 爱民”“ 、裕民”“ 、利民” 、 “ 富民” 。荀子从国家安危上看到了老百姓的重要作用, 他 告诫统治者要“ 以政裕民”“ 、节用裕民”《 ( 富国》 , ) 减轻民 众负担, “ 务本以富民” 。要求君主居安思危,爱民而安” “ 、 覆舟为戒(《 君道》。清代思想家、 ) 直隶博野县( 今河北省 博野县)人颜元(公元 1635 - 1704 )强调, 人的高尚德性是 “ 建经世济民之勋, 成辅世长民之烈, 扶世运, 落民生”“ ,为 生民办事。 《 ( ’ , 颜元集》颜元主张培育以社会功利为价值 )

宣传燕赵文化精神,让学生

宣传燕赵文化精神,让学生

宣传燕赵文化精神一、引言燕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域名词,泛指今天河北省和山西省的地区。

燕赵文化精神是指在这片土地上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理念。

宣传燕赵文化精神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且有助于塑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本篇文章旨在全面详细、完整深入地介绍燕赵文化精神,并提供一些具体方法和途径,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和宣传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概述燕赵文化精神是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崇尚正义、尊重知识等。

这些品质不仅是古代燕赵人民生活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勤劳勇敢燕赵地区的气候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但是燕赵人民却以勤劳勇敢而自豪。

他们用双手开垦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学生们可以通过了解和学习当地的农耕文化、手工艺等来感受燕赵人民的勤劳精神。

同时,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如岳飞、秦琼等,了解他们在保卫国家、维护正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勇敢精神。

四、坚韧不拔燕赵地区历经战乱,并多次遭受外族侵略,但是燕赵人民从未放弃对家园的守护。

他们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宣传。

学生们可以通过了解历史上一些抗战英雄和革命先驱人物的事迹,如郭沫若、刘胡兰等,来感受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此外,燕赵地区还有许多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如山西的木塔、河北的古城等,它们也是燕赵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见证。

学生们可以亲身参观这些遗迹,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崇尚正义燕赵人民一直以来都崇尚正义,并且在历史上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一些历史典故,如《孟子》中的“悬梁刺股”故事,来感受燕赵人民对正义的追求和坚守。

同时,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等方式来践行燕赵文化精神中崇尚正义的理念。

六、尊重知识燕赵地区历来重视教育,尊重知识。

燕赵慷慨悲歌的文化内涵与生命境界

燕赵慷慨悲歌的文化内涵与生命境界

人性鸷悍,不惮战阵,喜立功业。(光绪本)
其性资之质直,尊吏畏法,务耕劝织,则历代所不易也。
豪劲任侠,浑厚敦雅戎马。(光绪本)
君子则高明直亮,小人则醇朴坚强。(康熙本)
劲勇而多沈静。(康熙本)
资性躁劲,习为质直。士重科第,民乐耕织(康熙本)
人尚义勇,节俭务农(康熙本)
勇、刚、直、信、廉、耻”等范畴中,形成以“义”为核心,统领“气、勇、刚、直、信、廉、耻”等德目的独特的地域文
化精神。同时,“慷慨悲歌”的文化精神也经历了一个生命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由低到高依次为:草莽境界(自然境界)、
侠客境界(功利境界)、义士境界(道德境界)、圣贤境界(天地境界)。这是一个由混沌的本能状态,到为己利,再到为义,
19
君子好义,小人力田(康熙本) 急公后私,矜尚节义,燕赵慷慨之气习犹存。(康熙本) 其俗好义,其人甚果。(康熙本) (二)气 这里的“气”是指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有志气、正气、 浩然之气等,“气”又与“义”结合为“义气”。孟子曰:“夫 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 持其志,勿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强调心志为 气的统帅,“气”是身体的内容,包括血气、情绪、欲望等, 心志可以思想、判断及选择,所以心志应当统帅“气”。孟 子又说:“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孟子·公孙丑上》) 这是说,心志与气可以相互作用。由于“志壹则动气”,正 向的心志就会导致正向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所以,孟子提出 要培养这种精神状态和情绪,他称此为养“浩然之气”。何 谓浩然之气?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 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 •公孙丑上》)“浩然之气”的特点是“至大至刚”, 最盛大最刚强,如何养这样的气呢?孟子指出需要在心志上 下功夫,以正直去培养而不去妨害,以正道和正义去配合。 孟子特别提出“浩然之气”是由“集义”而生,即需要“义” 的不断积累,而不是偶尔的义的行为所能达到的。而且其行 为一旦让内心的良知不满意,它就会萎缩。所以,“气”由 “义”所生,“义”是“气”的道德基础和保障。 燕赵风俗中早已出现气、节连用的情况,如“尚气节”。 气、勇、义也经常一同出现,如“气勇尚义”。这些概念之 间的连用,彼此内涵相互激发,相互支持,使得慷慨悲歌精 神的性格特征极为突出。燕赵“慷慨悲歌”精神之重“气” 在燕赵风俗中比比皆是,《畿辅通志》载: 好气任侠,有濮上风。(光绪本) 俗重气侠,故《燕志》述其土风慷慨。(光绪本) 贤者多威稜,尚气节,踔厉自将,无龌龊依违之气。(光 绪本) 负气任侠,慷慨激壮。(光绪本) 风气雄劲深沉,大都矜气节,敦礼让。(光绪本) 使气仗节,擅桀骜之风;好斗轻生,间剽悍之俗。(光 绪本) 人以气岸相尚,喜则倾心,努则视剑。(光绪本) 俗敦淳朴,人务农桑,有勤俭之风,多慷慨之气。(光 绪本) 侠烈之气,远过邻封。(光绪本) 人性劲悍,习于戎马,惇尚气节,可以义动。(光绪本) 士尚气节,习于《诗》《书》,尊吏畏法,耻事斗讼。(光 绪本) 性纯朴,气刚毅。(光绪本) 燕,其气深要厥,性剽疾。(康熙本) 风物繁衍,地广气豪,文士彬彬,武夫行行。(康熙本) (三)勇

