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资本与剩余价值
【学考集市】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复习题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名词解释1.资本答∶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的特点∶①资本的增殖性。
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
②资本的运动性。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
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③资本的返还性。
资本的运动和增殖,是以预付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为起点的。
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就蓄意要回收它(当然包括增殖额)。
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2.劳动力商品答∶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②劳动力所有者除了自身劳动力这一商品以外一无所有,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
3.剩余价值答∶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创造的,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
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后来变为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为主。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4.绝对剩余价值答∶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
资本与剩余价值

产品
W 总价值
W 社会价值
W 个别价值
超额 m
一般企业
20斤
60元
3元
3元
0
棉纱 (48c,6v,6m)
个别企业 劳动生产率
40斤 棉纱
108元 (96c,6v,6m)
3元
提高一倍
2.7元
12元
(3-2.7)×40
3、相对m和超额m的关系: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
◆超额剩余价值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 件,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保持和延续
维持
与其它商品价值决定的共同之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生产和再生产 劳动力 所必需 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
决定
A 的
=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 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价
值
延续 发展
练劳 费动 用者 。的
教 育 训
活生维 资活持 料所劳 的必动 价需者 值的家 。生属
活生维 资活持 料所劳 的必动 价需者 值的本 。生人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可以自己支配劳 动力
劳动力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 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A
成 条件 为
劳动者有完全人身自由 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
W 必须出卖 劳动力
在封建 社会末 期逐渐
形成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恢复、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m 生产 M 消费
分配
再次,生产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灭亡。
产生 发展 灭亡
m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一、工资的现象和本质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与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答:(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同点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不同点①流通形式不同。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起点和终点都采取货币的形式;而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货币只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媒介。
②经济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表现为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这就规定了商品流通的运动是极其有限的;相反,资本流通表现为资本家拿出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下一步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是“为卖而买”,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
③流通限度不同。
商品流通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其运动的终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进入消费,因而运动停止;而资本流通的目的就在于价值额增值,资本对这一目的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的运动必须是连续的、周而复始的。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答:(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为G W 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①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所有商品都按照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剩余价值根本无从产生。
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资本家都贱买贵卖,互相欺诈,其结果是他作为卖者在商品提价时赚的钱又会在作为买者时多支付出去。
这样互相抵消,剩余价值的普遍存在也无从说明。
即使有的资本家善于经营,只是贱买贵卖,那也只能改变商品总价值在不同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配,丝毫不能增加整个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货币财富。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第3章_资本和剩余价值_课后答案

w
w
w
.k
hd aw
.c
om
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新价值, 其中一部分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格, 剩下的另 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 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11.剩余价值率 答: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中不变资本用 c 表示,可 变资本用 v 表示,剩余价值用 m 表示,商品价值就是 c+v+m。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 为了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必须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较。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 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m′) ,其公式是: 示: m 。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另一种公式表
剩余劳动时间 。两个公式表示的内容是一致的。第一个公式以物化劳动表示剥 必要劳动时间
削程度, 即在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 第二个公式以活劳动的形 式表示剥削程度, 即在工人的一个劳动日中有多大部分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有多大部分 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率逐渐提高。 12.绝对剩余价值 答: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 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 剥削的一般基础。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 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 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 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 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 从而增加剩 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13.相对剩余价值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 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 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前提条件。 机器大 工业出现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变革,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相对剩 余价值生产逐渐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 14.超额剩余价值 答: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 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 因为, 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 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 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 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 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 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5.剩余价值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力的剥 削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把自己的 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以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在生产过程中,二者都是 作为资本的要素在起作用,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殖。生 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以剩余价值或利润的多少为转移。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 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论》与剩余价值论

《资本论》与剩余价值论作者:梅珺淇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8年第02期摘要:在经济学史上,真正把价值和劳动联系起来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它提出了以“劳动创造财富”和“等量劳动获取等量财富”为核心内容的“劳动价值论”,这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自身难以逾越的“两个教条”。
马克思通过《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劳动的二重性”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两个教条”的富有内容的批判和超越,使“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从而实现了从“劳动价值论”向“剩余价值论”的转变,最终找到了解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谜的钥匙。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没有“政治经济学”,只有“政治经济学批判”。
1859年在柏林出版的作为马克思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就命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而这一标题后来又成了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的副标题。
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不是致力于阐明如何建设共产主义的经济学,而是致力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缺点和问题,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性和暂时性。
而这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题变换和革命性变革,主要就是通过从“劳动价值论的逻辑”向“剩余价值论的逻辑”转变实现的。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为打开资本主义生产迷宫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两个教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对相对剩余价值的研究和探索。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前,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标志,作为货币来源的流通领域是财富的源泉。
而其后的重农学派虽然有所进步,否认流通领域是财富的源泉,认识到生产领域才是财富的源泉,但它也只是把农业生产当成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而否认其他形式的生产的意义。
在经济学的历史上,真正把商品的价值和劳动联系起来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资本主义部分)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它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便是物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货币:从商品中脱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通货膨胀:纸币贬值使同样商品的价值表现为更多的纸币数量,出现商品价值的普遍上涨,这一现象叫通货膨胀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劳动力: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可以创造出剩余价值,叫做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量。
工资:工资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过程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政治经济学公式

