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系和区别

合集下载

论文——小康社会的两个标准

论文——小康社会的两个标准

小康社会的两个标准内容提要: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共同发的,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差距的小康;从时间上看,总体小康是2000年达到的小康,全面小康是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水平上的小康社会总体上达到的小康水平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邓小平用我国历史上“小康”的概念并赋予其新的内容,在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

他称:“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对于什么是小康社会,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

不仅要从生活水平的角度来理解,还应把小康社会作为一个更加具有理论内涵的新概念,是一个体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概念。

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

所以,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

小康社会有两个标准——总体水平上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下面分别了解一下小康社会的这两种标准:一、总体水平上的小康社会总体水平上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所谓低水平,就是指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一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还不高;二是指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

比如我国2002年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接近1000美元,排名世界第140位。

所谓不全面,是讲我们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而且经济方面也主要是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概论练习二答案

概论练习二答案

概论试题二答案:一、填空题(12)1、生产力、生产关系,根本任务、根本目标2、发展、科学技术、人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最高纲领、最低纲领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5、改革、自我完善、发展、三个有利于6、控制力,先富、共富,平均主义、防止收入悬殊7、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发展二、单项选择题(8分)1D 2C 3C 4A 5D 6A 7A 8A三、多项选择题(12分)1、AB2、ABC3、ABCD4、ABD5、ABC6、ABE7、ABC 8AC、四、辨析题(16分)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

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有约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命题不正确。

因为在当今世界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众多国家和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富裕,甚至处于不同程度的贫穷状态。

目前,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处于不发达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原因是重要的一个。

但这是暂时的现状,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历史发展必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本命题错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此观点正确。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新”是相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的,之所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是因为:首先,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其次,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再次,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毛概必考简答题【范本模板】

毛概必考简答题【范本模板】

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用它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其主要表现为:(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⑴思想内涵: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不计代价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⑵指导意义: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共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根据其科学命题,它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

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
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小议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不同

小议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不同

作者: 卜小玲
作者机构: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
出版物刊名: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页码: 23-24页
主题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 人民生活 全面小康 奋斗目标 十六大报告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小康实现程度 小康生活水平 江泽民
摘要: 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自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我国在20世纪末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后,1991年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委推进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标准,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婴儿死亡。

2010年辽宁大学最新省钱标准版毛概课后考试题

2010年辽宁大学最新省钱标准版毛概课后考试题

2010年辽宁大学最新省钱标准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考试题第一章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方针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之一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⑴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

五对范畴间的关系

五对范畴间的关系

1、“总体上达到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关系:区别:(1)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总体小康只有800多美元,而全面小康将超过3000美元;(2)从生活质量来看: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是一个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小康;(3)从发展均衡性来看:总体小康是发展不均衡的小康,而全面小康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将逐步缩小。

联系: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的高级阶段。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区别: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结果;前者是途径,后者是目的。

联系: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3、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区别:(1)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2)经济制度反映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形态。

由于经济体制不反映该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因此,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相同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联系:一方面,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经济体制的正确运作和改革能使经济制度得到巩固、发展和完善。

4、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具体制度)的关系区别:社会基本制度(又叫社会根本制度)是指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它规定该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社会基本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原则性的特点,是不能根本改变的,但需不断完善。

具体体制是体现一定社会基本制度并为实现社会基本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具体运行体制(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科技体制等等),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体制具有具体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因生产力而适时改变,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基本制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质量上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 平趋进的过程,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 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 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 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 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越~来~越~ 好~,来~来 来来~~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 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小康
总体达到小康水 平的16项指标Leabharlann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城镇住房 人均使用 面积12平 方米
农村钢木 结构住房 人均使用 面积15平 方米
深刻理解全 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内涵
•小康社会的概念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两者的区别
总 体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 小 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 康
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 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从时间上看
起点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终点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 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 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 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 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空间布局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 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 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1.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
小康。

也就是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

2.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

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3.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
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两者的联系表现为:
1.二者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步到第三部的战略阶段,通处
于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基点的,是总
体小康的进一步发展,是高水平、发展均衡的小康。

3.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中。

总体上的
小康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有的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进一步的目标,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实现的。

十七大的新要求及其认识:
1.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

比如,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突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

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表明我们追求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

这一新的更高要求,使“全面建设”的内容更加完备,特点更加鲜明,描述更加具体,蓝图更加清晰。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

它有许许多多实在的“指标”,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