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

合集下载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解释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解释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二重性原理: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有事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为:一个人生产一把椅子,椅子能够提供给人坐,这一点是使用价值;同时椅子可以拿去交换,因为做椅子花费了劳动时间,是具有价值的。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物质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商品中去了;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也作为抽象劳动,也成为了商品的新价值。

劳动者的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就是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怎样产生的

剩余价值怎样产生的

•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 生产工艺,无论其对生产过程覆盖的程度 有多大,自动化程度有多高,它们都是作 为“所有者的生产资料”参与到价值、使 用价值的生产中来的。机器设备的运转也 只是按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运行的。无 人工厂中机器设备的运行只能转移自身的 价值到新的产品中,而不能创造任何新的 价值。只有活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利润)的 源泉。
剩余价值的基本含义

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尚处于早期成长阶段,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 生产技术手段非常简陋,虽然也曾出现过局部的暂时的过剩现象,但
总的来看整个社会生产是短缺的。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资本家为
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所采用的主要的基本手段就是强迫工人长时间高
强度地劳动。这种高压手段很自然地引起了工人的抵制,以至反抗。
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 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 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 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 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主 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 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 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 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 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 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 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剩余价值的产生历史
· 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 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0
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社会 活动时间
24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整个劳动日长度一定的条件 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间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间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工 作 日(8小时) (
0
4
8
m' =
4小时 4小时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的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的 暂时 追求剩余价值
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
激烈的竞争 个别资本家 超额剩余价值消失
整个社会资本家
相对剩余价值产生
二者区别表现在: 二者区别表现在:
超额剩余价值
二 者 区 别
相对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力价值降低的结果 商品个别价值降低的结果 只有个别资本家能够获得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 为全体资本家所共享 各个资本家追逐超 额剩余价值的最终结果
= 100%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工作日( 小时) 工作日(8小时)
39; =
6小时 2小时
=300%
必要劳 动时间2
剩余劳动时间6 6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2)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生产相对 剩余价值
前 提
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
0
2
8
4
10 m' =
6小时 4小时
=150%
必要劳动时间4 剩余劳动时间6 4 6 工作日(10小时 小时) 工作日(10小时)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1.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规定劳动力是指工人用于生产资本家商品的劳动能力,也就是工人的劳动。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力自身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决定。

劳动力的价值规定了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限,即必须满足工人的必要生活所需。

2.生产商品与生产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过程中有两种基本商品: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商品。

劳动力商品是工人出售给资本家的劳动能力,而剩余价值商品则是由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工人实际工资的部分转化而来的商品。

剩余价值商品实质上是由工人创造的,但却被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3.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配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转化为利润。

资本家将生产出的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从中获得利润。

同时,剩余价值的分配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核心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主要由资本家享有,而工人只能获得劳动力价值作为实际工资。

4.剩余价值生产的扩大与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对于资本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资本家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剩余价值的产生量来增加自己的利润。

这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资本积累现象,资本家将一部分利润重新投入到生产中,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总结起来,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涉及到劳动力价值的规定、生产商品与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配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扩大与资本积累等方面。

这些方法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和分配机制,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重要基础。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要靠降低劳动力价值,即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要靠降低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再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 劳动力再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 再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生产及与之有关的各个部 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 门劳动生产率提高 只有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 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能降低。 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能降低。 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生产各部门普遍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 “在平等的权力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 在平等的权力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 万人大罢工, 1886.5.1 芝加哥 20 万人大罢工, 小时工作制。 争取 8 小时工作制。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在工人阶级强大的压力下, 大战后,在工人阶级强大的压力下,西方 国家才被迫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二战后, 国家才被迫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二战后, 由于工人的政治力量进一步增强和新的科 技革命,使工作日进一步缩短。 技革命,使工作日进一步缩短。
(2)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概念不同。 第一,概念不同。 第二,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 第二,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必要劳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必要劳 动时间的缩短, 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 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 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 值生产。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要的价值,被资本家以剥削的方式占有。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创造剩余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劳动者在工作日中所进行的超过生活必需劳动时间的工作。

例如,在清晨起床后,一个农民早餐前去田地干活,直到傍晚返回家中。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能够从上午5点到晚上7点,整整工作14个小时,而按照其生活所需进行劳动的时间可能只有4个小时。

剩余的10个小时就是劳动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方法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尤为常见。

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本家对工人劳动过程的控制,使得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其自身的工资水平。

举个例子,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使得工人的劳动效率大大提高,提高了商品生产的速度和数量,从而使得资本家能够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分工合作和机械化。

分工合作是指将一个劳动过程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劳动环节,然后由不同的工人进行,以提高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资本家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还会对工人进行科学管理,将其约束在一定的工作速度和标准中,以确保每个工人所生产的商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机械化则是指通过引入机械设备和自动化技术来替代人工劳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

机械化的发展对劳动者造成了失业的威胁,因为机器可以替代许多简单重复的工作,从而减少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为了降低工人的工资要求和提高剩余价值的生产率,资本家会大规模引进机械化生产设备。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基本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创造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创造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主要分为分工合作和机械化两种形式。

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改变自然界物质的性质和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的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获得价值增殖。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资本家购买或出售商品都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

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

①工人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②作为具体劳动,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③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新价值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就是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2)资本主义生产最终是价值增殖过程①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②价值增殖过程本身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弥补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m)是指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举例

相对剩余价值举例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举例
假定劳动日为8小时不变,如果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分别为4小时,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如果通过某种途径使必要劳动时间由4小时缩短为2 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由4小时相对延长为6小时,则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解:应用剩余价值率公式:
m'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1.当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分别为4小时时,其剩余价值率为:
m'=(4÷4)%=100%.
2.当必要劳动时间由4小时缩短为2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由4小时相对延长为6(4+2)小时时,其剩余价值率为:
m'=(6÷2)%=300%.
即剩余价值率由原来的100%提高到现在的3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人的劳动日是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例如:在日本的一些商务楼中,每逢四点钟,不管是高级职员还是一般职员,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恐怖的时段,这时候,他们的上司可能会拿着一叠文件,亲自来到职员的面前,告诉职员明天上午9点钟到办公室汇报工作。

看一下工作量至少需要三至四个小时,但下班只有一个多小时,老板并没有说加班,但准时下班工作肯定完不成,这一干就到了八九点钟,在日本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存在类似的事件。

另外,个别企业通过提高雇佣工人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利用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限制约。

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但由于市场竞争的规律,超额剩余价
值一般难以持久。

当整个行业都采用了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也便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指出:“象其它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式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所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

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取得出的成规,在机器体系中,大工业具有完全客观的生产机体,这个机体作为现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出现在工人面前。

机器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

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性。

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剩余价值就是这样生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