政治经济学公式在高中政治经济学中,有许多公式需要掌握,这些公式有助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原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学公式:1.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c:v这个公式表示了生产资料(不变资本)与劳动者(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资本有机构成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相对数量。
2.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m') / 可变资本(m/v)剩余价值率表示了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剩余部分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这个公式揭示了资本家如何通过剥削劳动者来获取剩余价值。
3.商品价值:不变资本(w)+ 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商品总价值(P)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所需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组成。
这个公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
4.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这个公式表示了预付资本在一年内周转的速度,反映了资本的运作效率。
5.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固定资本价值×年周转次数这个公式表示了固定资本在一年内周转的价值总额,其中固定资本价值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6.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价值×年周转次数这个公式表示了流动资本在一年内周转的价值总额,其中流动资本价值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燃料等短期资产的价值。
7.预付资本总额:固定资本价值+流动资本价值这个公式表示了生产过程中预付的总资本价值,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8.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折旧费是指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因磨损而减少的价值。
这个公式计算了固定资本的折旧费用。
9.设备的物质磨损折旧费:使用年限这个公式表示了设备因物质磨损而产生的折旧费用,与使用年限有关。
10. 年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次数这个公式表示了企业在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和资本周转次数有关。
剩余价值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

剩余价值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
剩余价值也称为剩余产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它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工人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创造的价值(即所需劳动时间),与他们实际获得的报酬不成比例的那部分价值。
这部分价值属于资本家,由他们占有并支配。
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是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基本矛盾之一。
以工厂为例,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实际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多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即工人必须为其家庭提供必需品和享受基本社会福利所需的时间。
而多余劳动时间则是用来创造剩余价值的。
资本家雇佣工人时,向他们支付的是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而他们占有和支配的是多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获取方式被称为剥削。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了超过自己投资的价值,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利润。
剩余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的长度和商品的生产力。
资本家可以通过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或提高商品生产力来增加剩余价值的数量,从而实现更大的利润。
但是,由于工人的反抗和社会的斗争,剩余价值的获得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了挑战。
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资本家实现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
剩余价值的剥削和掠夺性质,导致了阶级之间的分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对剩余价值的控制和分配,是引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G—W—G‘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是 资本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 客观要求有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 ★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①等价交换不会发 生价值增殖; ②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 但“资本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 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示意图
预付资本价值
生产资料价值
劳动力价值
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商品
使用价值
价值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 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一 个历史的范畴。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 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语。 (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其意义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概念p63。 2、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两者在剩余价 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p63-64 3、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p64。
1、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特殊性: (1)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具有强制 性;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的价值增殖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
(1)工人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2)作为具体劳动,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转移 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3)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新价值等于 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时点(这里不计入 剩余劳动的情况),就是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1、一般性
垫支性 增殖性 运动性
2、特殊性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
(1)
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m) 可变资本(v)
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工人的工作日可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两部分。 ◇ 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价值。 ◇ 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率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含义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 —— 工作日延长 —— 剩余 劳动时间延长——获取更多剩余价值
6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12小时 15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15-6=9小时
2、生理和道德界限 3 、工人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 1886 年芝加哥工 人大罢工,促成五一国际劳动节)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工资 对待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不同观点的 简述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货币和资本的区别 货币流通公式:W—G—W( 运动目的是实现 不同商品的交换) 资本流通公式:G —W —G`(运动目的是更多 的货币) ★ 区别:(1)顺序不同 (2)内容不同 (3)是否增值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 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 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 人家来鞣。”——马克思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值过程的统一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2、资本主义生产最终是价值增值过程
(1)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即超 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 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2)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 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3)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 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 价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②劳动力价值的构成:
③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规定包含着历史的和 道德的因素。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①其特殊性在于: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 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 剩余价值。 ②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钥 匙。 (3)劳动力的买和卖形式上平等的欺骗性 (缔结劳动 力商品买卖的契约关系) 【专栏】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商品问题 P60
政治经济学: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本章教学要求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本章通过 阐明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揭示 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通过本章学习,应当理解和掌握剩余价值生产的前 提,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 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便的条件下,缩短必 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 余价值。
4 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 6 12 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为前提的。Fra bibliotek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 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个别 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4、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的辨证关系
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采用先进技术 和设备,提高劳动生 产率,使自己产品的 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 值,但仍按社会价值 出售,所获得的额外 价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1、劳动力的定义: 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并在劳动 过程中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1)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2)劳动者一无所有。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① 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