新时代燕赵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研究

新时代燕赵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研究

新时代燕赵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研究燕赵,古代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和文化发源地,它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文化交流枢纽。

在新时代,燕赵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对新时代燕赵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一、燕赵文化源远流长燕赵地区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文明发源地,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

在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地区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这也促使了当地文化的繁荣。

在这一时期,燕赵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们为燕赵地区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燕赵地区也成为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交汇之地,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氛围。

在汉唐之际,燕赵文化也曾经达到了巅峰。

长城、云冈石窟、故宫等一系列文化遗产就是燕赵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们向世人展示了燕赵地区在古代文化方面的独特魅力。

在这一时期,燕赵地区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文化中心,燕赵文化在这一时期也对中国的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时代燕赵文化精神的挖掘在新时代,燕赵地区继续发扬光大其丰富的历史文化。

燕赵地区政府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力度,加强对文物的修复和展览,为世人展示了燕赵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教育领域,燕赵地区也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相关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燕赵文化。

在民间,燕赵地区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等,让更多的市民参与感受燕赵文化的独特魅力。

还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活动、民间艺术表演等方式,让燕赵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科研机构和学术界也对燕赵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古籍、碑文、遗址等的考证,对燕赵文化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燕赵文化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燕赵典故成语的文化探析_刘鸿雁

燕赵典故成语的文化探析_刘鸿雁

燕赵典故成语的文化探析刘鸿雁(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凡是产生于燕赵大地的、或与燕赵先贤有关联的、或是燕赵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成语都属于燕赵典故成语。

燕赵典故成语蕴含着历史、文学、艺术、思想、医学、地理、宗教、民俗等诸多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对研究民族文化、优化河北发展的人文环境、促进燕赵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燕赵典故成语;燕赵文化;传统文化;燕赵精神;文化产业中图分类号:H13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494(2013)02-0117-04收稿日期:2012-05-28作者简介:刘鸿雁(1977-),女,河北保定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词汇。

典故成语是指带有典故性质的成语。

典故是诗文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和词语。

成语是常见的一种熟语,是习用的、意义完整的、定型的固定词组。

典故成语,是指成语里含着典故,即蕴涵典故的成语。

典故本身就是古书中的故事或词语,所以其中必然凝聚着历史。

而成语是一些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现象,屡经引用或反复加工,逐渐定型,凝结而成。

事实上,很多成语,是由典故构成的。

如“画龙点睛”、“画蛇添足”、“四面楚歌”、“胸有成竹”等。

成语包括三类:历史中继承的、从外民族语言中借用的、当代创新的。

典故成语很明显是属于历史继承的成语[1]。

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境内燕、赵双雄并峙,还有号称“战国第八雄”的中山国。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分布着丛台赵王城、邺城遗址、广府古城、古中山国遗址、正定古城、定州汉中山国都、燕下都、涿州三义宫等古都古城遗址,演绎着燕赵历史根脉文化的不朽传奇[2]。

燕赵文化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丰厚博深,典故成语也是其中之一。

燕赵典故成语①是燕赵历史的凝缩,是汉语言财富中的珍宝,在汉语成语大家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燕赵典故成语的选取燕赵典故成语是指与燕赵地域或燕赵文化相联系的典故成语。

某个典故成语只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之一即可判定为燕赵典故成语:1.产生于燕赵大地的典故成语(1)源于燕赵人为主角的燕赵故事这些成语大多承载燕赵历史文化精神核心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文 论 坛
214
INTELLIGENCE
浅析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
河北大学 张宁业
摘 要:成语典故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以简洁的词语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成语典故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形式,他们之所以在汉语中久经不衰,是因为其特有的语言效果。

