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

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生产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出其工资的部分。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之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
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商品的价值,但这些价值并不全归工人所有,而是由资本家占有。
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形成了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劳动的剩余价值,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刺激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
生产剩余价值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来产生的,即通过延长劳动日的长度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即通过技术进步、机械化等手段来缩短每单位商品的生产时间,从而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
对于生产剩余价值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进行生产。
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
其次,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动力源泉,是实现资本积累的关键。
只有通过不断扩大生产,提高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才能持续增值,同时资本家也能获取更多的利润。
最后,生产剩余价值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不平等现象。
生产剩余价值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均等需求。
总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资本积累的基础,也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之一。
(2020春)请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2)

(2020春)请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性考试论述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
在这貌似公平的背后,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请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
(100分)答案一: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百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这一生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
在这一生产问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个因素;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获取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所需要的。
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状况是受剩余价值规律制约答的。
剩余价值规律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专运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一切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运动,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发展过程,最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灭亡的必然趋势。
总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属度的本质及其表现出来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实质。
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一切方面,都服从于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需要,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
剩余价值生产,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灭亡。
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正是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世界市场代替地区市场,大工业代替小作坊,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基础,确立了资本对劳动的全面统治。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69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69(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这一定义是通过(分数:2.00)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选项A正确。
3.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种观点属于(分数:2.00)A.形而上学的观点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张载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实物形态的气,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但缺乏科学依据和科学抽象。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如中国古代“五行说”、古希腊古罗马关于水、火、气等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这种哲学坚持了唯物主义大方向,并和朴素辩证法自发结合。
但缺少科学根据,具有直观猜测性。
所以选项B正确。
4.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分数:2.00)A.物质能否为认识者所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C.意识对物质是否具有反作用D.意识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请谈—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参考答案

