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有答案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一年级月考三语文试题2019.11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散文阅读(24分)(一)课内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3分)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
2.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3分)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2019.12一、课内阅读部分(23分)1、下面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虽趣.舍万殊趣:趋向,取向 B.感慨系.之矣系:附着C.况修短随化.化:变化 D.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2、下列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50个。
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也是古人所说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
C.“修禊”,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祈福消灾。
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D.“彭殇”,“彭”即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3、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台阁”,尚书省的别称,东汉以尚书直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乃有此称。
文中泛指大的官府。
B.“城郭”,古代“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再”,第二次;“拜”,见面时的礼节。
D.“黄昏”,傍晚时分,一般指18点左右;“人定”,夜深人静的时候,指21点至23点。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同心..以终老 D.依依..墟里烟.. C.忧伤..而离居 B.人生几何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因.求假暂归②于今无会因. B.①蹑履相.逢迎②怅然遥相.望C.①以.我应他人②足以.荣汝身 D.①黄泉下相见.②渐见.愁煎迫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榆柳荫.后檐C.鼓.瑟吹笙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7、“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几句诗的表达好在哪里?(5分)二、当代散文(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共64分)一、课内选段阅读(共11分)《记念刘和珍君》选段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1.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3分)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2.“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3分)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3。
文中的“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2分)4。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话有什么含义?(3分)二、文言文阅读(共47分)(一)《荆轲刺秦王》(14分)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B。
2019-2020学年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33.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 又前而为歌C. 皆白衣冠以送之D.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B. 可以解燕国之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C. 荆轲顾笑武阳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D. 秦王惊,自引而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下列对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B.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C.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D. “为变徵之声”,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亡:逃跑②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故意③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⑤令将军与臣有郤.郤:嫌怨⑥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A. ①③⑤B. ①④⑥C. ②③⑥D. ②④⑤5.下列对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公”,古代最高爵位名,也用来尊称长辈男子或年老的人。
B. “都尉”,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秦汉时是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C. “骑”,一人一马的合称,也泛指骑马的人。
D. “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多次叩拜,表示感谢的意思。
6.下列全都表现项羽缺乏斗争经验、政治上不成熟的一组是()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峥嵘(zhēng)脊骨(jí)跬步(kuǐ)僇人(lù)B.XXX(qióng)彳亍(chì)颓圮(qǐ)惶惑(huáng)C.慰藉(jiè)引擎(qíng)按捺(nài)蛰居(zhé)D.剑戟(jǐ)深邃(suì)涟漪(yī)缱绻(juǎn)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北京支持俄出兵XXX,因为自身现实问题,却必须反对XXX公投,这是之举,以免今后演成“请君入瓮”之局。
②3月1日,昆明火车站发生一起的暴力恐怖案件。
恐怖分子手持长刀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发动突然袭击,造成了重大伤亡。
③纵是活在贫穷的夹缝里,我们照旧能够以丰腴的猪油来慰藉饥饿的肠胃的,我们也仍然能够以亮亮的油光把餐桌的气氛粉饰得的。
A.未雨绸缪耸人听闻花团锦簇B.防患未然耸人听闻花好月圆C.未雨绸缪骇人听闻花团锦簇D.防患未然骇人听闻花好月圆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专家们认为,高校该当编写通识类教材,聘请校外高水平传授开设通识教诲课程,并斟酌采取设置研究小组为中心进行讲课。
B.XXX之争、XXX之争、现代诗歌之争等网络事件之后,作家XXX的博客赢得了大量的网络点击率,成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博客名人。
C.据统计,我国超九成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国民是49周岁以下群体,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
D.在“XXX之问”的鞭策下,我国一流高校近年来不断探索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的新路,且不断强调各自的办学特色,以吸引与学校气质相契合的优秀学生。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峥嵘岁月稠(多)②用心一也(因而)③今之众人(一般人)④术业有专攻(研究)⑤举酒属客(嘱咐)⑥则天地曾不以一瞬(曾经)⑦箕踞而遨(观赏)⑧意有所极,梦亦同趣(乐趣)⑨适彼乐园(去,往)⑩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国都)A.①②④⑦B.③⑥⑦⑨C.③⑤⑦⑩D.①③⑦⑩5.下列各组加点字解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山西省应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山西省应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题 (共9题;共18分)1. (2分)(2017·珠海模拟) 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高考加分政策一直受到广泛争议,今年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了对加分政策的监管。
我省今年的高考加分政策目前尚未公布,但据了解,和去年相比,今年高考加分门坎将继续提高,部分加分项目或被删除,或分值有所降低。
B . 无论是春秋时期干将、莫邪在芜湖的萃铁成钢,还是明朝汤天池创立的芜湖铁画,或是当代芜湖人利用改革契机,创造的奇瑞轿车、海螺、方特欢乐世界等一个又一个神话,自古而今一脉相承的创新精神彰显出这块土地的神奇。
C . 作为一名博客作者,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我喜欢以丰富多彩的文本进行自由表达,这些道德依据源自中华文明的珍贵传统,比如“己所不欲,勿使干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等。
D . 数码像机普及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对像片的修改变得极其随意,照片作假的成本更低。
不断爆出的摄影比赛获奖作品造假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2. (2分) (2017高一下·烟台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 某市原副市长许运鸿家教不严,其妻儿收受贿赂80多万元。