燕赵成语典故是指与燕赵地域、燕赵人物、燕赵事件相联系的成语典故,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独有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成语典故文化中的奇葩。

作为一种独特地域文化,通过研究燕赵成语典故可以比较集中的体现出燕赵精神的内涵。

关键词:成语典故 燕赵文化 人文精神
语言系统中凝聚着大量的文化成果,保存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通过语言研究,可以追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史。

所谓精神,应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具备的积极向上的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谋求国家民族富强的、具有恒定和主流特点人心理气质、性格特征和共同的价值观。

因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不是单一的,所以其文化精神的表现也应该是多方面的。

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赵文化的精神也是如此。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构成重要部分的燕赵成语典故,它所承载的内涵和信息,往往是历史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灵魂,而这种精神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以便对未来发展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改革进取、包容开放的创新精神
典故“胡服骑射”是其典型代表。

在公元前309-307年赵武灵王为提高军事实力而推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军事革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使战国成为七雄之一提供了必要条件。

胡服骑射改革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穿胡服,二是习骑射,这两方面都体现了学习先进的包容开放的思想。

正是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成就了赵武灵王的丰功伟业。

二、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法治精神
燕赵成语典故中奉公守法的精神在春秋赵简子时期就有所表现。

赵奢不畏平原君权势而征其租税,显然体现了执法必严精神;平原君听了赵奢的话后,不仅交了租税,且以之为贤,荐之于赵王,则明显体现了奉公守法精神。

在赵简子的主持下,晋国新的刑法铸于大铁鼎之上,以示不可更改,人人必须遵法行事。

典故“铸刑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赵氏祖先守法的积极性。

成语典故“奉公如法”或“奉公守法”就是由赵奢故事演化而来。

赵奢也在司马迁的笔下成了我国历史上“奉公守法”精神的化身。

同时通过赵奢的升迁我们也可以理解,赵国的国君和贵族也是十分拥护和赞扬赵奢的这种精神的。

三、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这从“三家灭智”“三家分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四战之地、四战之国中也有所显。

曾是春秋五霸的晋国,政权落入异性贵族手中,智伯瑶势力最大,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向他们索要土地。

韩、魏都给了,赵氏独不给,不怕牺牲始终不投降,显示了极为顽强的毅力。

后赵联合韩、魏“三家灭智”,赵氏的政治地位得以加强,显示了其大无畏气魄。

四、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和谐观念
这在抵掌而谈、将相和、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成语典
故中清晰可见。

苏秦与赵王抵掌而谈,明显是一幅君臣和睦的动人场景。

蔺相如为免将相不和而授秦人以可趁之机,为廉颇让道。

廉颇知其苦心后,向其负荆请罪,二人结为刎颈之交,又恰是一幅将相和谐的美丽图画。

我国现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在燕赵大地中流传久远的这种“和”的理念在现实社会中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借史之鉴,发扬光大。

五、临危勇出、多谋善断的大无畏气魄和高度智慧这在毛遂自荐、一言九鼎、三寸之舌、两鼠斗穴、许历谏军、完璧归赵、渑池之功、围魏救赵、因势利导、窃符救赵等成语典故中清晰可见。

其中,毛遂自荐、窃符救赵等更多体现了临危勇出的责任感,而其它几个成语典故则更多体现了多谋善断的高度智慧。

六、浓厚的世情气息
军事活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受世俗人情的影响,政治军事人物也要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物打交道。

因此,与赵国军事相关的成语典故也反映着当时的世俗风情,具有浓厚的世情气息。

市道之教、奇货可居,反映了人的市侩作风;步履蹒跚、犹豫未决、不遗余力、南辕北辙,反映着各色人物的行为特征;价值连城、天下无双、羽毛未丰,反映着人对事物的评价;三人成虎、攻难守易,反映着生活哲理。

总而言之,在历史的浩瀚云烟中产生在燕赵大地的成语典故如汪洋大海,本文从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为切入点,以点滴之水,以期见大海之全貌。

也只有这种蕴含着精神和灵魂,才能穿越时空的隧道,历久而弥新。

参考文献:
[1] 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8月第一版。

[2] 成晓军、宋素琴:《燕赵文化纵横谈》,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3] 郝良真:《论赵文化的开放性》,《赵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 孙瑛、张润泽:《赵文化论集》,崇文书局,2006年。

[5] 马国凡:《成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

[6] 张学衔、张兆飞:《中华成语探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7] 郝在朝:《邯郸成语典故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年。

[8] 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9月版。

[9] 朱瑞玟:《成语探源词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作者简介:张宁业,1979—,男,山西人,河北大学2009级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及应用语言学。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