论述题:论述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
在这貌似公平的背后,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请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
(IOO分)参考答案1:(1)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一切方面,都服从于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需要,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
(3)剩余价值生产,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灭亡。
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正是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世界市场代替地区市场,大工业代替小作坊,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基础,确立了资本对劳动的全面统治。
为追求剩余价值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越来越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矛盾,使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使生产力遭到浪费和破坏。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总之,剩余价值的生产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存在、发展和灭亡。
所以,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参考答案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百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这一生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
在这一生产问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个因素;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获取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所需要的。
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状况是受剩余价值规律制约答的。
马原 第四章 八、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其⼀,⼯⼈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
其⼆,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
⽣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法
相对过剩⼈⼝
相对过剩⼈⼝,就是劳动⼒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即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
这种周⽽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作资本的周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的必然结果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它揭露了资本主义⽣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产阶级之间阶级⽃争的济根源,指出了⽆产阶级⾰命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下)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
用公式表示:m'=m/v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三)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这一生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
在这一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个因素;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获取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所需要的。
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状况是受剩余价值规律●制约的。
剩余价值规律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一切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运动,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发展过程,最●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灭亡的必然趋势。
总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表现●出来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实质。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以后,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这一特殊形式,从而剩余价值规律也就表现为垄断利润规律。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的形式,表现为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追逐高额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
垄断利润规律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着垄断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支配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决定垄断资本主义命运的力量。
所以说说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价值规律的表现。
尽管资本主义不断地通过自我调整,从而存活并成熟起来,然而随着资本主义日益发展成熟,它继续调整的空间也就越来越有限。
当危机日益表现出世界性的特征,并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文化危机,战争危机,就必将导致政治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5/2012
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资本主义再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3.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 4.资本积累的结果 5.资本的有机构成
示例: 假定某个资本家预付资本共有10000W,其中:C =8000;V = 2000;m’= 100%。 第一次生产后:获m = m’×V =2000,所以,资本家 共有8000C + 2000V +2000 m =12000W 第二次生产:仍然投入10000,规模不变,那么第二次生 产完成后,资本家获得的m 仍然是2000。现在他总共有 14000W „„„„ 第五次生产后,资本家共有20000W 五次生产后,这多出来的10000是谁创造出来的? 假定资本家每次生产后都消费2000,那么资本家五次 生产后,还有多少资本?这些资本还是他原来的资本吗? 为什么?
依据: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m’= m / v(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 人的剥削程度)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 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m)是商品价值(C+V+m)超过它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总和 而形成的余额。其中(C+V)是资本家购买各种生产要素所预付的资本价值, (V+m)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福特制”是美国汽车大王福特(1863-1947)首先在自己工厂内实 行的一种加强剥削工人的制度。这种制度在自动化生产线和产品标准 化的基础上,利用加快传送装置的运转速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强 度。赶不上机器运转的工人将被克扣工资甚至解雇。
社会劳动生产率
必要劳动时间
追求超额价值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 值的差额。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 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所起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分为:
不变资本 (C)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V)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
划分不同资本的意义
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 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 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唯一源泉 二、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后,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 到自动化时代
生产自动化的主 要表现 :
一、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 和部分脑力劳动。 二、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 大减少,甚至出现”无人工厂“
基于以上,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已经过时
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 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 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 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
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 本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 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绝对规律
前言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生 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 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 质,即这一生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 值。在这一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 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只是生产剩 余价值的工具,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个因素; 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获取剩余价值的 限度内,才是资本所需要的。追求剩余价值是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 展状况是受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用于追加的那部分资本)来 自于哪里呢?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用无偿占有的剩余 价值,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 剥削和统治。
资本的有机构 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 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从物质形式来看,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数量和使用这些 生产资料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技术构成。
本节课的框架结构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 部分在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3.资本的积累
.4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5.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 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的不同部分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1、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剩余价值规 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资本家为了追求更 多的剩余价值,必须进行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2、资本积累也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谁要在竞争中取胜,就 得扩大生产规模,追加投资。竞争迫使每个资本家都要拼命地进行 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
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资本积累的结果
社会的两极分化
财富越来越多的集中与少数人的手中,多数人 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
社会失业现象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为什么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会导致两极分化?
示例:已经知道某资本工厂 m’=100%
劳动对象
属于
资 本 家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通过资本结合在一起 特点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定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必要劳动
用于
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雇佣工人的劳动
用于
剩余劳动
无偿的为资本家生产剩 余价值
商品生产过程
棉花(100元) 纱锭(20元)
预 付 资 本 价 值 具 体 劳 动
创造使用价值
(120元) 劳 动 过 程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劳动
创造新价值 劳动力价值 (30元)
抽 象 劳 动 (30元)
商 品 生 产 过 程
价 值 形 成 过 程
( 150元)
(总计150元)
劳动力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劳动过程)
具有两重性的资本主 义的生产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定义: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 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劳动者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定义: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 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剩余劳动时间4
4
0
2
4
8
m'= 4小时 =100% 4小时 10 m' =
6小时 4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4 剩余劳动时间6 工作日(10小时)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 改善管理
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竞 争 新技术,新管理普及
生活资料的价 值下降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 少
补偿劳动力价值 劳动时间不变 的必要劳动时间 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①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 产阶级都能获得; ②个别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而一旦全社会 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资产阶级将长期稳定地获得相对剩余价 值。 ③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不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社会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和社会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无人工厂“的出现使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已经不适用于 资本主义了吗????????????????????
12/15/2012
THE ANSWER IS
NO!!!!!
12/15/2012
理由:其本质仍然是物化劳动或丌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 一、无人工厂的设备,在被生产过程中形成,其参加 生产时只是转移原有价值,未创造新价值。 • 二、尽管直接从业者减少,但是间接从业者(从事科 研、设计等的人员)增加,生产力提高。
第一次预付10000: 8000C + 2000V ;获m=m’×V=2000, 资本家共有8000C + 2000V +2000 m =12000W; 假设第二次预付11000:8800C+2200V;获m=m’×V=2200, 资本家共有8800C+2200V+2200m=13200W; 第三次预付12000:9600C + 2400V;获m=m’×V=2400, 资本家共有9600C+2400V+2400m=14400W;
“泰罗制”和“福特制” “泰罗制”是美国工程师泰罗(1856-1915)发明的一种工资制度。 它的基本内容是:首先在工厂里挑选身体健壮、技术熟练、动作灵巧 的工人进行紧张的劳动,以秒和几分之一秒来记录完成每一道工序的 动作和所需要的时间,甚至把技术最好的工人的动作拍成电影,然后 进行分析,去掉多余的时间,制定出最经济、生产效率最高的”标准 操作方法”,再以此为标准制定出操作规程和劳动定额,并据此分别 制定出等级不同的工资单价的“分级工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