有人认为,许运鸿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他事先不知,所以罪不容诛。
B . 在很短的时间内,张明老师就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令人侧目而视。
C . 法国大昆虫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D . 五一期间,通往中华恐龙园的新区大道上人流如潮,接踵而至,形成一道假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3. (2分) (2017高二下·池州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不同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式、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2019-2020学年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2019.9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诗歌阅读(31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毛泽东的诗词以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时代气息和革命情怀,《沁园春·长沙》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B.这首词中诗画结合,依次展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
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C.“谁主沉浮”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3.本词开篇三句有何作用?“独立寒秋”中的“独”有何意味?(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4~6题。
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县一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17.10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第1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出一个书香中国当网络横行全球,当微博华丽登场,阅读与写作的碎片化现象似乎已不可避免。
不过,若是在这个盛夏光顾上海书展,看到那些酷暑中排长队购买入场券的读者,且大部分是年轻的面庞,不但关于纸质书末日的哀叹可以稍缓,也颇能体味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这几天的上海,是最为全国读者、出版社、作家瞩目的地方。
书展的成功,也向我们发出疑问:读书人的节日,能否可持续发展?阅读能否不仅仅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相约,更成为润物无声的日常习惯?比如,可否让传统的书店不那么急吼吼地退出历史舞台?尽管网上购书已成常态,但读者仍然需要阅读的氛围。
在网络时代,如果还固守着当年新华书店的站柜卖书方式,书店的没落可想而知。
而上海书展每天数十场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对话、签售,网上信息的充分发布,全场提供免费Wi-Fi,读者呼朋引类相约而来,既是阅读与购书的场所,也有了解作家、见识明星的机缘,还可以拿到小纪念品,或者只是一场以书为媒的社交、约会……正像上海书展的主题“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读书,本来就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的研究,我国公民人均阅读图书只有4.35本,上海领先全国,人均8本,而韩国人读11本、法国人20本、以色列人64本……重视教育的中国家庭,原来竟鲜有读书人么?除了教科书,我们的下一代真的没了阅读习惯么?试想,倘若官员忙于应酬惰于读书,我们只能坐视各处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层出不穷,更无法指望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倘若学生深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欲望与能力,更可能耽于本能冲动而拙于理性表达;倘若我们的社会弥漫着追逐物质、不屑读书的风气,更会与书籍带来的“高贵、力量、优雅和美”绝缘,挡住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开卷与否,兹事体大!阅读习惯是需要培养的。
如果有出了家门抬眼就能看到的社区图书馆,有在地铁站台相约时可以兜兜转转的人文书店,有班级里的图书角、学校里的阅览室,也有像年复一年的上海书展那样,成为这座城市读书人的节日,公众就有机缘体会对阅读的如饥似渴,体验思考的尊严,享受与智者对话的快乐。
这也让我们温暖:未必是“大雅久不作”,公众并没有遗弃阅读,城市依然有可能成为爱书人的“书房”,很多现实疑团依然可能在阅读中丝丝缕缕地厘清……无书使人俗,没有书香的城市更会显得伧俗无礼。
一场书展,透露了一座城市优雅的文化特征,也散发了令人欣慰的讯息:书事可为,阅读可期,民气可用,它作为公共服务的一种,在激励阅读、弥散书香方面,还有很多沉睡的领域有待开拓……(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书香中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营造阅读的氛围,使作者与读者互动、对话、签售等,让读书成为人们社交、约会的桥梁,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B.让官员从应酬中解放出来,抽出时间好好读书,杜绝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发生,以增强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
C.让学生跳出题海,拒绝应试,通过好好读书来增强创新的欲望与能力,远离本能的冲动,扎实地提高理性表达能力。
D.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读书的氛围充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整个社会因此而变得充满文化内涵,进而高雅起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网络尤其是微博,使阅读与写作受到冲击。
在此背景下,上海书展让人们在关于纸质书末日的哀叹中看到了希望。
B.我国公民的阅读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每年阅读图书只有4.35本,上海领先全国,人均也只有8本。
C.作者希望读书人的节日能够持续发展下去,阅读能够成为一种习惯,并且能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D.文章通过论述官员、学生不读书,社会没有读书风气的后果,指明了不读书的危害,从反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它有可能使阅读与写作出现碎片化现象,但传统的阅读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B.在网络时代,读书仍然应当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读书能够使人变得高贵、聪明,意义十分重大。
C.公众并没有遗弃阅读,城市依然是爱书人的“书房”,很多现实疑团依然可能在阅读中丝丝缕缕地厘清。
D.这场书展透露了一座城市优雅的文化特征,但是在激励阅读、弥散书香方面,还有很多沉睡的领域有待开拓。
二、诗文阅读(37 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进兵北略.地略:掠夺B.秦王必说.见臣说:答应C.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D.臣左手把.其袖把:抓住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可以表明荆轲勇而多谋的一组是(3分)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③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⑤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⑥秦王必喜而善见臣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6.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3分)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刺秦的“信物”而诱使樊於期自刎。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二)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10题。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8.全文的主旨句是?(2分)9.联想与想象是诗词的两只翅膀,作者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了什么?(3分)10.词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观?“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1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分)(1) 《沁园春长沙》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退为进,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3)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歌曰:“,!”(《战国策·荆轲刺秦王》)(4)真的猛士,,。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5)《鸿门宴》中的一些词句,如“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大礼不辞小让”、“竖子不足与谋”等已流传千古。
三、散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